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什么陶器?
1、 夏代的陶器 目前中国史学界关于夏代何时开始,结束,夏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等,尚无定论,本书亦不打算加入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陶器作为夏代的陶器来介绍。 夏代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陶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红陶已极少见。还有少量白陶器。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纹饰主要是篮纹、方格纹、绳纹,还有一些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纹、叶麦纹、涡漩纹、云雷纹、圆圈纹等。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饰数周附加堆纹、划纹、弦纹。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征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为主,圜底器少量出现。 夏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些进步,出现了能产生更高温度的馒头窑: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封顶隆起形似馒头,故名。馒头窑可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火候)陶器的质量得以提高。 2、 商代的陶器 由于商代历史长(一般认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后差别较大,陶瓷史家们往往把它分成三个时期来介绍: 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为多,有少量红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见。主要器形有:炊器类的鼎、罐、甑、鬲。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饮器类的觚、爵,食器类的豆、簋、三足盘,盛器类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大口尊、圈足盘、簋 是新出现器形。这时期陶器纹饰以印痕较深的绳纹为主,约占五分之四强。另有少量磨光素面,及磨光面上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附加堆纹的运用已较前大为减少。 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约占同期陶器总数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夹砂粗红陶、泥质黑皮陶、泥质红陶,白陶的数量占陶器总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器形主要有: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见,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状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为减少。商代中期陶器的纹饰,绳纹所占比重更大,几达98%。在制作精细的簋、豆、盆、罐、壶、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图案纹饰组成的带条,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夔纹、方格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涡漩纹、曲折纹、连环纹、乳钉纹、蝌蚪纹、圆圈纹、火焰纹等。其中以饕餮纹组成的带条最多,一般是三组饕餮纹构成一个条带。饕餮纹在陶器上大量拍印,仅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到商代后期就很少见到了。 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质红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国白陶得到了高度发展,成为当时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却十分名贵、重要的一个陶器品种,下面我们还要单独谈几句。商代晚期陶器的器形,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饮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钵、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壶,等等。纹饰仍以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刻划纹、凹线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等等。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带条状精美图案纹饰,这时期陶器上已很少见到,这一点是我们区分商代中期与晚期陶器的参考之一。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底器,圈足器较前一时期明显增多,袋状足也不少,而圜底器则有所减少。 我国在6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即能生产以瓷土或高岭土为原料的白陶器。此后便源源不断。到商代晚期白陶烧制达到了高峰。商代晚期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此时的白陶器不仅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精致,器表又多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形制和纹饰都有仿制当时的青铜礼器。