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三》结尾思诺给秦风的莫斯乌比环是什么?
《唐探3》结尾秦风掌中的莫比乌斯环,就是整个唐探IP的哲学观:善与恶的混沌。莫比乌斯环有很多迷人的特征,比如它每一个局部都可以是正面,同样,每一个局部也可以被理解为反面。除此之外,莫比乌斯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没有边界.
唐探中摩比斯环含义分析
在《唐探1》中,思诺在阴森一笑前,曾问秦风这样一个问题:个体生命不同,但这世界善恶总量不变,每个人从出生就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恶,有的是善!你呢?善与恶,或许并不分明,只是一体两面的混沌状态。
《唐探2》中,天才般的外科医生罹患绝症,走火入魔的他白天救人,夜晚杀人。杀人,是为了成就神一样的不死之身,而不死之神,白天可以救更多的人。抛开这个美国医生荒谬的“永生之法”,单单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救更多的人而杀掉几个无辜之人,这到底是恶,还是善?
《唐探2》结尾处的用光,很高明。一面是象征着人类秩序与光明的警灯,一面是“法网之外”暗夜下的罪恶与混乱。秦风,立于阴阳与善恶的混沌处。
《唐探2》中,秦风已有“黑化”痕迹,秦风完全可以将宋义绳之以法,他有完整的推理链条,但他却放弃了对宋义的审判。
秦风在《唐探3》中面对着更极端的考验。在Q布下的谜题中,秦风领略到“人性的丑陋、人类的无序、法律的愚蠢”,在与Q的哲学之辩中,秦风似乎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
但是在龙Q馆拯救小林杏奈的那场戏中,站在善与恶的边缘,凝视深渊已久的秦风,终于还是犹疑地向黑暗处伸出了手。虽然犹疑,但手伸了,就是伸了。这就是那莫比乌斯环之上善与恶的混沌。
扩展资料:
作为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唐探3》像极了横梁,架起了前两部各自立下的柱基,唐探3之后,整个“唐探宇宙”已初具雏形。
《唐探3》采用了双线叙事。在代表唐探系列精髓的案情主线推理之外,这一部用足够的内容枝条嫁接了整个唐探IP架构,并将更多笔墨留给了“系列主线问题”:谁是Q?
案情线上,《唐探3》承接了第一部的完美密室题材,相比第一部中思诺顺水推舟般的“完美犯罪”,第二部里宋义瞒天过海的借刀杀人,《唐探3》的密室推理巧妙地融入到了神秘人Q的游戏布局和圈套之中。
唐探系列最神秘的人物Q,终于在唐探3中露出真面目,这是《唐探3》中另一条重要的叙事线。
在我看来,比“Q是谁?”更重要的,是《唐探3》在监狱戏份中,秦风和Q的那场世界观之辩,这其实明确了整个唐探系列核心哲学矛盾,也可以看做唐探系列的终极拷问,即那句电影台词:“善恶并非彼此对立,而是彼此纠缠。”
要想知道莫比乌斯环在现实世界当中,都有哪些应用,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莫比乌斯环。莫比乌斯环看起来只是个几何模型,但这个怪圈却有着丰富的逻辑内涵,它与自然﹑人类﹑科学﹑艺术等有深刻联系。莫比乌斯环是个较长纸圈,本身却是一个双侧曲面,两条边界本身虽不打结,但却能相互套在一起。如果用剪刀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但不会一分为二,反倒能剪出两个环套环的双侧曲面。这种奇异的特性让莫比乌斯环在一些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上,却能大有建树。
由于莫比乌斯环这种独特的概念,在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建筑工业艺术和生产中。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车站、工厂的传送带,常用结构会有个缺点,也就是传送带单面会有较多磨损。不过,倘若你把它搬到莫比乌斯带上来,那么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非常容易了。于是,有人将传送带做成莫比乌斯带的形状,这样皮带可磨损面积就在增大,使应用力分布到两面,有效减缓橡胶老化,统计下来可延长使用周期一倍之多。
计算机打印机色带也有莫比乌斯环结构的功劳。生活中常见的录音机也是一个道理,将把录音机磁带做成莫比乌斯环状,就不存在需要区分正反两面,让磁带就只有一个面,这样就可以顺利嵌入三维空间。
运用莫比乌斯带原理我们可以建造出立交桥和道路,避免车辆行人的拥堵。许多游乐园中的过山车也是运用莫比乌斯带特性,来让过山车在轨道两面通过。丹麦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作品,名为哈萨克斯坦新国家图书馆。其整个建筑呈向内循环的螺旋流线造型,分外简约雅致。
2、剧中黄雨萱失去了男朋友王诠胜,两年的时间她一直都不相信王诠胜离开了,一直去很远坐和王诠胜坐的一趟班车,将自己好好吃饭的照片放在朋友圈,认为男朋友会看见。每次会给黄雨萱过生日的王诠胜会准备蛋糕。没有王诠胜的生日,黄雨萱收到了之前王诠胜送的蛋糕。她许愿的第三个愿望不能告诉任何人,却发到了王诠胜的手机上,告诉他“想见你”。
