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特点简介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特点一:规模大小不一
北京四合院虽然有一定的规制,但是规模却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即大四合、中四合合小四合。大四合也可以称为“大宅门”,一般为复式四合院,也就是说该四合院由多个四合院纵深连接组成,院落比较多,前院、后院、东院、西院等等,占地面积较大,主要是官衙、府邸用房。而中四合院主要包括五间北房,三正两耳,东西各三间厢房;另外还用院墙隔为前院和后院。经过上面的介绍,小四合不难理解,一般包括三间北房,东西各两间厢房,南房三间。中四合和小四合一般为普通居民所选择。
这也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的特点。除了个别的宅子,北京四合院格局都非常方正,所有的建筑均采用正朝向即朝向正南、正北、正西、正东,与南方地区住宅的灵活多变的住宅大有不同。
特点二:用材简单
北京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筑,当然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特点三:遵循风水
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
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并非如此。
特点四:私密性好
北京四合院院子宽敞,四面房屋独立分布,虽有游廊相连却互不干扰。北京四合院的外墙极少开窗,只在东南角开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一家人其乐融融,隐私性非常好。
特点五:绿化多水景少
北京四合院不论面积大小,主人都会在院落中种植花卉树木,多以海棠、玉兰、石榴、牡丹为主,从不种植松柏、桑树、梨树等。另外与南方院落不同的是,北京四合院较少出现水景,而多在院落中央摆放鱼缸,除了作为观赏所用还能起到调节空气的作用。
唐山御缮坊建材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滦县,是以石墨烯复合无机材料及高分子材料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建筑装饰构件。
公司产品主要有:檐瓦、脊瓦、简瓦、板瓦、青砖、勾头、滴水、仿古面砖、仿古地砖、仿石砖、各种艺术浮雕、六兽、龙凤、狮、鱼、吻、翘角等各种型号仿古构件;混凝土影像浮雕、仿古涂料等。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专业的生产技术人员,严格的生产工艺,生产能力强大,公司生产采用的原材料都是采用先进的石墨烯复合材料,产品构件不仅能够复原古建筑,使传统建筑淋漓尽致的展现传统艺术的美,同时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耐污染自清洁性好。使用我公司产品,可以简化施工工艺,降低工程造价。产品以质量上乘,品位高档,深得各界的赞赏和推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仿古建筑是我们仿制古代建筑的特色和建筑特点来进行建设,比如仿古建筑使用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庭院,建筑使用的建材青砖,青瓦,现代建筑是以简约为主的,使用现代所用的钢筋混泥土来进行建设的高楼,钢结构等等
1、釉面砖:
釉面砖就是砖的表面经过烧釉处理的砖。就是表面用釉料一起烧制而层的,主体又分陶土和瓷土两种,陶土烧制出来的背面承红色,瓷土烧制的背面呈灰白色。釉面砖表面可以做各种图案和花纹,比抛光转色彩和图案丰富,因为表面是釉料。
2、环保水泥砖:
地面铺这种砖在雨季易渗水,在日常和夏雪后有防滑,尤其对中老年人能和儿童有利。
3、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通体砖而言,抛光砖的表面要光洁的多。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4、玻化砖:
为了解决抛光砖出现的易脏问题,又出现了一种玻化砖。玻化砖其实就是全瓷砖。其表面光洁但又不需要抛光,所以不存在抛光气孔的问题。玻化砖是一种强化的抛光砖,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质地比抛光砖更硬更耐磨。毫无疑问,它的价格也同样更高。玻化砖主要是用于地砖。
