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扳手 > 正文

99G和M1A2谁厉害

眯眯眼的店员
迅速的棉花糖
2023-01-31 05:18:14

99G和M1A2谁厉害

最佳答案
大意的诺言
娇气的咖啡
2025-09-11 23:44:21

m1a2肯定是要强,首先,火炮威力上因为使用了贫铀弹,穿透力远高于99a的钨芯穿甲弹。第二,美国的贫铀装甲是现在最新的第三代坦克陶瓷装甲,而中国因为技术不足,目前还只能制造第一代的三氧化二铝装甲。第三,稳定系统,这个其实更重要,西方的优秀坦克都有在行进间操持炮口稳定的性能,豹2那个炮管上放啤酒杯然后越野还一滴不洒的表演尤其亮眼。99a倒是也表扬过炮管放扳手,被许多五毛拿来大势吹嘘,可是这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人家那个是行进间的稳定,99a却是停下来一动不敢动,差得不是一点。这些其实还不是最要命的,毕竟99a的火炮威力也不错,第三代贫铀装甲一千米内正面一样扛不住,可是比起整个作战系统,战场感知系统,这个星球还没有能跟美国比的存在。毕竟战争不是你出一辆我出一辆坦克单挑。真正面打起来,不考虑空中优势的情况下,99a的交换比没法看。

最新回答
激昂的天空
舒心的蜡烛
2025-09-11 23:44:21

看到一群连现代坦克的设计逻辑和基本数值都不知道就跑来跳的山口丁专家在这胡扯,也是跪。

先说答案,可以,而且不难,只要打到侧后,哪怕从正面大角度擦到都能轻易将其击毁。(一干插草BT-7露出了獠牙)

事实早已证明,23-25mm的速射炮从侧后摧毁主战坦克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些炮就算用西方的钨合金APFSDS-T穿深最大也就68mm,用俄国炮弹55mm左右,所以对于穿甲能力更强的88炮来说没有什么打不穿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主战坦克的侧后防护略等于无,

首先,根据二战大规模坦克战的经验,增强侧后防御反而会导致车辆超重(以一般重型坦克为例,将侧面防御加强到100mm将付出40吨的重量代价),而且连正面防护都会被击穿的情况下,即使加强侧面也无法对抗侧面来袭的炮弹,因此侧后防御仅考虑防护正面袭来的大角度入射弹,将防护重量移动至车体前方,并控制整体重量提高机动性和火力配置将达到最大的战斗防护效果,而正面202mm、越野速度达到55公里的英军彗星6代和正脸防护177.2mm、越野速度达到42公里的美军加强型谢尔曼坦克则是战斗效率绝对领先的佼佼者,由此派生出的百夫长巡航坦克即是现代主战坦克的鼻祖。

并且,从1944年开始,由于反坦克武器逐渐增加的强大威力,致使陆战兵器必须在重量极限内重点分配用于防御的重量,现代坦克的装甲带布置并不像大部分想的那样坚不可摧,而是和现代防弹衣一样有特定的针对性和重点防护区域,除了装甲带其他地方都跟四号坦克没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当今基本装甲最硬的M1A2和豹2A7,虽然工业技术雄厚,拥有70吨左右的载重量,但为了能保证防护现有所有反坦克武器的打击,投入在正面防护上的重量达到了40吨,这已经和俄国整辆坦克一样重了,底盘剩下28吨的载重要用在车体结构和设备弹药上,已经非常的捉襟见肘,而中俄坦克由于车小载重低,只有不到25吨的装甲可用重量,不仅装甲厚度薄到要靠炸弹辅助,车体尺寸还得一压再压才能避免损坏悬挂。千万不要以为几十吨的东西在野外跑60公里有多轻松,这对行走系统来说甚至可以用虐待来形容,西方坦克的平均越野安全里程数为600公里(代价是价格高昂的动力系统),俄国为40公里,99的T-72底盘还超重整15吨,平均故障里程数还要更少,平均仅19公里,超过该里程数不进行整备,履带悬挂发动机至少得完蛋一个。所以,“取舍”是现代坦克面临的共通的重大课题。