商代晚期白陶器是当时 陶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商代以后,由于瓷器的出现,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商代陶器在烧成工艺上有很大提高,馒头窑是主要的窑型。在江南地区新出现一种比馒头窑更为先进的陶窑--龙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吴城均发现了商代龙窑。这种窑一般依山势建在山坡上,窑身呈长条形倾斜砌筑,外观上形似一条龙从下而上,故名龙窑。龙窑比起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来,有多种优点:因依山而建呈倾斜向上状窑炉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窑炉火势大,通风力强,升温快:可据生产需要和技术条件,增加窑的长度,从而提高窑的装烧量,还比较容易维持窑内的窑炉气氛(这对烧瓷器更重要,下面我们再详讲),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发展,并在商代中期开始了我国由陶到瓷的过渡,诞生了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3、西周的陶器 西周隐患仍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最多,也有少量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和白陶,到西周后期已经不见了。西周陶器的器形,作炊器主要有鬲、 甑,作饮器的主要有爵、 觚等。但已经很少,作食器用的重要有豆和簋,作盛器用的主要有勰、罐瓮、盆、盂等等。在造型上,西周陶器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划三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 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 4.春秋时期的陶器 春秋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夹砂棕陶。常见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是鬲、釜、甑,作食器的主要有豆、盂、盘,作盛器主要有瓮、盆、罐。此外,大约从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专用于随葬的陶明器,春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有仿青铜礼器的鼎、 盘,也有仿日用器的鬲、罐、豆、盂,等等,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和三足器为主,有少量圈足器。春秋陶器纹饰更为简单,主要是粗绳纹、瓦旋纹。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陶器不仅品种减少,而且纹饰单调,大约是因为当时的陶器手工业的主要力量,用于生产和发展更为先进适用的原始瓷上去了。 商周时期特别要提到的一个重要陶器品种是建筑用陶。我国目前书籍的最早的建筑用陶器,是商代的早期的陶水管。西周早期又出现了陶瓦,春秋时期出现了砖。建筑用陶不仅增加了商周陶器的品种,而且从根本上改进了我国建筑面貌,为我国独特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商代早期的建筑用陶水管是作为宫殿群排水管用的,是一种一端粗,一端细的圆筒形管, 一般长约40、径约14、壁厚约1。2厘米,表面饰有细绳纹。管较细的那端有约15厘米一段的绳纹被抹去,便于与另一管较粗一端套接。商代晚期还出现一种\"三通\"陶水管,是为了作纵横两条水管丁字形相交用的,其形制与作用跟现在自来水用的三通管相似。西周的瓦有筒瓦、板瓦和瓦当。筒瓦和板瓦均一头宽一头窄。筒瓦大的长可达50厘米,小的也达22。5厘米,厚1。2至1。5厘米。筒瓦表面有各种绳纹、云雷纹等,内壁中部有一长约5厘米的圆柱形或圆锥形瓦钉,用来把瓦固定在房顶上。板瓦一般长48-53厘米,宽29-34,厚1--2厘米。板瓦的外面也有一至二个约长3厘米的园瓦钉。瓦当时筒瓦窄端粘接一个圆形或半圆形堵头,用于靠近房檐边沿处的。 春秋时期建筑用陶又有了新发展,出了方形或长方形薄砖。这是我国建筑的用砖之始。陶水管、板瓦、筒瓦、瓦当大量使用。特别要注意,,春秋时期的瓦同西周的瓦明显的不同:春秋的比西周瓦略小而稍薄:春秋时期的瓦基本上没有瓦钉(或叫瓦鼻)少量用瓦钉的瓦,也不是如西周瓦把瓦钉固定在筒瓦的内面,板瓦的外面,而是把瓦钉制成带有钉帽的单独构件,在板瓦或筒瓦一端近头处挖一个小圆孔,使用时将瓦钉通过瓦上圆孔插入房顶上以固定瓦;再就是筒瓦或瓦当的一端出现了稍小于瓦头的瓦榫头,便于两个筒瓦相接处更为吻合。 以上介绍的是夏商周时期的以河南、陕西、晋南等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陶器情况。我国当时中原地区以外的地方同样有各具特色的有些还是比较发达的制陶业,有很多值得重视研究的隐患,这里不便详细介绍了。有志于此的读者可细心研读那些地区的考古发掘报告与研究著作。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品种印纹硬陶需要提及。印纹硬隐也是陶器,只是胎质比一般的泥质陶、夹砂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叼印纹硬陶。它的特点是:胎的化学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铁的含量多些(详见下节),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红褐色、灰褐色或黄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有的有一种光泽;胎较坚硬,扣之可发出金石声。夏代遗址中即有此类陶器出土。西周则是印纹硬陶的发展兴盛期,器形有瓮、坛等,有的器高达9厘米。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继承前代的发展。印纹硬陶是由陶到瓷过渡的一种具有原始瓷某些特点的陶器。
