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乘坐电梯如果突遇停电,千万不能使用打火机?
女性单独乘坐电梯如果突遇停电,不要慌张,千万不能使用打火机,尤其是在冬季,在那种环境下等于引火自焚。电梯是一个密闭环境,用打火机不但是在消耗氧气,而且也极其危险。
如果你不小心把打火机调到电梯井里,那付出的可不就是一次批评,更有可能会丧失生命。
按下呼叫按钮等待救援。如果对方问你几个人,千万不要说一个人,那样等于引狼入室。因为你不知道电话那头是谁的声音。
6月8日,山东潍坊某小区电梯内,一男子用打火机点燃张贴着的安全警示标志后,自己却大摇大摆地离开,任由警示标志燃烧。
监控显示,一名一男子手拿打火机,点燃电梯内一侧贴着的警示标志,警示标志很快燃烧了起来,随后,男子大摇大摆地走出了电梯,火很快将警示标志全部烧着了。
如此危险的举动着实令人咋舌,随后乘坐电梯业主发现起火后并未乘坐。所幸火势并未扩散,事件也无人员受伤,没有造成更大损失,目前小区物业已报案。
电梯有一个轿厢和一个对重,通过钢丝绳将它们连接起来,钢丝绳通过驱动装置(曳引机)的曳引带动,使电梯轿厢和对重在电梯内导轨上做上下运动。
固定在轿厢上的导靴可以沿着安装在建筑物井道墙体上的固定导轨往复升降运动,防止轿厢在运行中偏斜或摆动。常闭块式制动器在电动机工作时松闸,使电梯运转,在失电情况下制动,使轿厢停止升降,并在指定层站上维持其静止状态,供人员和货物出入。
轿厢是运载乘客或其他载荷的箱体部件,对重用来平衡轿厢载荷、减少电动机功率。补偿装置用来补偿曳引绳运动中的张力和重量变化,使曳引电动机负载稳定,轿厢得以准确停靠。电气系统实现对电梯运动的控制,同时完成选层、平层、测速、照明工作。指示呼叫系统随时显示轿厢的运动方向和所在楼层位置。安全装置保证电梯运行安全。
钢丝绳是否被烧坏?可以测定钢丝绳整绳破断拉力,破断拉力低于国家标准就是不合格。钢丝绳只要被火烧过,钢丝表面油脂会荡然无存,如果是锰系磷化耐磨涂层钢丝绳,耐磨保护涂层也会被烧掉,钢丝绳破断拉力急剧降低,这种钢丝绳就不能使用了。
影响:电梯钢丝绳最中间有麻芯,带油的。长时间运转后,尽力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温度影响,油会慢慢的消耗。钢丝绳越来越干燥,最终导致钢丝绳使用寿命终结,造成断丝,断股的危险!
维护:需定期检查钢丝绳的磨损情况。具体根据钢丝绳的使用说明,以及电梯维护保养的相关资料进行维护,检查出问题的,需及时更换。
采购:为了电梯使用安全,采购时注意产品的质量,不要为了省钱而购买劣质产品。安全第一!
电梯运行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说就算钢丝绳全部断裂,电梯也不会一坠到底?
