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建造有什么要求?
塑料大棚的建造要符合经济、有效、实用的要求。搭建的方向,只要条件允许,大棚应采用南北向,因为南北向大棚的透光量要比东西向高5-7%,且光照分布均匀,棚内白天温度变化平缓。
选择向阳、避风、高燥、排水良好,没有土壤传染性病害的地方搭棚。
基本参数
(一)大棚建造场地的选择
要选在背风、向阳、土质肥沃、便于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棚内最好有自来水设备。
(二)大棚的面积
从光、温、水、肥、气、保苗等因素综合考虑,南方地区单栋式大棚面积,以400平方米较为有利,“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则以600。800平方米为宜。连栋式的大棚比较少用,效果也不大好,主要是不利于各种栽培环境因素的调节。
(三)天棚的宽瘦
叉称跨度。从栽培管理和建棚用材两个方面考虑,要求尽可能做到方便和牢固耐用。单栋式大棚,南方地区因冬季时间短、高温季节长、空气相对滠糜高等因素,宽以6—8米为宜,便于实现综合调节,实现良性管理。北方地区的单栋式大棚多为宽10~l4米,因为北方秋、冬、春3季犬部分喜温蔬菜要实行保护地栽培,受冻时边缘效应比例相对减小,有利于各种栽培因素的综合调节。其中,钢管拱架组装式单栋大棚宽度多为l0米,少数为l2米;钢筋焊接大棚和竹木大棚、混合结构大棚,多为14米宽,少数为l2米,风小地区也有达到l5米的,但超过l5 米以上的,必须增加高度,否则牢固性、抗风、抗雪、承压力则受影响,易于破损或变形。
(四)大棚的高度
大棚的中高和两侧的肩高,直接影响结构的强度、采光、保温、管理操作的性能。竹木结构多柱式大棚,多为人工操作通风,中高有L 8米,最高不能超过2.2米,肩高约1米。钢筋焊接和钢管组装式大棚,一般设计、建造时要考虑曲率问题,要求曲率达O.15-0.2才能有较好的抗风、雪和采光性。曲率为高跨比,即曲率=(顶高一肩高)÷跨度。如,跨度l2米,顶高3 米,肩高l.2米,则曲率为0.15,所以,这两种类型的无柱大棚高度多数超过2米。北京地区的多为2.6~3.2米,最高不能超过3.5米。虽然随高度增加可使棚内温度变化趋势较稳定,也利于田间作业和作物的生长,但是在早春季节升温慢、热空气在上层,不利于早熟栽培。
(五)大棚的长度
我国机械化程度较低,施肥、定植、产品搬运都是人力完成,所以,尽量避免棚过长,以降低人力负担,一般以40“60米长较为合适,如果有小型机械进行耕作的,则可用跨度l5 米、长度达90米的圆锶和镀锌薄壁管作拱架的大棚,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作用和大棚的生产潜力。
(六)棚间距离
集中连片建造大棚,又是单栋式结构时,两棚之间要保持2 米以上距离,前后两排距离要保持4米以上,以利通风、作业和设排水沟渠,并防止冬季前排对后排遮阴。
(七)大棚抗风、雪力的设计
失棚的雪荷载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棚体曲率小,积雪不容易自然滑落,势必加重负荷,甚至把棚压趴。假定某地积雪达30厘米厚时,雪荷载则要求迭到20一22.5千克/平方米;某地风力为8级时,风速可达17.3—20.7米/秒,则风荷载要能承受18.3.26.9米/秒,才能保证棚体的安全。
(八)大棚的方向
指单栋式大棚东西向延长还是南北向延长,主要从光照强度考虑。在高寒(北纬350,I地区的冬季,东西延长比南北延长的光照强度平均增加l0%左右,但由于大棚的保温性有限,冬季无法进行栽培。只能秋、春、夏3季生产,结果光照条件基本能满足要求,造成产量差异也不显著,而且一般习惯栽培畦与太棚长向成垂直安排,便于操作。所以,大棚的方向多数为南jE向延长,也有以东西向延长,南北畦垄式栽培,其效果稍为好些。
(九)大棚的通风
