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州陶瓷介绍
广东潮州陶瓷,不知大家是否都有所耳闻,在潮州市,全市生产的陶瓷数量非常多,规模也相当大,不愧有“中国瓷都”的称号,广东潮州陶瓷已经形成了很完整的陶瓷专业生产体系,真的很闻名。潮州陶瓷工艺精湛,从艺术品到日用瓷,卫生瓷等都非常出彩。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潮州陶瓷还有工艺分类和一些特别记录等等。
潮州陶瓷介绍
潮州陶瓷是广东省著名的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之一。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的发掘,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潮州作为宋代的广东瓷都,其中心产区就在潮州城四围。如今,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全市有相当大规模的陶瓷生产。
历史考古
1、潮州先民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6千年前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据考古调查,潮州烧制瓷器的历史始于唐代。
工艺分类
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
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
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且可转动。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通花瓶”也已成了瓷艺界公认的专用术语。
动物瓷雕中以变形动物瓷塑最负盛名,它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强调动物之某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之神韵独具。
花瓶、瓷盘的彩绘,也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但有釉下的五彩、青花,釉上彩的古彩、新彩、堆雕金,兼有釉下釉上的斗彩,还不断吸收引入新的形式和技法。笔法上有工笔、有意笔,有兼工带写,也有现代派彩绘。潮州彩瓷中的釉上彩绘,颜料丰富,构图清新,工笔彩绘,工整细腻,色彩富丽,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瓷区的彩绘风格,陶瓷界誉之为“潮彩”。
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
潮州陶瓷特点
1、产业集群形成(集群中企业数最多)
2、产业链配套完善(从原、辅材料制造、产品设计开发、模具配套、产品生产、包装、检验、运输等环节全面配套)
3、产品品种多,拥有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卫生陶瓷和特种陶瓷四大类,是国内产品种类最多的产区
4、产品销售渠道广阔,潮州陶瓷外销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到国内绝大多数省市和地区
5、资源丰富,潮州具有陶瓷生产的主要矿产资源(如飞天燕瓷土矿),拥有陶瓷生产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的技能队伍,有20多万人的熟练技工和工人队伍。
世界之最
1、潮州陶瓷工艺之“世界之最”:在中国瓷都陈列馆的一楼大厅正中央,一幅由1900多块瓷板拼砌而成、长60多米、高约3米的巨型瓷壁画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由邱树江主创的“清明上河图”,是潮州市最早载入基尼斯纪录的陶瓷作品。
2、由蔡维杰创作的长100.80米、高1.28米、厚0.02米的《五百罗汉图》 ,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浮雕瓷壁画由蔡光秋主创的高温一品红釉“盛世瓷花篮”,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釉瓷花篮。
3、由谢两岳创作的毛泽东瓷塑像,高达2.6米,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4、由林礼腾创作的直径达215厘米的高温彩绘大挂盘“百美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瓷挂盘,后来被他自己所创的“盛世滋生图”刷新了纪录。
5、由吴瑞深制作的高约6毫米、宽约10毫米、重仅2克的“富贵”朱泥壶,是世界上最小的手拉朱泥壶。
