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陶瓷介绍及鉴赏
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发源于中国,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艺术领域中最简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代表的神秘与抽象至今震撼着现代人们的心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全面介绍一下艺术陶瓷这种艺术形式,相信通过以下文章的介绍,大家的审美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艺术陶瓷简介
艺术陶瓷是一种不仅能观赏,还能把玩艺术品,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艺术陶瓷已经成为不少收藏家眼中的投资品。中国比较主要的几种艺术陶瓷按照发展的年代不同主要有印纹陶、彩陶,以及唐宋时期的色釉、白釉等等,至今已经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陶瓷文化。
艺术陶瓷的鉴赏方法
装饰之美
了对于艺术陶瓷来说,其最主要的家中装饰技法就是坯的装饰、釉的装饰以及彩的装饰三种。这三种装饰技法能将陶瓷的高矮、胖瘦、方圆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修饰,不同的技法搭配能让陶瓷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美。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件陶瓷都是现存于世上的孤品,因为全人工的程序决定了其任何一种技法都无法复制。
个性之美
陶瓷的创作者是艺术陶瓷的生产灵魂,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以及体悟直接通过艺术陶瓷的外在表现出来,现代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就是通过陶瓷展现离开自己别具一格的创新艺术。他们有的开辟了前人从未设计过的题材系列、有的用了现代刷花山水技艺、有的还用了青花分水写意法……各种高超的技艺数不胜数。
意境之美
既然艺术陶瓷是从中国发源的,那么这种艺术形式必然少不了重要的意境,所谓的意境表现在陶瓷艺术中就是衍生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中国的不少陶瓷艺术家们在创作陶瓷的时候都十分重视意境这两个字的营造,让陶瓷拥有了一种文学上以及感官上的愉悦。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艺术陶瓷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都意识到,陶瓷艺术品不失为回报颇高的投资方式之一,但是具体要如何准备,又该从哪里去入手,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事情。
主要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绘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机产生的离心运动,在旋转过程中,对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按照设计构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时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壳的黑陶,绚烂夺目的彩陶,晶莹透彻的越窑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迹。现代陶艺继承了古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艺术创造,拉坯成型简单易学,造型丰富,是现代陶艺极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体现了作者对泥料性质、成型技法以及对艺术形态的掌握程度,是艺术设计能力的几种体现。;拉坯是年轻又古老的技艺,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制作陶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成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较快。泥板成型技术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须掌握好泥板制作,对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结合等技术问题。泥板成型在中国国内使用较多且历史较久的的产区是江苏宜兴的紫砂器物。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进行陶艺成型,由于整个造型是实心的,所以也叫做实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点是能够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创作痕迹,造型也不用考虑翻模对造型的影响,比较随意,具有较强的原始艺术表现力,与雕塑有异曲同工之感。[2]
泥条盘筑,泥条法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泥条可以是经手搓成,也可以通过压泥条工具挤压成型。搓泥条时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盘筑形状时产生开裂。如果你想以泥条盘筑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复杂的作品,是较困难的。因为作品要有一定强度才能使你继续盘高,而且连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保持胚体之间的粘接。在盘筑过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湿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轮廓线。以泥条盘筑法创作的作品特点是古朴、流畅,富于变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属小件玩具,如唐宋两代各种姿态的娃娃、杂技人、牛羊马狗猴等十二辰属相等。四川邛窑捏塑传世甚多,形态均很生动。 河南、河北地区瓷窑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爱, 以白釉黑釉者较多,如动物中的长脖子高头小羊、卷毛张口坐狮,形象生动有力而不觉夸张。
素坯彩绘——用颜料在素烧的花瓶、碗、盘、罐等器物(素坯)上绘画。
