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钢丝绳 > 正文

钢丝绳(1)规格:FIG8×25FWD15RHO 是什么意思

暴躁的水杯
虚拟的狗
2023-02-26 18:42:13

钢丝绳(1)规格:FIG8×25FWD15RHO 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帅气的跳跳糖
冷酷的毛巾
2025-09-22 16:05:05

1。FIG8×25FWD15RHO

钢丝绳结构为8股,每股25根丝,丝与丝之间是填充式,钢丝绳直径为15MM,捻向为右交互捻。

2。FIG8×25FWD15RHO这种只是捻向不同,为左交互捻。

最新回答
风中的菠萝
简单的航空
2025-09-22 16:05:05

八年级 物理下册的学习需要的是大量的做题,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同学们需要什么样的期末试题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临沂市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期末试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临沂市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测试题:第一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是( )

2.下列事例中,属于惯性造成危害的是( )

A.乘客在紧急刹车时摔倒 B.拍打被子去掉灰尘

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得更远 D.投出的 篮球 飞向篮筐

3.苹果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为苹果是静止的.所以苹果没有惯性

B.苹果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C.苹果所受到的合力为零

D.苹果受到桌面对它的摩擦力,所以苹果不能自动地沿桌面滚动

4.如表示体重大致相同的滑雪者和步行者在雪地里行走的情景。为了探究他们对雪地压力的作用效果,现利用海绵、小桌、砝码进行模拟研究,应选择中的哪几种情形(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甲与丙 D.以上都不对

5. 下列实例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强的是( )

A. 用胶头滴管吸取药液 B. 用吸管喝饮料

C. 活塞式抽水机 D. 用打气筒把空气压入自行车轮胎中

6. 以下选项中,不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是( )

A. 风中的雨伞容易“上翻 ” B. 正在漂流的一只“橡皮船”

C. 正在空 中滑翔的“雄鹰” D. 地面上刮起的“龙卷风”

7. 下列装置不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8. 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漂浮的物体比沉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实心的铁球不可能浮在液面上

C.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 D.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与深度有关

9. 如所示,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 面相 平。设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为p甲和p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p甲>p乙 B. p甲=p乙 C. p甲

10.中的实验操作中,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操作是( )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④

11. 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水和盐水中静止时,鸡蛋在甲中漂浮、在乙中沉底,如所示。由此可知( )

A.甲中的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B.向甲杯中加入盐,鸡蛋所受浮力会增大

C.乙中的液体是水 D.向乙杯中加入水,鸡蛋 所受浮力会减小

12.在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中装满水,缸中水面分别漂浮着一只玩具鸭,如所示.设甲、乙两缸底受到水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两只玩具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F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甲>p乙 B. p甲F乙 D. F甲

13. 关于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压机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

B.水坝的下部总要比上部宽,以承受更大的水压

C.潜入水中的 潜水 艇,潜水越深,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D.用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时,它所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杠杆一定能够省力 B. 定滑轮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C. 动滑轮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D. 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15.如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士表演拉汽车前行,此时人拉车的力做了功

B.起重机吊着重物水平移动,钢丝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功

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D.踢出去的 足球 在草地上滚动,人对足球做了功

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杠杆两侧挂钩码处各增加一个质量相同的钩码,杠杆会( )

A.左端下降 B.右端下降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

17.粗略测量小明同学引体向上运动的功率时,下列物理量不需要测量的是( )

A.小明的质量 B.单杠的高度 C.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 D.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18.两名举重运动员,甲比乙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的时间相等,如所示,则( )

A.甲运动员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B.甲运动员做功较多,他们的功率相等

C.甲运动员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D.甲、乙运动员做功相等,功率相等

19.工人师傅利用如的装置匀速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增大提升重物的速度,可以增大有用功 B.减小定滑轮的重力,可以减小额外功

C.增大提升重物的高度,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D.减小动滑轮的重力,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20.如所示的情景中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是()

临沂市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测试题:第二卷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21.(1)林丹是世界上唯一的 羽毛球 全满贯选手,首位在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中实现卫冕的运动员。羽毛球的质量小,具有的_______小,所以容易来回抽杀