6、一次性注浆成型、并施以纹片釉一次烧制而成、长达528厘米的“祭鳄文”瓷板画,也曾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以上就是潮州陶瓷的全部介绍,大家是否感兴趣呢? 除此之外,在2012年10月1日,潮州陶瓷首个网络销售的平台瓷都商城已经正式运营了,大家有兴趣地可以搜索浏览,网购服务有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等等,似乎更便宜呢。潮州陶瓷艺术品可以装饰收藏,日用瓷可以日常使用,包括卫生瓷,我们平常喝茶用的茶具、吃饭的碗碟等等数不胜数,产品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真是精彩。
简介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同见条目)的发掘,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潮州作为宋代的广东瓷都,其中心产区就在潮州城四围,即今湘桥区辖区。 目前,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湘桥区也是仅次于枫榽的瓷都第二大产区。辖区内凤新、城西、西湖、金山等地,仍有相当规模的陶瓷生产,彩瓷业主产厂潮州彩瓷总厂也在西湖之滨。
编辑本段工艺
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且可转动。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通花瓶”也已成了瓷艺界公认的专用术语;动物瓷中以变形动物瓷塑最负盛名,它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强调动物之某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之神韵独具;而花瓶、瓷盘的彩绘,也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但有釉下的五彩、青花,釉上彩的古彩、新彩、堆雕金,兼有釉下釉上的斗彩,还不断吸收引入新的形式和技法。笔法上有工笔、有意笔,有兼工带写,也有现代派彩绘。潮州彩瓷中的釉上彩绘,颜料丰富,构图清新,工笔彩绘,工整细腻,色彩富丽,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瓷区的彩绘风格,陶瓷界誉之为“潮彩”。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
编辑本段历史
潮州先民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6千年前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至今发现湘桥区陈桥村、池湖村、意溪海角山,潮安县庵埠梅林湖、金石石尾山和归湖神山共6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少量的完整的陶器,从这些陶片和陶器的特征看,它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部分陶器有许多相似之处。 1974年我市饶平县浮滨、联饶两地,出土以长颈大口尊,对称穿孔壶、豆为主要特色的147件酱黑釉陶器,这类陶器至今仅见于粤东至闽西南一个相对大的区域范围内,但潮州饶平比较集中成套,其年代相当于商代。因有别于同期南方几何印纹陶的文化类型,故被中国考古学界命名为"浮滨文化类型"。1982年,我市潮安县归湖二塘龟山发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西汉印划纹硬陶遗址,满山遍野暴露大量陶片,有的地段堆积层厚达30厘米,器形和纹饰多样,制作颇精美。 潮州历代陶窑和陶器、陶片出土点众多,出土物不胜枚举。 据考古调查,潮州烧制瓷器的历史始于唐代。1954年,文博工作者在潮州市南北郊区,调查清理了唐代窑址4处窑灶35座,其中南郊洪厝埠3座,竹园墩5座;北郊窑上埔26座、北堤头1座。从这四处唐代窑址出土的遗物有日用青瓷、建筑材料和窑具匣钵3大类。日用青瓷胎质呈灰色或灰白色,胎坯较厚,火侯不高,质地较为粗松。釉色有青釉、青黄釉、酱褐釉3种,青黄釉数量较多,青釉较少,釉面一般均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建筑材料有砖、瓦当、板瓦、筒瓦4种。 唐代潮州窑烧制的青瓷碗分两类,一类敞口圆饼足平底,或矮圈足,外壁一般施半截釉;另一类四花瓣口连着四条凸起直线伸向碗内底,玉壁形足或矮圈足,施满釉,足底有用泥丸垫烧留下的露胎痕迹,通常有火石红现象。这类碗造型美观、釉色晶莹,且有口径达30厘米左右的大器,其中一件潮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完整的四花瓣口大碗,被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誉为"唐代潮州窑的代表作",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藏品。 潮州北郊窑上埔唐代窑址出土的一件青釉点褐彩直口平底盆,应是潮州彩瓷的鼻祖。浙江越窑、瓯窑和江西洪州窑晋代青瓷点褐彩技艺对唐代潮州窑点褐彩装饰,应有启迪作用。