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用途钢丝绳 2006 是最新规范吗
GB8918-2006重要用途钢丝绳是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没有新版本。
常用钢丝绳品种有磷化涂层钢丝绳、镀锌钢丝绳、不锈钢丝绳或涂塑钢丝绳。大气环境中使用,专利技术生产的锰系磷化涂层钢丝绳使用寿命最长,锰系磷化涂层可以大幅度提高制绳钢丝表面的耐磨性和耐蚀性,磷化涂层钢丝绳疲劳寿命是光面钢丝绳的3-4倍,最高达到5倍,随着对耐磨磷化液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依据磷化涂层钢丝绳目前市场价格,磷化涂层钢丝绳日均使用成本仅仅是光面钢丝绳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磷化涂层钢丝绳是光面钢丝绳的升级换代产品,仅供参考。
已经出版,
本书分上、下两卷。第一篇至第四篇为上卷。第五篇至第七篇(含附录)为下卷
【目录】
上 卷
第一篇 起重机设计总论(分主编:张质文、王少华、徐格宁)
第一章 起重机分类及主要性能参数(张质文、王少华
第一节 起重机分类
第二节 起重机主要技术参数及其选择
第二章 起重机工作级别(徐格宁、张质文)
第一节 起重机整机的工作级别
第二节 起重机机构的工作级别
第三节 起重机结构件或机械零件的工作级别
第四节 起重机分级举例
第三章 计算载荷和载荷组合(徐格宁)
第一节 载荷的分类
第二节 载荷的计算
第三节 金属结构的设计方法、载荷情况和载荷组合
第四节 起重机械设计的载荷、载荷情况与载荷组合
第四章 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设计计算(张质文、王少华)
第一节 设计计算方法
第二节 起重机机械设计的载荷、载荷情况和载荷组合
第三节 起重机通用机械零件的静强度设计计算
第四节 起重机通用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计算
第五章 起重机的可靠性设计方法(王少华、张质文)
第一节 起重机的现代设计方法
第二节 起重机的可靠性设计
第三节 起重机可靠性分析、维修性设计和可靠性试验
第四节 起重机结构和零件的概率设计方法
第六章 起重机支承反力计算(曾佑文、王少华、景刚)
第一节 支承反力计算方法
第二节 轮式臂架回转起重机支承反力的计算
第三节 轮胎起重机带载行驶时的轴负荷
第四节 履带式起重机履带对土壤的压力
第五节 桥架型起重机支承反力计算
第七章 起重机抗倾覆稳定性和抗风防滑安全性(吴晓、张宗明、刘慧彬)
第一节 抗倾覆稳定性计算
第二节 浮式起重机稳定性计算
第三节 起重机抗风防滑安全性计算
第八章 起重机常用材料(王少华、王金诺、刘慧彬)
第一节 起重机常用材料种类和要求
第二节 起重机常用金属材料
第三节 起重机常用非金属材料
第四节 起重机常用轧制型材
第二篇 起重机金属结构(分主编:于兰峰、王金诺、吴晓)
第一章 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计算总论(王金诺、于兰峰、张质文)
第一节 设计计算方法
第二节 结构件(连接)的疲劳强度计算
第三节 起重机金属结构的载荷及许用应力
第四节 轴向受力构件的计算
第五节 受弯构件的计算
第六节 受扭构件的计算
第二章 起重机金属结构的连接(于兰峰、曲季浦)
第一节 焊接连接
第二节 螺栓连接
第三节 销轴连接
第三章 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计算(邓斌、于兰峰)
第一节 单梁葫芦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
第二节 单梁小车式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
第三节 双梁小车式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
第四章 桁架式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计算(王金诺、于兰峰、许志沛)
第一节 主要型式与总体布局
第二节 载荷计算、内力分析及杆件设计
第三节 桁架结构刚度计算和上拱设计
第四节 形双梁桁架式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计算
第五节 四桁架式双梁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计算
第六节 三角形断面桁架式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计算
第五章 箱形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计算(王金诺、柳葆生、于兰峰)
第一节 结构型式、主要参数和载荷计算
第二节 箱形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系统的优化设计
第三节 主梁和支腿的受力分析及校核计算
第四节 主梁和支腿的刚度计算
第五节 造船用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
第六章 塔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计算(吴晓、郑荣)
第一节 塔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组成
第二节 计算载荷及其组合
第三节 小车变幅式臂架的设计和计算
第四节 塔式起重机塔身的计算
第七章 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胡吉全、张士锷)
第一节 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的组成
第二节 门座起重机金属结构载荷及载荷组合
第三节 臂架系统结构设计
第四节 人字系统结构设计
第五节 转 台
第六节 门 架
第八章 轮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计算(于兰峰、王金诺、刘峰)
第一节 吊臂结构的形式与分类
第二节 桁架式吊臂的设计计算
第三节 箱形伸缩式吊臂的设计计算
第四节 箱形伸缩式吊臂的优化设计
第五节 伸缩吊臂变幅机构三铰点位置的优化设计
第六节 轮式起重机转台
第七节 轮式起重机的底架
第三篇 起重机机构(分主编:程文明、张质文、须雷、虞和谦)
第一章 起升机构(须雷、张仲鹏)
第一节 起升机构的组成和典型形式
第二节 电动及液压起升机构计算
第二章 轨行式运行机构(须雷、程文明)
第一节 轨行式运行机构的组成和典型形式
第二节 电动及液压轨行式运行机构计算
第三节 起重机通过曲线验算
第三章 无轨式运行机构(邓斌、程文明)
第一节 轮胎式运行机构的组成和典型形式
第二节 履带式运行机构的组成和典型形式
第三节 轮胎式运行机构计算
第四节 履带式运行机构计算
第四章 回转机构(侯宁、曾佑文)
第一节 回转机构的组成和典型形式
第二节 回转支承装置计算
第三节 回转机构驱动装置计算
第四节 固定式回转起重机的基础计算
第五章 变幅机构(陆国贤、曾佑文)
第一节 变幅机构的类型
第二节 普通臂架变幅机构的计算
第三节 平衡臂架式变幅机构的设计
第四节 平衡臂架式变幅机构的计算
第六章 伸缩机构(程文明、张智莹)
第一节 臂架伸缩机构设计计算
第二节 支腿收放机构设计计算
第四篇 起重机零部件(分主编:曾佑文、包起帆、陶德馨)
第一章 钢丝绳及绳具(徐保林、张仲鹏)
第一节 钢丝绳的特性及种类
第二节 钢丝绳的选择
第三节 常用钢丝绳的主要性能
第四节 钢丝绳端的固定和联接
第二章 滑轮与滑轮组(方忠、张仲鹏、曾刚)
