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建陶行业发展如何?
建筑陶瓷是用于建筑物饰面、建筑构件的陶瓷制品,具体可分为陶瓷砖、陶瓷薄砖、陶瓷薄板、建筑琉璃制品、饰面瓦和陶管等产品,其中以陶瓷砖为主。这些产品广泛应用在住宅装修装饰和公共建筑装修装饰中,性能突出、质量稳定、艺术感强、效果美观。
疫情爆发,我国建筑陶瓷出口逆势发展
2015-2020年,我国的建筑陶瓷出口总体波动变化。2020年达到437亿元。较2019年下降了7.8%。2020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在年初冲击了中国建筑陶瓷工业的发展然而在逆势下,2020年累计出口总额却是除2017年外,五年以来出口总额最少的一年。
由于疫情的爆发出乎世人意料,且疫情的持续时间也较长。疫情爆发一年多后的今天,许多国家仍然没有控制住病情,导致其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疫情控制情况最好的国家,国内的社会生活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经济发展也重新回到正轨。
然而,对比中国2019-2020年两年12个月的建筑陶瓷出口金额的变化,不难发现,疫情在年初对我国的建筑陶瓷出口有着较大影响中国企业由于疫情的停摆以及海外疫情本身的发展将会对所有国家产生影响,这也会使得我国二季度出口将会持续减弱。
2020年,我国陶瓷出口省份中,广东、福建、广西分别占比为41%、20%、8.8%,前三省份占比约占70%。广东省全国瓷砖第一出口大省,2020年出口金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1%,受出口腰斩影响出口金额同比减少30%以上
广西作为新兴产区,出口额占比达到8.8%。海外疫情发酵,大量外贸订单被取消或推迟,全国瓷砖第一出口大省广东的陶企无疑受创最重。
我国消费升级引发对进口中高端产品需求的增长
2016-2020年,我国进口建筑陶瓷产品金额逐年上升,2020年,全年中国累计进口建筑陶瓷产品约为93亿元,连续5年增幅超5%。近年来,
建筑陶瓷产品进口市场方兴未艾,国外中高端产品不仅直接满足了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 也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需要。
尽管,
外国品牌的进入使得目前国内存量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是,通过竞争可以让国内建陶企业看到差距和赶超的目标与方向,同时还有先进标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我国民族品牌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促进我国建陶卫浴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机遇。
从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的建筑陶瓷产品金额为28亿元,占比为30%,进口总额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日韩,全年建筑陶瓷产品进口的总金额为27亿元,占比29%。
我国的建筑陶瓷产品主要从欧盟和日韩进口建筑陶瓷,欧盟中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比重最大。这是由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建筑陶瓷行业在全球发展的历史悠久且以高质量、高颜值闻名,我国主要进口国外中高端的建筑陶瓷产品,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建筑陶瓷产品充分的满足了我国个性化消费,消费升级引发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例如意大利的陶瓷企业与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合作。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瓷砖行业格局为"大行业,小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1551家,主营业务收入4790亿元。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包括东鹏瓷砖、欧神诺和蒙娜丽莎等营业收入均不超过50亿,市场占有率均不足1.15%。随着下游房地产行业全装修比例提高,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
全装修住宅比例提升,将提高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
我国住宅全装修的历史较短,仍处于初级阶段。欧洲20世纪50年代伴随住宅工业化,住宅全装修兴起,20世纪60年代传入北美和日本。我国全装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欧美日相比发展时间较短。全装修住宅在我国住宅总量中的占较低,不到20%,相比于日本、瑞典、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住宅全装修比例,住宅全装修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比于毛坯房,全装修不需要二次装修,因而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消耗排放、实现资源节约。2017年,国家出台的《建筑业"十三五"规划》鼓励和推动"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实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明确指出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地产商通过提高精装房占比提升产品价值和后续增值服务,少数几家大型房企的全装修比例达到80%以上。地产商集中度和精装房比例提高使地产商的采购话语权不断增强,因此工程端发力的建筑陶瓷企业集中度近年来逐渐提升。2013至2016年,建筑陶瓷行业复合增长率为9.54%,一半以上收入来自工程端的欧神诺和蒙娜丽莎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56%和23.09%两家企业的市占率由0.65%提高至0.82%。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装修住宅比重的提高,前期在工程端发力且绑定大地产商的建筑陶瓷企业将进一步深化优势,促进市占率提升,行业集中度也将逐渐提升。
政策大力引导,鼓励建筑陶瓷企业做大做强
我国当前低端瓷砖产品生产工艺成熟,进入门槛较低,市场同质化严重。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引导、鼓励我国建筑陶瓷行业进行产业升级。
2017年6月以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相继制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指导意见》和《推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个攻坚战"的指导与组织实施的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淘汰陶瓷砖产能30亿平方米,占总产能比例21.4%,陶瓷砖的产能利用率将由"十二五"末的72.9%提升至85%。同时提出,到"十三五"末,真正实现企业总数减少三分之一,前10家建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20%~30%,培育3~5家销售额超百亿元国际知名企业,行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这些政策的提出不仅旨在淘汰落后产能,也鼓励优秀陶瓷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强环保+大企业,推动建筑陶瓷行业转型升级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2017年年初至今,各地陶瓷主产区从主动压缩产能到被封查关停的陶瓷厂家数不胜数。山东淄博建陶产能从7亿平米减到2亿山东临沂建陶行业6成产能将退出河北高邑、赞皇陶企全线停产河南鹤壁陶瓷全部被要求企业停产整改四川夹江未来将有约30%的产能彻底退出福建闽清产区陶瓷厂停产,漳州8家陶瓷厂被限期整改广东、贵州、山西等产区,各有不同程度的环保整改和停产事件。