北郊北堤头唐代窑灶中出土的16件圆筒形凸边平底匣钵,说明唐代潮州窑开始使用匣钵装烧瓷器,以免产品器表被烟尘所污染,这种装烧技术当时在广东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1981年,在泰国曾出土唐代潮州窑生产的青釉四花瓣口碗,因此,可以说唐代潮州窑开了潮州瓷器出口外销的先河。 唐代潮州窑中至今尚未发现绝对年代的实物资料,但根据窑址出土的青釉平底碗、青釉平底碟、青釉四系罐与潮州笔架山唐代"仪凤四年"(公元679年)纪年墓和韶关唐代张九龄"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纪年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对比近似;莲花瓣瓦当也与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基本相同,故唐代潮州窑的相对年代应在公元679年至741年之间,换言之,潮州烧制瓷器的历史距今约一千三百年。 1922年,潮州城西羊皮岗曾出土过4件释迦牟尼塑像,塑像底座的四面都刻有铭文,一件为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两件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一件为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施舍人为刘扶及其家属,4件铭文中都明确地刻着"潮州水东中窑甲"等字,最后又都有匠人"周明"的署名。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精美的青白釉浮雕莲瓣炉。这5件瓷器当年被挖战壕的国民党军队挖出来后卖给古董商,被带出香港,解放后,中国政府重金将其购回,现分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均为国家珍贵一级文物藏品,一直被视为研究北宋潮州窑的至关重要的实物依据。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1955年首次来潮州笔架山窑调查时,发现窑址中出土青白瓷浮雕莲瓣炉残片数片,初步证实了水东窑的所在地和莲瓣炉的产地即潮州笔架山窑,因其地处韩江东岸,故北宋时称"水东窑"。后来,1972年在笔架山发掘窑址中出土刻有"周明"二字的塑像底座残片1块;1980年又在笔架山8号窑发掘出土"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刻款的塑像底座,从而为"水东窑"即笔架山窑找到了有力物证。
编辑本段潮州陶瓷工艺成为“世界之最”
在中国瓷都陈列馆的一楼大厅正中央,一幅由1900多块瓷板拼砌而成、长60多米、高约3米的巨型瓷壁画特别引人注目,这是由邱树江主创的“清明上河图”,是潮州市最早载入基尼斯纪录的陶瓷作品。由蔡维杰创作的长100.80米、高1.28米、厚0.02米的《五百罗汉图》,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浮雕瓷壁画;由蔡光秋主创的高温一品红釉“盛世瓷花篮”,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釉瓷花篮;由谢两岳创作的毛泽东瓷塑像,高达2.6米,是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由林礼腾创作的直径达215厘米的高温彩绘大挂盘“百美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瓷挂盘,后来被他自己所创的“盛世滋生图”刷新了纪录;由吴瑞深制作的高约6毫米、宽约10毫米、重仅2克的“富贵”朱泥壶,是世界上最小的手拉朱泥壶;一次性注浆成型、并施以纹片釉一次烧制而成、长达528厘米的“祭鳄文”瓷板画,也曾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编辑本段潮州陶瓷现状分析
潮州陶瓷企业做内销,这原本就不是潮州陶瓷企业的强项,既缺人才,又缺品牌;做外销,有了订单却没了利润,可是不做又不行;关门停业,放弃多年苦心经营的事业又不甘心。这就是目前潮州大部分陶瓷企业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从目前潮州陶瓷产业的优势来看,政府的重视、产业的规模、产品的丰富、企业闲散的资金存量、设备技术的完善、悠久的产业文化、人才的聚集、原材料的充足、交通的便利等都是潮州陶瓷产业升级的良好基础。从目前潮州陶瓷产业的劣势来看,政府的产业规划欠科学、政府的整合政策粗放、产业研究机构功能不完善、国内外渠道不畅通、企业品牌意识差、缺少专业的营销人才、行业组织功能缺失、企业融资困难、单个企业的信用等级偏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小、产品价格混乱、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都是制约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摆脱目前潮州陶瓷产业的困境并不难,关键是看潮州地方政府对陶瓷产业的重视程度。其实,潮州当地政府一味鼓励企业上市的动机是好的,但如果过于追求数量可能就会出问题。