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 这一时期的主要瓷窑有:越窑、耀州窑和定窑。主要瓷种是:青瓷。以天青色为主,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 : 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红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轮制而成,器型园正规整。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
隋朝时期的陶瓷: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
唐代的陶瓷: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一直到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宋朝时期的陶瓷 :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 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元朝的陶瓷 :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明朝时期的陶瓷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清朝时期的陶瓷: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勾染皴擦并用达到了阴阳向背、层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比较刻板,除仿明云龙、云凤、云鹤、缠枝花卉外,还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画面单调刻板,意境却较通俗,个别的牵强附会。
各朝代特点如下:
1、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2、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3、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4、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5、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6、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7、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扩展资料:
瓷器产地分类:
1、越窑:
该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系对杭州湾南岸古越地青瓷窑场的总称。其形成于汉代,经三国、西晋,至晚唐五代达到全盛期,至北宋中叶衰落。中心产地位于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始终以生产青瓷 主,质量上乘。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评述茶碗的质量时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 ;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2、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临城一带,唐代属邢州,故名。该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一时与越窑青瓷齐名,世称"南青北白"。
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花比较,或要反映真实的茶汤色泽,则结果正好相反,所以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因北宋属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4、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南禹县,此地唐宋时为钧州所辖而得名。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至今仍生产各种艺术瓷器。
5、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今河北曲阳润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时属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烧制白瓷,五代有较大发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称为"芒口"。
五代、北宋时期承烧部分宫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铭文。宋代除烧白瓷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
6、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室南迁后设立的专烧宫廷用瓷的窑场。前期设在龙泉(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溪口一带),后期设在临安郊坛下(今浙江杭州南郊乌龟山麓)。
两窑烧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难分彼此,均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铁足"之称。
16世纪末,龙泉青瓷在法国 场上出现,轰动整个法兰西,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称呼它,只得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长袍来比喻,于是"雪拉同"成为青瓷的代名词。当今龙泉窑又有新的发展。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
