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典故
值到今天,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遗址:宏伟的大竟技场和大斗兽场,古老的潘提翁神庙,举世闻名的罗马大道和罗马水道.
西方有一句闻名世界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谚语的起源就来自古罗马大道的修建。在古代罗马的建筑奇迹中最著名的就是“罗马大道”——以首都罗马为中心面向全国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罗马大道的修建最初是为了战争的需要,以便与别国开战时各军团能迅速地调集到首都,然后奔赴各自的战场。罗马帝国建立之后,战事不多了,于是,罗马大道又成了古罗马帝国的经济命脉,大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罗马和世界其他文明中心的交流,因此,它在西方的影响非常大。
古罗马的供水系统——罗马水道是古罗马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同时也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罗马水道作为城市的供水系统,穿山越岭,高处开挖渠道,低处架设渡槽,从几十公里以外把水引入城市供居民饮用。据资料记载,每个罗马市民每天可以得到110-120加仑的生活用水(注:1加仑≈4.5升),成功地解决了城市的供水问题。除首都罗马外,在古罗马的许多城市也都有这种供水系统。罗马水道的建筑相当宏伟、壮观,其最长的一条水道长达100多公里,为了渡过山涧,现残留在法国境内的罗马水道的渡槽距地面高达48米,而在叙利亚的一处渡槽高达64米,堪称世界之最。
在今天的罗马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罗马时代著名的大竟技场了。古罗马最大的竟技场长188米,宽156米,仅在它椭圆形的巨大的看台上就可容纳8万多名观众,这个大竟技场的遗址至今还吸引着世界各国无数的游客的目光。
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罗马斗兽场(Colosseum)
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角斗场又名斗兽场、露天竞技场.因它建于弗拉维王朝(69~96)时期,故又称弗拉维露天剧场.但其真正的名字是科洛塞奥,意为高大,因广场上原有尼禄皇帝的一个高大铜像而得名.这座椭圆形的建筑物是由维斯帕西安皇帝于72年开始修建,其子提图斯皇帝于80年隆重揭幕.
据说是为了纪念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服了10年苦役建成的.3世纪和5世纪重加修葺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