主要是调节栅内气体成分和调整温度、湿度。大棚宽度l0 米以上,多采用3道通风口,即留中缝和两道边缝。中缝在大棚中部最高位置。边缝在大棚两侧的肩部,离地面.l~1.2米高的地方。这种通风口把冷空气从边缝放进,热空气从顶缝排出,通风效果好。不需要通风时,把两片薄膜拉合即关闭,两片薄膜的重叠要超过10厘米。跨度10米以下的大棚,多为组装式,顶部有接管,形状偏凸形,一般不留顶缝,利用两道边缝进行通风换气,若设顶缝,则缝口开闭比较困难。
(一)大棚建造场地的选择
要选在背风、向阳、土质肥沃、便于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棚内最好有自来水设备。
(二)大棚的面积
从光、温、水、肥、气、保苗等因素综合考虑,南方地区单栋式大棚面积,以400平方米较为有利
(三)天棚的宽瘦
叉称跨度。从栽培管理和建棚用材两个方面考虑,要求尽可能做到方便和牢固耐用。
(四)大棚的高度
大棚的中高和两侧的肩高,直接影响结构的强度、采光、保温、管理操作的性能。竹木结构多柱式大棚,多为人工操作通风,中高有L 8米,最高不能超过2.2米,肩高约1米。
(五)大棚的长度
我国机械化程度较低,施肥、定植、产品搬运都是人力完成,所以,尽量避免棚过长,以降低人力负担,一般以40“60米长较为合适。
(六)棚间距离
集中连片建造大棚,又是单栋式结构时,两棚之间要保持2 米以上距离,前后两排距离要保持4米以上
(七)大棚抗风、雪力的设计
失棚的雪荷载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棚体曲率小,积雪不容易自然滑落,势必加重负荷,甚至把棚压趴。
(八)大棚的方向
指单栋式大棚东西向延长还是南北向延长,主要从光照强度考虑。
(九)大棚的通风
主要是调节栅内气体成分和调整温度、湿度。大棚宽度l0 米以上,多采用3道通风口,即留中缝和两道边缝。中缝在大棚中部最高位置。边缝在大棚两侧的肩部,离地面.l~1.2米高的地方。
塑料大棚俗称冷棚,是一种简易实用的保护地栽培设施,由于其建造容易、使用方便、投资较少,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 利用竹木、钢材等材料,并覆盖塑料薄膜,搭成拱形棚,供栽培蔬菜,能够提早或延迟供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得于防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北方地区能在早春和晚秋淡季供应鲜嫩蔬菜。
按照设计好的日光温室平面图,陟盘测定好方位角,确定温室大棚的四个角,温室的四个角处打瞒桩,而后确定山墙和后墙的位置。
二、筑墙
筑土墙所用的土,可以采用温室后墙外侧的土,也可以用温室前部栽培面耕层以下的土壤。如用温室前幽土,可将耕层(厚约25厘米)挖出,放在一边,向底层的生土浇水,一天以后,挖生土做土墙。
先按土墙的厚度打夹板,填入刚挖出的湿土,用土夯或电夯夯实,每层约20厘米,夯实一层以后,再作第二层,直至达到要求高度。山墙于后墙要一起做,不可分段,只有这样才坚固。如果土壤的粘度不够,可毗中掺人麦秸。有些地区的土壤粘度很低,不能用夯实的方法建墙,这时可先在土中搀入一定量的麦秸和泥,做成土坯,待土坯干后,睡土坯墙。
砌墙时,土坯之间要用草泥堵严,墙的内外也都要抹草泥。砖墙施工时要先将地基夯实,然后才可以砌墙,施工时要灰浆饱满,勾好砖缝,抹好灰面,墙的内外都要抹灰,以免漏风。砖墙层与层之间的空心不可过大或过小。一般空心的宽度掌握在5-8厘米之间。空心不可一留到底,要每隔3-4米,用砖将各层连接起来,以提高墙的牢固程度。空心墙可加用炉渣、珍珠岩、麦秸作填料,也可什么也不加,只用空气隔热,不加填料的空心墙,一定要做到没有裂缝。在砖睁封顶时,最好用泥糠封顶30厘米,使后墙与后屋面衔接紧密,提高保温性能。
三、埋立柱、立屋架
根据图纸,确定各个立柱的位置并用石灰标出。挖30-40厘米深的坑,用石头做柱脚,以防止立柱下沉,而后在后排立柱上安装挖柁,柁头架于立柱上,柁尾架于后墙上或架于后面辅助立柱上,在柁上放檩3-4道。脊檩在柁处相连,成一条直线,其它檩错落放置,为防止檩下滑,可在檩下部的柁上钉一块小木块卡住檩木。有些温室只用立柱支撑脊檩。
四、覆盖后屋面
