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潮州陶瓷产品有哪些?
唐宋时代,潮州城四郊窑场遍布,古城四周有南郊的洪厝埠、竹园墩,北郊的窑上埠、北堤头4处。
至于宋代窑址,从东郊笔架山峌南郊洪厝埠,竹园墩。再至北郊的田东园、窑上埠、瓮片山、竹竿山、象鼻山、凤山等,方圆断续10多千米。
古时凤山赤岭一带,有窑灶36条之多。这些窑口若同时点火生产,环城四周,炉火正红,该是多么煌煌赫赫的场面!
当时的陶瓷产品有碗、盘、碟、炉、壶、罐、洗、盒、佛像、动物、西洋人头像等,其中的鲤鱼壶,承唐遗制而加改造,广东仅此一家。釉色有青白、绿、黑、酱黄、酱褐、白等,装饰手法划花、印花、刻花、点彩、捏塑、雕、贴等。
其中,尤以笔架山古窑址最为集中和著名,这里绵亘2000米,窑场栉比,古称白瓷窑、百窑村等,无论从窑灶、产量到瓷艺,潮州,都为宋代的广东瓷都。
而且,这里发现的西洋人物、动物形象说明了潮州陶瓷的“外向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羊鼻岗的一个地下窑藏中,发现了5件瓷器,这是4件佛像和1件莲花座,那佛像座上,分别刻有年、月、日、地名、窑名、供养人、制作者的款式.
这5种款式齐备的宋瓷,为国内所仅有,这是价值连城之瑰宝,其“水东窑”及匠人周明,证明了原来百窑村的窑址。
由于建于韩水之东,而宋时有水东窑之名,而器物于羊鼻岗发出,其山前村为周姓聚居村落,又为笔架山窑神秘熄火之后,潮州瓷都的西迁枫溪,隐约提供了历史的足迹。
唐代瓷器名窑有
(1)河北邢窑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历经隋唐而发展成熟。唐朝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瓷器以白釉色见长,很少见附加装饰。
(2)浙江越窑 越窑烧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但唐代是越窑瓷器发展最快的阶段,直至晚唐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唐代越窑青瓷地域范围更加广大,除上虞、宁波等中心地带,浙江东北、东南也发现烧造窑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
3)河北定窑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县涧瓷村及东西燕川村,古时为定州所辖,故名。唐代后期,由于邢窑制瓷原料的匮乏等原因,日渐衰落,唐代河北定窑开始替代邢窑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
(4)河南巩县窑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小黄冶、铁匠炉、白河乡等地,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青花和三彩陶器。
(5)湖南长沙窑 长沙窑位于今湖南长沙市郊的铜官镇。长沙窑器物式样繁多,烧制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兼烧文房用品以及各式瓷塑玩具。
(6)山西浑源窑 浑源窑窑址出土器物非常丰富,瓷器烧制年代早,持续时间绵长,瓷器质量更是优良。主要器形以碗为主,兼有罐等器物。主要釉色有三种:白釉、黑褐釉和茶叶末釉。胎体比较厚重,胎呈浅灰白色,胎釉之间施白色化妆土。浑源窑主要的瓷器品种以黑釉瓷和白釉瓷为主。
(7)陕西铜川窑 铜川窑址居陕西铜川市黄堡镇,黄堡镇古代属耀府,因此也称“耀州窑”。器型主要有:生活用具碗、钵、壶、盘、盒、瓶、杯等;有部分瓷质动物如:马、猴、狗、虎和瓷俑等。铜川窑的釉色主要是黑釉和白釉两种,另有部分黄釉和绿釉。纹饰简单,大部分光素无纹。造型为唐代标准特征。
(8)安徽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因唐代属寿州辖而得名。唐代的寿州窑器物主要以黄釉为主,釉色包括:蜡黄、鳝鱼黄、黄绿和铁锈釉等,釉层薄厚及浓淡不匀。胎质分粗细两种,胎的颜色有近白色、白中带微红和绛红色等。寿州窑的最大特色是瓷黄,出土器物多以黄釉瓷为主,大部分器物的胎釉比较粗糙,普遍使用化妆土。
(9)四川邛窑 邛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四川邛崃市的固驿、什方堂、瓦窑山、尖子山等地。创烧时间不详。唐代四川地区的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生活用具包括:壶、罐、钵、碗、盘、杯、碟、盏、灯、炉、豆、盒、唾壶和罈等。邛窑的器物极具地区特征。唐代小的瓷塑制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邛窑瓷器的胎质颜色以褐色、深褐色和紫红色最多;釉色丰富,包括青色、青灰色、绿色、黄色、酱色等。
(10)江西洪州窑 洪州窑位于今江西丰城市的曲江、罗湖一带,唐时属洪州,因而得名。洪州窑是唐初时期的一大名窑。洪州窑以烧制碗和杯为主,瓷质粗糙;纹饰主要以莲实纹为主,兼有其它纹饰,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釉色呈褐色或者深褐色,有部分青绿釉,器物质量不高。
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品茶
品茶,是一门艺术,是感悟人生百态,它延伸出千年茶文化。从最初的粗茶淡饭到现如今修身养性的茶道,茶文化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文化中。唐宋时期,饮茶盛行,又正值宗禅宗和文学呈繁盛之态,陶瓷文化由此受其影响,审美取向开始转变。
饮茶的陶瓷茶具,亦被赋予了风雅气息的禅意。实用性的茶具,成为了一种精神艺术。但唐宋审美风格也不尽相同,大唐国力强盛,陶瓷茶具外形器宇轩昂;而宋代造型高雅内敛,显返璞归真之意。唐宋时期的陶瓷茶具,兼备了美感和实用性,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一、唐朝茶文化下的陶瓷特点1、唐代的茶文化
唐代是茶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唐朝都市中茶肆随处可见,在老百姓中饮茶之风风靡,茶事活动兴盛起来;这种全民参与到饮茶的背景,不仅使得当时的人们注重煮茶的方法,而且对陶瓷茶具非常重视。
世界上第一部阐述茶的著作《茶经》中详细记述了关于茶的采摘工具,制作茶的方法,煮茶的工具和方法,喝茶的方法等,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同时书中还指出了“茶具乃举行茶事的必备之物”可见陶瓷茶具在当时茶事活动中的重要性;
《茶经》
2、唐朝的陶瓷茶具出现
唐朝之前并没有专门用于喝茶的工具出现,大多数都是直接使用食用碗,与吃饭所用的碗大多没有区分。到了唐朝,饮茶的盛行之风给陶瓷茶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唐朝的陶瓷工艺迅速发展,技术的提升也为陶瓷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茶具是茶事活动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因此陶瓷茶具成为了唐朝陶瓷工艺发展最主要的种类。
