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烧成制度
陶瓷的制作,是人民对土与火的认识和运用。人民在长期制作陶瓷的实践中发现,选择不同的粘土,施以不同的火温,便可以烧制出来与陶器有着本质区别的陶器。土和火,是陶器制作的俩大条件 。含高岭土,长石,石英成分的瓷土,是瓷器生产的内部根据,火温则是瓷器生产的外部成因。
陶瓷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产过程:选取和处理原料,制坯,干燥,对各种形状的坯胎进行装饰,上釉,最后由人窑烧制,每个过程又有若干环节。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瓷器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生产过程:选取和处理原料、制坯、干燥,对各种形体的坯胎进行装饰、上釉,最后人窑烧制,每个过程又有若干环节。
(一)选取和处理原料
主要选用与普通粘土不同的瓷土。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与高岭土分不开的。高岭土是一种除高岭石外,还含有多量的石英和云母的制瓷原料,它产于江西浮梁(今景德镇市)高岭村。高岭土含铁量低,可塑性弱,耐火度高,其矿物试验式为AI△O3 ·2SiO2·2H2O,
(二)制坯
制坯是指根据人们的各种需要,将原料制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坯胎。如碗、盘、壶、杯、瓶、缸等各种器皿的坯件。制作瓷器生产所需要的坯胎,又有拉坯、利坯、挖足等工艺环节。拉坯是制作瓷器坯胎成形环节。利坯是对粗坯进行修整,使坯件表面光洁、厚薄均匀的环节。挖足是指挖成瓷器器皿坯件的底足,如碗底、瓶底的圈足等。
(三)干燥
坯件制作好后,需要经过干燥使之定形。干燥的方法很多,如自然干燥法、烘干法等等。制作成型后的坯件为了使之美观好看,还需对瓷胎进行装饰。瓷器的装饰技法很多,如划花、刻花、印花、剔花、贴花、开光、描金等等。经过装饰后,瓷胎上便留下各种花纹,如卷叶纹、波浪纹、朵花纹、草叶纹、几何纹、云雷纹、锯齿纹、网纹、弦纹、蟹爪纹等等。瓷器烧成后,各种不同形体的器皿配以各种不同的装饰花纹,二者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四)施釉
这是瓷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施釉可便制成的瓷器表面光洁滑腻,色彩缤纷艳丽,更具观赏价值。我国瓷器制作中的施釉技术是十分精湛的。施釉的工艺方法常见的有浸釉法、吹釉法、浇釉法、荡釉法等。釉色种类之多更是不胜枚举,如青、白、黑、红、卵白、甜白、粉青、兔毫,油滴、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鲜红、矾红、珊瑚红、孔雀绿、酒蓝、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匣皮紫、鳝鱼黄、娇黄、茶时末等等。这些釉色或素洁、或华丽、或浓艳、或淡雅、或雍容华贵、或精巧玲珑,与器物身上的各种纹饰、诗画图案互为表里,相映成趣。
(五)装烧
经过取料、制坯、干燥、装饰、施釉、瓷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入窑装烧。控制和驾驭火候是瓷器烧成的关键。因此,烧制瓷器对瓷器的装烧方法和炉窑的形式缚构,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瓷器生产常见的装烧方法有仰烧、叠烧覆烧、素烧等。炉窑形式则有龙窑、阶级窑、馒头窑、蛋形窑等。
《景德镇陶录》有14幅图画,这14幅图画的名称依次是:取土、练泥、镀匣、修模、洗料、做坯、印坯、镞坯、画坯、荡 (釉)、满熏、彩器、烧炉,形象地勾画出了清代陶瓷生科的全过程。
原理:
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热工制度加热陶瓷坯体,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使坯体在高温的特定条件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
最终成为体积固定并具有特定性能的陶瓷制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
扩展资料:
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
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而在应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硬性地归纳为几个系统,详细的分类法各家说法不一,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常用的有如下两种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分类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陶瓷烧制的八个过程是:
1、练泥:采取瓷石,用铁锤敲碎到鸡蛋大小的块状,再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经过淘洗,去除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
2、拉坯:把泥团摔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顺着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基本模样。
3、印坯:印模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把晾到半干的坯,覆盖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再脱模即可。
4、利坯:把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边转动车盘,边用刀旋削,当坯体的厚度适当即可。
5、晒坯:把加工成型的坯,摆放在木架上进行晾晒。
