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发饰中挂在额头上的链子叫什么名字?
好像叫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为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亦称“抹头”,束在额上的巾。《新唐书·娄师德传》:“戴红抹额。”《席上腐谈》:“以绡缚其头,即今之抹额也。”在宋代的仪卫中,如教官服幞头红绣抹额,招箭班的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就是用红紫等色的纱绢,裹在头上的抹额。
唐代女子额头上的妆容称为花钿。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
额头妆怎么画
首先是底妆,保湿为先 粉底偏白。然后是眼妆,选择大地色系,将眼线拉长。眉毛的话要选择加粗平眉,眉尾上挑。最后一步就是唇妆和额头上的花钿了。建议唇妆使用哑光口红,先用唇刷勾出娇艳的唇形,然后填充饱满。花钿可以用彩妆颜料画在额头上,颜色一般选用大红色。
画额头妆的方法
一、额头上的花叫做花钿,不是花直接在额头上画上去的,而是用不同质地的原料剪成花样贴于额头上。制作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
二、额头妆就是一种唐代仿妆,额头上的花钿是额头妆的重要部分。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画额头妆的步骤
1、先画出一个额头出来。
2、然后把花的最上面的那朵花瓣画出来。
3、然后画出左边的两朵花瓣。
4、再画出右边的两朵花瓣。
5、最后画出花芯。
6、然后把整个的脸庞也画出来。
7、最后给额头上的花瓣涂上深红和粉红的颜色。这样额头上的花就画好了。
画额头妆颜料怎么选择
选择合适的面部彩绘材料时,除了美观以及价格等因素外,实用性以及安全性也是值得大家关心的问题。对于演员舞台表演所要选择的面部彩绘材料,我们可以选择水溶性材质的面部彩绘颜料或者用化妆品代替。因为这种情况下不易出汗,所以面部彩绘不会存在“妆花了”的情况,且味道较小易于清洁,对人体的毒性较小,更为安全。
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其实就是女子在眉间或者是在脸颊上所用的一种装饰品,是装饰在脸部的。自古以来女性就非常的喜欢化妆,虽然在古代的化妆技术和化妆品都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但是古代女性对于化妆也是非常热衷的,花钿就是很多女性都非常喜欢的一种装饰品。在古代的时候,女性一般都会在额头上或者是脸上贴上这种装饰品。
花钿其实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但是真正流行的时候还是在唐朝。大家看唐朝时期的一些绘画作品都能够发现,女性的额头上一般都是画着花钿的。比较常见的花钿一般都是红色的,是用朱砂绘成的,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颜色,比方说像绿色和黄色。花钿的盛行和唐朝时期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是分不开关系的,那就是上官婉儿。
虽然那个时候已经有女性开始画花钿了,但是并不流行,直到上官婉儿被武则天惩罚,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疤痕。上官婉儿为了遮挡疤痕,所以便用红色的朱砂在自己的额头上画了一个花钿。宫里很多女性看了觉得非常好看,便开始纷纷进行模仿,后来又传到了宫外,花钿便在普通的女性圈子里流传开来。在一开始的时候,花钿一般都是自己画上去的。
但是因为自己画每天画出来的花样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很浪费时间,慢慢的就有贴纸类型的了。只要贴在自己的额头上就可以了,后来渐渐的还有人会把花钿贴在自己的脸颊上,也有了不同的颜色。花钿的样式还是很多的,很多女性都会根据自己的发际和妆容变换不同的花钿。现在很多女生在穿汉服的时候,依旧会在额头上贴上花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