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根据建筑物的定位控制桩,放出每个桩基的纵横轴线控制桩,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大体确定出井下是否有飘石层、砂石层及碎石层的深度,以及流沙层位置,以便提前做好准备。桩位允许偏差30mm。
人工成孔桩土方施工前根据定位轴线,先按杯基设计尺寸+150mm挖出杯基土方,浇筑150厚C25混凝土作为杯基外模,也有利于下一步人工挖孔时的安全。对于过厚的细砂层采用钢护套施工,防止塌方。
根据设计要求排架柱基础为人工成孔灌注桩,以卵石层作为桩尖持力层,桩尖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大于1.0m,施工中严格控制桩顶标高和桩尖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进入卵石层深度要经现场质量检查员、技术员、监理、设计、勘察、建设单位等相关人员确认。
待杯基混凝土护壁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井桩土方,土方堆放距井口2米以外,用机动翻斗车倒运至指定弃土点。
井桩土方开挖分层施工,挖完一层后用十字尺复核桩位是否准确、直径是否符合要求,无误后方可继续挖土,垂直度允许偏差≤0.5%;桩径允许偏差+30mm。
井桩土方开挖至砂石层时,若砂石层过厚且较松散时,采用钢护套护壁,护套上钻眼用14的钢筋锚入上层土中,防止下落。
对于井口处的深度较大的砂石层采用定形模板支模,浇筑砼护壁相邻两节护壁之间采用8Φ8 L=700钢筋拉结,以此循环进行。 桩底挖至设计标高且达到设计要求的碎石持力层后,并及时通知现场质量检查人员进行验孔确认。
杯基底部必须按图纸要求削土成型,桩成孔经卵石层确认后进行沉渣清理,沉渣厚度不大于20mm。
桩身砼浇筑采用漏斗和串筒下料,串筒距浇筑面的高度不宜大于2米,要振捣密实,每根桩必须一次性浇筑完,混凝土浇筑至杯基底部-3.4M标高位置。砼浇筑完及时覆盖保温养护。
安全注意事项;
成孔深度大于5m时必须使用送风装置。提土钢丝绳及辘辘必须定期检查,辘辘停车装置必须可靠,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及时更换。
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方可作业。
孔内照明必须采用安全电压。
挖出土方堆放距坑边2m以外,及时清运。
桩与桩之间距离较小时不得同时开挖,待临桩混凝土浇筑3天后方可进行另一桩开挖。
土方开挖时,如邻近有捶击预制桩施工,其距离不得小于30m,否则应穿插、错开施工。
桩成孔过程中暂停作业必须在孔口设置覆盖防护装置、施工过程严禁打闹、嬉戏。
遇地质情况复杂及其他复杂情况,必须及时汇报,采取可靠措施后方可进行下步作业。
游东山岛作文1
这是烈日炎炎的一天,熏风扑面,烈日赤烤着大地,但是还是阻挡不了我出游的步履。
我早上一起来,就精神奋发,没有一点睡意,我们大约七点多就起床了,大约到了九点,我们到了东山岛。一进入东山岛旅游区,那强劲的海风便扑面而来,一片广阔而又蔚蓝的大海越入眼帘,夏日的酷暑立马烟消云散。进了风动石旅游区的大门,一坐磅礴而壮丽的古代城门就显现在眼前,城门后是高高的城墙,形状跟长城相似,虽然没有长城的绵延万里、宏伟壮丽,但也别具一方特色。没走多远,我们就来到了东山岛的主要景点--风动石,这块风动石毅力在下面的一块更大的石头上,三分之一的体积悬挂在半空中,只要强风一吹,它便轻轻摇摆,让人心惊胆战,继续往前走,一块大石头展现在眼前,石头上有一个凹槽,据说只要把硬币扔进小凹槽,就会生儿子,我试了试,百投不中,可能是因为我是男的的原因吧!继续走下去,是一条颇有文化闽南小吃街,有牛肉面、漳州鱼丸、烤香肠,让人垂涎三尺,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巨大的放生池,里面有品种不一的鱼,还有一些可爱的小乌龟,之后,我们走着木栈道,看着汹涌澎湃的海浪,心情豁然开朗。又走到了大门。
这是一段难忘地旅程,会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游东山岛作文2我靠在水上餐厅的栏杆上,前方的海水摇摆着,阳光一朵朵的照在海面上,又被浪花打得粉碎,中午一点,我们来到了漳州东山岛。
时处中午,我们这行饥肠辘辘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填饱肚子,老家在漳州的嫂嫂立马与哥哥为我们安排了一家味道不错水上餐厅,于是 ,丰盛的海鲜大餐端在了桌上,到了海边,肯定要饱餐一顿海鲜大餐喽!
龙虾、螃蟹、生蚝、石斑鱼被一盘盘的端了上来,没有特别重口的配料,只是酱油水,蘸料配上清爽的青芥,配上海鲜就能感受到夏天真正的清爽,微甜的龙虾肉,香嫩的石斑鱼,鲜美的生蚝,构成了夏天最美好的回忆,饱满的野生生蚝,虽然只是经过了简易的清蒸,但释放出来的就是海鲜真正的味道,令人在夏日里莫名感动的味道。
吃过饭,又在海边玩了一会儿,夜幕不知不觉就降临了,我们回到了酒店,进行下一项活动:泡温泉。
我回到了房间,换上泳裤,披上浴袍,买了票,走进了温泉广场的第一站,SPA温泉区,夜深了,现在是晚上十点,已入深夜,褪下浴袍,空气中微微泛着一丝寒意,我跳进温泉池中,一霎那间,温暖的水将我包裹住了,空中飘着白色的水蒸气,这是个让人放松身心沉醉其中的地方啊!泡了大约有十分钟,我走到了下面的维多利亚广场,躺在了日月温泉池的石头上,脚放在温泉池的边缘,温暖美妙的舒适是与夏天的那种闷热是不一样的这是能让人迷恋的美妙感觉,无论是春秋冬夏,这种感觉都会渗透到你的心里;紧接着把场景转换到亲亲鱼池,这个池子里最大的特色就是里面有数以百计的亲亲鱼,它们围绕在你的身旁,时不时来“亲吻”你一下,其实它们在为你清理你身上的污垢,泡在池子里,身旁围绕着亲亲鱼,这也是一大享受。
铜山风动石,号称天下第一奇石。位于东山岛东北隅,于 铜山古城东门北侧石崖上;而我们今天上午的目标地点,就是风动石。
《铜山志》载:“城东有石如盘,上峙一石,高二丈许,半踦半垂,人卧石上,推以足则动,侧不倾,高不危。”风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上小下大,底部浑圆,形如石桃,斜搁在下面的盘形巨石的边缘。上下两石相接处,直径仅几寸,全体摇摇欲坠。海风吹来时,石会微微晃动,前人有句曰:“风吹一石万斤动。”这块岩石何止万斤?但是当人选好位置,仰卧于两石之间,以足蹬推,巨石也会轻轻摇晃,无怪乎人称其为天下奇石。
风动石是由于第四世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月久年深,逐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寸见方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而其重心恰好落在下岩石的接触点上,因接触面小,石危势险,摇摇欲坠,古诗云:“风吹一石万斤动”。铜山风动石,以其“大”、“奇”、“险”的特点,作为风动石的代表被选入了《中国地理之最》。
而现在,我来到了这庞然大物的跟前,尖的那一头,上面有它的“眼”,它独自矗立在铜陵镇东门海滨石崖上,它看着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时间在它深情的凝望下流逝着,从明朝开始出名,它的身份早已非同寻常,它更像一位守护神,默默守护着自己的这片土地,民国七年一月二十三日,东山发生7。5级大地震,岛上海立山崩,石碎崖颓,风动石却俯仰依旧,安之若素。在一片废墟中,人们惊慌的抬头,他们想质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却突然发现风动石看上去有些摇晃,但它仍然屹立在石崖上,风动石未倒,东山也未倒!它用它温和的目光宽慰着东山人民,于是,希望与信心重回每个人的心头,他们重建起了东山的明天。
风动石还有一段传闻,说是抗日战争中,占据东山岛的日寇无恶不作,企图移走这一景点,在石上套上又粗又长的钢丝绳,分系到海上的几艘兵舰上,兵舰开足马力,想把风动石拉堕下海,结果风动石巍然屹立,钢丝绳却全都崩断,把许多日军震落海中。作家霍达在他的《奇石记》中写道:“壮哉此石,吾风可动,吾人可动,而不为寇动。凛凛然大节,中华民族,一山一水,皆有此无尚尊严!”风动石,它已不是一块石头,它代表着我们中国之魂!中国人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已融进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一草一木,都已成为中国的血肉,区区日寇,又怎能轻易夺走?