3、莫名收到了一个随身听的黄雨萱,听着伍佰的歌。一睁开眼发现自己看见了和王诠胜,但只是长的一模一样的人,那个人叫李子维,李子维爱上了黄雨萱。一次车祸李子维穿到了王诠胜的身体里面,和黄雨萱恋爱了很多年。
4、两人怎么利用收音机穿越,总会遇到各种事情,不幸的还是没法阻止,依旧发生。他们在这个莫比乌斯环中怎么也得不到最终的相守。
《想见你》这部剧真的太好看了,不仅剧情精彩,而且还有穿越剧的新奇感,观众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很高。那么剧中莫比乌斯环什么意思?想见你各人物结局是什么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莫比乌斯式的时间与爱情
由柯佳嬿、许光汉、施柏宇等人主演的《想见你》,是2019年最后一部、2020年第一部爆红台剧,现每周日更新时都登上热搜。
因为想见你,所以我们为彼此穿越时空——单单从偶像剧言情角度看,《想见你》的立意和设定,已经比一般的台湾偶像剧有新意太多了。但撇开偶像剧角度不说,观众若把《想见你》当做一部推理剧看,它也蕴藏着太多巧思,甚至可以说,是目之所及穿越题材里,构思最为复杂的之一。
我们将剧集的穿越线索做一个梳理
2017年,25岁的黄雨萱失去25岁的恋人“李子维”(王诠胜的躯壳。下同,名字加引号,代表的是本人的灵魂,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和躯体)。
2019年,27岁的黄雨萱因为思念“李子维”,穿越到1998年17岁的陈韵如身上,17岁的李子维喜欢上了17岁的“黄雨萱”(陈韵如的躯壳)。
1999年,18岁的陈韵如遭遇攻击,不幸去世。
2003年,22岁的李子维从加拿大回来,意外遭遇车祸。对于“黄雨萱”的去世一直后悔不已的李子维,车祸后穿越到2010年溺水自杀的18岁少年王诠胜身上。
2011年,19岁的“李子维”与黄雨萱相恋,一直到2017年。
2017年,王诠胜的肉体因空难毁灭,黄雨萱痛失所爱。李子维的灵魂重新回到2003年这个时空中李子维本体身上。也就是说,同一时空不同时间轴里,既有一个真实的李子维,又有一个穿越到王诠胜身体上的李子维,真实的李子维既要隐忍对黄雨萱的思念,也默默陪伴在黄雨萱身旁。
2019年,黄雨萱穿越到1998年,终于明白了她为何穿越,李子维为何穿越……
真实的李子维一直存在着,从2003年到2019年一直压抑着对黄雨萱的思念,看着“李子维”与黄雨萱谈恋爱。堪称史上最苦情男主之一。
莫比乌斯环状的戒指
处于身份错位与时空错位的李子维、黄雨萱,就像处于纸带上的两面,看似彼此对立、遥遥相隔,但“想见你”的强烈的爱,扮演着莫比乌斯环的功能,让不同时空的他们又得以处于同一时空(同一个平面上),他们终能遇见彼此。
戒指上刻下的“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其实是来自波伏娃的一首诗,诗歌里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 / 但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 / 这不是因为骄傲 /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 / 而是因为 /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 /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所以真实的李子维没有贸然去找黄雨萱,他苦苦等候多年,只有当黄雨萱许下“想见你”的生日愿望时,他们的见面才有意义。
戒指上刻着波伏娃的一句情诗,黄雨萱许下“想见你”的生日愿望,与莫比乌斯环一样,《想见你》穿越的玄妙之处还在于,观众无法厘清一个有头有尾的时间线,追溯到底是黄雨萱先爱上李子维,还是李子维先爱上黄雨萱,到底是黄雨萱先穿越,还是李子维先穿越,他们互为起点和终点,互为因果。
就像如果不是因为2019年的黄雨萱爱“李子维”,她就不会穿越到1998年的陈韵如身上1998年的李子维就不会爱上“黄雨萱”,2010年他也不会穿越到王诠胜身上2011年的黄雨萱也就不会爱上“李子维”,2019年她也就不会再穿越到陈韵如身上……
在观众的一般认知中,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有着清晰的先后顺序但在莫比乌斯概念里,时间是绵延的,相互渗透的,过去、未来相互交织,互为循环。
以往莫比乌斯主要用于建筑学领域,《想见你》将它运用到时间领域和穿越领域,并且前后连贯、逻辑自洽,还包裹了一个如此纯情浪漫的偶像剧外壳,其奇思妙想,着实令人击节。
而除了李子维与黄雨萱穿越时空的相爱外,在陈韵如和王诠胜身上,编剧也“大做文章”,经由他们赋予了这部剧强烈的悬疑色彩与社会性。
比如到底是谁杀了陈韵如?是莫俊杰,陈韵如时代的变态班长(他也是黄雨萱时代的心理医生),还是陈韵如自己?同时,在陈韵如和王诠胜的自我痛苦身上,编剧也探讨了“青少年认同”这一议题,“其实我们写的三个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而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特别。”
什么是莫比乌斯数独环?
