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摩托车的链条松紧度多少比较合适
作为链条摩托车常见的传动形式,它具有前期成本低,后期维护容易的特点。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噪音,需要经常上下调整自由行程。否则链条可能会掉落断裂,所以链条的合理维护非常重要。
根据链传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它必须有一个上下浮动,否则整车传动过程会有明显的震动,这个幅度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25mm左右。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幅度的标准应该基于链条的最大下降点,尽可能靠近链条的中间位置,而不是链轮稍前的位置。
如上图所示,测试链条振幅时,尽量保持在中间位置。在这种状态下,链条的松紧度将是最合适的,既不会太松也不会太紧。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链传动过程中一定有差距。这种预留间隙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缓解车辆传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不影响车辆的乘坐质感。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链条调整越勤快,松动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调整方法直接相关。通常我们在调整链条时,会在末端拧紧后轮轴螺母,但实际上这种操作方法是错误的,很容易迫使链条减少上下自由行程而变得过紧,从而导致链条“跑调、松动、跑调”的不良现象。
避免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调整方法。首先确定链条的自由行程和左右位置后,锁紧后轮轴螺母,然后依次检查并拧紧链条张紧器。只有这样,链条的松紧度才能保持在调整好的状态,不会因为后续的操作而改变,所以操作方法会直接影响链条的调整效果。
链条调整过紧,会损坏副轴轴承及滚针(衬套),后轮缓冲体轴承的寿命也会因此而大大缩短。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链条拉紧后,会在副轴与后轮缓冲体之
间形成一个较大的强制性的牵制力矩,在此力矩的影响下,轴承的工作特性被破坏,单面受力较大,易发热破损。即使不破损,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间隙增大。
轴承间隙增大后,副轴的工作直线性被破坏,滚针轴承也会很快因此而破损,此时故障会由链条齿盘转移到发动机上。
摩托车后轮固定螺栓处有一个链条调整螺钉,是专门用于拆装链条和补偿链条磨损后导致的松旷。操作时,先支起支架,然后松开后轮固定螺栓,然后两边均匀收紧调整螺钉,使得链条达到规定的松紧度。最后,重新固定后轮收紧后轮固定螺栓。注意,要保持后轮平面与前轮平面处于一条直线上,同时重新检查调整后轮制动性。
另外在紧链条的时候,一定要把前后轮调一条直线,否则后轮偏的话,是可以殿堂磨损链条和大小飞轮的。
把车支起来转后轮,会发现链条半圈紧半圈松,这是完全正常的,因为链轮看似圆的,其实是有误差的,实际上不可避免的是椭圆,而且两个链轮之间转动也会有齿数差,这时链条就是半圈紧关圈松。
另外,刚刚调整过链条后,链条与链轮齿距的啮合间隙变了,需要重新啮合,也会稍的响声,不用担心,只要链条左右调链器刻度一样,而且链条松紧正常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