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否是引起个股联动的原因
一、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
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说起锂电池也就要说到其原料锂矿,锂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冶炼、制冷、原子能、航天和陶瓷、玻璃、润滑脂、橡胶、焊接、医药、电池等行业。全世界有锂矿资源的国家不足十家,亚洲中国独有。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大规模的产业转型,锂矿在其中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拥有锂矿的国家更是可以主导锂矿资源的定价权,从而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锂矿一般诞生在盐湖中,目前超过一半的锂矿供给主要来源于南美的盐湖。比较遗憾的是,我国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其地理环境相对恶劣,气候也较为严寒,开采难度较大。2021年盐湖缇锂掀起了涨停风暴,以“西藏三傻”为代表的公司更是给出了几百倍的估值。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开采条件和开采技术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些深埋在盐湖中的锂矿一时半会还难以转化为有效的估值
此外目前节节攀升的锂矿价格也改变了基本逻辑,2020年锂矿的涨价确实是源于对锂矿前景的预估,但自去年下半年后,锂矿的价格的上升很大一部分却来自囤积。全球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无锂可用的局面开始大量进口锂矿,但这其中的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相关产品生产的能力,甚至生产相关产品的资质都没有,这些进口的锂矿全部都变成了库存,没有实际转化为产品。这种情况如果一直持续,那么这些囤积的锂矿就会成为定时炸弹,说崩盘就崩盘。基于此种逻辑,自去年最后一个季度以来,锂矿产业链上的公司喋喋不休,在这个库存炸弹危机未消化之前,这种下跌的基调很难有改观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产业转型的风口是不变的。以我国为例,在打击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后,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必然是要向其他产业靠拢的。无论是新能车、新化工、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等等等,都离不开锂矿,这个基本逻辑是不变的。从长远来看,锂矿产业链尤其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的锂电池产业,还会赢来爆发,只是需要等待下一个风口,让市场消化一下目前的估值,让市场消化一下“库存炸弹”。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锂电池这条产业链
二、 锂电池产业链:
原材料——电池材料、电芯及PACK——应用领域
上游原材料: 正极材料:镍钴锰等、碳酸锂;电解液:六氟磷酸锂
中游电芯与PACK: 正极材料、电解液、充电站、电控、电机、BMS、负极材料、隔膜
下游应用领域: 消费电子领域、动力电池领域、储能领域
从锂电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角度出发,找到锂电池 原材料 ( 碳酸锂 )供应商-天齐锂业 , 正极材料(其中就包含碳酸锂) 供应商-当升科技 ,以及 锂电池的负极材料供应商 -贝特瑞 ,比亚迪则涉及的是动力电池的应用领域 。 观察这四支票的联动情况
上游:天齐锂业(碳酸锂)
中游:当升科技(正极材料)、贝特瑞(负极材料)
下游:比亚迪(动力电池应用领域)
三、锂电池行业展望
展望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1000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虽然芯片供需关系缓解可能会使得燃油车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但电动车下游高需求已被验证,整体渗透率持续上行趋势不改,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22%。
2022年锂矿供给增幅约15-20%,显著低于目前市场预期的40%的需求增幅,2022年锂矿供需偏紧的格局很难改观,同时市场在供需紧张的状况下给予扩产幅度较大的公司更高的估值弹性。