而且,主战坦克设计出来是专门打坦克战的,打人拆房占点跟他无关,在设想上,敌方车辆和步兵绕后等情况基本不成立。

主战坦克诞生时已经到了1970年,此时的战场主角是空军,主战坦克并不在第一线作战,而是在空军掩护下以线性推进为主,侧后均为友军,进一步降低了被绕后的概率。

再者,主战坦克诞生时的想定交战距离为1.5千米以上,若敌人接近这一距离就会转移,在正常使用中不大可能被击中侧后,也不会被精密瞄准某些薄弱部位,并且在远距离由于地形遮挡很少能射击车体,不仅侧后防护让位给了机动,甚至除了M1以外都没有首下装甲带,挑战者2在吃过大亏以后在首下挂了一排爆反以防御近距离的RPG火箭弹,而豹2和苏系中系则一直都没有装甲。

现代坦克非常强调移动能力,动力系统的体积非常庞大,除了M1动力系统天赋异禀在车体中前部布置了380mm的乔巴姆以外,其他车辆都没有空间和重量给侧后增加防护。况且,从前三点来说,侧后防护付出的重量代价很大,但实际收益很小,在战争的大数据下,选择更有利的概率是必然且必须的。

综上,现代坦克本质上都是巡航坦克的设计思路,是系统化战争的一部分,

因此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像二战重坦一样深入敌阵承受全方位爱抚,后者在实际战损里也证明了这种刚线思路完全没有意义。

无论是主战坦克MBT,还是苏联的高低档突击坦克,再或者中国介于两者之间的坦克,均遵循此设计思想。除了M1坦克以外,其他所有现代坦克侧后装甲都是只考虑抵御小口径武器射击的程度,穿深超过80就会对其造成严重威胁。

所以99和其基础型号的苏系坦克一样,侧后防御极其薄弱,炮塔和车体侧面为45mm均质钢,裙甲为25~40mm的成型玻璃钢和橡胶,炮塔后方15mm尾舱泄压板,车体后方为冷却格栅,单片厚度5mm,没有防护。

而从应力层面来说,炮弹即使以几乎平行的大角度命中装甲,也只会在入射约一半口径的时候才开始跳弹,若装甲的实际厚度(非等效厚度)小于入射炮弹直径的60%,就会被入射炮弹压溃,即使发生跳弹,也会因装甲被破坏产生大量高速破片摧毁车体。弱受弹装甲板特别薄或采用易碎材料,屈服强度低于最低受弹强度,那么材料会直接断裂而不产生任何防护效果。

所以就99侧面那纸皮装甲,正面被88炮哪怕70度航向角舔中也是直接无了。

同样也是史实,中东战争中拥有同样厚度侧面装甲的T-55坦克被以色列凑数的M4A1(76W)普通馒头在80度(几乎就是正对,正对为90度)航向角左右一炮送走。

那么99正面又如何?我们再来说说装甲和炮弹。

有人说99正面1000,我只能说没知识就会欢乐多。

不同炮弹的穿甲原理有根本上的不同,而不同的装甲只针对对特定弹种的穿甲原理产生特效,

这导致不同装甲类型对不同弹种的等效厚度都不一样,甚至差距可以大到天文数字的程度。

例如冷战早期西方坦克装备的间隙装甲,构造简单,就是两层薄钢板以很大间距的形式布置,一般为40mm面板+60mm底板,而等效厚度是对破甲类和高爆类弹种无敌,对普通穿甲弹略等于无。

其原因就在于射流武器在穿透面板后会由于孔洞的压差效应飞散,在接触到底板前就会飘散在间隙装甲的空气中,而铁疙瘩穿甲弹就不会受此影响,并且在击穿薄板时因装甲整体屈服强度低还有穿透加成。