7、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至今遗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献上将浙江龙泉官窑称为哥窑,实为讹传。
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从瓷器的釉色、纹片、造型来看,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8、建窑:
在今福建建阳。始于唐代,早期烧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产兔毫纹黑釉茶盏而闻名。兔毫纹为釉面条状结晶,有黄、白两色,称金、银兔毫;有的釉面结晶呈油滴状,称鹤鸽斑;也有少数窑变花釉,在油滴结晶周围出现蓝色光泽。
种茶盏传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称之,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非常珍贵。该窑生产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较厚,含铁量高达10%左右,故呈黑色,有"铁胎"之称。
9、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始烧于唐武德年间,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它在宋代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青白瓷,上有"枢府"字样,还烧制青花、釉里红等品种。
至明代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设立了专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场。这时青花瓷有很大发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爱。此时,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还烧造了多种名贵蓝、红釉、甜白釉瓷器。
清代时它又创制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同时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丁蜀镇。早在汉晋时期,就始烧青瓷,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于宋代开始改烧陶器,及明代它则以生产紫砂而闻名于世。
11、德化窑:
福省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瓷器
1、唐朝越窑。
南方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2、宋朝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 定窑、 哥窑。中国五大名窑是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5、清代珐琅彩瓷
清代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有冲线,残破
国内日本瓷历来少人问津,况且残破,建议不要。。。
直径200mm市面价格,完整的500-800,供参考
http://www.jdzmc.com/Article/Class11/Class28/375.html
日本将青花称为染付,所用钴料称为“吴须”或“唐吴须”,一般认为,青花技术由中国传到朝鲜,再由朝鲜传至日本。1592-1598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从朝鲜掠走了大批陶瓷器和陶工,被称为“陶器战争”,从战争中带回的陶工对日本青花瓷的烧制起了重要作用。
江户时代早期(相当于中国的明末)的产品以日用器为主,纹样多是简约的松、竹、梅、柳、葡萄、卷草等植物纹,青花呈色灰蓝,较暗。纹样采用双勾填色的笔法,和中国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风格上很接近。
江户后期(相当于中国的道光、咸丰、同治)青花瓷制作已很普遍,有瓷胎青花也有半陶半瓷的青花。很多青花都配套生产,如茶道用具水指、茶入、茶碗、香盒、香炉等。纹样受中国清代青花影响,色调艳丽,称“青华手”。
古代日本陶瓷生产遍及各岛,有不少窑址烧制青花,伊万里烧是当时的青花名窑。
伊万里烧青花的主要成就是烧制具有异国风格的器物,在伊万里烧中,很有特点的是模仿中国外销瓷的“芙蓉手”。“芙蓉手”指明晚期采用分格开光装饰的青花盘,因盘边的分格很象芙蓉花瓣,因此用之来命名。这些日本生产的青花盘和中国产品非常像,远销到欧洲,西方人很难分清。
历代陶瓷款识的鉴定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鉴定的一个重要环节。
款识的类别
陶瓷器上的款识大致可分为六大类:纪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图案款及其它特殊类款。
纪年款:纪年款是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纪年款可分为两类:一种用当时帝王年号,称年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等。另一种用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称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吉旦”、“乾隆丙午”等等。纪年款以官窑瓷器为多,但部分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较草率,远不及官窑规整。瓷器上用干支纪年款的以明清时期较多。
堂名款:指私人定烧瓷器的所刻、印、书写的自家堂号。内容包括堂名、斋名、轩名、府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堂名款明嘉靖时已见有,如“滋树堂”、“东书堂”等堂号,明代后期流行。入清以岳 各朝皆有,尤以康熙时盛行,如“中和堂”、“慎德堂”、“拙存斋”、“复香轩”等等。
人名款:指工匠或私人定烧陶瓷上所刻、印、书写的名字或别名。如三国时越窑青瓷上的“师袁宜作”,唐代长沙窑“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宋代磁州窑“张家造”瓷枕等等。明清时期多见,如“陈守贵造”、“天启元年米石隐造”、“春育主人珍藏”等等。