东山岛之行,让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些都将融入我的生命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游东山岛作文3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到东山岛游玩。
汽车滑过高速公路,穿过密林,在阳光中平稳地行驶着。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吧,就到了第一个景点――风动石。风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站在风动石前,你会发现,石头上刻着五个又大又绿的字:铜山风动石。从另一边看,也可以看到六个白色的字:风景这边独好。导游说,明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岛,企图抢走这块奇异的风动石,用了很多艘兵舰套上绳索,使劲拉它,只听到“嘣”“嘣”几声,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落海,而风动石却岿然不动屹立在原地上。从风动石旁向下望去,只见海滩上有许多礁石,就像有许多海象。
接着,我们来到百亿新城吃午饭。午饭过后,大家来到了海边,开始了自由活动。我步入沙滩,一阵清爽的、腥咸咸的海风拂过我的脸,真舒服!光秃秃的小脚丫踏在细小、柔软的沙子上,就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我和好友们走到海水没过膝盖的地方,目望远方,只见远处的海水形成了一条白线,与天连在一起,真可谓是“天连水尾水连天”啊!一朵朵浪花从远处游来,有了这些小精灵,原本风平浪静的大海顿时热闹起来。我们在沙滩上唱啊、跳啊、玩啊……我拣到了一颗海星,大家一起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我还听说有人捉到一只水母呢!玩够了,唱累了,不知是谁招呼一声,大家就喝起果汁来了。我这才发现,沙滩上有好多贝壳,只是被埋在沙子底下而已。百亿新城的这个大海真美!
第三个景点是“花果山水帘洞”,导游说,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个花果山水帘洞。走进大门,再走一段路,我们到了一座小桥,桥下的桥下的湖水很清,湖里有许多鱼,最多的要数鲤鱼了,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轻松得很。往左边望,有一座小假山,那就是花果山水帘洞了。假山上有花、有草、有树,很美……
该回家了。坐在车上,心里很开心:一天,我们游玩了三个很有名的地方,我,和别人是不是very good呢?
游东山岛作文4大年初二,我们和大山两家人开着两部车,“浩浩荡荡”地开上了去往厦门的高速公路。一路欢歌笑语向着第一站——东山岛进军。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九人来到了风景如画的福建省东山县。东山县是个半岛,三面临海,风景秀美。这里最著名的景点要数海边的一块巨大奇石——风动石了。
风动石原来是一块完整的巨石,经过第四季海水侵蚀后,上下一分为二,但两块石头仍然一上一下地垒在一起。不垒不奇怪,一垒下一跳,这两块巨石的接触面竟然只有十几平方厘米。所以,要想“屹立不倒”就要靠上面那块石头的重心了。之所以叫它“风动石”是因为,只要刮来一阵稍微大一点儿的风,上面的巨石就会晃来晃去,摇摇欲坠。但由于重心仍在那十几平方厘米的接触面上,所以却不会倒下,其原理类似不倒翁。
在古代,风动石还有一个“石下不设宴,吟诗不过三”的传说。古时候,东山岛有一位地位极高的客人来访,当地官员设宴于风动石下迎接客人。席间,客人提议吟诗助兴。于是大家开始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作赋。前两个人都平安无事,到第三人时,忽然吹来一阵狂风,身旁巨石竟然晃动起来,并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人们被吓得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宴会也只好草草收场了。
今天,我们还游览了东山岛上许许多多的美景奇观,让我们流连忘返。同时,也让我们对下一站——鼓浪屿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1人人生而不同:人体由于基因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但是,人人都是这三种类型的混合体。
瘦体形:身体瘦弱,骨骼较轻,难于增肌
2循序渐进法则:肌肉为了适应压力而生长,但是为了保持肌肉的持续生长,你必须持续的增加压力。
3负重法则:循序渐进法则的延续。为了使肌肉生长,在训练中要使用大于肌肉可承受的重量或强度。
4特别法则:根据自身的目标,以建立不同的训练方式。如:要最大限度的增加力量,你就必须使用很大的重量。
5坚持法则:要坚持训练,否则,不进则退。
6适应综合症:分为三个时期1预警期(强度训练),2对抗期(生产适应),3消耗期(过度训练)。在训练中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度训练。
周期化
周期化就是以循环的方法,来打破训练的惯性。将训练计划作到每周、每天。
周期化法则
1循环训练:将训练分为增肌期、力量期、减脂期。
2分化训练:将身体的各个部分分开训练,以增加强度、缩短训练周期。