5、青石板:
青石板也是庭院地面经常采用的材料,因其具有古朴自然、返璞归真,质地优良、经久耐用、价廉物美等特点广受欢迎,丰富的石文化底蕴又使其具备了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青石板解释:
青石板易于劈制成面积不大且单项长度不宜过大的薄板,过去常用于园林中的地面、屋面瓦等。因其古朴自然,一些室内装饰中将其用于局部墙面装饰,返璞归真的效果颇受欢迎。青石板取其劈制的天然效果,表面一般不经打磨,也不受力,帮挑选时只要没有贯通的裂纹即可使用。
青石板质地密实,强度中等,易于加工,可采用简单工艺凿割成薄板或条形材,是理想的建筑装饰材料。用于建筑物墙裙、地坪铺贴以及庭院栏杆(板)、台阶等,具有古建筑的独特风格。
常用青石板的色泽为豆青色和深豆青色以及青色带灰白结晶颗粒等多种。青石板格局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粗毛面板、细毛面板和剁斧板等多种。尚可根据建筑意图加工成光面(磨光)板。青石文化板材是一种新型的高级装饰材料,纯天然无污染无辐射、质地优良、经久耐用、价廉物美。
中国古代的会客厅叫堂屋。在住宅的院落中,位置处于正中,坐北朝南,故又称正房,与厢房相对。
堂屋是旧式汉族民居的起居活动空间,一般设计在房屋中间,又称“客堂”。 因为平时敞开,有的地区又称“明间”(卧室则称“暗间”)。
堂屋一般是家庭起居和会客的场所。普通百姓也兼作餐厅。
过去,堂屋正中最里常设神龛和祖先神位。墙壁上常挂中堂画,中堂两侧有对联。所以堂屋也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较大院落有多重房屋,称为“进”。除了内院,每一进的堂屋都是前后贯通的,称为“穿堂”。
堂屋比厢房要高大宏伟,一般设计成奇数间,以3间或5间最为常见。屋顶上,还要安放上麒麟、石狮子等象征祥瑞或比较凶猛的动物模型(砖质或陶质)。
一个院落,可以没有厢房,但是必须有堂屋。
新式民居建筑则与传统的堂屋差别较大,一般称“客厅”,或者简称“厅”。也有些仿古建筑仍然使用堂屋格局。
现代新式楼房则无古典的堂屋,按居住功能分别为客厅、起居室、餐厅、玄关等。
王家大院、大同古城、太原古城,大部分出自耿市长的手笔。在这些“拆迁-重建-旅游-发展“大动作的背后,争议与支持一起来了。
争议者,喊他是“耿拆拆”,说他破坏文物;支持者,喊他是“耿黄牛“,是难得的好市长。
▲耿彦波登上杂志封面
近日,关于大同古城修复的严厉批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旧事重提,明星市长再度成为焦点。那么耿彦波到底是如何建设大同古城的?
在耿市长刚来大同时,本地有一句顺口溜:“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未来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质量极低。这就是当时本地人眼中的大同。
▲修复前的大同古城墙
为了改变脏乱差的情况,耿市长经过调研商讨之后,“一轴双城“方案出炉:以穿城而过的御河为中轴,大同古城所在的西边建老城,大同博物馆所在的东边建新区。
老城区的一项重中之重,就是恢复大同古城的风采。
▲大同古城全景图
大同古城的修建难度很大,因为面积小,只有3.28平方公里,远远比不上南京古城和西安古城的规模,腾挪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于是,经过评估,选择了比较大胆的方案:居民迁出,整体改造成复古建筑群。
▲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在特殊的年代,被战火洗礼,早已不复当年明朝第一大将徐达在此征战的景象。
不过,好在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大同古城墙被毁之前,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纸和照片。
大同的复原计划,最主要的依据,便是梁思成留下的资料。
所以,在今天大同古城和阳门外的下沉广场,有一处二进的仿古院落,就是著名的梁思成纪念馆。
▲梁思成手稿
复原古建的原则很多,标准也不同。
原来的大同古城墙,在非业内专家看来,就是两三米高的土垛子,而且是断断续续,部分地段还有倒塌的危险。
如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可能它还是一个土垛子,游客对它的兴趣几乎为零。