电池企业将向下游传导部分成本,毛利提升叠加装机量的进一步增长,明年电池企业利润改善预期较为强烈,享受来自装机量提升和价格上涨的双重弹性,建议关注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中游材料环节或将出现分化。隔膜依然是最强赛道,供需偏紧的大背景下,扩产顺畅龙头企业将充分享受行业带来的红利,建议关注恩捷股份。 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 扩产幅度较大,在六氟磷酸锂价格拐头之后部分公司将体现出周期性,此时面临六氟-双氟的逻辑切换,优先布局双氟的企业将抢占先机,建议关注天赐材料、永太科技。 正极磷酸铁锂 在高性价比和储能放量的加持下还将持续领先,三元正极积蓄力量,静待2022底之后大圆柱电池放量以后的爆发、建议关注德方纳米、当升科技。负极在受能耗双控的影响下石墨化产能受限,供需关系改善,对于自备石墨化较高的负极企业来说是提升毛利和市占率的较好机会,建议关注璞泰来。
价格修复叠加一体化优势显现,电池盈利拐点已至:
量: 电动车与储能双轮驱动锂电池需求高增,预计2022年全球锂电池需求约908.4Gwh,同比大增52%,厂商订单饱满。
利: 售价端:21年Q4电池报价有所提升,电芯价格修复;
成本端: 头部电池企业在产业链中上游布局的产能将在2022年陆续投放,一体化优势逐步显现,降低原材料成本。
中游供需格局开始分化, 关注紧缺环节与低估值龙头:
隔膜与铜箔环节受制于设备供给,2022年新增产能有限,优质产能供不应求;
隔膜售价与铜箔加工费用有望提升带来利升逻辑,叠加终端需求催化,即将迎来量利双升。负极石墨化和PVDF受制于能环评限制,供需格局将维持紧平衡局面,享受高单位盈利。正极环节铁锂回潮,高镍提速,低镍三元或将加速出清,上游资源一体化布局,优质产能占比高的正极企业将具有相对投资价值。电解液随着产能的陆续释放,2022年将会是量升利减的逻辑;竞争格局恶化后成本为王,随着低端产能的出清,头部效应会进一步加强,关注估值较低,盈利能力具有强韧性的龙头。
2020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产量46.33万吨,同比29.56%。2021年1-9月中国16家负极材料企业产量为48.45万吨,同比增长101%,预计全年国内负极材料总产量约73万吨。一体化负极材料企业优势凸显,二梯队负极企业增速加快,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2021年中国头部负极企业优势继续保持,第二梯队企业在加速布局。2020年中国全球占比85%,预计2021年中国负极全球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90%。
2022年负极企业生产状况预判
当前行业格局:2020年TOP8企业占国内负极总产量的73%,
2021年中国负极产量预计超70万吨。负极行业TOP8企业在2021年规划的扩建计划超百万吨,新进入企 业也规划了40几万吨的产能,扩张产量是当前产量的2倍。新增产能4季度开始上线,预计2022年下半年石墨化产能得到有效缓解2022-2023年负极材料市场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原料市场
谈及锂电池产业链,可能就会有投资者发现其中 新能源汽车板块 也深受锂电池的影响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新能源累计销量244.6万辆,累计同比增168.0%;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8%;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0万辆,同比增长47%,占乘用车的21.2%, 相当于2022年乘用车卖5辆车就有一辆新能源
此外汽车智能化是今年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机遇,2021年是汽车电动化大年,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龙头去年整体表现都非常强劲。(从钴,锂,隔膜,正负极,电解液)
2022年可能是汽车智能化大年,汽车智能化领域的龙头有望迎来机遇。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汽车智能化主要有两大核心方向:
个是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决策层)
一个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科创达)
智能驾驶是未来创新的航母,智能化,是模拟人的路径,分为:
---感知层(神经)
---执行层(四肢)
---决策层(大脑)
显然,这三层缺一不可,但决策层是智能驾驶之魂。
其实现阶段执行层和感知层有很多从0-1的渗透:譬如线控—空气悬架—摄像头,包括未来的激光雷达、滑轮底盘。
而进入到决策层的没有几个,由于未来芯片+系统会令决策层定义汽车,因此决策层相关的标的会具备高集中度。
汽车的高速渗透,车企的差异化竞争必将加速行业创新。因此这可以说是下一个“智能手机产业链”、是未来的星空和大海。
一、磷酸一铵需求及情况:
