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链条 > 正文

纺织的产业链是怎样的

朴实的滑板
大气的胡萝卜
2023-02-02 01:29:53

纺织的产业链是怎样的?纺织原料的下游是什么?

最佳答案
义气的溪流
健康的飞鸟
2025-07-10 06:52:50

上游产业指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行业。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向工业化过渡的发展方向,使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上游”“下游”一类概念往往不限于工业生产,而是泛指各类原材料或半成品生产(包括农业在内)。实际上,上游与下游是现代化生产产业链中的相对概念,比起传统的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划分,具有更细密更广泛的应用价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断提高,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不可分。除了某些终端消费品(如某些家电)生产之外,绝大多数产业从一个角度看是上游产业,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下游产业。在讨论循环经济等问题的时候,有时还会出现“中游产业”的概念。比如农业是粮食加工、纺织、家具工业等企业的上游产业,同时又是化肥、农药等生产企业的下游产业。纺织印染是化纤业的下游产业,同时又是服装加工的上游产业。那么,纺织印染则是介于化纤业和服装加工业之间的中游产业。

最新回答
刻苦的悟空
慈祥的小刺猬
2025-07-10 06:52:50

一直以来,山东省夏津县以植棉著称全国,植棉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素有“银夏津”之美誉,是中国棉纺织名城。 “夏津纱线”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的区域品牌价值达46亿元,纺织产业俨然已成为夏津经济发展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几年,纺织产业作为夏津县传统支柱产业,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产品多样化、高端化等方面不断提升,促进了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2019年,夏津县纺织产业集群获得山东省纺织协会“产业集群转型优秀案例奖” 。那么,当前夏津县纺纱产业发展如何?面临哪些突出问题?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纺纱产业基础雄厚

企业效益有所下降

夏津县纺织产业共有约200万锭的纺纱能力,占山东德州市的50%。纺纱企业共有78家,包括环锭纺企业44家,气流纺企业39家,其中5家企业既有环锭纺又有气流纺。 2019年该县纺纱(含毛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53.90亿元,实现利润约3亿元。 2019年全年纺纱企业缴纳税费合计0.99亿元,较2018年减少1022万元,同比减少9.29%,由于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结构调整影响,部分环锭纺企业效益下降。

据介绍, 夏津县纺纱企业中,华 芳 夏津纺织有限公司规模最大,拥有25万纱锭,其次是拥有14万纱锭的夏津仁和纺织 科技 有限公司。 该县超5万纱锭企业有8家,共有纱锭数75.8万枚,占全产业纱锭数的38%,对整个行业有较强的影响力。

2019年,夏津县纺织企业共生产23.46万吨棉纱,较2018年略有减少。夏津县当地多数为棉纺织企业,产品以高配纯棉纱为主,兼顾混纺、毛纺、半精纺及天丝、莫代尔、竹纤维纱线等新产品。其中,仅生产纯棉纱线的企业有53家,约占68%;生产混纺纱线、特种纱线的企业有22家,约占28%;生产高品质羊绒纱线及混纺纱线的毛纺企业有3家,约占4%。

夏津县纺纱企业可以生产3支~60支范围内的纱线,其中,主要产品以21支、32支、40支纱线为主,约占全部企业的90%以上,21支以下及40支以上产品占比较少,企业可以更改支数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夏津县棉纺织企业生产原料以皮棉为主,本地棉、新疆棉及进口棉均占有一定比例,进口棉以美棉、澳棉、巴西棉为主。 受国际贸易形势影响,2019年,虽然享受棉花配额的企业个数及吨数均有所增长,但企业缴纳滑准税用于购买进口棉花的需求量下降,直接进口国外棉花总量由2018年的24991吨下降至22422吨,减少2569吨,下降11.45%,进口棉总量呈现紧缩状态。

出口方面,夏津县棉纱售出后制作成的服装等产品出口比例高达60%以上,纱线需求受国外市场需求影响较大。

技改提升智能化水平

产学研促进成果转化

近年来,面对严峻市场形势,夏津县纺织企业迎难而上,加快转调步伐,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产业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持续提升,行业总体运行平稳,保持稳步增长。

夏津县共有气流纺纱机132台、自动络筒机335台、细纱机约2500台,其中,气流纺纱机以 瑞士立达、赐来福、苏拉、日发、泰坦 等系列机型为主;自动络筒机以 日本村田、意大利络利安、萨维奥 以及 青岛宏大 等系列机型为主;细纱机以贝斯特420、经纬516、青泽420等型号为主。