第一、如今常见的电梯大多都是夜引式的,主要由夜引系统、导向系统、门轿厢、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与安全保护系统等组成。简单来说,就是轿厢和起平衡作用的对重通过钢丝绳或钢带连接压在夜引机滚轮的凹槽内,然后凭借双方的自重让轿厢做上下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双方都会产生一个牵引力,当这些牵引力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时,电梯就会与匀速行驶,但日常做电梯时,有时会发生突然的下坠或者掉层,由于电梯是由微电脑系统控制,当它监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补救。例如从出故障的楼层直接返回基站位置通常是一层,于是就给人一种下坠或者掉层的感觉。
第二、另外,电梯平层感应器失灵造成电梯丢失楼层信号,或者突然出现电器开关故障等,也会引起下坠现象。但这些都无关钢丝绳的原因。那么经常乘载满箱乘客的钢丝绳会不会断裂呢?只能说很少。首先,电梯用的钢丝绳都是电梯专用的,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这些钢丝绳每根大约有八股,每股又有19根钢丝组成,其安全性基数高达12以上,单单一根就足以支撑住整个轿厢,更别说一般的电梯都配有四根以上。并且根据现在的国家标准,若在单股钢丝绳长度6D内出现四根以上的断丝或者有任何异常变形等,都视为报废,然后更换整台的钢丝绳。
第三、所以钢丝绳断裂的情况其实很少会发生,即使真的有断裂,那也是一根,全部断掉的概率几乎没有。但假如所有的钢丝绳真的全部都断了,电梯会不会一坠到底?答案当然是不会,因为电梯还有自己对应的保护装置。在轿厢的底部与轨道之间设有限速器安全前联动保护装置,如果电梯发生急剧下降,限速器就会立即检测出电梯的超速行为,然后触发安全前将轿厢牢牢卡在电梯轨道上。另外,即使安全前也失灵了,电梯井到坑底的减震缓冲吸能装置也会在轿厢坠落的一瞬间起到缓冲作用,保证轿厢内人体的安全。所以,电梯因钢丝绳全部断裂,最后还一坠到底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会发生的。
电梯钢丝绳
常见的电梯,最少也有三根电梯钢丝绳固定,大部分电梯为四至八根钢丝绳固定,但即使电梯满载后的重量,也只需一根钢丝绳便能承受住,其余多出的钢丝绳是为了防止某根钢丝绳断裂或者脱落出现故障,为乘坐者的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也就是说,即使某根电梯钢丝绳出现了断裂,还有其他多根钢丝绳可以承重受力,保证电梯轿厢不会一坠到底。
什么?你说如果钢丝绳全部断了怎么办?
电梯自动安全装置
电梯钢丝绳在同一时间全部断裂,几乎是不会出现的,但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设计者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设计出了电梯自动安全保护装置。万一出现了钢丝绳断裂或者脱落、电梯轿厢急速下坠的情况,便会触发电梯自动安全保护装置。
电梯的速度限制机制便会在轿厢掉落电梯井底部之前,有效降低电梯的下坠速度或者将电梯紧急停止住。
什么?你又说如果保护装置也出现了故障怎么办?
电梯减震缓冲装置
如果电梯钢丝绳全部断裂或者脱落,电梯自动安全保护装置也同时出现了故障,其实也没必要过分担心,因为设计者同样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电梯底层设计了减震缓冲装置来应对这种情况的发生,减震缓冲装置可以有效的减少坠落时对乘客的作用力,一般高度下,乘坐者只会受伤而不至于丧命,可以有效保障乘坐者的生命安全
如果楼梯已被封死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要离开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向离火源较远的阳台、厕所、浴室等地方躲避。在离开房间时,应及时关闭身后的门窗,这样可以延缓火势的追逼,赢得更多的逃生时间。
如果不能离开房间应先开窗将室内的烟气排走。要是外面有火,应赶紧把门窗关上,并拉掉窗帘以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有条件时可向门窗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
如果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又无其他自救办法时,可用绳子或衣服、皮带、床单、窗帘、被面等撕成条状连接起来当作救生绳,下滑到下面没有起火的楼层时,就可以破窗而入;也可利用建筑物外墙上的落水管、避雷针等逐层下降至地面或火层下逃生。以上方法不适合年龄小、年纪大、病人或行动不便的人。
