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构建全方位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唐顿果园安农店日前正式开业,这是 南通大学 2014届毕业生沈建祥创业3年来的第四家分店。与之前分店不同,安农店引入了“O2O+C2B”运营模式,微信商城一上线,关注量就突破万人,每天销售额达2万余元。
近年来, 南通大学 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实训和成果孵化,积极构建全方位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每年培训创新创业骨干近千人,帮助学生注册企业近50家。
全方位,共谋“双创”育人
“我们采取预定、采购、配送的三元模式,去除中间流通环节,既降低了水果的损耗成本,又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度。”沈建祥说,唐顿果园的成功得益于自己在校所学的了解企业创业基础课程。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创新资源集中地及重要源头,大学教育应该全方位激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基因。” 南通大学 党委书记成长春对“双创”人才培养这样定位。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校设置了电子商务、服务营销、了解企业、创办你的企业等必修、公选、网络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其中,共占1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是学生得以毕业的基本指标之一。学校通过开展三创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实践等一系列科技活动,形成全校科创的浓厚氛围,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田。
学校还统筹专业教学、理论研究、教育管理3支师资队伍,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创业进行贴身指导。该校公共卫生学院2011级学生顾炎峰创办的南通绿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没有明晰目标客户,只能流动销售。在创业导师郭必裕教授的帮助下,该公司扫除了市场营销等专业盲区,摸索出由“专利、花型库、获奖证书”构成的产品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该公司共获得订单数十万元,并有4项外观设计专利正在申请中。创业导师们为刚刚踏上征程的学生保驾护航,目前, 南通大学 共有国际认证创业教练、国家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创业导师200余名。
重实训,创新引领创业
南通大学 将创新创业实训融入教学科研,成立专业化创新创业工作室。校内,教学、科研实验室全面开放,由单一的实验功能转变为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外,产学研协同,校企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创业、就业”基地。
学校将企业搬进校园。地理科学学院与江苏太平洋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空间数据分析实习实训室”,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运行,解决了企业“GIS可视化”“GIS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急需。同时,以课题为媒介,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地方建设。建筑工程学院怡匠工作室将唐闸近代工业遗存保护与现代便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使涵盖工业地标、文化记忆和历史呈现的自然与社会系统完整融合。
目前, 南通大学 共有校内创业教育基地14个、创新实践基地17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411个、就业创业实践基地539个,涵盖文理工医各学科,790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参与学生达3500余名,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每名学生血液。
“这样的实训平台不仅让我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萌生了研发产品的想法。”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2011级学生董永赛和他的团队,正与美籍病理学专家共同研发全球第一台超声波脱水机装置,这个项目将填补市场快速处理人体组织标本的空白,能大批量快速处理人体标本,让原本需要好几天的化验结果当天就可以拿到。
多举措,助推成果孵化
站在挂满公司商标的墙壁前,想象着一个依稀可见却又充满挑战的未来,这是每名在大学科技园打拼的创业者逐梦的动力。作为南通市首家示范性众创空间, 南通大学 着力打造创业项目孵化体系,创建“一营、一库、一苗圃”的创客空间。“一营”即“创新创意创业训练营”;“一库”即“创新创意创业项目库”;“一苗圃”即“创业苗圃”。学校还设立大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定期对学生创业企业“一对一”把脉指导,确保项目孵化人员、机构、场地、经费到位。科技园每周举行项目路演,邀请国内知名投资机构担任现场评审,获取资本和技术上的帮扶,并经过6个月的快速孵化,帮助其平稳度过生存期。