而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本质上为多层薄板以不同斜面组成的间隙装甲,间隙的功能在于阻断装甲材质在被高速穿甲弹命中时的流动效应以换取更高的等效厚度,并降低穿透时产生的射流效果,主要针对破甲弹,里面的陶瓷材料主要是靠硬度对高速穿甲体多次撞击,借此使高速侵彻体减速并发生破碎,使其在后续穿透过程中分散,本身不提供多少强度。而橡胶和玻璃钢等填充材质的作用是阻断偏斜较小的高速破片降低其对装甲的损毁面积以及穿透后的射流角度来保护成员和提高二次被弹的强度,本身不提供任何厚度。

反应装甲也是主要针对破甲弹射流的一种特殊装甲,依靠斜板的爆炸分离来偏斜侵彻体,大幅降低其径向杆长以从原理上破坏其穿甲能力。所谓重爆反不是强度大,而是斜板角度大而长,距离主装甲带更远,引信反应较慢,用于偏斜更长的APFSDS,相反入射弹头越短,他就越没用。

这两种装甲是针对APFSDS和HEAT-这两个主流高速射流类弹种的,并不考虑对其他弹种的防护效果,例如俄国人自测用缴获的L7线膛炮打击T-90A炮塔,APFSDS能被接触5挡住,但穿深低且更早的短粗APDS不会受接触5的任何影响且能稳定击穿T-90A的正面。

而二战时使用的AP也就是全口径穿甲弹,是一种速度慢且弹头较重的低速弹,跟塑性流动完全不占边,其穿甲原理是最基本的动能传递,将弹头动能硬生生传递给装甲,超过其机械强度而将其破坏。

因此若要防护低速重弹,必须拥有足够厚的均质装甲来吸收弹头的动能方能将其停止。重弹打薄板的结果前面已经说了,恰好复合装甲的主要防护效果来源的陶瓷片,又薄又脆,两个弱点都占,被重弹接触就会粉碎,因此根本就不产生防护效果,至于爆反,前面已经讲过其作用机制,它从原理上就无法对速度低且短但重得一比的动能弹头产生任何效果。

所以这两款专门反制射流类武器的特殊装甲,对二战期间的旧式的低速全口径动能弹无效,唯一能产生防护效果的,是极其薄弱的钢制结构性面板和底板,以及约束铝合金材料,还有被压碎压缩以后的陶瓷碎片,等效厚度满打满算约为其结构厚度的60%。

而99的正面厚度大约是多少呢?

99虽然属于T-72系列,但属于一种极为特殊的改造型号,主要防护力来自于披挂的反应装甲模块,而反应装甲比同体积的复合装甲更重,为了保证不超过承载限度,在重新设计炮塔时直接就没有主装甲带而是和T-55AM一样采用了外挂装甲模块,炮塔结构厚度为60mm,除开正面280mm长度的爆反以外,炮塔正面的非爆炸装甲模块为总厚度90mm的间隙装甲,加上间隙构造约为560mm(注意非厚度)

其中装甲结构对重弹的等效厚度至多也就40+100,约等于140mm。事实上,现代装甲就是以体积换重量的设计,即使没有公开的数据,只需要从外观上一看99那又短又小的炮塔,顶部舱门正下方即是成员位置,除去前方操作设备和成员空间,还剩多少装甲构造厚度掐一掐就能算得出来,既无体积又无重量的“装甲”,实际上就是和单挑F-22的6爷的性能一样属于魔幻范畴。

当然,有人肯定又要给我扣帽子了,然而就算是M1初期型那30吨重的NERA,也就刚刚好180mm+80mm,被猎虎的128炮怼一下都会被半击穿打死乘员。在当前宇宙里,没有什么比物理更加公平的了。