吉语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写的吉祥语,表示赞颂、祝福。晚明至清代最为流行,如“万福修同”、“富贵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康宁”等等。也有只题一个字的,如“福”、“寿”等。
图案款:指陶瓷器上所刻、印、书画的纹祥图案记号,亦称“记号款”。图案款多数为民窑所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如八卦、太极图、八宝、海、兔、双鱼、灵芝等等。
其它特殊类款: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以为类别的,如“茶”、“酒”、“琅〓”等字,统称为其它特殊类款。
款识的起源及其发展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发现一些刻划符号。如仰韶文化类型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发现各种刻划符号270个。此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上海马桥、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不少刻符;青海省乐都、甘肃省半山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彩画符号。这些刻或和彩画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也是我国陶瓷款识的滥觞。商周时代,瓦和陶器上的刻字,多数为编号,少数为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砖瓦、陶器上的刻符和文字,各地都有发现,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的陶器和砖瓦的文字非常丰富,所涉及的内容亦较前广泛。陶器上的文字绝大部分内容是反映陶手工业的情况,如器物的编号或记号(一、二、三……等),制陶手工业的官署名(左司空、右司空、大水、北司等)、作坊名(安陆市亭、栎市、杜亭等)、陶工名(义渠、伙、成、苍等),另外还有地名(宜阳、新城、蓝田等)、器物所有主名(北园吕氏缶、下贾王氏缶等)、器物置放地名(宫厩、大厩、丽山〓宫等)等等,在瓦当和顺上还开始出现一些吉祥语(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延年益寿昌等),大凡后世的款识类别,此时大多已具备,开了中国陶瓷款识的先河。目前所见瓷器上最早的款识是浙江省鄞县出土的一件东汉青瓷双系盘口壶,底足刻有隶书“王尊”二字。带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如南京赵士岗墓出土的一件越窑青虎子,其腹训刻划“赤鸟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款铭,不但有纪年,并且有烧制地点、工匠名等内容。浙江省绍兴古墓出土的一件青瓷谷仓,顶部的龟碑正面刻划“永安三年(260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的款铭,内容包括纪年以及祝愿的吉祥语。南京清凉山吴墓还出土一件熊形油灯,上刻“甘露元年(265年)五月造”的款铭。这是三件十分难得的具有纪年款的器物,它为我们正确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其款识的共同特点是:釉下刻划,字体近草书。
西晋时烧制的一种青瓷扁壶,各地有不少出土,形制奇特,短颈,扁腹,广底,两侧各有系由于发现有的器物底部刻划有“先姑〓一枚”、“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的款铭,才使我们知道,这种青瓷扁壶在当时称为“〓”。汉代文献上记载有一种罂,《汉书》颜师古注:“〓,长颈罂也”。但罂究竟是何物?长期以来不得而知。1972年南京化纤厂晋墓出土一件青瓷长颈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由此使我们得知器的名称和器物属主的名字,原来这种长颈壶,即称为“罂”,与文献记载相符。
唐代陶瓷款识仍以刻划为主,但已有在釉下用彩书写的款铭出现。从窑口来看,刻划者多数为越窑,用彩书写者以长沙窑为多。其内容不仅有纪年款、人名款、产地款,还有带有商品广告性质的款铭。字体绝大多数为草书,楷书少见。刻划与写的部位皆不固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越窑青瓷执壶,腹部刻划有三行文字:“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847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这件器物的款识记录了当时年号的改换。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罂,腹部刻划“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壹千文”17字,详细地标明了制作日期、器名、价值。浙江宁波出土的一件印花碗,碗内底有“大中二年”四字,则为内容单纯的纪年款。此外,还有刻划文字的青瓷墓志铭,内容有纪年、人名、事迹等等。
唐代长沙窑以彩书写款识,很多具有商品广告性质,这是长沙窑的一大发明,如“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言满天下无口过”等等。在外销器物上,还用阿拉伯文书写“真主最伟大”,以适应和迎合阿拉伯人民的需要。
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中有刻“盈”、“翰林”字款,或书写“翰林”字款的产品,“盈”是宫廷内“大盈”库的简称,表时它们是官府的用品。此外,1978年浙江省临安发现了吴越王钱廖之父钱宽的墓葬,出土19件白瓷,多数底部有’官”或“新官”字样的刻款,这批晚唐时期的白瓷精巧细洁,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款识的含义也清楚地告诉了人们。
五代越窑青瓷中也有刻“官”字款的器物发现,如浙江省临安五代墓出土的一件越窑双系瓶,腹部刻划“官”字款。