在新建产能方面,2017年受国内环保持续高压的影响,国内瓷砖主产区的一些陶瓷企业产能被迫转移,纷纷落户生产环境更稳定、原材物料更便宜、交通区位更便捷的省份,新建的瓷砖生产线初现大扩张,东北、山东、山西、河南、重庆、江西、新疆等地累计投资额已过百亿。
除了严格的环保约束,成本也是限制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2017年,受煤炭、化工原料和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涨价压力影响,山东淄博、四川夹江、西北产区和广东部分产区陆续经历了几波涨价。部分企业利润同比下跌高达60-70%。小企业受环保约束和成本压力,存在倒闭风险相比之下,大企业拥有资金优势,可以加强环保力度,并可以通过控制成本和新建产线的方式抢夺市场份额。
总之,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环保门槛不断提升,落后产能以及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会被逐步淘汰及关停,而注重品牌形象建设、研发技术投入以及绿色环保制造升级的企业将会在行业洗牌中做大做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粘贴于佛山政府网政务公开专栏)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佛山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陶瓷产业的发展对佛山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陶瓷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形势的发展,佛山陶瓷产业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受内外因素影响,佛山陶瓷产业发展面临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峻局面。
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佛山陶瓷产业的现状,包括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后,展望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前景,指出其发展的方向是:走可持续道路、做强区域品牌、增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等。
关键词:佛山;陶瓷产业;发展历程;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谈及陶瓷,就不得不令人想到佛山。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佛山的历史文化多种多样,而陶瓷文化无疑是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传播最广的。石湾陶瓷则更是佛山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使佛山获得“南国陶都”的桂冠,并延伸发展了“大佛山陶瓷”地域经济的概念。
一、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
佛山是镶嵌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佛山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南风古灶,五百年窑火不断,石湾公仔,享誉中外。佛山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国以前的辉煌与没落
佛山石湾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明代,石湾陶瓷业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高温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美术陶瓷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诗综》有载:“石湾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代中叶以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佛山的陶瓷业由停滞而趋向衰弱。国民党统治时期,佛山陶瓷业不但不能发展,而且日渐萧条、衰退,洋瓷输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至解放前夕,佛山的陶瓷业已奄奄一息。尽管如此,它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二)建国之后的重新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我国陶瓷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社会主义的陶瓷工业体系。在这一时期,佛山陶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石湾为中心,生产美术、化工和建筑陶瓷产品,在国内及出口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出口量在70年代占全国的20%。
但佛山陶瓷产业的高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以石湾为龙头的佛山陶瓷业抓住千年未遇的发展良机,迅速调整生产布局,引进先进设备,改革生产技术,开发建筑装饰陶瓷,创造了千年陶都的再度辉煌。在只有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佛山陶瓷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80年代末。佛山建筑卫生陶瓷开始起步,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的兴起。1982年广东佛陶集团率先在中国大陆引进第一条意大利年产30万平方米彩釉砖自动生产线,80年代中期,佛陶集团又率先在中国大陆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条现代化的卫生陶瓷生产线,标志着中国陶瓷业迈出了告别传统工艺和传统生产方式的第一步。期间主要以国有企业为骨干,政府在投资、技术装备引进或开发等方面大力扶持。大型国有企业广东佛山陶瓷集团可以称之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的领军企业,当时的条件下,该企业在投资、生产、技术、产品、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培养了大批陶瓷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为佛山陶瓷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佛山陶瓷集团作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基地,聚集了当时各方面技术力量,生产不断上升,企业效益不断增长,因此带动了当地一些国有及集体陶瓷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陶瓷产品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由于当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线许多设备要引进,投资大,项目建设审批、贷款等环节较多,建设周期长,生产技术门槛较高,所以生产的发展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形成了卖方市场,企业的效益极好,压砖机被喻为“印钞机”。