数独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已经多次出现,这次与它携手登台的居然是莫比乌斯环,它们俩的配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莫比乌斯环是很奇特的一个环,做法很简单,拿一张纸条,把纸条的一头旋转180度,和纸条的另一头用胶带接上,通俗点说就是,让纸条的两头接在一起,但需要扭一下纸条。这个环是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的,因此得名。
这个环有什么特点呢?你可以拿支笔在这张做成莫比乌斯环的纸条上划线,你一直画下去会发现纸条的两面都被画上了线,也可以说这张纸的长度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哦。
如果你拿一把剪刀,从纸条的中间开始剪,也许你会觉得能得到两个环,而事实却是你得到了一个两倍长的大环,这个大环既不是平坦的纸环,也不是莫比乌斯环,而是再多扭了一次的。
如果你拿一把剪刀,从纸条的三分之一处开始剪,会得到什么呢?最后你会得到一个大环套着一个小环。这个真的相当有趣,也许用脑子想的和实际有些出入,所以务必动手试试吧。宝爸宝妈们更是可以给宝贝们变个魔术。
讲完了莫比乌斯环,那数独是什么呢?数独实际上是9个小的九宫格再次按照九宫格的方式组合成9×9个格的一个盘面游戏,1-9个数字在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个小宫都只能出现一次。我们平常的数独游戏,都是已知一些数,在空白格里填入1-9,使满足上述要求。
最强大脑里的莫比乌斯数独环,便是用一张两面各写了5个数独的纸条制成莫比乌斯数独环,然后在纸条的三分之一处——也就是一个小宫结束的地方——开始剪开,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大的环套着一个小的环。
最强大脑中的玩法是,把这一套数独大小环给分开来。在此同时制作50个看起来同样的套环,但实际上这些环上的数字并不是真的数独组成,这些都是干扰项。然后用那套数独大小环分别代替这100个大小环中的两个,选手需要从其中找出这两个数独环。
我们如何玩?
制作一个莫比乌斯数独环并不费事,费事的是制作50个干扰项,所以这个游戏我们不能直接拿来玩,需要改良。我们可以做3—5个莫比乌斯数独套环,剪开后,找配对。也可以只做一套,然后多做几个小环干扰项,找那唯一的配对。
玩法大家随意,关键是如何做这样的莫比乌斯数独环。其实做起来也非常容易,我们一起动手吧!
第一步,找一张纸,在纸的两面分别画上5个数独格。推荐用A4的方格纸,方格直接作为数独的小格,只用一面画上5个大九宫就可以了。
第二步,找现成的数独,如果你家里有数独书,相信书后都有答案,直接抄进去就OK了,没有的话,上网搜,只需要答案。当然如果你想自己做,或是和孩子慢慢玩,可以找一些数独题,慢慢填上答案的。将两面10个数独都填充完毕。
第三步,剪下来两面用透明胶粘好,当然你也可以第一步画好宫格就剪下来。用透明胶贴是为了使数独环更结实,单单是纸的,又是扭,又是剪,可能到玩的时候,差不多快报废了。
第四步,制作莫比乌斯环了,数独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用胶带接上。
第五步,沿着1/3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小宫的结束,剪开,就得到了一套大小环——这便是我们要做的莫比乌斯套环。
我想推荐这个游戏主要是因为:
小朋友喜欢
单单是这个制作过程就会很吸引小朋友,中间的每个步骤也都是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数独是只要会数数就可以玩的非常普适的一项游戏,莫比乌斯环本身就充满魔力。但制作过程中如果数独仅仅是抄写,可能会比较乏味,但如果是自己一个一个地做,可能又会很花时间。所以制作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抄一部分做一部分,自己做一部分,孩子做一部分。
“剪”这个动作,因为是从一个环到两个环的神奇过程,还是建议让孩子来做。而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手来操作,才知道数独环中的对应位置跑去了哪里,比如这个小环实际上是数独的中间部分,而大环是数独的两边部分。
经过改良的配对游戏,减少了干扰,只要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诀窍,如通过找到连接用的透明胶的位置确定数独的第一行,还是很容易成功的,所以在孩子体验完成一件事的喜悦的同时,会很有兴趣。
锻炼观察力、逻辑思维力
检验数独的准确性如否,主要靠观察。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数独是自己做的则更加考察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莫比乌斯带”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有了一些用途。
1、用皮带传送的动力机械的皮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这样皮带可以磨损的面积就变大了。
2、如果把录音机的磁带做成“莫比乌斯带”状,就不存在正反两面的问题了,磁带就只有一个面了。
3、它还能平坦的嵌入三维空间。简易的“莫比乌斯圈”可通过一张长方形纸任何一面反转粘贴。
拓展资料: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也就是说,它的曲面只有一个)
《想见你》这部打动千万读者的影视剧原著小说的作者是,简奇峰和林欣慧,两人是台湾著名的编剧,一直搭档合作,作品有《必娶女人》《稍息立正我爱你》等。
两位编剧一直扎根台湾偶像剧的创作,第一部偶像剧《爱就宅在一起》是2009年上映,以爱情为主题。后来创作的《花是爱what is love》探讨什么是爱,《必娶女人》探讨男女婚姻观的差异。 而全新创作的《想见你》包含了爱情、推理、科幻、穿越等元素,以豆瓣评分9.2霸榜。
两位编剧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创作理念、剧情编排等,在被问到取名的灵感时,林欣慧说,「他是属于喜欢用身边的人取名的。」简奇峰说,「像王诠胜是我国小同学,李子维是高中同学,莫俊杰是我国中同学,字也完全一样,陈韵如也是我高中同学。」 虽然这是一部含有穿越、科幻元素的小说,不过我读完,却感受到这部小说的现实性。
《想见你》这部小说讲述的是2019年的黄雨萱,因走不出王诠胜离开后的思念,她的灵魂穿越到1998年陈韵如身上。两个时空里四位男女主人公,通过一台随身听和伍佰的《Last Dance》穿越时空,寻找彼此爱情的故事。
这部小说最玄妙的是,爱情推理和凶杀案推理,在加上无法理清的时间线,让读者很烧脑。而两位编剧运用的莫比乌斯环式穿越,又包含着纯真浪漫的爱情元素,构成了故事情节的悬疑、科幻、烧脑。
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你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甚至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去推理,黄雨萱能不能找到王诠胜?李子维是不是王诠胜?陈韵如又是怎么死的,到底谁是凶手?