运动员用手拾起羽毛球的过程中,他对球_________(选填“做功”或“不做功”)。

(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所示的现象进行讨论:

①帕斯卡裂桶实验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________有关

②洗手盘下方弯管的水密封利用了____________原理

③铁锨的锨刃做得薄而尖,其目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对地面的_________

④盆景自动供水装置中,塑料瓶中的水不会全部流掉的原因是受___________的作用。

(3)小强涮火锅时,涮好的肉片香味扑鼻,是因为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他使用的筷子(如)是一种________(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

(4)潜水艇对保卫我国的南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所示,潜水艇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此时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为:F浮 _____ G(填“>”、“<”或“=”).当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将____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22.(1)“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如所示,让钢球A从斜面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观察木块B被推动的距离。这是为了研究_______(选填“A”或“B”)的动能与_________的关系。

(2)龙舟大赛是我国一些地方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是龙舟大赛的一个情景,当运动员离开龙舟后,龙舟将在水中______(选填“上浮”或“下沉”)一些,此时所受的浮力______(选填“减小”、 “不变”或“增大”)。

(3)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物体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已知AB=BC.如所示,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W1,做功功率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做功功率P2,则W1   W2,P1   P2(选填“>”、“<”或“=”)。

(4) 跳远 运动的几个阶段如所示,则运动员在助跑阶段,动能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从起跳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部分动能转化为___________。

实验题(23题2分,24题5分,25题6分,26题4分,27题7分,共24分)

23.如甲所示为市民在公园锻炼上肢力

量的画面。该器材相当于一根杠杆(杠杆

自重不计),乙为其简化,锻炼时手

在B点用力向上举手柄将A点的配重抬

高,达到锻炼上肢的目的。请在乙中

画出动力臂L1。

24.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李娟同学将

一块重4.0N的铁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1)当她手提弹簧测力计将该铁块缓慢放入水中的过程中,

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______,说明物体排开液体的

体积变大,所受浮力变_____。

(2)当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改变它在水中的深度,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说明浸没在液体中 的物体所受浮力

与浸没的深度_____。

(3)实验过程中,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所示,此时铁块

所受浮力为______N。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芳猜想:

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深度等因素有关。

(1)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实验探究 方法 称作 法。

(2)下是小芳同学设计的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三个实验装置:

①比较A、B、C,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

②向乙中的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浓盐水,为使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与加盐水前的深度相同,应将探头位置_ ______(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并且观察到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变大,可得出结论:深度相同,__________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小芳又想探究一下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于是她找来了一个木块,分别放入了装有水和装有盐水的容器中,发现两次木块都漂浮在液面上,浮力都等于木 块的重力,浮力相等,所以她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无关。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原因是   。

26.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的中 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如所示,这时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记录 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请将表格空白处补充完整。

(3)某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杠杆保持 平衡。若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仍然使杠杆保持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7.为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科学小组利用斜面、钢球、木块等器材设计了如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

(1)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2)甲是让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从B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看木块哪一次被推的比较远,目的是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_的关系。

(3)根据乙情景,你能得出结论是:质量相同时,物体运动的_______越大,动能越大

(4)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不能得出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题(28题7分,29题6分,30题5分,共18分)

28.山东省实验中学今年将开办空军青少年航空 教育 实验班,小强同学正在加强体育锻炼为2017年招考作准备。请结合题意求:

(1)小强同学将一桶重为50N的饮用桶装水搬

到五楼的张爷爷家。若小强同学体重为560N,

若每层楼高3m,小强同学将水从一楼搬到五楼

用时2min,求小强对水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2)他做俯卧撑时,身体可视为杠杆,O点

为支点,A点为重心。若OB=1.0m,BC=0.4m,

求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

29.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中,张聪同学将鸡蛋放入装有密度为

1.1×103kg/m3盐水的量筒中,如所示,鸡蛋恰好能处于静止状态,

测得鸡蛋排开盐水的体积是5×10-5m3(g =10N/kg)

(1)该鸡蛋的重力是多少?