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佛山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实现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发展,供需达到平衡。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适逢由佛山直接管辖的四个县接连改为由佛山代管的县级市,如南海县改为南海市、顺德县改为顺德市,这些刚成立的县级市政府为发展经济,鼓励发展陶瓷产业,石湾周边的乡镇,如顺德的乐从和南海的南庄、西樵、罗村大建乡镇陶瓷企业。同期广东率先进行企业转制改革,个人资本开始进入陶瓷产业,部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开始转制为民营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变,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生产格局。同时佛陶集团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采取技术入股的形式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咨询,促进了陶瓷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佛陶集团自己培养了竞争对手。这时的技术装备仍以进口为主,由于技术引进投资大、投资成本高、资金筹措难,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不断有新的国产设备投入,如大型球磨机和喷雾干燥塔等。随着陶瓷企业数量的增加,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佛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佛山陶瓷产业在这一阶段获得快速发展,与政府的鼓励分不开。但是,因政府对陶瓷产业没有统一的规划,随处建厂房,还没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佛山出现处处冒烟现象,陶瓷无序竞争现象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此时,佛山陶瓷产业供需达到平衡,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产品的内销主要靠本地和各地的陶瓷批发市场,产品的出口以补偿贸易为主,出口量不大。
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这是佛山建筑卫生陶瓷发展提高时期。一些乡镇企业及私人企业,在当地政府(主要是镇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以其机制灵活、资金有保证,借助国内开发出的大型喷雾干燥塔、大吨位压机、宽断面辊道窑、抛光线等装备及新的生产技术,以低成本进入、低成本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佛山陶瓷产业的主角。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的一年时间里,佛山地区就有近200条新生产线上马,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增幅达到60%,业内人士称之为“白色恐怖”,供大于求的局面开始出现。由于市场竞争开始升级,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因管理机制落后,设备经十多年的使用,已显落后,同时因没有技术改造资金,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下降,最后被自己培养的竞争对手打垮,只有选择退出。与此同时,从国有企业出来的各种技术人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始从事与陶瓷相关的配套产业,如化工原料、色釉料、陶瓷机械及广告公司等,促进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产品经销制和展厅销售的出现,也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内销还是靠批发市场销售为主,据统计1998年佛山石湾的陶瓷批发市场就有13个之多,但因产品的品种和花色增加,部分企业已开始建大面积的展厅来展示产品,直接面向顾客销售,同时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到全国各地推销。因企业购买的设备主要是国产设备,出口补偿贸易逐步减少,一般贸易增多,但增速较慢,至1999年,佛山陶瓷年出口金额大约为7000万美元。
第四阶段是二十一世纪初至今。佛山陶瓷开始走上技术创新、产品品牌战略和市场开拓的发展之路。因国内市场供大于求,陶瓷生产企业开始注重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大吨位压机、先进的宽断面辊道窑及自动化的新型布料系统被广泛使用,陶瓷产品品种不断创新,天然石类抛光砖、仿古砖、高档釉面砖和大规格的瓷砖等被开发出来,产品不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而且部分达到国际水平,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这一时期,佛山陶瓷企业开始重视品牌的建设,在产品展示、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出现了较多知名的品牌。在这一阶段,佛山陶瓷产业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2006年佛山陶瓷企业547家、工业总产值572.74亿元、工业增加值164.92亿元、资产总计323.94亿元、利润总额21.41亿元、税收总额21.93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51280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59.9%、245.9%、270.7%、51.4%、1197.6%、192.8%和31.8%,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1%、23.0%、24.4%、7.2%、53.3%、19.6%和4.7%。2007年,佛山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366家、工业总产值614.45亿元、工业增加值184.62亿元、出口交货值65.05亿元、资产总计293.72亿元、利润总额36.44亿元、税收总额18.09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24180人,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5%、7.3%、7.9%、3.5%、6.6%、9.2%、5.9%和7.8%。2007年佛山陶瓷产品出口总值14.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5.7%,市场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轻工商会公布的2005年中国陶瓷出口50强中,佛山有13家,占全国的26%,占全省(23个)的56.5%。
二、佛山陶瓷产业现状
作为全国陶瓷产业中心之一的佛山,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一)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成就
1、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目前,佛山有陶瓷生产线1000多条,建筑、卫生陶瓷年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40%和16%,全球的25%和5%,陶瓷机械约占全国的80%,陶瓷色釉生产约占全国的50%。
2、形成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及会展中心