我看完这部小说,留在心中的不只是男女主人公穿越时空的爱情,还有那个拼命想变成别人的陈韵如。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痛,从小缺爱失去自己,最终又找回自己,找回爱与滋养。
那么,我就从莫比乌斯环式叙事结构、悬疑凶杀案、走出原生家庭之伤三个角度来分析《想见你》这部小说。
①莫比乌斯环的概念
莫比乌斯环,是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一个扭转180度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与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双侧曲面)不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一神奇的单面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你从哪个点出发,绕了半圈似乎已经绕出去了,再继续绕半圈后,发现又回到原点。因此,“∞”也象征事物永恒,以及无尽的循环。后来许多艺术家、作家、电影人都将这一元素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②莫比乌斯环在《想见你》中的运用
在《想见你》这部小说中,莫比乌斯环运用是时间线和空间穿越上。 2019年,27岁的黄雨萱因为太思念王诠胜,她的灵魂穿越到1998年的陈韵如身上。而在1998年的这个时间空间,陈韵如认识了李子维和莫俊杰。
随着故事的发展,转折点是1999年陈韵如因一次车祸死亡,莫俊杰被指控为凶手,毕业后的李子维跟随父母去了加拿大。2003年李子维回国后,一直寻找莫俊杰的消息,又因一次车祸灵魂穿越到2010年的王诠胜身上,王诠胜和黄雨萱又在大学相恋。
这部小说运用莫比乌斯环式叙事结构,构建出交错循环的时间线和复杂的时空穿越,使故事的发展前后连贯,逻辑自洽,故事情节更是脑洞大开,悬念迭失。也是这点让这部剧从台湾火到内陆。
灵魂穿越到另一个时空需要的条件就是,随身听和伍佰的《Last Dance》以及特别渴望见对方的心情。
……暂时将你眼睛闭起来,
黑暗之中漂浮我的期待……
平静脸孔映着你缤纷色彩,
让人好不疼爱……
你可以随着我的步伐轻轻柔柔地踩,
待美丽的回忆慢慢重来……
听着音乐,进入另一个时空。想见你每个朝夕,想见你每个表情。穿越每个平行,在未来和过去,紧紧相依。
③莫比乌斯环式的爱情
这部小说中,从黄雨萱思念王诠胜,李子维喜欢陈韵如(来自2019年的黄雨萱),最终李子维也遇到了年幼的黄雨萱。 在爱情上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彼此相爱,灵魂永相伴,也象征着永恒的爱。
后来,黄雨萱也发现了王诠胜定制的结婚戒指,后面刻着英文“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中文: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这对戒指的寓意不仅呼应了主题,也诠释了莫比乌斯 环 爱情。因为想见你,所以我愿意在莫比乌斯环中无限循环,因为想见你,我也愿意舍弃一切打破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
穿越时间与空间,不只想见你,更是想换另一种结局,这就追究到陈韵如的凶杀案,是谁杀死了陈韵如?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虽然大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如果不懂家庭教育,事情处理不当,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甚至留下痛苦和创伤,影响孩子的一生。
①原生家庭会伤人
《想见你》这部小说中,陈韵如的爸爸因欠债不知去向,妈妈是每天晚上买醉的酒家女,弟弟是个“中二病”超严重的初中生,他们只在乎自己,没有一个人关心她。
陈韵如每天面对醉酒而归的母亲,已经习以为常,每天早上做好早餐喊弟弟起床时,弟弟却对着姐姐怒骂:“我迟到关你什么事情?谁叫你帮我准备这些的?你管好自己就好了!”她强忍着,一语不发。
一天,陈韵如放学回家,看到了久未归家的父亲。父母决定离婚,都想带走陈韵如的弟弟,便发生争吵,没人在意她的感受,她就像被这个世界抛弃了一样,满肚子的委屈无处诉说。
原生家庭会伤人,我最亲的人,却伤我最深,这就是陈韵如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痛。人类的天性也有脆弱、不完美、依赖性强和不成熟的一面,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更需要父母的滋养和爱护,才能成长为成熟的、健康的成年人。
因此,任何父母对女子并非出于滋养或爱护的语言和行为,或任何父母让自己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耻的做法,在心理学上称为“原生家庭之伤”。
陈韵如正是因为原生家庭之伤,造成她自卑、害羞、脆弱、冷漠,她在日记里写道: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颗星,拼命地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后等待我的只有损落。损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②陈韵如死因的真相