近年来,夏津县纺织产业不断向自动化方向发展,78家纺纱企业中有59家企业拥有清梳联流水线 ,具备设备自动化基础条件,特别是2016年以后, 纵英纺织、瑞鑫纺织、同惠纺织、新时棉业等企业,纷纷新购置村田优宝络以及托盘型自动络筒机32台,极大地促进了行业整体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使行业平均用工由100人/万锭,下降到60人/万锭左右,实现了半自动化 。其中纵英纺织、瑞鑫纺织、天润纺织等设备先进企业,在设备“清梳联”的基础上,应用“粗细联”、“细络联”,由1名工人照看2~3台自动络筒机,主要处理设备故障,逐步实现了自动化,使用工下降到30人/万锭以内,较行业一般水平节省人工成本70%以上。

据 夏津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郭立军 介绍, 2019年~2020年,全县纺织产业共有25个新建项目或技改项目,总投资35.4亿元,全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新增利润7.2亿元,税收2.4亿元。 截至2019年底,11个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实现了纺织产业整体产能提升及设备的进一步升级。

当然,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要靠设备的更新换代,更要加码产品研发。

仁和纺织就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示范企业。 “棉纺织企业单靠自身进行高新技术改造太难了。”仁和纺织总经理曹端山 说。据介绍, 夏津仁和建立了第一家省级工程实验室——海藻纤维纱线产品研发工程实验室,和全市第一家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夏津县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还与东华大学合作,建立当地第一家棉纺织领域院士工作站;与东华大学教授覃小红合作,转化高效抗菌微亚微米纤维混纺纱线项目 ,与 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 合作,开发天然环保海藻纤维纱线产品研发项目。仁和纺织因此成为当地棉纺织行业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仁和纺织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占比从20%到80%,效益成几何倍数增长。

“用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传统产业动能转换的关键。”夏津县县长高善玉 说,有了示范带动,夏津县天润、丰润等棉纺织企业纷纷与厦门大学、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开发功能性、差异化纱线。夏津县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提供的免费研发检测服务从十几项增加到360多项,引进转化 科技 成果项目100多项。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少完整产业链企业

夏津县棉纺织产业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同时面临着一些问题。产品方面,尽管近些年来开发了羊绒、化纤等原料的毛纺、混纺纱线,但纯棉纱线产量仍占到全部纱线产量的95%以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纺织产业链条方面,夏津县纺织产业集群以纺纱企业为主,织布企业及服装企业占比较少,且缺少印染这一环节。

此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让纺织行业陷入需求低迷的局面,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对此,专业人士认为,2020年夏津县纺织服装产业将会面临一次较大的行业调整,市场需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预测将会有一批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负债率高的企业遭到淘汰,传统纺织行业运行压力将更加严重,技术设备先进、人工成本比例较小、能够随着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方向的企业将会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产品多样性、产业规模、节能高效等方面将会有较大提升。

开展双招双引完善产业链

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促进夏津县纺织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夏津县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引导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实施双招双引,丰富原料及产品类型,拓宽产业链条。 夏津县植棉面积已经由最高峰时期的65万亩下降到30万亩,本地原料减少,若保持现有纺织规模不大幅缩减,需要扩充原材料来源。目前,夏津县已经引进多个产业项目,包括鸿泰鼎新材料“年产10万吨Lyocell纤维项目”及津丝新材料“多频谱合金长丝纺织新材料项目”,可新增莱赛尔及合金长丝两种纺织原料类别。其中,莱赛尔项目采用最先进的溶剂法生产纤维素纤维,具有优良的悬垂性、透气性和穿着舒适性,应用于非织造布领域、服用领域及航空航天、军用领域,年产10万吨莱赛尔可为夏津县24万吨的年纺纱能力提供40%的原材料,既可为产业提供丰富的高档原材料,又能提升纱线品质,将是当地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合金长丝纤维是非传统纤维,具有抗静电、除病菌、防辐射、产生远红外释放负离子等功能,对于开发新的混纺纱线提供新的方向。

二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导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对外招引的同时,需要继续鼓励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程,着力打造“数字车间”和“智慧工厂”。引导企业加大对再生原料的应用,促进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支高密100支以上高档衬衫用纱量产;落实奖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新上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生产高 科技 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推动纺织产业提档升级。

三是创新销售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形成全产业链条。 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服装家纺产业,采取由出口转内销,由批量订单销售模式改为线上销售模式,其中,费特制衣由于美国疫情影响,货物运输受影响,该企业利用网店销售,对于缓解库存压力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夏津县计划引导鼓励企业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比如通过“棉花宝”等软件线上比对购买原料,通过网店售卖产品,将外贸产能注入到内部市场中。