在檩条或椽子上覆盖一层废旧的塑料薄膜,在薄膜上摆放成捆的玉米秸,其撂放的方向与檩条或椽子垂直。再在玉米秸上铺麦秸或稻草,而后在其上再铺一层塑料薄膜,上面抹草泥。后屋面由两层塑料薄膜包裹的秸秆、麦草组成了一个像棉被一样的覆盖物,保温性能比普通的不加塑料薄膜的后屋面大大提高了。后屋面覆盖好以后,要用草泥将后屋面内侧与温室后墙衔接处抹严。
五、挖防寒沟
在温室大棚的前沿挖20厘米宽,40厘米深的防寒沟。
六、埋地锚和后屋面的压膜线固定铅丝
在防寒沟的底部平放一条于温室等长的8号铅丝,其上穿有地锚,地锚是两头做成铁环状的8号铅丝,依所要埋设的拱杆间距,每隔3米,在铅丝上绑一块砖头或木棍,放在这些固定物之间。
在温室的后墙外侧;依同样的方法挖沟埋地锚,只是地锚的间距可加大为2-3米,埋好后即可填土踏实,铁锚的上部环显露于地表。在温室的后屋面上,拉一道8号铅丝,两头埋入温室山墙外侧的地下,埋人时要在头部绑重物。用铅丝或尼龙绳固定铅丝,一头绑在铅丝上,一头绑在后墙外埋好的铁锚上。
七、建前屋面
立柱位置埋好后要前后调整,使立柱各排和各列对齐,将4米长的竹片两两绑在一起,长度要适宜,一端插在防寒沟里,下部靠防寒沟的南侧用砖头顶紧,其角度要使拱杆在竖起来时与地面垂直或稍倾向于南方。在支撑前屋面的立柱上绑横梁,横梁距离每排立柱顶端20-30厘米,在横梁之上立小吊桂,小吊柱的上下两端都要打孔,分别用8号铅丝穿过孔,弯曲拱杆,小吊柱的一端紧绑在拱杆上,一端支在横梁上,绑紧。拱杆的上端可插在脊檩之上。而后,不断调整小吊柱,使前屋面的同一位置高度一致。
八、覆盖薄膜
温室的薄膜为两幅或三幅,用两幅时,其宽度分别为3米和5米,用三幅时其宽度分别为2甲、4米、2米。先将3米或2米宽的薄膜一边卷回,用粘合剂粘合或用电熨斗熨成5~6厘米宽的筒,装人泥龙绳,3米宽的固定在距离地面2.5米处,2米宽的固定在距离地面1.5眯处。
薄膜先卷成卷,边覆盖边拉紧边向防寒沟里填土。尼龙绳要拉紧,连同薄膜一起,在温室的山墙处埋人地下。上面的一幅或两幅薄膜同样先卷成卷,一端靠山墙埋人地下,而后向另一端铺开,到头后靠近山墙埋人地下。薄膜靠近后屋面的一端固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竹片和铁钉直接固定在脊檩上;另-种方法是将其用竹片和铁钉固定在脊檩上之后,折回,扣在后屋面上。可扣后屋面的宽度约为0.5-1米,越多越好,其上用草泥压实。此种方法对没有加废旧薄膜的后屋面来讲,有较好的提高保温性能的效果。
九、固定压膜线
薄膜覆盖好以后,要用压膜线将其压紧固定,压膜线可以是市售的聚丙烯温室专用压膜线,也可以用尼龙绳或铁丝代替,但最好不用。以专用压膜线为最好。先将压膜线的一端绑在温室后屋面上的8号铅丝上,从温室上抛下,压在两拱杆之间的薄膜上,下端地锚环,拉紧绑好。
固定压膜线的顺序是先细后密,先大伺距的固定几根压膜线,再逐渐在每个拱杆之间固定一条压膜线。压膜线和塑料薄膜都有一定的弹性,要在固定好压膜线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再紧2-3次,才可保证确实压紧,压紧的前屋面薄膜呈波浪状。
十、上草苫和纸被
纸被用4-6层牛皮纸做成,草苫用稻草或蒲草做成,稻草苫宽1.2-1.3米,蒲草苫宽1.5-1.6米,长度以覆盖住温室的前屋面为准,在没有纸被的情况下,可覆盖两层草苫或增加草苫之间的重叠量,每片草苫用两根长度分别为草苫长度2倍或略长一些的尼龙绳拉放,每条绳的两端都分别固定于草苫某一端的靠边的一处,形成两个环,套住草苫。
拉放草苫表面的两根绳,可将草苫卷起或展开于温室的前屋面。卷起的草苫相交错或一前一后摆放在后屋面上,为防止草苫下滑,可在每卷草苫的后面挡一块石块或两三块砖。
十一、出入口的处理
日光温室可在温室的东山墙处留门,门要尽可能地小,门外要建保温间,门的内外都要挂门帘,一般不在温室的西山墙或后墙处留门。
无立柱蔬菜大棚建造的技术要点:
