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名家
一个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李光亮
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朝兴 毛正聪 夏侯文 张绍斌 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石玄根 徐定昌 卢伟孙 陈爱明 陈显林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季银龙、徐凌、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亚、毛伟杰、毛丹阳、徐峻清、梅红玲、张 晞、杨建琴、陈先明、李邦强
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 季友泉、丁绍杰、余正青、吴学远、苏伟、龚伟康、陈永德等 徐朝兴 龙泉青瓷大师
徐朝兴 浙江丽水龙泉人。13岁辍学而学艺,从事青瓷艺术52年。 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 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 当之无愧的青瓷掌门人。
毛正聪 1940年10月出生于龙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原龙泉瓷厂厂长、总支书记、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龙泉县第九届人大常委、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从事青瓷艺术研究45个春秋。继承古老传统工艺,尤对歌窑文片艺术研究有新的突破,抽象形文片艺术,千奇百态,既象非象,作品别具一格。
夏侯文 江西省分宜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到龙泉瓷厂工作,从事青瓷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研究工作。他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几十年来创作设计了大量作品,并屡屡获奖。代表作品有:《双鱼洗》、《仿古莲花碗》、哥窑《龙纹盘》等。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3年被国家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张绍斌 字弘远,195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一个陶瓷世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多年来,对梅子青、粉青、天青、米黄色哥窑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青瓷釉色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薄胎厚釉、支钉架烧研制成功,圆满恢复了传统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成为瓷中精品,被誉为当代官窑。 作品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从宁静平和心态中生发出悟性灵感,融入手工拉坯,使每件造型独具神韵。而涅泥拉坯手法与构思造型的自然契合,也使作品在开片纹路上各呈风格。观张绍斌的青瓷艺术,清纯洗练,温润凝神,既印证着大千自然的本真淳朴,又透溢出人文历史的情怀内涵,正所谓“空谷清音”、“会意传神”。
卢伟孙 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 1962年生于龙泉。 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1983年毕业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 1992—1 993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1993年开创哥、弟纹胎瓷的新工艺。 1994年“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 1997年创建“龙泉子芦窑”。 2001年应邀日本东京举办青瓷作品展。 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 《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 2002年作品《天与地》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 2004年青瓷作品参加“第四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5年青瓷作品参加“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 。 2006年作品《春·秋 》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 获奖。《漩》获铜奖。 青瓷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第五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季银龙,1988年出生,浙江龙泉人; 剑瓷工场品牌创始人; 龙泉青瓷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 浙江省助理工艺美术师; 人称“龙泉青瓷界的活雷锋”,曾是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为龙泉青瓷在影视方面的合作与宣传推广作出不小的贡献;因为从小在龙泉长大,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2014年,毅然辞职回到龙泉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曾轶星,60年代出生,浙江龙泉人,写过小说,当过编辑,人称“半仙”,出生干部家庭,父亲曾是区委书记,母亲是供销社主任。曾轶星祖辈曾是龙泉青瓷界名人,祖籍宝溪乡。这里是龙泉青瓷发源地之一,在龙泉青瓷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自宋元以来极盛数百年的龙泉青瓷几近断脉,然而也就是这一时期,一批土生土长的宝溪青瓷艺人默默传曾着宝溪青瓷的窑火,曾轶星也成为其中一员。
王志伟,70年代出生,浙江云和人,喜欢古琴诗歌,收藏彩陶普洱茶 龙泉瓷。2003年开始纯手工制作青瓷。作品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第十一届“天工艺苑 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浙江省第二届陶瓷传承与烧制技艺评比银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银奖。著有《瓷度》《经典汉文化元素--龙泉青瓷》《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无能使有钱人成为收藏家》《瓷语的碎片》等等。 在制瓷技艺方面,推崇向古人学习,十年来走遍龙泉大窑、溪口等地几乎所有的窑址,读遍所有关于龙泉青瓷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对龙泉青瓷的历史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博览群书,尤其是对诗歌、哲学、文言文地热爱和大量阅读,练就了他对龙泉青瓷的独特视角。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对古代龙泉青瓷地深入把握,使得其作品深得南宋神韵,被誉为龙泉青瓷王阳明派,引领当代龙泉文人瓷流派。对于头衔,自觉面对龙泉大窑、面对南宋龙泉青瓷,永不敢自称大师,因而拒绝参与任何职称评定,坚持让作品说话!创作自我要求极高,非精品不以示人,备受文人、业内专家认同首肯。著名诗人、古陶瓷鉴赏家陈先发评价其:制瓷有大匠风范