综上,99正面装甲对88mm全口径穿甲弹的等效厚度乐观估计140mm,虽然老虎那破烂KwK36要零距离才能有140穿很难击穿99的正面装甲带,但注意反应装甲由于爆炸特性,不能布置在火炮和观瞄设备附近,因此99火炮周围25cm左右是没有装甲的,若虎式击中火炮周围或首下无装甲的区域,也是直接一发飞天。

另外还有个梗,虎式前进速度为36km/h,99倒车速度为10km/h,因此就算把机动性也算进防御能力,被足够数量的虎式在正面展开,也是不消多久就会被各种舔爆。

那么又有人不服了,我堂堂大主战打不过二战纸箱子?岂有此理?

首先审题,该问题只讨论kwk36击穿99装甲带的可能性,也就是靶场射击测试,跟打不打得过两回事。靶场上连各位看官都能拿扳手上去拆车,何况虎式?

而海湾战争中,T-72M炮塔正面外侧被布雷德利步兵战车的30mm大毒蛇机炮击穿,利比亚内战中,T-72M被T-54正面击穿,叙利亚内战中,俄国紧急援助叙利亚政府军的T-72B2被T-55正面击穿,都说明主战坦克在中近距离并无太多的防护优势。这实际上也很好理解,二战坦克的防护相当于中世纪的骑士板甲,而现代坦克的防护相当于现代的防弹衣,防弹衣的防护部位自然能挡住枪弹,但是对刀斧的防御并不好,而且没防护的地方更容易被砍爆——谁叫你穿500米对枪的防具去接门板剑?难道你能就此说,现代的战斗护具不如中世纪板甲?

现在又有小学生不服了,你老虎能爆主战,那为什么不开老虎?

所以现在浪费点时间来讲讲为什么没有任何现代坦克去用全口径弹这种本不必讲的常识。

一组基本逻辑:

第一,坦克空间重量均有限,全口径穿甲弹重量大,若想将其加速到次口径的水平,那么整个发射系统就是舰炮的水准,举个例子,T-34-85的85mm舰炮,在舰船上的全功率发射机构重量是58吨,就算丢M1上也运不走。车载炮尤其是坦克炮,实际上都是缩水的很厉害的直射炮,性能比起同尺寸的野战炮差距甚远,就算现在的125/120主炮,如果打全口径炮弹其实也并不比战后的那些车更好。其次,全口径弹空气阻力大,不仅在炮管内终末速度低,而且飞行时速度损失也大,射程短,精度差,远距离没有速度没有穿深也无法命中目标,实际上有效射程就1000米,2000米都是说着玩的。因此在实战条件下,根本无法与使用APFSDS以及HEAT- FS的同款坦克对抗,在现代坦克的优势射程,拿个80mm钢板斜着一放就能让全口径没戏唱,对,说的就是豹1,实际上豹1在想定交战距离上的装甲强度能够抵御当时所有苏制火炮的打击,由此可见全口径弹在远距离是多么弱小的存在。

第二,由一可得出结论,既然使用AP的坦克几乎无法在实战条件下射击现代坦克,那么不考虑防护才是正解。

第三,APFSDS和HEAT- FS无论是威力还是命中率还是射程都比AP好太多,火力选择上不可能舍本逐末,3千米破甲能打的东西,没人会作死开到800米用全口径去怼吧?(房顶上的N-LAW:欢迎光临哈尔科夫)

第四,由三可知,既然AP大家都不用了,那谁会放着满大街的筒子和脱穿不防,成天惦记着博物馆里那辆131?