“入驻科技园的创业团队至少可以免租一年,创业基金上不封顶,有潜力的优秀项目,学校都会拨款。”学校学工处副处长、就业创业中心主任姚春雷介绍说,自2010年设立以来,学校大学生创业基金共投放创业基金30余万元。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专项基金、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大学生成长发展基金、科技园种子资金,并与南通市政府、华夏银行等单位共建创业基金,总额达2500余万元。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理应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 南通大学 校长程纯说。如今, 南通大学 科技园内,在校大学生已成功注册创办公司21家,注册资金691万元。
随着新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当学生发展指导与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成为众多中学开发热点时,从2002年起,开始探索、改进和完善“3+N”一体化系列生涯教育模式,且在十几年的不断“进化”中,随着社会“工作即生活”个人生存状态更高精神追求的转变,该模式不断创新延伸,将生涯教育链条前伸后展至初高中、中高等教育衔接,全方位构建起了 “共建、共治、共享”一体化生涯教育生态格局。
学校“3+N”生涯教育模式主要囊括四大方面内容,即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指导、学业选修指导、职业体验指导和专业选择指导,让学生掌握统筹考虑自身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和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明晰个人差异性和独特性,提高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生涯决策能力,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变革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促发展目标、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的达成。
这四方面内容的实施和覆盖,切分为三大基础模块和多层触角延伸,即“3+N”模式。三大基础模块为顶层设计、课程规划和“名师”嵌入。多层触角延伸领域,是学校当前正研究开发、创新发展中的初高中、中高等院校贯通式生涯教育扩展衔接。
一、顶层设计,领航生涯教育落地实施
二、课程规划,构建生涯教育三年模型
三、“名师”嵌入,辅助生涯教育精准定位
四、触角延展,贯通生涯教育初显成效
未来生涯教育发展和探索道路上,教育必将恒常如故又日日新,始终将学生生涯决策能力培养作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重中之重,先行先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明晰自我和认知未来等多方面美好愿景的共赢!学校将继续秉持初心、担当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发展党员要由“宽”变“紧”。要持续完善发展党员工作全程纪实管理制度,通过全程介入、跟踪监管等手段,对党员发展全过程详实记录,同时把扩大民主、增加透明度等理念运用到党员发展工作中,有效规避突击发展党员问题,避免个别人说了算、举亲不举贤等现象产生。要不断完善“三轮联审”制度,建立党支部、基层党委、组织部门三级预审制度,充分听取纪委、信访等部门意见建议,重点审查发展对象是否存在违纪违规行为,防止“带病入党”。
管理党员要由“虚”变“实”。要全力推行党员“挂牌管理”和设岗定责活动,将党员管理分类细化,合理设置政策宣传、民意收集、村情监督、致富带富等党员志愿服务岗,探索“党支部+党员+示范园+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在群众信任且具备一定种养规模的农村党员中挑选带头人,组建“党员产业示范园”“党员产业示范户”“党员产业示范基地”,在扶贫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处置党员要由“软”变“硬”。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必须畅通“出口”,持续强化党员民主评议和结果运用,扎实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对优秀党员予以表彰奖励,对不合格党员给予批评教育或组织处理,同时建立健全“政治体检”机制,重点清理“问题党员”,建立党员涉嫌违纪违法信息通报和及时处理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专题民主(组织)生活会,鞭策党员干部去“杂质”,提醒党员干部防“污染”。
艺术中国: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筹建至今,您一直就职于国丝博,用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见证着博物馆的成长变迁。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1992年正式建成开放,并于2016年重新改建,能否结合贵馆发展与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改建后的变化?
赵丰:刚开始建馆的时候,我们是一个纯丝绸的侧重行业内部的博物馆。主要以行业里生产的丝绸藏品为主,并去寻找、收集一些古代藏品。但这样的问题是其整个体制都在文化、文物和文化遗产之外,藏品内容还很有限。2016年改建完成后,我们实现了新的转型,打造以中国丝绸为特色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也就是说,坚持“中国丝绸”的这个名称与核心不动摇,但从内容上拓展到其他的纺织品,从面料拓展到时装时尚,从中国拓展到全世界。所以我们的藏品里,一半以上收藏的是西方时装,有相当一部分收藏是世界各地的民族服装和纺织品。在格局上实现了从行业内到服饰文化、从国内到国际化的转型。
中国丝绸博物馆外景
艺术中国:那么这样的调整在展览展示上如何体现?
