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敬塑心中的太阳——记中国陶艺大师雍起林专注毛主席雕像52年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雍起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7月8日晚上10点与世长辞!享年85岁。
闻此噩耗,悲痛万分,然一切无法挽回一代巨匠安然驾鹤西去。这是一篇还未完成的文章,谨以此文沉痛悼念雍起林老先生。
——记中国陶艺大师雍起林专注毛主席雕像52年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时间回溯到1100多年前,一位叫作李群玉的诗人,来到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看到这幅景象,写下了当时长沙窑烧制陶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景象。
这一烧,不但让地处长沙市西北25公里处望城境内的古镇铜官,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同时开创了陶瓷业的辉煌时代。涛生云灭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
若干年后,笔者走进长沙望城铜官镇一座简朴的陶艺艺术馆。这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10月21日的陶瓷生产艺术馆,主要经营着艺术陶瓷及红色雕塑的制作与销售。
这个离铜官古街不远一处小院落,临街而建,路过的游客常常为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毛主席雕像而停下脚步。
“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做得太逼真了,太像了,我们被吸引进来看一看。”探访中,一位路过的游客说。
馆内陈列着上百尊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陶瓷雕像,有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英姿,有长征时期毛泽东的磅礴神态,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慈祥容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全国著名陶艺大师,曾任铜官美术陶艺厂副厂长的雍起林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礼物。
雍起林,1936年出生在望城铜官一个世代制陶的陶工之家。他自幼学随父艺制陶为生,12岁开始玩泥烧瓦、捏坯做缸,与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1960年,他被选送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一年后回到铜官陶研所工作,长期从事陶瓷艺术设计创造。铜官非常著名的炻瓷正是他从日本引进并进行改良研制的,因此,雍起林也被称为“铜官炻瓷的创始人”。
雍起林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铜官就是一片红色热土,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让雍起林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一直想着要创造一些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的热爱。而用陶艺塑造毛主席的形象是雍起林能想到的,又力所能及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
我国是拥有悠久陶瓷文化历史的国家,形成了多种陶瓷风格,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现代陶瓷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影响,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陶瓷文化相对撞,运用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符号产生出了新的创作风格,在传统文化味道的基础上又彰显出现代化的新潮。雍起林认为,人物塑像的风格都是经过历练而形成的,只有通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他与陶瓷界的一些大师的观点不同,他的观点是“型为魂 釉为辅”。雍起林把一件件陶瓷艺术品比喻一个人,型是一个人的躯体,釉色是一个人的衣服,选择釉色主要是为了吻合型体的形象特征。
实际上,雍起林塑造毛主席像从1967年便开始了。那时,他调到湖南省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工作,有幸结识了他的老师张松鹤先生。
张松鹤是我国著名的红色美术大师,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雕像、鲁迅著作封面浮雕、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毛主席雕像都是他的作品。雍起林认真向张松鹤学习、请教,1969年他成功塑造了一尊高达5米的大型毛主席陶瓷像。从此,雍起林走上了红色雕塑之路,“用双手敬塑心中的太阳”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在雍起林的书房内,我们看到了满满一书柜关于毛主席的藏书。“平时看得最多的就是毛主席的书,只要是有毛主席照片的,我都会买回来收藏。”雍起林告诉我们,毛主席已经成了他最熟悉的人,每个阶段的神情、动作、服饰,都烙印在他的脑海里。“为了这次献礼,我准备了很久,常常工作到忘了时间,但是有时突然闪过脑海的灵感能让我兴奋很久。”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塑造了百尊毛主席各个时期的雕像。