要点一:选址。与建造有立柱蔬菜大棚相比较,无立柱蔬菜大棚选址同样要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照条件优良。区别之处,无立柱蔬菜大棚的南北跨度以12米为宜,若过小,必然加大钢架的拱度,钢架拱度加大,反而不利于人工拉放草苫或给卷帘机上卷草苫增加难度。若超过12米,钢架拱度小,如此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一是大棚棚面采光受影响,太阳光照入射量少,棚温提高慢,蔬菜生长易受影响;二是钢架拱度小,冬季遇到大雪天气,棚面积雪过多,易出险情;三是无立柱蔬菜大棚的跨度越大,对钢架的承载力要求就越大,投入的建造成本也就高。
要点二:墙体的建造。实践证明,无立柱蔬菜大棚对墙体的建造要求更高,这是因为其整个棚面均采用钢架支撑,一般3.0—3.5米一架钢架,钢架上端通过后砌柱子与后墙相连,其总体的重量明显比有立柱蔬菜大棚的竹竿骨架重量要重。因此,我们建议建棚户,墙底先用推土机压实(南北宽度要求在6-8米),以防地基下沉。然后,再用挖掘机上土,并且每上70厘米厚的松土,就用挖掘机来回滚压2—3次。后墙的高度以4.5米为宜(在要点一中已做介绍,棚宽为12米),最后把墙顶用推土机压实。另外注意,用挖掘机切棚墙时,要有一定的倾斜度,上窄下宽,倾斜度在6-10度为宜。
要点三:上钢架。为了提高无立柱蔬菜大棚的抗压力,其在建造时要求,棚内需添加两排立柱,分别是后砌立柱(也就有立柱蔬菜大棚中的第一排立柱)和前排立柱。我们建议,在埋设立柱前,需先用挖掘机对棚底进行平整,然后再大水漫灌,以防埋好立柱时下沉。后砌立柱选用高5.5米的加重立柱(下埋50厘米),前排立柱选用2米普通立柱即可。按照有立柱蔬菜大棚的立柱埋设方法,将这两排立柱安装好后,便可上钢架。其方法为:1.在东西墙的中部(东西向)拉一条钢丝,并打地锚,以此作为上钢架的标准线。2.需7—8个成年人合力将钢架拉上预定位置,而后,一人用铁丝将钢架捆绑在标准线上,以防倒伏。3.站在大棚后墙顶部的一人再将钢架的上端捆绑在后砌柱子上,注意铁丝头要向下弯,以避免扎坏后屋面上薄膜。而站在大棚前脸处的两人,除了将钢架固定在前排立柱上外,还应纠正好钢架的上下方向,从而使钢架保持上下一致。
要点四:拉棚面钢丝。与有立柱蔬菜大棚相比较,无立柱的蔬菜大棚要求棚面钢丝更密集些,以增加其抗压能力。我们提倡,大棚放风膜下的钢丝排布距离为15厘米左右,因为白天大棚草苫卷起后,草苫均集中在该处,所以该处钢丝间距比棚面钢丝间距(20—30厘米)要小。注意:棚面上的所有钢丝均要用铁丝固定在每一钢架上,以此来增强钢架的牢固性。
另外,棚室的最南端要多拉一条钢丝,以备方便安装托膜竹。
要点五:上托膜竹。为增强棚面承载力,保护棚膜,托膜竹可选用实心竹竿,且每排上下各一根(竹竿粗头朝外,细头对接),棚室每间安装5排托膜竹为宜。托膜竹的下端可通过两根钢丝将其夹住、固定,其它的部分应一一用铁丝捆绑在棚面钢丝上。
塑料大中拱棚设计和建造技术要点
利用塑料大、中棚进行园艺产品的春提前、秋延后生产,能够延长产品供应时间。由于其创造小气候环境及抗御春、夏、秋季自然灾害能力比露地生产能力强,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棚内可以进行多种类的园艺产品生产;建造大棚的投资远比日光温室低、适于广大农村大面积覆盖生产,十分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和避灾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拱棚的设计和建造提出如下技术要点:
一、棚址的选择
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即使在同一地区,自然条件也有差别,要选择对塑料大棚有利的环境条件。
1、光照条件:光照是塑料大棚的主要能源,它直接影响着大棚内的温度变化,影响着蔬菜的光合作用。为保障塑料大棚有足够的自然光照条件,棚址必须选择在四周没有遮荫的高大建筑和树木的地方,向南倾斜5-10度的地形较好,丘陵和山区南坡选择这样的地形非常方便。
2、通风条件:棚址的选择既要避开风口,还要通风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如果单纯考虑防风,建在窝风的地方,不利于塑料大棚的通风 换气。