工业磷酸一铵,预计2022年需求增量(较2020)将达到29万吨,2023~2025年,磷酸铁锂需求将快速增长至207万吨,对应工业级磷酸/磷酸一铵总需求161万吨。2025年至2030年,磷酸铁锂需求快速增长至千万吨级,对应工业级磷酸/磷酸一铵总需求800万吨左右。
说明: 目前国内工业级磷酸一铵总产能整体在110万吨左右,按照2025的需求,目前市场缺口达到51万吨左右,到2030年存在690万吨的缺口,这对于整体拥有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的来说具有较为明确的机会。
(1)虽然黄磷和磷肥可以生产高纯磷酸和工业一铵,但需要1.5年以上的产能扩张周期。总磷加工能力受政策限制,目前磷化工产能的扩张受政策限制,磷加工属于类牌照业务。
(2)不同产品的产能可以置换,如黄磷和磷肥可转产为工业级磷酸/磷酸一铵,但转产会导致黄磷和磷肥自身发生短缺,总磷加工能力大的企业将受益,进一步缓解短缺可能需要产业政策作出调整。
(3)磷矿石资源面临短缺。此时增加磷矿石产量将面临两个壁垒,第一个是磷矿石开采的政策壁垒,第二个是磷资源稀缺壁垒。磷资源不可再生,中国现有的储采比仅为35年左右,每吨磷酸铁锂消耗1.9吨的磷矿石,2025年,磷酸铁锂潜在需求将占到2020年磷矿石产量的4%以上,2030年将有可能达到20%,这一需求将会导致磷矿石短缺。
(4)根据业内公司口径,肥料级磷酸一铵每吨的生产大约需要1.5-2吨磷矿石,而一吨工业级磷酸需要磷资源(折纯为五氧化二磷)就需要约3.7吨。如果净化至电池用工业级磷酸一铵,对磷矿资源消耗量更大。随着磷酸铁锂占比不断提升,需求由磷酸铁锂-磷酸铁-高纯磷酸/工业一铵-黄磷/磷肥-磷矿石产业链向上传导,短缺环节产品价格将快速上涨。
二、工业级磷酸一铵企业(真正收益磷酸铁锂电池)
1、川发龙蟒: 全球产销量最大同时也是国内出口量最大的工业级磷酸一铵生产企业,出口量超过国内出口总量的 50%;公司目前以全国市场份额第一的工业级磷酸一铵和饲料级磷酸氢钙为核心产品, 拥有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40万吨/年 ,饲料级磷酸氢钙产能合计55万吨/年,磷石膏产能200万吨/年;公司旗下襄阳基地白竹磷矿年产100万吨磷矿石生产规模已基本建设完毕,正在进行矿山验收,达产后富余部分磷矿产品将对外销售。具备年产365万吨的磷矿生产能力,收购天瑞矿业拥有磷矿资源储量超9000万吨,同时公司原保有储量4800余万吨,合计1.38亿吨。
备注1: 2021年前三季度盈利8.4亿,同比增长42.2%,创 历史 新高,但是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下降64.5%,总股本17.63亿,每股收益0.56元,目前总市值318亿。
2、新洋丰: 公司现有 180 万吨农业磷酸一铵产能,磷铵总产能居全国前列, 具有15万吨/年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 磷酸为中间产能,规划有40万吨/年磷酸产能、磷矿石产能90万吨/年、磷矿资产总储量约为5亿吨,其中部分矿山还未完全探明。
备注2: 2021年前三季度盈利10.51亿,同比增长32.54%,创 历史 新高,但是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下降3%,总股本13.05亿,每股收益0.84元,目前总市值236.9亿。
3、*st金正: 公司2020年磷酸一铵产量45万吨,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金正大有磷酸一铵, 其中工业级磷酸一铵20万吨。 磷矿储量8000万吨,计划年开采量200万吨
备注3: 2021年前三季度盈利-0.23亿,同比增长92.54%,第三季度亏损0.69亿,总股本32.86亿,每股收益-0.01元,目前总市值83.4亿
4、六国化工: 尿素产能:30万吨/年,磷酸一铵产能:45万吨/年 (其中本公司有两家控股子公司生产工业级磷酸一铵,湖北六国产能为5万吨/年,鑫克化工产能为3万吨/年
) 、磷酸二铵产能:64万吨/年(本部湿法磷酸产能40万吨P2O5/年,实际每产1吨磷酸,产生磷石膏4.5吨左右,每年实际副产磷石膏共160万吨左右;磷石膏综合利用率100%。 湖北六国湿法磷酸产能20万吨/年,每年副产100万吨左右磷石膏,目前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率为35-40% )、复合肥产能150万吨/年、硫酸钾产能6万吨。
备注4: 2021年前三季度盈利2.4亿,同比增长61.68%,第三季度盈利0.88亿,总股本5.22亿,同比二季度下降9.9%,每股收益0.46元,目前总市值44.91亿。
5、云图控股: 6万吨/年的黄磷产能、纯碱年产能60万吨、农用磷酸一铵产能43万吨/年、 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10万吨/年 、高品质食用盐140万吨、食用氯化钾6万吨、调味品8万吨、氯化铵60万吨、磷酸二氢钾10万吨、黄磷6万吨、硝钠和亚硝钠10万吨,复合肥510万吨;已探明1.8亿吨磷矿资源储量、盐矿2.5亿吨、2亿吨硫铁矿:
备注5: 2021年前三季度盈利7.8亿,同比增长110.68%,第三季度盈利3.77亿,同比二季度增长69.2%。总股本10.1亿,每股收益0.78元,目前总市值161.8亿。
