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墓的工具,机关以及破解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盗墓界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工具洛阳铲.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机关
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乃至一切需要之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贡献,源自于他们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机关术才如此深奥玄妙。《中华遗产》2009年第4期特别策划《机关大法》将带大家一起揭开机关大法的神秘面纱。
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整体的运动趋势,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至高体现。今天,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机关之术时,已不仅在寻找机关本身,还会发现机关背后古人的心思。《机关奇术:心动,机动》将带您走进古代机关之洋洋大关,一探其妙。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将细说古墓机关。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几种简单机械中,大部分用于军事,最典型的体现是城池防御。这种防御精神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金城汤池:不战而胜》与大家从“术”的角度,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守城”技术、理念和经验,重新认识这些繁杂的机关、精妙的设计、丰富的战术。
以下文字节选自《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一文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因在蓬莱遇到了大鲛鲁鱼,便请嬴政派神箭手与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弓弩的杀伤力强大,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如此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即用脚踩踏机括而发射。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者连发,就可以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当然,若盗墓者晓得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万事皆休,任意盗掘,大发横财了。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鉴于弩弓发射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翻转,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
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但此墓还是遭到盗掘,墓室内器物所剩无几。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由此看来,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着实令人惊叹。
通天绳其实在我国也是有人掌握此法术的,并非印度独有。民国时期的饥荒岁月,有人走村过寨,表演通天绳以求怜惜,换取食物。我这里有老人在晚上闲聊时,经常谈到此怪事。
说是有一个老人带一个八九岁小孩路过我寨子,在空旷地表演今人难忘的魔法,只见老人从筐中取出粗壮绳子,向空中一抛,绳子就直直地通往天空,似乎让人看不到顶似的,接着老人让儿子往上爬,口中喃喃自语,似乎是在说让儿子到天上偷挑子来允饥,一下子小孩就看不见了,老人拿着一个箕子向上望,等着儿子丢下挑子,谁知连续不断地掉下儿子的脚,手,头、衣服,让众人吓了一大跳,老人哭着说,不该让儿子去偷仙果,得罪了仙人了!让众施舍一些米,救救他儿子。
人们见到此种情况,纷纷拿米给老人,老人收完米装入一个箱子,另一个箱子装着收集起来的儿子的“零件“,拜谢村民,挑着走了。村中有好事者,秘密跟踪这老人,只见老人走进一个角落,儿子竞从箱子出来了!你说奇不奇啊?