实际上前面举出的几个现代坦克被全口径正面摧毁例子,都是战后70多年下来才发生不到十次的“孤例”,在主战坦克的预设作战模式里,只要不是没有火力准备和空军掩护就无脑乱冲,是不会出现房子后面突然开辆T-55出来这种恐怖事件的。

实际上,在战后第一代坦克的时期,对于继续使用100-122mm全口径穿甲弹的苏联坦克,使用APDS和HEAT- FS、有1.5km射程优势的西方坦克甚至都不屑于安装装甲,由此可见,AP这种弹药在严格执行体系战的北约眼中是什么地位。

悦耳的口红
现实的魔镜
2025-09-11 23:44:21

99式主战坦克采用了传统的坦克布局,从前往后舱室依次是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99式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正中,车长和炮长位于战斗舱,炮长在左,车长在右。动力传动舱在后,和战斗舱用装甲甲板隔开。

由于装备了自动装弹机,99式可以采用3人布局:正前方为驾驶员(主炮下方),左侧为炮长,右侧为车长(操纵机枪者) 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传统坦克不同,在外观上,99式的炮塔没有采用苏式传统的卵形铸造炮塔,而是采用焊接结构的西方式炮塔。在复合装甲的时代,焊接炮塔开始展现优势,因为比起T-72的卵形铸造炮塔,焊接炮塔利于布置大厚度、大倾角的复合装甲模块。M1A2、豹2、挑战者等西方三代坦克正是因为采用焊接炮塔,确立了对T-72、T-80坦克的防护优势。

99式坦克的棱角分明的焊接炮塔一改解放军以往坦克俄式风格浓郁的卵形铸造炮塔风格,也为今后强化防御,安装附加装甲留下了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种进步。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的主战坦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仿制发展到能够自行研制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标志着我国的坦克技术已经赶上了世界潮流。

长期以来,我国的坦克模仿苏联/俄罗斯坦克痕迹较重,逐渐脱离苏/俄模式,中国味变浓了。我军88B、88C和最新型的98式坦克就是这方面的明证。尤其是98式主战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上取得了很好的统一。拥有相当优秀的技战水平,英国著名《简氏防务周刊》称98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作为中国在最近几年中研发的最先进主战坦克,99G看上去更像是一种“西化”的坦克,在外形上与德国的“豹II”非常类似,而与俄制坦克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99G及其早期型号98G的出现表明,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坦克设计理念在中国已不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将99G与T-80进行比较似乎并不公平,但考虑到T-80在性能上与T-90的相似性,将99G与T-80进行对比仍然能够反映出中国近些年来在坦克研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突破。 与中国先前装备的坦克相比,99G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机动性更强(装备了功率更加强大的1500马力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火控系统更先进、防护力更高(炮塔前部采用了与德国“豹II”类似的楔形设计并加装反应装甲)。同时,该坦克的防护装甲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一旦受损可以很快被更换。

99G坦克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装备的JD-3型激光主动对抗系统。该系统由微机控制器、跟踪转台及随动系统、激光压制仪、热成像,激光测距仪、干扰机(气体激光发射机)组成。当该系统接受到来自敌方坦克的激光束后,告警系统会迅速发出信号,以使炮塔转向激光辐射源。之后,JD-3系统会发射出一束强度较弱的激光,以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接下来,激光束的强度会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到非常危险的水平,导致敌方的光线设备失效或操作人员视力受损。

与此同时,99G坦克的火控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系统包括瞄准手和车长使用的瞄准仪(配备单独的稳定装置)、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数字化弹道计算机、武器稳定仪、大量的传感器(负责搜集大气条件、炮筒损耗等数据)、目标自动追踪系统和配备有彩色显示器的多用途车长操作台。热成像仪获取的图像可直接传送到车长和瞄准手面前的彩色显示器上(放大倍数为11.4倍和5倍)。另外,99式坦克还装备有惯性和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到的信息同样也可显示在车长面前的显示器上并与电子地图相叠加。该型坦克还配备有现代化的无线电台。