第一节 滑轮的构造、尺寸和型式
第二节 滑轮组的构造、种类、倍率和效率
第三节 驱动滑轮
第三章 卷筒组(曾佑文、庞作相、曾刚)
第一节 卷筒组型及构造
第二节 卷筒设计计算
第三节 卷筒组系列和主要零件尺寸
第四节 折线绳槽卷筒
第四章 吊钩组(胡金汛、周奇才)
第一节 吊钩组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 吊钩的强度等级、起重量及材料
第三节 吊钩计算
第四节 吊钩组其他零件的计算
第五节 吊钩和吊钩组尺寸
第五章 抓斗(包起帆、张质文、方忠)
第一节 抓斗的类型
第二节 抓斗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双(多)绳长撑杆双瓣抓斗的力学分析
第四节 双绳双颚板抓斗的机构分析
第五节 抓斗主要特性参数及其对工作能力的影响
第六节 双(多)绳长撑杆双瓣抓斗的设计计算
第七节 专用抓斗特有构件的设计计算
第六章 集装箱吊具(程文明)
第一节 集装箱吊具的构造和特点
第二节 伸缩式集装箱吊具的设计和试验
第七章 制动装置(聂春华、唐风、张质文)
第一节 起重机制动技术概述
第二节 起重机常用制动器结构、特点和应用
第三节 起重机机构制动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起重机机构制动装置的选型设计
第五节 起重机常用制动器设计
第六节 起重机常用制动器技术参数和连接尺寸
第八章 车轮、轨道和轮胎(方忠、曾鸣)
第一节 车轮的种类和工作特点
第二节 车轮计算
第三节 车轮组尺寸和许用轮压
第四节 轨 道
第五节 轮 胎
第九章 齿轮及蜗杆传动(张质文、曾刚)
第一节 齿轮传动在起重机上的应用
第二节 行星齿轮传动
第三节 渐开线开式直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的计算
第四节 蜗杆传动
第十章 减速器(张仲鹏、曾刚)
第一节 起重机用减速器的特点
第二节 减速器的种类和选用
第十一章 轴、心轴与轴承(周奇才、胡金汛)
第一节 轴与心轴的计算
第二节 轴和轮毂的联接
第三节 轴承的计算
第十二章 联轴器(曾佑文、金永懿)
第一节联轴器的种类及特性
第二节 联轴器的选择
第三节 联轴器性能及主要尺寸参数
第十三章 缓冲器(张宗明、曾刚)缓冲器的种类及特性
第二节 缓冲器的计算和选择
第十四章 防风抗滑装置(吴宏智、张宗明、周奇才)
第一节锚定装置
第二节止轮器和压轨器
第三节 夹 轨 器
第四节 防风抗滑装置的设计计算
第十五章 起重机安全与辅助装置(李学众、张德裕、曾鸣)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超载限制器
第三节 擦窗机工作机构
第四节 擦窗机计算载荷及结构计算
第五节 擦窗机抗倾覆稳定性计算
第十章 缆索起重机(严自勉、徐一军、刘建伟、戴科)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缆机的类型
第三节 缆机的主要部件
第四节 重型缆机的工作参数
第五节 承载索的设计计算
附录 国内部分起重机企业产品概览
附录一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
附录二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附录三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附录四 武桥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附录五 抚顺永茂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附录六 卫华集团有限公司
附录七 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有限公司
附录八 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附录九 河南起重机器有限公司
附录十 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附录十一 江苏正兴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附录十二 上海电力环保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附录十三 马鞍山统力回转支承有限公司
附录十四 深圳市蓝海华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附录十五 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2、该产品安装完毕后要能通过行业行政监察部门的验收。
(先将部分有关行业行政监察部门的验收文件传给你供参考)
关于印发《杂物电梯监督检验规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对杂物电梯监督检验工作的管理,规范杂物电梯验收检验与定期检验的行为,提高监督检验工作质量。根据《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总局制定了《杂物电梯监督检验规程》。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报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ОО三年 月 日
录2:
杂物电梯监督检验内容要求与方法
检验项目
项目
编号
检 验 内 容 与 要 求
检 验 方 法
1.
技
术
资
料
1.1※
制造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与文件:
a.装箱单;
b.产品出厂合格证;
c.机房、井道布置图;
d.使用维护说明书(应含杂物电梯润滑汇总图表及标准功能表);
e.动力电路和安全电路电气原理图及符号说明;
f.电气接线图;
g.部件安装图和安装说明书;
h.限速器、安全钳及缓冲器型式试验报告结论副本及限速器调试证书副本。
查阅资料。
1.2※
安装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与文件:
a.自检报告;
b.安装过程中事故记录与处理报告;
c.安装过程中由使用单位提出、经制造单位同意的变更设计的证明文件。
查阅资料。
1.3※
改造(大修)单位除提供1.2项要求的内容外,还应提供改造(大修)部分的清单、主要部件合格证、型式试验报告副本、改造部分经改造单位批准并签章的图样和计算资料。
查阅资料。
1.4※
使用单位应提供注册登记和运行管理制度(如故障状态救援操作规程,电梯钥匙使用保管制度等)资料以及设备技术档案(内容包括1.1、1.2和1.3项要求的资料,维修保养、常规检查和故障与事故的记录等)。
新增设备验收检验时此项仅核查运行管理制度。
查阅资料。
2.
机
房
或
机
罩
2.1
当机房(罩)的位置距井道较远时,在任何时候都应保证有一个安全方便的通道。通道应畅通,高度不小于1.8m,且应有永久性照明装置。如设置爬梯应保证安全可靠。
外观检查,必要时测量。
2.2
机房(罩)应通风良好,门窗应防风雨。机房(罩)门应不小于0.6×0.6m,且应有锁,并标有“机房重地、闲人免进”字样;机房(罩)应配备消防设施、固定照明装置和电源插座。
外观检查,通电试验,必要时测量。
2.3
下列位置必须提供不小于0.9m的净空距离:
a.控制柜(屏)的正前面;
b.如果在控制柜(屏)的背面或侧面进行检修时,控制柜(屏)是带电的,则在相应侧面。
如果在控制柜(屏)的背面或侧面进行检修时,控制柜(屏)是不带电的,则在相应侧面应提供不小于0.5m的净空距离。
外观检查,必要时测量。
检验项目
项目
编号
检 验 内 容 与 要 求
检 验 方 法
2.