6、刻花:使用竹子、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干坯体上刻画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一般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是用吹釉。
8、烧窑:先把陶瓷制品装进匣钵里,烧窑时间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还要测看火候,由此决定停火时间。
电窑烧制的温度约为摄氏1150至1200度,烧制的时间为24小时左右。电窑以电为能源,多半以电炉丝、硅碳棒或二硅化钼作为发热组件,依靠电能辐射和导热原理进行氧化气氛烧制。电子程序调控,操作简单,安全性能好,适用于各种工作场所,电窑是许多陶艺工作室必备的烧成窑炉。
首先,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成温是不同的。但是烧制方法用的都是同一种素烧。素烧是指作品表面不上釉,直接烧制的方式。陶器的素烧温度通常是在900°C到1000°C之间,而瓷器则是在1100°C到1350°C之间。由此可见,在制作陶器的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器就变成了瓷器。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陶瓷烧成窑分类如下:
(一)隧道窑
隧道窑因其产量高,燃耗低,劳动条件好,易机械化、自动化,是目前陶瓷及耐火材料工业应用较多的现代化窑炉。
隧道窑的窑顶用耐火砖砌筑,或用耐火浇注料预制块砌筑。窑底则由多台窑车组成。窑车沿固定的导轨移动。料坯放在窑车上由窑头推入窑内,经过预热、烧成和冷却,最后从窑尾出窑而获得成品。
(二)倒焰窑
倒焰窑是陶瓷工业目前常用的一种火焰窑炉,亦是烧制耐火制品的热工设备。因为火焰在窑内是自窑顶倒向窑底的,所以叫倒焰窑。
倒焰窑为间歇操作。其容积随生产的需要和工艺条件而变化,容量小的只有几立方米,大的可达200?300立方米。其外形可以分为圆窑和方窑两种。圆窑窑内上下温差较小,约20℃左右,上下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目前使用较多。窑的烧成制度、亦随烧成制品的材质而变动。
(三)梭式窑
梭式窑是一种窑车式的倒焰窑,其结构与传统的矩形倒焰窑基本相似。
梭式窑烧嘴安设在两侧窑墙上,窑底用耐火材料砌筑在窑车钢架结构上,即窑底吸火孔、支烟道设于窑车上,并使窑墙下部的烟道和窑车上的支烟道相连接;窑车在窑室底部轨道移动,窑车数视窑的容积而定;窑车之间及窑车与窑墙之间设有曲封和砂封。
瓷石和高岭土等原料实际上就是可塑性及其他性能较好的粘土。
而釉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和少量其他原料按一定比例配置,研磨成釉浆,施在胚体表面。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1.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2.制坯:用模具或者手工,将泥制成需要的外形,将坯胎晾到半干的状态,再放到拉坯机上,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3.按上釉分,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中彩”三种不同的种类。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都属于这一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下彩的颜色不够鲜艳。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釉上彩的颜色鲜艳,但是容易掉色。
釉中彩: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既能保证颜色的鲜艳,又不容易掉色。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由于行业的不同导致的陶瓷烧制温度区分类别不相同的情况:
陶瓷行业一般分为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工艺陶瓷以及特种陶瓷几类,其各自的高、中、低烧制温度归类情况为:建筑陶瓷一般的划分低温陶瓷(700℃以下),中温陶瓷(700--1200℃),高温陶瓷(1200℃以上);
日用陶瓷和工艺陶瓷一般划分方法为:低温陶瓷(1200℃以下),中温陶瓷(1250℃左右),高温陶瓷(1300℃以上);
特种陶瓷就比较难说,有很低烧成温度的,也有超过1800℃烧制温度的适合高技术应用范围的特殊陶瓷。
再就是工艺陶瓷烧制分釉上和釉下烧制工艺,烧成温度也有差别,自然其烧成温度区分类别也是不相同。釉上瓷器是建立在已经成瓷后的瓷器上再加工而成的瓷器工艺品。其中贴花瓷器又分高温陶瓷(1300℃左右)、中温陶瓷(1200℃左右)、低温陶瓷(700-800℃)烧制。
釉上手绘瓷器的分类比较单一,一般都是700-800℃烧制而成;极少耐高温的釉上手绘瓷器。
烧成是指坯体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坯体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外形尺寸固定,强度提高,最终获得某种特定使用性能陶瓷制品的过程。
烧成温度这个词在很多地方都有用到,这里主要说一下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烧成温度是指陶瓷坯件烧结成器所需要的温度。陶器和瓷器的烧成温度不同,又各有一定的波动范围。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700℃~1000℃左右,有的还要高一些。
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温度和气氛,压力制度旨在温度和气氛制度的实现。温度制度包括升温速度、烧成时间和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
参考资料
陶城网:http://www.fstcb.com/news/show-11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