现在有许多”聪明“网友,揭穿此事,说是挖地洞,另有人在洞里伸出钢管,这显然是错误的,走村过寨,挖洞显然是不可能的,伸出钢管的那个人呢?他们仅是两父子啊,哪来的第三人?再说钢管那么长,走村过寨方便吗?这事无法解释的。但奇怪的是解放后,由于破除迷信,就再也没有人展示过此魔法,你说不做假的话,为什么不表演了呢?
近代有学者给出结论说通天绳是中空绳,是地下室和地面相互配合魔术的结果。其原理就是舞台或地下室人员将中空绳用特殊的沙子将中空绳中心灌满堆实,举起,一节一节向上,再灌满下节堆实成棍向上举起,一节连结一节,不断向上举起成为通天绳,当然绳子是毛绳遇水变硬有连结成棍实力,成杆变成不歪不倒向天高升不断向上通天绳达到小孩爬上预定逃跑目的树枝篷顶走掉目的最后出现沙倒绳软的戏剧巨变效果。魔术是人为的障眼法,是在有真实道理有一定的科学手段和物理在其中。
1914年2月,他开始在中国各地考察,5月初到达徽州,一直以来,黄山的登攀之难、景色之美,并不为国人所知晓,也许,这正是黄炎培从教育的角度,将黄山拍摄出版成书的初衷,从而为我们留下这32张极为珍贵的黄山真实影像。
民国三年(1914年)5月1日至6日,黄炎培携同乡好友顾志廉、摄影家吕颐寿,及几位挑夫、导游完成了黄山登攀,此行结束后,他写下《黄山游记》发表在当年的《小说月报》上,并由商务印书馆于11月出版了《中国名胜第一种:黄山》摄影一书。
以下各节,将以黄炎培所著文字刊登照片与吕颐寿所拍实景照片,按照时间顺序全部陈列,因《黄山游记》一文原文较长,我们只摘录部分文字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图片文字)。
黄炎培在《黄山游记》开篇写道:
我们根据黄炎培先生文中的记载,绘制了卫星地图的路线图,那个时代,交通基本靠走,他们三人雇了3顶轿子,6各轿夫,还雇佣了一个挑夫挑行李,一天的时间也只能走上50里不到。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黄炎培一行5月2日晨7时从容溪出发,到紫云庵(今为黄山温泉疗养院)时天已黑,幸运的是此刻黄山月亮高挂,天气放晴,当日山岭穿行约走七十里路。
当晚,黄炎培为规划次日登山事宜,认真研读前人的《小方壶斋·黄山游记》中线路,又询问紫云庵的僧人性海,其年纪七十三岁,但只到过文殊院(今玉屏楼),性海告诉他这十年间,极少有人登黄山,而黄炎培曾听闻有美国人和日本人登过黄山,性海和尚说确有此事,但未曾碰面。
此时,另一僧人果证自告奋勇愿当导游,但最远只去过狮子林,黄炎培欣喜之余,为谨慎起见,又雇了另外一名当地陈姓向导,安排妥当后,整夜在泉声如雷中入睡。
图1,《中国名胜第一种:黄山》(后图字略)紫云庵,这幅照片是吕颐寿在5月3日晨出发之时所拍,一位僧人站在寺庙偏门外,双手合十,应该是为他们送行祈福。
图2:青龙潭及小补桥
图3:紫云峰下温泉
黄炎培用这段文字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胜景,大家并亲身体验了一次温泉浴。
黄炎培一行增加人员共九人开始进发,他在文中描写的瀑布未见名称,据推测应该是如今的百丈瀑。
图6:自慈光寺望天都峰。
图7,天都峰绝壁,这是将上天门坎图中所遇的峭壁。
黄炎培在记述这段行程后,大为感慨,他认为黄山峭壁之石头,或大或小,都是经过无数年风化演变而成,此刻被他遇见,不知再过几千万年,这些大石又将变成细石,而他自身躯壳也不知泯灭何处,后一段,他特别鼓励后人,以黄山之奇绝乃天地之胜景,如果以胆怯之心而不敢登,则是可耻之事,因而要无所畏惧。
图8,天门坎,顾名思义,这就是天门的门槛,位于天都与紫砂两峰之间。
细细对比,这棵迎客松在100多年之间,还是有不少变化的,旧图左侧第二排枝桠松针清晰可见,新图则无,并隐约可见钢丝绳拉着最下方的枝干。
图10,松与石,这里在文殊院洞下方,称为蓬莱之岛。
图11,自文殊院望天都峰。
黄炎培一行登上文殊台(今玉屏楼前的平台),四周远望,面对壮景,大饱眼福,这张照片的右上山峰为耕云峰,峰顶有只石鼠,正欲跳向天都峰。
图12,文殊院,这处寺院相传由普门大师创建于明朝时的1613年,后毁于火灾重建,1952年再次失火,今为玉屏楼宾馆。
图13,从文殊院的一线天处,侧望天都峰。
夜里大家睡在文殊院的佛龛旁,气温极低,感觉很冷,第二天清晨,黄炎培酌情给了德圆和尚三元四角银元,一行人向莲花峰进发。
图14,莲花峰。
图16,云门峰。图17,九龙峰。此两图均在莲花峰绝顶上所拍。
图18,自莲花峰绝顶望天都峰,黄炎培登上黄山最高峰莲花峰的绝顶之上,向四周远瞰,豪情万丈,诗兴大发,写了一首《登黄山莲花峰绝顶》:
图19,鳌鱼峰。图20,自天海望天都莲花峰。
黄炎培一行从莲花峰下山,从百步云梯到达鳌鱼峰,这一段和如今的黄山路线没有区别。
图21,自天海望莲花峰。
图22,自天海望北海门。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时的天海并无多少树木。
图23,狮子林;图24,狮子林前松坞。
图25,清凉台。
图26,自狮子林望始信峰;图27,始信峰。