目前,佛山形成了青柯、置地、华艺、沙岗、河宕等五大陶瓷专业批发市场,中国陶瓷城和华夏陶瓷博览城两大陶瓷展示和会展中心,江湾路和南庄大道两大陶瓷专业街,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同时,佛山拥有佛山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中国陶瓷城两大会展场馆,经过2004年的陶瓷会展业整合之后,形成了陶瓷产品展(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陶瓷工业展(佛山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和陶瓷艺术展(陶艺节)三足鼎立的陶瓷会展格局。
3、已形成产业集群和成熟的产业链
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关的配套产业如陶瓷机械、陶瓷原料、耐火材料、陶瓷配件和陶瓷包装等专业生产厂家也迅速在佛山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佛山还有陶瓷研究所、陶瓷产品检测中心、专业院校、发达的专业媒体、广告公司、运输公司、陶瓷批发市场和展览场所,目前佛山市这类相关企业和部门就有1千多家,形成了很长的产业链,聚集效益明显。据专家评估,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在全国领先,已与意大利著名的萨斯索罗镇很相近。
4、技术在全国领先,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三十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我创新,佛山陶瓷产业已在技术上自成体系。从生产装备看,虽然总体水平与发达的陶瓷生产国意大利、西班牙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佛山都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从创新技术看,佛山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块彩釉砖、水晶砖和抛光砖等,可以生产出国外还不能生产的弧形砖,创新能力处于国内领先,部分技术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从研发中心看,广东佛陶集团陶瓷研究所为国家级技术中心,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建立的中国建陶研发中心是国家级陶瓷研究所,而且部分企业内部还有省、市级技术中心。从产品检测机构看,佛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陶瓷实验室是国家级建筑卫生陶瓷检测实验室、佛山质量检验监督检验所陶瓷实验室是广东省陶瓷技术监督检验站。众多的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及检测中心为佛山陶瓷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5、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成就了区域品牌
涌现出佛陶、鹰牌、东鹏、新中源、新明珠、嘉俊、蒙娜丽莎、博德精工、欧神诺和能强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同时,培育出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品牌。目前,佛山陶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东鹏、新中源、新明珠、蒙娜丽莎、ARROW),“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28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8个。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佛山陶瓷的区域品牌,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己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佛山陶瓷”的普通商标。“佛山陶瓷”已成为让世界认识佛山,让佛山走向世界的漆金名片,成为弘扬佛山历史文化和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
6、造就了大批陶瓷产业相关专业人才
由于产业的集聚效应,各类陶瓷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策划人才、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齐集佛山,为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佛山陶瓷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瓶颈
1、资源瓶颈
一方面是能源紧缺。陶瓷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行业。在陶瓷的生产中,燃料成本约占30%,近两年油价飙升已使燃料成本提高到约40%,这对以燃油为主要原料的陶瓷企业产生特别大的冲击。随着石油价格上升,化工原料、色釉料、包装材料等也跟着上涨,加上技术工人短缺,人工费用增多,佛山陶瓷产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陶瓷产品的价格却并未出现相应的上扬,把企业逼到了困难的境地。另一方面是瓷土资源紧缺。市场需求逐年攀升,陶企“断炊”的威胁将是陶瓷行业的切肤之痛。
2、环保门槛不断提高
陶瓷产业的废气、二氧化硫及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均居各行业中的前列。而佛山陶瓷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多数企业家的环保观念不强,不注重环境保护,对环保方面的技术改造投入不够。目前,佛山市政府已意识到陶瓷产业与城市发展不相融洽的被动局面,正大力对佛山陶瓷产业进行大力度的产业优化升级改造,勒令不达标的企业必须整改或关停,但这一过程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佛山陶瓷的技术装备国内领先,但与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技术创新和改造方面,大多数企业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能力,出现偷技术、产品同质化、技术纠纷多的不良现象,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设计方面,新产品数量不多,大部份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仿效性严重;产品开发方面,没有走出经验型、引入型、模仿型和实用型之路。另外,佛山也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企业,品牌战略与品牌经营水平与国内江浙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佛山陶瓷在市场上未树立应有的品牌和价值。
4、出口阻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佛山陶瓷的出口大幅增长,佛山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但是,这对国外的同类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通过设立技术壁垒、反倾销及关税等其他贸易壁垒来阻止我国陶瓷出口,佛山陶瓷出口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佛山陶瓷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主品牌、出口单价太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等。
三、佛山陶瓷产业展望