1
清美陶瓷艺术设计简介
Department of Ceramic Desig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是我院最早开设的专业系之一。陶瓷艺术设计系是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专业系。现有陶瓷设计、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三个专业方向。
陶瓷设计课程旨在培养陶瓷产品设计综合能力,提高设计水平,增强我国日用陶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陶艺课程是在学习和继承各时期传统陶瓷特征和技艺的基础上,领会其审美与文化价值,将传统手工艺运用于日常生活;现代陶艺课程是通过对陶瓷材料语言的感知与驾驭,探索其艺术表现力的可能性,使学生在技法与观念的训练中建立起扎实的创作能力。
2
清美陶瓷艺术设计导师及作品
Tutors and works
李正安
李正安
生于1954年1月12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
从事陶瓷设计研究与实践三十余年,出饭多本著作,竭力通过理论建树和产学研结合潜心探索并推动陶瓷设计教育的发展。1996至1997年作为外教赴苏丹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97年12月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个人陶艺绘画作品展;2001至2002年赴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肯特艺术设计学院参与合作研究,并在英国比尔斯顿博物馆、肯特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人陶艺与中国画展。
个人作品:
《月白钧红茶具》 2010年
《多彩时空》 2011年
《光芒》2013年
郑宁
郑宁
1958年出生于宁夏银川,197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200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2006至201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200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社会兼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茶道艺术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教学专家顾问组成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ISCAEE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副会长
韩国世界陶艺双年展国际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
北京市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研究会理事
草纹方皿
铁锈花草纹陶钵1,口径36cm 足径13.5cm
王耀玲
女,1958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瓷分会会员;中国工业陶瓷协会日用陶瓷设计分会理事。
设计主张:
在教学及设计创作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赏用结合”的设计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特别注重设计意识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紧跟时尚最前沿和生活方式的需求,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把产品设计与艺术审美的创新提供给人类最为丰富、合理、美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满足,更好地提升现代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品质。
学术成活与成就:
今年主要发表论文:《对茶咖具设计市场的展望》《设计贵在创新》《探寻洁具的创新与开发》《创意求新展异彩》《从异形设计看市场商机》《陶瓷设计的创新与实践》等。工作之余创作大量的现代日用陶瓷茶具作品。如:1996-1997年创作的茶咖具“和睦”“风韵”等,分获1998年全国日用陶瓷设计创新评比二、三等奖。
2005年作品“因荷得藕”荣获首届中国高等院校陶瓷创新评比优秀奖。
2006年创作茶具“绝配”入选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陶瓷作品展。
2007年9月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作品展。
2008年创作茶具“翱翔”荣获第二届五校联展优秀奖,现韩国首尔产业大学收藏。
2009年创作茶具“和韵”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设计艺术展。
2010年主要创作朱泥壶“福在眼前”。
2011年修改完善和韵系列茶具6件等。
2012年设计组合茶杯“吉祥如意”入选中日韩三国注浆成型杯子展,以及为中国大益茶叶有限公司设计紫砂壶“大有福报”申报专利进行生产。
2013年创作的茶具“嘉棉盛宴”荣获在江苏南通举办的当代陶艺设计铜奖,“福寿双全”荣获在上海举办的大师精品金奖。其他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个人收藏。
2013年12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与设计教育杰出贡献奖”
茶具“合韵” 2009年
福在眼前 2010年
鹊知间
邱耿钰
邱耿钰
1962年生于甘肃兰州,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并留校任教。主要承担基础塑造、传统陶瓷雕塑和现代陶艺的教学。
1995年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博士研究生,专攻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的研究。2000年或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
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0月);《走近陶艺家——邱耿钰》(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9月);《中国手工艺——陶瓷烧造》(大象出版社,2010年8月)
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览,多件陶艺作品被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中国交通银行、石湾陶瓷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等学术机构以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复原”系列之七——女马也敢尥蹶子
