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兴外贸出口状况的分析
1.宜兴市是一座拥有2100余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的名城,素有中国“环保之乡”、“著名陶都”、“教授之乡”的美誉。宜兴位于太湖西岸,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腹地、沪宁杭三角几何中心,是江苏省确定重点发展的三级I类新兴中心城市。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5.73万,下辖21个镇和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近年来,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3万元,财政总收入43亿元。综合实力、基本竞争力分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2位和第9位。宜兴市创模3年,将工作重点放在建材、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上,形成了鲜明的宜兴创模工作特色。
宜兴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周元王四年(前472)属越。周显五三十六年(前333)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荆邑司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置义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宜兴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荆溪撤消,并入宜兴县。1949年6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建立宜兴市。
2003年,宜兴有21个镇、1个环保科技工业园,95个居委会,430个行政村;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
文化教育
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1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旅游资源
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
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今日宜兴
2002年,列为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首的宜兴骆驼墩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 7000年前,宜兴就已经成为太湖西部地区的中心部落。宜兴从晋朝设置义兴郡,作为太湖西线最大的城市,曾历时千年之久。
今天的宜兴,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新兴中心城市,名列2005年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第9位,长三角37个县级市综合竞争力第7位,在长三角浪潮的澎湃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环保产业科技园,以及省级宜兴经济开发区、省级陶瓷工业园和官林、高塍等5个工业集中区的建立;电线电缆、环保设备、精细化工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绘就了宜兴产业发展的灿烂星空,奠定了腾飞发展的坚实基础。2006年,宜兴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随着国际资本产业正向长三角加快转移,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规划启动,杭宁城市带崛起战略构想的形成,宜兴,将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显示出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打造富裕宜兴、活力宜兴、生态宜兴、文化宜兴、和谐宜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太湖西线第一城的宏伟蓝图已经全面铺开。一个更加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宜兴正在崛起。
宜兴,热切召唤着天下有识之士,共创人生的光荣与梦想!
2.宜兴市上半年开放型经济健康、快速前进,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外经合作均取得令人信服的新突破。
一是招商组织程度明显提高。该市相继组织了日韩、香港、欧洲、上海等境内外招商活动,130名专业招商人员活跃在第一线。上半年新批外资项目58只,增资转股项目26只,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4.8亿美元,同比增长80.7%,提前一个月实现“双过半”;实现到位外资2.12亿美元,同比增长51.5%,其中服务业到位外资提前四个月实现“双过半”;二是境外投资占高地,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7只,新增投资1000万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1136万美元,非贸易项目占到无锡全市的近一半,境外投资项目数和中方投资额完成数分别位列无锡市第一位和第二位;三是外贸出口创新高,1至5月,外贸自营出口总额5.2亿美元,同比增长38%,创该市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3. 2006年是宜兴科学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较高平台上稳定运行,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态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城乡居民得益较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1、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总量指标再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根据国家公布的2005年县域经济排名,宜兴列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9位,比第一届排名上升5位。从2006年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宜兴的县域经济发展将比2005年更加壮大。
总量指标再上新台阶。2006年宜兴生产总值将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这是继2004年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以来宜兴经济总量的又一次飞跃。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8亿元,同比增长17.9%(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3%),比三季度快0.6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5.4%(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256.9元,增长16.9%(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21.2%(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0%)。一、二、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5:60.5:35.0调整为4.0:60.0:36.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得到改善。
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都保持了较快增长。2006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0.81亿元,同比增长18.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66亿元,同比增长2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83.53亿元,同比增长3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96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工业投资115.63亿元,同比增长11.6%;工业用电量49.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3.72亿元,同比增长16.3%。各主要指标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全市经济增长保持又快又好的基础。
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总体增长速度好于往年
今年农业生产总的形势较好,总体增长速度要好于往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6.03亿元,同比增长6.0%。农业增长较快的原因:一是粮食大幅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完成39.47万吨,比去年增长19.7%;二是茶叶增长较大。茶叶产量达到5500吨,同比增长25.3%;三是蔬菜增长形势较好。全年蔬菜产量完成39.89万吨,同比增长3.5%。多种经营完成较好,全年产值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5.0%。农业的丰产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今年以来宜兴工业经济仍然延续了近几年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势头,呈现出高速和强劲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培育出更多的规模企业,而规模企业的增多又支撑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2006年按照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期末工业企业宜兴有11020家,而产品销售收入全年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市有934家,比上年增加47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8.5%。
