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陶瓷艺术不仅是物质产品,而且是一种精神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产品。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 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
众所周知,我国世界闻名的瓷器古国,在英文中瓷器和中国的单词是一样的,可见我国的瓷器在世界上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我国的瓷器技艺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五百年,通过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发展,使得我国在制陶技术和艺术上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例如在清朝末年风靡一时的刻瓷技术,当时刻瓷工匠可以以刀代笔,以瓷为纸,在瓷器上镌刻着各种书画艺术作品,从而再现书画艺术的神采。
首先,刻瓷技艺历史悠久,但在清朝初期才发扬光大。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有瓷器上剥凿的方法,当时这种工艺被叫做剥玉,直到魏晋时期,陶瓷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当时的匠人们会用刀在瓷坯上单线刻画出诗词或画作的轮廓,然后再进行烧制,这就是瓷刻技艺的雏形。但清朝之前的刻瓷都是在瓷器烧制之前进行刻制,和清朝后期流传下来的刻瓷并不一样。在清朝末年,乾隆皇帝对瓷器非常地热爱,经常在喜欢的瓷器上提字赋诗,因此为了保存乾隆的墨宝,宫廷的工匠们用金刚石做成的刀具将乾隆的御笔墨迹刻在瓷器上,然后再进行填墨。当时刻瓷是来自宫廷的绝活,宫廷的匠人们以刀代笔,工艺精湛,使得瓷刻作品充满了笔墨情趣,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陶瓷刻绘艺术。
然后,瓷刻是一门聚集将书、画、诗、印于一身的陶瓷刻绘艺术。由于瓷刻是从宫廷走向民间的一个技艺,并且刻瓷讲究以刀代笔,书画的布局和立意一致,因此对刻瓷者的要求非常高。刻瓷主要分为画稿、刻稿和填色三个步骤,先在瓷器上画出样稿,然后用刻线刀刻出线条,最后便是用墨汁或者彩色颜料进行填色和打蜡封色。其中最难的是刻稿环节,因为刻稿技法有一定的难度,先是需要通过锤子一点一点敲击刻线刀形成大小、深浅不同的点构成字体和画的轮廓,然后再用金刚石制作成的刀进行雕刻。无论是敲击点的大小深浅排列、运刀的轻重快慢等技法,还是对于瓷画颜色的控制方面,都需要刻瓷者达到工笔画的水准才可以运用自如。
最后,刻瓷技艺精湛,题材多样,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书画艺术,并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艺术精髓重新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陶瓷厂的工种主要有:
财务,出纳,展厅,化验员,质检员,仓库员,技术员(雕刻、分片、成型、开模、炼泥、打浆、注浆,整修等工种),普通工人。
扩展资料:陶瓷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陶瓷的人文精神:
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
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装饰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
陶瓷艺术装饰都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
中国,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一直在困境中寻找曙光。
面对几千年的沧桑,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广袤富饶的家园,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
相信大家都知道,陶瓷是我国重要的文物之一,在我国的历史道路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历史,也是一部传承中国民间工艺的历史著作。你知道中国陶瓷的历史、特点和价值吗?请按照我们的步骤来看看!