机
房
或
机
罩
2.4※
每台杂物电梯应配备供电系统断相、错相保护装置,该装置应可靠有效。
切断主电源开关,在电源输入端,人为断开一相电源或将电源相序调换,接通主电源开关,此时电梯应不能正常启动。
2.5
控制柜内电气元件标志和导线端子编号或接插件编号应清晰,并与技术资料相符。电气元件工作无异常。
对照图纸,外观检查。
2.6
在机房(罩)中,每台杂物电梯应单独装设主电源开关,并有易于识别且与驱动主机和控制柜相对应的标志。该开关操作机构应能从机房(罩)入口处方便、迅速地接近。该开关不应切断下列供电电路:
a.机房(罩)的照明及电源插座;
b.轿顶及井道底部的照明。
断开主电源开关,检查照明、插座电源是否被切断。同时检查开关设置和标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满足电梯使用要求。
2.7驱
动
主
机
2.7.1 曳引机工作无异常,油量适当。曳引轮应有符合标准要求的颜色标志。同一机房设多台杂物电梯时,各台曳引机应有区分标志。
检查油标及曳引机标志。依据运行状态确定(判断)曳引机工作状况。
2.7.2※ 制动器应为常闭机电式制动器。制动器动作灵活、工作可靠。制动时两侧闸瓦应紧密、均匀地贴合在制动轮工作面上;松闸时制动轮与闸瓦不发生磨擦。严禁使用带式制动器。
外观检查,必要时用塞尺测量。
2.7.3※ 必须由两个独立的接触器切断电源,接触器触点应串联于电源电路中。电梯停止时,如果其中一个接触器的主触点未打开,最迟到下一次运行方向改变时,应防止轿厢再运行。
查阅电气原理图和实物,检查切断电源的电气装置数量和独立性,必要时模拟触点故障,检查电梯是否能启动。
2.7.4 对于采用卷筒、钢丝绳形式或链轮、链条形式牵引的,其轮槽不应严重磨损。
检查槽形磨损情况,必要时用卡尺或深度尺测量磨损深度。
2.7.5 采用悬臂式曳引轮或链轮时,人员可能接近的运动部件外部应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外观检查。
2.8
紧
急
操
作
装
置
2.8.1 电梯驱动主机应装有手动紧急操作装置,以便盘车手轮平滑的将轿厢移至平层位置。
断电检查。先安装好盘车手轮,并由一人握紧,另一人用松闸板手将制动器松闸,盘动手轮检查轿厢移动状况。
2.8.2 松闸板手应漆成红色,盘车手轮应漆成黄色。可拆卸的盘车手轮和扳手,应放置在机房内容易接近的地方。在电动机或盘车手轮上应有与轿厢升降方向相对应的标志。
外观检查。
2.9
限
速
器
2.9.1 限速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安全可接近的。若限速器装设于井道内,应方便检修人员从井道外面接近它。
外观检查。
2.9.2※ 限速器铭牌上应注明电气保护开关工作速度、动作速度、制造单位等内容。限速器选用应与杂物电梯运行速度相匹配;动作速度应不小于额定速度的115%、但不大于1.25m/s;对重安
观察检查。
检验项目
项目
编号
检 验 内 容 与 要 求
检 验 方 法
2.
机
房
或
机
罩
2.9
限
速
器
全钳装置限速器的动作速度应比轿厢安全钳装置限速器动作速度至少高10%,但不大于1.4m/s。
(见上页)
2.9.3※ 限速器调定部位应有封记,且其动作速度应符合标准规定。对于封记移动或上次校验后使用周期达到5年的限速器,应进行校验。
观察检查。
2.10
接
地
2.10.1※ 系统接地型式应根据供电系统采用TN-S或TN-C-S系统,从进入机房起,零线(N)与接地线(PE)应始终分开。在TN供电系统中,严禁电气设备外壳单独接地。
将主电源断开,在进线端断开零线,用万用表检查零线和接地线是否连通。如为TN供电系统应查验电气设备外壳接地。
2.10.2 易于意外带电的部件与机房接地端连通性能应良好。
用万用表测量驱动主机、电源开关、线槽、轿厢等部件与机房接地端的导通情况。
2.11※
导体之间和导体对地的绝缘电阻:动力和电气安全装置电路不小于0.5MΩ;照明电路和其它电路不小于0.25MΩ。
用绝缘电阻测量仪分别测量动力电路、电气安全装置电路和照明电路导体之间以及导体对地的绝缘电阻。测量时应断开主电源开关,并断开所有电子装置。
3.
井
道
3.1
井道除JG135-2000规定的开口外,一般应由无孔的墙、底板和顶板完全封闭起来。井道入口面,从层站地面2.5m以上,可以使用网格或穿孔板,网格或穿孔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尺寸均不大于75mm,其余各面墙的高度不小于2.5m。
外观检查,必要时测量。
3.2
3.2.1 检修门的高度不小于1.4m,宽度不小于0.6m;活板门的高度不大于0.5m,宽度不大于0.5m;清洁门的高度不大于0.6m。
外观检查,必要时测量。
3.2.2※ 检修门、活板门、清洁门均不得朝井道内开启,且应有用钥匙开启的锁及一个用以验证门关闭的电气安全装置。
外观检查,动作试验。
3.3
装有多台杂物电梯和对重的井道:在运动部件之间,应在井道的下部装设一个垂直隔障。隔障应从井道底部水平面以上不大于0.3m起,向上高度不小于2.5m。若相邻电梯运动部件间间距小于0.3m时,隔障则应贯穿整个井道高度,宽度应满足要求。
外观检查,必要时测量。
3.4
曳引式电梯的顶部间距:轿厢或对重与井道顶部任何结构或部件的底部之间必须提供一个不小于50mm的垂直距离,从而使得轿厢或对重装置完全压缩缓冲器时,对重或轿厢不会撞击到电梯井道顶部的任何部分。
强制式驱动电梯的顶部间距:井道顶部、电梯轿厢和井道结构的任何部分之间必须提供一个不小于50mm垂直的距离,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时,轿厢不会撞击顶部缓冲器。
a.在上端站短接层门联锁开关,轿厢下行,测量上端站层门地坎距井道顶最低结构或部件间距离S;
b.短接上极限开关,轿厢点动上行使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测量轿厢底面与上端站层门地坎间距离L;
c.实测轿厢底面至轿厢顶最高部件间距离H;
d.顶部间距△S=S-(H+L)。
检验项目
项目
编号
检 验 内 容 与 要 求
检 验 方 法
3.
井
道
3.5※
井道上、下两端应设极限开关,且应在轿厢或对重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始终保持动作状态。
慢速移动轿厢当其靠近极限开关时,分别短接上、下极限开关和限位开关,提升(下降)轿厢,使对重(轿厢)完全压缩缓冲器,检查极限开关是否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动作状态。
3.6※
对于强制驱动的杂物电梯,应设有一个松绳或松链的安全装置,以便在轿厢(或对重)下行遇到障碍物时切断电路,使杂物电梯停止运行。对于曳引驱动的杂物电梯,应设置一个在杂物电梯运行时间大于正常运行时间10S以前,使电梯驱动主机停止运转,并使其保持停止状态的装置。
短接下极限开关,轿厢下行并完全压缩缓冲器,在限定时间前,查验主机电源是否被切断。
3.7
线管、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牢固。动力线与控制线应分离敷设。
外观检查。
4.