3、土壤条件:黑色沙壤土吸收光热能力强,易提高地温。还要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灌排水良好。盐池县多为沙壤土,地下水位低,适于拱棚建造和生产。
4、水源条件:拱棚生产必须有水源保证,盐池县拱棚必须建在扬黄灌区,同时要有相应配套的蓄水窖,保证前期坐水点种和移栽的用水需求。
5、交通条件:棚址选择要考虑交通方便,距离村庄较近。便于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同时便于管理,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能够动员群众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
二、大棚的方向:决定了棚内的光照和温度。
研究证明,春、秋季节,南北向大棚抗风能力强,日照均匀,棚内两侧温差小。棚面角度在不影响排雨的情况下,比较小的角度为宜。确定棚向方位也受地形和地块大小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因地制宜加以确定,但最好选择正向方位,不宜斜向建棚。
三、大棚的规模
大棚全长40-60米为宜,最长不宜超过百米,太长了管理不方便。棚宽6-12米,过宽影响通风。在相同条件下,宽与长的比值小,抗风力强,宽与长的比值一般取1:5较为稳妥。
棚的高度:单棚中高1.8-2.4米,中边高1.6-2.0米,边高1.3-1.5米为宜。设计大棚的高度以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和便于操作管理为原则,尽可能矮,以减少风害。
四、棚架与基础
棚架的结构设计应力求简单,尽量使用轻便、坚固的材料,以减轻棚体的重量,为降低成本,可选择钢管加竹片做为骨架材料。
风对大棚的破坏,主要是受风的压力和引力作用。在棚架设计上,要考虑立柱和拱杆的间隔。施工时,立柱、拱杆、压杆要埋深、埋牢、捆紧,使大棚成为一体。
五、棚群的排列
为了便于管理,要求大棚的规格统一,建造集中,排列整齐。一般作法是:棚群对称式排列,两棚东西间距不小于2米,棚头与棚头之间留4米的作业道,为运苗、排水、通风等作业创造方便条件。
六、扣膜和通风方式
大棚骨架搭好后,尽早扣上棚膜,捂地提地温。如何扣膜和采取不同的通风换气方法紧密相关。根据盐池县风大风多的实际,可采用两种扣膜和通风方式:
1、扣整幅十米幅宽的棚膜,通过底脚式放风,即将底脚薄膜直接揭开放风。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风抗风性能较好,但早春气温较低,作物易受扫地风的危害,同时后期气温较高时热气不易排出。防止扫地风危害的办法是在底脚内侧挂棚裙,棚裙的长度与大棚南北长相等,高度1.5米。底脚通风时,外界空气可由裙的上沿进入棚内。
2、将十米宽的棚膜裁成6米、4米宽的两幅,每幅膜的边缘穿上绳子,上膜时顺风向压30厘米,即宽幅膜在上,窄幅膜在下,接口处重叠30厘米,两边拉紧,放风时把接缝扒开。这种放风方式不会产生扫地风危害,同时后期气温较高时能有效通风降温,但抗风性能与扣整幅膜底脚通风相比略差,棚内的空气对流也略差。有大风天气时,最好在上幅宽膜的绳子上吊上重物(如砖头、石块等),有利于防风。有条件的最好把底脚放风与拉缝放风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安全全面的通风换气方法。
在大棚设计建造中,为提高大棚的整体牢固性,在考量大棚性能时还引入了棚体宽度、长跨比、坐落方位、抗雪荷载能力等参数。
(1)棚体宽度 在设计和建造塑料大棚时,首先要适地采用不同的棚体宽度,一般黄淮地区多为6~8米,北京地区8~10米,沈阳地区10~12米,更北地区12~15米。
(2)长宽比 大棚长宽比决定了在覆盖相同面积下,薄膜边被埋入土中长度的多少。覆盖同样的土地面积时,薄膜被埋入土中长度越大,大棚的稳定性就越好。通常认为,大棚特别是无柱式大棚,其长宽比在5或5以上。