黄炎培一行从天海登山光明顶,再直下至狮子林(今为黄山狮子林宾馆),当他们到达这座禅院时,发现只有一个僧人在此修行,看见有难得的外客来此,拖着病体都出来迎接,让黄炎培大为感动与怜惜,他提供药品,让同行的好友顾直廉为其医治。
图28,江丽田琴台。
黄炎培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江丽田琴台的典故。
图29,扰龙松。图30,接引松。
那时当地向导已将扰龙松称为“梦笔生花”,其本来的石柱如龙,一松立于龙头之上,有戏扰之意,扰龙松之名因而存在地方志中,不过,何时称为李白的妙笔生花,亦无从稽考了。
图31,萝松。
当他们到达云谷寺后,陪同的果证和尚告诉黄炎培云谷寺旁有一棵奇树,名为萝松,藤与松树合体为一。
图32,九龙瀑。
黄炎培在九龙瀑遇到了危险,为了拍到和近观瀑布绝景,他们从斜坡进入,没想到由于土石松动,脚下一滑,黄炎培滑下去几丈,手指受伤出血,而天洲(吕颐寿)与顾志廉均不顾危险,一个下深谷扯掉茅草,一个寻找机位拍摄全景,也就是这张九龙瀑的照片非常完美的展现出来,黄炎培也自嘲到这是他花费几滴血换来的。
经历了艰苦的登山之行,前夜继续宿于紫云庵,黄炎培一行次日晨,继续洗了温泉浴,和紫云庵僧人性海话别,获赠黄山特产,临别时黄炎培给众僧人留下了书联,其中赠性海僧为:
写到这里,如同黄炎培先生黄山之行的结束,本文也全部完成,最后还是引用他的感悟与诸位读者共勉:
对黄先生的这段话,个人浅显的理解就是:实践出真知,凡事迎难而上,这才是顶天立地之人。
坚强理由:采用欧洲成熟工艺,材质优良,监管到位。当年,检验砂石的乡绅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解开后,纱布须一尘不染,才可用于浇筑。
不管是在宁波市民还是在桥梁专家的眼里,灵桥都只是一座普通的公路桥,“它所用的,就是当时最常用的钢材,建筑工艺是当时欧洲最常见但也最成熟的工艺”桥梁专家陈惟珍说。
这座普通的公路桥,目前已服役了75年。现在这里每天仍然车水马龙。
“建桥以利乡众”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灵桥1936年6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这是我国最大的新型独孔大环桥。
灵桥的前身,是唐代的一座浮桥,《鄞县通志》记载:“历宋元明清,因而修之,桥之坏也屡矣。”每逢夏秋台风,浮桥时常断链,屡造成死伤。特别是1926年8月的一次事故,三十余人溺亡。此事件,促使地方士绅有了集资修建新桥的念想。
彼时当政之国民政府陷于军阀、党争。沪宁两地的工商界人士便担起了“建桥以利乡众”的使命。
乡绅们在宁沪两地募捐筹款。建桥时牵扯到46间当地居民房屋的拆迁。士绅们通过自己威望,加上合理赔偿,顺利解决了征地问题,没造成一起纠纷。
彼时的上海滩被称“十里洋场”,众多外国企业在这里寻找机会。
通过谈判,建桥事项由德商西门子洋行承包。钢梁则由德国另一家名叫孟阿思的桥梁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康益洋行;油漆工程由信昌洋行承包。
最成熟的欧洲技术与中国最传统的乡绅文化,在灵桥的修建过程中,有机结合。
古老的乡绅文化主要体现在修桥资金的筹集、监管程序上。对桥梁质量起重要影响的水泥、钢材等,乡绅们和洋商均有具体约定。
据悉,当时所用砂石,都是用筛子筛过,并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砂石的乡绅会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一尘不染,才可用于浇筑。
老而弥坚
灵桥竣工翌年,抗战爆发,灵桥成了敌军轰炸的目标。
海曙区文物管理所文保员李文国介绍说,有一次9架飞机投下18枚炸弹,但也只在桥上留下一些小坑。
它竣工13年后,解放战争的烽火烧到此处。1949年7月份,国民党空袭宁波,弹痕斑斑的灵桥屹立未倒。
但毕竟是76年前的设计,陈惟珍说,现在它最怕船只撞击,“它太矮了”。
1994年,宁波灵桥实施了拓宽改造工程,2003年再次整修,4年后又进行大修。
宁波市政桥梁管理所巡查科科长邓水源介绍说,比起宁波其他桥梁,“可以明显感受到灵桥材质的优良,看不出建筑于动乱年代”。 坚强理由:汇集全国桥梁专家,严把质量关。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78岁的老工程师万方每周都会去看看他曾参与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
自1968年通车至今,南京长江大桥已近43岁。
近年来,大桥先后经历多次修补,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桥本身的安全状况,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相关负责人描述为“非常健康”。万方认为,按照当初设计建造的预想,该桥应在中年,“再用50年没问题”。
条件差但重质量
