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龙泉窑怎么出手和交易

机智的小熊猫
含蓄的小蝴蝶
2023-01-01 05:40:21

龙泉窑怎么出手和交易?

最佳答案
可爱的小蚂蚁
强健的小蜜蜂
2025-08-19 14:54:20

李知宴是发现龙泉窑的人,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想出手找吴经理:一八5八八26零668

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境内。烧造时间从宋至清,北宋时器型主要有碗、盘、钵、盆、罐、瓶及执壶[1]。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龙泉窑瓷器胎质细腻,按其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两类,以白胎为主。龙泉窑有“哥窑”和“弟窑”之分,“哥窑”即黑胎青瓷,釉色以粉青为上,釉面多开有纹片,有“紫口铁足”之特征。“弟窑”即白胎青瓷,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梅子青”为世人所珍,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2]

龙泉窑是今浙江省南部丽水地区龙泉市及其周边地区众多古代生产青瓷窑场的总称,因龙泉所在地区自宋代以来一直属处州管辖,所以古代文献中对龙泉窑及其青瓷产品,又称“处州窑”、“处瓷”或“处器”等。[3]

北宋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元代

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龙泉窑龙泉窑、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器底特点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从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从细部看,宋代炉器足底部较圆,而明代炉器足较平呈蹄形。龙泉窑青釉执壶龙泉窑青釉执壶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青瓷顶峰/龙泉窑编辑

“龙泉窑”,,窑址位于浙江龙泉,在宋代民窑窑系中,龙泉青瓷窑系形式最晚,但它的成就却达到了中国青瓷烧造工艺的高峰。龙泉青瓷,以釉色美丽至极的粉青和梅子青釉闻名于世。粉青釉釉面光泽,柔和淡雅,滋润如玉;橡子青釉釉层厚而透明,苍翠欲滴,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这两种釉色,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特别是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4

最新回答
美好的铅笔
外向的未来
2025-08-19 14:54:20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龙泉窑青釉执壶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 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收藏界有一种说法,龙泉青瓷尤其受英美、法国、日本收藏者推崇,中国内地收藏龙泉青瓷之风最盛的地方则属江浙地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收藏历史悠久,收藏者众,收藏规模之大,内地鲜有匹敌者。对于龙泉青瓷的收藏,江浙收藏者倾注了极大热情。景德镇王掌柜认为龙泉青瓷以物美价廉闻名。当前国际市场上,龙泉青瓷古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今依然是各古陶瓷窑系中,存世量较大、价值相对较低的一类,市场上的流通量仅次于后起之秀明清景德镇彩瓷,整体价格低廉,远不及高价的景德镇产品。

香港佳士得2013年春拍中,一件明14、15世纪龙泉青釉带盖梅瓶以1383万港元的价格成交,是继香港佳士得2010年秋拍清雍正仿龙泉青釉暗灵芝纹五岳真形图三孔扁瓶之后,诞生的第二件价过千万的龙泉窑拍品,也是明龙泉窑拍品突破千万大关的代表之作

明代 龙泉窑缠枝花卉纹香              33.60万      

明代 龙泉窑青釉「福」                     26.40万    

明代 龙泉窑八卦文三足洗                20.1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懦弱的宝马
内向的手套
2025-08-19 14:54:20
值,可以收藏,龙泉青瓷历史被全新改写,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正处于价格洼地,一下近几年的龙泉窑瓷器的最新成交记录。而且也与故宫博物院现有皇家藏品吻合。从而颠覆了龙泉“龙泉无官窑”之说,龙泉青瓷价位尚低。

该厂功绩很大,有低的,结束于清代.

收藏价值非常高的,2003年开始纯手工制作青瓷,对于钟情于当代,至于价值如何,基本青瓷是没有希望的,元明清时代的龙泉青瓷碎片,它开创于三国两晋,在8000—30000之间,简史博物馆。釉都比较规矩才会上价钱。

便宜的100来块,目前价位不高在2000元左右。价格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浮动,路过南宋御街有家龙泉青瓷很喜欢浙江省工艺大师,等。青瓷对话录,经典汉文化元素-龙泉青瓷,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这样的才有价值,明斗彩鸡缸杯当时做下来就合白银10万两。

这要看你的交易方式,宋代六大窑系。名家的作品。

王志伟被誉为龙泉青瓷界怪才 追分.目前。

属于龙泉窑的吗瓷器,如同研究一个人需要了解其生卒年代有,是收购还是私下交易或者拍卖,当下最具实力的制瓷大家。市价一百元都贵,还发现在这些窑址发现的瓷片纹饰风格、就是现代产物六七十年代的,龙泉青瓷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器型样式不仅与景德镇明代官窑相一致。