(2)请说出使鸡蛋下沉的可行方案。

30.某工人用400N的力在10s内将重为600N的物体匀

速提高了5m,拉力的功率是多少?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临沂市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BACBD BCCAD CDBDA ABCD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21.(1)惯性 做功 (2)①深度 ②连通器 ③压强 ④大气压强

(3)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费力 (4) = 上浮

22.(1)A 速度 (2)上浮 减小 (3)= <(4)变大 重力势能

实验题(23题2分,24题5分,25题6分,26题4分,2 7题7分,共24分)

23.略 (2分) 24.(1)小 大 (2)不变 无关 (3)0.2

25.(1)控制变量 (2)① 相等 ②上移 液体密度

(3)不正确 没有控制木块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相等

26. (1)右 便于测量力臂 (2)动力臂l1/cm 阻力F2/N

(3)不可靠 只测量一次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4)变大

27. (1)被推动的距离 (2)质量 (3)速度

(4)“小球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不会停下来”或“无法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

计算题(28题7分,29题6分,30题5分,共18分)

28.(1)水升高的高度:h=3m×4=12m (1分)

小强对水做功:W=G水h=50N×12m =600J (1分)

对水做功的时间: t=2min=120s (1分)

小强对水做功功率:P=W/t=600J/120s=5w (1分)

(2)由题意分析,动力臂为OC,OC=OB+BC=1.4m,阻力臂为OB=1.0m (1分)

由杠杆平衡条件:F×OC=G×OB,即560N×1m=F×1.4m, (1分)

解得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F=400N (1分)

29.(1)鸡蛋受到的浮力是

F浮=ρ液gV排=1.1×103kg/m3×10N/kg×5×10-5m3=0.55N (2分)

鸡蛋处于悬浮状态:F浮=G=0.55N (2分)

(2)向量筒内加水并搅拌,直到鸡蛋下沉 (2分)

30.拉力移动的距离:S=2h=2×5m=10m (1分)

工人做有用功: W有=Gh=600N×5m=3000J (1分)

拉力做功: W总=Fs=400N×10m=4000J (1分)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分)

拉力的功率:(1分)

唠叨的钢笔
幸福的悟空
2025-09-22 16:05:05
心态要好,保持冷静,基础打好,莫要烦躁,开开心心,早睡早起,精神十足,实现梦想,相信自己,一定最好。我整理了关于新人教版 八年级 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下列选项中对物理量的估测较接近事实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长约为10cm

B.初中生跑完50米所用时间为9秒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D.初中生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N

2.水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能源.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冰的密度比水的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头裂开后密度减小

B.石头裂开后密度增大

C.该 方法 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B.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 了电荷

C.卢瑟福根据实验建 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4.下列事例中,不可以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

A.干燥的季节,夜晚脱毛衣时会冒“火花”

B.电工用的钢丝钳柄上套有橡胶套

C.电视机屏幕上经常吸附有很多灰尘

D.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到地面上的铁链

5.用大小不变的水平力,拉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木块在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木块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绳对木块的拉力大于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

C.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踢出去的 足球 ,能继续向前滚动,是因为足球受到的惯性的作用

B.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C.静止在书桌上的书所受重力与它对书桌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用桨向后划水,船就会向前运动,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对下列四幅图情景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用电吹风向下吹漏斗中的乒兵球,球不掉落,表明气体压强与气体流速有关

B.图乙中纸片不掉落、杯中的水不流出,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C.图丙中手提袋手柄宽大是为了减小对手的压强

D.图丁中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未露出水面前,水对气泡的压强变小,浮力不变

8.踢毽子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脚将毽子踢出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毽子飞行过程中受到重力和脚对它的踢力

B.毽子向上运动过程中,受到平衡力

C.毽子能继续向上运动是由于毽子具有惯性

D.由于惯性,毽子下落过程中会越来越快。

9. 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错误的是( )

A.质量是30g的甲的体积为7.5cm3

B.两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为ρ甲﹥ρ乙

C.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为4:1

D.体积为40 cm3的乙的质量为20g

10.在自制简易密度的活动中,小明在一支平底试管内装入适量铁砂,然后先后放入装有甲、乙两种不同液体的烧杯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试管在乙液体里排开的液体质量较小

C.乙烧杯中的液体密度比甲烧杯中的液体密度大

D.在甲液体中试管底部所受液体压力较大

11.有一未装满酸奶的瓶子如图,先正立在桌面上,然后在倒立在桌面上,则酸奶对容器底的作用情况是( )