雍起林的三个女儿和女婿都继承了他的陶瓷雕塑技艺,构成了一个难得的“艺术之家”。三女儿雍应元从18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陶瓷雕塑。她一边对一个毛主席陶塑像进行精加工,一边告诉笔者:“最后一步的精雕一般需要三四天,而完成一尊陶艺雕塑,从塑形到最后的烧制,最短的需要3个月,长的可能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雍起林为传承铜官绝世陶艺,创作了巨形雕塑《铜官窑》,这件作品艺术再现了盛唐的商业文明。有外商出价20余万元购买,但是雍起林不卖,他要把《铜官窑》作为文化的传承,留给家乡。
今年85岁的雍起林,已在工艺美术行业陶瓷、雕塑领域历练了73年,专注做毛主席雕像52年,烧制陶瓷作品多达20000件。
红色雕塑收藏大家冯刚先生说,雍起林老先生一辈子投身雕塑领域,不辞辛苦,钻研毛主席像,历经五十二载的精进与心血的注入。毛主席像在雍大师的手中或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面容慈祥,心怀天下,这一切都是神情必现,惟妙惟肖。
以瓷为媒,与世界对话。雍起林说,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而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有创意的去传承和保护。陶艺它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尤其在这不平凡的年代,我们更要用特有传统文化来找到民族的自信。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曲调悠扬婉转、铿锵有力的一曲《红梅赞》,却饱含着无尽的泪水和凄凉。
2021年7月8日晚上10点左右,这座简朴的“雍起林陶艺艺术馆”触及到的每一个小小的角落,都隐含着蚀骨钻心的悲痛。
85岁的雍起林大师,哼着这首饱含壮志豪情的《红梅赞》离开了我们。“一片丹心向阳开”,那是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是雍起林老先生一辈子投身雕塑领域,匠心独运、刻苦钻研,历经五十二载的精进与心血的生动写照,更是为中华儿女传递“红岩精神”的率先垂范。
那一天,夏风细雨,轻吟浅叹。
雍起林老先生坐在即将完成的“十八洞村群雕——‘人民领袖爱人民’”前,用宝贵的生命坚持着、诠释着工匠人的使命和担当。
1、王锡良
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
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10年被大瓷网&大陶网艺术家数据库收录为陶瓷名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 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是第一批授誉(1979年8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粉彩山水人物瓷板。
2、秦锡麟
秦锡麟,江西南昌人,1942年5月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64 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原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陶艺》和《陶瓷学报》杂志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等职,是第二批授誉(1988年4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芦荡竞翔》。
3、张松茂
张松茂,江西鄱阳人,1934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擅长陶瓷粉彩人物、山水、鸟画、雪景,是我国陶瓷美术界的全能画师。他的作品“紫归杜怀图”粉彩瓷板书被当做江西政府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其传略被记入《中国当代要艺家传》。
其于1954年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研究设计,1959年荣获“陶瓷美术家”称号,1986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4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张松茂之家被评为“陶瓷世家”。是第二批授誉(1988年4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惊艳传书》,《西厢记》人物为题材制作的 《惊艳传书》首次在珠海亮相。业界表示,这一作品目前市场估值超过1200万元人民币。
4、王恩怀
王恩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籍江西省丰城市长湖乡,1935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从小随父亲王步(青花大师、陶瓷美术家)学艺作画,后又师从刘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术家)研习绘瓷技艺。1949年入省立陶瓷专科学校,学习陶瓷美术,1950年在家随父王步学艺作画,1954年就职于轻工部陶研所(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设计,1964年奉调景德镇为民瓷厂,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大瓷网艺术家库陶瓷名家、任厂美研所名誉所长。
1979年被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粉彩《牡丹玉兰》获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牵牛花》15头咖啡具,获景德镇市首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荷花蜻蜓》5头组合画具,获景德镇市第二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粉彩《茶梅竹》图纹设计,在'景德镇市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品'评比中,荣获一等优秀作品奖。
5、李进