如果只是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很可能结局与之前西安倒塌的秦王宫墙一样,造成危险。
▲灯会时的大同古城墙
所以,耿市长选择的是彻底重修,用砖墙将原来的土垛子包进去。
因为相当于新造了城墙,所以也是这次被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耿市长的规划,大同古城墙,每一面高14米,下宽18米,上宽14米,望楼12座、控军台两座、角楼两座,箭楼、月城、瓮城各一座,绵延1800米。
当然,这是一个大工程,持续的时间远超过耿市长在大同的任期,直到2016年,大同城墙才合拢。
当时的耿市长,已经在太原开始了新的一轮建设。
▲大同古城四牌楼
与城墙同时开始的,还有古城内的华严寺、善化寺、代王府等多个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
而且,很多消逝多年的古建筑,也都一座座破土而出。
为了加快进度,耿市长经常出现在工地上亲自督战,很多工作人员,都受到过他劈头盖脸的“枪林弹雨“。
老城改造,老大难的问题不光是城墙和建筑本身,居住在老城里面的人更是关键。耿市长的思路是,将原居民迁出,按照原来面积配置安置房,然后以低于市场价格,再多送二十平米。
概括来说,就是低成本以旧换新。
方案不错,但确实是双刃剑:住房面积和周边环境有改善,但搬迁者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才能得到这些便利。
清官难断家务事,确实不好评价。结果也是批评与口碑同在。
不过,很多安置房的质量验收,是耿市长亲自带队去的。
从塔寺街社区开拆拉开序幕,很快大同市便是脚手架处处,吊车林立。整个大同城区,几乎成为一个巨大的施工现场。
在当时的大同有一句玩笑话:“早上出门去上班,晚上回来就找不到自己家了”。
如今,大同古城建筑项目,有权威的批评,也有百姓的美誉;有专家的质疑,也有游客的赞叹。
孰是孰非,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耿市长,注定留名于大同古城,任人评说。
过始宁墅
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
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
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
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
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
且为树枌槚,无令孤愿言。
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占地66590平方米,总计约73个院落和单位,原有建筑面积约61300平方米,944户居民。片区内大部分保持传统院落是民居建筑,尤其是街巷风貌基本保持清末民初的风格特征。
十年后,宽厚所街早已化为灰烬,原址建起了一大片的仿古式建筑,地产商命名为“宽厚里”,盛大开街。
当年那批疾言厉色反对拆迁的老人们,如今若身处此地,不知当作何感想?
十年,对城市而言,那些历史彻底地消逝了。站在宽厚里的东牌坊下面,无风君惶恐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大片仿古式建筑。青砖灰瓦,招旗飘展,人声鼎沸,自拍卖萌。
这是曾经的宽厚所街小王府街历山顶街公兴里武库街吗?现在的街区,和济南又有什么关联?难道卖个老济南的酸奶,摆个泉水大碗茶,就是济南吗?那些阿姨南茜可可糖果麻小冒西北娃,再复杂的门店也都是单一的美味,也就是济南吗?
记忆中的宽厚所街不是这个样子的。宽厚所街不只是一条街,它是一个老街区的代名词。这条东西向的街道,曾经是贯穿舜井街与解放阁的核心要道。历史上,官宦人家多在此聚居建宅,该街与司里街、所里街、后营坊街并称为清末济南“四大名街”。在宽厚所街的两侧,分布着袁家大院、魏家大院、张家大院、沈家大院、金家大院、李家大院、王家大院等7个百年老宅院,虽然有的院落经历史变迁已经不完整,但残存建筑依然特色鲜明。如金家大院中保存着济南市古城区唯一一座百年四合楼,王家大院有老式建筑中较为少见的六柱大门。不少院落的原始主人在济南历史上都颇有名气,如沈家大院的主人沈炯斋为“东方商人”孟洛川的女婿,其父沈廷杞为济南本道署东司,再如王家大院的原主人是老字号植灵茶庄的经理王渐三等。