6、川恒股份: 公司控股子公司直接持有磷矿储量为1.6亿吨,参股公司天一矿业磷矿储量为3.7亿吨,按持股比例计算磷矿权益储量为1.8亿吨。两项共计为3.4亿吨。磷矿产能为250万吨/年,拟投建年产能50万吨磷酸铁生产线、 14万吨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
备注6: 2021年前三季度盈利2.11亿,同比增长48.56%,第三季度盈利1.07亿,同比二季度增长51.6%。总股本4.88亿,每股收益0.43元,目前总市值200.7亿。
总结:
以工业磷酸一铵产能排名: 川发龙蟒(40万吨)、*st金正(20万吨)、新洋丰(15万吨)、川恒股份(14万吨)、云图控股(10万吨)、六国化工(8万吨)
以磷矿储量排名: 新洋丰(5亿吨)、川恒股份(3.4亿吨)、云图控股(1.8亿吨)、川发龙蟒(1.38亿吨)、*st金正(0.8亿吨)、六国化工(无)
以市值排名: 川发龙蟒(318亿)、新洋丰(236.9亿)、川恒股份(200.7亿)、云图控股(1.8亿)、*st金正(83.4亿)、六国化工(44.9亿)
同比2020年三季度增速排名: 云图控股(110.68%)、*st金正(92.54%)、六国化工(61.68%)、川恒股份(48.56%)、川发龙蟒(42.2%)、新洋丰(32.54%)
以同比2021二季度年增速比较: 云图控股(69.2%)、川恒股份(51.6%)、新洋丰(-3%)、六国化工(-9.9%)、川发龙蟒(-64.5%)、*st金正(亏损)
综合排名标的重点关注顺序:新洋丰、云图控股、川恒股份、川发龙蟒
备注:还有个别企业没有放上来(所以并不完全)
投资有风险 仅供参考
A股市场新能源 汽车 的火爆有目共睹,前段时间的氢能源火爆资本市场,最近盐湖提锂又冒了出来,还有之前的碳酸锂、氢氧化锂,光伏产业里面的工业硅、硅料,电池里的镍、铜、钴各种化学元素搅的你是不是头晕目眩,买股票的时候也不清楚到底是属于新能源哪个产业链条的,没关系,这里开始从产业结构的大框架,来逐个给你解释。
既然是从产业结构来说,首先就要弄懂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内的东西对于新能源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来具体梳理。我都用通俗的解释给大家说方便大家理解,把时间尽少的花在名词解释上。
产业结构从时间的划分和产业链条的形成,行业内大致分为:上游、中游、下游。
上游 :提炼元素的特性,加以收集能量的过程。举例:风的流动特性可以产生能量,我们收集这个能量的过程就是上游。
中游 :用收集的能量配合各自特殊的发电机,用来发电、产生电的过程。举例:我们收集了足够的风能,配合风电机,就能产生电能。这个过程就是中游。
下游 :这部分电能储存起来通过特定渠道用在生活的各种应用上面,就是下游。举例:我们家里的电,可以用来充电,也可以用来看电视。
理解了上面新能源的产业结构,我们接下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能源产生电力的过程。我给大家做了一张结构图,方便大家理解。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锂,随着新能源 汽车 的高歌猛进,锂电池的缺口一直存在,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电池,电池的电芯正极材料过去一直都主要是碳酸锂,而无论是哪种,都需要锂,需要锂矿就得提炼,过去一直都是从矿石里面提炼,但最近发布可以从盐湖里面提炼锂,这就大大扩展了未来的提锂的想想,这一种方法就叫做盐湖提锂。而之前的矿石提锂主要就是生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上面说了,碳酸锂对正极使用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都需要很大。这就是上游锂矿的大致重点。下面用一张图方便大家理解。
关于光伏的应用很多,产业链很广,说一些股市上频率出现很多的东西。
首先从电池片开始说起,光伏电池片的上家是硅片,而这个硅片上家就是原料了,原料比如金属硅、多晶硅,而电池片往下游看去就是各种光伏电站和应用电的领域了。用途十分广泛。这里重点记得光伏的上游硅料、工业硅就大概能简单清楚光伏这个产业结构了。其实也很简单理解,光伏太阳能,看过那个像玻璃一样黑漆漆的背板的吧,那是什么做的?见过沙子吧!那个沙子就能提出来,沙子是什么元素?主要就是硅。但是沙子到处都是的,含硅的原材料太多了,根本不像上面说的锂矿,那为什么还能炒作,根本不值钱啊?其实就是主要重点就是从其中提炼出来。
最后说一下储能,储能顾名思义就是储备能量的产业,各种能量利用产生各种能量(主要是电能),那怎么储备起来想用的时候再用呢?现在的矛盾在于,要解决扩大储能的问题。2020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6.2GWh,到2021年底预计出货量25.6GWh,这个增幅有多少你们自己看。
大家知道新疆的阳光很多吧?风也不少吧?那么能量应该是很足的啊,那为什么大家还在为能源在不断操心呢?就是因为即使有这么大的能量,并且能够利用出来发电,但是!储能有限啊!想用的时候不能用!