陶艺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盘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应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出来,装点自己美丽的生活。
陶艺制作教程及图解如下:
1、准备好材料,进行拉坯成型。
2、将拉好坯后进行晾干,放在光下。
3、晾干后,可以刻上想刻的字。
4、在杯子上一层漂亮外衣,上釉。
5、将杯子放入机器上烧制到1240度。
6、取出,完成。
陶艺:
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碰撞。诸如“何谓陶艺”,“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看似不是问题的基本的问题,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统一认识和标准 。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若要加以分类,就非单一条件所能完整涵盖,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产地来加以分类。
分为传统陶艺和以个人艺术创作为特点的现代陶艺两大部分。
一、陶瓷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属性,即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
陶瓷作为技术和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地发展着.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和面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陶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物质和文化双重特征。陶瓷器首先是为实际生活需要而造物的产品,同时又是按着审美规律寻求美感的艺术创造。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功能极其广泛,渗透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最初.陶瓷器具的功能主要是实用,饮食日用需要构成了它的基本内涵。可以说陶瓷的产生是源于实用功能的,但是,陶器一经出现,其存在的基本形式就为人们所注目,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欣赏.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情趣。远古半坡的彩陶就充分说明了:人类即使在极端简陋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仍然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最初,陶瓷的功能主要是实用,之后便在实用的同时注重精神审美功能的并存,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美感的增长,由实用逐渐向观赏的途径迈进。
二、古代陶瓷以实用功能为发展主线,同时兼具审美功能
陶瓷在为人类提供物质消费与享受的同时,又在人类精神领域触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和现实发展轨迹中都留下自己的痕迹。从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开始,继而到商代中期烧造出原始瓷器.进一步发展到东汉后期烧造出真正的瓷器,中国的陶瓷不断发展,从陶到瓷,然后陶与瓷并行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构成了中国的陶瓷艺术传统。在中国传统陶瓷中,各种不同的风格样式,是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它们包含着生活美学、生活意蕴、生活习俗,渗透着创造者对生活的理解和适应,并物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正因为如此,陶瓷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生活的本质。
原始社会的质朴清新,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严谨有序,战国的生动活泼,汉代的浑厚豪放,六朝的清秀空疏,唐代的雍容富厚,宋代的理性之美,元代的雄浑雅丽.明代的端庄敦厚,清代华丽精巧。不同时代的陶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差异是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的艺术体现。它是反映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应该说古代陶瓷大部分都具备了精神审美功能。
然而绝大部分古代陶瓷最主要的烧制目的还是日常生活实用。人类用泥土造物的目的往往是和满足生活方便相联系。追溯陶瓷的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发明陶器是为了炊煮的生活需要,烧造陶质砖块是为了建筑构造,制作陶瓷质地的陶俑塑像是为了满足礼仪,其大多数作冥器用。这些陶瓷都是作为日常生活实用品而烧造制作的。而烧造壶.碗类器物的风格改变是为时尚饮食功能,用瓶子点缀生活环境而不断改变釉彩,装饰,造型等等都是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文化审美的追求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为了入的心理,精神满足的拓展。虽然在历史上有部分陶瓷曾成为喜欢-把玩”的奢侈阶层的消费对象,一些品种渐趋非实用功能.观赏功能成为陶瓷制作的主流。例如:宋代官窑烧制的青瓷
器,釉面的冰裂纹路并非从实用考虑,釉面的开片不便于生活日用,裂纹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但对繁冗的冰裂饰格局回视后发现,它仍然具有时代生活意义。宋代官窑青瓷那些形态,主要还是生活日用器皿,它由实用创造心理渐次向形式审美过渡,始终顽强固守着原始器皿功能意识,实用的和审美的文化性高度叠合。数千年来,陶瓷都是以实用功能决定着外观造型样式,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始终是贯穿着中国,东方以及西方的陶瓷发展的主线。
三、现在陶瓷以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实用功能掩盖了审美功能