3、唐朝的陶瓷茶具
唐朝的陶瓷发展史上,一直有着“南青北白”的说法。这里的青和白指的是越瓯和邢瓷。其他的还有诸如黄釉、黑釉等陶瓷品种。
越瓯是越州出产的窑青瓷,是当时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越州地处今天的浙江地区,这里出产的青瓷带有着南方的灵动风格。当时出产的窑青瓷,瓷壁较薄,底部卷且浅,在瓷器内壁常纹有莲花纹或草纹,瓷色冰清如玉,色泽滋润。
窑青瓷的特点,恰恰迎合了当时饮茶的使用。‘底部卷’是为了让人更加容易拿捏;‘底部浅’是为了让当时人们饮茶时更方便地喝掉茶汤和底部的茶末。因此,当时窑青瓷很受欢迎。
故诗有云:“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邢瓷即邢窑白瓷,白瓷较青瓷的诞生稍晚。当时的邢窑白瓷主要特点是光洁如雪,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同时白瓷还有着瓷壁厚、质地坚硬的特点;造型上简朴端庄且大气,看重实用性,体现着唐朝的开放之风。
邢窑白瓷
而邢窑白瓷因为这些特点,不仅能够显示出茶汤的颜色,而且还在保温和传热等方面性能良好故在当时享誉盛名。《乐府杂录》曾记“率以邢瓯十二,旋增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这段文字可以说明邢窑的瓷质优良。
南青北白并不影响其他品种的陶瓷茶具出现,在《茶经》中还写到:“寿州次、洪州次。”寿州和洪州当时主要生产黄釉瓷和黑釉瓷,黑瓷茶具主要出现在唐朝末年。由于这几种陶瓷茶具的颜色与茶汤不搭配以及使用起来不符合当时的茶文化风气,所以在唐朝不被重视。
唐朝国力强盛,陶瓷的审美造型因人们的饮茶方式、审美观念等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有着独特的一面。这时候陶瓷的主要造型是落落大方、精致圆润,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实用性。唐朝的茶文化及陶瓷的发展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二、宋朝茶文化下的陶瓷特点1、宋朝陶瓷发展的因素
宋朝陶瓷的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促进了宋朝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宋朝经济发达,手工业发达,这些都在推动着陶瓷的发展。
斗茶
宋朝社会上的喜茶之风进入了高潮时期,斗茶盛行。斗茶是宋人对茶叶的品质优劣做出评判的一种方法。斗茶讲求茶汤纯白、着茶具没有水痕以及晚浮现。汤色能够体现制茶的技艺,茶汤纯白则表示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斗茶游戏也决定着陶瓷茶具的发展方向。
2、深色为贵的宋朝陶瓷
宋朝时期的陶瓷种类百花齐放,主要有青瓷、白瓷、黑瓷、黑釉瓷等瓷器种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这时的陶瓷茶具已经不仅仅是放茶汤的工具,宋人更加注重茶具能不能衬托出茶汤的颜色。再加上斗茶游戏是视觉为主的评判方法,因此黑釉瓷在宋朝最为流行。
宋朝时期认为茶色以白色为上乘,颜色深重的黑釉瓷因而更容易衬托出茶色,有利于斗茶,所以宋人流行用黑釉瓷饮茶。宋朝独有的斗茶游戏造就了特殊的审美取向;与此同时,宋朝陶瓷烧制技术的发展,黑釉瓷也衍生出了诸如兔毫纹、鹧鸪斑纹、油滴釉、木叶釉等五花八门的纹路。
兔毫纹即在瓷器内外都有形状像兔毛的黄棕色或者铁锈色的条纹,纹路向外放射,十分优美;兔毫纹的瓷器因它的颜色与白色的茶痕对比强烈,被茶人认为是斗茶的第一选择。而宋朝流行的鹧鸪斑瓷器和油滴釉瓷器也十分独特,它们视觉冲击力强烈,五彩斑斓,也受到了茶人的垂青。
三、唐宋时期茶文化影响下陶瓷的演变1、茶法不同而致使陶瓷造型不同
唐宋的饮茶方法并不相同,初唐时期,饮茶方式粗犷紊乱,没有手法。直至中唐时期,饮茶的方式才开始系统起来,饮茶的陶瓷茶具融入茶文化,萌芽于西晋的煎茶法开始盛行起来。煎茶法这种方式令煮好的茶水犹积雪又如百花春日秀气,故陶瓷看起来浑圆秀丽。到了宋朝时期,宋朝人流行点茶法,为了使茶筅能搅动起茶水中的乳花,使宋代陶瓷茶造型较之唐代愈加斜伸、低浅,足部窄口宽,看起来内敛许多。
饮茶的陶瓷茶具
2、茶色不同而致使陶瓷颜色不同
由于唐宋的饮茶方式不同,茶色也不同,故陶瓷的颜色选择也不尽相同。唐朝人的饮茶方式喜爱煎茶法,煮出来的茶汤呈白红之色,而宋朝人因喜爱点茶法,追求纯白至上。因此唐朝人认为青釉瓷盏与白红色的茶汤会交融出一种冰洁玉清的玉色,两者颜色和谐的相得益彰,如玉君子,十分契合当时唐朝人所追求的精神思想。而宋朝人为了看清“乳花”,纯白色的茶色更适合黑色陶瓷茶具,所以宋代人偏爱青黑色茶盏。
3、茶戏不同而致使陶瓷风格不同
古人喜爱聚会,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会”也盛行。饮茶高雅而不失乐趣,茶会上的游戏,使得整个茶会充满了茶趣。在唐朝,人们喜欢传递茶碗轮流而饮的方式来寻乐,这种茶会被称作为“行茶”。为了方便“行茶”,茶具的尺寸相对于宋朝较大。到了宋朝,人们喜爱“斗茶”,为了能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白色茶色在陶瓷茶盏有无水痕,碗口内壁有水痕线的黑釉建盖如在当时十分流行。
4、禅宗不同而致使陶瓷审美不同
茶文化蕴含了禅宗和儒学的文化,唐宋陶瓷由此受到影响,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看起来都极具禅意。唐朝的饮茶风尚与僧侣有着很深的渊源,最初饮茶是作提神醒脑之物,但最后,不少僧侣通过饮茶开始感悟佛学。茶文化逐渐与禅宗挂钩,陶瓷茶具也在这样的影响下,颜色开始以素面釉色为主了,简单的造型富有禅意,从视觉上都能感受到一丝宁静。到了宋朝后,受宋代理学 “格物致知”的影响,再加之由于宋朝与日本僧侣有了来往,禅宗上的交流,陶瓷茶具以风雅作为基调,釉色温润自然,尽显淡雅。整体曲线轻柔,显得简朴而清秀。
陶瓷茶具
四、结语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茶文化作为其重要分支并发扬光大,是与唐宋的饮茶风尚分离不开的。上到皇室,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表现出对茶的推崇,尤其是文人士大夫,自身所带的文化气息,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饮茶的陶瓷茶具,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由最初简单的喝茶工具,在结合了唐宋时期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演变成具有审美意识的文化精神载物。
这种演变,不仅仅体现了中国陶瓷手艺的精湛,也反映当时唐宋两个朝代,各自的时代特点、人文情怀以及生活习俗。还表现出了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审美和精神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唐宋时期的饮茶风尚,虽然在现代已经没有往昔般盛行,但是这种茶文化包括陶瓷茶具的使用,已成作为一种人格修养的表现,不断传承下去。