唐代至北宋河南瓷窑生产一种瓷忱,枕底往往刻有某家作坊制作的款铭,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瓷枕,枕底刻“杜家花枕”四字。传世品中还有刻“裴家花枕”四字的。宋代瓷器款识远较前代为多,铭文内容有作坊标记、工匠姓名、制作年月、唐诗宋词、吉祥语句、宫殿名称和宫廷用瓷专用款铭等等。总的特点是款识文字趋于简明,仍以刻划款为主,但书款逐渐增多,印款亦较前期增如。
清代瓷器款识辨伪:
康熙款字特点是挺拔清秀,所写“康”字下半部的“水”字,一般写成“〓”;“〓”字衣无上点。民国时仿康熙款甚多,但字体相似较少,大多相差甚远。康熙珐琅彩器,底款应为“康熙御制”料款,如书六字款则为膺品。
雍正款字似一人独写,故有特色,为历代仿写所不及。道光、咸丰和民国时仿雍正款颇多,但字体较大,笔划柔软无力,可以区分。
乾隆款识以篆书体为主,所写“乾”字,一般写作“〓”形,但也有不太规距而与之略有差异者,所以,在鉴别中不能一概而论。后世的仿款,光绪时字体粗大;民国时细弱无力。
还有一种后加款,也应注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在旧器或新器上加写加刻稀有年号,即现存陶瓷中款识少或无的时代,如宋代“绍熙”、明代“洪武”等,使人无法对照比较。(2)将旧款旋切下,再嵌于膺品底部。民国时最为流行,鉴定时要注意圈足底部胎釉的异常痕迹。
分辨材质:
看颜色:瓷器通常以瓷土为材质,,瓷土有分等级,瓷土高温还原烧结后呈白色,烧结温度越高,白度就越高,烧成白度越白,瓷土就越贵,烧制本就要相对增加。瓷器一般烧成温度通常会在1260度C以上。
陶器用陶土为材质,陶土含铁量较高,氧化烧所烧制之作品通常呈现米黄色还原 烧会呈现较深之颜色,依含铁量多寡而定,通常在土黄色~深咖啡色。
听声音:青轻敲击作品,如果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烧成温度一定较高瓷化程度较好,作品品质也越好。
成型方式辨识:
一件作品有可能用不同之成型方式完成,用何种成型法在制作成本上占有很大关系,以下是制陶常见之成型方式,与如何判定之说明。
旋环机成型法:这种成型方式因为使用模具,所以制作出来的成 品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用旋杯机制作,大部分所制作之陶瓷 种类有杯、碗、盘等。
注浆成型法:这种成型方式因为使用石膏模具,所以制作速度快 ,制作出来的成品大小也是一样的。在无法用旋坏机成型之陶瓷 作品就要用石膏模成型法来制作,大部分会用在制作如花瓶、动 物、人物等造型。
压模成型法:通常此成型法会运用在作品之粗坏的成型,之后在 加以表面处理整件作品,制作出的成品可由内部发现有会有压土 不平整的表面。
手拉环成型法:大部分花瓶制作会运用这种成型法,最大辨别之 处就是,大部在作品内部,会留有手拉纹路或修坏痕迹。
陶板成型法:这种成型法所制作出的作品通常会有平面及切面, 作品经常是方形或长方形。
手捏成型法:制作手捏壶会使用手捏成型法成型,完全以手工及 使用工具制作,制作时由作者自由变化,所以不会有两件相同的 作品。
泥条成型法:运用这种的成型法,造型上可多变化,制作出的作 品通常较经致,可畏慢工出细活。
手挤环成型法:较大型陶作品通常运用这种成型方式,通常辨别 这种方式可由外部或内部会留有手挤坏纹路或者拍打痕迹。
以作品环体颜色分辨烧成法:
还原烧:一般瓷土以高温还原烧结后坏体颜色呈现白色。陶土以 还原烧成后,因陶土含铁量较高,会呈现较深之颜色,依含铁量 多寡而定,坏体颜色通常会在土黄色~深咖啡色。
氧化烧:瓷土以氧化烧结后坏体颜色呈现米白色。陶土氧化烧所 烧制之作品胚体颜色通常呈现米黄色。
以作品釉色辨识烧成法:
需要用还原烧成的釉色:铜红、青瓷、钧窑。
大部分用氧化烧成的釉色:结晶釉。
其他釉色大致上以还原或氧化烧皆能烧成。
用以色料烧成的不在上述范围内。
陶器,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将一些黏土或者是陶土捏制后,然后用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器具。陶器有着很悠长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粗糙的陶器发展成为今日精美的陶瓷,可以说是一件历史的见证物。在古代,人们制作的陶器物品大部分都是用做生活用品,而如今人们都把它当作古董工艺品去收藏。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陶器作品的制作流程。
八大制作流程
1.练泥
练泥,具体来说就是从矿区中把瓷石采取出来。第一步,人们必须用工具把瓷石敲碎,敲成大约5到6厘米左右的块状,第二步是利用水碓舂把它舂成粉状,为了除去里面的一些杂质,还要将它进行淘洗,然后经过沉淀之后,把它制作成一块块的泥块。然后在泥块中加入水,可以用人手或者其它方法泥块中的空气挤压出去。
2.拉坯
拉坯,是制作陶瓷形状的第一道工序。实际上就是把泥团放在一个转盘中心,然后按照自己想要制作的陶瓷物件的随手拉出大概的坯体。
3.印坯
印坯,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半干的坯作品,放在模种上,然后用手均匀的把坯体拍到模种的外壁,最后将胚体脱模。
4.利坯
利坯,也可以叫做修坯或旋坯,就是将坯体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然后转动车盘,用刀具一边旋转一边削胚,目的就是让坯体的厚度变得一样,让表面变光洁。
5.晒坯
晒坯,就是把加工好坯体放置到木架上晾晒。
6.刻花
刻花,就是使用一些竹片、骨或金属制的工具,在晾晒干的坯体上面刻上一些不同的花纹或图案。
7.施釉
施釉,就是帮胚体上一层釉。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施釉的工艺是很难掌握的。因为施釉时要做到釉色均匀是比较难的。制作时,要注意釉的流动性,才能准确把握这道工序。
8.烧窑
烧窑,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了,首先要把陶瓷胚体装进一个匣钵中,因为匣钵可以保护胚体不受污染。烧窑的温度要达到1300度左右,然后经过一天的烧窑,陶瓷作品就可以出窑了。
以上就是小编想要为大家介绍的有关陶器物品的制作方法流程,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一些可以制作陶瓷的作坊尝试一下。虽然以上的步骤流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想要制作出一个好看、精美的陶器作品是没有这么简单的。就拿刻花来说吧,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在使用刻刀来刻画一些细小的图案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毁了整个胚体。