当真正的陈韵如,灵魂穿越回来之后,她弟弟说,求求你,不要在变回之前的样子,太讨厌了。班上的同学也说,以前的你超级阴沉。陈韵如也说,不喜欢以前的自己。
《想见你》中的故事情节,陈韵如是被谢宗儒杀死的。 而真相是,她不是被谢宗儒杀死的,而是被身边每一个说“以前的你,超讨厌”的人杀死的。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陈韵如的亲人从没关心过她,父母离婚还为争她弟弟的抚养权而吵架,父母忽略了陈韵如的情感需求,在她的情感世界里: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这种伤害就属于原生家庭之伤中的“情感伤害”,看不见的伤口也疼,而且疼的很深。 当我们遭遇到的痛苦无法承受时,大脑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当遭受的痛苦超出所承受能力时,大脑会让身体受虐待,让心灵与身体分离,保护心灵中的“自我”。
所以,陈韵如遭受的情感伤害,以及同学的言语之伤,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最终走向死亡是可能的。
陈韵如的世界里充满了生活的伤痛,其实这背后是缺爱和滋养。 陈韵如感知到的是,“大家都不爱我”,她一直活在一个缺爱的空间里,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原生家庭之伤带给我们心灵上的伤痛,如果我们假装看不见,就会永远无法从这伤痛中复原。 虽然原生家庭之伤不是你的错,但走出原生家庭之伤却是你的责任。
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陈韵如在被杀之前,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想要的不是被拯救,我想要的是结束这样一切,我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都还要叫我在努力一点点,要我再更好,你要开心,你要快乐,你不要比变回像以前的陈韵如。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我们都被教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太严格、太完美,而做不到时就会自责、痛苦, 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更好的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说,要学会“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无论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明智的、正确的,以及无论他人是否赞成、尊重或爱他。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就意味着:我爱自己的坚强,也爱自己的脆弱。我爱自己的自信,也爱自己的自卑。
简奇峰说,《想见你》收到最让他感动的回馈,不是说剧本写得多好,戏多好看,而是越来越多人跳出来说,「我曾经是陈韵如。」而这部剧热播时,陈韵如曾被骂上了热搜,原来小说中的陈韵如,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缩影,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现实性。
接纳别人的评价,接纳别人的不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原来,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②找回爱与滋养的能量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有些父母成长时,经历的心酸、时代的伤痛和生活的不幸后,内心留下大量的创伤能量。更不幸的是,他们失去了爱的能力,将内在的创伤输出给下一代。
只有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才能找回爱与滋养。 心理专家彼得A.莱文曾说:“人类天生具有克服创伤的天赋。我相信,不仅创伤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愈合过程可以成为人类深刻觉醒的催化剂——一扇通往真实情感和灵性升华的大门。”
《想见你》这部小说,27岁的黄雨萱,灵魂穿越到17岁的陈韵如身上,同一个身体不同的灵魂,性格完全相反。她开朗活泼,独立干练,还是打篮球高手。陈韵如希望可以成为黄雨萱那样的女孩, 其实,黄雨萱就是另一个自己。
从陈韵如心理成长角度分析, 她17岁遭受原生家庭之伤,并不意味着27岁也会有同样的遭遇。27岁时,如果她找回爱、找回自己,用全新的生命状态回应父母,就不会有同样的遭遇。27岁时,如果还是以17岁的生命来回应父母,生命中的悲剧仍然会轮回。
父母如何待我们,是我们来这个世界之前就选择的人生脚本。这个脚本是我们年幼时生活的场景,而正是这个场景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父母关系的生命状态。 当我们不断地成长,意识不断地提升,我们就会结束这段不想要的关系状态,调整到我们想要的状态。 同理,其他关系也是如此。