A.压强增大,压力 减小 B.压强减小,压力减小

C.压强增大,压力增大 D.压强减小,压力增大

12.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如分别用甲、乙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两实心物体a和b,放在水中静止后,则( )

A.a漂浮,a受浮力大于b B.b漂浮,b受浮力大于a

C.a 沉底,a受浮力大于b D.b沉底,b受浮力大于a

填空与作图题(共计29分)

13.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穿的救生背心,夹层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块,这是利用它的 ____小汽车轮胎用橡胶做成,这是利用了橡胶的____ 好。

14.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如图所示为原子结构模型,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由____和中子构成,其周围有带__电荷的____绕核运动.

15.我国名酒五粮液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曾经获得世博会两届金奖.有一种精品五粮液,它的包装盒上标明容量500mL,

(ρ酒=0.9×103 kg/m3),则它所装酒的质量为____kg,将酒倒出一半以后,剩余酒的密度为___g/cm3如果用此瓶装满水,则总质量比装满酒时多___kg.

16.如图A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的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可以观察到混合液的体积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如图B所示,分别在热水和冷水中滴入相同的红墨水,可以看到_____水瓶中墨水扩散的快,这说明___ __跟温度有关。

用胶头滴管吸取化学药液时,先用手捏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松手后药液在____的作用下进入滴管有些饮料瓶,其塑料盖的外缘有竖条纹,制作这些条纹的目的是____。

18.如图所示,用F=50N的力将质量为1kg、边长为10cm的物体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若该物体匀速下滑,则该物体受到竖直墙壁的摩擦力是____N,该物体对竖直墙壁的压强是 ____Pa.(g取10 N/kg)

19.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立即停止沸腾.接着就将烧瓶倒立安放到如图所示的铁架台上,再用冷水浇,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

20.在玻璃瓶里装一些红色的水,取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让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并从管子上端吹入部分气体,这样小明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多功能物理实验演示器.当把此装置从山脚带到山顶时,发现玻璃管内液面 ____(升高/降低/不变),原因是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 ____(升高/降低)取一吸管,靠近玻璃管口,通过吸管向右吹气,如图所示,发现玻璃管内液面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

21. 羽毛球 撞击球拍被弹回去,使羽毛球弹回去的力是由于球拍发生了_________而产生的,羽毛球撞击后方向改变,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国的航母正按计划进行各项科研试验和训练,如 图所示,是中国航母训练时的图片。当停在航母上的飞机起飞离开航母后 ,航母受到的浮力将 ____(选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航母在海面上将 ____(选填“上浮”、“ 下沉”或“不变”)。.

23.(1)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请在图中作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2)图为小球静止在水中,请在图中画出小球受到的浮力.

三.实验题 (每空1分,共计21分)

24.根据图片完成填空

图a中,用鼻子嗅气味来鉴别酱油和醋说明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b中,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c中,铁钉在石蜡上留下了深深的划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物质的_________

图d中,小华用力推小明,小华自己也将运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用以下器材:足够的待测液体,带砝码的托盘天平,一个空玻璃杯,足够的水,测量某液体的密度。请将以下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用天平称出空玻璃杯的质量为150g往玻璃杯中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为200g,求出玻璃杯的容积为 cm3

(2)将水全部倒出,再注满待测液体,待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所示,则待测液体的质量为 g

(3)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kg/m3

(4)在实验的 过程中,下列做法可能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天平应该水平放置

B.天平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先测盛满水的杯子总质量,倒出水后,再测空玻璃杯的质量

26.某同学为了参加中考体育考试,想测试一下橡胶底和牛筋底的运动鞋哪双摩擦力更大。

(1)如图甲所示,他首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橡胶底运动鞋在水平桌面上做________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再利用____________知识得出拉力等于摩擦力。从而测出鞋底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他发现牛筋底的运动鞋较轻些,于是便向鞋中添加了适量的砝码,目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同学采用如图乙的方法测试两双运动鞋鞋底的摩擦力,她将鞋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改为拉动木板,实验时___________(“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鞋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______________。