宽厚所街最早的拆迁改造动议起于2000年前后,动因也正是那个时代政府的“面子工程”。街区里的民宅大院早已破旧不堪,环境脏乱,与济南商业核心的泉城路形象“严重不符”。济南市历下区政府最初动议1800万元改造,经过几轮金主的物色与谈判,这一改造成本飙涨至25亿元。最后,上海的世茂地产拿下了济南老城区最后的黄金宝地,斥资40亿元整体改造。2005年,搁置多年的规划方案在一片争议声中出台。城市建设者为了维护整齐划一的形象,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城市接轨,最好的办法就是“大拆大建”,为此,七个百年宅院中仅保留一处金家大院,另外的宽厚所街56号和58号李家大院和袁家大院声称要“保护性建设”,最后人们才明白,这是“拆除”的另一个说法。
于是,你今天所见到的宽厚里,仅有金家大院和浙闽会馆得以完整保留。
北京的一个规划设计机构在网上公开了其参与宽厚里街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在这个方案里,“宽厚里”的称谓还未起用,片区仍命名为“解放阁—舜井街片区”。设计师们声称要尊重和延续“历史文脉”,延续传统的街巷“肌理格局”,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上,设计师保留了老济南的天际线,将仿古式建筑的高度定位在2-3层,建筑风格借鉴民宅特点,“老材料老做法”。
在此之前的营销宣传中,世茂地产一直以“王府街”来命名这块街区。此番开街,以“宽厚里”之名示人,可能本意是向成都的宽窄巷子和太古里致敬,但也无意中承接了“宽厚所街”的余韵。
但当无风君最后走在宽厚里时,老街巷的“肌理格局”早已荡然无存,就连曾经的那条核心街道“宽厚所街”也遍寻不着,更不用说曾经的宅院连接起的阡陌交通。倒是建筑的高度体现了天际线的原则,值得赞许,但这些“伪古董”的建筑,从根儿上就与传统无关了。虽曰“宽厚”,但对传承却太过刻薄。
传统的中国深宅大院,向来是砖木混合结构,榫茆和斗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之道。而现在的仿古式建筑,除了外皮贴上的青砖,内在的结构都是钢混框架。这真的是从里到外都是在造假,要了一个面子,不惜毁掉了里子的传统。
当然,这也符合时代的特点和片区改造的初衷,形象工程嘛。
宽厚所街片区的拆迁补偿,奉行了当时的拆迁最高基准价6010元/平方米,仅动迁成本就高达12亿元。如此高昂的代价,不仅仅是城市建设中颠覆性破坏的最大代价,同时也是对原有社区关系和3.5万名原居民生活关系的毁灭性拆迁。或许正因为此,重新开街的宽厚里商业色彩浓厚,先期投资渴望反哺的欲望强劲。
从商业形态上讲,街区式综合体作为全球第六代商业模式,还是有别于散户门店、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步行街和MALL的业态,有着时代的进步性。无论是美国洛杉玑的THE
GROVE,迈阿密的COCOWALK,还是国内上海的新天地,这类街区都有着商业成功的巨大示范作用。
在实体店经营举步维艰之际,济南的城市综合体遍地开花之时,宽厚里的出现,倒也算是一股小小的清风扑面。但就目前的业态而言,吃吃喝喝的商业布局还是难以支撑起投资者的宏大愿景。
朋友圈里,资深吃货在第一时间尝遍宽厚里的各种美味之后,便开始坐等第一家倒闭的门店;文艺青年和2B青年约完萌妹子、虐完单身汪之后,便吐槽说“没文化”;有思想深度的朋友则对宽厚里深表失望,而且耻于在朋友圈里刷屏,发誓再也不踏进宽厚里半步。闲庭信步,在10分钟之内就转遍了浅薄的宽厚里。那些头上长草、穿着暴露的年轻男女,与这个场景倒是没有什么违和感。但无风君还是感到哪里不对。
嗯,不对的是没有灵魂,没有历史。
泉水是济南的名片,“家家泉水”的胜景也是依托历史街区里的民居和院落而存在。老街巷没了,老院落拆了,深埋在地下的泉眼,也就长眠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之下了。
曾经是济南现存“一个半街区”的宽厚所街,完全可以在城市建设中留下来,那些曾经破旧不堪的“王谢大堂”,应该有着比拆除更好的命运。比起消失,他们应该有残存的面貌;比起仿建,他们应该有更真实的延续。
福建漳州台湾路的唐宋古城改造,曾是国内历史保护与发展的示范。漳州人把街区内的老建筑按时代划分区域,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修旧如旧,而不是拆旧建新。
在城市的缝缝补补中,固然城市形象不那么整齐亮丽,但他们至少保留了历史,包括城市的伤疤。
宽厚里,这个名字真的很好,但今人对历史却不那么宽厚,对城市也充满了刻薄。我们往往注重了面子,而忽视了里子。
我们习惯于在朋友圈里廉价地歌功颂德,习惯于道听途说和随声附和,却往往意识不到,再拼命的刷屏,也无法挽回历史和文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