轿
厢
与
对
重
4.1※
a.额定载重量Q≤500kg;
b.额定速度V≤1.0m/s;
c.最大的轿厢底面积S≤1.25m2;
d.轿厢内部长、宽、高任何尺寸L≤1.4m;
e.轿厢底面积和额定载重量的关系见表:
查验随机文件和实物,必要时实测检查。
额定载重量(kg)
10
50
100
200
250
500
最大的轿厢底面积(m2)
0.15
0.50
0.75
1.00
1.25
1.25
注:中间的值可由线性插值法计算求得。
4.2
额定载重量大于250kg,设计上若允许检修人员抵达轿顶时,轿顶应设非自动复位的红色停止开关、照明装置和电源插座,并有相应标志。
外观检查,手动试验。
4.3※
,应在轿厢入口处装设机械保护装置并应安装一个电气安全装置,以确保入口关闭时电梯才能启动。在使用可收缩的栅栏门时,栅栏柱中心距应不大于130mm。
外观检查。手动试验,当轿厢门或其它可移动的轿厢入口机械保护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电梯应不能启动。
4.4安
全
钳
4.4.1※ 如果轿厢额定载重量大于250kg,轿厢上应装设安全钳。
轿厢和对重安全钳装置的动作由各自的限速器控制,也可借助悬挂装置的断裂或一根安全绳来动作。
观察检查,如有电气开关,断开开关,电梯应不能启动。
4.4.2※ 如果轿厢和对重之下确有人可以进入的空间存在,其底部空间的设计应满足JG135-2000的相关条款。
外观检查。
5.
5.1※
钢丝绳公称直径应不小于6mm。对卷筒式驱动的电梯和额定载重量小于25kg的曳引驱动的电梯,则钢丝绳公称直径不小于5mm,其特性应符合GB8903的规定。钢丝绳(或链条)最少应
根据额定载重量核对钢丝绳直径。在选定部位的6d或30d长度范围内(绳端处也应作为选择范围之一),目测检查钢
检验项目
项目
编号
检 验 内 容 与 要 求
检 验 方 法
5.
钢
丝
绳
和
悬
挂
链
5.1※
有2根,每根钢丝绳(或链条)应是独立的。
钢丝绳不应有过度磨损、断股等缺陷,断丝数不应超过GB5972的有关规定。
丝绳的可见断丝数;卡尺测量钢丝绳公称直径磨损量。
5.2
5.2.1 钢丝绳在卷筒上固定时,应采用带楔块的压紧装置,或至少用2个绳夹或具有等同安全性能的其它装置,将其固定在卷筒上。
钢丝绳末端应固定在轿厢、对重或悬挂部位上,固定时,必须采用金属或树脂充填的绳套、自锁紧楔形绳套、至少带有3个绳夹的鸡心环套、手工编插绳环、带绳孔的金属吊杆或具有等同安全性能的其他装置。
外观检查。
5.2.2 链轮齿数应不少于15,每根链条在链轮上啮合数不应小于6。
外观检查。
5.3※
卷筒驱动杂物电梯钢丝绳的缠绕:
a.当轿厢完全压缩缓冲器时,绳槽中至少应保留一圈半的钢丝绳;
b.卷筒上只能缠绕一层钢丝绳;
c.钢丝绳相对于绳槽偏角(放绳角)应不大于4°。
将轿厢支承在缓冲器上,检查卷筒上保留的圈数。在轿厢位于上极限位置时,用磁力线坠和钢直尺检查放绳角。
5.4※
不论钢丝绳的股数多少,曳引轮、滑轮或卷筒的节圆直径与悬挂绳的公称直径之比不应小于30。
悬挂轿厢和对重装置的钢丝绳或链条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0。
验收检验时测量计算直径比,必要时计算安全系数;定期检验时安全系数可对照验收检验报告进行查验,必要时测量计算。
5.5
至少在悬挂钢丝绳的一端设有一个调节装置,用来平衡各钢丝绳的张力。
外观检查。
6.
层
门
6.1
每一个层站入口应装设一个地坎。层门地坎与轿门地坎之间的水平距离应不大于25mm。
外观检查,必要时测量。
6.2
井道开口处应设无孔层门。层门关闭时,在门扇之间或门扇与立柱、门楣或地坎之间间隙尽可能小,均不大于6mm;定期检验时该项内容可放宽至不大于10mm。
外观检查,必要时测量。
6.3
层门在其正常运行中不应卡阻、脱轨或在运行行程终端错位。
运行试验。
6.4
6.4.1※ 每一个层门均应设置门锁,门锁动作应灵活可靠。
层门门锁锁紧元件的啮合尺寸应不小于5mm。
外观检查。用着色法检验锁紧元件的啮合长度。
6.4.2※ 应在层门上安装能自动复位的紧急开锁装置。
动作试验。
6.5※
每个层门应具有符合要求的电气安全装置。层门的锁闭应满足下列要求:
a.如果一个层门打开,电梯应不能正常启动;
b.轿厢正常运行或未停止在开锁区内层门应不能打开。
动作检查,运行试验。
检验项目
项目
编号
检 验 内 容 与 要 求
检 验 方 法
6.
层
门
6.6
垂直滑动层门的门扇应该固定在两个独立的悬挂部件上。
外观检查。
6.7
呼梯、楼层显示信号、到站钟等系统功能有效,信号指示正确,动作无误。
轿箱在各层平层,外观检查并接通信号试验。
6.8
层站、层门入口处电梯铭牌应清晰标明电梯的额定载重量(kg)及电梯制造厂名称等相关标志。
外观检查。
7.
底
坑
7.1
底坑应设固定照明装置。底坑不得有污水和杂物,若底坑深度大于1.6m时,应设爬梯。
外观检查。
7.2※
底坑应设有停止电梯运行、非自动复位的红色停止开关及电源插座。
动作试验。
7.3缓
冲
器
7.3.1 对于强制驱动的杂物电梯,应在轿厢的顶部安装能在行程上部极限位置起作用的附加缓冲器。
外观检查。
7.3.2 曳引驱动等非强制驱动的杂物电梯,轿厢和对重下应设缓冲装置。
外观检查。
7.4
限速器绳应用张紧轮张紧,张紧轮或其配重应有导向装置。
外观检查。
8.
功
能
试
验
8.1※
曳引
试验
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时,空载轿厢应不能被进一步提升。
短接上极限开关,点动将轿厢提升使对重完全压缩缓冲器,继续提升轿厢不应被提起。
8.2※
安全
钳
试验
轿厢承载额定载荷,以检修速度做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安全钳工作应可靠。定期检验时,应做空载、检修速度的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
验收检验:轿箱内均匀分布额定载荷,短接安全钳电气开关,轿箱检修下行,手动使安全钳动作,电梯驱动主机连续运转直到悬挂绳打滑。
定期检验:轿厢空载,按上述步骤进行试验。
8.3※
制动
试验
轿厢承载125%额定载荷,以额定运行速度下行时,切断电动机与制动器供电,轿厢应被可靠制停且无明显变形和损坏。
验收检验:轿厢内均匀分布125%额定载荷,以额定运行速度下行,切断电动机与制动器供电,查验轿厢制停可靠性及有无明显变形和损坏。
定期检验:轿厢应在空载上行时试验。
8.4※
超载
试验
电梯在110%额定载荷,通电持续率40%的情况下,启、制动运行30次,电梯应可靠地启动、运行和停止,曳引机工作正常。
轿厢内均匀分布110%额定载荷,在通电持续率40%的情况下,按要求进行运行试验,查验电梯启动、运行和停止是否可靠,曳引机等工作是否正常。
注:带“※”项为重要项目。
1通用部分
1.1 紧固件
1.1.1 螺纹连接件和锁紧件必须齐全,牢固可靠. 螺栓头部和螺母不得有铲伤或棱角严重变形.螺纹无乱扣或脱扣 .