直率的绿草
诚心的砖头
2025-07-10 06:52:50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 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 ——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 ——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整合提升水泥工业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窑水泥建设力度。 两个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谋诚旋窑水泥和金银湖新旋窑水泥已相继动工兴建,年产150万吨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厂和年产200万吨安砂旋窑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到2008年全市旋窑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500万吨,建材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 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仍然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如我市纺织产业只有20多家纺织企业布局在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其它大量的纺织企业都分布于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如地处我市的`福建化纤纺织集团生产的纺织原料不能为我市的纺纱企业所用,主要销往江渐和我省的沿海地区,而我市的纺纱企业却从江渐一带购买原料;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我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四是园区规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园已开发的面积尚不足1000亩,其它园区可想而知,这样就难以做到企业的大规模聚集。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以纺纱企业为例,我市企业税收约为4元/锭·月,而沿海企业仅为2元/锭·月。过高的税赋,既制约企业进一步积累做大,又阻碍民间资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发育不全。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由于行政色彩过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还相当少,而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如我市仅有的一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只有362万元,仅能提供总额为1810万元的担保额度。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中低档设备或已近淘汰的设备,如整个水泥行业目前只有一条日产1600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其它皆为已近淘汰的立窑或半干法旋窑生产线。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一、档次低。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优势而言。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应用、市场开拓、市场预测等方面工作比较薄弱,只求产量而忽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大路货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只有“双轮”牌聚乙烯醇、“双轮”牌短纤、“双轮”版绦纶长丝、“宝华林”牌无纺布,“永林蓝豹”强化复合地板、“企鹅”牌木质胶合板、“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个省级名牌产品。 三、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 1.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正确估价##在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改善投资环境,通过企业聚集,带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尼葛高新技术园区等##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纺织工业,曹远、大湖乡镇工业小区等##西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吉山和洪田乡镇工业小区等##西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林产工业,桃源洞、天宝岩、安贞堡等##东部地带着重发展旅游产业。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类园区特别是尼葛高新工业园区的规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2.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我市纺织业目前已经具备产业链条化的条件,要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突破服装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集群。强化市场运作力度,产业集群是环境的造化和市场的产物,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它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围绕大企业进行配套,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公司配套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建材工业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林产工业要以永林股份为龙头,机械工业要围绕##机械厂、##轴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 4.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企业集群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从资源投入的增加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的过程。要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需要与产业集群活动相关的各种中介自律机构,特别的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通过纺织、建材、林竹等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统一价格,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5.加快融资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资源,加快发展林竹产业集群。要放宽眼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新优势。 ? 作者为##市人民政府市长?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典雅的魔镜
端庄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7-10 06:52:50
黄冈过去是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造成地方经济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在湖北省处于偏下水平。 2002年底,黄冈提出 “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县域经济“四抓”方略,并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各级政府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重心,为投资者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 顺应和把握国际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从2002年至2008年,黄冈共引进市外投资超百万元以上的项目3000多个,完成投资450多亿元[3]。以一批重大项目为龙头,形成了蕲春药材、武穴医化、黄梅纺织服装、麻城汽配、浠水农副产品加工、团风钢构、黄州食品饮料、英山茧丝绸等一批颇具规模和影响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随着新的资金和项目的引进,黄冈的传统农业也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奶牛业为例,黄冈过去没有草场,也没有养奶牛的传统与经验,从2006年开始到2009年6月底,依托伊利黄冈分公司等乳业巨头,黄冈通过引进大老板,搞规模化养殖,共开工建设千头奶牛牧场25个,已建成投产16个,存栏奶牛达到10132头,一跃成为全省最大奶牛养殖基地[4]。 凡此种种,使得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显现后发优势。在2007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黄冈10个县市区有8家进位,所有县市区都进入Ⅱ类行列。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黄冈工业依然活力十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居全省前列。针对黄冈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在短短几年里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媒体进行了长篇系列报道,誉之为“黄冈现象”[5]。 2007年,黄冈全市实现GDP47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速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人均GDP7095元;第一、第二。第三产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1.74:33.22:35.04。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66亿元。全市外贸出口3.62亿美元。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5.27亿元。 2008年,黄冈全市实现GDP6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GDP9001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05:33.99:33.96。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5.53亿美元,增长34.36%;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9.6亿元,增长31.7%[6]。 黄冈有3家企业入选2009湖北企业100强,分别是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64位)、山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79位)、湖北兴业钢铁炉料有限责任公司(第9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