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吉州窑瓷器

美满的电灯胆
大气的茉莉
2023-01-01 04:16:28

吉州窑瓷器

最佳答案
幸福的大炮
怡然的冬天
2025-08-18 09:02:09

不知你想问什么,所以把吉州窑的特征和鉴定要点阐述一下,供你参考。谢谢

吉州窑

一,吉瓷特征:

1,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2,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3,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4,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

5,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6,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7,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8,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9,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10,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剪纸贴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绘、黑釉白彩以及木叶纹和玳瑁釉。

11,宋元时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为典范。黑釉胎质疏松,呈白黄和灰白色胎内有砂粒、气孔。制作较粗,圈足处理好像用模扣印后在外壁随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较规范,胎质较精细,直接用褐彩绘画后高温烧成。白釉黑彩为釉下彩,胎质细白,绘画纤细,有薄而光亮。

一,吉瓷鉴定:

1,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现代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

2,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用手触摸胎表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现代仿品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3,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4,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5,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6,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7,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这些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8,北宋以前的黑釉瓷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9,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10,画风画法。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

最新回答
朴实的口红
大意的冰棍
2025-08-18 09:02:09

2018年伦敦苏富比春拍,一件尺寸28公分的元代吉州窑黑釉剪纸剔凤凰纹瓶,经多番叫价后最终以125,000 英镑成交,这预示着最具创新意识的吉州窑走入普通收藏者视野,渐成拍场“宠儿”。考古载,“吉州窑”又称为“永和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在永和镇西侧约2公里长、1公里宽的范围内,废窑累累,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

吉州窑遗址

“吉州窑的初创期是在晚唐时期,因受越窑和洪州窑影响,主烧青瓷,施青灰或酱褐色釉,釉不及底,釉色不均匀,不光润,发涩,有泪痕;胎为灰黑和黑色炻胎,质粗夹细砂,胎釉间先敷一层黑褐色的化妆土,胎体较重;叠烧,碗内底衬贴6—8块高岭土垫块.初时器型不多,主要有碗、双系罐、短流注壶等。 ” 极速鉴宝平台瓷器鉴定专家宫文武老师如是说道。

晚唐酱褐釉双耳罐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吉州窑的真正繁荣期是在北宋时期, 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还有绿釉、影青釉、窑变釉等。其中黑釉器是此期的主要产品,器型有碗、罐、壶、盆、杯、瓜棱腹罐、瓜棱腹壶、唇口杯、文房用瓷等,碗有唇口、弇口、花口、瓜棱腹、高圈足,其底足切削较粗涩,釉不及底。

北宋 黑釉莲花碗

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北宋 绿釉划花蕉叶纹八角形瓷枕

见刘杨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北宋时期吉州窑还有一主要产品就是 乳白瓷 ,质地较粗,釉色单薄,施釉不均,有泪痕,其碗底常有吉、记、福、慧、太平、本觉等褐彩书写的文字,胎质灰白,釉层为带青味的透明薄釉,为半釉或大半釉;修坯草率中见熟练,胎质较为坚实。主要器型有瓜棱腹碗、钵、菱口或唇口碟、莲瓣纹高足杯、器盖等,有的饰有褐色点彩,钵多唇口或卷口,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颇有五代遗风。

北宋 乳白釉印花莲纹水盂

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到了南宋,吉州窑的发展到达鼎盛期 。在北宋基础上,新出现了釉下彩绘品种,同时出现了大量仿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的仿器。但是,黑釉瓷器依旧是南宋最为重要的品种,其中以天目盏最为著名,也是吉州窑瓷器最具创新精神的代表。南宋黑釉盏品种还有木叶纹、玳瑁釉、兔毫釉、油滴釉、虎皮斑釉、黑釉彩绘、黑釉洒彩、素黑釉、剪纸贴花、黑釉剔花等。黑釉盏胎体都较粗松,圈足处理简单,底足用模子压印后,在圈足外壁修坯草率,底部足端有不平的压印痕迹和修坯的刮削痕迹。此外还有绿釉刻花、剔花、印花瓷(以枕为多),黄釉瓷(主要为炉),雕塑瓷等均颇具盛名。