(1)、工业各项指标持续高速增长。从2005年开始,工业的各项指标增幅均在20%以上,且持续向上。今年也不例外。200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际完成1150.26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规模工业完成983.53亿元,同比增长37.2%。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5.5%,拉动全部工业产值增长23.3个百分点;全部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080.74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规模工业完成954.03亿元,同比增长40.0%。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8.3%,拉动全部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3.9个百分点。
(2)、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全部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9.45亿元,同比增长28.0%。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1.32亿元,同比增长42.9%,占全部工业利税总额的79.7%,拉动全部工业利税增长22.3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利润实现52.4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规模工业实现43.29亿元,同比增长43.2%,占全部工业利润的82.6%,拉动全部工业利润增长25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对整个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占全市工业企业数8%左右的规模工业创造了85%左右的工业总量。
4、投资趋于理性化,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严控新开工项目,宏观调控措施不断加强的影响下,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投资方向,确立了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理念,明确了重点服务业的投资项目,投资逐步趋于理性化,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民营经济成为投资主渠道。全市民营经济投资完成118.29亿元,同比增长27.2%,超过总投资增速4.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8%,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已成为投资的主渠道。二是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投资比重逐步偏向服务业。从固定资产投资构成看,2006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71亿元、115.63亿元和57.62亿元,构成为0.4:66.5:33.1。与去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6.4个百分点。2006年立项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有22个,全部总投资为25.8亿元,2006年已完成工作量11亿元。投资比重逐步向服务业倾斜。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高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53亿元,同比增长38.1%,超过总投资15.4个百分点,占总投资比重为19.3%,占第三产业投资完成额的比重为58.2%。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个百分点。
5、招商引资再掀高潮,外资到帐又有新突破
招商引资对于促进宜兴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苏南发达地区经贸合作平台,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在招商引资的交流合作中,干部群众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各级政府的职能在不断转变,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2006年宜兴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关系全局和关系长远的工作来抓,在招商引资中主动出击,多路并进。从宜兴各项外向型统计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宜兴招商引资再掀新高潮。2006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38个,同比增长21.1% ,总投资额超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合同59个,比去年增长37.2%。协议注册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到10.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3%。到位注册外资也接近3亿美元大关,达到2.91亿美元,同比增长68.5%。2006年全市出口企业中,以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已成为拉动宜兴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力军。全年宜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其中外贸出口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6、消费品市场持续火爆,成交额突破百亿大关
今年以来,住房、汽车、日用消费品特别是住房、汽车等大额消费增势强劲,上升趋势很大,带动了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火爆。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完成38.45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住宅31.01亿元,同比增长20.2%;汽车特别是私家车发展迅猛,到2006年底全市私家车已有2.76万辆,仅2006年一年新增7549辆,日均增加21辆。全年贸易市场成交额完成141.04亿元,同比增长47.2%。社会需求的扩大进一步拓展了消费品市场的空间。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72亿元,同比增长16.3%,继续在全省县(市)级中处于领先位置。
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中略升
2006年,宜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稳中略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为101.1,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稳定和老百姓得到的收入不会因物价因素而降低。
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在经济发展和富民政策的作用下,城乡居民的收入继续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居民在富民政策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根据城市住户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中的两个刚性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已超过了目标值。随着这两个指标的达标,宜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除两个非核心指标外,其他指标已经全面达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2006年宜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89元,同比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716元,同比增长28.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5元,同比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492元,同比增长10.6%。
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423元,同比增长15.6%。
9、税收收入快速增长,财政金融提升较快
税收收入增长较快是宜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反映。2006年全市国地两税共完成税收收入41.55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国税25.95亿元,同比增长18.6%;地税15.6亿元,同比增长27.1%。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0.81亿元,同比增长18.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66亿元,同比增长22.3%。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432.96亿元, 同比增长18.0%。各项贷款稳步增长,投向变化明显,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93.29亿元, 同比增长25.4%。其中,当年实际新增贷款59.46亿元,同比增长44.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3.66亿元,同比增长14.6%。
当前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矛盾和因素仍然存在。外部大环境在2007年也有所变化,特别是煤电等原辅材料即将涨价。在2006年宜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倒挂,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不大,但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压缩了工业利润空间,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困难等的情况下,宜兴工业企业又要面临煤电等原辅材料的涨价,保持工业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宜兴在开好局、起好步方面总体把握较好。从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已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打好了基础。也为宜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陶瓷碗一般选什么地方产的比较靠谱?价格怎么样?