3变化训练: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身体会进入平台期,所以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组数、次数、强度、重量上做变化。
营养
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是十分重要的。公认的法则为:每1磅体重每日进食1—1.5克蛋白质。如果,你感觉肌肉增长较慢或停滞不前时,你就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以使身体有足够的热量来燃烧。
选择的器械-简单的器械.高效的结果
1,哑铃
男士们做健身运动有很多目的,其中有很多人是希望增强身上的肌肉,弥补先天体形的不足,使到穿衣服时更好看。有些人由于肩膀不够宽,穿衣服时不能像衣架子般担起衣服,所以都会想锻炼肩肌,希望加“横”肩膀。以下介绍两个简单动作,可令你在短时间内锻炼出宽厚的肩肌。
一、肩上举
1.把两个哑铃握于手中,双手微曲到与肩膀同一水平。
2.双手向上举,当双手伸直时,停留两秒,之后再把双手放回开始的位置。
要领:
做这个动作时,一定要谨记腰背要挺直,否则在发力的时候,有机会伤及这两部份的肌肉。为了加强刺激肌肉的效果,做动做时越慢越好。而当把哑铃推至顶点时,手肘要有少许微曲,不要伸得太直,否则容易令到手肘关节出现劳损。
二、肩平举
1.双手垂直握着哑铃。
2.保持双手手肘伸直,两臂慢慢向上升起,至略高过肩臂,停留两秒后,慢慢放回来始的位置。
要领:
一般人做这个练习时,很易犯了身体前倾的毛病,这会对腰骨造成伤害。另外手肘一定要伸直,否刚会因动用了其它肌肉,而使刺激减少,练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当双肩在顶点停留时,不要强忍呼吸,应缓慢的吸气或呼气。
2 拉力器
正确使用拉力器进行训练能使你的体格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下面一些练习是我喜欢的,它们也会给你带来惊喜。
一、胸部
拉力器夹胸:你可能会成为世界上优秀的平板卧推高手和拥有最大的胸肌,但平板卧推不会使肌肉凸现出来,除非你内侧胸肌被中间沟深深地分离开并充满钢铁般的条纹。惟一能获得内侧胸肌线条和形态的方法是拉力器夹胸。在正常压力下,胸肌收缩只表明双臂在胸前伸直,拉力器夹胸却允许你最大地挤压胸肌,通过双臂交叉去刺激胸肌,胸肌持续紧张。每次训练我通过最大限度地挤压胸肌1——2秒钟使胸肌获得更进一步的“燃烧”。如果把拉力器夹胸放在胸肌训练的结束部分,你将会获得最佳效果。这时胸肌的主要部分将会达到力竭。练习中需要用内侧胸肌去做全部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在胸肌上部和中部,最好采用上斜的形式。
二、肱二头肌
1、双臂拉力器弯举:能自始至终在整个运动范围保持肱二头肌的持续紧张。练习形式有两种:一是双臂侧平拉力器弯举,要求两上臂始终保持与地面平行;另一种是站姿双臂拉力器弯举,要求两上臂紧贴体侧,拉力器在体前拉起,或拉力器钢丝绳在两腿之间,从身后拉起。有时我把双臂拉力器弯举作为肱二头肌训练日的最后一个练习。有时为了使肱二头肌提前达到力竭并促使血液尽快充满肱二头肌,我把它作为肱二头肌训练的第一个动作。
2、单臂拉力器弯举:如果你想知道我是怎样使肱二头肌在高耸的肌峰上分叉,使裂缝加深和凸起部分变宽,以及如何使肱肌如此突出,这个练习就是答案。当我做单臂拉力器弯举时,通过转动手腕使掌心向下和向下,可以孤立锻炼肱二头肌中任何部位,在单独强化肱二头肌的过程中不会有某块辅助性肌肉首先达到力竭。
三、肱三头肌
1、拉力器下压:可使肱三头肌获得较长时间的压力,并能在底部做艰苦的顶峰收缩,在最后几次练习产生燃烧似的发胀感,对肱三头肌深层到马蹄形的上部都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2、拉力器颈后臂屈伸:主要是塑造肱三头肌的线条和形态,采用低强度、中等重量和多次数,尽可能在肌肉的收缩位进行顶峰收缩,最终使肱三头肌获得火烧似的发胀感觉。
3、单臂反握拉力器臂屈伸:通过转动手腕使掌心向上和向下,孤立刺激肱三头肌的任何部位,使肌肉突显出来,尤其是肱三头肌的内侧和外侧头。
记住:拉力器练习主要不是为了增加肌肉块而是为了塑造肌肉的线条和形态。要采用严格的运动形式,次数保持在12次/组左右。练习要准确到位,哪里需要就练哪里。不要担心在训练中增加一些拉力器练习,它只会为你的训练增光添彩。在我的训练中它们是必不可少的,我也希望你会为正确使用拉力器训练而欢呼
狼狈作者 沈石溪
布朗山上发现狼和狈!
第一个看见狼和狈的是山村邮递员康郎甩,据他说,那天他到布朗山乡公所去送邮件,晚上喝了一点酒,乘着月色从山间驿道下山来,手里还提着乡长馈赠的一块腊肉.快到半山腰时,突然觉得身后有窸窸窣窣的声响,回头望去,驿道上飘忽着四只绿莹莹的小灯笼,他赶紧拧亮手电筒,一束强烈的光柱照过去,他看见一匹高大的狼驮着一只瘦小的狈正朝他迅速追来,他吓得扔下那块腊肉,转身就逃."幸亏我手里提着块腊肉,要不然的话,我就成了狼狈的晚餐了."康郎甩心有余悸他说,"谁斗得过狼狈呀,连老虎见着狼狈都会吓出一身汗来呢."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狈的故事,说狈会模拟各种鸟兽和人的声音.偷鸡时,它会像下蛋的老母鸡那样咯咯叫,把公鸡引诱过来,然后一口咬断公鸡的脖子它会发出婴儿的啼哭声,把牧羊人从羊群边引开,趁机猎取羊羔它还会把一只小牛犊吃空后,留一张完整的皮囊,披在身上学牛犊的样,钻到母牛肚子底下吸牛奶喝,是一种比狐狸更狡滑的动物.狈虽然头脑特别发达,却体小力弱,尤其是两条前腿很短,不善行走,要靠狼背着才能活动,所以狼狈,狼狈,狼和狈是连在一起的.狼把狈驮在自己的身上,野蛮的体魄和狡诈的头脑相结合,狈出坏点子,狼实施坏点子,干尽了坏事,连猎人都束手无策,所以又有"狼狈为奸"的说法.