邱耿钰“复原”系列—仗剑
章星
章星
博士,1963年出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梦
草纹钵
玖型
白明
白明
1965年生于江西余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代陶艺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副馆长
中国国家画院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IAC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中国陶艺网艺术总监
《中国陶艺家》杂志常务副主编
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评审委员
王辉
王辉
1968年出生于江苏宜兴
199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获学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获硕士学位
上下对壶
《线律》,2005年 高7 长16 宽12
杨帆
杨帆
原籍山东省莱州,1975年12月生于北京。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担任陶瓷造型基础课、陶艺创作课、陶瓷设计课、社会实践课的教学工作。
199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硕士学位。2009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宜兴紫砂工艺研究》。本人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完成专著《宜兴紫砂工艺研究》一书,该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时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出版基金资助。
个人专著《紫砂陶》,于2013年8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文脉——中国陶瓷艺术丛书》的分册。
本人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权威核心刊物,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我国陶瓷工艺文化中的造型、装饰、功能、技术、传承方式以及工艺思想等内容进行研究,其中《宜兴紫砂工艺思想探微》、《宜兴紫砂指套的技术融会》、《宜兴紫砂工艺统筹整体的工艺思想》、《宜兴紫砂工艺创造性的工具意识》几篇论文,从比较新的视角研究了宜兴紫砂工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人的陶瓷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作品展,并入选作品集,陶艺作品曾获“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二等奖。
《和合》高12.5厘米,紫砂茶具
《新韵》,高7.7厘米,2012年
《一泉》,高7.2厘米,2013年
刘润福
讲师,ISCAEE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学会中国事务担当。
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陶瓷艺术专业)艺术学博士后。2005年4月至2009年3月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美术研究科(陶艺非遗专业)文化财博士。2001年4月至2005年3月东京学艺大学研究生院教育研究科(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学硕士。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东京国际日语学院研究生预科。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文学艺术专业)文学学士。
著作:《白瓷》(中文)2013年3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论文:《中日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比较研究》(中文)博士后出站报告2012年3月发表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国际陶芸教育交流学会2011论文集》2011年9月。
《出光美术馆》2010年8月第152期。
米白瓷茶洗 2013瓷土 1280度氧化烧 直径34厘米 高5厘米
青白瓷茶洗 2013瓷土 1290度还原烧 直径33厘米 高5厘米
尹航
尹航
出生日期:1976.11.22
出生地点:中国河北省
职称:讲师
工作经历:2008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
教育状况:1995-1999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陶瓷艺术设计系 获得学士学位,2000-2007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 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自由绘画专业 获得硕士学位
参加展览:
2007年德国波恩海姆“时间,空间”个人艺术展
2008年德国汉堡中国年国际女艺术家联展 landscape-“偶遇”
2009年韩国骊州世界陶瓷艺术双年展
2010年德国汉堡中德女性陶艺家联展 Die Form ist Yin-“大器乃坤”
2011年日本东京世界陶瓷艺术教育交流年会展
《阿司匹林》 2012年
《阿司匹林》餐桌用具
3
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内容
Examination content
初试考试内容
政治、外语
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专业设计基础;
政治 满分100分;外语 满分100分;
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满分150分;
专业设计基础 满分150分
复试内容及流程
复试内容:笔试+面试
考核内容:
专业设计 满分100分;面试 满分100分
复试考核内容与流程:
1. 笔试:考试时间为6个小时
2. 面试程序:
a. 持初试成绩(上盖资审合格章)和身份证入场
b. 自述5分钟左右,主要内容为学习经历、创作、或者设计经历
c. 抽取面试题思考2分钟以内,答题3分钟左右
d. 自由提问(含有外语听说能力考查),时间10分钟左右
注:可自愿准备作品集和ppt,如准备ppt需自备笔记本电脑
总成绩计算方法:初试总分(满分500分)÷5×40%+专业设计(满分100分)×45%+面试(满分100分)×15%
4
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数据
选择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深造的同学,大多数都有天资,具备可开发的潜质,因为你爱好这个专业,所以它可能在考研过程中给你很大的动力,并且直接影响到你的职业和人生。
2020年清华陶瓷艺术设计录取分数线
2020年清华陶瓷艺术设计复试名单
5
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真题
True title