资料显示,南京长江大桥自1960年动工建设。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历时8年建成通车。
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后,使过江时间由轮渡一个半小时缩短为两三分钟。
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时,几乎汇集了当时全国所有桥梁专家。工程师万方介绍,当时技术和材料相对落后。不过,虽然受艰苦条件等因素制约,但对待建设质量十分严格,也没有现在工程转包的概念。
万方回忆,大桥建成通车后,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后来虽然南京长江二桥、三桥等跨江桥先后建成,不过南京长江大桥承受的压力依然很大。
万方说,因为该桥不收过桥费,行车路线短等原因,很多车都集中走该桥,包括一些重载车辆。
压力大不断修补
几年前,围绕南京长江大桥争议不断。桥身净空高度24米,万吨油轮无法通行。甚至有人建议将桥炸掉。
除此,桥面、伸缩缝、基座等均有不同程度破损,也出现多处裂缝。2002年以来,大桥先后经历多次修补。
2007年,同济大学的桥梁专家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全面“体检”后认为,大桥“骨骼”状态良好,但主桥局部构件特别是公路桥面的病害较多。
2008年,该桥部分结构大修。
在2006年时,南京市人民政府、上海铁路局曾联合下发《南京长江大桥安全管理办法》,设立大桥安全保护区。不过,目前该桥的压力仍然很大。
据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路桥科数据,目前该桥日车流量7万多辆,日通行列车100多对。该桥通行初期,日车流量约为7000辆,设计通行量约1万辆。
2011年7月28日,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大桥车间书记叶恒金称,目前该桥“很健康”,整体结构“很安全”。 坚强理由:追求坚如磐石,工艺先进,修建时属世界领先。它的工艺被比喻为“栽牙齿”,先在河床岩石表面钻空,随后立柱,再用混凝土将其包裹。
一个多月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一次撞击事件,让钱学新有些紧张。钱是中铁大桥局工程师,曾参与过大桥建设。
撞击发生在2011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这是10余年来,长江大桥发生的最大一起桥墩遭撞击事件。
撞击后,大桥7号桥墩西侧有明显白色、黑色擦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问题。
这座大桥竣工于1957年10月,当时就有设计者说:“无论是工艺还是修建质量,武汉长江大桥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
各路精英齐聚修桥
钱学新回忆,当初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几乎集结了国内各个领域的精英,并有苏联专家提供支持。
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2月,主任是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而有关武汉长江大桥坚固性的论证,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们的设计前提是假设由二列都是双机牵引装满货物的火车,向同一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开向桥中央,在同一时间内,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公路桥排满了汽车,也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内,武汉发生了地震,江上刮起了八级大风,又有具有三百吨的水平冲力船碰到桥墩上,大桥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钱学新讲述,当年建桥,所有建筑材料都有严格的甄选标准:选材来自外省工艺较好的地方;水泥选取至少是500号以上的标准,强度大,而当时普通建筑均为300号左右;砂石会先运回工地试用观察,合格后再做采购;工人一定要用小锤子敲击钢梁上每一颗铆钉,总数达好几万颗,苏联专家还会对此进行抽检。
每10年全身“体检”
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摒弃采用了100多年的“气压沉箱法”,提出一个前无古人的设想:管柱钻孔法。
钱学新描述,就像给人栽牙齿一样,10多根柱子栽到江底下,让它牢固地“长”岩石上,再形成桥墩。