我们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发现,潮州的陶瓷产业目前主要是缺乏一个完整的产业引擎,整个产业呈现出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这是导致潮州陶瓷产业对外缺少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从解决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出发,当地政府可牵头分别组建中国潮州日用陶瓷有限公司、中国潮州工艺陶瓷有限公司、中国潮州卫生陶瓷有限公司。这三家公司可为正式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发起股东可由政府下属的一些国资机构、当地的陶瓷企业、当地的原材料供应商、当地的各种配套供应商、陶瓷经销商等共同组成。三家公司分别承担着当地相关企业的市场开拓、产品销售、人才培训、企业融资担保、产品规划设计、信息化管理、上市融资、争取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终端价格监管、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等任务。在公司组建过程中,首先要导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保证公司的规范操作。比如:品牌营销顾问、财务顾问、投资顾问、法律顾问等。 三家公司组建后,可在国内每个省会城市设立一个“中国潮州陶瓷直销基地”,每个基地均可由当地拥有大店的商家投资组建(日用、工艺和卫生陶瓷可分别找一个代理商),该基地主要承担潮州陶瓷在当地的分销任务。对于投资直销基地的商家来说,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下列优惠政策:品牌在当地的独家代理权、可优先作为公司发起股东、可帮助提供流 动资金贷款担保、可帮助提供人才培训、可享受公司的信息化服务、可享受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而各基地必须做到:公司统一配货、店面风格统一、终端价格统一、服务理念统一、对外形象统一、品牌名称统一、信息管理统一等。对于上游的制造企业来说,可根据自己的产品类别来选择公司,并与公司签订长年的供货协议。制造企业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下列服务: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担保、产品规划设计、人才培训、信息化服务、品牌规划包装、信用担保、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对于这三家公司来说,它们都可以发展为几年后的上市公司。公司的利润来源便是从产品的供销价中提取15%—20%作为营销管理费,这种提价决不会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其中10%可作为企业利润,5%—10%可作为企业的宣传、税收、管理、培训、客户接待等成本。外销可适当地增加一些管理成本。而这三家公司的操盘手必须在社会公开招聘,董事会认可后授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并充分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 总之,要确保这三家公司一两年内引进风险投资,三年后挂牌上市。从产业理论上讲,这三家公司的出现,将直接解决目前潮州陶瓷产业存在的官、产、销、学、研的严重脱节问题,也为潮州陶瓷产业制造了三个大引擎。它不仅使产业分工更加明晰,同时也使潮州的陶瓷产业增强了免疫力和对外竞争力。汉高祖刘邦说,没将请将,没势造势。如今,夹江、晋江、德化、淄博、法库、高安、景德镇等陶瓷产业基地也都像潮州一样存在着产业引擎缺失的问题。如果各地政府或行业协会能及时为当地产业装上一个引擎,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前景绝对是一片光明。
唐宋时代,潮州城四郊窑场遍布,古城四周有南郊的洪厝埠、竹园墩,北郊的窑上埠、北堤头4处。
至于宋代窑址,从东郊笔架山峌南郊洪厝埠,竹园墩。再至北郊的田东园、窑上埠、瓮片山、竹竿山、象鼻山、凤山等,方圆断续10多千米。
古时凤山赤岭一带,有窑灶36条之多。这些窑口若同时点火生产,环城四周,炉火正红,该是多么煌煌赫赫的场面!
当时的陶瓷产品有碗、盘、碟、炉、壶、罐、洗、盒、佛像、动物、西洋人头像等,其中的鲤鱼壶,承唐遗制而加改造,广东仅此一家。釉色有青白、绿、黑、酱黄、酱褐、白等,装饰手法划花、印花、刻花、点彩、捏塑、雕、贴等。
其中,尤以笔架山古窑址最为集中和著名,这里绵亘2000米,窑场栉比,古称白瓷窑、百窑村等,无论从窑灶、产量到瓷艺,潮州,都为宋代的广东瓷都。
而且,这里发现的西洋人物、动物形象说明了潮州陶瓷的“外向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羊鼻岗的一个地下窑藏中,发现了5件瓷器,这是4件佛像和1件莲花座,那佛像座上,分别刻有年、月、日、地名、窑名、供养人、制作者的款式.