2019年
2019专业设计基础(陶瓷)专业制陶工具
试题内容:按照所提供的陶瓷造型样式,以拉坯成型的方式,制作一件陶器。
答题要求:
1、正确使用拉坯的各种工具。
2、造型高度不低于35cm。
3、造型比例合适,器壁厚度匀称。
4、成型后原样放置于拉坯台之上,不要从转台上取下。
评分标准:
1、造型比例适度,尺寸符合要求,60分。
2、拉坯技术熟练,45分。3、器壁厚度匀称45分。
2020年
2020年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依据提供的图片,以写实的手法绘制一幅朱鹮的写生作品。
2.依据提供的图片,分析、提取朱鹮的形态特点,绘制不少于两幅抽象作品。
3.以宣传和保护朱鹮为目的,结合报考专业的特点,完成设计策划书,要求图文并茂,文字不少于1000字。
每题50分,1、2题绘制在一张A2纸上,3题单独绘制在一张A2纸上。
6
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总结
summary
清美陶瓷艺术设计考研专业要求比较高,每年招收人数较少,导师关系搭建尤为重要,探索其艺术表现力的可能性,使学生在技法与观念的训练中建立起扎实的创作能力。
立足于陶瓷艺术深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人类生活及精神的密切联系,陶瓷艺术设计系正在建立更为符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专业架构与教学方式,并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懈追求,推动陶瓷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现代陶艺与建筑艺术、公共艺术想结合,以适应现代人生活形态和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趋向。
德州黑陶史(该部分内容由德州黑陶创始人王宪利大师于2011年亲自编写,所有内容已经过多方考证,实事求是,以正视听)
德州是现代中国黑陶的发源地,是古代陶瓷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代德州以发明“鬲”而闻名于世,称“有鬲氏”古代氏族部落以本部落发明而得名,如“神农氏”“有巢氏”等,德州又是古龙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是1928年首先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被发现,而中国首次发现的新文化类型以当地的地名命名,故山东黑陶得名龙山文化。在德州的齐河、禹城、乐陵、庆云、德城区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有20多处德城区(在陈公堤口村西边铁路桥洞铁路东面北300米的水沟南侧发现)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鬲、盆、罐、杯等,其中最典型的是被称为龙山文化典型代表的蛋壳陶杯(蛋壳陶手工在陶车上手拉坯制成,其厚0.3-1.2毫米,薄如蛋壳而得名),蛋壳陶杯是当时的最高级的祭祀礼器,也是古今拉坯制陶的最高水平,蛋壳陶的出现表示原始宗教的萌生,也是人类从渔猎走向农业,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象征。
德州从商周到宋代以前的窑址,目前尚未发现。
德州在宋代曾是一个很有影响陶瓷产地是中国最先进的瓷窑之一,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名窑分布图上就有德州窑,许多陶瓷专著中也提到宋代德州窑,宋代德州窑属磁州窑以烧制当时最具先进水平的釉上彩(红绿彩),也就是宋加彩而闻名于世,中国釉上彩始于宋代也是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种类,兼烧绞胎及刻、印、划花及白地黑彩、花瓷器。并烧制黑陶,2007年市委市府组织考古人员进行发掘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李艳华市文化局局长范广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共发现窑址两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人物、器皿等,其中红绿彩人物及绞台瓷最具特色,绞胎始创于唐代,属陶类而德州的宋代窑则进一步发展为绞胎瓷,其遗址主要分布在德城区的古代尉署街、水市街(今胜利街)也就是现在的液压元件厂周围,遗址占地8.7公顷。
元、明、清到民国民间则以烧制民用生活用具为主。但在建筑用陶上则有很大发展,德州的官办砖窑则进贡到皇宫并做为长城用砖,窑址在今南郊窑上村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在德州出土的砖有明代的官司印,如“大明成化十七年德州造”“大明成化十九年德州造”“大明正德十年德州造”等。
上世纪德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恢复德州古代黑陶制作工艺,通过德州于官屯乡芦庄村的裴振泉聘请了民间艺人寇维军、马淑荣,做技术老师,建立了德州市工艺美陶厂,厂址选在德州西南郊运河东岸的芦庄,德州第一个生产黑陶的工厂于1979年在芦庄成立,芦庄成了中国现代黑陶的发源地,王先峰为首任书记、赵文海为首任厂长(属市、乡、村三级联营)。厂址建立在一个废弃的养猪厂里,猪舍改为生产车间,饲料室改成了原料加工车间,当时以生产工艺花盆为主,俗称花盆厂,产品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1981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市政府投资10万元,在原厂址的北西两边进行扩建,由此厂的规模从北南30多米扩至100多米,东西的100多米扩建到200多米。扩建后的厂址距西边的京杭大运河仅100多米,这一时期的产品称“德州芦陶”,底部有“德州芦陶”的印章。
1983年4月3日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黑陶艺术,德州市调寇维军、马淑荣、王宪利(先利)、许长霞、马月英、赵秀俊组建德州市工艺美陶研究所,所址建在供销学校南,于官屯乡木器厂食堂和宿舍的八间平房里,也就是现在的新湖南路130号。1983年底研究所招进了十几名工人以生产花盆为主,1984年由寇维军老师设计的黑陶工艺品获山东省旅游产品优秀奖,由此研究所也成为省旅游局的会员单位,这时期生产的陶器底部印有“德州陶”的印章。
1984年寇维军老师调离研究所,由于王宪利(先利)负责研究所的全面工作并继任设计,王宪利首先把以生产工艺花盆为主,转为以生产黑陶工艺品为主,并实行了计件工资制,大大地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王宪利设计的黑陶在广州出口交易会上被美国人定购。胡耀帮总书记来德州视察时,对王宪利设计的黑陶大加赞扬,市领导把研究所以外东北角的土地划拨给研究所使其成为方形。这一年研究所向宋庆龄基金会捐赠黑陶并获基金会颁发的由邓小平、廖承志、康克清签发的证书,这也是德州到目前为止唯一的证书,证号:NO.0000738现由刘贵田保管。
1985年为进一步开发新品种和培养技术人员,王宪利辞去了行政职务,局里派刘贵田来担任所长,王宪利任技术所长,这一年王宪利、马淑荣研究的黑陶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工艺美术专家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石可先生把刻陶(刻陶是在烧好的成品上进行刻划的一种技法)技法传到德州,后来孙鸿璋又发展为微雕,纪金海1988年调入研究所后主要从事刻陶工作,其作品“甲古文”“火神”在中国群众文艺上发表。
