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赏析苏轼的《题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两个人和这两首诗,都很有名气,我们先来看看原诗,再细致的分析。
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写于1050年,当时王安石在浙江任知县,任期已满,在返回故乡途径杭州时,他登上飞来峰看日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那时他正值朝气蓬勃,心怀高原,所以写的诗也大气磅礴。
他之所以不畏惧会有浮云能把他的眼睛遮住,是因为站的高看的远啊!是啊,王安石当时正在朝廷做官,高高在上,看下边看的一清二楚,他也不担心有人会把他能怎么样。
这首诗同时也侧面反应出一个人生哲理:当我们的思想和见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就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去黄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美丽景致所感动。到庐山一般都去大寺叫东林寺,那的人多,香火旺盛。而苏轼确偏偏来到小寺西林寺去观赏,西林寺小巧紧凑,也是秀丽玲珑,在西林寺的墙上,苏轼有感而发题写而成。
该诗的前两句主要还是描写庐山的美丽,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感受。
诗的后两句非常的有份量,诗人观山之后,借景抒情直抒感情,引出富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真是振聋发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时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有借看庐山的感受,说出了不能看一山一壑一川的景致,会总是失之片面,为什么不能看懂全貌,因为我们在这山中,顾此而失彼,难以全面。要全面正确的看清事物,必须要立于之外而不能深陷其中,成为一个耐人回味的哲理,很受人赞美。这些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可能有点关联,王安石当时年少气宇轩昂,而苏轼已是老成持重,深有感悟了。
其实苏轼与王安石年龄相差15岁,但从他们作的这两首诗看,确有很多相通之处。
两首诗在立意上很是相似。王安石用动词“登”飞来峰,苏东坡用动词“题”西林壁。王安石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东坡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王安石的“身在最高层”与苏东坡的“身在此山中”也何其相似。
从那个哲理性来说,苏东坡的诗中的哲理是说的全局性,整体性。而王安石诗中说的哲理只是说的一个向上的方面。也就是说苏东坡诗中的哲理就包括了王安石诗中所说的哲理。
1. 关于庐山的诗句是什么
关于庐山的诗句是什么 1.关于庐山的诗句有什么
关于庐山的诗句(一)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登庐山五老峰》【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关于庐山的诗句(二) 《湖上望庐山》【唐】孙鲂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
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登庐山》【唐】唐彦谦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
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
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庐山》【唐】王贞白 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
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
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 《庐山》【唐】李中 控压浔阳景,崔嵬古及今。
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湓浦春烟列,星湾晚景沈。
图经宜细览,题咏卒难任。靖节门遥对,庾公楼俯临。
参差含积雪,隐映见归禽。峭拔推双剑,清虚数二林。
白莲池宛在,翠辇事难寻。天近星河冷,龙归洞穴深。
谷春攒锦绣,石润叠琼琳。玄鹤传仙拜,青猿伴客吟。
泉通九江远,云出几州阴。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
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唐】刘得仁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
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
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
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
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
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
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
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
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
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虽怀丹桂影,不忘白云期。
仁者终携手,今朝预赋诗。 关于庐山的诗句(三) 《庐山》【唐】李咸用 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
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
馀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静得八公侣,雄临九子尊。
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
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
倒松微发罅,飞瀑远成痕。叠见云容衬,棱收雪气昏。
裁诗曾困谢,作赋偶无孙。流碍星光撇,惊冲雁阵翻。
峰奇寒倚剑,泉曲旋如盆。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
秋枫红叶散,春石谷雷奔。月好虎溪路,烟深栗里源。
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烦。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