所以,陈韵如说,要结束这样的一切。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父母决定的,而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再做一个受害者的角色。 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自卑、失败和痛苦,还可以对自己充满爱护、关心、同情和理解,其实这就是找回自己的爱与滋养的能量。
《想见你》在故事的结尾,黄雨萱和陈韵如对话:
你会那么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
而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我们内心的爱与滋养的能量,能够成功地对抗创伤。因为“我本具足”,所以也不会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
当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时常体会到爱与滋养的能量,我们不需要等待原生家庭的改变,也不需要他人来拯救,因为我们内心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这一切,我们也能够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爱与滋养的能量,填满内心爱的空间。
在思想界,若论及拉康的贡献,则必然会涉及莫比乌斯带,甚至拉康本人还曾戏称应将其亲缘结构克莱因瓶称为“拉康瓶”。因此,尽管在拉康的学术生涯后期,不少学生反对他的坚定拓扑学立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等这类拓扑结构已成为拉康思想的重要标签之一。然而,正如所有形式结构皆有其数学定义与应用边界一样,拉康在其思想发展期间,也逐渐意识到对这类结构的应用应加以严格与谨慎考察,不仅需要区分它们不同性质的用法,更要小心避免它们过于描述性的用法。
拉康最初引入的是莫比乌斯带,虽然此前也会断断续续地提及,但正式引入并大加讨论是在1962年之后。其后,拉康还引入了两个亲缘结构,即克莱因瓶与实射影面,后者因在四维空间中的表象类似于一个带十字交叉的帽子而常被简称为“十字帽”。这三个结构尽管几何表象各异,但从拓扑上看却具有某种相似性:三者都是无正反面、亦无内外的不可定向曲面。同时,尽管克莱因瓶与实射影面两者都是闭合曲面,不同于莫比乌斯带,但前者可通过莫比乌斯带的边界自黏合、后者可通过将莫比乌斯带黏合于一有洞球面来获得。因此,在简化意义上,我们可将三者统称为莫比乌斯式结构(在另一个意义上,环面亦可被归于此类结构)。
现在回到此类结构的用法上。拉康早期之所以引入莫比乌斯带,主要是为了回答弗洛伊德所遗留的诸多悖论性难题,如无意识与意识的“连续性—不连续性”、压抑与被压抑物之返回的“差异性—同一性”、主体内外现实的“分离—连通”。莫比乌斯带的正反面连通可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及解释这些存在于多重精神结构水平上的悖论。最终,拉康将它们都还原到了能指或语言的内在结构属性上。
此后,随着对实在界及客体的强调,拉康更深一层地借助了各类莫比乌斯式结构,在另一角度上揭示了精神结构或符号结构所内含的多重漏洞式或边界式的不可能性与实在性特征,如莫比乌斯带正反面的交叉之处可用来描述能指在差异化滑动之时所留下的“缝”或不可定义之处,而恰恰是这一“缝”导致了能指的无穷滑动。而克莱因瓶的歧点圆不仅可表述上述能指特征,在空间表象上还可更直观地表述主体内外现实的既连通也分离的特征。也正因这一结构性特征,拉康此后还借之来表述知识与真理的既连带也不同的关系,“真理是半讲”。
就十字帽而言,其不同的切割方式使得我们可以理解主体如何在阉割中随客体诞生,并因后者的丧失而成为“言在”,进而以之来构造自己的幻想。简言之,莫比乌斯式结构不单允许表述精神结构水平上的众多矛盾之处,同时也允许跳过辩证法而表述出一套形式化的“缺失或中空”逻辑,而后者才是拉康所更为看重的,亦是其实在论精髓所在,“结构正是语言中所显露出的实在”。
然而,若仔细推敲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结构的用法仍停留在一个表象式的、隐喻式的水平上,换言之,就是打比方或用以帮助理解的工具。至于这些结构的基础实体性质,如其中的线、圆及内外蕴空间,是否有专门的实体性支撑以使话语或主体性可于其中展开?或更强硬地说,是不是只有借助此种存在论性质的支撑,话语或主体性方能得以生发与展开?对于这个问题拉康并没有回避,虽一直不断试图回答,但问题的解决要到1968年左右,而且要归功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此前,如上文所述,实在界及其诸多面相更多表现为一种不可想象亦不可符号化的、消极的、不可能被捕获的逃逸之物。然而,正如在马克思那里,支撑资本家欲望甚或经济学运作的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无法定义的差额,即剩余价值,拉康由此意识到,推动主体欲望及话语进程的也是话语间不可说的部分或症状性冲突中的难言之处,实在由此也是精神中的积极之物。就此,在语言结构层面,拉康通过发明“剩余享乐”术语,而真正地为实在界奠定了一个实体性或物质性的基础,话语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获得享乐,虽然方式是双重的或莫比乌斯式的。