1986年研究技术力量进一步提高,花色品种也以达到200多件、省市媒介多有报导,王宪利、马淑荣设计制作的黑陶荣获山东省第一届旅游品有奖设计大赛二等奖。这一年以王宪利、马淑荣、郭世燕设计制作的黑陶作品以“德州黑陶”之名,在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展出,一时轰动上海,这次是首次使用“德州黑陶”之名。王宪利于1986年设计制作的双龙瓶日后后被德州市教育局收入《德州简史》教科书中。
手拉坯蛋壳陶是黑陶手工技艺中的巅峰,严格来讲厚度为0.3mm~1.2mm,0.3mm通常仅在瓶口最薄处能够达到。0.3mm的厚薄是手拉坯所能够达到的极限。王宪利于1986年实现(也是目前人类唯一一位实现)了通体0.3mm且通体镂空,器高10cm。该作品于1987年在送往北京展出途中损坏,经石可老师修复后展出。
1987年1月15日王宪利设计制做的300件黑陶作品以“德州黑陶之名”在北京工人文化宫展出,为了这次展出成功市委书记尚荣华、副书记贾玉水多次开会研究部署工作,展出期间市委副书记贾玉水到北京领导展览工作,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导了此次展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国务委员黄镇、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及著名的艺术家赵朴初、尹瘦石、黄永玉、及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的教授观看了展览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谷牧副经理高兴的提了“龙山新风”从此“德州黑陶”誉满天下,并引发了全国性制作黑陶的热潮,形成了现在中国黑陶文化产业。
这一年王宪利创作的黑陶作品,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选为国礼,并为李志念主席出国访问制作主要国礼,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将15件黑陶作为珍品长期收藏。
1987年王宪利设计的作品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
1988年王宪利设计的黑陶在全国第二十届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易大会上获大会唯一奖项表扬奖,并为钓鱼台国宾馆设计装饰品和黑陶台灯。
1989年德州黑陶参加法国巴黎科技发明博览会,王宪利、纪金海、王宪增的作品荣获银奖。
1991年王宪利、徐勇的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其中由王宪利设计制作的仿宋代梅瓶(高90cm),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条案上。从1984年到1990年期间中央、省、地、市先后向研究所投资58万元,来加强工艺美陶研究所的建设,从1979年建厂到1993年期间中央及省各级领导,胡耀帮、邓友梅、梁步庭、赵志浩、来所视察工作,地、市领导王殿臣、吴振起、李荣振、成师农、尚荣华、贾玉水、赵德政为“德州黑陶”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促进了德州黑陶的发展。
1993年王宪利外出学习。
1998年研究所改制为博古斋工艺品有限公司。
2009年德州市把黑陶研究所授于王宪利,也就是德州先利黑陶研究所,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改制后德州出现了多个生产黑陶工厂和个人工作室。
王宪利1994年在传统黑陶的基础,发明了无釉开片陶、彩云陶、玛瑙陶、古铜陶、紫檀陶,无釉开片陶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成为中国黑陶的里程碑。彩云陶获山东2005年山东陶瓷精品大赛一等奖、山东青年陶瓷创新评比一等奖,2006年荣获中国第八届陶瓷艺术创新大赛银奖。古铜陶获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品设计大赛优秀奖。并不断探索蛋壳陶的制做技法,从古代的二十多公分提高到一米多高,蛋壳陶2005年荣获山东省旅游品设计大赛金奖,2006年山东创陶瓷创新大赛一等奖,2009年首届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展二等奖,2010年中国首届黑陶精品展金奖。
古铜陶,2005年山东陶瓷精品大赛优秀奖,首届青年陶瓷创新大赛优秀奖。
2010年,无釉开先黑陶、蛋壳陶、双获中国首届黑陶艺术精品展金奖,共占据全国金奖的一半。
山东电视台、中国新闻网、香港名人杂志、名家杂志、美术报及齐鲁乡情、齐鲁周报多次报导。他的制陶技术收入中国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陶瓷制做大教本中”。
2008年北京奥组委选定王宪利的古铜陶鱼鳞小花瓶作为垒球项目的奥运礼品,也是全国唯一的奥运礼品,
2009年王宪利协助市政府向中国陶瓷协会“提出中国黑陶城”的申请,2009年5月中国陶协副秘书长毛增印,在德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史好勤部长、赵兴副部长的陪同下考察了德州黑陶产业,毛增印副秘书长回北京后向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作了汇报,以后德城区副书记闫书德文化局长吴海荣,多次去中国陶瓷协会商淡,在2009年10月10日,中国陶瓷协会会长何天雄,副会长傅维杰,副秘书长张彩华,故宫博物院王莉英等组成专家考察团来德州正式考察,专家对德州黑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充分肯定了王宪利的创新成果,专家评定无釉开片陶填补了世界陶瓷的空白。又提出了研究无釉开片黑陶的新课题,通过全面考察正式决定授予德州“中国黑陶城”的荣誉称号,同年中国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在齐河成立,它是全国唯一的经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批准成立的黑陶专业协会。刘浩当选为会长、王宪利当选副会长,王志水当选为常务副秘书长。
2010年4月14日王宪利经几个月的试验终于攻克了由专家组提出的无釉开片黑陶的新课题,又一次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无釉开片黑陶难点在于不但是无釉开片,而关键的技术难题是黑陶的开片必须是开浅色的线,黑色的线和黑陶成为一色则无法显示开片纹理,但黑陶是在烧好后密封深碳形成的这种工艺无法在同一器物上产生两种颜色,所以要烧成开片黑陶应必须必改变烧制工艺。因此无釉开片黑陶应独立为一个品种。
王宪利通过多次试验终于克服种咱难题成功的研制出了无釉开片黑陶,无釉开片黑陶不但解决了黑陶开片难题,而且还解决了胎无法烧黑的难题,是真正胎里胎表都黑的纯黑陶,从此失传了几千年的真正黑陶工艺在德州正式恢复。无釉开片黑陶是黑陶领域的最高水平,2010年在中国首届黑陶精品展中,无釉开片黑陶荣登金奖之首。
齐河黑陶以刘浩代表,刘浩黑陶起源于1988年,刘浩黑陶把德州黑陶的留线刻法改成了不留线刻法,使图案更具立体效果,造型则取青铜器玉器等器物造型的特点,器型宏伟华丽。
并经中国陶瓷协会备案,申请了“中国黑陶研究所”,刘浩成功的在法国巴黎举办黑陶展,使黑陶在国际上又一次引起轰动,以后又在日本举办黑陶展并被日本奈良博物馆收藏,2009年在上海世博会上举办了特展。
2009当选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首任会长,在中国陶瓷协会的支持下2011年成功的组织了中国首届黑陶精品展,在精品展中刘浩获得最佳成就奖,王志水获一项金奖,王宪利获二项金奖,我市黑陶共获得了四个金奖的三个。
刘浩的黑陶工艺流传到龙山、日照、馆陶、聊城、山西、陕西等地,这些地方都在沿续刘浩黑陶的风格,并没有重大突破。