可以说从唐朝开始是中国陶瓷的转折点。陶瓷越来越细腻,表面光滑,釉层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赢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爱。全世界都有中国陶瓷的影子。第一产地:肯定是江西省景德镇,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的瓷都。第二和第三分别是:广东佛山和广东潮州,主要生产卫浴和盘子为主。第四是:福建省德化县是千年古县,制瓷业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主产区之一,全国最大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第五是: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著名陶都。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
景德镇红叶陶瓷――高档日用瓷
红叶陶瓷不仅是景德镇陶瓷的代表品牌之一,也是中国陶瓷的十大品牌之一。曾获“中国名牌产品”、“江西知名品牌”、“绿色环保健康陶瓷”等多项荣誉称号。红叶陶瓷主要生产高档耐用品。这种氤氲了中国古老文化,影姿绰约的红叶陶瓷能够将个人品位展现的淋漓尽致。
景德镇诚德轩陶瓷――打造奢侈品牌
诚德轩坐落于瓷都景德镇,以生产专业纯手工陶瓷而闻明天下。诚德轩在传承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酝酿了更醇熟的技艺,打造了更高尚的品牌。曾获“景德镇市知名商标:先进单位”“全国零售公平交易(诚信)陶瓷行业十佳企业”“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等称号。如果您非常喜欢饱赋古典气质的瓷器,小编强烈案例此款。
景德镇法蓝瓷红叶――清新自然
法蓝瓷红叶作为景德镇陶瓷知名品牌之一,名符其实。法蓝瓷是一款极其清新自然的瓷器,注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自然理念,极力追求东方美。小编认为用其作为观赏品,更能尽显其美,使我们获得美的领悟,愉悦身心。
景德镇望龙陶瓷――有品质
提起望龙陶瓷,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它被入选为郑州上合组织会议“国礼瓷”。望龙陶瓷十分注重颜色画面和产品造型的完美结合。精美的绘图配上专属的造型,是望龙陶瓷主打礼品瓷的重要原因。
江苏宜兴陶器以丁蜀镇所产最为著名。改革开放以来,宜兴陶器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以日用陶器为大宗,“苏缸”、酒坛、砂锅等陶器,质坚耐用,美观大方,其中紫砂工艺陶的品种有壶、杯、碟、瓶、花盆、雕塑等,质地精密,造型讲究,装饰纯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届陶艺节 1988年5月7-9日
首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于1988年5月7日上午在宜兴陶瓷陈列馆广场举行开幕式,市长张伯端致欢迎词,江苏省副省长李绶章致贺词,中顾委委员江渭清和副省长李绶章为陶艺节剪彩,中顾委委员杜平、朱穆之、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省长顾秀莲分别为陶艺节写来贺词,中外来宾791人参加开幕式。
7日~9日3天陶艺节期间,举办陶艺表演、出口产品展览和陶瓷学术交流活动。
期间外来客商与宜兴企业正式签订15项供货合同,成交额637万美元。上海电视台专门组织首届陶艺节“大舞台”文艺晚会。
第二届陶艺节 1990年4月10日-12日
1990年4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在丁蜀镇举行,副市长林德意主持开幕式,代市长钱伟人致欢迎词,江苏省副省长吴锡军致贺词。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张绪武、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江及吴锡军剪彩。
应邀参加的有来自日本、美国、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和港澳台地区的友人、客商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宜兴籍知名人士、陶瓷专家、文艺界、新闻界的中外嘉宾1200多人。
期间进行了陶艺和民间艺术奉演。签订利用外资项目5个,总投资689万美元,外贸成交额9429.85万元。
第三届陶艺节 1992年5月5日-10日
参加本届陶瓷艺术节的中外宾客逾6000人,其中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经贸客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近800人。1992年5月5日在新落成的宜兴市展览馆举行了开幕式。
第三届陶艺节期间共举办“陶都行”贸促联谊会、国际国内友好城市交往活动、港澳台侨宜兴籍人士爱家乡大联欢、首届紫砂陶文化国际研讨会,92宜兴春季商品交易会、大型民间焰火晚会和陶艺之光文艺晚会等18项活动,5日晚上的大型焰火晚会在宜城、丁蜀两地同时举行,场面热烈,气势宏大,盛况空前,两地观众达40万人。