陶瓷的发展
那时,我们可以掌握一千多年前中国制作精美陶瓷的技术。根据中国陶瓷的发展,陶瓷基本上分为陶瓷和瓷器两大类。
陶瓷是指经过高温后基体未形成致密烧结的粘土、瓷石制品。对于不同程度的烧结有不同的看法。烧成温度较高时,烧结程度也较好,称为“硬陶”。
中国陶瓷的发展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些时期,陶瓷经历了低谷,也迎来了顶峰。是人选择陶瓷,陶瓷选择人。人类社会因陶瓷而精彩便捷,陶瓷也辐射着人类的灵魂。陶瓷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但工艺独特。
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陶瓷纹样与青铜器的纹样基本相似。白陶是当时重要的陶器。当时,陶瓷的发展只有两个方向,即古人用于建筑和民用。
后来的陶器慢慢地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陶器是人做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体验中也收集了画面的精华。因此,陶器的造型、色彩和图案,可以进一步展现陶艺者丰富多彩的生活和高尚的品质。道也能反映人的性格和性格。
明清时期瓷器工业发展迅速,达到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陶瓷可能与真品相混淆。专家们不能发现它们是仿制品是假的。
陶瓷能反映人的精神境界
陶瓷艺术基本上是人们的意识、想象和自身强烈的细致技法的集合,使人感受到陶瓷的逼真造型。因此,陶瓷造型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
陶器和瓷器是人类制造的物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识。从古至今,中国人向往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可以在陶瓷艺术中表现出来。
古代的陶器和瓷器基本上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很多都是以山水画、花鸟鱼龙、人物本身等来表现的,五彩缤纷的图案使瓷器充满活力,有时还会有多幅画面相互镶嵌,更能体现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强烈追求。陶瓷艺术也能体现出作者奔放果断的性格,他的内心也纯真天真,感情真挚,完全可以优化作者的性格特征。
景德镇陶瓷
世界上景德镇陶瓷种类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名瓷。
玲珑瓷历史悠久。玲珑瓷上的花纹基本上是青花的,所以人们称之为青花玲珑瓷。
这种瓷器图案需要手工雕刻,堪称雕刻艺术。玲珑瓷上的青花大多古朴古朴。虽然雕花很单一,颜色一般,但能给人清新的感觉。
玲珑瓷是工匠用刀在瓷器上雕刻成形的工艺品。瓷器上刻有规则的小花瓣。这些花瓣被称为“玲珑眼”。这些所谓的洞,经过釉烧后,会变成半透明的亮洞,给人一种朦胧、朦胧的感觉,深受人们的喜爱。
粉彩瓷有一个特点,它的颜色,基本都是以粉色调为主,因为整体颜色粉嫩,得到了女性的喜欢。
粉彩是在瓷胎上彩绘,这种彩绘的操作比较麻烦,它是需要在低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描绘,一旦温度过高,就没有办法做到细工的精致了。粉彩瓷经过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深得人们喜欢,人们喜欢它的多彩它的不低调,说得上在往后的朝代它都一直流行。
青花瓷也叫白地青花瓷,通常称它为青花。
它的颜色主要以青白为主,给人的感觉是端庄清秀、苏里、雅致。虽然是以青白为主,但它的图案款式有多种多样,每个款式都能反映出每个时期具有的时代特征。青花瓷在明代的时候就成为了当时主流陶瓷,随后又在康熙迅速发展到了高潮。
景德镇烧造的颜色釉瓷,其颜色丰富多彩,耀眼夺目,显得极其高贵,它也可以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它的颜色釉制作相对于其他三种是比较困难的,它的制作还加入了许多名贵的物料,所以才会显得它比其它名贵色釉瓷更为名贵。在后来它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种类随即增多,简直是琳琅满目。
它有三种区分品质优良的分类的方法,可以用烧制的温度高低来区分,也可以是烧成的成品优质来区分或者是运用的火焰来区分,它的艳丽得到了人们的追随,它的每一件精美瓷器问世都会被人觊觎。
结语:
瓷器是属于我国的重要文物,它不仅是由中国人民独特创造出来的,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大智慧。
中国能够在世界出名,其中陶瓷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精美好用的陶瓷为国家带来多少外邦奇珍异品和真金白银。瓷器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它还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文化。
它的工艺虽然复杂,制造不易,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整个窑里全是废品或残次品,但是它能够完全的显示出它奇特的美。陶瓷不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贡献,它还对工业和电力运输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陶瓷是我国的艺术文化之一,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也希望陶瓷文化能够更深入民心。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温度达1000多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主要朝建筑用陶和冥用陶两个方向发展。当时各侯国大兴土木,亟须大量陶制材料,这样就促进了建筑用陶的工艺水平。秦汉时期,“秦砖汉瓦”更成为制陶艺术的佳话,陕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形体巨大,数量众多,生动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伟的真实面貌。隋唐时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宝。