南宋 黑釉玳瑁花口长颈瓶

南宋 酱褐釉兔毫盏

均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因为战争,吉州窑在元朝初期经历了停滞甚至是衰退,但好在很快它又开始恢复了生产。”

至元代中晚期,吉州窑的产品又相当的精美了。其特点是玉壶春瓶为唇口(景德镇窑玉壶春瓶为撇口),瓶体有接痕,瓶内底足有鸡心形旋痕,彩绘纹布满全器或采用多层次的绘画,装饰饱满。此时元代吉州窑的代表作是釉下彩绘瓷器,器型有罐、瓶(胆瓶、长颈瓶、鱼耳瓶、玉壶春瓶)杯、镂空乳钉纹粉盒、折沿盆、炉及枕等。元代仍有黑釉、绿釉、乳白釉及窑变花釉的生产,但分精粗两类产品。

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元通高6.5cm故宫藏

黑釉贴花圈点纹梅瓶元高20.1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然而,吉州窑还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在明代开始衰落,烧制的品种也不再以黑釉瓷器为主,更多的是青花瓷、豆青釉瓷、白釉瓷、绿釉瓷、仿龙泉瓷等,器型有盘、碗、盅、碟、钵、炉、枕、高足杯等。

明正统 绿釉长方形瓷砚

见刘杨 赵荣华《吉州窑瓷鉴定与鉴赏》彩版部分

虽然吉州窑瓷器大多瓷化程度低,但它一遇水马上变得色彩闪亮、釉面放光,对中国陶瓷的发展依旧十分重要,未来也会得到越来越多藏者的喜爱与青睐。

生动的冬瓜
时尚的老鼠
2025-08-18 09:02:09
吉州窑是壹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也是中国现有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窑址之壹。其创烧于唐代中晚期,盛于两宋,衰于元末,距今已有壹千二百年历史,其烧造前后跨度长达六百余年,因吉安古称“吉州”,吉州窑也因州而得名。其窑址主要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厂有临江窑、永和窑、吴家窑、彭家窑等,其中位于吉安市永和镇境内的“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业内也常以永和窑来代指吉州窑。

20世纪50年代以后,文博机构对吉州窑遗址做了多次的深入调查,清理了许多窑址,发掘出了大量的瓷片及窑具,目前已发现的器型就多达120余种,常见的有碗、盘、注子、注碗、三足炉、花瓶、盖罐、粉盒等等。按胎釉可分为青釉瓷、乳白釉瓷、绿釉瓷、黑釉瓷、彩绘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种类繁多。唐时的吉州窑以烧造酱褐釉和乳白釉瓷器为主,形制和胎釉都比较单壹,属于初创时期。

吉州窑是壹座同时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窑制瓷技艺,生产多种器型、釉色、纹饰产品的综合性瓷窑,其烧造的瓷器品种多样,古朴典雅,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有“馨香艳丽的山花”之誉。其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剪纸贴花、白釉剔花、白地彩绘、黑釉白彩剔花、鹧鸪斑以及木叶纹和玳瑁釉。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壹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自己的特有风格,独领风骚,其古朴、简单及收敛之美,表达了当地文官达人的壹种文雅心境,体现了文人的壹种恬静阔达之精神,从而满足了他们的壹种人文情怀的追求。

吉州窑与建窑在宋时期的茶盏创意上,都追寻了道家思想及天人合壹的风格,对宋时期茶具发展做了较大贡献。吉州窑与宋时期的江西著名窑囗湖田窑、南丰窑、赣州窑及洪州窑百花齐放,各有成就。当然宋时期的耀州窑和磁州窑也在怒放。包含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乐趣是丰富而多元的,其出土多为宋元文官武将之墓,非壹般平民所拥有,是宋元时期不可遗忘之窑囗。南宋是吉州窑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烧造的品种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白釉褐色彩绘、白釉红绿彩绘、绿釉、酱黄釉等,其中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最为著名,其中的“剪纸贴花天目”和“木叶天目”仅见于吉州窑,是世界名品,饮誉中外,在日韩等国更被奉为国宝。黑釉本不是引人喜爱的釉色,所以历代产量都不多,到了宋代,为了观看茶色和斗茶风尚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烧制的黑釉茶盏,黑釉瓷才逐渐兴起。此时的吉州窑遗址也出土了大量黑釉茶盏和瓶罐等器物,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不乏玳瑁釉、木叶贴花、剪纸贴花这样的名品。这些装饰设计构思新颖,在宋代瓷窑之中独树壹帜,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南宋时期的吉州窑瓷塑技艺也颇负盛名,包括各种人像、牧童骑牛、鸡鸭、老虎、象棋、瓷珠等。其中的牧童骑牛与曾在南朝鲜海域出水的中国元代沉船中,由景德镇窑烧制的牧童骑牛瓷塑极为相似。