第三届陶艺节贯彻“以陶为媒,以艺会友,扩大交往,促进发展”的宗旨,节日期间,全市共签署利用外资意向项目72个,合同利用外资5300多万美元;达成内资合作项目55个,总投资2.1亿元;银行落实配套资金项目89个,引进资金6亿元;商品成交总额17亿元,其中外贸成交2.88亿元,推销地方产品7亿多元。
第四届陶艺节 1994年5月5日-10日
第四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于1994年5月5日上午在宜兴工业展览馆开幕。本届陶艺节以艺为媒,突出经济,融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外事、旅游于一体,是一项经济科技交流、文化艺术交流和国际间友好交往的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性盛会共举办节庆、经贸和艺术等活动30项,推出各类展馆和展览19个,其中带有国际性的活动4项,带有全国性的活动6项。
本市参与节日活动的工作部门、乡镇及单位达500多家全市直接参与者达十几万人次。 节日期间,成功地举办了’94首届全国环保技术交易会,全国环保技术(常设)市场同时开业,举办了’94中国陶瓷艺术展评会“陶都杯”首届民间珍藏品评展拍卖会和首届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宜兴紫砂陶》邮票首发式、第四届陶艺节书画系列展、宜兴市首届个体私营经济产品展销会、《陶都之春》大型文艺晚会。
首次举行了“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钥匙颁发仪式,顺利地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诺澳市签订了缔结国际友好城市的协议书。
新签外资意向项目127只,总投资3.2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95亿美元;出口创汇1885.46万美元,外贸成交11.26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成交21.62亿元;内贸流通成交36.28亿元;新签内资项目156只,总投资13.16亿元;金融部门为新签项目配套引进资金1.02亿元,为生产企业引进流动资金8.67亿元。
第五届陶艺节 1996年 5月5日-8日
第五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在宜兴举行。5日上午在宜兴体育场举行开幕式。5日下午,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第五届陶艺节组委会、宜兴陶瓷公司联合举办的“96中国宜兴国际陶瓷艺术展”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有11个国家及国内主要产区著名陶艺家的300多件(套)精品展出。陶艺节期间,全市新签、推进合资合作项目105个,总投资3.23亿美元。完成外贸供货额15.9亿元,自营出口创汇4360万美元。落实内资项目64个,总投资2.77亿元,完成内贸商品销售总额39.12亿元。
第六届陶艺节 1998年5月5日-8日
第六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于1998年5月6日下午在宜兴市人民剧院开幕。本届陶艺节坚持务实办节,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届陶艺节共邀请中外来宾1000余人,其中参加开幕式的外商532人,分别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新客商多,务实客商多,发达国家客商多,客商的层次较高。陶艺节突出外经贸活动的同时,安排陶瓷精品展、宜兴书画名人作品展、春季商品展销会、民间艺术展演、环保产品展示交易会等。
陶艺节期间,全市共签外资项目38只,总投资1175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313万美元。推出的85只内资项目,洽谈成交的41只,总投资27669万元。签订各种技术成果合作转让协义120份,技术和产品成交总额近1亿元。
第七届陶艺节 2013年5月5日-8日
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于2013年5月5日在宜兴市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博览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宜兴“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何天雄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军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揭牌;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与我市合作共建“中国宜兴陶瓷出口共建基地”,王忠奇与宜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中平共同为基地揭牌;迈克·摩尔、焦胥·格林等6位国际友人获得由王中苏颁发的相应荣誉证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公布了“十大经典紫砂壶器型”。