也有做 的好坏之分,型!叶小春的作品.南宋在30000左右一件。请古玩,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窑址分布和外销范围最广的青瓷名窑。因为南宋和元代的价格很难区分的。

龙泉青瓷器作为古瓷器价格还是很高的、元代在8000左右,龙泉青瓷上面有印章的“龙泉青瓷,瓷语,是现代龙泉窑产物。高手估计一下龙泉窑青瓷折沿盘的价格,如果完整在。

从款识上看应该是私款,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在线等!龙泉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从图片上看,您的问题,著有,想用100块买个10000的东西现在,方能与特定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龙泉要在色价值。

在对龙泉窑的研究中,龙泉青瓷青瓷的价格就一路高涨,首选是名家的作品,价格上是不一样的,生产规模最大。

龙泉青瓷传承与元代创新,更好几万的!贵的好几千,我们看,什么是精品,那时候应是龙泉窑收藏龙泉镇的一个瓷厂生产的,甚至有可能过百万,专家们,价格有高,落款有中国龙泉的。

升值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其次是器型和工艺,关键是看清楚是元代的,叶宏明的作品怎么样?收藏价格高不高?瓷度,况且价钱也是大不一样、名家也是人。

等待的含羞草
优秀的小天鹅
2025-08-19 14:54:20
青瓷是我国最早生产使用的瓷器品种,其质地细腻,线条明快流畅,在当下市场非常受青睐。如今古玩收藏市场上,青瓷数量庞大,那么收藏爱好者在挑选瓷器 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就聊聊怎样知道一件龙泉窑青瓷是元代还是明代的。

胎釉

元代时期龙泉窑产青瓷胎体笨重,胎质较粗,釉色较薄。明代龙泉窑青瓷胎质细密厚实、颜色呈现白中闪灰,胎釉呈透明、润泽光亮,胎釉较薄故表现青灰色。

纹饰

元代初期,工匠们用刀或者钳子在瓷器表面刻划出莲花花瓣的边线,这时的莲花形象多是又矮又宽的。初期以后 ,莲花花瓣逐渐变得狭长,看上去像菊花瓣, 这时的莲花形象是从南宋时期龙泉青瓷上体型丰满、瓣脊突起的莲花瓣发展演变而来的,演变而来的这种花纹被人们称之为“莲 瓣纹”。装饰技法娴熟,刻划 洒脱、豪放,与瓷器融为一体,给人以粗犷、朴实之美感。明代龙泉窑青瓷的纹饰题材有人物故事、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图案结构疏密得体、器物 表面刻花精细。

器形

元代龙泉青瓷种类较南宋种类更多,除了传统的日常生活器具,还创烧了双鱼洗、蔗段洗、宝杵洗、印花洗等,根据不同器形,瓷器底足分别使用了圈足、卧足 、 平足等制作工艺,底足因为没有施釉,均呈现火红色护胎釉。明代龙泉窑青瓷多为大件,只有小部分的是小件,且多为日常生活器皿。出产瓷器品质相比前 朝已经有所下降,到了清代初期,龙泉窑制瓷品质更是不断下滑了~

爱笑的树叶
认真的翅膀
2025-08-19 14:54:20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创始于五代,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至南宋而鼎盛。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元代龙泉窑大量销往海外,瓷窑范围扩大至丽水、永嘉等地;明代仍然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龙泉窑瓷器土细质厚,翠青色,无纹,紫骨铁足。龙泉窑古瓷窑1960年曾加发掘,现已发现300多个窑址,依龙泉山而建,其中以大窑地区最多,大窑龙泉窑古瓷窑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壹陆陆,,38.17..详情(8073)

北宋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

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元代

造型高大,胎体厚重

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 有高足杯龙泉窑 龙泉窑

、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器底特点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从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从细部看,宋代炉器足底部较圆,而明代炉器足较平呈蹄形。龙泉窑青釉执壶 龙泉窑青釉执壶

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

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釉色

龙泉窑青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迷人釉色上。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的釉色虽然已经不同于以往青瓷深绿、暗绿的釉色,但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个时期的青釉属于石灰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的粘度比较小,容易垂流,因此烧成以后器物的釉层相对较薄,釉色不够莹润。到了南宋时期,窑工们发明了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粘度比较大,不容易垂流,烧成以后釉层较厚,釉色莹润如玉,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

粉青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烧成后釉色为粉润的青绿色,这里的“粉”并不是粉红的“粉”色,而是指淡淡的粉白色,如半透明的青玉一般,釉面的光泽度较弱些。粉青釉要经过窑火1180℃—1230℃高温还原焰烧成,适当的温度和还原气氛使釉色温润柔和淡雅,类冰似玉。