从商周到汉唐时期的陶器造型来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陶器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入,体现出汉唐文化的人文精神。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隋代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以邢窑白瓷最为有名,有“类雪”之誉,开创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出这样的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他把越窑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瓷青翠莹润之釉色特点的诗意写照。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中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的图案纹样装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的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陶瓷艺术装饰形式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这两种绘画装饰形式都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时期特征在陶瓷产品上的呈现。唐代长沙窑出现釉下彩绘花鸟,正值唐代花鸟画艺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时期,技法成熟、笔法流畅,一气呵成,自然生动,是唐代民间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划花的精细都是反映了花鸟绘画风正转化为工细的工笔画的鼎盛时期。也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笔古、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陶瓷艺术装饰形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画都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装饰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现。陶瓷艺术装饰都反映了中国人文画历史性影响,形成了中国陶瓷装饰特有的艺术风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陶瓷艺术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艺术装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中国瓷器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汲取养料,如何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不放弃任何新的发展途经正是我们这一代乃至几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为陶瓷文化的更广泛地传播与发展是我们陶瓷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广大陶瓷艺术工作者们共同努力,给陶瓷艺术装饰赋予新的审美理念、新的表达方式,相信陶瓷艺术装饰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陶瓷艺术装饰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瓷器,从隋唐时期便开始向外域流传,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陶瓷艺术装饰品作为商品在流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所以中国素有“瓷国”之称,誉满全球。制瓷工艺代代都有传承和创新,中国生产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对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着重要作用。
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闻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比较完美地体现中国文化的面貌。
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种互通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艺作为一种纯艺术表现形式{这里我指的是作为表现的陶艺,而非日用陶瓷,在当今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中,在当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发现东方”是当代中国的精神自觉下,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形式上,中国现代的陶艺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就陶艺的现代意识方面来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注视,尤其是在这个有着悠久的陶瓷艺术发展史的中国,如何来重新考察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优势,整合陶瓷语汇资源,提出它的现代意识,无疑有助于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这样一个历史环境背景下产生的。由于长期的文化专制统治被解锢,以及大量西方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当时的中国陶艺创作难免不受其表面形式所吸引。因此,要列举这一时期如美国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斯这样一位几乎被世界公认的划时代意义的人,几乎是很难的。这也说明这一时期的陶艺家洽谈室是为未来中国陶艺繁荣做铺路的人。这除了当时的客观条件外,恐怕就是作为“未竟的事业”现代意识精神原则不明确。这或许也是造成认识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尴尬局面,以致于20世纪90年代一些感时髦的艺术家介入陶艺创作并在全国举行了一些所谓青年陶艺家作品展,尽管这对陶艺在中国的造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未在真正意义上确定陶艺的现代性,未来的现代陶艺还在脚下。 强调陶艺的现代意识,其实质目的就是要陶艺家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按胡塞尔说法,意识具有多义性,他最关心的“意识是作为间向性的体验,体验具有对对象的指向性”。很显然,意识除了抽象的理论思维外,还同实践相关联。所以意识的意向性是同经验主体的实践经验不可分离。陶艺创作的意识体验实际上是创作者心理上对陶艺作品的综合反应,它包含着经验主体所具备的文化积淀、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艺术技能等等。而这些恰恰也是创新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传统陶瓷历来注重分工明确,一件陶瓷至少要经历数十位工匠之手,有的甚至“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突出个人特点方面很受限制。我们呼唤陶艺的现代意识,其目的就是要唤起、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个人的独立创作精神,甚至包括烧砀方式上。为此,真正陶艺家必须亲自从陶艺媒介(泥、釉、火)中,采用试错法(trial and error)去发掘他们所需要表达的元素,找出适合自己的语汇,来表达他自己的体验,这样自然百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至少从目前来看,能踏踏实实地把窑炉工程,配釉及艺术相结合的陶艺家不多。