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唐代瓷器的代表——青瓷的具体特点。如果拿青瓷和白瓷做个比较的话,我们一般说,唐代的青瓷的制作工艺更胜一筹。在唐代,青瓷的质感,美感,制作工艺方面一般都好于白瓷。唐代的青瓷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保留在中国青瓷的数量已经变得很少了,在瓷器市场上很难发现。相反的,青瓷在韩国的数量相对较多,几乎青瓷已经成为了韩国的国宝。
说完了青瓷在唐代的特点状况,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白瓷在唐代的特点情况。虽然在唐代白瓷的制作工艺不如青瓷,但是总体来说,白瓷的制作工艺也是很好的。在唐代的时候,制作出来的白瓷在色泽方面可以堪比白雪,而在唐代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朴素的东西,向往那种冰清玉洁,洁白无染的颜色。唐代白瓷的外形,颜色完全符合唐代人们的口味,所以自从白瓷被生产出来以后,就受到了唐代人民的广泛喜爱。
总体上来说,唐代的瓷器都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瓷器一般非常的饱满,让人看起来非常的光洁玉润。在色调方面,唐代的人民一般喜欢冷色调,这一点也体现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那个时候的瓷器在颜色方面让人看到后感觉清冷但是却不单调浮夸。在瓷器的外形方面,唐代的瓷器一般能够代表当时人们崇尚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所以那个时候的瓷器在外形方面一般比较圆和,并且十分的大气。让人看到后都十分的舒服。不得不说,唐代是一个瓷器十分发达的时代,除了青瓷和白瓷等,还有很多的秘色,黄柚等瓷器。但是唐代几乎每一件瓷器做工都是非常精致的,值得每一位瓷器收藏家收藏。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 类雪”来形容。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
青瓷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质感,光泽程度上确实要比白瓷更为优秀。然而现在,中国的青瓷可以说是不怎么常见了,现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珐琅为主体。
虽然青瓷在中国已不再出名,却在韩国生根发芽,青瓷也早已成为韩国的国宝韩国的专利。
再说白瓷,白瓷洁白如玉,色泽胜雪,从唐代瓷器中可见一斑 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华丽,而是喜其清洁如冰,进一步引申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无瑕,清洁不染,清凉无为。这点和后期崇尚繁琐奢侈的华而不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后世的玉,不是与传统精神相符的简洁明快,而是多为繁乱华丽的玉雕,过于强调人为修饰,从而忽略了玉质朴的天然本质。所以,从根本上说,玉和瓷器一样,已失掉了它原有精神与内涵。
扩展资料: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 ,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
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瓷器
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
1、汝窑:
汝窑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和汝州市张公巷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2、官窑: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3、哥窑: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4、钧窑: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
5、定窑:
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哥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窑
瓷器是由陶器演变发展而来的。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创烧出了原始青瓷器。自东汉时期始,瓷器工艺日见成熟。从魏晋南北朝时起,南方和北方的青瓷就渐渐有了区别。南方青瓷以浙江越窖为代表,北方青瓷以河北邢窖为代表。北朝晚期,河北邢窖烧制出了白瓷,揭开了中国瓷器史上又一个新篇章。唐代,最终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
在唐代制瓷工艺中,在青釉、黑釉、褐釉等器物上另外施加不同颜色的釉,烧制成绚丽多姿的彩瓷,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手法。彩瓷的出现,标志着陶瓷发展史上第三个阶段的开始。
宋代,是陶瓷技艺的繁荣时期,以高度发展的单色釉著称于世。
元代,瓷器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和多颜色釉,把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
明清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瓷业中心。“珐琅彩”和“粉彩”代表了清代陶瓷的最高成就。其中珐琅彩瓷器被誉为“世界奇迹。”
中国是世界上陶瓷出口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世界各国人民通过陶瓷器皿来了解中华文明,并把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China)。
隋、唐时期
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这与当时这两个地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洛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年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连结关东以及东南地区的枢纽。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洛阳地区也极为重视,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地施政达二十年之久。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