佛山陶瓷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其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发生了相对变化,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减弱,而资本、技术、生产管理水平等构成了佛山的优势要素。佛山陶瓷行业往前发展,必须要有新高度的目标定位,不是仅仅发展制造业,而是发展整个产业链,技术、文化、品牌都涵盖其中。为发挥佛山陶瓷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佛山陶瓷产业与城市的发展,佛山陶瓷产业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狠抓环保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陶瓷行业持续发展。陶瓷行业虽是佛山市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佛山市现代化大城市的建设,陶瓷行业由于资源、能源、污染等问题,与城市建设极不相融,因此必须强调节约资源、强调清洁生产。陶瓷产业作为典型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和必然出路,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二)做强区域品牌,生产文化陶瓷
佛山陶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它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发展创新的典范。要建立一个这样的品牌并不容易,它需要文化和市场的繁荣。陶瓷行业在佛山不仅是做砖做洁具那么简单,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广泛,具有广阔的文化内涵。目前,佛山陶瓷已经成为佛山一个强势的区域品牌。而佛山陶瓷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认知度高——原料、能源、运输、人力等成本却比其他区域要高,因此,佛山陶瓷只有走高端品牌之路,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国际产业竞争已由加工、制造的生产阶段转移到包括研究开发和营销、品牌在内的自主创新阶段。目前,佛山陶瓷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应推动其从跟踪模仿阶段向以技术、品牌、标准为主的自主创新阶段演进,实施差异化战略。一是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和发展现有的陶瓷生产装备,二是应用高新技术,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陶瓷新产品。
(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并举
陶瓷产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适合目前佛山经济发展的状况,必须从生产加工低端的价值链环节升级到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佛山发展的需要。陶瓷产业升级即从以前生产大、营销与科研小的“腰鼓型”,转变成生产小、营销与科研大的“哑铃型”产业结构,使产品的价值链尽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而陶瓷产业是专业性生产比较强的行业,从行业中完全退出来并不容易,许多企业更多地选择把价值链上处于低端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在佛山保留企业总部和产品的研发部门,从而推动佛山陶瓷产业升级。另外,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环境污染等也将促使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PS: 陶瓷是一个大产业当中有很多的素材可供创作,有其他问题可以HI我,我会尽量为你提供素材
中国自古以来兴盛后的三大支柱产业 陶瓷,茶叶,丝绸。
目前,陶瓷的就业前景还是可以的,以建筑陶瓷为例,大量建筑与装修,都需要。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替代产品。生活离不开日用瓷,工业也离不开工业瓷,对于陶瓷的发展,看准方向,做好市场定位,根据群体喜好,做出不同的日用陶瓷,投入市场,根据商品的销售量,做出相对产品生产,同时也要开发出新品来适应市场需求。
光说瓷砖这块,几十年间连续出了几十种品类,有影响力的比如抛光砖、仿古砖、全抛釉、微晶石等等,在这些子品类下,还有公司继续做孙品类,比如马可波罗的1295仿古砖,欧神诺的微晶宝玉等等,现在又多了诺贝尔的瓷抛砖、简一的大理石瓷砖。
新品类往往代表陌生,市场不成熟,经销商与门店要重新培训,装修工人可能也不了解,消费者懂不起,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它的营销工作、普及工作,还有施工环节是比较困难的,也显得非常关键。
瓷抛砖的百科词条,创建时间才2年,最早是由一位名叫“c4迦楼罗797”的网友创建。目前浏览次数7万多,已经比一些做了十几年的公司词条还厉害。
这个词的百度指数,最高峰曾在2016年8月初达到555,现在的单日平均水平保持在将近300。虽然离仿古砖、抛光砖、微晶石等品类还差一些,但是,不过两年时间,能将一个新词语做到这个水平,已经比很多公司都强了。
随着国内市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家持续推动建筑陶瓷行业进行绿色转型,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必将进一步发挥自身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优势以实现快速发展。随着建筑陶瓷行业的品牌化、高端化,以及全渠道时代、精装房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行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有进一步推动作用,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必将进一步提升。
建筑陶瓷的快速发展让人侧目。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陶瓷产业才开启了第一轮发展高潮,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建筑陶瓷的产量已开始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更是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城市化发展的良好时期,不但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筑陶瓷产品,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城镇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对建筑陶瓷的需求也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今后十年至二十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劲需求,仍将保证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稳定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建筑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12年,我国建筑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597家,共实现销售收入2900亿元,同比增长27.1%实现利润总额230亿元,同比增长34.8%。当年年建筑陶瓷总产量75亿平方米,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五年间年均13%的增长速度。2013年全年建筑陶瓷总产量接近85亿平方米,占全球总产量的68%左右。