中铁大桥局称,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
相关部门每隔10年要对大桥作一次全面“体检”,而每年有一次普通检查。
2002年时,武汉市曾投资1000多万元对桥面进行大“整容”。
经过50多年的运行检验,虽因大桥曾遭受撞击多达70多次,但桥的稳定性良好,仍能保证火车和机动车的正常通行。 坚强的理由:部件全部进口,从德国运来,仅运输部件一项,就历时两年、耗资十余万两白银,其100多年前使用的钢材,和现在A3钢材标准一样。
兰州中山桥又名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彩虹状的钢铁桥身跨河而立,将兰州市城区南北相连。
黄河铁桥修建于1909年清朝末期,已历经百年。百年来,这座铁桥遭遇地震、洪水、战乱、轮船撞击依旧完好无损。
所有部件德国制造
在黄河铁桥修建前,当地只有一座镇远浮桥连接城市南北。据史书记载,这座浮桥由25条大船为底,船上铺就木板为桥面,船与船之间铁索相连。
但因桥身不稳,时常发生桥毁人亡事件。至晚清末年,受洋务运动影响,建造铁桥的呼声日益增多。
第一个提出在黄河上修建铁桥的是左宗棠,但因洋人要价过高而搁置。
第二次提出造桥的陕甘总督升允,1905年,他发现德国人造桥的要价仅为左宗棠时代的三分之一,遂决定与德国人合作造桥,1906年和德国人签订建桥合同。
黄河铁桥从建造到落成耗时三年。桥上所有部件均由德国运往兰州,仅运输部件这一项,就历时两年、耗资十余万两白银。
修建铁桥的人员由德商招雇,共69人。其间有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和华工刘永起等人。彼时,黄河边第一次出现了蒸汽机以供修桥使用。
为解决运输问题,修建者在两侧河水中,树立起两座高出水面的三角形工程架,工程架顶端一条钢丝绳穿越南北两岸,以此牵引河面上的工程船往来。
浇筑桥墩时,工人先将开口式箱子沉到河底,再竖上铁管、钢筋,由起重机吊运水泥砂浆进行浇筑。大桥共计四个桥墩,依先南后北再中间的顺序浇筑。
4个桥墩,设计荷载8吨。德国商人声称,将保障大桥80年内无质量问题。
历经战火洪水地震
铁桥1909年建成,随后便开始经历坎坷岁月。
在抗日战争中,大桥频遭轰炸,所幸无直接命中。解放战争中,桥面因战事起火,横梁和拉杆等钢制材料被烧红,发光。
1981年,黄河铁桥遭遇洪灾,暴涨河水数次漫过桥面。8年后,一艘自重260吨的轮船失控,撞到大桥,导致桥身严重受损。
上述磨难并没有摧毁这座铁桥。自1931年起至今,大桥已经过17次维修,现仍然承担着兰州市黄河两岸的运输任务。
一座铁桥因何百年不倒,这座大桥有何特殊之处。上述问题在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桥梁管理维修所所长董擎的经历中得到了答复。
董擎3次参与大桥维修工程。他用两个不可思议概括了这座铁桥。
第一、修桥时,他们截取了部分杆件送到兰州交通大学做力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桥梁所用的钢材和现在的A3钢材的标准一样。
100年前这些从德国进口的钢材竟然和现代使用的没什么两样。可见,当时对桥梁材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第二、他们打开杆件上的铁铆发现,铆钉和杆件结合面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蚀。
“起初我们以为一百年了,铆合处多少会有些锈蚀,可当我们将铆件启开后发现,里面完全是簇新的,也就是说一百年也没有任何空气和水分进入而造成锈蚀。当时使用炭火和锤具等简单工具,能达到如此工艺令人匪夷所思,很难想象。”董擎说。
2004年,兰州又投资500万修桥。兰州市的一位官员说,“现在大桥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牢固。” “浉河大桥”由国民政府建设,至今已78年.位于罗山与信阳交界处的河棚西段,横跨浉河东西两岸,距罗山县城21公里,为信叶公路主要大型桥梁之一。民国12年(1923年),罗山公款局长方绍尧在现桥上游244米处架设简易木桥,可通行小型汽车,民国14年(1925年)被洪水冲毁。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政府在原址建起一座47孔,长64.8丈、宽1.05丈的低水位木桥,可通一般汽车。不久,又毁于水。民国23年(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木桥旧址建造一座永久性大桥(就是现在这座桥)。共29孔,每孔跨径12米,系钢筋混凝土T形梁,全长360米,宽5米,两侧有栏杆。为当时京陕干线河南省境内最大桥梁之一。民国27年(1938年),日本军进犯豫南,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桥东头两孔炸毁。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但桥面窄,车辆通行不畅。1978年,国家在老桥下游244米处增建一座新桥(现在312国道上在使用的公路桥)。