李进,艺名李峻,1940年9月生,江西石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李进长期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师从“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擅长陶瓷装饰人物,兼工花鸟、动物。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奖励。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粉彩《水仙花》、《钟馗》瓷盘分别获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一、二等奖;粉彩《水仙花》瓷盘获景德镇市第一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孔雀东南飞》获1983年轻工业部优秀奖;《杜十娘》获1984年江西省文艺创作二等奖。
6、王隆夫
王隆夫,别号“昌南子”,江西浮梁县人,1931年11月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擅长运用粉彩绘制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意笔花鸟。出身于“陶瓷世家”,祖父王昌彬,曾任晚清-御窑总办。
代表作:《一苇渡江》、《唐三侠》、“粉彩八仙过海薄胎瓶”、“粉彩夜宴图瓷板”等获国家级专业评比一、二等奖和金杯奖。
7、唐自强
唐自强,194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先后在景德镇陶瓷雕塑瓷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工业美术研究所和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理事。
1990年被评为景德镇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在各类展评中共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共30余项。是第三批授誉(1993年12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2000年,五块一套的大型新彩瓷版画《清明上河图》又喜获成功,现陈列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春讯》、《花神》、《六鹤同春》、《小鹿》等四件瓷雕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瓷雕《唐代仕女》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
8、戴荣华
戴荣华,1940年1月生,江西波阳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擅长陶瓷古、粉彩装饰兼新彩、青花,创作题材多为古代仕女及山水、花卉。曾参与国家、省、市级陶瓷艺术展评并多次获奖。是第四批授誉(1997年9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春蕾》咖啡具,获首届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二等奖;《孔雀舞》花瓶,获景德镇市1979年'迎春展瓷'优秀奖,并作为影片《祭红》的片头作品;《争艳》荷花瓶,获'赴京展瓷'一等奖。
9、张育贤
张育贤,笔名风友,1938年生于江西余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调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专门从事陶瓷雕塑绘画研究和创作。
曾师承著名雕塑家曾龙升、蔡金台学习传统技法,擅长圆雕、捏雕、镂雕、浮雕及陶瓷绘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美术界老艺术家联谊会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特聘教授。是第四批授誉(1997年9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锋从磨砺出》、《眯眯》、《白菜·蜗牛》、《鉴真像》、《花神》、《披纱女孩》、《回娘家》、《春》、《反弹琵琶》、《济公》。
10、熊钢如
熊钢如,室名'半墨斋'。原籍江西省丰城市,1941年2月出生于江西丰城河州乡。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先后任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厂长,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景德镇陶瓷馆馆长,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等职。擅长雕塑创作,涉及城雕、浮雕、瓷雕;喜绘中国画,从师于胡献雅先生;善画瓷画,综合青花、色釉、新彩均有所长。是第四批授誉(1997年9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1964年瓷雕《初耕》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色釉瓷雕《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9年,《祖国万岁——牡丹颂》在为庆祝建国5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中,被评为一等奖,而且是陶瓷艺术类唯一的一等奖。