元代是吉州窑走向衰落的时期,经典的黑釉瓷虽继续生产,但质量已大不如前,整体显得较为粗糙,与南宋时相距甚远。不过仍不乏壹些亮点,彩绘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元代时期的彩绘瓷在南宋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盛极壹时。彩绘瓷属于釉下彩,主要以铁质为彩料,烧成后呈黑、褐、赭、棕等多种色调,色彩明澈透亮,艺术感极强。主要器型有粉盒、方唇盆、海涛梅竹纹罐、海涛鸳鸯戏水纹瓶等,其中的连续几何纹地、锦地开光图案以及乳钉纹更是元代瓷器中典型的装饰风格。

吉州窑特征及鉴别:

1.圈足:吉州茶盏的足圈非常不明显,几乎与盏壁相平行, 修坯时沿平底的边缘切去壹圈,形成壹个浅的圈足。外足圈内收,如果把它扣放在桌面上用手抓住足圈很难将它提起。这是因为吉州窑坯体强度不大,不能手捏圈足浸釉,那样容易把圈足捏崩,为避免这个现象发生,就二次修坯。当把泥料手拉坯成型后,凉至半干就要用修坯刀进行修坯, 第壹次修坯主要是修盏口和外壁, 并不修足, 在足圈上留有壹块泥料作为蘸釉时的把手, 待盏蘸釉后再二次修坯, 将多余的把手修去,挖取足心,由于两次修足,足心往往难以完全重合,所以会经常出现足心偏离足圈的现象。现代采用吸坯器,不需要留手柄,所以足心不会偏离足圈。

2.浸釉:是将坯体浸入釉浆中,使之附着壹层均匀釉的方法。釉层厚度由浸入釉浆中的时间长短和釉浆的浓度决定。古代徒手操作,往往要浸两道釉,第壹道釉的釉层看上去很薄,通常称为护胎釉,对于大多数器物来说,内外釉多同时浸,壹次完成,这需要掌握熟练的施釉技巧,手持碗底足把,碗口朝下迅速浸入釉浆后,要同时抖动手腕,将积压在碗内的气体排出,使内壁与外壁同时挂浆。仿制者没有掌握抖动技巧,内外壁不能同时挂浆,需要两次完成,先浸外壁,再刷内壁,造成碗口内口沿重复施釉,口沿内的釉层厚于碗心,这也是区别真伪的重要标准。而且仿品是壹次施釉。

3.出水的吉州窑瓷片与出土的吉州窑瓷器(墓出)釉面有很大的区别,出水的瓷片,壹般烧制温度高,釉面崭亮如新,迎光有起胶的感觉。而墓葬瓷器壹般因为土沁、酸咬(南方土壤酸性),釉面灰蒙、色滞,如果湿水,釉光漆黑发亮,但水干又恢复朦朦的感觉,如同水中的卵石,在水中很漂亮清新,但出水后,上面有壹层白堿壹样的东西,擦之不去,仿品由于涂胶,湿水前后没有变化。

4.注意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吉州窑碗的碗心会鼓起壹个小鼓包,这是由于在拉坯过程中用了刮子,未将刮子尖对正盏心留下的痕迹。使用刮子, 壹可以避免在碗上留下指纹, 使其内壁光滑平整二起定型作用。这是吉州窑工匠制坯中的特有手法, 现在仿品也用刀具修出壹个小鼓包,死板不丰满,与真品相比区别很大。