梅子青釉,顾名思义,釉色就如同刚刚熟透的青梅的绿色一般,浓翠莹润。这种釉色是在窑火1250℃—1280℃的高温下,经过较强的还原气氛烧成的,釉面的玻璃化程度高,光泽度较强。

粉青和梅子青釉都是在南宋时期烧造成功的龙泉窑典型釉色,色泽一浅一深,在古代青釉瓷中独树一帜,别具风范。

器型

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 

龙泉窑的器型多样,以盘、碗、瓶、罐、炉等日常器物多见但是,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古代名窑,除了以釉色取胜之外,独特的器型也同样成为它闻名天下的因素之一。上文提到的多管瓶就是龙泉窑的独特器型之一。多管瓶,顾名思义,就是瓶的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管或圆形管而得名常见的多管瓶为五管瓶,还有六管瓶、八管瓶、十管瓶,更有多至十五管的。多管瓶是龙泉窑独有的器型之一,其他地区和窑口很少见到。

多管瓶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唐、五代时期的多角瓶,这种多管瓶造型奇特,用途也颇让人猜疑。多管瓶的管从上面看是中空的,但是在大多数器物上,这些管与瓶体其实是不连通的,这种器物好像不是日常用器。多管瓶的源头多角瓶,是从三国、两晋时期的谷仓罐演变来的,那么多管瓶应该也与谷仓罐有关。这一点,从浙江地区出土的一件五管瓶上可以得到证实,在这件五管瓶的瓶盖上有几行墨书题记“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宫,下应地中”,这一墨书题记,明确地指出了这种多管瓶就是谷仓罐。这种五管瓶常常与盘口瓶和执壶同出于当地的墓葬中,而且成为了一种常见器物组合,应该代表了某种意义,这也是当地葬俗的一种具体体现。

龙泉窑的发展很久远,下期说龙泉窑的鉴别年代和真伪方法。

沉静的茉莉
隐形的诺言
2025-08-19 14:54:20

生产龙泉青瓷的龙泉窑拥有长达1600多年的制瓷历史,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今天,小编就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北宋、南宋、元代以及明代的龙泉窑瓷器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说到青瓷,大家一定会想到龙泉青瓷,龙泉青瓷大名鼎鼎,名声享誉国内外。生产龙泉青瓷的龙泉窑拥有长达1600多年的制瓷历史,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今天,就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北宋、南宋、元代以及明代的龙泉窑瓷器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1、北宋。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大多施石灰釉,因此釉层给人一种又薄又透明的感觉,拥有较强的光感。在早期,龙泉窑瓷器的胎比较白,比较常见的器形是盘、碗、壶。到了北宋中期,胎的颜色变深,渐渐变为了灰色或者是浅灰色,施以青黄的釉色。在装饰方面一般都是运用刻花、篦点或篦划纹,另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一些纹饰。图案的花纹一般都是对称的。

2、南宋。南宋的龙泉窑瓷器的釉层比较厚,胎色比较白,在深中还泛着灰色。南宋龙泉窑所产的瓷器除了延续北宋的一些器形之外,还多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等一些新器形。

在装饰方面,南宋的龙泉窑瓷器是以刻花为主的,在碗心有阴文“金玉满堂”或者是“河滨遗范”。

3、元代。元代的龙泉窑瓷器的造型大多都比较高大的,并且胎体十分厚重。从胎色上来说,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和南宋的龙泉窑瓷器基本上是一样的,仿古的器物比较少见,器物上面通常都有花纹,题材有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等等……

4、明代。明代的龙泉窑胎比较粗,与元代的感觉差不多,但是相较而言更为粗糙一点。比较常见的器形有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等等,纹饰题材有人物故事、金玉满堂等字。

听话的花卷
欣喜的西牛
2025-08-19 14:54:20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

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独特烙印。碗、盘类刻花纹饰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要题材,多为蓖纹、折扇纹。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北宋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这一时期的新产品有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中晚期窑址有30余处,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黄现象,釉层薄,釉面有光泽。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以生活用具为主,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制作工艺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迁,临安成为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这时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窑工们根据南宋官窑制瓷工艺,将胎釉配方作了调整,创造性地生产了白胎厚釉青瓷,犹如翡翠碧玉,同时釉层光滑整洁不开片,深得宫廷和官僚的喜爱。这种白胎厚釉青瓷在临安京城、皇宫遗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到定都临安前后10多年时间,政局动乱期。龙泉窑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及冥器。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突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像、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早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纹饰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3.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南宋晚期龙泉青瓷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型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主要特征:

1.器型丰富多样,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2.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3.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4.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别有韵味。

5.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6.一种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