陈清宜,男,1971年7月出生,1991年1月入伍。现任德化祥窑艺瓷研究所艺术总监。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福建省陶瓷协会理事、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陈清宜1988年就到泉州树泉工艺品有限公司从事雕塑工作,在多位知名师傅的指导下,掌握了许多创作技巧;1995年进入福建佳美集团公司,从事传统陶瓷雕塑创作及现代陶瓷造型设计雕塑、模具成型、烧成等管理工作。他经常请教前辈大师,认真研究名师名作技法,经过十几年的雕塑创作与创新,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技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011年,他成立了祥窑艺瓷研究所,认真借鉴历代的烧制经验,大胆进行配方创新与工艺改革,全力打造出高温红釉、高温建白、手拉坯花瓶、玉瓷壶、玉瓷杯等德化白瓷艺术珍品。他积极推动“瓷与画”艺术元素的结合,把书画大师“请进来”创作,努力做到瓷中有画,画中有瓷,探索出一条名窑、名师、名画、名瓷融合的发展之路。他先后授徒8名,已有3名被评为中级工艺美术师。
王锡良,男,1922年2月生,安徽黟县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书画院院长。他出身"陶瓷世家",少年时随叔父"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学艺,1954年进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擅长陶瓷粉彩人物、山水、花鸟。作品笔力老道,构图严谨,师法自然,技艺精湛,形神兼备,超凡脱俗,享誉国内外。曾多次应邀赴国外举办陶瓷名作展览,不少作品被国内外馆藏机构收藏。"黄山大型陶瓷壁画"、"粉彩春风拂栏露华浓瓷瓶"等分别获国内专业奖,并在《人民日报》、《美术》与《中国陶瓷》等报刊发表。传略载入《中国美术辞典》与《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等书典。
王隆夫,男,1931年生,江西浮梁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史馆馆员。他出身于"陶瓷世家",多年在景德镇艺术瓷厂从事陶瓷美术创作,擅长粉彩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花鸟。作品融诗词、绘画、书法于一体,取其情境神韵,笔力刚健,气势磅礴。代表作"粉彩八仙过海薄胎瓶"、"粉彩夜宴图瓷板"等获国家级专业评比一、二等奖和金杯奖。曾出席全国第二、三届工艺美术代表大会,获全国艺代会银牌奖。多次应邀赴国外参展及技艺交流,不少作品被国内外馆藏机构收藏。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名人辞典》和《世界名人录》(华人卷)等书典。
张松茂,男,1934年1月生,江西波阳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景东瓷业有限公司艺术顾问。他出身"陶瓷世家",多年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研究陶瓷装饰人物、山水,善画花鸟、雪景。作品技法细腻,朴实自然,富有新意。代表作"井岗春色大型陶瓷壁画"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为美国布莱德福特彩盘中心设计"北京颐和园"、"四季花鸟"两套系列彩盘,世界发行。重新创作绘制的"紫归牡怀图粉彩瓷板"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送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礼品。曾多次应邀赴国外举办陶瓷名作展览和技艺交流,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辞典》等书典。
王恩怀,男,1935年12月生,江西丰城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他出身"陶瓷世家"(其父为陶瓷美术家王步先生),从小随父学艺,又拜"珠山八友"刘雨岑先生为师,博采众长,潜心研究陶瓷艺术,不仅擅长粉彩花鸟,而且新彩、青花及日用瓷花面设计也得心应手。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在《中国工艺美术》、《装饰》等杂志画册上发表了多件作品,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馆藏机构收藏。曾多次应邀赴国外举办陶瓷名作展及技艺交流。传略载入《景德镇陶瓷美术百家》、《瓷都艺星》等书典。
张育贤,艺名风友,男,1938年4月生,江西余干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雕塑研究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后留校任教,1962年到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瓷雕创作研究,师承陶瓷美术家曾龙升、蔡金台,技艺不断推陈出新,作品形象逼真,神韵灵动,情态细腻。"螃蟹"、"黛玉葬花"等瓷雕多次获专业展奖,《中国陶瓷》、《艺术陶瓷》等杂志画册发表了其多件作品,传略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词典》与《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等书典。
刘远长,男,1939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高岭陶艺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一直在景德镇雕塑瓷厂从事陶瓷雕塑创作,瓷雕题材丰富,构思严谨,章法洗练,形式多样。代表作"飞天天女散花"与"哈哈罗汉"等瓷雕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评比奖。"飞天"瓷雕被外交部选为国家礼品瓷。曾组织参与创作大型组雕"水浒108将",主持设计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的大型漆版镶嵌浮雕。"红牛"瓷雕入选《世界美术家全集》,并多次应邀参加国外大展及技艺表演
戴荣华,男,1940年1月生,江西波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长期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擅长陶瓷古、粉彩装饰兼新彩、青花,创作题材多为古代仕女及山水、花卉,作品古拙道劲,明快洗练,格调高雅。曾参与国家、省、市级陶瓷艺术展评并多次获奖。《中国陶瓷》、《中国工艺美术丛书》等杂志画册曾发表其作品,并著有《戴荣华陶瓷艺术》、《戴荣华画瓷艺术》等书。传略载入《世界华人艺术成就博览大典》和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等书典