赵丰:我馆现在分为四个大板块:丝路馆、非遗馆、修复展示馆和时装馆。丝路馆,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历史上的丝绸为主,聚焦“丝绸之路”。非遗馆主要展示整个中国蚕桑、印染刺绣等相关技艺,尤其包括一些工具和样本的收藏。修复展示馆对全国各地出土、保存的纺织品及相关文物进行鉴定、测试、修复和保护。时装馆则与当下及时尚密切相关,展示了大量中西方的时装服饰。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一隅,精美的展品涵盖古今、融汇中西
艺术中国:作为一个专题性博物馆,能够涵盖古今并立足国际,不愧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
赵丰:是的,在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力图打造四个特色。首先,是研究型博物馆的建设,专业的学术研究不仅是一个博物馆的基本功,也是其实现自我定位的标志性特点。第二是打造一个“全链条”的博物馆。也就是说只要跟丝绸纺织有关,从藏品的考古发掘到收藏、研究与复制、保护,再到当下融入生活的时尚和文化创意产品和工艺,从蚕丝到其他纺织品类,我们都会涉及。实际上,我们并不把丝织品看成是一个器物,而更多的去研究它的方方面面,即一个“全链条”的梳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中国蚕桑丝绸的传承技艺,都在这里由我们主导。第三个特点是国际化,不仅藏品本身是国际化的,展览与展示是国际化的,我们的很多研究与合作伙伴也是国际上的同行。第四是“时尚范”,我们希望把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十分时尚的博物馆,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与关注,突破大家对博物馆比较“陈旧”的古董式的概念。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一隅,精美的展品涵盖古今、融汇中西
艺术中国:的确,谈到丝绸,人们很容易想到中国的旗袍,却不是很了解国际上的丝织品;谈到博物馆,大家印象中它更多是一个对过去的呈现,却很少与“流行与时尚”产生关联。那么在具体操作上,尤其是“国际化”和“时尚化”方面,如何突破思维定式,实现具有颠覆性的特色变革?
赵丰:我们需要积极通过多方渠道来配合实现,尤其是跟随时代潮流,利用多种技术和手段,在更广阔的平台去展示。就拿我们去年加入的谷歌艺术与文化项目来说,它就是一个走向国际化的特别好的渠道。在这个平台上,检索资源来自全球,所有的对标机构都是业界的优质机构,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示、发声与交流,才能把我馆的优质资源让更多人看到,真正实现面向国际。比如涉及时尚的内容,我们会同FIT(纽约时装学院)、V&A博物馆这样的机构在同一平台展示,在关键词的检索中可以跨馆搜索到我们的藏品和非遗技艺,这种对标本身就是一种观众资源的互动,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中国时装、中国时尚才能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从而在国际舞台中拥有一席之地。它打破了地域、国界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了开放、共赢与资源共享。在未来,我们也将更关注数字化和内容的推广宣传,进一步实现展示内容和线下一些教育活动的线上转化。
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谷歌艺术与文化平台上展示的“帽子的编织制法”以国际视野关注织物和手工艺
艺术中国:在开放而优质的平台上互通有无,分享用户资源并与世界接轨,这也让我想到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只有做到“平等和包容”,才能真正实现贯穿古今、中西合璧的愿景。
赵丰:是的。作为一个专题性博物馆,我们同样要强调多元与多样性,这也是对“全链条”的一种完善。
《立狮宝花纹锦》局部,丝丝可见
艺术中国:那么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将有哪些新举措?
赵丰:今年的国内外形势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内容都基于线上。一方面,在谷歌艺术与文化在微博发起的“身临其境博物馆”活动中,我们将展示珍贵的藏品《立狮宝花纹锦》,这也是件“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同时,每年的这个时期一直到六月,我馆都会推出“丝绸之路周”活动,从丝绸拓展到“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把世界各地相关的博物馆联系在一起,共同举办相关活动。
艺术中国:以丝绸为纽带,以“丝绸之路”沟通并连接世界,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本土性和国际化,也的确如您所说,从行业放眼到“大文化”的概念,实现了格局的提升。
赵丰:这也是我们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从2015年开始,围绕着“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我们相继举办了“丝路之绸”“锦绣世界”“古道新知”“神机妙算”等系列活动,今年我们的活动主题叫“众望同归”,以追溯“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这并不是我们博物馆一方的项目,它同时启动了“丝路”沿线上诸多图书馆、博物馆、考古所等学术机构的互动,以线上的方式广泛传播。一方面,我们将通过博物馆馆长及策展人解说的形式,来拍摄制作短视频;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启动直播模式,联合“丝路”沿线二十家博物馆打造“我为丝路修文物”的直播节目。
此外,我们还计划打造“世界丝绸地图”网上项目。联合全球各地的博物馆、考古所、大学来共同充实和描绘这一图景,打造一个线上的“丝绸之路博物馆”。
全链条是指所有的环节都应充分尊重和吸纳最广泛的民意。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需要:
1、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
2、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
3、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
4、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
5、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相关情况简介
2010年山西省省长王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响亮地提出:决心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农村实现“五个全覆盖”,即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而且这个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件件得民心,事事合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