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彩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
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安史之乱(公元755年-763年)促使唐朝迅速败落,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
唐三彩器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它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这种坯体的特点一是吸水性强,使粘接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较强;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本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
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风格比较明显。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频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他们多从事商业和艺术活动。经常可以见到胡人牵着骆驼,背负着丝绸等货物,形象极其生动。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器,说明唐代对外出口贸易的发达。
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
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看,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是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为“注子”。
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地区都以烧白瓷为主。
唐邢窑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根据其胎、釉的化学分析,应属于高铅瓷胎,其釉的化学组成,属于CaO-AL2O3-SiO2系统范围。邢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个别的高达137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这时的越窑青瓷也得到很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
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
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
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地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
宋 朝
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临安,称为南宋,称以前为北宋。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此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气孔率较低,说明这一时期定窑的烧结程度较为致密。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
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汝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半个世纪以来,都始终没有找到客观存在的遗址。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址,窑以州名。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地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
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本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
到目前为止,哥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
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址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
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临安建造了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
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如鼎、炉、瓶等等,典雅而古朴。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等地都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
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图案内容以花卉为主,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为“陶瓷”州。该州原属河南,现位于河北磁县,始烧于宋,元代未年以后迁至今日的彭城。历史上的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诸窑多生产民间日用陶瓷,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产品装饰以刻、划花或是铁锈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时期磁州窑的陶瓷枕最为有名,多雕塑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纹饰,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无不挥洒自如,将制瓷技艺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红绿的制作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窑装饰风格还影响到山西介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谓“耀州窑系”。