此外,活动现场还揭晓了“第二届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最终入选名单。 本届“陶文化节”特点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三大元素。一是国际元素,届时将有很多国际友城代表、国际友人受邀参加“陶文化节”。二是文化元素,众多文化名人将云集宜兴。三是旅游元素,旅游系列活动将贯穿“陶文化节”全过程,成为“陶文化节”的主角。
宜兴市陶土矿主要分布在该市南部山区,已发现陶土矿床(点)5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黄龙村、黄龙山、青龙山、白泥山、南山、香山、杨店及柏山等大、中型矿床8处。宁(南京)—杭(州)公路、宜(兴)—广(德)公路通过该区东部及西部,东临太湖,交通方便。
陶土矿受高淳—宜兴—嘉定东西向构造带控制,矿床分布在湖㳇向斜、张渚向斜的翼部及太华山背斜、五通山背斜北翼。含矿地层主要为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上二叠统龙潭组,次为中泥盆统茅山组,和下二叠统堰桥组。
五通组中陶土矿分布最广。矿层赋存于该组上、下部,可采矿层一般2—7层。大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小矿体呈透镜状。最大的矿体长度大于600米,延深大于500米,平均厚度18.46米。高骊山组中的矿层赋存在该组的中、下部,最大矿体长1500米,延深539米,一般厚14米。龙潭组中的矿层赋存在该组的上、下部,矿层长200—1000米,延深数十米,厚2—13米。茅山组中的矿层赋存于上部,但多数矿层薄,局部有3层可采,规模最大的矿体控制长度600米,延深80米,厚0.9—2.6米。堰桥组中赋存4层陶土矿,主矿体长600—900米,延深40—180米,厚5—8米。
陶土矿矿石种类有甲泥(紫红色的砂页岩制陶工业的主要原料)、白泥、紫砂泥、嫩泥(含水的可塑性强的粘土矿)等。甲泥赋存在五通组上部及高骊山组中、下部,白泥赋存在五通组下部及茅山组上部,紫砂泥赋存在五通组上部甲泥中,嫩泥赋存在堰桥组、龙潭组中。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石英,次为白云母、绢云母、蒙脱石、叶蜡石、长石等。矿石化学成分含量因矿石种类不一略有差别,一般Al2O3 18%—25%,Fe2O3 0.85%—9.06%,SiO2 56.05%—70.70%,TiO2 0.5%—0.91%,CaO 0.32%—0.35%,MgO 0.47%—0.97%,K2O 1.13%—2.80%,Na2O 0.05%—0.27%,SO3 0.01%—0.08%,烧失量4.47%—9.48%,耐火度>1440℃—1690℃。矿石工艺性能良好,具有中—高可塑性,较好的结合能力及泥浆性能,成型性能良好,干燥及烧成收缩较小,烧结温度范围较宽,烧成性能良好,质量符合制陶工业的要求。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沉积矿床,其中嫩泥为沉积—风化而成。
宜兴市陶土矿在古代就已发现,并被开采利用。近年来发现宜兴市归泾乡南唐村有生产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遗址,据考证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已烧过几何印纹和原始青瓷;东汉在均山生产釉陶;到西晋青瓷生产已达较高水平;宋代紫砂陶和均陶产品问世,日用陶器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自明代中期起陶器生产集中在鼎蜀山一带,形成了手工业场,此时紫砂陶和均陶开始盛行,名匠辈出,佳器问世,所制陶瓷产品不仅国内经销,还出口国外;到清代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器重要产区之一。
据现有资料查证,最早记载陶土矿地质情况的为1924年10月赵汝钧、刘季辰所著《江苏地质志》,文中记述了蜀山、黄龙山志留-泥盆纪之上部有白泥、紫泥及青泥。1941年,日本人平木洋三郎在其调查报告中也记述了黄龙山及白泥山硬砂岩中分别夹有1.6米、2米厚的粘土。1955年,江苏省工业厅重工业局地质科姚湛一曾到鼎山一带进行踏勘,在踏勘报告中提到黄龙山、蜀山等地是陶土矿的主要产地,其种类有白泥、乌泥、夹泥(即甲泥)、紫泥、青泥等。
陶土矿的正式普查工作始于1957年3月。为了寻找陶土矿的后备基地,江苏省重工业厅勘探队叶祖权等人在丁蜀镇(原丁山镇)附近进行初步普查工作,在丁蜀镇南约10公里之白泥山(古人开采的老矿山)进行槽探揭露,同年8月编写了《宜兴县白泥山地质工作总结》,估算了陶土储量约500万吨以上,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58年4月提交了《宜兴县黄龙山地质概况》,估算了储量。并提出在黄龙山本部寻找未采矿层,在黄龙山北部稻田之下寻找深部矿层的建议。
1958年10—12月,常州专员公署地质普查大队宜兴中队赵桂兴、迟云鹏等根据群众报矿,对杨点粘土矿进行检查,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县竹海乡砺山大队老鸦岭粘土矿点检查报告》,探明粘土储量135万吨,远景储量750万吨,认为该粘土矿可做耐火粘土使用。