唐自强,男,1940年1月生,湖南长沙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多年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创作研究,其创作手法洗练,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陶瓷美术评比奖,"六鹤同春"捏雕于1978年选作国家礼品瓷,由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先生送给泰国国王,并多次应邀赴国外参加陶瓷名作展览,并进行技艺交流。
李进,艺名李峻,男,1940年9月生,江西石城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长期在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师从"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苦研技艺,锲而不舍。他擅长陶瓷装饰人物,兼攻花鸟、动物。作品不浮于"形"似,着重刻画物象内涵情感,意境和手法艺高一筹,并多次获国家级一等奖。作品多为海内外收藏,多件作品发表在《中国陶瓷》、《收藏天地》等杂志画册,上海电视台作了专题介绍。传略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书典。
熊钢如,男,1941年2月生,江西丰城人。现为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协陈设艺术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他擅长陶瓷雕塑,兼陶瓷新彩、青花色釉装饰。作品注重立意,讲究内涵,以简驭繁,大气不拘。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30余年,主持参与创作过大型组雕"水浒108将",曾任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改造副总设计,并参与"宝灵尊"设计制作。策划和参与创作江西省人民政府送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礼品"紫归牡怀图";设计江西省人民政府送澳门特区政府成立礼品"百荷图"。作品"祖国万岁--牡丹颁"(瓷艺)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一等奖。
徐庆庚,男,1941年8月生,江西乐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多年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粉彩、青花和色釉装饰创作,以人物、风景及综合装饰见长。作品典雅细腻,构图巧妙,形象生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其中有"陶艺惠风"、"秋光图粉彩瓶"获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一等奖。"松鹤青花釉里红瓶"等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工艺美术馆及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曾多次应邀赴国外举办陶瓷艺术展及技艺交流。
简历:
1931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
1953年起即师承刘传从事石湾陶艺创作,曾任石湾美术陶瓷厂副厂长兼创作室主任,
198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多次随国家美术家代表团出访波兰、匈牙利、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退休后创办“陶花源陶艺创作室”,继续从事陶艺创作。
作品简介:51年来,他创作了许多陶塑作品,代表作有《唐太宗》、《诗圣杜甫》、 《弃官寻母》、《桂酒献擎天》、《塔吉克姑娘》、《丝绸之路》、《文姬归汉》等;不少作品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工艺珍品奖等奖项,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人生格言:艺术家心中要记住人民,奉献是人生的目的。
发展传统 开拓创新
刘孟涵(石湾陶艺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庄稼曾就读于师范美术系,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石湾,上世纪50年代在艺坛初露头角时,作品难免有些“洋气”。组织指派他拜刘传为师,旨在抢救和恢复民间传统艺术。庄稼不负重托,刻苦钻研,终成大师。他塑造的气宇超凡的《唐太宗》和深沉激越的《诗圣杜甫》,被公认为20世纪石湾陶艺的经典之作。
庄稼坚信“传统是活着、发展着的。”他堪称开拓石湾陶塑现代题材的先驱。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塔吉克姑娘》,造型简洁概括,采用高科技的结晶釉,既有石湾韵味,又充满时代气息;70年代以一尊《试针》,享誉大江南北;晚年塑造的《芭蕾之诗》,标志着艺术创新又登上了新的台阶。
“多琢磨,多尝试,做到老,学到老。”年过70岁的庄稼大师,至今作品和人一样,充盈着如火的热情和青春的活力。
年届73岁高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刚刚完成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陶塑作品《伟论兴邦》,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另一巨制的构思创作中。“我的愿望是完成毕生想做的事情,回报国家。”庄稼大师正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现在】
奉献社会,让艺术回归人民