20世纪初,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初步发展的阶段,人们对机器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并且十分欣赏那些规整实用的工业制品。一切以实用功能至上,它的价值也体现在物质上,即实用领域中。而在生产手段上,则完全建立在机械化生产的作业中,同时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又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日常用品在前工业时代,是手工业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工业时代的陶瓷,由手工艺转向机械工艺,人的理性思维多于感性思维。工业化尽管为人类带来了丰厚的物质,但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提供的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它所带来的单调感,机械感。工业产品千篇一律,缺少个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产品尽管满足了人们方便、实用、舒适的一面,但却忽视了人所需求的另一面,那就是人的情感、喜好、趣味以及灵魂和精神的一种满足。要知道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还是一个充满情感的精神世界。
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统一化使人失去了个性的表现空间。同时也导致了人际间的情感和精神匮乏。人类学者追求、苦思、反省、关注现代文明窒压精神文明的价值,开出药方来解救现代文明的危机。充分肯定古代陶瓷文化的精神价值,提倡艺术回归古代文化、立足传统、面对现代的传承和发展途径。以高感情投入的现代艺术就是缓解这种情感危机最好途径。而作为艺术重要分支的陶瓷艺术,也以其自身独特的和人的亲和性以及表现的多样性,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四、当代陶瓷受现代艺术影响走向多元化,艺术陶瓷的审美性得到充分发挥
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必然在艺术欣赏方面产生新的影响。以往艺术陶瓷所占的比重是很少的,主要是作为展览会中的陈列品,比较少地进入人们家庭生活中,艺术陶瓷的创作和生产制作.都不是很繁荣。最近几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审美爱好发生了变化,审美的领域也在扩大,艺术陶瓷开始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井有多方面的人员投入到艺术陶瓷的创作中,陶瓷艺术创作方面的探索正不断深入和开展。
现代艺术陶瓷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在创造者的智慧支配之下,土石在火焰中能够进行着变幻和肯定,凝聚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艺术陶瓷具有自己的属性和特征,既不同于一般的 日用陶瓷,也区别于其它种类的艺术.它具有更强的工艺性、装饰性以及更重视材料自身的表现力。这些使得它有着其它造型艺术所不可比拟的表现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陶瓷作为一种物质材料,不仅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无穷无尽的艺术表现力。陶瓷工艺材料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一经利用到艺术陶瓷创作中,则引起更大的发展和变化。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不断尝试着去揭示其表现新形式的可能性。艺术陶瓷的创作过程,是认识材料、利用材料的过程,重要的是创造性地发挥材料的不同特点,表现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表现的艺术效果。
当今的陶瓷艺术创作已与现代艺术潮流紧密结合,创作的范畴不断扩大,而现代艺术也由于陶瓷媒材的介人,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就陶瓷艺术创作表现而言,各种新观念的产生与新材料、材质的应用,增进了陶瓷艺术作品的多元化,也增加了陶瓷艺术各种表现的可能性,更增加了其艺术感染力,使之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陶瓷艺术创作的空间更加宽广和自由。陶瓷艺术创作是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的,有的人从雕塑切人,有的人搞器皿造型、有的人搞彩绘,有的人搞色釉装饰……。其实这些并无谁对谁错,谁高谁低,关键看是不是在生活中给人带来了美,是不是从中看到材质本身美的发掘以及在加工过程中火绐材料带来的美感。
目前,有个别人因思想境界不到位,对艺术体验有一定的局限性,错误地认为西方现代 陶艺高于中国传统陶艺,而“陶”又高于。瓷”。其实这是东施效颦,毫无精神内涵可言。殊不知陶瓷艺本是多元的,只有艺术造诣和个人修养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瓷为创作媒材并以彩绘装饰为主要创作手段的陶瓷艺术。这一类的陶瓷艺术在中国还是主流,它拥有众多有实力的陶瓷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对传统陶瓷工艺技法进行审视,寻找突破,井形成诸多风格流派,他们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极至。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家开始重视陶瓷材料肌理的自然表现,造型的随机性及对残缺美的认识。显示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空前繁荣昌盛。他们在中国仍然代表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他们的瓷艺创作和以往的瓷工艺品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热情,发挥创新精神,并追求自己理想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趣味。可以这么说陶瓷艺术已进入了纯精神领域,其精神功能性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当今艺术陶瓷因审美情趣的提高,使其形成一种独特造型艺术形式