刘浩先生的作品曾获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金奖,并多次在国家省级评比中荣获大奖,被国际国内博物馆收藏,2011年获中国陶瓷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在德州从事黑陶艺术创作代表人物还有:
王志水 男 齐河人,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从事黑陶创作二十多年,以浮雕见长,作品获中国首届黑陶精品展金奖,代表作浮雕松竹梅花瓶。
孙鸿璋德州最早从事刻陶的人,擅长黑陶微雕细致入微,字最小到毫米,到现在无人超越。
秦吉良是继孙鸿璋之后黑陶微雕优秀艺人,代表作有“澳门基本法”及黑陶印章的刻制,在社会上影响较大。
刘欣刻瓷从师于著名刻瓷专家李梓源,其先刻后烧工艺独到,2010年被评为山东陶瓷艺大师。
刘文斌 夏津人 以烧制黑陶大瓶为主,其现在市上销售的大瓶都出自其手。
德州黑陶发展历史的图片资料由著名摄影艺术家徐洪铎拍摄并保存。
(以上各奖项以原件证书为准)
86年始玩器藏壶、习字弄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凌锡苟指导下专攻紫砂壶艺,紫砂壶艺功底日趋成熟、自成一体。从传统中寻求创新,创新中不失传统。
94年元月创办宜兴弘陶居紫砂壶艺中心和弘陶居朱爱平紫砂艺术工作室。凌锡苟担任弘陶居紫砂艺术特别顾问、丁洪顺担任弘陶居紫砂艺术高级总监。
04年元月,弘陶居创办十周年和国际网站开通庆典活动。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谭泉海、鲍志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凌锡苟、丁洪顺、季益顺、吕俊杰等位临祝贺;吕尧臣、谭泉海、鲍志强三位大师为弘陶居题词。
04年元月作品“弘陶提梁”壶获上海首届浦东紫砂文化博览会金奖。
04年6月作品“思源”壶被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名壶展——国际银奖。
04年12月业绩载入福建美术出版社中英文版《中国当代紫砂艺术》。
05年元月弘陶居创办十一周年庆典活动。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省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凌锡苟、吴震、曹亚麟,宜兴陶瓷博物馆原馆长:时顺华等人位临祝贺。
05年7月作品编入由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图录对话》。
05 年 11 月作品“ 回归壶 ”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 银奖 。
05 年 11 月作品“ 情竹壶 ” 荣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 金奖 。
“菱花壶”06年中国东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
“祥和永乐壶”06年10月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入选作品
06年12月业绩载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紫砂文化艺术》,同时在本书发表论文《紫砂壶造型艺术的精神气质》。
08年10月《如意竹壶》在北京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精品茗壶评选——金奖。
追求壶艺精品,打造真人名品,推颂“大家”极品是弘陶居锲而不舍努力之目标。弘陶居将一如既往为弘扬宜兴紫砂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质量不错,价格适中,从坤恒土器价格、评价、图片等多方便比较,为您推荐品牌坤恒土器
创办于1995年的福建省德化坤恒工艺品有限公司,位于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德化县浔中镇凤凰山工业区,是一家集生产、开发、贸易为一体的自营进出口公司;2006年通过国家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2004和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8,主要产品:日用陶瓷、陶瓷促销礼品、西洋工艺品、广告礼品等,生产的陶瓷、树脂、竹木、玻璃等系列产品,备受客户的青睐。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07至2010年,公司完成销售产值8000多万元,上缴国家税收974多万元,创汇800多万美元,多次受到德化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公司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 12个生产车间,现有管理人员和工人500多名,其中陶瓷技术人才20多人,德化传统工艺大师8名,陶瓷客座教授2名。2010年投资1000多万元从日本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在紧张调试中。投产后预计年可新增产值8000万元,增加纳税200万元。为加大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6年公司投资500多万元设立福建省德化县凤翥堂陶瓷文化艺术研究所,专门从事文化创意活动陶瓷工艺的研究工作,已发了800多个陶瓷工艺品造型和300多种釉色配方。强大的研发团队,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研究所开发的系列艺术品,造型典雅、工艺奇巧,既秉承了瓷都德化传统的工艺手法,又融入了现代技巧。代表作品:中国红、天目釉珍品色泽鲜红绚丽、造型雍容华贵;窑变釉、结晶釉精品历经1300多度高温熔炼,风格迥异、千窑一宝;影雕作品,细腻逼真,刻画的人物、花草惟妙惟肖,以巧夺天工之美诠释着凤翥堂的瓷艺风采。 2003年,公司产品 “天目釉”荣获福建省发明创新成果奖;2004年,储物罐(文字)茶获泉州市专利优秀奖(专利号ZL0331228.8);2006年,公司被确定为“泉州市企事业2006.8——2008.6年专利试点单位。2010创作的陶瓷“拍胸舞”: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向上翘起的如同蛇头一样的顶端,有如蛇之吐信。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高昂、激越双脚顿地;有的双手使劲将胸、肋、全身拍得通透;有的舒缓和畅;有的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作品活泼而妙趣横生。该作品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得银奖。2010年创作的陶瓷作品《高山流水觅知音》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评选佳创意奖。公司2008年成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培训基地。研究所2010年共接待参观人数1000多人次。公司董事长柯国镇2009年荣膺德化县第五届陶瓷同业公会理事;2010年受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 委员会常务理事。
1 陶艺地域性的成因
形成陶艺地域性特征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 各地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陶瓷材料的差异,是影响陶艺地域性的重要因素。