“浉河大桥桥墩下的木桩,我用手抠,很难抠动,木质十分坚硬,听桥头的老人讲,用的是东北运过来的红松木。”王耀平说,“1938年武汉会战之时,胡宗南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毁了两孔浉河大桥,因为大桥太结实,光炸桥就曾死伤几百人。”从各种资料来看,浉河大桥由日本人所建应为误传,因为1938年10月罗山战役结束,至12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根本没有时间修建浉河大桥。
这座桥虽然不一定能称得上文物,但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桥梁建设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应该被很好保存下来。
对此建议,不少网友也在网上进行呼应。有网友说: “这座桥能屹立将近80年,废弃30年而不倒,而且至今傲然挺立,完全够资格成为桥坚强。中国活着的老桥不多了,这座桥虽然不够百年历史,但毕竟是上世纪30年代民国的建筑。不如留着,维护好,做个活教材。” 桥梁名称:柳江大桥(柳江一桥)
建成时间:1968年12月26日
道路走向:南北
全长:608.04米 大桥全长608.04米,桥宽20米。主桥长408.19m,由3个T构和挂梁组成,最大跨度124m,挂梁长25m。桥宽20m,采用双箱双室截面与三向预应力配筋。下部结构利用原拟采用的120m钢桁架连续梁桥的桥墩,加固改建而成。大桥耗用国产钢材1515吨,水泥6081吨,耗资727.52万元。
位于柳州市中心,分单双号通行。 大桥建设历经26年, 1942年1月,当时的柳州市政建设委员会成立了桥工处筹办建桥事宜,将全市所有城基公地标卖筹款,还雇请广西桥梁勘探队测量,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实施。
1958年,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开展捐款等社会赞助活动,筹得捐款200多万元。随后成立柳州大桥筹建处,按连续钢桁架结构桥型方案施工,于1959年将水中2个双柱式桥墩建出水面,当时因需3700吨大型进口钢材无法解决而停工。
在之后的5年时间里,有关设计单位又设计出数个桥型方案,因中间桥墩地质差等原因未能采用。 “1960年,曾经有苏联专家来看过,说你们要在柳江上建大桥,得请波兰的地质专家、匈牙利的悬空专家。”
1963年,该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由中国著名桥梁设计大师林元培先生主持设计,时任市政院副总工程师的刘作霖担任了柳江大桥的总设计师。
1964年12月,国家计委、建工部批复同意在原桥址上修建120米跨径预应力混凝土T型悬臂加吊梁的桥型方案。参与施工的上海基础公司承担水下部分及主桥墩的施工,五公司承建引桥、立交桥和整个桥面,由董礼奎主持施工,柳州市市政工程处技术员参与了大桥指挥部的工作。
“文革”开始后,这个桥差点被改建。 “当时有人说要把它改为双曲拱桥,有人说把桥宽从20米改为15米就够了;有人还批判建这个桥是捡洋人的拐棍,是洋人的第十二代孝子贤孙。” 由于种种阻力,大桥停工了26天。 “直到1966年8月4日,传来了南宁一座双曲拱桥垮塌、死伤30多人的消息,指挥部才决定继续T型悬臂加吊梁体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方案。” 柳江大桥又得以继续开工。 “没多久,大桥指挥部总指挥、办公室主任等有职务的领导都陆续被抓去批斗,剩下一些技术人员成立了大桥建设指挥部革委会,推选吴润富做总指挥。一个月后,改由军代表任总指挥。
经过两年9个月的艰苦奋战,柳江大桥终于飞架在柳江河上,将柳江两岸紧密连在一起,成了柳州市区内的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桥。1968年10月大桥竣工。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968年12月26日宣布大桥完工并举行剪彩仪式。 柳州大桥是林元培参与设计的第一座大桥,桥的主跨度约124米,是全国第一座T型钢构桥。是中国采用悬臂浇筑法建成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城市桥。是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三的先进方案。该桥桥面结构独特,施工工艺先进,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该桥的建成结束了柳州以浮桥为交通桥的历史,为柳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