现代人制作陶艺是为了表现,是为了抒发,是为了生活得更有情调,泥土和人类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很多人都喜欢去动手傲陶制瓷,用粘土来捏制和塑造,或是随心所欲任其自然地去感受着材料的柔韧和温和的特质,这似乎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习性。陶艺创作是把人类这种习性和爱好在更高阶段加以发展,通过高温烧制把塑造的形态固定下来,变成坚固的陶瓷艺术作品。这里既有实现构想的愉悦,也有创造过程的乐趣,还有意外发现的惊喜,最重要的是制陶爱好者们提供了自己创作的陶瓷艺术品,丰富了精神生活,装饰了生活环境.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艺术陶瓷创作最能充分反映作者的性格和爱好,表现个人的风格特点。比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创作比较少的受到制约,更多的是尽情发挥,按着作者的意愿去完成作品的构思和制作。而人们在欣赏时,则着重于对作品的直观领恬上。欣赏者的直观感受在前,既不完全是有意识,也不是纯粹无意识的,无论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心理上的反映.都会感受到美。应该说它的精神审美性已经上升到主要位置,而实用性已成为次要的了。正是因为精神功能性的日益升高使得陶瓷艺术由次艺术逐渐成为纯艺术,和绘画、雕塑、书法一样并驾齐驱。我相信现代艺术陶瓷与实用陶瓷分离而成为独立,纯粹的艺术形式是大势所趋。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陶瓷艺术设计和陶瓷设计是一个意思
陶艺应该是陶瓷艺术设计的简称。
陶瓷是泛指用特别选择加工的粘土和长石、石英类硅酸盐材料,根据具体的要求和计划,经过配制,利用调水配合之后的可塑性,加工成型为所需要的形式,然后在特定的温度下烧成为各种用器,统称为陶瓷器。
在陶瓷器生产制作之前,根据功能要求和材料、技术等物质条件,以及对产品的审美特征诸方面的理解,进行设想和计划,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包括造型与装饰的样式和风格的确定,这就是陶瓷艺术设计,主要是指日用陶瓷产品设计和艺术陶瓷设计。对于由作者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的艺术陶瓷,一般多称其为陶瓷艺术创作,其实质也是一种设计,所不同的是把艺术形式放在首位。
陶瓷艺术设计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产品设计,不同于单件艺术陶瓷的创作,要充分考虑适应生产工艺的特点,产品的严格规整、统一,注重工艺质量,并能达到配套的协调一致。
陶瓷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和浓厚的艺术魅力,自成体系,别具文化品格,包容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内涵。从古到今,人类创造陶瓷器必然要进行设计,这些产品都是基于生活的实际要求,同时也受审美和情感的支配,依据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里蕴含着人类宝贵的创造经验和智慧。
一、日用陶瓷设计
陶瓷工艺材料良好的理化性能,坚实的质地,光洁的表面,耐高温,耐酸碱,因而最适合制作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用器。从发明作陶制瓷的技术之后,在用于生活的同时,也在装点着生活。日用陶瓷一直作为陶瓷生产的主流,发展到现代生活中。
日用陶瓷设计的构成要素是由功能效用、材料技术和形式美感统一在一起的,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形成了日用陶瓷设计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利用陶瓷材料设计制作的工业产品。丰富多样的材质,为陶瓷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意领域,有陶质、瓷质和界于二者之间的炻质材料,以及性能和特点不同的釉料,可以形成丰富的艺术效果。成型和装饰以及烧造方法的现代工业化,为大批量投入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终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日用陶瓷产品获得合理的功能和优美的形式。
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市场调研、设计定位、材料选择、技术运用到落实在图纸设计、模型制作、样品试制、修改定型,一直到投入批量生产,接受市场的考验。
日用陶瓷设计的产品主要有:餐具、茶具、咖啡具、厨房用具、灯具、文具、酒具、烟具以及杂具等。日用陶瓷设计的产品,不仅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统领市场和引导消费以及影响审美时尚的作用。
二、艺术陶瓷设计
以土石为基本原料的陶瓷工艺,在火的作用下,可以显示出坯和釉丰富的质地和绚烂的色彩效果,具有其他工艺材料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表现力,存在着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潜质,是艺术陶瓷设计良好的物质基础。利用陶瓷工艺材料设计制作的艺术品,能够适应室内和室外环境条件,以多种形式出现,具有质朴和高雅的特点,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艺术陶瓷设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陶瓷艺术家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的陶瓷艺术品,一般都是单件原作,反映着作者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强调个性和特点的突出,表现作者的工艺技巧,多为陶瓷爱好者收藏。另一种是为了适应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的需求,由陶瓷艺术家设计制作样品和模具,适应现代大工业批量生产的艺术陶瓷作品,这是比较普及的产品,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艺术陶瓷设计的领域是很宽的,而且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陶瓷艺术家的设计创造的开展,还在不断拓展,主要品种有传统造型观念延伸创新的器物型艺术陶瓷,如瓶、罐、盘、尊、壶等;多种表现手法的陶瓷雕塑;结合建筑装饰的壁画、艺术陶壁、壁饰等;室外的园林陶瓷和建筑装饰陶瓷等;还有突破传统陶瓷观念的现代艺术陶瓷,形式新颖,手法多样,也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现在家庭在装饰时都会考虑购买一些饰品摆放在家中,起到点缀的作用。随着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艺术陶瓷也开始兴起呢,普通人对它还不是很了解。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艺术陶瓷意境与情感