说布朗山上有狼,我相信.三个月前,曼广弄寨的老猎人波农丁在布朗山上埋了一副捕兽铁夹,过了两天,发现铁夹已被碰倒了,铁杆下夹着两只黑毛兽爪,长约三寸,形状与狗爪相似,指甲却比狗爪锋利得多,铁夹上还洒着许多血,将那两只兽爪拿回去给许多有经验的猎人鉴别,一致认为是狼爪.也只有狼,在不小心被捕兽夹夹住脚爪后,能残忍地咬断自己的膝盖, 用高昂的代价换取一条生路,其它任何动物都下不了这种狠心.说布朗山上有狈,我不相信.虽然人们常把狼狈连在一起,但据《辞海 生物分册》介绍,狈属于民间传说中的动物,就像凤凰,麒鳞和龙,谁也没见过.我想,一定是康郎甩那天晚上,醉眼朦胧,视觉出现叠影,把一只狼看成两只狼了. 仅仅隔了两天,我也看到狼和狈了,而且吃了它们的大亏.那天中午, 我在稻田里割谷子不小心割破了小指头,伤口很深,血流不止,村长让我回家休息.农忙季节,寨子里男女老少差不多都下田干活去了,四周静悄悄的. 我拐了个弯,突然看见我小木屋旁的猪圈前,站着一对狼狈,和传说中的完全一样,那狈两条短短的前腿搂住狼的脖子,骑在狼的背上.狈毛色漆黑, 体态娇小,比土狗稍大些,狼毛色褐黄,高大健壮,像只小牛犊.一小一大,一黑一黄,显得十分清晰.我赶紧钻进路边的草丛里,轻轻拨开草叶,窥望它们的举动.它们瞧中了我养了半年多的那头母猪,那根狼舌和那根狈舌都长长地拖出嘴外,馋涎欲滴,很想尝尝家猪的滋味.我不太担心我的母猪会遭殃,我是用楠竹搭的猪圈,篱笆墙里外两侧都栽着一人高的仙人掌,这种仙人掌浑身长满了两寸长的毒刺,被刺着后疼痛难忍,皮肤还会溃烂,比铁丝网还管用,我不敢夸口说我盖的猪圈固如金汤,但起码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连我的母猪都感觉到自己是在安全可靠的屏障后面,尽管透过篱笆的缝隙已经看见了黄狼和黑狈,也没惊慌失措地大叫大嚷.黄狼和黑狈在猪圈前徘徊了一阵,黄狼那双吊向额际的斜眼一片迷惘,那张凶狠的狼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慢慢转向寨外的箐沟,似乎在说,算了吧,别在这里泡蘑菇了,我看这猪圈是很难攻得破的,别猪肉没吃到,反被扎了一身仙人掌的刺.黑狈却目光坚定,用自己的脖子缠住狼的脖子,硬把狼想要离去的身体扭转到猪圈前来,似乎在说,老伙计,别泄气,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我看得清清楚楚,那只该死的狈尖尖的嘴附在狼的耳畔,咕咕哝哝了一阵. 没想到,狈和狼还会咬耳朵说悄悄话.黑狈洋洋得意,一看就知道是在向黄狼面授锦囊妙计.我果然没猜错,只见那匹黄狼快速冲到篱笆前,突然前肢一跃,身体竖直起来.就在黄狼直立的刹那间,黑狈两只后爪踩上黄狼的肩, 继而踩上黄狼的头顶,倏地一下,细长的身体也竖直起来,这是标准的叠罗汉,超一流的杂技动作,看得我眼花镣乱.更绝的是,黄狼在黑狈站上它头顶的一瞬间,身体猛地向上蹿了蹿,黑狈像被自动跳板弹了一下,凌空飞起, 越过两米来高的篱笆墙,进了我的猪圈,动作完整和谐,配合得天衣无缝. 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黑狈从空中跳进猪圈,刚好落在我的母猪背上,一口就咬住了母猪的耳朵,使劲一拧,母猪就改变了方向,猪头朝着篱笆墙了. 母猪发出尖嚎声,遗憾的是我没有办法去救它.黑狈等母猪大方向正确后,尾巴像根鞭子一样抽打猪屁股,我的可怜的母猪——唉!真是头十足的蠢猪, 一头向篱笆墙撞去.它大概以为冲破篱笆墙就可以逃命了,殊不知正中了黑狈的圈套.发猪瘟的,脑子笨得像只木瓜,力气倒大得像牛,只听得哗啦一声响,竹篱笆被撞开一个豁口,母猪满头满脸都是血,眼皮上还钉了两根仙人掌的刺,而黑狈却因为躲在母猪的背后,安然无恙.母猪变成了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变成了质地优良的挡箭牌!
我算是懂得了什么叫互相勾结,狼狈为奸.
母猪出了猪圈,背上有黑狈叼着猪耳朵掌握方向,后面有黄狼用咬屁股的办法驱赶,虽然满心不愿意,也不得不跟着它们钻进荒草丛生的箐沟里去了.
布朗山上发现了狈的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省动物研究所,派了个研究员下来,组织曼广弄寨全体猎人和猎狗,上山围剿.我也参加了狩猎队.我们在山上搜了半个月,最后在臭水塘旁发现了黄狼和黑狈. 一声唿哨,20多条猎狗像拉开的一张网,向黄狼和黑狈罩了过去.
我真正体会到了"狼狈不堪","狼狈逃窜"这些成语和日常用语的生动性与准确性.
我站在小山顶上用望远镜看,黄狼驮着黑狈,颠颠簸簸地向前面逃,狗群在后面拼命追!狼和训练有素的猎狗奔跑速度差不多,但此刻黄狼驮着黑狈,情况就不一样了,黄狼速度明显比不过猎狗,彼此的距离越来越短,不一会儿,狗群离黄狼和黑狈只有20几米远了.这时,黄狼冲下一个约75度的陡坎,想用走险道的办法甩脱讨厌的狗群.狼由于经常要捕捉岩羊,斑羚之类善于在悬崖峭壁上攀援行走的动物,练就了非常过硬的下陡坎的本领, 能轻盈地从几丈高的陡坎上跳下去,稳稳地落到下面平坦的岩石上,不停顿地又往下跳,而狗在这方面就要差一大截,在陡坎面前往往畏缩不前,左右环顾,挑选容易落脚的地段,试探两三次,才敢跳下陡坎.现在黄狼冲下去的陡坎约有十来丈深,足够狗们磨蹭一阵子的了,我担心这条陡坎会让黄狼和黑狈逃之夭夭.可我很快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黄狼刚刚往下跳第一个台阶,不知是因为黑狈没做好下陡坎的准备,还是黄狼的屁股翘得太高,身体过于垂直,只见黄狼的前爪刚刚落地,黑狈突然从黄狼的背上滑落下来, 摔在石头上,这一跤摔得不轻,挣扎了好一会儿才站起来.黄狼在惯性作用下,已经跳下第二层台阶了,黄狼站在第二层台阶上,转身朝上面的黑狈嗥嗥叫着,是在催促黑狈快快下来.黑狈试探着往陡坎下走,狈的前肢比后肢短一半,上坡还勉强能保持平衡,下坡就好比走钢丝绳,才迈出一步,就闪了个趔趄,像只皮球似地往下滚,吓得它抓住一丛蒿草呦呦叫唤,黄狼只好又从下面的第二层台阶蹿上来,蹲在黑狈面前,让黑狈爬上自己的背,再往陡坎下跳.这么来回一折腾,给狗群赢得了时间,当黄狼和黑狈下到陡坎底时,狗群也同时下到了陡坎底,把黄狼和黑狈团团围了起来.
陡坎底下是一条宽敞的乱石沟,有利于猎狗发挥群体威力.