在马桥遗址和崧泽遗址的发掘之初,恐怕难以预料日后会被考古学界公认为两种独特的文化——马桥文化和崧泽文化,这无疑是上海先民对人类文明捧出的两种富有个性的文化类型。在悠悠的考古史上,要以文化类型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马桥遗址位于今天的闵行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6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两次颇具文化创意的发掘,90年代前期又进行了第三次开挖。说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主要是与湖熟文化与良渚文化比较而言。主持过马桥遗址的前两次发掘工作、对上海考古工作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黄宣佩先生对马桥文化的文化个性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指出,马桥中层文化,经过整理研究,发现它与南京湖熟文化显著不同。例如在文化特征中非常重要的烹饪器,在马桥是三实足的陶鼎,使用我国东部地区的传统炊器;而湖熟主要是三袋足的鬲,鬲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常见器。即使是蒸煮器,在马桥也为上甑下鼎,而湖熟是甑鬲的结合。再以两者共有的印纹陶器作分析,器形方面在马桥全是圜底内凹的器底,而湖熟则有较多的平底器;马桥成行的鸭形壶,在湖熟未见,而湖熟常见的一种梯格形的印纹,在马桥属偶见。至于一种类似青铜器的觚、觯、尊、豆等灰陶器,与拍印的各种变形云雷纹,在马桥是主要器形与纹饰之一,而在湖熟不多见。所以马桥中层是一处我国东南地区的古越文化遗存,而湖熟则是古越与中原商周文化结合的另一类文化。以这类文化与在它之前的良渚文化相比,面貌截然不同,如马桥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器表普遍拍印绳纹或叶脉纹、篮纹、方格纹和席纹等印纹,而良渚则盛行灰陶和黑衣灰陶。器表大部保持素面,或部分作刻划纹。马桥器形常见圆底内凹,在良渚这类器基本不见。在良渚已有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在马桥中则不见。马桥文化的发现与命名,揭开了夏商时代古越的一段历史。当然,马桥文化同中原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交往和联系。
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崧泽遗址进行了数次发掘,在文化类型上涉及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后者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偏晚阶段,在文化面貌上反映了由今浙北、苏南地区较早阶段的马家浜文化的向东扩展。然而崧泽文化却是具有文化命名意义的独立文化类型。在崧泽遗址上,共清理了135座崧泽文化墓葬。崧泽墓地延续时间长,随葬器物丰富,组合清晰,形式完整,地层学依据充分,崧泽文化各期的文化遗存完备,为崧泽文化的全面分期奠定了坚实的史学、考古学和社会学基础。崧泽文化的石器多施精磨,穿孔用管钻法,形制有斧、锛、凿、犁等。崧泽文化的玉器用量增多,器形多见璜,还有少量环、镯和琀等。从崧泽遗址出土的玉琀,有小饼形、鸡心形和环形几种,都置于人骨架的口部。玉琀既非生产工具,又非装饰用品,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用玉文化由此进入了意识领域的更深层次,并直接为后续良渚用玉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崧泽文化陶器已经使用慢轮修整,夹砂陶以灰褐色为主,形制以鼎为主,少见釜形器。泥质陶以灰黑陶为主。器形多豆、盆、罐、壶、瓶,还有澄滤器和匜。器表压划竹编勾连纹,镂孔为三角形与圆形的组合。崧泽遗址的勾连纹黑陶豆、猪首形匜等是崧泽文化陶器中的佼佼者。勾连纹黑陶豆,直口斜腹浅盘,瓦棱纹细高把,喇口足外撇,造型精巧,壁薄匀称,呈现出一种富有弹性的、神似竹编的优美造型。猪首形陶匜,是陶工充满想像力的又一工艺佳作,先民把猪的凸吻巧妙地设计在匜的流部,造型别致,巧夺天工。崧泽文化从马家浜文化而来,又向良渚文化演变而去,是长江下游古文化发展序列中一个独立的文化环节。
2004年2月底,崧泽遗址考古发掘又获辉煌成果。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因为遗址区内将建造遗址博物馆而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从2月至4月底结束,获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成果。一是发现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祭坛位于崧泽墓地东南的原生土上,东西窄,南北宽,现存面积约230平方米。祭坛顶部地势平坦,有一片红烧土。由人工堆筑成土台作祭坛,并在祭坛上举行祭奠祖先或神灵等礼仪活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极其盛行。这次发现的马家浜时期祭坛将人工堆筑祭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二是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房址。房址坐落在祭坛北面原生土上。形制完整的有1座,平面呈圆形,外圈柱洞15个。房内地面硬实,面积约5.5平方米,门宽1米,朝西北方向,门外挑出门廓。房内有2个小柱洞,可安支撑屋顶的柱子。房内还有1个灰坑,坑内积淀着很多经过燃烧的草木灰灰烬。这处房址尽管面积不大,但结构比较完整。三是发现上海最早的先民墓葬。这次发现的7座马家浜文化墓葬填补了上海地区以往未有该文化时期墓葬出土的空白。墓葬都埋在祭坛之外的低地,6座为头向偏北的单人仰身直肢葬式,1座俯身葬。俯身葬墓主人头骨保存得较好,经鉴定为一年龄在25-30岁的男性。四是出土一批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重要文物。这次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石斧磨制,斧身上有一双面管钻的穿孔。管钻穿孔的技术以前一直认为出现在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时普遍应用。此件石斧的发现,将管钻穿孔技术提前了一千多年。这对于探索研究上海地区科学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骨器有狩猎用的骨镖,刮削用的獐牙刀。陶器除了生活用的器具釜、盆、豆等外,还发现了一只表面上有红彩的陶塑小猪,从体态上看是一只已经被人类驯化、圈养、野性荡然无存的家猪。小陶猪的发现,为中国动物驯化史、家畜饲养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五是发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墓葬及一批文物。此次发现和清理了12座崧泽文化墓葬。自1960年以来,共发现崧泽时期墓葬148座,为我们了解、研究崧泽墓地的布局及遗址所处的假山墩的形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中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青浦区的福泉山遗址榜上有名。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福泉山遗址被数次发掘,其文化遗存涉及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和吴越文化。福泉山遗址位于上海市西部青浦区重固镇的西侧。福泉山又名覆船山,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记载,“福泉山在干山北,下皆黄土,隆然而起,仅十余亩,殆古谓息壤也……初因形似号覆船,后以井泉甘美,易今名”。它是重固镇西侧农田中的一座古人堆筑的小土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东、南、西三面斜直,北部坡面有台阶。如今,土山上秀竹片片,小径迂回,依然弥漫着古朴气息,传递着来自古代文明的信息。福泉山是古代太湖地区在沼泽地带中的一种典型的高台墓地,内含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战国至宋代的墓群。在山的四周农田下又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与战国时代的遗存。埋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极为丰富。福泉山遗址的发现,为考古学和上海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随葬丰富的大墓都集中地埋葬于高土台上,随葬贫乏的墓葬则埋葬在遗址近旁的低洼地上,这对探讨良渚文化社会阶层的组成、埋葬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变化等均有直接的研究价值。随葬的玉石陶器丰富精致,美不胜收。玉器种类有琮、璧、钺、璜、坠,还有晶莹剔透的玉钺、组合复杂的项链、光滑圆润的玉珠和全国最早的玉带钩等。玉器形式骤增,工艺精湛,数量庞大,用途纷繁,代表着中国第一个用玉高峰的到来。石器增见了扁平穿孔平刃斧、有肩钺、有段锛、耘田器、多孔刀以及收割庄稼的专用工具——镰刀。不少经研磨抛光的钝锋石钺,毫无使用痕迹,明显地用作礼器。陶器盛行快轮工艺。夹沙陶摒弃了崧泽文化习用的蚌壳与谷壳屑,代之以云母与细砂,器形以缸形器、鱼鳍形和T字形足鼎最常见。墓葬中有些陶器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颠峰杰作,已经不再是日常使用的器皿,而是与珍贵的玉石礼器相配伍的良渚人礼天祀地、敬神祭祖的重要器具。福泉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无疑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