为啥这么说呢?你想啊,比如新疆,一年四季都是大太阳吗?一年四季都有风吗?肯定不是的吧,那没有阳光没有风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这部分储备起来。就是这么个逻辑。
炒股这件事,能把大家读书那会儿不愿意学的物理、地理、化学、生物都弄懂了,看来是越来越难了,呵呵。好啦,今天说到这里了,有啥问题咱们再聊。
数据显示,预计今年年底,磷酸铁锂电池在动力市场的占比将超过40%,2021年出货量同比增长有望超200%。
磷酸铁锂气势如虹,市场的高景气度吸引了各路资本竞相涌入。
3500亿龙头跨界入局
近日,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 万华化学 (四川)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锂电正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一次公示,该项目投建内容包括5万吨/年磷酸铁、5万吨/年磷酸铁锂。
万华化学前身是皮革厂,后经历转型,以年化复合超30%的增长速度,逆袭成为可以对标德国巴斯夫的化工巨头。其业务涵盖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所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生活家居、运动休闲、 汽车 交通、建筑工业、电子电气、个人护理和绿色能源等。
今年上半年,万华化学实现营业收入676.57亿元,同比上升118.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30亿元,同比上升377.21%
事实上,万华化学 早已切入锂电材料领域 。去年4月,万华化学将卓能锂电池100%股权纳入囊中。
收购锂电材料标的之后,万华化学着手三元正极材料产能扩张,并于去年投资11.6亿元用于建设年产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1万吨,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
从布局逻辑来看,万华化学选择进军锂电材料领域,有利于拓展多元化产品组合,加快推进公司向化工新材料行业转型的战略需求。
按照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万华化学此时选择磷酸铁锂作为新业务的一部分,还是有机会尝到行业红利的。但按照当前市场的产能规划,以及资本涌入的频率,一切尚不能确定化。
截至9月17日收盘,万华化学报112.03元/股,上涨0.58元/股或0.52%,总市值3517亿元。
磷酸铁锂电池乘胜追击
中国 汽车 动力电池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内磷酸铁锂电池产量达8.8GWh,同比增长317 %,占总产量的64%,首次超过三元电池的5.0GWh;前5月磷酸铁锂电池累计29.9GWh,占总产量50%,累计29.9GWh,占总产量50%。
自此, 磷酸铁锂电池开启了“狂虐”三元电池之路。
在随后的6-8月,磷酸铁锂电池的产量都较三元电池更大,由此可预测,2021年全年,磷酸铁锂电池的产量将超过三元电池!