因此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谈陶艺的体验意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意识由于其意向性(internationality),总是呈现为“对……意识”,所以,现代意识实际上应该是“对现代的意识”,现代由于更多地被理解为一个时间要领一个相对传统而言的历史学范畴术语,而这里所涉及的则更不定期有哲学和文化意义上的倾向。而这方面也正是我们现代陶艺所忽略的。我们知道,宋瓷何以能够代表华夏文化审美品质,正是因为同宋代思想中的儒、释、道三者的渗透合流分不开,与宋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密节相联。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宋人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有所深入,对人本身的认识也较前代深刻许多,因此,宋瓷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强调陶艺的现代意识,实际上关注的是现代性的意识。然而,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对立或分割。与此相反,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对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依靠传统。中国古人说过“天下大同”,在当今全球化的氛围中,发生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冲突,因此,现代性应在文化建设中,确立自主的主体意识与进取精神。“只有世界性,才有更深刻的民族性。倘若一个民族的东西,不具备普遍性特质,那就根本难以为其他民族所理解”,这说得太深刻了。比如:明代青花瓷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这与郑和下西洋与世界交流分不开。海上贸易即是文化的输出,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引入。我想这应该是形成明代青花瓷世界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当今更是一个综合创新的时代,综合是可以出现新意的。
陶艺的自律理想也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艺自律的原则并不意味着要把陶艺与现实生活相分开,也不意味着陶艺与大众参与都是消极的现象。比如一些陶吧的兴起,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人的主体性与高技术的发展之间力求找到新的平衡,通过娱乐性艺术排遗工业化时代紧张生活的心理压力,在这里关键是要区分文化价值领域的有效性。在现代社会,艺术价值领域的分化以及它们按照自己的有效性要求处理自己的问题是现代性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陶艺自律是艺术价值范围内合理化的要求。尽管中国现代陶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现代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必然要受到挑战,尤其全球化浪潮更使很多传统社会变得“现代化”。在这种现代化的时代,“传统的不同的形式到处继续繁荣发展,但是以传统方式存在的传统越来越少。总之,一个有创造意识陶艺家,只有善于借取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当下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或许是强调陶艺的现代意识的意义之所在。
[摘要]中国瓷器是一项精美的陶瓷艺术,瓷器上的装饰和绘画也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项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瓷器向来有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之称,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众多的艺术形式,陶瓷装饰艺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现代瓷器绘画艺术中的水墨画以其画面精美、色彩丰富、工艺独特、创意奇特以及观念的创新,为传统的瓷器绘画增添了新的内涵,以独特的工艺和出色的绘画使陶瓷文化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本文从瓷器水墨画设计的特点着手,深入探讨了水墨设计风格在现代瓷器绘画中的应用价值及范围,并遥望了一下现代瓷器绘画中的水墨设计未来之发展。
[关键词]现代瓷器 水墨设计 绘画
一、现代瓷器绘画中水墨画的应用特点
陶瓷绘画水墨画装饰就其内容和技巧来看,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画中水墨画的画法。两者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水墨画为陶瓷绘画提供技法和内容相反,陶瓷绘画又给水墨画提供了新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和发展。风格上,水墨画的点线面的特征和画法技巧都在陶瓷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论是气韵还是笔法,都一一借鉴了过来,流畅的线条、飞动的笔势还有水分莹澈和淋漓酣畅的艺术效果都在瓷器绘画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应。形式和风格上,瓷器绘画以瓷器为载体、瓷釉为颜料,技法和风格完全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
水墨画因为笔墨的动态,形成了洒脱豪放的风格,这也正是水墨画与工笔画的不同之处,以水墨的写意代替工笔的写形。由于水墨画的写意特点,所以画家们更喜欢这种绘画方式,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而也正是由于画家的这种写意画法,更能体现绘画所表达的思想,更能体现出一种飘然的意境,所以水墨画也成为大家争相欣赏收藏的对象。