1.1.2 螺栓拧入螺纹孔的长度不应小于螺栓的直径(铸铁、铜、铝合金件等不小于螺栓直径的1.5倍.
1.1.3 螺母扭紧后螺栓螺纹应露出螺母1~3个螺距,不得用增加垫圈的办法调整螺纹露出长度.
1.1.4 稳定与稳定孔应吻合,不松旷.
1.1.5 铆钉必须紧固,不得有明显歪斜现象.
1.1.6 键不得松旷,打入时不得加垫,露出键槽的长度应小于键全长的20%,大于键全长的5%(钩头键不包括钩头的长度).
1.2 联轴器
1.2.1 端面的间隙及同轴度应符合表1-1-1的规定:
表1-1-1联轴器端面间隙和同轴度 mm
类型 外形尺寸 端面间隙 两轴同轴度
径向位移 倾斜%
弹性圆柱销式 设备最大轴向窜量加2~4 ≤0.5 <1.2
齿轮式 ≤250 4~7 ≤0.20 <1.2
>250~500 7~12 ≤0.25
>500~900 12~18 ≤0.30
蛇型弹簧式 ≤200 设备最大轴向窜量加2~4 ≤0.10 <1.2
>200~400 ≤0.20
>400~700 ≤0.30
>700~1350 ≤0.50
1.2.2 弹性圈柱销式联轴器弹性圈外径与联轴器销孔内径差不应超过3mm.柱销螺母应有防松装置.
1.2.3 齿轮式联轴器齿厚的磨损量应不超过原齿厚的20%.键和螺栓不松动.
1.2.4 蛇型弹簧式联轴器的弹簧不应有损伤,厚度磨损不应超过原厚的10%.
1.3 轴和轴承
1.3.1 轴
1.3.1.1轴不得有表面裂纹,无严重腐蚀和损伤,内部裂纹按探伤记录检查无扩张.
1.3.1.2轴的水平度和多段轴的平行度均不得超过0.2%,如轴的挠度较大达不到此要求时,齿轮咬合及轴承温度正常,也算合格.
1.3.2 滑动轴承
1.3.2.1轴瓦合金层与轴瓦应粘合牢固,无脱离现象,合金层无裂纹,无剥落,如有轻微裂纹和剥落,但面积不超过1.5cm2,且轴承温度正常,也算合格.
1.3.2.2轴径与轴瓦的顶间隙不应超过表1-1-2的规定:
表1-1-2轴径与轴瓦的顶间隙 mm
轴径直径 最大磨损间隙
50~80 0.30
>50~120 0.35
>120~180 0.40
>180~250 0.50
>250~315 0.55
>315~400 0.65
>400~500 0.75
1.3.2.3轴径与下轴瓦中部应有90°~120°的接触面,沿轴向接触范围不应小于轴瓦长度的80%.
1.3.2.4润滑油质合格,油量适当,油圈或油链转动灵活.压力润滑系统油路畅通,不漏油.
1.3.3 滚动轴承
1.3.3.1轴承转动灵活、平稳、无异响。
1.3.3.2润滑脂合格,油量适当,占油腔的1/2~2/3,不漏油.
1.3.4 轴承温度应符合表1-1-3的规定:
表1-1-3 轴承温度
轴承类型 允许最高温度
滑动轴承 合金瓦 <65
铜 瓦 <75
滚动轴承 <75
1.3.5 轴在轴承上(包括减速器)的振幅不超过表1-1-4的规定:
表1-1-4轴在轴承上的振幅
转速(r/min) <1000 <750 <600 <500
允许振幅(mm) 0.13 0.16 0.20 0.25
1.4 传动装置
1.4.1 主、被动皮带轮中心线的轴向偏移不得超过:
a.平皮带轮为2mm
b.三角皮带轮当中心距小于或等于500mm时为1.5mm,当中心距大于500mm时为2mm.
1.4.2 两皮带轮轴中心线的平行度不超过1‰.
1.4.3 平皮带的接头应平直,接缝不偏斜.接头卡子的宽度应略小于皮带宽度.皮带无破裂.运行中不打滑,跑偏不超出皮带轮边沿.
1.4.4 三角皮带的型号与轮槽相符,条数不缺,长度一致,无破裂、剥层.运行中不打滑.皮带底面与轮槽底面应有间隙.
1.5 减速器和齿轮
1.5.1 减速器壳体无裂纹和变形.结合面配合严密,不漏油.润滑油符合设计要求,油量适当,油面超过大齿轮半径的1/2.油压正常.
1.5.2 轴的水平度不大于0.2%.轴与轴承的配合符合要求.
1.5.3 齿圈与轮心配合必须紧固,轮缘、辐条无裂纹。齿轮无断齿,个别齿断角宽度不超过全齿宽的15%.
1.5.4 齿面接触斑点的分布,应符合表1-1-5的规定:
表1-1-5齿轮副齿面接触斑点
齿轮类型 接触斑点分布 精度等级
渐开线圆
圆柱齿轮 按齿高不小于(%)
按齿长不小于(%) 50
(40)
70 45
(35)
60 40
(30)
50 30
40
圆弧齿轮
(跑合后) 按齿高不小于(%)
按齿长不小于(%) 55 50 45 40
90 85 80 75
注:括号内数值,用于轴向重合度>0.8的斜齿轮
1.5.5 齿面无裂纹,剥落面积累计不超过齿面的25%,点蚀坑面积不超过下列规定:
a.点蚀区高度接近齿高的100%
b.点蚀区高度占齿高的70%,长度占齿长的10%
c.点蚀区高度占齿高的30%,长度占齿长的40%.
1.5.6 齿面出现的胶合区,不得超过齿高的1/3,齿长的1/2.
1.5.7 齿厚的磨损量不得超过原齿厚的15%,开式齿轮齿厚的磨损量不得超过原齿厚的20%.
1.6 “五不漏”的规定
1.6.1 不漏油
静止结合面一般不允许有漏油,老旧设备允许有油迹,但不能成滴.运动结合面允许有油迹,但在擦干后3min不见油,半小时不成滴.非密闭传动部位,不甩油(可加罩).
1.6.2 不漏风
空气压缩机,通风机,风管等的静止结合面不漏风.运动结合面的泄露距100mm处用手试验,无明显感觉.
1.6.3 不漏水
静止结合面不见水,运动结合面允许滴水,但不成线.
1.6.4 不漏气
锅炉,汽动设备,管路及附件的静止结合面不漏汽运动结合面的泄露距200mm处用手试验,无明显感觉.
1.6.5 不漏电
绝缘电阻符合要求,漏电继电器正常投入运行.