好一场精彩的狗,狼,狈大战.几条猎狗在正面与黄狼激烈厮咬,一条大白狗绕到黄狼背后,一口咬住黑狈的一条后腿,把黑狈从黄狼的背上拉扯下来.四五条猎狗立刻围上来,你一口我一口,毫不留情地对黑狈进行攻击. 黑狈虽然也长着和狼相似的一张大嘴,一口利牙,但毕竟身体瘦弱,尤其吃亏的是前腿短后腿长,要很费劲地抬起头来才能和狗互相噬咬,又寡不敌众, 挡住了前面的狗嘴,防不住来自背后的偷袭,不一会几,唇吻,肩胛,脊背和后胯就被狗牙咬破,浑身都是血,它直起脖子,嗥叫着,向黄狼求救. 黄狼陷在十几条狗的包围圈里,但它勇猛善战,咬断了一条黑狗的喉咙,还咬断了一条黄狗的前腿,它自己的一只耳朵也成了大花狗的战利品.听到黑狈的呼救,它不顾一切地冲开包围圈,向黑狈赶来.狗们像苍蝇似地粘在它屁股后面,有的咬腿,有的咬屁股,大花狗则一口叼住了那条又粗又长的狼尾巴,拔萝卜似地拼命拔,坚决不让黄狼靠近黑狈.狗的战略战术很高明, 把狼和狈分割包围,各个歼灭.黄狼狂嗥一声,龇牙裂嘴地回转身来,狗们像遭到轰赶的苍蝇,奔散开去,唯独波农丁养的那条大花狗,仍叼着狼尾巴不放,黄狼左转,大花狗也机警地跟着左转,黄狼右旋,大花狗也灵活地跟着右旋,始终躲在黄狼的背后,让黄狼屡屡咬空.黑狈叫得愈发凄厉了,黄狼无心恋战,大嗥一声,强行向黑狈的包围圈蹿去.我在望远镜里看得清清楚楚,黄狼的尾根爆出一团血花,大花狗嘴里衔着一根活蹦乱跳的狼尾巴. 黄狼成了秃尾巴狼,但它好像忘了疼,闪电般地咬翻两条猎狗,冲到黑狈身边,趁狗群混乱之际,重新驮起黑狈,向乱石沟左侧一片野砂仁地仓皇逃蹿. 这当然是徒劳的,才几秒钟工夫,溃散的狗群又聚拢在一起,凶猛地追了上来.黄狼驮着黑狈,逃到离野砂仁地还有二三十米的地方,就又被跑在最前面的大花狗缠住了,黄狼转身迎战,一蹦达,黑狈就从它背上咕咚滚了下来.看来,黑狈负了很重的伤,都没有力气骑稳在黄狼背上了.黄狼用身体挡住大花狗,扭身朝黑狈叫了两声,意思大概是让黑狈赶快逃命,它在后面掩护.黑狈拱动着身体,向野砂仁地跑去,它的速度实在太慢了,慢得我都可以追上它.没等黑狈逃进野砂仁地,狗群就像潮水似地涌了上来,兵分两路,又把黄狼和黑狈分割包围起来.
这时,黄狼要是撇下黑狈,是完全有可能死里逃生的,我想,它虽然断了一条尾巴,少了一只耳朵,但并没受致命伤,精力还很旺盛,而且包围它的十几条狗畏惧它的勇猛和野性,不敢靠得太近,包围圈显得松松垮垮,很容易冲开缺口的.果然,黄狼瞄准最弱的一条狗猛扑上去,利索地一口咬断狗脖子,其它狗被震慑住,一瞬间停止了扑咬,造成短暂的"静场"效果, 它迅速突出重围,飞快向野砂仁地逃去.
黑狈那儿包围圈越缩越紧,狗们一个接一个跳到黑狈身上,咬得天昏地暗,黑狈躺在地上,已无力朝狗反咬,脖子一伸一伸,嘴里喷出一口血沫,也喷出一声垂死的哀嗥.
已逃到野砂仁地边缘的黄狼像触电似地敛住了脚爪.
呦——呦——黑狈连续吐出带血的呻吟.
黄狼刚刚转过身来,大花狗已追上来,眼疾爪快,一爪子抓过去,把黄狼的一只眼睛抠了出来,像玻璃球似的吊在眼眶外,秃尾巴狼又成了独眼狼. 它惨嗥一声,仍奋不顾身地朝黑狈冲去.狗们蜂拥而上,像蚂蟥似地紧紧叮在它身上,一眨眼,它就满身挂彩,趴在地上,可它仍拖拽着压在它身上的七八条狗,顽强地朝黑狈爬去,在地上画出一条长长的血痕……
这时,我们也从陡坎上艰难地走了下来,围着满身血污的黑狈瞧稀罕.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畜牲还怀着崽呢!"我赶紧把视线移到黑狈的肚子,果然鼓鼓囊囊的,像只打足了气的篮球,一跳一跳地在抽搐,想来是里头的小生命还没死,还在顽强地律动.
"都说世界上没有狈,瞧瞧,我们不是打死了一只吗 登在报纸上,准轰动."村长得意地说.
孙研究员瞟了黑狈一眼,一脚踹在它的大肚子上,不屑地撇撇嘴说:"活见鬼,哪里有什么狈,是狼,是只黑母狼!它的两只前爪是让什么东西咬掉的,所以短了一截.唉,白忙一场."
我们大吃一惊,急忙仔细观看,果然,尖尖的嘴,蓬松的尾,竖挺的耳,模样和狼差不多,再看那两只短短的前腿,没有脚爪,茬口露出骨头,很明显,这不是一双天然的短腿,而是一双残废的腿.我突然想起3个月前波农丁的捕兽铁夹曾经夹过两只狼的脚爪,莫非……波农丁把两只狼腿爪风干后当做避邪的护身符,外出狩猎都带在身边的,我让他拿出来,比试着安在黑母狼的前腿上,毛色一样,粗细相同,长短合适,原物相配,确凿无疑.
闹了半天,所谓的黑狈,原来是只残废的黑母狼!
我清晰地看到这样的情景:黄公狼和黑母狼住在森林里,它们相亲相爱, 黑母狼怀孕了,日子过得很甜美.有一天,它们见到一条羊腿挂在一个黑色的框框里,黑母狼肚子饿了,张嘴就去咬,那黑色的框框突然"活"起来, 夹住了它两只前爪,黄公狼帮它一起咬铁杆,狼牙咬崩了好几颗,还是无法把它的脚爪拉出来,万般无奈,只好从膝盖处把两条前腿咬断.黄公狼并没嫌弃自己残废的妻子,它把已无法行走的妻子背在身上,风风雨雨,爬山涉水,至死不渝……
村长对“我”说,趁着这两匹狼身体还热着,你抓紧把皮剥了吧,拿到镇上卖个好价钱,也算是对你损失了一头母猪的补偿。
众人撤退后,空旷的山谷里只留下了我一人和地上的两匹死了的狼。我划算了一下,这两张狼皮如果卖掉的话,正好可以够我买头母猪的钱。我并没有去剥狼皮,而是挖了一深深的坑,先把黄公狼放进去,然后双手抱起失去了前腿的母狼,放到公狼身上,并让母狼残废的了前腿紧紧搂住公狼的脖子,让两张狼脸贴在一起,把坑填平了。我对它们说,无论你们是人是兽,你们紧贴在一起的脸,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就在要把曼晃牵走的前一天,也就是星期六的下午,发生了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改变了曼晃的命运。这天早晨,我带着曼晃前往日曲卡山麓,在悬崖峭壁间寻找金雕窝巢。
金雕是一种大型猛禽,有天之骄子的美誉,数量十分稀少,很有研究价值。动物研究所给我一个任务,拍摄一组金雕生活照片。运气欠佳,我在悬崖上像猿猴似的爬了半天,连金雕的影子也没见到。我很失望,骑在一棵歪脖子小松树上憩息。就在这时,突然,我左侧山岩上传来咩咩的羊叫声,叫得很凄凉,叫得很恐怖。我举起望远镜望去,在一座蛤蟆状巉岩上,站着一只红崖羊,正勾紧脖子摆出一副角斗士的姿态,神态异常紧张。我将望远镜往下移,立刻就看见巉岩前有一只灰白相间的雪豹,正张牙舞爪跃跃欲扑。
我充满疑惑,心里闪出一串问号。红崖羊是雪豹的传统美食,雪豹最喜欢捕猎红崖羊,那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红崖羊生性懦弱,通常情况下,只要远远望见雪豹的影子,就会闻风而逃,红崖羊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皮毛褐红色生活在悬崖峭壁上的羊,红崖羊的蹄子与其它羊的蹄子不同,其它羊的蹄子为坚硬角质,而红崖羊的蹄子长有一层耐磨的胶质,柔软而弹性,且两根蹄指间的凹部较深,能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特别适应在陡峭的山崖上行走攀登,红崖羊最大的本领,就是在绝壁上行走如飞,以躲避各种喜食羊肉的敌害,雪豹虽然面对红崖羊馋涎欲滴,却很难如愿以偿吃到红崖羊,据统计,健康的成年雪豹捕捉健康的成年红崖羊,成功的概率仅为5%。
出现在我视线内的那只红崖羊,皮毛鲜亮,四肢健全,咩叫声十分响亮,一看就知道是健康的成年红崖羊。它所处的位置,绝壁间石缝石沟纵横交错,对红崖羊来说是极有利的逃生地形。客观地说,这只红崖羊是遭遇险境而非绝境,只要立即扬蹄腾跳,是完全有可能化险为夷的。为什么见到雪豹不赶紧逃命,还要伸展头顶的犄角摆开角斗的架势来?羊与豹斗,鸡蛋砸石头,这也太不自量力了啊!