从收藏角度来说,看瓷器种类,瓷器总体上分为两大类:
即单色釉瓷和彩绘瓷。单色釉瓷又分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称为“一道釉”。中国明代以前是素瓷时代,明代以后才有了彩瓷的蓬勃发展。素瓷是指无论釉上和釉下都没有色彩的瓷器,没有绘制的花纹。素瓷是在通风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铁的含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釉色。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
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
类冰类玉。
色釉瓷是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
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等。彩绘瓷就不是以釉色取胜了,而是以器型、绘画和彩来取胜的瓷器。彩绘瓷的发展由青花开始,即在釉上或者釉下开始出现纹饰,随着发展,分别出现了青花、两彩、三彩、五彩、斗彩、粉彩、古铜彩、金彩等等。其中青花一般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为釉上彩,而斗彩则是釉下青花而釉上五彩。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
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
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
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产生的新品种,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陶瓷有多种的分类方法,一般人们习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①按用途来分,可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陈列)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电器陶瓷,电子陶瓷,化工陶瓷,纺织陶瓷,透千(燃气输机)陶瓷等等。
②按是否施釉来分,可分为有釉陶瓷和无釉陶瓷两类。
⑧人们为了生产、研究和学习上的方便,有时不按化学组成,而根据陶瓷的性能,把它们分为高强度陶瓷,铁电陶瓷、耐酸陶瓷,高温陶瓷、压电陶瓷,高韧性陶瓷,电解质陶瓷、光学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电介质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等等。
④可简单分为硬质瓷,软质瓷、特种瓷三大类。
我国所产的瓷器以硬质瓷为主。硬质瓷器,坯体组成熔剂量少,烧成温度高,在1360℃以上色白质坚,呈半透明状,有好的强度,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又是电气的不良传导体,如电瓷、高级餐具瓷,化学用瓷,普通日用瓷等均属此类,也可叫长石釉瓷。
软质瓷器与硬质瓷不同点是坯体内含的熔剂较多,烧成温度稍低,在1300℃以下,因此它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介电强度均低,一般工业瓷中不用软质瓷,其特点是半透明度高,多制美术瓷,卫生用瓷,瓷砖及各种装饰瓷等,通常如骨灰瓷、熔块瓷属于此类。
特种瓷种类很多,多以各种氧化物为主体,如高铝质瓷,它是以氧化铝为主,镁质瓷,以氧化镁为主;滑石质瓷,以滑石为主;铍质瓷,以氧化铍或绿柱石为主;锆质瓷,以氧化锆为主;钛质瓷,以氧化钛为主。
上述特种瓷的特点多是,由不含粘土或含极少量的粘土的制品,成型多用干压、高压方法,在国防工业,重工业中多用此类瓷,如火箭,导弹上的挡板,飞机、汽车上用的火花塞,收音机,内用的半导体,快速切削用的瓷刀等等。
从装饰手法来说分三类:1、胎装饰 多为印花、划花、刻花、堆贴、绞胎等2、釉装饰 单色釉(青瓷、白瓷、黄瓷、蓝瓷、绿瓷等单一色泽釉色的瓷器)、结晶釉(兔毫、油滴、铁锈斑、茶叶末釉等含结晶物质的釉面装饰)、花色釉(窑变釉等)、纹片釉(就是釉面有裂纹的那种啦~像哥窑)3、彩装饰釉下彩(青花啊,釉里红,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斗彩)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 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 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 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 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 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 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 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 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的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 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 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 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 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 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 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