最终,在1972年《晕眩》一文中,拉康系统阐述了此问题:莫比乌斯带的边线被看成能指形式,而其环绕而成的空间则代表了实在之享乐。至此,拉康强调,莫比乌斯式拓扑学并非通往结构的引导物,它就是(精神)结构。
因此,就莫比乌斯式结构而言,尽管其貌似可处理所有二元既相关也不同的对立对子,我们至少可区分出其三种用法:隐喻的、实在的、误用的。就此三种用法而言,我们或可再举一个经典拉康式议题来讨论一下。男女两性差异尽管也是一种二元对立对子,但在拉康那里,尤其在其所在的父权制度下,男女之间并不存在一种莫比乌斯式关系,上述结构近乎无效。而拉康最终是借助了诸多逻辑手段,如量词逻辑、模态逻辑等,才表述了这一两性差异:即性公式与RSI三界中任选两者间的相互关联。其中所得的三种组合都具有某种既关联也不同的关系,如实在—符号,实在的丧失驱动主体借助符号来填补缺失,而符号界能指的滑动却越发给主体呈现出实在界的不可填补性与恒在性。就此,我们确实可借用莫比乌斯式结构来隐喻性地描述这一相互关联,但若想进一步为其寻找一个实在的基础,则似乎不大可能。
如今,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与互动日益频繁之际,同时也是冲突与争议不断引发之时,如著名的索卡尔事件,形式结构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已成为极为敏感与多事之地,这同时也让我们需要越发小心与谨慎,恰如拉康所为。
复联四看完这么久了,对里面的穿越逻辑一直很着迷,这是目前为止我觉得最严谨,最能自洽的一部穿越电影了。
要完美理解复联四的穿越逻辑,首先需要了解两个概念: 平行宇宙;莫比乌斯环 。
平行宇宙 是指从某个宇宙中分离出来,与原宇宙平行存在着的既相似又不同的其他宇宙。
在这些宇宙中,也有和我们的宇宙以相同的条件诞生的宇宙,还有可能存在着和人类居住的星球相同的、或是具有相同历史的行星,也可能存在着跟人类完全相同的人。同时,在这些不同的宇宙里,事物的发展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宇宙中已经灭绝的物种在另一个宇宙中可能正在不断进化,生生不息。
而 莫比乌斯环 就更神奇了,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这就是莫比乌斯环。这个环有个特性,就是只有一个面,为什么说它只有一个面呢?正常情况下,一条纸条会有正反两面,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把这张纸条涂上同一种颜色,必须要将笔越过纸条边缘。而莫比乌斯环则可以在不越过纸条边缘的前提下,同时把纸条的“两面”涂上同一种颜色。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只蚂蚁在莫比乌斯环上爬行,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遍整个面(正反两面),而且这个环没有所谓的起点和结束点,因为不管你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都能够完整的走过一个环!
我们常看的穿越电影,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三类:
而复联四结合了第一类和第三类,即属于“多重宇宙”,也属于“固定时间线”。
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A宇宙】中,复仇者联盟被灭霸击败,宇宙一半人化为灰,A宇宙中的灭霸得偿所愿,毁掉了6颗宝石,同时自己也被剩下的复仇者斩首。但历史貌似不能改变,化成灰的其他复仇者和其他亲人也不能重生,大家从此一蹶不振。
此时一只耗子(迪士尼)拯救了世界。它把蚁人从量子领域带出来,蚁人告诉复仇者可以利用量子领域技术,穿越时空,改变当下。
当然穿越到过去把灭霸杀掉显然不可行,那只会产生新的时间线,对现在A宇宙已成的事实无法改变( 多重宇宙概念 )。
聪明的钢铁侠想出另外一个办法:利用过去改变当下。**这里的过去,其实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过去。也就是一张纸条的另一面。
要怎么过去?就是制造莫比乌斯环。后来钢铁侠也正是给每个人发了一个莫比乌斯环才让大家能够精确的回到过去。
此时的【A宇宙】已经和【B宇宙】产生了联系,因此【B宇宙】不能再称之为A宇宙的平行宇宙了,而是与【A宇宙】共同构成了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个莫比乌斯环!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要归还宝石,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一法师一开始拒绝班纳,认为拿走宝石不仅会分裂【B宇宙】,甚至可能让【B宇宙】覆灭。
影片中古一法师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把时间宝石交给你,那么我们所处的“现实”就会受到威胁,而你们确实可以拯救了你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呢?