我正在纳闷,跟在我身后的曼晃也发现了巉岩上的红崖羊了,兴奋地吠叫着。我想阻拦,但它根本就不听我的,仍杀气腾腾地扑蹿上去。
雪豹与藏獒,从两个角度,试图登上红崖羊所在的那座蛤蟆状巉岩。一只张牙舞爪的雪豹,再加上一条穷凶极恶的藏獒,那只红崖羊即使有三头六臂也难以逃脱被撕烂咬碎的命运。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从望远镜里看见,那只红崖羊浑身发抖,羊眼恐惧得几乎要暴突出来,显示其内心的极度紧张,但却仍立在巉岩上,没有要退却逃蹿的意思。
这时候,红崖羊背后那丛长在石缝间的狗尾巴草,无风自动,腾地竖起一个毛绒绒的橘红色的东西。我定眼一看,是只小羊羔的脑袋。小羊羔身上还湿漉漉的,羊眼眯成一条缝、抖抖索索站立起来,但却站不稳,才站了几秒钟,又啪地摔倒下去,隐没在那丛狗尾巴草丛里。再看母崖羊,腹部几只乳房鼓鼓的,就像吊在枝头成熟的香柚。我心头一亮,疑团刹那间解开了,原来这是只刚刚完成分娩的母羊!
每一种哺乳动物都有自已独特的分娩方式。母红崖羊一般都会爬到最陡峭最隐秘的悬崖上去分娩,以减少因分娩时散发出来的血腥味而遭到猛兽袭击的危险。母羊分娩的前后几个小时里,是处于最虚弱最无助最易受攻击的状态。在分娩过程中,母羊丧失奔逃能力。
当羊羔呱呱落地,危险骤然放大。羊羔身上浓烈的血腥味,极易引来嗅觉灵敏的食肉兽。羊羔出生后,约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方能站立起来,跟随母羊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间段,也是生命最脆弱的阶段,这期间要是遇到凶猛的食肉兽,小羊羔毫无躲避的能力,成为食肉兽唾手可得的美味佳肴。
这只母崖羊很不幸,在刚刚分娩最脆弱的时候,被饥饿的雪豹盯上了。地形对母崖羊有利,不然的话,它同刚出世的羊羔早就命丧豹口了。这是半山腰一座突兀的巉岩,有一半悬空,有一半连接陡壁,地势极为险峻。雪豹处在巉岩外侧,必须由低向高蹿跳,才能登上巉岩。巉形似蛤蟆,边缘浑圆,向外倾斜。很明显,雪豹之所以还没向母崖羊扑咬,主要是对这险峻的地形有所顾虑,担心万一跳上巉岩后立足未稳,母崖羊趁势用犄角顶撞,使它从巉岩摔下百丈深渊。红崖羊虽然好吃,但自已的性命更加可贵,须特别小心。
雪豹在巉岩下徘徊,寻找最佳蹿跳角度,挑选最佳进攻路线,谋划最佳扑咬方案,等待最佳出击时机。雪豹的腹部收得很紧,应了一名俗话,肚皮贴到脊梁骨,铜铃豹眼闪烁着饥馑的绿光,嘴角口涎嘀嗒,一看就晓得是只食欲旺盛的饿豹。毫无疑问,这只雪豹绝不会知难而退放弃这场猎杀。我知道,雪豹发起攻击只是个时间问题。虽然母崖羊占据地优势,但力量相差太悬殊,是不可能阻挡雪豹的。母崖羊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舍弃宝贝羊羔,要么母子同归于尽。从生存策略说,舍弃羊羔无疑是明智有选择,因为无论母崖羊是战是逃是生是死,都不可能保住羊羔性命,何必又白白搭上自已的性命呢。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可我在望远镜里看得很清楚,母崖羊鼻子喷着粗气,摆开一副格斗的架势,没有任何犹豫和动摇。
它是母亲,初生羊羔是它的第二生命,它愿意生生死死与羊羔在一起。我随身带着一支左轮手枪,我只要朝雪豹头顶开一枪,刺耳的枪声和刺鼻的火喷味,一定能把雪豹赶走,救下母崖羊母子,可我没有这样做。我是个动物学家,野外考察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尽量不去干预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母崖羊坚强的母爱固然令人钦佩,但雪豹捉羊也属天经地义之举,我不该感情用事去改变它们的命运。
(五)
就在我这么想时,曼晃与雪豹在巉岩前相遇了。曼晃猛烈咆哮,颈毛恣张,像只发怒的狮子。雪豹当然也不甘示弱,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地吼叫。藏獒与雪豹目的相同,想把对方吓唬走,自己独霸美味佳肴。据我所知,藏獒虽然高大威猛,但与有高山霸主之称的雪豹相比,力量仍有差距。一般来说,两只藏獒才能制服一只雪豹,倘若一对一较量,藏獒很难与雪豹抗衡。
雪豹杀气腾腾扑冲过来,血盆大口照准曼晃的狗头咬去。我想,面对像雪豹这样超级杀手的进攻,曼晃或许会知难而退,夹起尾巴溃逃。可我想错了,这真是一条罕见的猛犬,毫无惧色地迎上去,与雪豹咬成一团。豹吼狗嚎,尘土飞扬。
藏獒毕竟不是雪豹的对手,两个回合下来,曼晃脸被豹爪撕碎了,背脊也被豹牙咬得鲜血淋漓。雪豹嘴角塞满狗毛,攻势越来越猛烈。曼晃不得不跳出格斗圈,以躲避雪豹凌厉的攻击。雪豹衔尾追击。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曼晃虽然转身奔逃,但那根尾巴却仍竖得笔直。狗尾巴是狗情绪的晴雨表,兴奋,愤恨,恐惧,胆怯等情绪都会在尾巴上显示出来。假如曼晃因为恐惧而无心恋战,尾巴应该像条死蛇般垂挂在两胯之间;它尾巴竖得笔直,表明不是因伤痛而溃败,而且是策略性避让,其内心仍斗志昂扬。
雪豹在后面追了几步,便停了下来,穷寇勿追,对雪豹来说是很明智的做法。雪豹与藏獒格斗虽然略占上风,但并非占有压倒的优势;如果一味纠缠撕咬,雪豹或许最终能将藏獒咬死,但却要冒自己也被咬残的风险。对雪豹而言,没必要冒这种风险。只要能把竞争对手驱赶走,独享母岩羊和那只羊羔,就是大获全胜。
雪豹朝曼晃背影吼了几嗓子,倏地一个转身,突然蹿高,跳上蛤蟆状巉岩。它起跳的位置十分理想,刚好是在母崖羊的侧面。等到母崖羊听到动静,拐动羊头摇晃犄角想来布防,已经迟了,雪豹已登上巉岩。这时候,母崖羊还没完全丧失地形上的优势,雪豹站在巉岩边缘,母崖羊站在巉岩顶部,居高临下与雪豹对峙。