广富林遗存发现于1959年,早在60年代初,就进行了试掘工作,但是,取得重大进展却是近年的事。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松江城西北6公里,上海博物馆考古部近年在广富林遗址进行全面勘探,从而对遗址的分布范围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在超过10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都有古代遗物的分布,初步确定了遗址区域。在勘探的基础上对遗址进行重点发掘,取得了新的成果。考古工作者首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人工堆土筑建的台形墓地和23座墓葬。在发掘范围内,良渚文化墓地分为两个墓区,墓区的边缘都以石块为界。各墓随葬品以陶容器为主,其中有件夹砂红陶三口带流壶,造型新颖别致,是良渚文化中首次发现的新器形。另有一件彩绘双鼻壶在黑衣上绘红彩绹索纹,比较少见。多数墓葬还随葬了石器,个别墓葬有纺轮随葬。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墓葬还随葬玉器,种类有玉环、玉锥形器和玉管。在有些墓葬中发现了明显的人骨错位现象,如3号墓的头骨倒置,枕骨大孔朝上,头骨旁边放置了一堆脊椎骨,盆骨分离,肋骨散乱。人骨严重错位表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殡葬方式。发掘中还发现了良渚文化以石块作为墓上标志。以石块作为墓葬标志物显然是为了标识墓葬所在位置,以免后埋的墓破坏了先埋的墓,更重要的是便于在先祖的墓前进行祭祀活动。良渚文化墓地上的祭祀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烧毁后已经成为红烧土的房屋体残块搬至墓地,放置在柴薪之上,然后燃火再烧。另一种祭祀形式就是烧火,墓地上留下了许多小片的黑灰。这两种形式都以烧火作为祭祀手段,即所谓“燎祭”。广富林遗址发掘的另一项重要收获是新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它不同于以往分布于该地区的所有其他文化。其文化特征是陶器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叶脉纹、斜线纹、竖条纹和附加堆纹等,陶器种类有垂腹釜形鼎、浅盘细高柄豆、直领瓮等,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是第一次发现,非常新颖和特殊,堪称广富林文化遗存。通过比较可以认为这一文化遗存来自于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广富林文化遗存的发现为探讨4000年前族群的活动范围和迁徙、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变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材料。在广富林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东周—汉代遗存,并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材料和青铜生产工具,充分证明广富林在东周—汉代是一处非常重要且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聚落。另外还新发现了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填补了广富林遗址年代上的空白。
在邮电建筑方面,上海邮政局大楼首屈一指,为英国古典式大型建筑,融汇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钟楼式建筑风格,几个主立面围以贯通3层的科林斯柱式列柱,东南转角处上方矗立一座塔楼,配有大时钟,钟楼顶部有一组“通讯之神”雕像,在楼宇设计上兼顾了宏观的蔚为壮观与微观的细腻精致。
在文化娱乐建筑方面,1933年6月落成的“远东第一影院”大光明电影院、1930年3月开幕的被美国报纸誉为亚洲“洛克赛”(洛克赛为美国纽约设备最完美的影院)的南京大戏院,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国泰电影院以及天蟾舞台、共舞台都以外形过目不忘、内部高雅舒适而闻名。1917年建成的大世界游乐场居然成为沪上名胜之一,对游客的吸引力经久不衰。
淮海路国泰电影院
在饭店旅馆建筑方面,礼查饭店原为两层东印度风格砖木结构建筑,于20世纪初叶在原地重建5层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立面造型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成为当时最豪华的高级饭店。汇中饭店也受到青睐,新楼于1906年重建,高6层,主结构为砖木结构,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顶有花园,顶上有两座巴洛克风格的亭子,1912年毁于火灾,整幢建筑为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1934年落成的国际饭店有远东第一大厦之称,外饰面为褐色波纹面砖,底部墙面为黑色磨光花岗石,塔楼部分具有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沙逊大厦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内设中国式、英国式、美国式、法国式、德国式、印度式等不同装饰风格的客房。外白渡桥边的百老汇大厦建于30年代,一展现代主义风格。
纵观上海建筑业所完成的凝固乐章的世纪性嵌镶,我们可以理出以下几条主要头绪。一是凸现了国际都市的最初建筑形态。百多年前和本世纪初叶上海反映现代建筑史的建筑的成群崛起,帮助上海凸现了作为国际都市的建筑形态特征。这一时期上海建造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几十幢,它们的外观建筑风格各异,层高气势空前,花岗岩、大理石、面砖、钢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大量采用,市民开始熟悉“石头房子”、“铁房子”、“大理石公寓”的建筑,结构演进,用材讲究,装饰精致,工业建筑也由单层转为多层,由砖木结构转向钢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充分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对于现代建筑的追求和在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城市建筑的同步发展。这一史实证明,城市现代化的道路会在现代化观念、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思潮等无形层面上和城市空间等有形层面上展开,而城市建筑迈开现代化步伐是使整体城市空间问鼎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当然,其无形层面和有形层面是相互嵌镶、互为促进的。上海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进程同时足以说明这一点。