居住二层的人如果无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受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 楼时,可先向地面抛棉被等物,然后采用双手攀着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尽量做到双脚先落地,减轻受伤程度。必须指出的是,据资料表明,人在10米以上高处跳下,生还的希望极小。因此,遇上火灾切勿轻易跳楼。
外出住宿最好住在低层,当住在高层时,应先查看出口,楼内通道、安全指示标志、水源、灭火器材等情况,并仔细阅读旅馆提供的住宿指南,一旦遇到火灾,稍作冷静考虑后,再决定逃生行。逃生时,要尽力逃离“火海”而不能贪恋一时安全蹲在或钻在床下和躲在衣柜里,以防因烟气中毒而死亡;不要盲目跟着大家一起跑,人多拥挤,往往会发生伤亡事故;在高层建筑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向楼上跑,因为火主要是向上蔓 延,且速度很快,烟气向上扩散的速度也比水平流动的速度快好几倍,以防走上绝路;火灾发生后,不能使用普通电梯逃生,因为电梯的电源随时可能因燃烧而中断或被切断电源。身上的衣服一旦被火引燃,应迅速脱掉,或在地上打滚把火压灭,不能带火奔跑;逃出火场后,切不可再顾及遗留在室内的物品返回火场,如确有非救不可的人或物品,应请求消防队员帮助处理。
每来到一处,不管是暂居还是久居,对所在的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和配备的消防设施必须有所了解:建筑内畅通的疏散通道有几条、楼梯见的位置、是否有室外疏散楼梯、超高层建筑中避难层(间)的位置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火灾时人员可以疏散通道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房间到楼梯间入口的水平段,即走道;第二部分,在楼梯间内的竖直段;第三部分,楼梯间的出口到底层外门的水平段。对于人员逃生,存在危险最大的是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走道中若已充满烟气,人员应俯下身或匍匐前进,同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把浸湿的床单或衣物披在身上,以减少烟气和高温的危害。若楼梯间也充满烟气,应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在我国,底层或多层建筑都采用的是敞开楼梯间,发生火灾时烟气畅通无阻到达楼梯间,并通过楼梯间迅速向上蔓延,造成未见火先见烟,只是人员受烟熏致死,因此烟气进入竖直通道中的危害比在水平通道中更严重。这时人员可通过其他途径逃生,例如把窗帘或床单撕开连接成绳,顺绳延建筑物外墙逃生;顺着外墙铁质水管滑之地面;把门缝用湿布塞紧,打开窗户向外呼救,等待救援;楼层较低且情况危机时,从楼上跳下也是可以的。但当确知无其它方法逃生,如建筑外窗设有防盗网,无法从窗口逃生时,应趁火势较小时,尽快通过楼梯冲到室外。对于高层建筑,楼梯间采用的是封闭式和防烟式两种,封闭楼梯间具有一定的防烟能力,而防烟楼梯建房烟能力很好,两者都为人员疏散创造了前提条件.尤其是后者,高层建筑中的人员一旦进入防烟楼梯间,生命就有了保证,但防烟楼梯间能保障多长安全疏散时间,根据火情各有不同,因而进入防烟楼梯间后也应尽快疏散至室外。 在逃生过程中,应注意搜寻安全通道标志,避免盲目乱跑。在逃生过程重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错误的做法:
1、下堵上逃
建筑物下放起火,向上逃生,这时相当一部分上层被困人员的选择。而当楼梯间一旦有烟火侵入,“烟效应”会使烟气迅速向上蔓延,致使人员被烟熏昏甚至死亡。
2、习惯代替判断
火灾中许多人缺乏冷静的头脑,往往不加任何判断便习惯性的四处逃窜。一是人员朝着日常生活的行动线路疏散,除非此路已被火封死才不得已寻找其它出口,这主要出现在建筑久居人员身上;二是对于建筑的暂住人员,由于对整个建筑不熟悉,尤其是对疏散通道不清楚,火灾时会出现“原路返回”的现象,即寻找进入时的通道。这些习惯行为常使人误入险区。
3、潜意识夸大或回避危险
火警信号传来时,若单凭主观臆想夸大火灾危险,则很容易产生恐慌,使人丧失理智,对疏散路线不加选择,甚至会从几十层的高楼上跳下;反之,若对危险认识不够或视若无睹,有意回避危险,会让费掉宝贵的疏散时间,这样的人一般原地不动或躲进旮旯里祈祷。
4、随大流
这是由人的流动性、模仿性决定的。火灾时,许多人趋向于依靠他人的判断,认为许多人的决策是正确的,妇女儿童此倾向最严重,从而导致“一窝蜂”的现象,造成混乱无序、无法控制的局面,降低了安全疏散的几率。
5、回避黑暗
人对黑暗会产生不安全感,朝着光亮处疏散是一般人惯常的选择。当人们发现不如或灾区,再回头寻找其它出口时,宝贵的疏散时间已所省不多。
火场自救逃生的方式有很多,运用他们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火场上,避免行为误区,理智的运用逃生技巧,就能选择出一种最佳方式实现自救逃生,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