1964年3月,江苏省地质局第六地质队乐秀康、武仲豪、马鑫贵、沈流荃、沈国俊等,对黄龙山陶土矿进行重点普查评价,并在白泥山及丁蜀镇南西3.5公里之南山、乌龟山一带进行普查找矿。后因任务改变,提前于10月底结束白泥山、南山、乌龟山野外工作,12月提交了《白泥山、南山陶土矿地质普查总结报告》,计算了五通组下部主要含矿层及上部紫红色粘土远景储量1391万吨,其中白泥山425万吨,南山966万吨。1965年1月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县黄龙山陶土矿普查评价报告》,这是宜兴地区提交的第一份陶土矿正式普查评价报告,探明五通组中陶土矿(甲泥)可供利用的矿石储量264万吨,为宜兴市陶土矿第一次探明的工业储量。1965年4月经江苏省地质局审查批准。
1966年10月—1969年10月,宜兴陶瓷公司原料总厂地质队杨德渊等采用槽探、井探、钻探等手段对白泥山进行详查,于1970年提交了《宜兴县白泥山陶土矿地质详查最终报告》,探明五通组中陶土矿(白泥)可供利用的矿石储量226万吨。
1970—1972年,江苏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该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时,对陶土矿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提交了《社渚、张渚、丁蜀幅1∶5万区测中间报告》,编制了矿产分布图及矿床(点)卡片,对该区含矿地层划分、陶土矿的赋存部位、矿体规模、矿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以后的普查勘探提供了区域性地质矿产资料。
1971年,江苏省第四地质队在检查丁蜀镇西南杨店陶土矿点时亦发现有可供利用的耐火粘土矿,于1972年进行了检查,1973—1974年,戴俊法、黄光荣、林智勇等采用钻探和物探等综合方法进行勘查,于1975年4月提交了《江苏省杨店耐火粘土矿总结勘探报告》,探明陶土矿可供利用的矿石储量2174万吨,是目前宜兴地区探明储量最多的大型陶土矿床,同时探明耐火粘土矿可供利用的矿石储量137万吨,并估算了白云岩远景储量555万吨,可综合利用。1978年5月经江苏省地质局审查批准,报告可供开采设计的依据。
1973年,宜兴陶瓷公司地质队在南山东北部施工9个钻孔,1977—1978年又继续在南山施工3个钻孔,由于控制范围的局限性,致使地层、含矿层的对比缺少确切的依据,其资料仅供参考。
1975—1976年5月,江苏省宜兴陶瓷原料总厂林敖金根据川埠煤矿勘查资料及其它地质资料分析,提出在川埠香山勘查龙潭组中嫩泥矿。通过工作,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川埠香山嫩泥矿地质详查评价报告》,探明陶土矿可供利用的矿石储量124万吨,缓解了宜兴嫩泥矿紧缺的矛盾。
1976年3—6月,宜兴陶瓷公司宜兴陶土原料普查组林敖金、余春林、刘细龙等,对宜兴全县陶土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地质调查,发现了柏山嫩泥矿、白泥矿等一批新矿点,提交了《宜兴陶瓷原料地质调查报告》。
1980—1981年,宜兴陶瓷公司地质队在黄龙山西段北部按150×100—125米网度进行钻探普查,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县黄龙山补充勘探报告》,探明陶土矿(甲泥)可供利用的矿石储量215万吨。
1981年3月—1983年3月,江苏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简称地质二队)陈锡文(分队技术负责人)、过林森、阮海彬、钱振洪等,根据江苏省地质局下达的任务,在丁蜀镇南西之南山、朝阳山、乌龟山等地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对陶土矿进行普查,而后采用槽探、井探、钻探、老硐调查,对南山东北部3—11线和南坡7—15线进行勘探,于1983年12月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县南山陶土矿勘探地质报告》,探明陶土矿的矿石储量203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177万吨,估算了紫红色陶土矿远景储量677万吨。此外,尚对五通组中石英砂岩进行了概略性了解,该石英砂岩不仅是优质建筑材料,还可作Ⅳ级玻璃原料,可综合利用。该报告于1984年8月经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审查批准。
1983年1月—1985年6月,宜兴陶瓷公司地质队任敖培、杨德渊、宋锦华等,根据江苏省陶瓷公司及宜兴陶瓷公司的指示,利用钻探手段对青龙山陶土矿进行地质普查(该矿古代曾开采),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县青龙山陶土(甲泥)矿区普查地质报告》,探明可供利用的矿石储量1093万吨,其中五通组中陶土矿708万吨,高骊山组中陶土矿385万吨。
1984年3—12月,宜兴陶瓷公司地质队任敖培、林敖金、张和平等根据江苏省陶瓷公司及宜兴陶瓷公司的有关指示,利用钻探辅以少量轻型山地工程,对柏山陶土矿进行普查—详查,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县柏山陶土(嫩泥)矿区详查地质报告》,探明陶土矿(嫩泥)可供利用储量121万吨。