现代瓷绘即以瓷器本身作为画纸,以釉为水墨,并加入传统的青花等国画颜料作为点缀。瓷器釉彩和宣纸水墨的相似,所以造就了瓷器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由于瓷器上色可以烧制之前也可以烧制之后制作,所以为瓷器绘画增添了可塑性。既可以使用水墨的技法,也可以试用泼墨和泼彩的技法,除了瓷器本身的白色和水墨的黑色,还可以使用传统国画的五种色彩。其中有一种技法称为“意笔”,俗称为“粗笔”。即以极简练的笔调简单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而着重刻画所描绘事物的神态和韵味。水墨画中用笔有简有繁,有写形有写意,形简而意聚是水墨画所追求的境界,也是瓷器水墨绘画所追求的。釉彩的动势自由自在,刻画形象简练而不失神态,形乱而意境俱在,更能体现水墨画无拘无束的技法。
二、现代瓷器绘画中水墨的应用
水墨画属于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水和墨为绘画材料的一种画法。由于所用的水和墨比例不同,从而达到一种深浅层次各不相同的色调,进而表现出浓淡、焦清等各种不同的变化,以笔触表达作者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瓷器绘画的本质特征是在瓷器烧制前后以釉彩为颜料进行绘画创作,其载体本身就是一种立体的有厚度的肌理。传统水墨画基本就是平面作品,所以在瓷器绘画中的水墨画是一种立体的,先有技术后有绘画的艺术。画家以自己独到的笔法和技巧表现自己的思想、人格和社会形态,笔触的轻重虚缓成为绘画的关键,而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以笔触和水墨传达精神。传统的哲学观念,如“实源于虚、有源于无”的思想,更是造就了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形的特征。瓷器绘画中的.水墨画技法借鉴了这种思想,对釉彩的虚实运用从而表现所要表达的作者情感。
瓷器绘画以瓷泥为载体,以釉彩为颜料,虽然在笔法和颜料运用上与传统的水墨画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还是遵循了水墨画的绘画技巧和形态神韵。可以说瓷器绘画是水墨绘画的一个重要变化形式,也可以说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承的技艺。两者都为彼此创造了更为丰富的绘画载体和多维化的表现形式。
水墨画的笔法和技巧与瓷器绘画的笔法和技巧,就像一种交响乐一样,“纵横变用,在乎笔也”。传统的国画理念和瓷器的制作技巧的结合、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推动了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瓷器绘画为水墨画提供的优良载体,水墨画为瓷器绘画提供的高超技法都对瓷器绘画创造了丰富的应用,相似的意趣为艺术的天地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三、水墨画设计在瓷器上的运用和发展
瓷器上的水墨画风格和传统作用上的水墨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是材质上的不同,相同点在于表现方式。瓷器作为一种工艺品,水墨画技法是其主要的绘画表现形式,由于瓷器烧制工艺的特殊性,使瓷器上的水墨画形式和国画中的宣纸水墨形式又有了很大的区别。宣纸水墨形式在表现时材质比较单调,所以要从宣纸的挑选和笔墨的使用上多用心。水墨的颜色一是表现在施工材料的厚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窑的变化上,水墨技术比国画的宣纸水墨表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瓷器的艺术魅力的表现点。
综合瓷器水墨风格绘画的未来前景,它可以集国画宣纸的一些成功之处,又能运用自身的优势来发展新的空间形式。在水墨画上有研究的人士颇多,因为瓷器水墨形式和中国画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瓷器水墨画形式主要是以中国画的水墨形式为模板,用水墨的效果来表达瓷器绘画艺术的效果。所以,瓷器水墨画一要努力地吸收和模仿中国画水墨的笔法表现形式,还要注重本身材质的优缺点。融合东西方多种多样的水墨艺术技法和风格,尽力地去体现当代水墨画的文化风貌,给忙碌的人们带去一种轻松惬意的艺术享受。
瓷器艺术和中国水墨画艺术继承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象征,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相互交融和渗透,成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世界性的语言行业词汇。
一、对于陶瓷的鉴赏是通过陶瓷的款识、纹饰、造型和钛釉等具有特征的方面,对陶瓷进行鉴赏。款识的鉴赏,在鉴赏过程中,对陶瓷下方的款识来判断陶瓷器具的新旧程度和器具的真伪。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仿制陶瓷器混入市场,尤其是仿制明清两朝的陶瓷。在明清瓷器底部都有落款年款,所以我们鉴赏陶瓷的时候首先要观察陶瓷的款识。但在我国元代时期的官窑是带有年款,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期的瓷器下方有“景德年款”的年款。还要注意款识的样式,明清时期多用青花。
二、对陶瓷器型的鉴赏:在对一款陶瓷进行鉴赏的时候,可以通过对陶瓷外形进行鉴定。首先要对历史有个详细的了解,还要了解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他们当时的审美标准。例如在元明清时期,元代的陶瓷造型比较显得笨拙,陶瓷的器型较大,器口大,胎体较厚,烧制过程很难。在明清时期的瓷器,多为盘、碗,它的底部大多是外凸内凹的特点。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独出心裁,富有创新意义。雍正年代的瓷器有着小巧玲珑、曲线美的特点,在纹饰上采用的工笔画的手法,使得瓷器更加的形象生动。
三、瓷器对纹饰色彩方面的特点,根据瓷器的纹饰和色彩对瓷器进行鉴赏。陶瓷器上的纹饰有着鲜明的时代象征,瓷器上的纹饰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简洁到样式繁多,从单一色彩到色彩绚丽。着这些方面,元代时期的瓷器纹饰就是一个鲜明的转折点,元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青花、釉下彩等,在瓷器历史中是一个转折时期,打破之前原有单一色彩的瓷器。在瓷器上绘制纹饰的材料也有所改变,元末时期采用的是进口的青料作为绘制颜料。
四、瓷器胎釉的鉴赏:根据胎釉对瓷器进行鉴赏,因为时期和区域的不同,瓷器制作的胎釉和烧制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一些古瓷的鉴赏方面,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和釉质的光泽。鉴赏胎质就是观察瓷器的底足,一般元代时的瓷器的底足较粗糙,明清时期较为细腻。
经过小编对瓷器鉴赏方面的介绍,大家对瓷器方面的鉴赏是不是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