轻扬闻旧俗,端用镇元元。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锦绣谷》【原】五律 奇花争锦秀,怪石竞嵘峥。
路险盘松顶,桥高半岭横。 叠崖随雾隐,飞瀑伴云生。
兰蕙香幽谷,邀春结伴行。 《游含鄱口》【原】(五律) 飞云渡险脊,走雾隐幽潭。
鸟掠丛林隙,人游松壑巅。 劲风摧细雨,峭壁断浓岚。
逶迤至山口,鄱湖一岭含。 《秀甲东南》【原】(古体) 劲风湮细雨,峭壁晓岚生。
瀑布悬云际,清泉堕碧汀。 蜿蜒松顶道,峻险石盘城。
坐爱庐山秀,崖岩也有情。 关于庐山的诗句(四) 金谷桃花【唐】许浑 《五老峰》【原】(五律) 庐顶接河汉,危崖绝九霄;千峰云弛急,万壑雾卷涛; 行至三潭瀑,停看五老樵;举杯邀同醉,横空揽云巢。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三叠泉》【原】(五律) 飞泉三叠下,龙走碧潭渊。一径飘寒雨,千林散绿烟。
雷声震峡谷,玉碎洒磐川。疑入凌霄境,银河挂九天。
《庐山独夜》【唐】元稹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扩展阅读:描写庐山的古诗 游庐山 慧远 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迳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 慧远 超兴非有本, 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 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 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
2.描写庐山的诗句
1、《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登庐山五老峰》
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代:李白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译文: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4、《庐山烟雨浙江潮》
宋代: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5、《彭蠡湖中望庐山》
唐代: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3.关于庐山的诗句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
4.赞美庐山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庐山的诗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5.描写庐山的诗句有哪些
庐山 平生作意庐山游,往来却贪吴越舟。
陛下许臣鞭匹马,芒鞋因得款清幽。
是时六月蒸炎暑,六合黄尘空一雨。
上方冷翠袭衣襟,便觉笑谈在天宇。
庐山吟 借得名山避世哗,群贤毕至学仙家。
出门总是逐风景,无日能忘餐晚霞。
漫步随吟今古句,高谈且饮云雾茶。
林中夜夜闻丝竹,弥撒堂尖北斗斜。
庐山歌 昔年拄玉杖,去看庐山峰。
远山如游龙,半入青天中。
四顾无人独青秀,五老与我同舂容。
手弄石上琴,目送天边鸿。
二仪自高下,吴楚分西东。
洪涛巨浪拍崖下,波光上与银河通。
吸涧玄猿弄晴影,长松舞鹤号天风。
天风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万
庐山高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 ,谓即敷浅原。
培 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
赋庐山 地据九江汇,天教五老看。
孤标横碧落,百里见青峦。
星斗光堪摘,烟霞秀可餐。
何时谢人事,膏秣以从盘。
赠庐山僧 一室炉峰下,荒榛手自开。粉牌新薤叶,竹援小葱台。
树黑云归去,山明日上来。便知心是佛,坚坐对寒灰。
庐山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入庐山 断陇横溪出酒旗,乘疲小憩晚阴时。
幽林合翠痕痕净,远瀑飞琼派派奇。
水迥起风传鹳垤,村荒入夕见鸡埘。
竹间谁拂农家壁,觅写如今夜醉诗。
庐山石镜 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
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
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
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
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
如其终身照,可化黄
怀庐山 屏心寒梦枕,屋角晓城钟。
客子几多想,庐山千万峰。
仙源云气叠,溪坂雨声重。
杨柳西门外,禅人屡此逢。
庐山雪 倚天无数玉巉岩,心觉庐山是雪山。
未暇双林寻净侣,试招五老对苍颜。
远游借问有何好,胜赏何曾容暂间。
却恨此生云水脚,误随人去踏尘寰。
过庐山 问讯匡庐几度经,何时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景眼色青。
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
它年学得香山士,定结茅庵入翠屏。
庐山五猗 猗若人兮深衣,万锺不为泰兮一箪而遁肥。
溪之清兮不受淄,月离离兮风披披。
芙蓉兮涉采,欲淡兮心夷。
驾言兮何之,羲文兮与归。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登庐山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赞美庐山的诗句有哪些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3.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全诗写法多变,不乏想象和夸张的趣味,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4.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 陆游《自咏示客》
陆游在“西州落魄九年余”的五十四岁那一年,淳照五年(1178年)宋孝宗亲下诏令,调他回临安,似将重用。但不旋踵又外放福建,一年之后再调江西抚州供职,依然担任管理茶盐公事的七品佐僚。这首诗就是在抚州任内所作,是为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悲哀,展示愤世嫉俗之情。
5.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
7.描写庐山的诗句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梨花的花期不完全相同,2月上中旬到5月中旬都有梨花盛开。中国的南方,如,广东省,海南岛,2月上中下旬即有梨花盛开;中国的中部,如,浙江,湖北等省,梨花3月上中旬盛开;中国的北部,如,黑龙江,吉林等省,梨花则到5月上中旬才盛开;花期在二十天左右。
梨花的花语是纯真,代表着唯美纯净的爱情,但是也有谐音“离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