景德镇的烧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该地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
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称。南宋时期的仰烧产品釉色纯正青白,覆烧产品则略偏黄色。从10世纪至14世纪,这种产品广泛流通于海内外,元代后期逐渐衰落,让位于青花及颜色釉等品种。青白瓷器种类繁多,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镂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现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
景德镇窑的产品胎体较薄,原料为当地产的优质瓷石,质地细腻;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调配而成,烧成过程中流动性较大,所以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匣钵仰烧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烧窑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镇还广泛影响了江西的其他窑场,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方,形成一相庞大的“景德镇窑体系”。
建窑,也是宋代著名窑址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宗,这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有关。其胎质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所以这种特殊产品被称为“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也有呈油滴状结晶,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羽毛,被称为鹧鸪斑。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尤为珍贵。这种产品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对日本陶瓷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相传当时浙江天目山一带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学为荣,回国时许多人携带寺庙中使用的建窑黑釉盏,一时间这种黑釉盏在日本成为时尚。北宋后期该窑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代以后黑釉烧。在古代文献中建窑亦被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
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受到了越窑和瓯窑等窑场的影响,装饰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辅以划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黄或泛灰。约在十二世纪晚期,也就是从南宋中期开始,烧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烧制成功,使龙泉窑达到鼎盛。从化学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窑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细的淘洗技术,经提高原料中高岭土矿物和绢云母矿物细颗粒部分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细程度。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烧成温度相应提高,釉的烧成温度范围变宽,使瓷质有了很大进步。
龙泉窑制品的造型十分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铜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为适应厚釉的特点,堆花或贴花装饰也逐渐替代了刻花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
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陶瓷业空前繁荣的局面。除了各具风格的一批名窑之外,许多产量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窑场也遍布全国。它们不仅为宫廷生产御用器皿、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日常用品,产品还远输国外,其后,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
而元明清时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窑有的停烧,趋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区制瓷业则有很大发展,工匠来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镇为中心,制瓷技术逐渐上升为全国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国瓷器已达到成熟阶段。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明代以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宫廷和民间用瓷均为青花瓷器为主,器型轻巧玲珑,淡雅优美。在明代还出现了斗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绘的丰富装饰品种。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 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珐琅彩、 粉彩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