1.7 电气设备
电动机,开关箱(柜),起动控制设备,接地装置,电器,电缆及配线等符合本标准“电气设备”分册完好标准的规定.
1.8 安全防护
1.8.1 机电设备和机房(峒室)内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部位和场所,都应安设防护栏,防护罩或盖板.
1.8.2 放火措施
a机房(峒室)内不得存放汽油、煤油、变压器油。润滑油和用过的棉纱、破布应分别放在盖严的专用容器内,并放置在指定地点。
b机房(峒室)内要有合乎规定的防火器材。
1.9 涂饰
1.9.1 设备的表面喷涂防锈漆,脱落的部位应及时修补。
1.9.2 设备的特殊部位如外露轴头、防护栏、油嘴、油杯、注油孔及油塞等的外表应涂红色油漆。在同一设备上的油管应涂黄色]风管应涂浅紫色、水管应涂绿色,以便区分。
1.9.3 不涂漆的表面应涂防锈油。
1.10 基础
1.10.1 机座与混凝土不得相互脱离。
1.10.2 混凝土不得有断裂、剥落和松碎现象。
1.10.3 基础坑内无积油和积水。
1.11 记录资料
1.11.1 各种设备的机房(峒室)都应备有下列记录:
a交接班记录;
b运转记录;
c检查、修理、试验和整定记录;
d事故和故障记录。
1.11.2 有设备铭牌、编号牌、完好牌,并固定牢靠,保持清晰。
1.12 设备环境
1.12.1 设备无积尘、无油垢。
1.12.2 机房(峒室)内外无杂物,工具、备件、材料、油料等有固定存放地点,安放排列整齐。
1.12.3 机房(峒室)通风良好,温度和噪声符合规定。
1.13 照明
照明装置应符合安全要求,并有足够亮度。
2 主要提升机
(含滚筒直径2m以下提人绞车和滚筒直径2m及以上提升人员、物料的提升机)
2.1 滚筒及驱动轮
2.1.1 缠绕式提升机滚筒和摩擦式提升机驱动轮,无开焊、裂纹和变形。滚筒衬木磨损后表面距固定螺栓头部不应小于5mm。驱动轮摩擦衬垫固定良好,绳槽磨损程度不应超过70mm,衬垫底部的磨损剩余厚度不应小于钢丝绳的直径。
2.1.2 双滚筒提升机的离合器和定位机构灵活可靠,齿轮及衬套润滑良好。
2.1.3 滚筒上钢丝绳的固定和缠绕层数,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84、385、386条的规定。
2.1.4 钢丝绳的检查、试验和安全系数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八章第三节有关条文的规定,有规定期内的检查、试验记录。
2.1.5 对多绳摩擦轮提升机的钢丝绳张力应定期进行测定和调整。任一根钢丝绳的张力同平均张力之差不得超过±10%。
2.2 深度指示器
2.2.1 深度指示器的螺杆、传动和变速装置润滑良好,动作灵活,指示准确。有失效保护。
2.2.2 牌坊式深度指示器的指针行程,不应小于全行程呢感的3/4;圆盘式深度指示器的指针旋转角度范围,应不小于250°、不大于350°。
2.3 仪表
各种仪表和计器,要定期进行校验和整定,保证指示和动作准确可靠。校验和整定要留有记录,有效期为1年。
2.4 信号和通讯
2.4.1 信号系统应声光俱备,清晰可靠,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41、350、358、359、360等条文的规定。
2.4.2 司机台附近应设有与信号工相联系的专用直通电话。
2.5 制动系统
2.5.1 制动装置的操作机构和传动杆件动作灵活,各销轴润滑良好,不松旷。
2.5.2 闸轮或闸盘无开焊或裂纹,无严重磨损,磨损沟纹的深度不大于1.5mm,沟纹宽度总和不超过有效闸面宽度的10%.闸轮的圆跳动不超过1.5mm,闸盘的端面圆跳动不超过1mm。
2.5.3 闸瓦及闸衬无缺损、无断裂,表面无油迹。磨损不超限;闸瓦磨损后表面距固定螺栓头端部不小于5mm,闸衬磨损余后不小于3 mm。施闸时每一闸瓦与闸轮或闸盘的接触良好,制动中不过热,无异常振动和噪声。
2.5.4 施闸手柄、活塞和活塞杆,以及重锤等的施闸工作行程都不得超过各自容许全行程的3/4。
2.5.5 松闸后的闸瓦间隙:平移式不大于2 mm,且上下相等;角移式在闸瓦中心初不大于2.5 mm,两侧闸瓦间隙差不大于0.5
2.5.6 mm,盘形闸不大于20 mm.
2.5.7 闸的制动力矩、保险闸的空时间和制动减速度,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97、398、399条规定,并必须按照第401条要求进行试验。试验记录有效期为一年。
2.5.8 油压系统不漏油,蓄油器在停机后15min内活塞下降量不超过100 mm,风压系统不漏风,停机后15min内压力下降不超过规定压力的10%。
2.5.9 液压站的压力应稳定,其振摆值和残压,不得超过表1-2-1的规定:
设计最大压力Pmax ≤8 >8--16
指示区间 ≤0.8Pmax >0.8Pmax ≤0.8Pmax >0.8Pmax
压力振摆值 ±0.2 ±0.4 ±0.3 ±0.6
残 压 ≤0.5 ≤1.0
2.6 安全保护装置
提升机除必须具备《煤矿安全规程》第392条、第393条规定的保护装置外,还应具备下列保护:
a制动系统的油压(风压)不足不能开车的闭锁;
b换向器闭锁;
c压力润滑系统断油时不能开车的保护;
d高压换向器的栅栏门闭锁;
e容器接近停车位置,速度低于2m/s的后备保护(报警、并使保险闸动作)
f箕斗提升系统应设顺利通过卸载位置的保护(声光显示或制动)。
这些保护装置应保证灵敏有效,动作可靠,定期进行试验整定,留有记录,有效期半年。
2.7 天轮及导向轮
2.7.1 天轮或导向轮的轮缘和幅条不得有裂纹、开焊、松脱或严重变形。
2.7.2 有衬垫的天轮和导向轮,衬垫固定应牢靠,槽底磨损量不得超过钢丝绳的直径。
2.7.3 天轮和导向轮的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不得超过表1-2-2的规定:
表1-2-2天轮及导向轮的圆跳动 mm
直径 允许最大
径向圆跳动 允许最大端面圆跳动
一般天轮及导向轮 多绳提升导向轮
>5000 6 10 5
>3000-5000 4 8 4
≤3000 4 6 3
2.8 微拖装置
2.8.1 气囊离合器摩擦片和摩擦轮之间的间隙不得超过1mm,气囊未老化变质,无裂纹.
2.8.2 压气系统不漏气,各种气阀动作灵活可靠.