5.木叶的制作,壹般是把树叶先进行腐蚀,留下仅存叶脉的网状叶片,然后蘸上白釉,甩去网眼中多余的釉,使各条叶脉都沾满白釉,网眼则不留任何釉料而通孔,贴于黑釉面上,吉州窑的白釉中氧化镁含量较高,可以使局部釉面变成绿斑。且吉州窑白釉的植物灰以麻灰为主。烧成后的叶纹中次脉与支叶脉产生各色的乳光。现在仿品配方保密,每人的制作方法不同,据毛晓沪老师说,他仿制的木叶盏的釉都是由两种釉烧成,底釉施普通黑釉,面釉是用桑木灰制作的,不需要添加任何辅料。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谦让的宝贝
高挑的板凳
2025-08-18 09:02:09

吉州窑黑瓷木叶纹茶盏有赝品。

吉州窑黑瓷木叶纹茶盏吉又称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是汉族名瓷。

区别方法:

以木叶纹来说,因其工艺早已失传,仿者不知所为,只是用树叶在瓷坯上压印个印子,烧出后,木叶有形无质,叶筋下凹,面光而无层次,玻璃釉刺眼。

真品是将树叶经特殊处理后贴在瓷坯上,高温下在釉中化为灰烬,但叶形保持不变,灰烬堆积成质感层次,叶茎叶脉分明,整叶亚光突显,用手摸之又与黑釉相平。

据说现在有用老黑釉盏粘上叶筋来充假,叶筋凸起,一摸便知。再者,真品多用桑叶作装饰,而仿品常用枫叶或其他杂叶作装饰。

扩展资料:

1、木叶盏的身世之谜

史载,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最富创造性的民间窑场,其瓷器品类融汇禅学与儒家文化,吸收多种工艺,装饰新颖独特,格调清新质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吉州窑的瓷器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恐非木叶盏所属。

木叶盏是吉州黑釉的佼佼者,内外均施黑釉,盏内放一片桑叶,送入窑室烧制。在经过1300度高温之后,这片桑叶不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而完整无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

从宋元时期开始,天目木叶就远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2、发展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之一。吉州窑所在地虽没有优质瓷土,但能在产品的种类和装饰上下功夫,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立于陶瓷业数百年。

吉州窑产品很丰富,有青釉器、印花白釉器、白釉釉上黑褐彩绘器、绿釉器、黑釉器等;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印花、剔花、彩绘、剪纸贴花、堆塑、木叶纹等。其中又以黑瓷最为有名。

吉州窑黑瓷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鹧鸪斑以及上面提到的剪纸和木叶等。

中国黑瓷在日本又称天目。相传宋、元时期,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把从浙江天目山得到的福建建窑黑釉瓷盏带回国去,遂称之为天目。

日本人按不同的花纹和色泽把黑瓷分为油天目、玳瑁天目、木叶天目、珠光天目等。他们还把日本自己烧的黑瓷称为濑户天目,朝鲜烧的黑瓷称为高丽天目。

木叶纹盏,体现了吉州窑的特有风格。制作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烧成后即成为木叶纹。

木叶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叠加。所用叶子有人认为是桑叶,也有人认为是菩提树叶。经过这样加工过的黑釉碗,有一种质朴的野趣。这种制作工艺很少流传下来,对于它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来供人参观。

另外,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天目木叶盏,并称其为“世之神器”。由此可见,这一举世无双的木叶盏工艺及其产品,如今已经被人们视若瑰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愤怒的月饼
阳光的野狼
2025-08-18 09:02:09
吉州窑,

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

晚唐时期以烧造酱褐、乳白釉瓷器为主。从北宋开始,酱褐釉瓷停烧,乳白釉瓷继续烧造,但形制已发生变化,同时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种。这一时期的乳白釉瓷有涩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饰褐色点彩钵、器盖、菱口碟、唇口和莲瓣纹高足杯等。莲瓣纹高足杯为北宋常见物。碗、钵、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涩。乳白釉钵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钉烧,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宽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时烧造。南宋时期的乳白瓷有各类碗、盏、粉盒等。这些器物多满釉,碗釉色晶莹润泽,开冰裂细纹。