影响陶瓷艺术地域性特征的“物质”因素有很多种,如地形、自然条件等等。对于陶艺这种造物艺术而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与陶瓷有关的自然资源。各陶瓷产区的地域性特征与得天独厚的陶瓷材料资源有着必然的联系。景德镇是举世公认的瓷都,其质细腻、洁白,其色白中泛青,是景德镇陶瓷的典型特征。景德镇陶瓷的坯体采用瓷土与产于本地的高岭土配制而成,“高岭,出浮梁县东乡之高岭山,挖取深坑之土,质如蚌粉,其色素白。”(清《南窑笔记》)景德镇坯泥的配方中所含的铁等呈色元素极少,色泽洁白,另外高岭土的加入减少了制品变形,能够烧制成工整细致的器形,为景德镇陶瓷绘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釉灰是景德镇瓷器“白里泛青”传统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釉石产于浮梁东乡麻仓山之千户坑、龙坑坞等地,“有青黑界边、洒洒若糖点,莹若白玉,闪烁若金星者为上。”(朱琰:《陶说》卷三)釉石锻烧后再与本土的狼萁柴堆叠煨烧而成釉灰。釉灰中狼萁灰的混入,使釉中的碱金属氧化物,尤其是铁、锰、磷氧化物含量有所增加,[1]在还原的气氛下烧成,致使釉色白里泛青。平整、细腻、洁白的陶瓷材质促成了景德镇陶瓷绘画的长足发展,成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艺术成就。
同是以陶瓷雕塑著称德化瓷雕与佛山石湾陶塑展示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德化瓷雕采用瓷土制作,瓷土中氧化硅、氧化钾含量比较高,再加上瓷土中含铁、钛等杂质较低,所以烧成后玻璃质较多,看上去瓷胎致密,透光优良,如霜似雪,所以德化瓷雕大多不施色釉,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而取胜。德化陶瓷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德化的人物雕塑瓷胎滑润致密,洁白如玉,所烧制的观音,超凡脱俗,展现了温润柔和的女性魅力。广东佛山石湾公仔采用当地的陶泥制作,陶泥内含的杂质及沙质成分较多,其质地粗糙、呈色较深。跟瓷泥相比较,它缺少瓷泥的洁白、细腻、温润,却散发着原始的粗犷、自然、质朴古拙的韵味。[2]对于陶土的表现性,著名的石湾陶艺家刘传总结道“适宜表现一些比较苍劲和筋骨肌肉表露的题材,如:瘦骨仙、铁拐李、武侠人物、罗汉等”[3]。不同的雕塑材质决定了德化、石湾两地不同的艺术特色,陶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发展了陶瓷材质的优势,最终形成了独特地域性特征。
第二, 社会文化因素
在形成陶瓷艺术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中,社会文化是深层次的无形的因素,它决定陶瓷艺术蕴含的精神内容。影响地域性的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的组织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是推动陶瓷艺术发展的动力。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了以青花、釉下彩、釉上彩为主的陶艺格局,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蕴含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这其中原因除了材料特性的影响以外,跟当地陶瓷发展历史关系重大。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青花典雅秀丽,以人物、山水、花鸟,甚至戏曲、民间传说、小说等内容为题材,表现力丰富。康熙时期,为了表现出青花的丰富层次和阴面阳面,开始把色料分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根据画面的需要,以浓淡各色分染,甚至在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以达到绘画中“墨分五色”明暗浓淡不同的色调效果,[4]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景德镇从元青花发展到晚清的粉彩,可以说在制瓷技术上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尤其是粉彩的绘制,已形成众多的程式;而瓷画与同时代的绘画艺术保持密切联系的特点,也一直延续至今。[5]清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涉足浅绛彩,以及20世纪30年代前后,王琦等“珠山八友”的陶瓷艺术实践,把文人画的审美旨趣融入陶艺创作,加深了景德镇陶瓷艺术与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的联系,使陶瓷艺术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承担着御窑厂的烧造任务,长期处于官窑体制,对景德镇陶瓷的艺术特色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都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于陶瓷的极致追求。器物造型及装饰图案也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形成一定的程式化。陶艺的装饰题材要实现“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功用,如表现忠君思想的《三国演义》、《昭君出塞》等。祈福纳吉的吉祥图案,如“金玉满堂”、“麒麟送子”等,表现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趣的题材,如“岁寒三友”等等。另外为了配合统治阶级信奉佛教及道教的需要,宗教的题材也是陶瓷装饰题材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八仙过海”等等。这些题材世代延续,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一种传统特色。
以陶塑著称的石湾陶艺是从瓦脊公仔发展而来的,瓦脊是屋顶上的建筑构件,寺庙与祠堂建筑的需求,促进了石湾陶塑的发展。石湾窑属于民窑,是我国民间陶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创作带有民间生活的深深印记,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及文化息息相关,反应民间现实生活的“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是石湾陶艺中最典型的代表题材。在石湾陶塑中花、鸟、鱼、虫等动物题材也是雕塑经常表现的对象。陶塑特征的形成与岭南地区的其他艺术形式也联系紧密,如粤剧、佛山剪纸、木雕、岭南绘画、木版年画、佛山“秋色”等等。“石湾公仔”人物雕塑大都是取材于粤剧故事,某些戏剧情节,甚至戏剧中人物的扮相、动作都是石湾陶塑创作的灵感来源,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对石湾陶塑的影响。与景德镇“高尚”的题材相比,石湾陶艺的题材更加世俗化,普通的日常生活行为,如搔痒、抠鼻、拍蚊、挖耳等,较“俗”的动作在石湾陶艺中都有表现,展现了石湾陶艺的强烈市井特性。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陶瓷艺术的发展必将体现出地域性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景德镇陶瓷长期受官窑体制影响而形成的追求精致与高雅的特色,与石湾陶瓷典型的民间特性的截然的反差, 就是陶艺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结果。
第三,技艺传承因素