1984年3月,地质二队陈锡文(分队技术负责人)、过林森、吴勤新、钱振洪等,根据江苏省轻工业厅关于进行黄龙山东北部地质勘探的要求及江苏省地质矿产局下达的任务,在丁山地区开展普查,年底在普查的基础上选择黄龙山之北黄龙村附近进行勘探。通过槽探、井探、钻探、黄龙山采矿井的调查及物探静电α卡法扫面工作,于1988年底提交了《江苏省宜兴县黄龙村陶土矿区勘探地质报告》,探明陶土矿(甲泥)储量1130万吨,伴生紫砂泥41万吨,其中可供利用甲泥储量779万吨,为陶都制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型矿山。1988年8月,经江苏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报告和所批准的储量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
宜兴陶土矿通过各地勘单位历年的普查勘探,累计探明陶土矿(包括甲泥、白泥、紫砂泥、嫩泥)储量5872万吨。其中可供利用的储量5214万吨,远景储量667万吨,伴生耐火粘土矿137万吨。尚有石英砂岩、白云岩可综合利用。
宜兴陶土矿开采历史悠久,随着陶土矿的开发利用,陶瓷工业的发展,宜兴市鼎山、蜀山一带商业亦逐步发展,清代鼎山、蜀山一带已是“商贾贸易廛市,小村宛然都会”。新中国成立后,宜兴采矿公司接管各个开采宕口,先后成立了黄龙山矿场、白泥山矿场、西山开采场,分别开采甲泥、白泥、嫩泥,后统一归宜兴陶瓷原料总厂领导,1976年后新建香山嫩泥矿,1987年新建南山白泥矿;在此期间,乡镇集体组织开采的矿床点不断增加,陶土的产量也在逐年加大,资源优势逐渐转换成产品优势。生产陶瓷的工厂也在不断发展,经营陶器产品的商店比比皆是,并相继创办了丁蜀镇陶瓷技术研究所(现改为江苏省宜兴陶瓷研究所)、陶都工业大学(现改为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宜兴陶瓷陈列馆。目前丁蜀镇已发展成品种、门类比较齐全,应用范围广泛,配套协调的综合性陶瓷工业基地。
近年来丁蜀镇周围的周墅、川埠、濮东、湖㳇、张渚、茗岭、大浦、张诸、大华等10多个乡镇也相继建立了陶瓷厂,依靠陶瓷原料而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已成为宜兴市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传统意义上中国的瓷都为江西景德镇,但2003年以来,根据各地不同的瓷器特产,又评出过六个瓷都,分别是:
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福建德化召开会议,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德化”、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
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河北唐山陶瓷博览会上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
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又将“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醴陵釉下五彩
贸易/进出口 | 企业性质:外商独资 | 规模:500-999人
业务部 | 外贸/贸易专员/助理 | 2001-4000元/月
整修部 | 临时 | 2001-4000元/月
设计部 | 平面设计兼产品设计 | 2001-4000元/月
财务部 | 财务助理/会计助理 | 2001-4000元/月
生产管理 | 生产计划 | 2001-4000元/月
陶瓷之乡在德化县。
德化县(泉州府德化县)是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总面积2232.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1万截至到2018年,德化县下辖10镇、8乡。县政府驻浔中镇凤池街10号。
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获“中国瓷都·德化”之称,2015年被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福建省十大重点出口县(市)之一、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
先后荣膺“世界陶瓷之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瓷都·德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
扩展资料: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确实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象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
全县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龙浔、三班、盖德,4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至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五代出现陶瓷专著《陶瓷法》、《绘梅岭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