元代乳白瓷没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壶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壶春瓶和芒口双鱼纹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断代器。

吉州窑黑釉瓷似在北宋时期才开始烧造。南宋时期的黑釉瓷有芒口、敛口、卷唇、深腹、外黑内白釉碗、盘、芒口薄唇碟、罐、瓶、注壶、鼎、杯和器盖等。芒口、底足矮内凹.为吉州窑黑釉碗、盏最常见的特点,且多施满釉。

元代时期的黑釉瓷有碗、碟、杯、高足杯、罐、黑釉彩绘折唇盆、扁腹壶、鼎、器盖、镂空炉和褐釉柳斗纹罐等。碗盏、杯多芒口,腹斜削,较粗糙。折唇盆这种胎型装饰为宋代所不见,与元代仿银器作风近似。长颈瓶元墓常有出土。

磁州窑

宋代是我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各个艺术门类得到高度发展并相互影响。特别在陶瓷制作上更是大江南北名窑迭起,官窑民窑竞相争辉,形成了群星璀璨的局面。

磁州窑这时异军突起,形成了蜚声南北的庞大窑系,同时创造性地将中国画技法巧妙地运用到了瓷器的装饰之中,设计出白底黑花的品种,打破了当时瓷器以单色釉为代表的装饰格局。这种白底黑花是磁州窑在宋代创立不久,由工匠们创造的一种全新的装饰方法。他们用一种含有氧化铁的色料,在涂有白色化妆土的瓷坯上作画,使瓷器的装饰达到了近似水墨画的效果,然后上釉烧成。这些瓷器的画面线条流畅生动,外观色泽鲜艳、永不褪色,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磁州窑白底黑花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瓷器从用刀在坯胎上刻、画的“胎装饰”转变成了用笔画花为主的“彩装饰”技法上来,因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同时,也把我国的陶瓷工艺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丰富和开创了我国瓷器装饰的新途径,为以后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白底黑花产品不仅具有极强的创造性,而且有着极其浓郁、美观、实用的生活气息。首先,它在题材上十分贴近生活,注重人们的欣赏习惯。当时磁州窑器物上除了出现虫草、花鸟、人物、山水及各种大小动物等内容外,匠师们还往往把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如祭祀天地、婚丧嫁娶、传说典故等内容大量地运用到瓷器的绘制中。所以,磁州窑白底黑花的产品深得人们的喜欢,特别在北方地区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匠师们的技法十分丰富多彩,他们时而逸笔草草,辅以部分的黑色块面,不仅色调明快,黑白相映,而且用笔灵动、雄劲自如时而率意勾勒,用笔多以细劲勾勒为主,使得画面自然逼真,人物形神兼备,毫无斧凿之痕:在画面的布局、构图上也是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有动有静,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充满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调,显示出匠师们的扎实绘画功力。

耀州窑,

在今陕西铜川黄堡镇立地坡和上店村。从唐代开始就烧制青瓷,到北宋已达到极盛时期,并烧制过贡瓷。金、元时期逐渐走向衰败。耀州窑瓷器影响到全国各地,如广州的西村窑、江西的吉州窑、河南的汝州窑等。

耀州窑瓷胎变化很大,唐时胎骨多呈深灰色,少数为灰、黄灰或黄色。胎土欠淘洗,胎质比较粗糙。有颗粒状石英和较大的气孔。五代较以前细致,很少见到颗粒状石英和气孔。但胎骨普遍泛灰。宋代胎骨白中泛黄,质地细而致密,仅有少量气孔,瓷化程度最好。

唐和五代是耀州窑的初创时期,以烧黑釉和白釉为主,兼烧一部分青瓷,宋代以烧制青瓷为主。青瓷的釉色,青中闪黄更趋于稳定。胎、釉、装饰花纹都比较精细,可能为宫廷定做的青花瓷器,故出现了带有龙凤纹饰的瓷器。金、元时期,除部分烧制青釉瓷器外,绝大部分烧制一种呈姜黄色釉的青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