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民窑康熙青花瓷(器)片,该如何辨别真伪的小技巧

执着的太阳
眼睛大的盼望
2023-01-01 10:52:16

民窑康熙青花瓷(器)片,该如何辨别真伪的小技巧

最佳答案
热情的丝袜
不安的大雁
2025-08-25 15:07:53

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所谓的盛世阶段。这个阶段出产的民窑青花瓷器,不论从造型和外观的描绘上,与当时的官窑青花瓷器来说也不逊色多少,特别是康熙前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完美的做到了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这在我所收藏的康熙年间民窑所造的一个茶杯,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追求极致的工艺之美。

外观为云龙纹装饰的瓷杯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皇帝,他励精图治,不仅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当时的沙俄签订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版图由抽象转为具体。

当然,康熙在位时期,派大将施琅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再次让孤悬海外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大家庭。

正是得益于外无战事,海内承平,整个社会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无疑给青花瓷器的创作,还是烧制水平上,都带来了飞速的提升。

这件青花瓷(器)片的残杯底足

还因为当时条件下,在给青花釉色的来源,不仅仅有产自国内的苏泥麻青,也有来自海外的比如伊朗境内的苏泥麻青,极大地增加了景德镇的匠人,应该说是艺人们在根据不同的器皿和造型,以及绘画展现的内容上,以进口的苏泥麻青,还是国产的苏泥麻青进行上釉处理多了很大的回旋余地,也使得着色后的青花瓷器更加传神,更能做到美轮美奂。

在收藏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行话,叫做“成化无大器,康熙民窑赛官窑”之说。意思就是,明朝成化年间即明宪宗朱见深于公元1464年至公元1487年在位期间,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主要以小型瓷器为主,可谓是把小型青花瓷器做到了极致之美,后人无论怎样模仿都无法望其项背。

不亚于官窑的福寿图

事实也的确如此,如今在香港包括国内各大拍卖市场成化年间的官窑瓷器,无论是青花瓷器,还是粉彩之类都是让我们为之瞠目结舌的价格,可以说成化年间的一个小碗,菜碟之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够在二三线城市买上几栋楼。

当然,清朝的康熙年代,即公元1662年至公元1722年出产的民窑青花瓷器,是无法达到明朝成化青花瓷器的高峰的。

但是,康熙年代,特别是康熙前期由景德镇生产的民窑青花瓷器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瓷器表面的绘画都达到了民窑瓷器的巅峰,可以说自此后,烧制的民窑青花瓷器,再也无法跨越这样的高度,这决不是信口雌黄,而是由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器物作为佐证的。

漂亮的芭蕉叶

就拿我收藏的这个康熙年间的青花瓷片茶(残)杯来说吧,釉面肥润,呈现进口苏泥麻青特有的青白色。当然,既然是民窑,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是逊色于官窑的,突出表现在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和不光滑的现象,底足内似乎还能看到放射状的跳刀痕。

但整个器物的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胎釉结合还是非常紧密的,茶杯的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底足平切,切削整齐。虽然,她是一件残缺不全的瓷杯,但她颜色非常亮丽,鲜蓝青翠,画面气势磅礴,毫不拖泥带水。

只见,点缀其间的祥云,极富美感,画有象征福气的,带有抽象意味的蝙蝠振翅欲飞,好像要不顾一切的扑出来。动感十足的画面,似乎也昭示着“康乾盛世”的王气和霸气。

三朵美丽的小花

这里还要郑重其事的把鉴别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关键点告诉大家: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特点是鲜(浅)蓝颜色,重要的不同之处,我说了三遍。这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完全区别于明朝民窑青花瓷器,以及后续的雍正、乾隆民窑青花瓷器根本不同之处。有鉴于此,这也是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康熙之后的雍正、乾隆民窑青花瓷器,想达到前人这样的境界,只是,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无论后人花多少时间,哪怕是自称顶级的烧制瓷器的“艺人”怎么用心烧制,不是色泽趋于淡雅,也是浓淡不一。

无怪乎,很多堪称专家的权威人士说“清三代”之后的民窑青花瓷器,只能作为实用工具,根本不要奢望去超越前人的,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已经成为绝响了的极端言论。

层次分明

因为手头有了这个残缺的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茶杯,便不由自主的涉猎到关于康熙青花瓷器的烧制,包括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上。知道了康熙青花瓷器,不仅千姿百态,还有其独特的仿古创新。