陶瓷艺术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契合人们回归自然、张扬个性、重新寻找艺术本质的要求,在创作设计中追求自然的情趣美、艺术美,将文学、绘画、雕塑材料、工艺技术交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创造主体的个性,改变陶瓷艺术的审美形态。意境的表现成为表达人们心灵的当代艺术形式,并把它融入到陶瓷艺术作品之中,更显示出作品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情境。由此可见,陶瓷艺术形象是心灵移情的产物,把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转换成视觉语言,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技艺,寓情于景色之中,创造、发挥想像空间,表现个全精神价值。
追求陶瓷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和个人风格,必须先求取自己情感受思想的独特之处。“意”是寄情,“境”由心造,情景交融是作品的“意境”。自然界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富与创作设计者心境、情感的交织,构成了特定的“意境”,“境”又会化为一种心境而拨动作者的心灵,“意境”能引发观者的思绪和遐想。所以“意境”的构成要靠“情感”的驱使设计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对一切事物都有强烈的感情,胸有情思、注情入景,才会创作出充满“意境”的陶瓷艺术作品。
二、艺术陶瓷意境与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即艺术的想像,艺术家、设计者心中先有景物的自然形象,然后化为意象,客观景物激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寻求形象的形式,
这便是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思维的结果,不是形成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生活、自然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用具体的感情形象来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并通过想像、联想、立意、组合、概括、取舍、提炼,找出符合自身艺术表现的若干因数,去粗取精、强化夸张,形成和谐、富有情趣、意味的组合,在形似之外,还要神情兼备,注意主观意象和自然形态相结合。
三、艺术陶瓷意境与气韵
在一切造型艺术中,“气韵生动”是最高的美学准则,在创造过程中就像是人的灵魂一样不可缺少,不论陶瓷艺术还是器皿设计,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工艺美术作品,没有生动的气韵,那就谈不上品格和意境。“气韵”虽然连在一起,
其实含意是有区别的,“气”是生命的象征,它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形式,并处在时刻运动的状态。“气”在一定的美学法则下可派生出一种荡然 *** ,一种生机活力,“气”能长生万物,它是大自然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者的 *** 、思绪、风采、神气意趣在作品上的表现。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艺术陶瓷的相关资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艺术陶瓷在设计时讲究的是情感、形象思维、意境与气韵等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
传统陶艺的特点如下:
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硼板等消耗量大。现代陶艺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陶瓷艺术创作就是一个运用物质媒介作为表现手段和载体,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传达出来的制作过程。在形象地刻画与塑造中,现代陶艺家们追求着形象的单纯性、唯一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意念的完整性与静穆性的统一。造型形象的各部分之间,还必须保持和谐的比例关系,包括上下、左右、主次、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诸多关系。
形象的单纯性与概括性的统一。在形象地刻画与塑造中,现代陶艺家们追求着形象的单纯性、唯一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视觉形象性与心灵性的统一。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视觉形象性,尤其像现代陶艺,其视觉形象性更加明显,更加直观,它无需通过中介环节,才能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为欣赏者所把握,这是由陶瓷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一).“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 ...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可见艺术是主观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产品,艺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间的心灵互动。而陶瓷作品的艺术性就是陶瓷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间精神上的交流。面对一件精美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陶瓷工艺品,我们很难从中领悟或体会出什么真情实感,因为它只是商品,不是艺术品。那么陶瓷大师们、学院教授们的作品就一定是艺术品吗?我看未必。抛开作品工艺性标准,单说艺术性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些年来,由于艺术瓷越来越为收藏者重视,其价格也水涨船高、逐年攀升。商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下,挖空心思以各种名义组织大师和教授进行笔会。一时间,笔会作品满天飞。而大师和教授们本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应付了事。