自古以来在工艺美术领域技艺的传承都是依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方式,陶艺领域也不例外。一件陶瓷艺术品从泥料的制作到成为商品的陶瓷制品要经过繁杂的工序,古人云“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体现了工艺的复杂性,单纯依靠个人之力是无法做到。在陶瓷艺术领域有着精细的行业分工,陶瓷艺人通过几十年的劳作,将某一技艺发挥到炉火纯青,并通过传承的方式代代延续。技艺的传承保证陶瓷艺术的延续性,同时也促成了陶瓷艺术地域特征的形成。在古代徒弟在从师的过程当中,不仅沿袭着师傅的技法,同时也在重复着师傅的创作题材,世代往复,缓慢地渐变着,形成了程式化。程式化的技艺与题材被区域的人们所熟悉、认同,最终形成了当地的艺术特色。
例如石湾陶塑有一项典型的特色,即“胎骨”技法。所谓“胎骨”就是用胎泥本色来表现人物脸部及裸露肌肤的处理。“胎骨”技法是石湾陶艺人明清以降世代相传,逐渐完善的一项技艺,发展成为石湾陶艺的地域特色。明代时期人物陶塑大都全体施釉,那时不太注意脸部细纹的刻画,因而面部也着釉,或白釉,或黑釉,或葱白釉,[6]但釉色往往减弱脸部的立体感及纹理的刻画。明清以后随着陶艺对细节的重视,逐渐发展了胎骨技法,此技法不以釉彩为饰,不仅将陶泥的质感发挥到极致,更突出造型及细节的塑造。“胎骨”技法还运用在动物雕塑上,清代黄炳和黄古珍两位陶艺大师,借用国画中工笔翎毛技法,运用于主体雕塑上,以琢刀代替毛笔,琢出丝丝欲动的羽毛,创造了石湾动物雕塑的胎毛技法[7],采用这种技法塑造的毛发,一丝丝,一缕缕,极具质感。这一技法被石湾陶艺人广泛流传,出现了诸如霍津牛、黄炳鸭、区乾的胎毛鹌鹑、曾良的胎毛狗和鹰等名家及名作,成了石湾陶塑产品的一大特色。(原作者:吴斌)2 当代陶艺地域性现状及分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步伐,西方现当代艺术影响了一部分中国陶艺人。他们的陶艺创作实践着西方陶艺的观念,不再传承本土文化的血脉。当代陶艺领域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阵营: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更是明显得将其划分为两个参评门类。两种陶艺有着不同的创作目的,虽然传统陶艺脱离了实用,但经济利润的获得仍是支撑传统陶艺创作与生产的动力,而标榜纯艺术的现代陶艺却有着更为远大的理想:展览的出场率或者收藏家的青睐。两种陶艺类型对于地域特征的传承发展也各不相同,即:传统陶艺对于传统的固守与现代陶艺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缺失。
传统陶瓷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优秀的技艺与经典的图式,形成了程式化。现在留存的传统陶艺的技法与形式,并不是某一个陶艺家的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靠世世代代的传统陶艺人的师徒传承的结果,是上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传统陶艺创作中技法与形式与历史上的形式往往大同小异,这种现象张道一在文章《传统如流水》中评价说“这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常见现象,亦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总的特点。”程式化是一种文化成熟的体现,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这种文化独特身份的标志,但是程式化的沿袭又往往产生自足、保守的惰性。工业大生产以后,工业化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供给者。艺术的地域性既包含空间,同时也包含着时间的因素,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必然变化与更新。伴随着地域内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变化,陶艺的地域性必将以新的面貌示人,这种更替在农业社会通常是渐进的不为人察觉的方式缓慢演变。但是工业大生产以来,中国的社会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缓慢的发展进程,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快速进入工业社会。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似乎还未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的突变,并未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明显的变化。传统陶艺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重复着清代及以前的样式或题材,欠缺跟随时代的创新。
西方现代陶艺观念的推动促进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和发展,一时间西方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都被移植到陶艺领域。当代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纳入全国美展的评选范围,陶艺展览承认了当代陶艺作为纯艺术的“合法地位”。现代陶艺向着西方现代陶艺的目标发展,丧失了民族的身份认同,地域性特征更无从谈起。虽然由于近年中国的国力与世界地位的提升,民族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信心增强,对陶艺民族性的回归与复兴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总体而言,在当代陶艺领域西化的倾向还是相当严重。纵观当代陶艺领域,陶艺作品的地域特色更多地显露出陶艺材质的区别,丧失了地域特色更深层的精神内涵,陶艺民族的、地域的特色衰落。
3 结语
伴随着科技及通讯的发达,人们的生活环境从封闭变得开放,人员的流动及观念的交流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具有共同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人群范围也在扩大,人们的生活逐渐同质化,方圆百里、一市一省之内的社会不再具有显著的区别,地域的空间范围逐渐指向国家的、民族的。从这个方面来看,国家内陶艺的狭义的地域性特征会随着地域空间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式微。现代陶艺的产生就是文化全球化对陶瓷艺术产生影响的一个结果,全球化是讨论中国当代陶艺的地域性不能忽视的一个背景。在当代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陶瓷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必将发生变异。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既不能过于保守拒绝交流,也不能全盘吸收甚至放弃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民族精神的张扬。张道一说“传统是流动的水,而不是凝固的冰。”对于传统陶瓷艺术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不要把传统当作凝固的程式化的形式,而是要活化传统,才能使传统艺术跟随时代向前发展。对于现代陶艺则应该找回传统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地域的生活,才能够获得民族身份的认同,汇入民族艺术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