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并了解到如养观赏鱼的鱼缸,种植树木花盆等大件器物,在康熙年间的景德镇的民窑都有烧制,市场决定需求是不是。

茁壮生长的小草

虽然烧制那些大型青花物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现如今许多反映清朝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那些大瓷缸,应该就是自康熙年间为开端,直至日益兴盛起来的产物。

康熙年间能把那些大家伙烧制的这么漂亮不变形,更何况烧制那些中小件器物更不在话下了,那就更富有独创性,更严谨大方,因为找不到比“更”,更好的汉语词汇来形容康熙年间民窑青花瓷器之美了。

怒放的菊花

再说到我收藏的这个瓷(残)杯吧,真的是非常工整,所绘青花图案,虽然着笔较多,但构思非常巧妙,把那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如东海,紫气东来”意境的巨浪气息,活跃于瓷(残)杯杯之上,给人极其振奋和愉悦的感受。

最新回答
迅速的大象
愉快的野狼
2025-08-25 15:07:53

清朝民窑青花瓷的鉴定,缺少鉴定的纪年款,鉴定的依据看器形和青花发色,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继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后的青花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较流行的纹饰,大多是缠枝莲,缠枝牡丹花卉和双喜字,无双谱,清装仕女,博古,八吉祥各种纹饰;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杂,浮;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清代中期后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规整。

英勇的热狗
忧心的方盒
2025-08-25 15:07:53
1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水平较好,胎釉联络细密,大都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芒度不强,个体釉面有缩釉,大部门有酱口,同时良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慢慢扁薄,圈足轻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颠末工匠细心修琢后,还呈现有泥鳅背征象,较滑润,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

2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行使国产浙料绘制,约略有翠绿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不变,少数趋于晦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恍惚征象。

3形象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糊口用器为主,陈列器为辅,形象着重于适用性,根基是接连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朴之遗风。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4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斑纹饰简朴天然,绘画一反曩昔单线平涂的要领,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邃密柔美平均,疏密有致,彼此照映,粗犷豪宕,同时纹饰题材富厚,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川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峻绮丽,健壮有力,有腾云跨风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路,相映成趣,并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

清中期平易近窑青花

1、嘉道时代瓷器胎骨与乾隆对照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详尽,便是过于粗拙,偶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细的“海浪釉”征象,从侧面视之尤为较着。

2、青花呈色虽有多种默示,但主流仍旧以不变的贞洁蓝色居多,色调岑寂不飘浮,纹饰清楚,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杂,浮。

3、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4、嘉庆青花色调较不变,但因为当局的不存眷瓷器烧制呈现势衰征象,器物上的青花惨淡飘浮的征象,并且青花品种镌汰,质量低落,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物,普遍施釉淡薄,釉色晦暗,青花也有晕散征象。

5、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真不异,蓝色不甚鲜明,无凝集雀斑和晕散征象,有飘浮感。

6、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近似,呈现画面条理少,画意机械,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7、雍正、乾隆时代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廉洁”和“后来居上”的代表意义,嘉、道往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很是大略,正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彷佛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清代晚期青花

1用料

咸丰时代典范青花瓷色彩淡雅可能淡雅;

同治末期还授与了入口青料洋蓝,烧制出的青花瓷色彩鲜明,青中泛紫,缺乏自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时代的国产青料授与的是浙料,平易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所产青花瓷特点是色彩漂流在釉中;

宣统时代授与国产青料,平易近窑则多用洋 蓝,产出青花瓷色彩翠绿鲜。

2图纹、工艺

咸丰时代青花瓷所绘人物造型具有“鹰钩鼻”的特点,纹饰机械,缺乏朝气,工艺方面,瓷器胎体比前朝时代的厚重,胎质粗松,胎釉泛白且淡薄,具有“海浪釉”的特 征。

同治时代青花瓷图案多到有封建迷信颜色,官窑多授与寄意吉利快意的福禄寿喜做首要装饰,平易近窑图纹内容则乱七八糟,且绘画能力粗陋,在工艺方面,胎质粗松, 胎釉泛白,平坦度差。

光绪时代青花瓷拥有富厚多彩的形象、图案纹饰,笔法过细拘谨,在工艺方面临比咸丰、同治具有较着改造,胎质严密结实,对照清朝前期,仍旧 较着松软,此中平易近窑产青花胎质越发粗拙、粗笨,白色的胎釉略泛闪青,瓷器瓶颈部位有一对称的铺首衔环耳。