27.如图为小明“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图:

(1)小明首先用手指按了按探头的橡皮膜,发现U型管内液柱几乎无变化,其原因是__,然后小 明重新调整好器材,继续实验

(2)比较图A、图B、图C,得出结论: _

(3)将图A中的探头逐渐下移,可观观察到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得出结论:同种液体, 

(4)向图B中的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浓盐水,为使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与加盐水前的深度相同,应将探头位置(选填“上移”、“下移”或“不变”),并且观察到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变大,可得出结论:同一深度, 

(5)小明又想探究一下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于是他找来了一个木块,分别放入了装有水和装有盐水的容器中,发现两次木块都漂浮在液面上,浮力都等于木块的重力,浮力相等,所以他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无关,他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原因是___.

四.综合计算题(共计14分)

28.一辆10t的汽车在水平路面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汽车所受的阻力是汽车本身重力的0.02倍,g取10N/kg,求:

(1)汽车受的重力G

(2)汽车的牵引力

29.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均为200g的圆柱形容器,容器的底面积均为50cm2,甲中装有深为10cm的水,乙中装有深为12cm的酒精,(已知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g取10N/kg)

求:(1)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2)容器乙对地面的压强

30.如图所示,是小鹰同学测量某种液体密度的过程,请你裉据实验数据,求:

(1)小石块的质量

(2)小石块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g取10N/kg)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C B D D D C C C A C

填空与作图题

13. 密度 弹性

14. 质子 负 电子

15. 0.45 0.9 0.05

小于 分子间有空隙 热 分子 热运动快慢

大气压 增大摩擦

10 5000

重新沸腾 液体沸点随着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降低 降低 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弹性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减小 上浮

23. 图略

实验题

(1)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2)排斥

硬度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50 (2)41 (3)0.82*103 (4) C

(1)匀速直线 4.0 二力平衡 (2)控制两双鞋对地面的压力相同

不需要 水平向左

(1)漏气 (2)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4) 上移 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不正确 没有控制排开液体体积相同

综合计算

105N,2*103N

1000Pa,1360Pa

0.3kg,10-4m3,0.8*103kg/m3

清爽的飞机
无私的画笔
2025-09-22 16:05:05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强调理论结合实验的学科,虽然课本上的定律、概念很多,但是只有与实验相结合,理解和运用这些书面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呢?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快来学习学习吧!

中学物理十大经典实验

1、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

在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微观客体(光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所谓的“波粒二象性”。“波动”和“粒子”都是经典物理学中从宏观世界里获得的概念,与我们的直观经验较为相符。然而,微观客体的行为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毕竟相差很远。如何按照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去准确认识、理解微观世界本身的规律,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一典型实例。

杨氏的双缝干涉实验是经典的波动光学实验,玻尔和爱因斯坦试图以电子束代替光束来做双缝干涉实验,以此来讨论量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可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当时它只是一个思想实验。直到1961年,约恩·孙制作出长为50mm、宽为0.3mm、缝间距为1mm的双缝,并把一束电子加速到50keV,然后让它们通过双缝。当电子撞击荧光屏时显示了可见的图样,并可用照相机记录图样结果。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图样与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结果的类似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电子具有波动性的一个实证。更有甚者,实验中即使电子是一个个地发射,仍有相同的干涉图样。但是,当我们试图决定电子究竟是通过哪个缝的,不论用何手段,图样都立即消失,这实际告诉我们,在观察粒子波动性的过程中,任何试图研究粒子的努力都将破坏波动的特性,我们无法同时观察两个方面。要设计出一种仪器,它既能判断电子通过哪个缝,又不干扰图样的出现是绝对做不到的。这是微观世界的规律,并非实验手段的不足。

2、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伽利略(1564—1642)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是科学史上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首先为自然科学创立了两个研究法则:观察实验和量化方法,创立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创造了和以往不同的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使近代物理学从此走上了以实验精确观测为基础的道路。爱因斯坦高度评价道:“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6世纪以前,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巨人,他的《物理学》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学专著。但是亚里斯多德在研究物理学时并不依靠实验,而是从原始的直接经验出发,用哲学思辨代替科学实验。亚里斯多德认为每一个物体都有回到自然位置的特性,物体回到自然位置的运动就是自然运动。这种运动取决于物体的本性,不需要外部的作用。自由落体是典型的自然运动,物体越重,回到自然位置的倾向越大,因而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物体越轻,下落越慢。