装车量方面,7月,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近三年来首次超越三元电池。8月三元电池装车5.3GWh,环比下降2.1%;磷酸铁锂电池装车7.2GWh,环比上升24.4%
这表明 磷酸铁锂电池在下半年进一步发力,装机电量、产量、增幅均大幅赶超三元电池。
除了原料成本更低和安全性更高这两大优势之外,技术的进步,以及铁锂电池车型的增加,都为磷酸铁锂电池的赶超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技术层面上,以CATL、比亚迪、国轩高科为代表的主流电池企业分别开发出CTP、刀片、JTM技术,改善了铁锂电池续航不足的问题。
车型路线选择上,数据显示,目前,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北汽、广汽、长城、东风、上汽、奇瑞、长安、江淮、合众、小鹏、零跑等主机厂都推出了磷酸铁锂电池版的主力车型,而下半年铁锂版车型还将集中发布,且大多数是全年爆款车型,为磷酸铁锂电池的装机量进一步增长甚至赶超三元扩大竞争优势。
此外,2020年小动力(含共享电单车、换电)市场受出口与内需双向带动,其中铁锂型电池占比约30%。
与此同时,受国外家储市场以及基站侧储能出货提升带动,储能锂电池出货同比增长超过50%,基本都使用铁锂电池。
在多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打开,国际电池巨头也因此感受到了一定的一压力,从而重新审视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韩媒THE ELEC报道,专精三元技术路线的LG能源已于去年年底在韩国大田实验室开始研发磷酸铁锂电池技术,最快有望在2022年建设一条中试线。
并且,LG能源的母公司LG化学也将参与到磷酸铁锂电池业务中,后期或与其中国合作伙伴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为LG能源供应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所需的原材料。
三大百亿项目落地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快速上涨,带动磷酸铁锂市场价格上涨。根据生意社监测的数据显示,截止9月15日,国内动力型优等品磷酸铁锂均价在6万元/吨,预计短期内磷酸铁锂稳中有升。
在市场旺盛的需求下,多家企业宣布布局磷酸铁锂项目。
川恒股份
9月16日,川恒股份公告,公司与福泉市人民政府拟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拟在福泉市投资建设“矿化一体”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项目。
项目总投资100亿元 , 分两期建设,将共建设80万吨/年电池用磷酸铁生产线,30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生产线(包含此前公告的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以及4万吨/年电池用六氟磷酸锂项目。
其中,该项目包含川恒股份已与国轩集团约定拟建设的5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
川恒股份已经形成矿山开采、磷酸盐产品生产、磷化工技术创新、伴生资源开发利用、磷石膏建筑材料、磷营养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群。产销能力约60万吨/年以上。
据半年报显示,川恒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归母净利润1亿元,同比增长26.4%。
同时报告指出,川恒股份完成了对新桥磷矿山、鸡公岭磷矿采矿权及相关资产的收购,并通过子公司福麟矿业直接持有小坝磷矿、新桥磷矿山、鸡公岭磷矿三个采矿权,可采储量合计约为1.6亿吨,小坝磷矿、新桥磷矿年产磷矿石可达300万吨。
此外,川恒股份参股子公司天一矿业持有的老虎洞磷矿采矿权保有储量约3.7亿吨,设计生产规模为500万吨/年,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邦盛集团
近日,湖南邦盛实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邦盛集团”)与宁乡高新区签约落户磷酸铁锂项目, 总投资120亿元 ,建设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将布局40条生产线。
该项目与中南大学全方位深度合作,产品市场主要面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内顶尖电池企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0亿元。
邦盛集团成立于1998年,主营房地产开发、大型批发市场开发经营、酒店管理、物流中心、文化 旅游 等项目投资建设,布局磷酸铁锂项目,系集团产业转型的第一步。
夏钨新能
9月16日晚,厦钨新能公告,公司与雅安经开区签署《锂离子正极材料项目投资意向书》。公司计划在雅安经开区投资建设锂离子正极材料项目, 预计投资意向不低于100亿元。
投资意向书显示,项目拟投资建设10万吨磷酸铁锂、6万吨三元材料等。这也是夏钨新能登陆科创板仅一个多月抛出的百亿级扩产的大手笔。
厦钨新能背靠母公司厦门钨业,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客户结构上,在3C锂电池领域,包括ATL、三星SDI、LGC、村田、比亚迪、欣旺达、珠海冠宇等;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包括比亚迪、松下、宁德时代、中航锂电及国轩高科等。
夏钨新能指出,本投资意向书仅为双方的意向性合作文件,具体实施存在不确定性,且本投资意向书涉及项目分期实施,对公司及厦钨新能本年度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指标不构成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夏钨新能货币资金余额为2.78亿元,本投资意向书涉及项目的预计投资总额100亿元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资金水平。
总结
磷酸锂电池的产业链条为:磷矿—工业级磷酸/磷酸一铵—磷酸铁—磷酸铁锂正极—铁锂电池。
基于此,利用企业原有的磷矿资源,以及完整的磷化工一体化产业链跨界投资布局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项目,已经成为了当前众多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共同选择
磷化工企业方面,除了川恒股份外,包括川发龙蟒、龙蟠 科技 、川金诺、新洋丰等企业均已宣布跨界投建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项目。