3 一般绞车
3.1 滚筒
3.1.1 滚筒不得有开焊、裂纹和变形。
3.1.2 双滚筒绞车的离合器和定位装置要灵活有效,齿轮和衬套润滑良好。
3.1.3 滚筒上钢丝绳的固定和缠绕层数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84、385、386条规定。
3.1.4 钢丝绳的检查、试验和安全系数,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八章第三节有关条文的规定。
3.2 深度指示器
3.2.1 深度只是器的螺杆、传动和变速装置润滑良好,只是准确。
3.2.2 有断轴断销保护。
3.3 仪表
绞车上使用的各种仪表要定期校验。
3.4 信号
信号系统要声光俱备,准确可靠。
3.5 制动系统
3.5.1 制动装置的操作机构和传动杆件动作灵活可靠,各销轴润滑良好,不松旷。
3.5.2 闸轮无严重磨损,闸衬或闸带无断裂,磨损余厚不得小于3mm。闸木磨损后固定螺丝的顶端距闸木的曲面不小于5 mm。
3.5.3 制动时闸瓦与闸轮接触良好,不过热,噪音和震动不超过规定。
3.5.4 施闸受柄与活塞的工作行程不超过全行程的3/4。
3.5.5 闸的制动力矩、保险闸的空动时间和制动减速度,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97、398、399条规定,并按第401条的规定进行试验。
3.5.6 油压系统不漏油,风压系统不漏风。
3.6 安全保护装置
绞车应具有下列4项安全保护装置,并要进行定期整改试验,保证灵敏有效。
(1) 防止过卷和过放;
(2) 保险闸手动或脚踏开关;
(3) 过电流和欠电压保护;
(4) 减速警铃。
3.7 天轮、导向轮
天轮或导向轮的轮缘、辐条不得有开焊、裂纹、松脱或明显变形。底部磨损量不超过钢丝绳的直径。润滑良好,转动,游动灵活。
4主要扇风机
4.1 机体
4.1.1 机体防腐性能良好,无明显变形、裂纹、剥落等缺陷。
4.1.2 机壳结合面及轴穿过机壳处,密封严密,不漏风。
4.1.3 轴流式通风机
4.1.3.1 叶轮、轮毂、导叶完整齐全,无裂纹。叶片、导叶无积尘,至少每半年清扫一次。
4.1.3.2 叶轮保持平衡,可停在任何位置。
4.1.3.3 叶片安装角度一致,用样板检查,误差不大于±1°。
4.1.4 离心式通风机
4.1.4.1 叶轮铆钉不松动,焊缝无裂纹,拉杆紧固牢靠。
4.1.4.2 叶轮与进风口的配合符合厂家规定。如无规定应符合下述要求:
a搭接式:搭接长度不小于叶轮直径的1/100;径向间隙不大于叶轮直径的3‰;
b对接式:轴向间隙不大于叶轮直径的5‰。
4.1.4.3 叶轮应保持无积尘,至少每半年清扫一次。
4.1.4.4 叶轮应保持平衡,可以停在任何位置。
4.2 反风装置、风门
4.2.1 反风门及其它风门开关灵活,关闭严密,不漏风。
4.2.2 风门绞车应能随时启动,运转灵活。
4.2.3 钢丝绳固定牢靠,涂油防锈,断丝数每捻距内不超过25%。
4.2.4 导绳轮转动灵活。
4.3 仪表
有水柱计及轴承温度计,每年校验一次。
4.4 运转与出力
4.4.1 运转无异响,无异常振动。
4.4.2 每年进行一次技术测定,在符合设计规定的风量、风压的情况下,风机效率不低于设计效率的90%。测定记录有效期为一年。
4.5 设备环境
4.5.1 主扇房不得用火炉取暖,附近20m内不得有烟火或堆放易燃物品。
4.5.2 风道、风门无杂物。
4.6 记录资料
有通风系统图、反风系统图和电气系统图。
5水泵
5.1 泵体和管路
5.1.1 泵体无裂纹。
5.1.2 泵体与管路不漏水,防腐良好;排水管路每年进行一次清扫,水垢厚度不得超过管内径的2.5%。
5.1.3 吸水管管径不小于水泵吸水口径,主要水泵如吸水管管径大于水泵吸水口径时,应加偏心异径短管接头,偏心部分在下。
5.1.4 水泵轴向窜量符合有关技术文件规定,部分多级泵参见表1-5-1。单级泵轴向窜量不大于0.5 mm。
5.1.5 盘根不过热,漏水不成线。
5.1.6 真空表、压力表指示正确,每年校验一次。
水泵型号 平衡盘组装后
正常轴向窜量 允许最大轴向窜量
80D30 1-2.0 3.5
100D45 2-3.0 5.0
150D30 2-3.5 6.0
200D43 2-4.0 6.0
200D65 3-5.0 7.0
250D40 4-6.0 8.0
12GD200 3-5.0 8.0
5.2 闸板阀、逆止阀、底阀
5.2.1 齐全、完整、不漏水。
5.2.2 闸阀操作灵活,动作可靠。
5.2.3 吸水井(坑)无杂物,底阀不淤埋和堵塞。不漏水,自灌满引水起5min后能启动水泵。无底阀水泵的引水装置应能在5min内灌满水启动水泵。
5.3 运转与出力
5.3.1 运转正常,无异响,无异常振动。
5.3.2 水泵主闸阀应能全部敞开。
5.3.3 电动机温度正常。
5.3.4 主水泵每年进行一次技术测定,排水系统效率不低于50%,
5.3.5 测定记录有效期为一年。
5.3.6 吸水高度不超过水泵设计允许值。
5.4 资料
泵房内有排水管路系统图、供电系统图。
6空气压缩机
6.1 机体
6.1.1 气缸无裂纹,不漏水,不漏气。
6.1.2 排气温度:单缸不超过190℃,双缸不超过160℃。
6.1.3 阀室无积垢和炭化油渣。
6.1.4 阀片无裂纹,与阀座配合严密,弹簧压力均匀。气阀用水试验,阀座和阀片保持原运转状态,盛水持续3min,渗水不超过5滴为合格。
6.1.5 活塞与气缸余隙一般不得大于表1-6-1的规定,或符合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6.1.6 十字头滑板运转时无异响,滑板与滑道间隙不超过生产厂设计规定的两倍,参见表1-6-1。
表1-6-1目前煤矿使用较多的几种空压机主要间隙mm
空气压缩机型号 一级气缸余隙 一级气缸余隙 十字头滑板顶间隙
内 外 内 外
1-10/8 1.5-3.0 1.5-3.0 1.5-3.0 1.5-3.0 0.12-0.25
1-20/8 1.7-3.0 1.7-3.0 2.0-4.0 2.0-4.0
1-40/8 3.0-5.0 3.0-5.0 3.0-5.0 3.0-5.0 0.21-0.143
1-100/8 2.5-4.0 2.5-4.0 2.0-3.0 2.0-3.0 0.15-0.42
4L-20/8 1.2-2.2 2.0-3.0 1.2-2.2 2.0-3.0 0.15-0.25
L5.5-40/8 1.8-2.6 2.6-3.2 1.3-1.9 2.2-2.8 0.250-0.345
5L-40/8 2.5-3.5 2.5-3.5 2.0-5.0 2.0-5.0 0.21-0.34
L8-60/7 1.5-2.5 2.0-3.0 1.5-2.5 2.0-3.0 0.142-0.260
7L-100/8 3.0-5.0 3.0-5.0 2.5-4.5 2.5-4.5 0.140-0.627
6.2 冷却系统
6.2.1 水泵符合完好标准
6.2.2 冷却系统不漏水
6.2.3 冷却水压力不超过0.25MP
6.2.4 冷却水出水温度不超过40℃,进水温度不超过35℃.