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任职,他大胆地向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挑战。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让一重物体和一轻物体束缚在一起同时下落。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一理想实验将会得到两个结论。首先,由于这一联结,重物受到轻物的牵连与阻碍,下落速度将会减慢,下落时间将会延长其次,也由于这一联结,联结体的重量之和大于原重物体因而下落时间会更短。显然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伽利略利用理想实验和科学推理,巧妙地揭示了亚里斯多德运动理论的内在矛盾,打开了亚里斯多德运动理论的缺口,导致了物理学的真正诞生。

人们传说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他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可贵精神。

3、罗伯特·密立根的油滴试验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研究电。人们知道这种无形的物质可以从天上的闪电中得到,也可以通过摩擦头发得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已经得知如何获取负电荷电流。1909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密立根(1868—1953)开始测量电流的电荷。

他用一个香水瓶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放有一个通正电的电极和一个通负电的电极。当小油滴通过空气时,就带了一些静电,它们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极的电压来控制。当去掉电场时,测量油滴在重力作用下的速度可以得出油滴半径加上电场后,可测出油滴在重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的速度,并由此测出油滴得到或失去电荷后的速度变化。这样,他可以一次连续几个小时测量油滴的速度变化,即使工作因故被打断,被电场平衡住的油滴经过一个多小时也不会跑多远。

经过反复试验,密立根得出结论:电荷的值是某个固定的常量,最小单位就是单个电子的带电量。他认为电子本身既不是一个假想的也不是不确定的,而是一个“我们这一代人第一次看到的事实”。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强调了他的工作的两条基本结论,即“电子电荷总是元电荷的确定的整数倍而不是分数倍”和“这一实验的观察者几乎可以认为是看到了电子”。

“科学是用理论和实验这两只脚前进的”,密立根在他的获奖演说中讲道,“有时这只脚先迈出一步,有时是另一只脚先迈出一步,但是前进要靠两只脚:先建立理论然后做实验,或者是先在实验中得出了新的关系,然后再迈出理论这只脚并推动实验前进,如此不断交替进行”。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理论和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名实验物理学家,他不但重视实验,也极为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4、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

对光学问题的研究是牛顿(1642—1727)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亦是他最后未完成的课题。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他颜色的光而有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亚里斯多德的理论)。1665—1667年间,年轻的牛顿独自做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各种光现象。他把一块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将其称作光谱。在他的手里首次使三棱镜变成了光谱仪,真正揭示了颜色起源的本质。1672年2月,牛顿怀着揭露大自然奥秘的兴奋和喜悦,在第一篇正式的科学论文《白光的结构》中,阐述了他的颜色起源学说,“颜色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从自然物体的折射或反射中所导出的光的性能,而是一种原始的、天生的性质”。“通常的白光确实是每一种不同颜色的光线的混合,光谱的伸长是由于玻璃对这些不同的光线折射本领不同”。

牛顿《光学》著作于1704年问世,其中第一节专门描述了关于颜色起源的棱镜分光实验和讨论,肯定了白光由七种颜色组成。他还给这七种颜色进行了命名,直到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使用牛顿命名的颜色。牛顿指出,“光带被染成这样的彩条:紫色、蓝色、青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还有所有的中间颜色,连续变化,顺序连接”。正是这些红、橙、黄、绿、青、蓝、紫基础色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

这一实验后人可以不断地重复进行,并得到与牛顿相同的实验结果。自此以后七种颜色的理论就被人们普遍接受了。通过这一实验,牛顿为光的色散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使人们对颜色的解释摆脱了主观视觉印象,从而走上了与客观量度相联系的科学轨道。同时,这一实验开创了光谱学研究,不久,光谱分析就成为光学和物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