宣统时代青花瓷图纹多以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 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和“寿”字等为首要装饰,工艺方面行使机器制瓷妙技,器形规整,胎质高度瓷化,胎体轻佻,胎釉更显玻璃光芒,敲击发出响亮似金属声音, 平易近窑产瓷器未受影响。

勤恳的月亮
强健的大雁
2025-08-25 15:07:53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清代的瓷器来说。官窑和民窑之间有天壤之别。首先确定瓷器是不是官窑的?如果不是官窑的,那么就是民窑的。一般来说官窑瓷器做工精湛文是绘画细腻,通常都书写有这一时期的年号款。作为最普通的官窑,比如说光绪时期的官窑价格也在。几万元以上,如果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作品就是常见的瓶罐盘碗价值也在几十万元以上。而民窑产品,署名年号款的要比不署名年号款的贵一些。康熙、雍正、乾隆等时期的质量最好,价格也最高,这一时期的民窑价值通常是官窑作品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价值,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明理的衬衫
传统的水杯
2025-08-25 15:07:53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扩展资料: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爱笑的御姐
飘逸的大碗
2025-08-25 15:07:53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制型:制型、釉色、纹饰既有明朝遗风,也开创清朝特征,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制型单调,年夜盘闪现双层底。早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建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景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中足高而内底低,只要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初期呈色灰暗,顺治初期冶艳收紫。顺治时少数为酱心,康熙时继绝,雍正时便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朝适意花草、云龙纹多。清朝青花瓷上山川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肥削小巧石。画花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皆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全国尽皆春”。或“梧桐叶落,全国皆春”。一般借有写“红叶传书疑,寄与痴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年夜清顺治年制,也有年夜明顺治年制,多是窑工有抗清豪情所致。祭器多干收编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假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果最年夜,制型千变万化,工艺详实粗巧,颜色翠绿。《陶雅》上说:“天下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制型:后期比拟敦薄,器型革新未几。后期薄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史无前例,幻化莫测。罕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不雅欣赏,陈列器物删多。年夜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革新较多,有洗式、墩式、四圆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奇特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借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背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年夜,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门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心不较着。盘碗底部皆有极细缩釉面,象针鼻眼。

3.胎釉:后期疏松,瓷量灰白后期坚致,瓷量细白,如糯米粉。后期釉色白中闪青,露铁,后期闪现浆白釉,黑暗。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删强。明朝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后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光芒光耀明快、洁明。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考究,具有清初年夜画家“四王”的笔法,闪现条理。好的青花有玉量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中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借有花觚与笔筒,主若是青花,心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润饰藻饰之。

5.纹饰:后期粗暴,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挖蓝处常常分聚散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利、工巧,面蓝用山川画的披麻皴。题材,后期有山川人物龙凤花鸟鱼虫飞禽等。后期,题材宽年夜、网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班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常常用釉里红钤记。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和平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直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直水流觞”等。清朝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条理多。康熙时初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后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年夜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借有永乐宣德、嘉靖的假托款。明朝书法刚毅无力,清朝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虚弱软弱硬朗。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大众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收躲、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偶石宝鼎之珍等。干收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普通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收灰。芝麻酱心、康熙皆有。康熙时有很多假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面是用笔有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春叶、圆胜、团鹤、团凤等,借有画笔、银锭、如意的,露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朝有,但较少。康熙借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独一双圈的。康熙初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心薄,微撇、身矮。借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粗工巧琢,考究建胎,不见接心。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详实雪白,瓷化程度好,胎体薄薄平均,釉汁津润津润。

4.青花:担负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门仿明朝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心料,而是用野生面染,使之晕散。民窑器收青带灰,足根圆,图案机械。雍正时,唐英督制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荣耀斑斓,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初,侧重于图案化,板滞,雍正时继绝。纹饰有仿明朝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躲文,机械。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字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年夜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皆有。假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罕见圆块款、肥白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坤隆后期皆有。

四.坤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制型:瓷胎薄薄兼有,方式应有尽有。有日用器、陈设品、纸墨笔砚、祭奠用品,借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打破,罕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景象,坤隆时皆无搭釉,双环活络。年夜件器,不变形,工整,薄薄平均,成型线条僵硬,不及雍正时平宁。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芒好,部门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后期担负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机械,不及雍正斑斓,但图象清楚,呈色不变。浆白釉,康熙细,坤隆粗。坤隆色陈,康熙青灰。浆胎青花,重量沉、有开片,坤隆仿康熙,釉面不服整,有桔皮纹。借有小巧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民窑繁复。后期开初以凶祥图案为首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和山川、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删多,楷书款加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坤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拟:

1.制型:坤隆沉浮工整,薄的也平均。嘉庆薄重蠢笨。

2.工艺:坤隆详实,考究建胎,圆足,露胎未几。嘉庆粗糙,不考究建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坤隆胎量坚致细稀,釉色细白亮光。嘉庆胎量粗松量沉,白中闪青,亮光度差。

4.青花:坤隆光芒光耀杂实。嘉庆灰暗,色不不变。

5.纹饰:坤隆绘画工巧、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凶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式微,青花衰退,粉彩删多。光绪时,青花一度恶化。按照清宫档案,光绪婚配时,烧制很多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粗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制型:薄重蠢笨,线条僵硬。瓶罐有饰耳的制做圆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种类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建胎不粗,薄薄不匀。

3.胎釉:胎量详实而脆,稀度不强,硬度不敷。釉色细薄,不敷津润津润。道光时釉面有海浪纹、不服整,光绪时部门有桔皮纹。

4.青花:收色斑斓少,白洋闪灰多,一般闪灰褐色。总的特面是具有流落感,底釉较薄。闪现洋蓝,呈色流落刺眼。

5.纹饰:不敷粗细。凶祥图案盛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祸禄寿三星图,初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删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借有五祸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路,意为瓜迭绵绵。借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歉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歉时蝙桃各一,咸歉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收藏是一种高雅的爱好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目前明清时期的瓷器备受瞩目,价值不菲,举世无双。更多瓷器价值信息交流讨论添加或是咨询(17352441896微信电话陈先生), 弘扬文化,传递知识!

明理的鲜花
发嗲的小丸子
2025-08-25 15:07:53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期间:前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间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杰出。

在我国瓷杂艺术品市场上,青花瓷长时间占有着主导地位,元、明以及“清三代”的青花瓷精品在拍卖场上常常能拍出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天价。

整体来说,衡量一件青花瓷价值的凹凸可从这几方面来看:一从器型看。厅堂的摆设用具最贵,文房器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拍出高价;二从制造技艺看。制造难度高、成功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保藏价值要高很多;三从色种看。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四从纹饰看。人物画尤以侍女画最贵,动物次之,花鸟再次。当然,青花名家制造以及官窑瓷的市场价很高。北京翰海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此外,在清康熙年间,一些民窑青花瓷精品在制造工艺和艺术水平上,现已和官窑瓷距离不大,因而民窑青花瓷精品也相同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天成艺术18476218414 杨经理(+微信同号)

康熙青花瓷青料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 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天成艺术18476218414 杨经理(+微信同号)

康熙青花瓷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青花瓷瓶类: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北京翰海藏品征集: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康熙青花瓷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从艺术角度看,康熙青花瓷造型特色非常鲜明,已经逐步摆脱了明代瓷器粗笨的特点。这一时期器型古拙与庄重共有,浑厚与秀丽并存,立件挺拔遒劲,卧件精细实用。制瓷工匠拉胎多用直线和曲线的有机结合,比如棒槌瓶、花觚等器物,既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同时又巧妙的运用曲线,做到直而不板、刚中见柔。

从工艺角度看,康熙瓷器成型方法日臻完善,技术逐步成熟。无论大件小器都制作精细、旋削认真,修坯一丝不苟。即使是大型的器物,接胎痕迹也基本消失了,对底部处理更是严格、规整。

0526清康熙 青花五彩山水人物5,600.00-5,600.00万6,900.00万2014-06-08

3744清康熙 青花十二花神杯1,000.00-1,200.00万3,335.00万2016-06-07

3970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1,000.00-1,500.00万2,415.00万2011-05-23

1317清康熙 青花龙纹瓶550.00-650.00万2,252.00万2006-11-28

0553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600.00-800.00万1,920.80万2007-11-04

3183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团花纹600.00-800.00万1,058.00万2016-12-17

0590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苹果尊800.00-1,200.00万920.00万2009-11-30

2110清康熙 青花三龙赶珠纹盖80.00-120.00万746.00万2012-11-28

4100康熙 青花开光人物故事图631.00-631.00万631.00万2016-01-09

3644清康熙 青花高仕仙阁图盌500.00-700.00万608.00万2015-04-07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58f991c5d3f

体贴的板栗
外向的金毛
2025-08-25 15:07:53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

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