6.2.5 中间冷却器及汽缸水套要定期清扫,水垢厚度不超过1.5mm.
6.2.6 中间冷却器、后冷却器不得有裂纹,冷却水管无堵塞、无漏水。后冷却器排气温度不超过60℃。
6.3 润滑系统
6.3.1 气缸润滑必须使用压缩机油,其闪点不低于215℃,并经过化验,有化验合格证。
6.3.2 有十字头的曲轴箱,油温不大于60℃;无十字头的曲轴箱,油温不大于70℃。
6.3.3 曲轴箱一般应使用机油润滑,如果曲轴箱的油能进入气缸
6.3.4 的,必须与气缸用油牌号相同的压缩机油。
6.3.5 气缸以外部位的润滑,泵供油时油压为0.1-0.3MP。润滑油必须经过过滤,过滤装置应完好。
6.4 安全装置与仪表
6.4.1 压力表、温度计齐全完整,灵活可靠,每年校验一次。
6.4.2 中间冷却器、后冷却器、风包必须装有安全阀。安全阀必须灵活可靠,其动作压力不超过使用压力的10%,每年校验一次。
6.4.3 在风包主排气管路上应安装释压阀,动作灵活可靠,动作压力要高于工作压力的0.2-0.3MP.
6.4.4 压力调节器灵敏可靠.
6.4.5 水冷式空气压缩机有断水保护或断水信号,灵敏可靠。
6.4.6 安放测量排气温度的温度计,其套管插入排气管内的深度不小于管径的1/3,或按厂家规定。气缸排气口应装有超温时能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装置。
6.5 风包、滤风器与室内管路
6.5.1 空气压缩机的进出风管和风包每年清扫一次,每天运转时间短的可适当延长。
6.5.2 风包要有人孔和放水阀。
6.5.3 滤风器要定期清扫,间隔期不大于三个月。金属网滤风器清扫后,应涂粘性油,粘度为3.3-4.0°E,不许用挥发性油代替.
6.5.4 油浴式滤风器应用与气缸用油牌号相同的压缩机油.
6.6 运转与出力
6.6.1 空气压缩机的盘车装置应与电气启动装置闭锁。
6.6.2 运转无异响及异常振动。
6.6.3 排气量每年要测定一次在额定压力下,不低于设计值的90%。
6.6.4 有压风管路系统图、供电系统图。
标准编号:GB/T 12347-2008
标准名称:钢丝绳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标准状态:现行
英文标题:Steel wire ropes - Bending fatigue testing
替代情况:替代GB/T 12347-1996
实施日期:2009-4-1
颁布部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内容简介:本标准参考ГOCT 2387-1980《钢丝绳疲劳试验法》进行修订,本标准与ГOCT 2387-1980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12347-1996《钢丝绳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钢丝绳弯曲疲劳试验的术语及定义、试验原理、试验机、试样、试验程序及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直径60mm以下钢丝绳在规定条件下的平面反复弯曲疲劳试验。
本标准与GB/T 12347-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包角、弯曲疲劳频率、弯曲疲劳循环、弯曲疲劳次数等术语;
——给出了试验参数的选择原则;
——删去了附录A。
轮胎概念上市公司:
A、S佳通(600182)
S佳通在世界轮胎巨头佳通集团入主之后,竞争实力显着提升。公司持有福建佳通51%股权,福建佳通是佳通集团在中国的五大轮胎生产基地之一,其半钢胎生产能力在佳通轮胎五个工厂中排名第一,同时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半钢胎生产企业。
B、ST黄海(600579)
公司通过一家老牌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主要经营橡胶轮胎的制造、销售和橡胶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以及相关汽车零配件和服务。
C、双钱股份(600623)
主营子午线轮胎和斜交轮胎生产和销售,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为国内一汽、重汽、沃尔沃等30余家重点汽车制造厂生产配套轮胎,生产规模、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
D、黔轮胎A(000589)
公司是中西部最主要的轮胎企业之一,旗下品牌包括“前进”、“大力士”、“多力通”等。公司轮胎产品主要包括载重汽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汽车斜交轮胎、汽车子午线轮胎、农业轮胎和实心轮胎六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其中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和汽车斜交轮胎是公司的两大核心产品。
E、风神股份(600469)
公司是国家520户大型重点企业、世界轮胎23强(06年数据)、中国轮胎出口基地,是国内最大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之一(目前位居国内第5位)和最大的工程机械轮胎生产企业(产能稳居国内第一)。
轮胎原材料:
A、黑猫股份(002068):
公司及控股韩城黑猫、朝阳黑猫拥有二条湿法软质和七条湿法硬质炭黑生产线,可生产六大系列21个品种软、硬质湿法炭黑,4.5万吨/年湿法软质炭黑、15万吨/年湿法硬质炭黑,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B、神马实业(600810)
具备10万吨的尼龙66纺丝生产能力,公司的帘子布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杜邦。工业丝生产规模已扩增到近9万吨,居全球第二位,还具备军工题材,其主导产品包括新型改性尼龙66帘子布是工程胎、军车用胎、航空胎、特种胎、高级乘用胎等的配套产品,占据我国军需市场很大份额,“神舟”五号、六号降落伞骨架材料就是由神马特品工业丝制造。
C、恒星科技(002132)
主要从事钢帘线、胶管钢丝、镀锌钢丝、钢绞线的生产和销售,其中镀锌钢丝、镀锌钢绞线的产销量位居全国龙头地位。产品广泛用于汽车轮胎、橡胶软管、电力电缆、架空电力线等行业。
D、福星股份(000926):
国有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巨人工程”企业,主导产品为钢绞线、钢丝绳和钢帘线。公司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了以子午轮胎钢帘线为主的较为合理的产品结构,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子午线轮胎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轮胎设备:
A、巨轮股份(002031)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制造公司,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装备和质量等方面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连续五年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三,并且是我国新版《轮胎外胎模具》行业标准起草单位。
B、青岛软控(002073)
公司是国内轮胎设备企业的信息化龙头,涵盖了整个轮胎设备的产业链,在《欧洲橡胶》杂志2008年的排名中名列世界第5位。公司可提供轮胎制造各工序橡胶机械装备,是世界上橡胶轮胎装备产品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较强的软件自主开发能力的轮胎橡胶设备企业,其配料系统设备市场份额优势最为明显,市占率达到约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