母崖羊冲动地想用犄角抵撞雪豹,可又无法克制内心的恐惧,跃跃欲撞,却又不敢真的撞过来,站在那儿踌躇不前。
雪豹虽然站在巉岩边缘,地势倾斜且背后就是百丈悬崖,但豹爪具备锐利且能伸缩自如的指爪,能在笔直的树干上上蹿下跳,能在陡峭的悬崖上如履平地,当然也就能稳稳当当的站立在巉岩上。雪豹眯着残忍的眼睛,身体屈蹲,一只前爪划地面,嚓嚓嚓,令人想起磨刀霍霍这个词,我当然晓得,它即将向面前的母岩羊发起攻击了。
我使用的是12倍军用望远镜,清晰度很高,我看见,母岩羊那双秀美的羊眼泪光朦胧,显示其内心极度恐惧。我完全能预料到几秒钟后所要发生的事情,那是雪域荒原常见的一幕:雪豹会用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母岩羊头顶那两支长约半尺琥珀色的犄解根本无力抵挡雪豹的进攻,豹爪在羊脸上用力掴打,母岩羊就全被打得晕头转向而跌倒在地,豹嘴就会无情地咬住母岩羊的喉管使其窒息而亡,而衰草丛中那只还站不起来的羊羔,也就成了雪豹一道入口即化的甜美点心。
雪豹的身体呈流线型,前后微微跃动着,眼瞅着就要发起致命攻击了,突然,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我的曼晃仿佛吃了豹子胆似的,跟在雪豹股后面也蹿上巉岩去,狺狺怒嚎,趁雪豹来不及转身之际,竟然在雪豹股上咬了一口。
雪豹勃然大怒,不得不回转身来对付曼晃。雪豹与藏獒又在巉岩上展开激战。在向外倾斜的巉岩边缘打斗,其惊险程度不亚于在钢丝绳上翻跟头。有一半以上的巉岩边缘,是突兀在山崖外面,稍有不慎就会滚落百丈深渊。这地形对曼晃来说,更为不利。狗爪的抓扣能力远不及豹爪,再粗糙的树皮,狗也无法爬上去。狗在斜地坡上保持平衡的能力比豹差多了。显然,在巉岩上搏杀,曼晃更处于劣势境地。
雪豹频频攻击,迫使曼晃退却,曼晃退到巉岩边,再退两三步的话,就有可能坠岩了。曼晃仿佛也明白这一点,不顾一切地迎上去,与雪豹扭成一团。豹与狗在倾斜的巉岩边缘打滚。在豹与狗的激烈厮杀时,母岩羊瞪大眼睛密切注视着。力量对比毕竟有差距,雪豹不知怎么就咬住曼晃的腿,曼晃哀嚎着拼命挣扎。殊料雪豹突然松开嘴,并用脑袋顶曼晃的腰。曼晃一下子弹射出去,打了两个滚,一直滚到巉岩边缘。它的两只前爪还抓住巉岩上的石缝,两只后爪已滑出巉岩,上半身还在悬崖上,下半身已滚出悬崖外,整个身体悬挂在巉岩边缘。
底下就是云雾缭绕的百丈深渊,就是死神居住的另一个世界。曼晃受了伤,假如没有谁帮助它的话,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爬上巉岩来。
雪豹银白色的胡须抖动着,眼角和嘴角大幅度上翘,显得非常得意。它迈开矫健的步伐向危险中的曼晃走去。它只需要走拢去,举起犀利的豹爪子照准狗脸掴一掌,曼晃就会坠下深渊。从这么高的悬崖摔下去,别说狗了,就是乌龟也会摔成八瓣的。
雪豹几步便来到曼晃跟前,豹脸生动地狞笑着,举起一只豹爪。几秒钟后,曼晃便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雪豹消灭了竞争对手,便可不受任何干扰地猎取母岩羊与那只羊羔了。
说实话,我没想过要去帮助曼晃。它现在的处境,我除了开枪射杀雪豹,是不可能让它转危为安的。雪豹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我决不会为了一条狗而去伤害一只珍贵的雪豹。再说了,这只渡魂失败的藏獒性格乖戾凶暴,缺点多于优点,我已对它有厌烦遗弃之心。性格即命运,残忍导致毁灭,这是它自找的,与我不相干。
雪豹的爪子举到空中,尖利的指爪已经从爪鞘中伸展出来,像几柄锋利的小匕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雪豹背后闪出一条红色的身影,就像刮起一股眩目的狂飙。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那红色狂飙已撞到雪豹身上。雪豹惊吼一声,不由自主地向悬崖边缘冲去。这时我才看清楚,原来是母崖羊用短短的犄角撞击雪豹的胯部。
母崖羊撞得既准且重,两支犄角刺进雪豹的胯部,一下就把雪豹冲出一米远,雪豹整个身体横在巉岩边缘线上,只要再往前去三寸,便掉到悬崖去了。母崖羊绷紧后腿继续发力,当然是想一举成功,把滞留在边缘线上的雪豹顶出巉岩去。发怒的红崖羊力气不小,雪豹确实又被往前顶了三寸。但雪豹毕竟是雪豹,身手矫健,反应敏捷,就在被顶出巉岩的一瞬间,突然急旋豹腰,身体在空中做了个九十度的拐弯,两只前爪抓住了母崖羊的肩胛,豹嘴摸索着欲咬羊嘴。奇怪的是,雪豹的血盆大口明明已经碰到羊嘴,却没有狠命噬咬,只是朝羊嘴呼呼喷吐粗气,用粗糙的豹舌情侣似的舔吻羊唇。我是个动物学家,我相信这样一条定律:动物的任何异常行为,目的都是为了确保生存。雪豹之所以在豹嘴触碰到羊嘴后衔而不咬,并非慈悲或客套,而是为了拯救它自己的性命。假如现在就咬羊嘴,母崖羊在这个位置窒息倒地,极有可能连羊带豹一头栽进百丈深渊。雪豹之所以朝羊嘴喷吐气息并用豹舌摩挲羊唇,目的是要用豹嘴那股血腥的气流来搅乱母崖羊的神经,迫使母崖羊退却,从危险的巉岩边缘线退到安全地带。换句话说,雪豹是在用特殊的方式,企图让母岩羊驮着它撤离这随时都可能坠涯身亡的地方。
这很狡猾,这很聪明;这很卑鄙,这很智慧。
母崖羊往后退了半步。食草动物天生厌恶食肉猛兽身上那股血腥的杀戮之气,强行被豹嘴舔吻,必然会魂飞魄散,本能地要往后躲避。雪豹两只后爪本来处在悬空状态,此时已勉强可支立在巉岩边缘线上。倘若母岩羊再往后退半步,雪豹两只后爪就可在巉岩上站稳。一旦雪豹消除雾栽落深渊的威胁,毫无疑问,就会咬杀母岩羊。
那壁厢,曼晃仍悬跺在巉岩边缘,怔怔望着激烈搏斗的羊和豹发呆。