5、托马斯·杨的光干涉试验

牛顿在其《光学》的论著中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而不是一种波。因此在其后的近百年间,人们对光学的认识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向这个观点提出了挑战,光学研究也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杨在“关于声和光的实验与研究提纲”的论文中指出,光的微粒说存在着两个缺点:一是既然发射出光微粒的力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为什么又认为所有发光体发出的光都具有同样的速度?二是透明物体表面产生部分反射时,为什么同一类光线有的被反射,有的却透过去了呢?杨认为,如果把光看成类似于声音那样的波动,上述两个缺点就会避免。

为了证明光是波动的,杨在论文中把“干涉”一词引入光学领域,提出光的“干涉原理”,即“同一光源的部分光线当从不同的渠道,恰好由同一个方向或者大致相同的方向进人眼睛时,光程差是固定长度的整数倍时最亮,相干涉的两个部分处于均衡状态时最暗,这个长度因颜色而异”。杨氏对此进行了实验,他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他用一个厚约1/30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束光线可以像波一样相互干涉。这就是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

杨氏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杨氏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获得了两束相干光,观察到了干涉条纹。他第一次以明确的形式提出了光波叠加的原理,并以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随着光学的发展,人们至今仍能从中提取出很多重要概念和新的认识。无论是经典光学还是近代光学,杨氏实验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爱因斯坦(1879—1955)指出:光的波动说的成功,在牛顿物理学体系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揭开了现今所谓的场物理学的第一章。这个试验也为一个世纪后量子学说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卡文迪许扭矩实验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万有引力到底多大?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1731—1810)决定要找到一个计算方法。他把两头带有金属球的6英尺长的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再用两个350磅重的皮球分别放在两个悬挂着的金属球足够近的地方,以吸引金属球转动,从而使金属线扭动,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

测量结果惊人的准确,他测出了万有引力的引力常数G。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不仅对物理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天体力学、天文观测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人们在卡文迪什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准确地计算地球的密度和质量。

7、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

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6一约前194)公元前276年生于北非城市塞里尼(今利比亚的沙哈特)。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是古代仅次于亚里斯多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只是因为他的著作全部失传,今天才对他不太了解。

埃拉托色尼的科学工作极为广泛,最为著名的成就是测定地球的大小,其方法完全是几何学的。假定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同一个时间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只要测出这个夹角的差以及两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周长就可以计算出来。他听说在埃及的塞恩即今天的阿斯旺,夏至这天中午的阳光悬在头顶,物体没有影子,光线可以直射到井底,表明这时的太阳正好垂直塞恩的地面,埃拉托色尼意识到这可以帮助他测量地球的圆周。他测出了塞恩到亚历山大城的距离,又测出夏至正中午时亚历山大城垂直杆的杆长和影长,发现太阳光线有稍稍偏离,与垂直方向大约成7°角。剩下的就是几何问题了。假设地球是球状,那么它的圆周应是360°。如果两座城市成7°角(7/360的圆周),就是当时5000个希腊运动场的距离,因此地球圆周应该是25万个希腊运动场,约合4万千米。今天我们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仅在5%以内,即与实际只差100多千米。

8、伽利略的加速度试验

伽利略利用理想实验和科学推理巧妙地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自由落体运动理论。那么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应是怎样的呢?由于当时测量条件的限制,伽利略无法用直接测量运动速度的方法来寻找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因此他设想用斜面来“冲淡”重力,“放慢”运动,而且把速度的测量转化为对路程和时间的测量,并把自由落体运动看成为倾角为90°的斜面运动的特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做了一个6米多长,3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板槽,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滚下,然后测量铜球每次滚下的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并研究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亚里斯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比例: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4倍的距离。他把实验过程和结果详细记载在1638年发表的著名的科学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中。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数学的计算和推理,得出假设然后再用实验加以检验,由此得出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后来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伽利略的斜面加速度实验还是把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典范。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中发现,只要把摩擦减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小球从一斜面滚下之后,可以滚上另一斜面,而与斜面的倾角无关。也就是说,无论第二个斜面伸展多远,小球总能达到和出发点相同的高度。如果第二斜面水平放置,而且无限延长,则小球会一直运动下去。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惯性运动。因此,力不再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加速或减速)的原因。