可以想象,这种应酬之作其艺术含量能有多少!既然当代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是主观的,在价值和审美情趣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选择艺术性高的作品呢? 无论是中华民族的还是世界上其它民族的主流艺术都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陶瓷作品的艺术性不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也不是卖弄技巧,更不是单纯对观者感官上的刺激。它是艺术家的真情流露,它是欣赏者内心泛起的层层涟漪,它是超越时空的心有灵犀。一件值得收藏的当代艺术陶瓷作品是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们知道清末到民国初期的时候,由于一批文人介入到瓷上绘画,极大地提升了瓷画的艺术性。但是由于他们无法熟练掌握釉、彩以及烧成气氛、温度等工艺要求,所以浅绛彩作品的工艺性差,无法长久保存,极大地影响了其收藏价值。现在无论是收藏市场上的浅绛彩作品实物,还是网络上搜索到的浅绛彩图片资料都存在釉彩严重剥落的现象。后来民国时期出现的珠山八友作品,在工艺上克服了浅绛彩作品的工艺缺陷,达到了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成为收藏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收藏对象,拍卖价格也是屡创新高。无独有偶,在浅绛彩瓷出现一百年后的今天,大批国画、油画名家纷纷介入到瓷上绘画。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的瓷上创作往往浅尝辄止,忽视陶瓷的材质美,我们也就不难判断其工艺水平的高低了。
(二)重视陶瓷艺术家本人的修养我们知道艺术是主观的,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是作品本身所展示出来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我们在品评一件陶瓷作品的艺术性时通常会说该作品的格调是高还是低。“格调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思想品格和艺术修养的总汇体现。”从创作角度来看,格调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从欣赏角度来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什么我们如此关注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品格呢?每个民族的艺术审美标准和其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我们民族的艺术审美标准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传统文化构建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是多元的、复杂的。尽管儒、释、道各自教义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也有重合的部分。从个人的修为角度看,儒家推崇品德,佛教宣扬功德,道家提倡道德,都是强调个人要有高尚的品格。艺术家是为人类创造高尚精神财富的工作者。难以想象艺术家的道德品质低劣,他的作品的格调会高雅.明代文徵明曾言:“人品不高者画品便见卑下。”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高尚的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国传统美学之追求,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之说。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画家只有本身品格不凡,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凡的艺术风格,画品是人品的表现,作品是性灵的流露。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雅俗之分。格调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高格调一般不仅要表现深刻的思想、健康的内容,还要求艺术家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这与艺术家的学识修养、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亦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开卷有益,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诸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作为当代高温色釉瓷上绘画的领军人物,注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挖掘现代文化内涵,突破传统工艺美术价值观念,借鉴中、西方绘画艺术技法,逐步形成了彰显个性审美趣味的艺术风格。李菊生的人物创作多取材于传统诗文。他通过刻画人物的瞬间情态,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三)选择资深当代艺术陶瓷经纪人收藏者面对众多的艺术陶瓷作品,很多时候会有手足无措之感。一方面有收藏者自身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当前艺术陶瓷收藏没有一个客观、公正和科学的指导标准,更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引导、规范和监督这个市场。收藏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专业、可靠、资深的经纪人比自己直接选择作品更为安全、保险。李菊生当代陶瓷艺术品经纪人大概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大浪淘沙,真正可以一直活跃在收藏一级市场而屹立不到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些资深的经纪人经过市场多年的洗礼和检验,视信誉为生命,不为眼前的小利所诱惑,以严格的职业操守呵护、捍卫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市场。通常,艺术品收藏被认为是精英文化。收藏高品质的当代艺术陶瓷作品不仅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更需要收藏者不断学习,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