很显然古一法师是承认平行世界存在的,因为两者的“现实”不同。
而随后当得知奇异博士把时间宝石交给灭霸后,她非常震惊,错愕的表情表明,她虽然看过自己所处的平行宇宙的未来,但是她在自己的世界未来中并没有看到奇异博士交出时间宝石的预象。于是她说“奇异博士这么做一定有他的原因”。同时也将宝石交给了班纳。因为古一法师知道她错了,拿走宝石不会影响到自己所处的宇宙,而奇异博士说的那唯一一种战胜灭霸的可能——将她的宇宙与【A宇宙】结合。此时的古一法师已经知道自己的世界也是【A宇宙】中的一环,而非独立存在的【B宇宙】。
至于美队变老,其实也可以用莫比乌斯环解释,看下面的图,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哥伦比亚学派
1939年,拉扎斯菲尔德来到哥伦比亚大学,同年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建立,许多对传播研究感兴趣的研究生(卡茨、布劳)和青年学者(默顿、米尔斯、贝雷尔森、赫佐格)聚集在这个研究室,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了传播研究的重镇。
(一)哥伦比亚学派的成就
1.哥伦比亚学派在传播研究中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包括,研究广播剧为何和如何导致恐慌的《火星人入侵》,研究选民投票决定的《人民的选择》,研究人际影响和大众传播影响的关系的《人际影响》,赫佐格通过深度访谈研究受众对日间广播剧使用与满足的《借来的经验》,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中对有限效果论的总结等。
2.哥伦比亚学派也开创了全新的传播研究的范式。即一种以功能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以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以管理研究为运营方式和服务目标的新的研究体制。这种范式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所谓“社会事实”表面上依赖于不同个体的主观行动,但却独立于个体的意志而存在,并且可以通过经验性方法进行验证和解释。“社会事实”限制和决定了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通过验证和解释社会事实和个人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便可以预测个人和群体的态度、行为。于是,这种范式可以通过发现规律,为现实立法,给社会管理阶层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这种范式的影响甚至超出了传播研究,渗透到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具体来说,这种范式的在传播研究中的优越性在于,首先,这种范式制造了不少操作程序简单、容易上手、评价标准明确的研究工具。其次,这种范式的研究成果摆脱了早期数据的堆砌,通过文献综述和寻找对数据进行解释的理论框架,逐渐在形式上避免了研究的“抽象性”,具有了可积累的潜力。最后,这种范式确立了一种可以批量、高效地进行学术生产的模式,满足了快速发展的传媒产业的需求。
(二)对哥伦比亚学派的批评
1.曾经在《人际影响》研究中与拉扎斯菲尔德合作过的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把拉扎斯菲尔德倡导的传播研究批评为抽象经验主义,将拉扎斯菲尔德的抽象经验主义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作为两个反面典型大加讨伐。
2.美国社会学左派学者吉特林在《媒介社会学》中为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范式判定了管理视角、市场导向、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三大罪状。
3.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对传播仪式观的推崇,皮里阳秋地抑哥伦比亚学派扬芝加哥学派,反对施拉姆建构的四大奠基人的神话。
4.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认为哥伦比亚学派的效果研究是有问题的,并且划清了自己的受众研究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受众研究的界限。
(三)哥伦比亚学派不等于有限效果论
哥伦比亚学派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中都可以看到和有限效果论相悖的观点。
1.在《大众传播、流行品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这三种功能展现了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并且提出了具有批判色彩的判断:大众传播具有保守性,其主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现状。
2.在《人民的选择》和《人际影响》研究中,有限效果论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化既有倾向的作用,并没有说强化就等于无影响,这这种作用和格伯纳的培养理论有相似的地方。在《人际影响》中,虽然在日用品、时尚、电影领域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大众传播的影响比人际传播小,但在政治领域则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研究结果。另外,虽然在《人际影响》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先流向意见领袖,再流向意见领袖的追随者,但这间接说明大众传播仍然有巨大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经过了意见领袖这个代理人而已。
3.哥伦比亚学派与有限效果论绑定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哥伦比亚学派对自己传播研究历史的建构。
在《人际影响》中,卡茨首先树立了魔弹论的稻草人,划分了传播研究的新旧两个时代,把在此之前的传播研究的基本主张归结为大众是原子化的、信息可以造成直接、迅速的行为结果,进而形成了传播研究从魔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强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的否定之否定的叙事。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更是堂而皇之确立了有限效果论的原理原则,将其奉为真理。后来,施拉姆对与四大奠基人的建构再一次对这一叙事的权威性进行了确认。
(四)哥伦比亚学派不等于抽象经验主义
1.拉扎斯菲尔德尊重其他的研究方法。
拉扎斯菲尔德邀请阿多诺参与广播音乐的研究,看重的就是阿多诺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在与阿多诺不愉快的合作之后,拉扎斯菲尔德发表在法兰克福学派期刊《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论管理的和批判的传播研究》一文中,强调了批判研究的价值,认为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可以互补,就是用批判研究的眼光提出问题,再用管理研究进行证明。拉扎斯菲尔德认为,阿多诺在后来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威权人格研究中实现了他设想的两种研究的结合,这个研究用实证的方法支持了阿多诺的批判性概念。
2.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也并非只有实证主义研究
赫佐格的日间广播剧研究采用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流行文化给妇女听众带来的满足感。他的论文明显带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痕迹,把妇女的收听愉悦称之为“借来的经验”,认为虚假的文化产品的实质对妇女的控制和剥削。
3.哥伦比亚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论证逻辑不同
拉扎斯菲尔德坚持的是形式逻辑,阿多诺坚持的是辩证法。辩证法在论证时会超越形式逻辑的严格规定,用整体的、类比的、跳跃的、主观性强的思维方法,比如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一文。当然,阿多诺在威权人格研究中对两种论证逻辑进行了结合。
4.哥伦比亚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结构和能动性的对立
文化研究学派同样进行受众研究,但是他们认为哥伦比亚学派忽略了从被研究者角度看待个人和群体对世界的理解。他们坚持建构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在条件和规律的被动服从,而是主动创造了被共同遵守的规则。当然,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再次证明哥伦比亚学派并非铁板一块,并非完全坚持结构主义。
(五)哥伦比亚学派的管理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
上述观点说明,哥伦比亚学派和批判学派之间在有限效果和强效果、抽象经验主义和批判研究、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结构论和建构论之间存在着灰色地带,但是两个学派直接存在一个真正泾渭分明的矛盾,即运营方式和服务目标上的矛盾,这可以从哥伦比亚学派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