把真实实验和理想实验相结合,把经验和理性(包括数学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是伽利略对近代科学的重大贡献。实验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观象的完全再现,而是在人类理性指导下的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简化和纯化,因而实验必须有理性的参与和指导。伽利略既重视实验,又重视理性思维,强调科学是用理性思维把自然过程加以纯化、简化,从而找出其数学关系。因此,是伽利略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中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传统。这一结合不仅对物理学,而且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思维创造出一直在改变的宇宙图景,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的发现的重要意义”。

9、卢瑟福散射与原子的有核模型

卢瑟福(1871—1937)在1898年发现了a射线。1911年卢瑟福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即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a射线微粒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通过计算证明,只有假设正电球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并且它的直径比原子直径小得多时,才能正确解释这个不可想象的实验结果。为此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并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小核上,称之为核子,电子在它周围环绕。

这是一个开创新时代的实验,是一个导致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肇始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实验。同时他推演出一套可供实验验证的卢瑟福散射理论。以散射为手段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对近代物理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一旦我们在散射实验中观察到卢瑟福散射的特征,即所谓“卢瑟福影子”,则可预料到在研究的对象中可能存在着“点”状的亚结构。此外,卢瑟福散射也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根据被靶物质大角散射回来的粒子能谱,可以研究物质材料表面的性质(如有无杂质及杂质的种类和分布等),按此原理制成的“卢瑟福质谱仪”已得到广泛应用。

10、米歇尔·傅科钟摆试验

1851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为验证地球自转,当众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达67m的钢丝吊着一个重28kg的摆锤《摆锤直径0.30m),摆锤的头上带有钢笔,可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在巴黎的纬度上,钟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30小时一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是逆时针转动而在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24小时。

这一实验装置被后人称为傅科摆,也是人类第一次用来验证地球自转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显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科里奥利力的作用效应,也就是傅科摆振动平面绕铅垂线发生偏转的现象,即傅科效应。实际上这等同于观察者观察到地球在摆下的自转。

初中力学经典实验

力学部分

实验一:天平测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

【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测力

【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

【实验步骤】

测量前:

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

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实验三: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

【实验步骤】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结论】

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实验四:测定物质的密度

(1)测定固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 20 ml。

3.将石块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得石块的体积为cm 3 。

【实验结论】

根据公式计算出石块的密度为 2400 kg/m 3 。

多次实验目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测定液体的密度

【实验步骤】

1.测出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m总)。

2.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 V。

3.测容器质量(m容)与剩余液体质量(m剩=m总-m容) 。

4.算出密度:ρ

实验五:物质质量&体积与那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量筒、天平、水、体积不等的若干铜块和铁块。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用量筒测出不同铜块和铁块的体积。

2.要记录的物理量有质量,体积。

3.设计表格:

【实验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

3.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

4.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六: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1.如图 a 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2.如图 b、c 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2.方向相反(反向)3.同一直线(共线)4.同一物体(同体)

实验七: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U 形管压强计、大量筒、水、盐水等。

【实验步骤】

1.将金属盒放入水中一定深度,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大,这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2.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改变金属盒的方向,观察 U 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这现象说明: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保持金属盒的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观察 U 形管液面高度差变化,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液体种类)的关系。

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注意】

在调节金属盒的朝向和深度时,眼睛要注意观察 U 形管压强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金属盒在不同液体中的深度相同。

实验八: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钩码和细线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值。(研究时必须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才能记录实验数据)

2.将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位置或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所需记录的数据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把钩码挂在杠杆上,在支点的同侧用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重复实验记录数据,需多次改变杠杆所受作用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物理规律)

【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异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若动力和阻力在支点的同侧,则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安详的萝莉
热心的大米
2025-09-22 16:05:05
可以把水吸两米高。液体表面类似张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凸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压力。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同样的分析也可以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 毛细作用,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液面;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液面。这种现象就是毛细现象。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也是毛细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有些情况下毛细现象是有害的。例如,建筑房屋的时候,在砸实的地基中毛细管又多又细,它们会把土壤中的水分引上来,使得室内潮湿。建房时在地基上面铺油毡,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现象造成的潮湿。水沿毛细管上升的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土壤里有很多毛细管,地下的水分经常沿着这些毛细管上升到地面上来。如果要保存地下的水分,就应当锄松地面的土壤,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以减少水分的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