母崖羊急促地呼吸着,再次举起蹄子,欲往后退却。雪豹得意地狞笑着,便加大剂量地往羊鼻和羊嘴喷灌血腥气流。悲剧就要发生,杀戮就要开始,红崖羊就要母死子亡,雪豹就要化险为夷。就在这节骨眼上,令我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母崖羊突然停止了退却,发出一声石破天惊的咩叫,四肢弯曲,用足全身的力气往前蹿跳。虽然它身上驮着沉重的雪豹,但危急时刻迸发出来的力量却是惊人的。我看见,母崖羊头顶着雪豹,身体蹿出巉岩半米多远。虽然空间距离仅有半米远,却由生存迈向了死亡。我在望远镜里看得非常清楚,母崖羊跃出巉岩,在空中短暂停留,雪豹的脸恐怖地扭曲了,两只豹眼睁得老大,仿佛要从眼眶中跳出来。一刹那,母崖羊与雪豹从我的视界中消失了,像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
十几秒后,悬崖下传来物体砸地的訇然声响。不难猜测母崖羊跳崖的动机,面临强敌,生存无望,惟有同归于尽。
这时,藏獒曼晃挣扎着从边缘线爬上了巉岩。它狗毛凌乱,狗脸上写满劫后余生的惊恐,站在悬崖边,朝着深渊狺狺吠叫。它的声音嘶哑破碎,就像一直变调的破喇叭。它命大福大,它还活着,它有理由感到庆幸。
(六)
我艰难地向那座蛤蟆状巉岩攀登,想用铁链销住曼晃的脖颈,把它牵回观察站去。
刚才我在望远镜里看见,曼晃站在悬崖边朝着深渊吠叫一阵后,便一头钻进巉岩背后的衰草丛。衰草丛里,有一只刚刚出生还站不起来的小羊羔。母崖羊与雪豹同归于尽,对曼晃来说,既除去了竞争对手,又扫除了狩猎障碍,当然是得了渔翁之利。
衰草丛在摇晃,我的视线被遮挡住了,看不见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我猜想,曼晃肯定是急不可耐地扑到小羊羔身上在大快,朵颐。今早起来我只喂了它两只火腿肠,在崎岖难行的山上转了半天,又与雪豹激烈搏杀了一番,它早就饥肠辘辘。刚出生的小羊羔水灵鲜嫩,活杀活吃,对生性凶猛的藏獒来说,无疑是顿难得的盛宴。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我想它是决不肯放弃这个好机会的。不知为什么,一想到曼晃正肆意虐杀那只可怜的小羊羔,而又想到母岩羊勇敢地与雪豹同归于尺,我心里就对曼晃产生一种憎恶。虽然理智告诉我,小羊羔失去母岩羊的庇护,在雪域荒原是无法存活的。或者被猛兽咬杀,或者饿毙后被秃鹫啄腐,绝无生的希望。但是,我仍对曼晃去袭击小羊羔感到愤怒,似乎一种美好的情感正遭受亵渎。
我要把曼晃送往动物园去。像这种铁石心肠劣迹斑斑的野兽,最好的归宿就是终生囚禁在动物园的铁笼子里。我宁肯养一条无用的哈巴狗,也决不会再让它待在我身边。
我气喘吁吁扑上巉岩,走近衰草丛,拨开草叶探头望去,一个让我深感意外惊讶万分又终身难忘的镜头映入我眼帘:小羊羔已抖抖索索站立起来,秀气的羊眼半睁半闭,曼晃侧卧在小羊羔身旁,长长的狗舌舔着小羊羔身上湿漉漉的胎液。我仔细
看曼晃的脸,表情温柔,眼睛里充满母性的光辉,仿佛是在舔吻它亲生的狗崽子。幡然醒悟?立地成佛?还是情感升华?小羊羔长得很可爱,琥珀色的眼珠,墨玉似的嘴唇,金灿灿的皮毛,挺招人喜欢的。我伸手抚摸小家伙的脸,曼晃忽地跳了起来,胸腔里发出呼呼的低嚎,可尾巴却摇得让人眼花缭乱。它的低嚎我司空见惯,我却是第一次见它这么热烈地朝我摇尾巴。更让我惊奇的是,狗的低嚎表示愤怒和警告,狗摇尾巴表示喜悦和欢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却同时出现在曼晃身上,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我把小羊羔抱在怀里,亲昵地用下巴摩挲它的额头。我注意曼晃的反应,它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看,渐渐地,发生在它胸腔的低嚎声停息了,那尾巴却越摇越灿烂。
我明白了,曼晃之所以同时做出低嚎和摇尾这两种对立的形体动作,是要表达这么一种复合式情绪:既警告我别伤害小羊羔,又在恳求我帮帮这无辜的小生命。我抱着小羊羔往观察站走,一路上,曼晃奔前跑后,紧随我身旁。在下一道陡坎时,我不慎滑了一跤,曼晃惊嚎起来,叼住我的衣袖把我拉起来,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关怀。在钻一条箐沟时,一只金猫大概是闻到了小羊羔身上那股甜腥的羊膻味,从灌木丛探出脑袋,诡秘而又凶狠地盯着我怀里的小羊羔,欲图谋不轨,曼晃怒吼一声冲上去,连扑带咬,一直把金猫赶到山顶大树上,这才罢休。
这以后,曼晃好像换了一条狗,它的眼光变得温婉柔和,并习惯了摇尾巴,每当我或强巴给小羊羔喂牛奶时,它就特别起劲地摇尾巴,那条本来就油光水滑的尾巴摇得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闲暇时,它喜欢待在小羊羔身旁,就像母亲一样,舔吻小羊羔的皮毛,深情地欣赏小羊羔在它面前欢奔乱跳。早晨我牵着曼晃进山工作,当然把小羊羔留在观察站里,它总是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告别小羊羔。傍晚回来,离观察站还有老远一截路,它就急不可耐地疾奔而去,抢先一步回到观察站与小羊羔团聚。它仍保持着藏獒骁勇善战的性格,却多了一种家犬的顺从和沉稳。在野外,有时遭遇黑熊或野狼,只要我一声吆喝,它仍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噬咬。但若遇到过路的陌生人,或遇到放牧的羊群,我轻喝一声:“止!”它马上就停止吠叫,乖乖地退回到我身边。
“现在要是让它做牧羊犬,牧羊人可以天天在家睡大觉。”强巴说,“它已经是条渡过魂的藏獒了。哦,可以用它换两头牦牛啦。”
我知道,是那只勇敢的母崖羊,用它缠绵而又坚强的母爱,重新塑造了曼晃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