日前,记者来到石湾镇弼塘乡工业区“陶花源陶艺创作室”,拜访了庄稼大师。这个由大师退休后创办的陶艺创作室,没有红墙绿瓦、豪华庭园,但有恬静、简朴的工作环境,四周摆满了大师的陶塑作品、书画名家题辞和大师与家人的合影。
“退休后,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创作,目的是奉献社会,让艺术回归人民。”大师深有感触地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艺术应是人民共同拥有,但高档的艺术品一般老百姓买不起,有价值的陶塑原作只能被有钱的收藏家买走,常常深藏不露,普通百姓无缘见面。比如,自己以前在企业创作的作品,往往刚出窑,还来不及拍照片就被收藏家取走了。因此,艺术回归人民的最好方式是把作品放在博物馆,让群众随时都可以欣赏。所以,我1993年从石湾美术陶厂退休后,就创办了‘陶花源陶艺创作室’,决心把自己创作的部分陶塑作品捐赠给博物馆长期保存展出。”
十年耕耘,成果丰硕。庄稼大师对记者说,至今,他捐赠给各地博物馆的陶塑精品和原作已超过200件,全部是他退休后创作的力作。其中,向广州艺术博物馆捐赠了《文姬归汉》等作品43件;向石湾博物馆捐赠《唐太宗》等作品22件;向家乡普宁市艺术馆庄稼专馆捐赠价值超过100万元的作品40多件。
谈起这些事,庄稼大师开心地笑了。他告诉记者,社会没有忘记他的奉献,去年他有三大喜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奖项“突出贡献奖”;荣获佛山文联颁发的“最高成就奖”;荣获普宁市政府颁发的该市最高奖项“铁山兰花奖”。
年过七旬的庄稼大师虽然身体不好,但一投入艺术创作,就会进入忘我的境界。与他朝夕相处的爱人、作家关健儿告诉记者,大师的生活除了“公仔”还是“公仔”,他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庭、不属于我,只属于艺术。几十年来,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陶塑作品,但日常生活常识却很少注意,以致常常闹笑话。比如,他用电风扇不会调快慢档,关风扇时只好将电插头拔掉;记电话号码最怕长数字,很怕打手机。
庄稼大师对生活要求不高,对创作却十分严谨。为了突破石湾公仔造型“上轻下重”的传统,他经过10多次的实践试验,找到了最佳的支撑点,成功创作和烧制了表现少女足尖独立,婀娜多姿地跳《天鹅湖》的新作《芭蕾之诗》,开创了石湾人物陶塑依靠单脚支撑全身的先例。
谈及今后的打算,庄稼大师深情地说:“艺术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为石湾陶艺的发扬光大付出毕生精力!”
【过去】
艺文俱进硕果累累
从艺51年来,庄稼大师艺文俱进,不仅创作出众多名扬中外的陶艺珍品,先后参加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销活动;而且著述颇丰,发表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等一批学术论文。由于艺术成就卓著,1988年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文化知识是艺术之母,只有文化知识扎实,艺术家才能升华艺术,在创作上取得突破。”谈及自己的成果,庄稼大师深有体会地说。
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的庄稼从小喜欢画画,1949年秋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投身革命,从事部队美术活动和舞台美术工作。1953年,为恢复和发扬石湾陶艺,庄稼被派入石湾拜著名民间艺人刘传为师,肩负着抢救民族遗产的重任,从此开始了陶艺创作生涯。在陶艺名师的指导下,他如痴如醉地迷上了“石湾公仔”,从潘玉书、刘传、陈渭岩、潘跌逵等陶艺大师造诣精湛的作品,到无名艺人信手捏来的粗犷泼辣之作,都成了他临摹、揣摩的对象。这些来自民间艺术的精灵,钻进了他的心扉,烙刻在他的脑海,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很快便显露出艺术才华。1954年,他创作的陶塑作品《七仙女》被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美术展览”,受到国际艺术界好评;1960年,他和刘传一起被邀请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课,登上了最高学府的讲坛,这一年他才29岁。
然而,在陶艺创作上初露锋芒,并没有使庄稼沾沾自喜,他感到自己的作品还型不达意,感染力不强,原因是生活来源不丰富,艺术修养不足。于是,他积极深入生活,博览文学艺术名著、古今中外画家和雕塑家的文章及作品,贪婪地吮吸文化艺术营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阔了他的视野,升华了他的艺术,形成了自己取材广泛、寓意深长、典雅传神等艺术特色,陶塑力作源源问世。其中,作品《唐太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诗圣杜甫》、《弃官寻母》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评为中国工艺珍品,入藏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汉武帝》、《升平乐》由中国历史博物博收藏;1997年3月,中央电视台在“东方之子”专题节目中,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
渊博的文化知识,提高了大师的理论水平,艺术论著频频发表。1997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撰写《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雕塑分集专论《二十世纪的中国陶瓷雕塑》的重任交给了庄稼。这篇专论内容涉及我国陶瓷雕塑的历史渊源、近百年的发展概况和艺术成就、各大陶瓷产区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知识面广、写作难度大。博学多才的庄稼大师临时放下手头的陶艺创作,日以继夜搜集整理资料,投入写作,历时一年半,圆满完成了长达一万多字的专论,真实准确地概括了我国陶瓷雕塑的发展史,受到了广泛好评。“这是我一生中花费精力最多、时间最长、最难忘的写作经历。”谈起这篇得意之作,庄稼大师开怀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