二是打破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固有的发展周期。有关专家学者说得好,上海城市建筑发展的起点与西方的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但其打破了西方的惯有程序和固有周期。上海在这方面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势头猛,水准并不低,在当时上海的新兴建筑群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的影子,有的简直是复本,实为世界建筑史所罕见。这一时期,在上海城市建筑的风格上,英国式、希腊式、西班牙式、法国式、俄国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式、日本式等竞相渗透,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却客观凸现了世界文明包括建筑文明的共识、互融的走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为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发展的较高的逻辑起点的定位和上海城市建筑发展打破常规、缩短周期,及时与世界先进潮流的接轨,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基础,积聚了后劲。三是磨砺了具有世纪特征的建筑专家和建筑队伍。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出现建筑师,有的受聘于外国建筑设计机构,有的从海外学成归国,他们在城市建筑大潮的实践中受到锻炼,迅速声名鹊起。其中,周惠南、庄俊、关颂声、范文照、赵深、董大酉、杨锡缪、李锦沛、童寯、陈植等都把他们的智慧和才学与这个时期的上海建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据1948年的资料统计,在甲等营造厂的厂主或经理中,具有大学学历者占8.3%,配备有主任技师的厂家占30%。建筑专家参与其间的上海市建筑学会对上海城市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会创办《建筑月刊》,出版国内第一本《华英、英华合解建筑辞典》,举办讲座和研讨会,有助于申城建筑业的发展和城市图景的世纪性变换。大批建筑工程的客观需求和建筑专家的领衔,使建筑队伍迅速结集、壮大起来。据《上海建筑施工志》(《上海建筑施工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介绍,1934年,上海注册的营造厂已发展到2000多户,建筑工人达10万多人。合伙经营的甲级营造厂占27.8%,一些为建筑西式房屋而配置的专业施工队伍也开始形成,如国际饭店的吊装工程由擅长吊装的史惠记营造厂分包,江海关、百老汇大厦、中国银行等重大工程的打桩任务由沈生记、陈根记承揽。沙逊大厦、汉弥尔登大厦等外墙石作工程由擅长于石作工程的陈林记营造厂承包。这一时期上海的建筑队伍还得到宏观吞吐,外地建筑队伍进入沪上进行加盟。据1946年的资料统计,在上海建筑业中,上海籍的营造厂占53.2%,仅为一半略强,浙江籍占25.2%,江苏籍占18.9%,其他各省籍占2.7%。上海建筑队伍也积极向外辐射,足迹遍及南京、武汊、重庆、昆明、北京、天津、广州、杭州、西安、香港、澳门和泰国等地。如著名的南京中山陵、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就由上海的姚新记、馥记、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建筑队伍的宏观吞吐使凝固乐章的世纪性嵌镶具有更为宽广的视野。
在19世纪与20世纪合拢之际,上海的百业进行了一次现代型的整合,都市社会正经历着开放性的跌宕,生活方式已出现现代化的萌动,各种文明轨迹互动与交合,东西方文明集散与互补,人文精神合乎逻辑地碰撞着、积淀着,都市社会的现代转型已悄然而至。
行业发展尽管千姿百态,然而有规律可循。第一,行业百态与社会的现代转型相同步。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的现代转型,世纪效应的链式反应,工业革命成果的深沉推动,商品经济大潮的新的冲击,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一定发展,使农业、家庭手工业、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外贸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公用事业和文化娱乐业作为新的行业形象出现,使申城旧业歇息,新业崛起,百业待兴,耳目一新。第二,行业百态与先进的科技相联系。近代科技的突破,蒸汽机、纺机、织机、马达、电报技术、照相机和摄影、电影、汽车的发明,与这一时期的上海城市行业的发展都有直接的联系。随着19世纪末叶上海公共租界成立了电报公司,电灯在申城大放异彩。随之而来的是电车、电扇、电影等电动机械、家用电器、电光电声娱乐设施。无疑,社会转型的重要基础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转型又必然与社会百业的重新组合、演进联系在一起,或者直接地说,社会百业的多姿多彩具有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基础。第三,行业百态与国际都市的职业构成的新变化相一致。这种职工构成的新特点是冲破了单一狭窄的职业结构,强化了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劳动人口在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流动的同时,也向第三产业流动,使劳力结构重新配置,职工结构趋于现代,申城在充当全国工商中心、文化中心的同时,及时形成了服务中心,其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整合已趋于同步,走向深层。
二是都市社会的开放性跌宕。上海在进行社会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开放性跌宕。租界作为蒙受耻辱的标志出现于申城,上海被迫打开门户。从此,移民高潮迭起,外国侨民把梦想抛进申城,把万国风情带入上海,把有序与无序、交织与排他、协调与冲突、安定与冒险、精华与糟粕、进步与邪恶一起挟裹进来。当然,历史地看,上海作为国际都市的对外开放及其开放性跌宕,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现代转型。都市社会的开放性跌宕,促进了都市现代理念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外国侨民把现代都市的时空观念、节奏观念、城市布局观念、现代建筑理念、城市经济意识、城市管理思想和城市文化理念等揉合进申城岁月朝夕,融汇于沪上城市行为。都市社会的开放性跌宕,促进了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萌动。社会开放以后,都市的夜晚闪烁起霓虹,都市的清晨飘起了咖啡香,都市的商场装备了电梯,都市的游泳池、健身房里飞出欢声笑语,都市的日历里充斥进不同国度的节庆……申城的不同肤色的人们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交叉整合,最终萌动起充满苦涩的现代化的生活。都市社会的开放性跌宕,促进了各类人才的交流。开放的上海城吸引了不少科技人才、经营人才、金融人才、艺术人才、教学人才、新闻出版人才、医学人才和文化名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和地区,或侨居,或作短期访问、讲学,涉及各个领域。特定的时空使各类人才的各种学术思想、艺术见解、管理经验以至思维方式、科研方式和行为方式相互碰撞、激励,去伪存真,互补互益。现代理念的渗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萌动和各类人才的交流,有利于申城社会进一步进行现代转型。
历史告诉我们,申城的开放性跌宕曾经使之付出沉痛的代价。这种开放性跌宕是畸型发展,具有双重属性,充满各种悖论。一为沪上租界的两重性。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犯中国主权的产物,称之为“冒险家的乐园”和“罪恶的渊薮”并非言过其实,但是它历时近一个世纪,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城市管理也发生过积极的影响;它是中华文明的破坏者,又是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