(3)保温比 保温比系指覆盖栽培面积与覆盖棚表面积的比值。保温比小,表示受光面小,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不利于保温。一般认为保温比0.6~0.7比较合适。
(4)通风量 我国大棚一般都是采取自然通风,多采用在棚顶或两侧设置扒缝放风口。种植作物不同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放风口设置,黄瓜棚多宜只设置棚顶一道放风口,番茄、西葫芦、茄子、辣椒等多在两侧设置放风口。
(5)抗荷载能力 过去设计大棚要求抗雪载能力达到20千克/米即可,经历近两年暴风雪和冰冻灾害,已有人提出进一步提高大棚的抗雪载能力。
蔬菜大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生产设施。它借助加热、降温、补光、遮光等设备,可以灵活地调节控制室内光照、空气和土壤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蔬菜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不但解决了北方地区蔬菜市场供应问题,还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不少农民朋友建设蔬菜大棚的热情日益高涨。那么,如何建设蔬菜大棚呢?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来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
场地选择
蔬菜大棚建造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电条件良好,无污染,东、西、南三面无高大树木、建筑物遮阳的开阔地带。
场地规划
场地确定后,要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工作包括温室方位、棚间距、田间通道、排灌体系以及附属建筑等。
1、做好准备
规划前要准各好罗盘仪、花杆、钢尺、米绳、标桩、白灰等,并对规划区进行总体丈量。
2、大棚方位
要求坐北朝南,东西延长,依据地形地貌,正南或南偏西5°~7°度为宜。一般经度每偏1°,光照时间延长4分钟。
3、大棚间距
以冬至前后前排大棚不对后排大棚构成遮光为准。以10m跨度的蔬菜大棚为例,如屋脊处高6m(含草帘高度),后墙底宽5m,则前后两排大棚间距以4.7m比较适宜,即前排大棚后墙外侧到后排大棚前沿的距离为4.7m。
4、大棚长度
依据地块大小和地形地貌,确定大棚群内大棚的长度和排列方式,长度以100m左右为宜。
5、道路规划
一般在大棚群内东西两列大棚间留7~8m宽的道路,以保证车辆畅通。
6、沟渠设计
园区内灌水渠道应全部用地下管道,既节省土地,又节约用水。大棚内水道应设在距后墙根20cm左右处。采用滴灌的可把主管道设在大棚后墙过道的南侧或前墙北侧。
7、附属设施设计
低压线路应设在两列大棚之间的一侧,电杆不能影响蔬菜大棚采光,低压线不能影响车辆通行。如有仓库、锅炉房、水塔等应设在大棚群的北侧,以免遮光。
8、缓冲间
为防止人为进出影响大棚保温,在大棚入口处必须建造缓冲房。缓冲房规格为3m×2.5m×2.5m,门向南开。为方便管理和运输,一般建在靠近道路一侧。
总体设计
1、屋面角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蔬菜大棚的前屋面角越大,采光效果越好。但从综合因素来考虑,前屋面角度一般保持在24°-26°之间,后屋面角度保持在40°~45°之间为佳。前屋面的形状为弧形。
2、跨度、高度及长度
一般大棚适宜的内跨度以10m左右,长度100m左右为宜。屋脊高度以4.5~4.9m为宜。
3、墙体
墙体是蔬菜大棚的保温蓄热体,为了达到理想的保温效果,后墙体一般底宽5-6m,顶宽2-2.5m,墙高2.5m左右。东西两侧山墙宽度可同后墙,也可筑成底宽3m、顶宽1.8m左右的墙体。
4、后屋面厚度
合理的后屋面以40-60cm厚为宜。
大棚建造
蔬菜大棚建造一般按照放线→筑墙→整理床面→埋设立柱→架前屋面→上后坡→铺设薄膜→上草帘的程序依次进行。