与早期的99式坦克相同,99G的主要武器也是一门仿制自俄罗斯2A46坦克炮的125毫米滑膛炮(炮管上安装有隔热套),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其穿甲能力达850毫米,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与98式相同,99式也装备了自动液压装弹机(机内备弹22发)。坦克内总共可储存41发炮弹,穿甲弹、碎甲爆破弹和9M119型激光制导炮射反坦克导弹。辅助武器由一挺86式7.62毫米并联机枪和一挺W-85式12.7毫米防空机枪组成。此外,炮塔两侧还各安装有一套84型5筒烟雾发射器。 二战后,出现一批新型战斗坦克,它们的火力、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昔日的重型坦克,又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差的缺点,特别能战斗。所以,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中、重型坦克重新分类。把中、重型坦克中新型战斗坦克称为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的出现受到各国军事部门的重视。一些军事大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纷纷从事主战坦克的研制与发展。主战坦克从诞生已发展了三代。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纷纷用于主战坦克,美、德、英、法、 俄罗斯等国家相继推出自己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如美国的M1A2、德国的“豹2”、法国的“勒克莱尔”、英国的“挑战者”、俄罗斯的T——80U等主战坦克,中国的ZTZ-99式也是较为先进的,采用了当今先进的坦克制造技术。它们都是当今世界上主战坦克的佼佼者,都想争雄称王,成为各自国家的“陆战之王”。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5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坦克的“陆地巡洋舰”这个雅号也是这么来的。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性能较强,用于机动作战。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统称为特种坦克,多数是轻型坦克(但大部分国家,将支援作战用的轻型坦克,仍保留轻型坦克的称呼)。

同时跟战斗机一样,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60年代-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三代坦克开始)。

目前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80年代以后研制的,其代表有:苏联/俄罗斯的T-90 / T—80、美国的M1A1/ M1A2、中国的99式,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4等。

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2-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通常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部分还可以披挂外挂式反应装甲,并多数装备了导航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夜战系统,以及三防系统(防核/防化学/防生物)。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 ,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国、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将军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战术的创始人。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无情的书本
傻傻的乌龟
2025-09-11 23:44:21

99式主战坦克驾驶席设置于车头中央,炮塔战斗室内有两名乘员,车长位于炮身右侧,炮手位于炮身左侧。

        驾驶舱盖为单片式,舱盖设有三具潜望镜,中央的一具可换成双目星光夜视镜,夜间有效使用距离约200米。

        车长指挥塔舱盖四周设有5个潜望镜,指挥塔前方设有车长全周界瞄准仪。

        炮手舱盖沿袭俄式的向前开启设计,炮手瞄准仪位于炮手舱盖前方。

清爽的大门
忧心的彩虹
2025-09-11 23:44:21
ZTZ-99式主战坦克,又称99式,工程代号WZ-123,由98G式改进而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的主战坦克,火力、机动性及防护能力比59式、69式/79式、88式、96式更好,但制造成本比96式高,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99式坦克是ZTZ-99式主战坦克简称,工程代号WZ-123,由98G式改进而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的主战坦克,火力、机动性及防护能力比59式、69式、79式、88式更好,但制造成本比96式高,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其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作为中国第三代坦克,其强大的火力性能和综合性能为其赢得了称赞。99式主战坦克出现在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是装甲方阵第一方队,体现了在解放军中的重要地位。

乘员3人

全重54吨

1200匹150HB涡轮增压中冷式柴油引擎

悬挂装置为扭杆悬挂加叶轮式液压减震器

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

最大越野时速达60公里/小时

0至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

基本作战行程为450公里,加上额外燃料可至600公里

1门125毫米滑膛炮,由自动装弹机装填,备弹数41发,具备发射炮射导弹能力

多功能爆破榴弹

1挺88式12.7毫米指挥官机枪(300发)

1挺86式7.62毫米同轴机枪(2000发)

坦克炮塔正面和侧面都在原有复合主装甲的基础上,加装了新的楔形双防附加式爆炸反应装甲

主动防护系统

独立周视热像仪

“猎—歼”下反稳像火控系统

上反式周视瞄准镜,有微光与白光双模式

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

激光压制观瞄系统

中国制第二代凝视焦平面热成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