钛白粉企业方面,龙佰集团、中核钛白、安纳达等企业也均已宣布跨界投建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项目。
跨界玩家增多,市场必然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但是电池企业和材料企业已经在产品、技术以及产业链协同配合方面形成了“先发”优势,新进入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被“挑选”。
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扩产最终不可避免地将导致产能过剩, 届时跨界企业能否分得一杯羹,还真不好下定论。
当然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扶持这行。正是因为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才让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了。有机构预测2021至2025年这段时间里,我国将会在动力电池等方面迎来重大突破。
从动力电池产业链来看,包含上游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中游的锂离子电芯,以及下游的消费电子、储能、电动 汽车 以及电动自行车等。要知道在电动 汽车 产量大幅提升的当下,国内锂电池产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加上各类新兴技术的诞生,促进了新电池技术接连在市场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从5月31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总市值突破万亿之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迎来了进一步发展。通过大致统计可以得出,目前千亿锂电上市企业共有11家,其中锂电池有3家,材料领域有7家,锂电设备有1家。在市值不断上涨的同时,这些企业也都花费了重金布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行将引发更加激烈的竞争。
当然在众多动力电池企业中,宁德时代可以说是那个“龙头”般的存在,同时也是目前配套车型最多的电池厂家。在陆续拿下现代、大众、特斯拉以及奔驰商用等品牌后,接下来几年的订单量是不用多说的。正是因为市场有着需求,宁德时代在市场扩张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这之前宁德时代就定增了582亿,这笔资金将用于5个基地的产能扩产,目前宁德时代已经规划出了8个独资基地,算上与车企合资的工厂,总产能已经能够超过600GWh。除了宁德时代外,国内第二大电池厂商比亚迪近些年在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容小觑。由于刀片电池及供外的需求,比亚迪有意向在原产线改造和基地新建上“下功夫”。
上面我们也说了,动力锂电池产业链包含的领域并不少。从正极材料来看,三元锂和磷酸铁锂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而磷酸铁锂电池的装机量正在赶超三元锂,这一情况恐怕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事实上过去几年时间里,得益于国家补贴以及高续航里程这一需求,三元锂电池的装机量一直远超磷酸铁锂。
然而在纯电动 汽车 进一步普及之下,安全系数、价格又成为了厂家考虑的因素。这时候磷酸铁锂的优势也就显而易见了,毕竟除了安全系数高之外,磷酸铁锂的价格也比三元锂要便宜不少。加上2021年不少 汽车 品牌都开始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可以预见未来磷酸铁锂在市场将会成为新趋势。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纯电动 汽车 的崛起也催生了另一千亿市场,它就是动力电池回收。众所周知在新能源 汽车 已经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往后动力电池回收将会成为一大风口。有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20万吨,而锂离子电池如果没有通过正确的途径回收,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小觑的。
这一问题其实我国从2016年就开始重视了,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方案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包括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再次明确要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然而因为新能源 汽车 在市场渗透率还不高,加上电池回收不确定能带来多大的回报,因此动力电池回收这一市场一直没有壮大起来。
而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已经被中国、日本以及韩国“垄断”了,3个国家动力电池出货量占据全球总出货量的9成之多。我国从2015年赶超日本拿下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国位置后,2019年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71GWh,已经占据全球总出货量的6成之高了。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虽然排在全球首位,不过从全产业可持续发展来看,我国也面临不少问题待解决。包括锂矿、钴矿资源有限,对外依存度太高等。全球有7成左右的探明锂矿资源在南美洲智利、玻利维亚以及阿根廷,还有一部分在我国和澳大利亚。
然而相比其他几个国家,我国锂资源储量并不算高。要知道锂矿资源本身就是动力电池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长期依赖进口的话,动力电池产业想要迎来进一步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必须坚持多技术协同发展,否则在原材料上容易受限制。当然目前动力电池发展正在起步阶段,技术路线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调整。这就要求国内动力电池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因为市场一旦出现新的技术或是产能过剩的话,就有可能让整个产业迎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