1、放线
按测定的方位,先放东西后墙线,再划定山墙线。
2、筑墙
筑墙时,用一台挖掘机和一台链轨推土机配合施工。先用推土机将栽培床上30cm深的表土推向棚址最南侧,露出生土,然后由栽培床从南向北依次挖土建墙。筑墙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后墙和山墙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建造。即推土机随着挖掘机取土筑墙,墙体每升高50cm,用推土机
反复进行碾压墙体1次。每次推土机都要从一侧山墙上去,经过后墙从另一侧山墙下来,如此共反复碾压4层,至墙体高2m时停止碾压。上层50cm改用电夯夯打,至墙体高2.5m时即可。注意链轨推土机碾压时一定要压实压匀,保证砌墙后不坍塌。然后用挖掘机切削后墙,后墙面切削时应注意墙面不可垂直,应有一定斜度,一般墙底脚比墙顶沿向南宽出约30-50cm,使后墙成不等腰梯形,以防止墙体滑坡、垮塌。另一种筑墙方法是先筑后墙,后墙面切削好后,再筑两个山墙,所需机具及筑墙工序相同。
3、整理床面
蔬菜大棚墙体建成之后,首先应及时平整大棚内地面,后将堆在棚址南侧的表土回填到栽培床,使栽培床低于地平面40~50cm,形成
半地下式结构。然后浇大水,利用大水沉实温室地面。
4、埋设立柱
温室共设4排立柱,即后立柱(高4.9m)、中立柱I(高4.5m)、中立柱Ⅱ(高3.9m)、前立柱(高3m),前后立柱间距2.2m。立柱规格一般为10~12cmx10~12cm。后立柱埋在距后墙根80cm处,为了便于棚内操作,也可埋在后墙内侧。一般东西向每间隔1.8m埋一后立柱,使其顶部统一向北倾斜4°~5°,以平衡后坡重力。每间隔3.6m立一中立柱、前立柱。埋设立柱时要先在其下埋入基石,以防立柱受压后下沉。一般立柱埋入地下40~50cm为宜。
5、架设前屋面
立柱埋好后,先在其上架设横梁并固定。再将预先按规格成型的前屋面钢架一端与横梁固定,另一端固定在地面。其骨架间距3.6m。然后在每两根骨架间再增设5道弧形同钢架的大竹竿架,相邻两大竹竿架间距60cm。最后再纵向每隔40cm拉一道8号钢丝,两端固定于山墙外的基石上。
6、建后坡
建后坡时,在横梁同后墙间架设小椽,以lm设置3~4根为宜,或用水泥板搭设后坡,并使后屋面角保持在40°~45°。然后在其上依次铺一层农膜、30cm厚玉米秸或高粱秸、15cm厚干土或炉渣、5~10cm厚草泥,拍平抹实即可。最后再东西向拉铁丝,用于系草帘。
7、铺设薄膜
一般在最佳栽培期前10~15天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于中午将粘好的无滴膜覆上,再在膜上压上压膜线加以固定。
8、上草帘
将备好的草帘一端固定在棚顶的铁丝上,同时在草帘下固定两根麻绳,以利揭放草帘。为了达到理想的保温效果,宜选择厚度5cm、宽度1.4~1.5m的草帘,且固定草帘时相邻两草帘间宜重叠25cm左右。
专家解答
塑料大棚按结构可分为竹木结构多柱大棚、竹木结构悬梁吊柱大棚和钢架无柱大棚。
(1)竹木结构大棚一般跨度12~14米,高2.2~2.4米,长50~60米。通常以直径3~6厘米的竹竿作拱杆,拱杆间距1米,6排立柱支撑,柱间距2~3米,棚面呈拱圆形,两边立柱向外倾斜呈60°~70°,以增加支撑力。立柱顶部20厘米处用拉杆纵向连接。扣膜后两个拱架之间扣压膜线。这种大棚的优点是取材方便,造价低,易建造。缺点是立柱太多,遮光严重,作业不便。为减少立柱,可改每排拱架设6根立柱为每3~5排拱杆设6根立柱,不设立柱的拱杆在拱杆与拉杆之间设小吊柱支撑。为防止立柱腐烂,现多用水泥预制柱代替木杆作立柱,用钢丝绳作拉筋。悬梁吊柱大棚与多柱大棚的棚面形状、结构基本相同,不同处是减少了2/3~4/5立柱,减少了遮光部分,又便于作业。这种类型的大棚应用较为普遍。(2)钢架无柱大棚钢架无柱大棚一般跨度8~12米,高度2.5~3.0米,拱架间距1米。用6分镀锌管为拱架上弦,?12钢筋为下弦,?10钢筋作拉花焊接成拱架,骨架底脚焊接在地锚上,在下弦处,均匀用?14钢筋作横向拉筋将拱架焊接成一个整体。为了节省钢材,每隔3米设一带下弦的拱架,中间用6分锌钢管作拱杆,用两根?10钢筋作斜撑,钢筋上端焊接在6分镀锌管上,下端焊接在横向拉筋上。这种大棚骨架坚固耐用,遮光部分少,作业方便,可增设天幕,扣中棚保温防寒,与竹木结构相比有很多优越条件,缺点是造价较高,一次性投资大。(3)钢竹混合结构大棚每隔3米左右设一平面钢筋拱架,用钢筋或钢管作为纵向拉杆,将拱架连成一体。在拉杆上每隔1米焊一短的立柱,采取悬梁吊柱结构形式,安放1~2根粗竹竿作拱架,建成无立柱或少立柱结构大棚。此类大棚为竹木结构大棚和钢架结构大棚的中间类型,用钢量少,棚内无柱,既可降低建造成本,又可改善作业条件,避免立柱遮光,是一种较为实用的结构。(4)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钢管装配式大棚具有一定的规格标准,一般跨度6~8米,高度2.5~3.0米,长20~60米,拱架是用两根薄壁镀锌钢管对接弯曲而成,拱架间距50~60厘米,纵向用薄壁镀锌钢管连接。骨架所有连接处都是用特制卡具固定连接。这种大棚除具有重量轻、强度好、耐锈蚀、中间无柱、采光好、作业方便等优点外,还可根据需要自由拆装,移动位置,改善土壤环境,同时其结构规范标准,可大批量工厂化生产。缺点是造价高。此类大棚在我国南方应用较多。
提示板
塑料大棚与日光温室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有效栽培面积大、土地利用率高、作业方便等优点;与露地和小拱棚相比,具有可提早、延晚进行甜瓜栽培,容易获得高产等优点。但是,大棚没有外保温设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提早、延晚受当地气候条件限制,与日光温室和露地生产配套,才能实现周年供应。
是的。当西红柿长大到30至40厘米的时候就需要搭蔓处理,一般选择棚架法搭蔓,具体的方法是在畦两边每隔2米使用1.6米的小木桩打牢,然后拉上14号的铁线,距离西红柿根部10厘米的地方把高竹竿,让竹竿绑在铁线上,可以控制每两道花序绑一次蔓,这样搭蔓的方法才好。
大棚西红柿合理进行吊秧可以提高蔬菜质量,大棚西红柿的栽种中,经常会使用吊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西红柿吊绳新方法。
一、西红柿吊绳新方法
先在大棚上方备好吊绳上端的钢丝,在距地20厘米处,与上方钢丝对应顺种植行拉一根钢丝。将吊绳上端固定好,下端斜拉成45-60°,拉紧后固定在下面钢丝上。将西红柿茎蔓盘绕在吊绳上即可。
二、西红柿吊绳新方法的好处
传统吊绳方法是将吊绳的上端固定在拉设好的吊绳钢丝上,下端拴在西红柿植株上。这种吊蔓方法常会出现随着茎秆变粗,坐果增多,吊绳往往会“勒”进西红柿茎秆内,影响养分及水分的正常运输,甚至勒断茎蔓,影响植株正常发育等缺陷。
而新方法无须再拴在茎秆上。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勒伤”茎秆,而且在落蔓时,操作起来也很方便。这种方法能更好的满足西红柿喜半匍匐生长的习性,更利于挖掘西红柿的高产潜力。
棚宽7m,长30m,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
南方竹架大棚多为南北走向,也可根据田块形状灵活掌握,棚宽7m,长30m,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棚周围各留0.5m左右的排水沟,中间设立一排立柱(高2.3m,另外埋入地下0.3m),立柱间距2.5m.两边采用长5.5m,基部直径0.11m的毛竹剖成等宽的5片作辐条,辐条间距0.6m,较宽的一端埋入地下0.3m,顶端对接,重叠1m左右,用铁丝绑牢.棚顶及距棚边投影1m处用基部直径5cm的篓竹作直杆,头尾相钳,用铁丝绑牢于棚内,将各辐条连接起来(见图1).直杆与棚两端辐条,立柱与棚顶直杆的固定方法见图2.棚架要求"一平一直",即棚面要平,立柱要与地面垂直.用铁丝的地方要绑扎平整,以免刺破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