这5种款式齐备的宋瓷,为国内所仅有,这是价值连城之瑰宝,其“水东窑”及匠人周明,证明了原来百窑村的窑址。
由于建于韩水之东,而宋时有水东窑之名,而器物于羊鼻岗发出,其山前村为周姓聚居村落,又为笔架山窑神秘熄火之后,潮州瓷都的西迁枫溪,隐约提供了历史的足迹。
潮州瓷器瓷质纯净、细腻,釉色有白、青、影青、黄、酱色等。瓷制品包括日用瓷、艺术陈设瓷、建筑及工业陶瓷,其中以艺术陈设瓷著称。瓷塑、通花、瓷花是潮州市枫溪镇独特的高级艺术品。瓷塑人物、动物、盆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工艺精细,造型大方,线条优美。这些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德化:中国当代著名瓷器产地,2003年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荣获“中国瓷都之称。
2、醴陵:醴陵的陶瓷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的所在地,陶瓷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3、潮州:潮州陶瓷是广东省著名的传统制瓷工艺之一,是潮州文化的一部分,自晋以来已有深厚根基,历史悠久。现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全市有相当大规模的陶瓷生产。
4、景德镇: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陶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符号, 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民族母体中迅速发展。目前, 《清明上河图》已成为陶瓷业备受青睐的艺术范本。特别是现代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使陶瓷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潮州市是我国古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历来以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近年已进入到辉煌的发展时期。 2004 年4月, 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瓷都的荣誉称号。
宜兴紫砂,是江苏省宜兴市特产。宜兴的紫砂器以泥质细腻、呈色丰富、形质新颖和纹饰多样而形成特色。艺人们对选料炼泥特别重视,所用陶土一般要经过窖藏、淘洗等工序。成品颜色呈现朱砂、暗肝、雪莉、松花、豆青、轻赭、淡黑、古铜等色调。造型能根据自然界中的鸟兽瓜果的形象进行塑作,并施以丰富多样的纹饰加以美化。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特产。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建水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产品。
景德镇陶瓷,是江西景德镇特产。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潮州手拉朱泥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宋以后,潮州成为陶器生产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壶是潮州陶瓷一奇葩,从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壶便独具一格,广泛生产和应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制作朱泥壶的朱泥俗称"红泥",是朱泥泥料一种,属天然矿料。原土的最大特点是含氧化铁量极高,呈土黄色,烧制后转红色。可塑性、粘性甚强,易于塑形。而它所做成的朱泥壶质地异常坚实,表面平滑却能保持低微的吸水性和透水性,细腻柔韧而不含砂,光滑度高,手感细滑。壶体小,大致都纤秀轻巧,壶身又骄嫩薄细。器物的造型大多是坯薄、身小、耳细、口秀等灵巧清灵的造型,执拿的姿态必须轻巧柔美,如莲指轻弹似的拿捏斟注。
潮州和景德镇彩绘瓷器的最大区别,体现在材质上。潮州的瓷胎比较白,比较现代化。景德镇的主要是青绿色,比较有古典味。近年来,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之所以落后于潮州,除了高岭土快用完,工艺技术后继无人之外,创新水平也落后于潮州。比如潮州人懂得加入骨炭,烧制出更薄更剔透仿骨瓷(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骨瓷,因为技术水平还不够)。而景德镇依然只有千年不变的青白瓷,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再看看目前瓷器产业的市场发展情况:2018年,潮州全市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达350家,A股上市陶瓷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来自潮州的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年产销量分别占全国的25%、25%、40%,出口量分别占全球的30%、40%、55%,均居全国首位,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潮州三环集团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已成为全国首家实现陶瓷后盖市场化应用的企业,并在芯片用电子陶瓷基片、光通信用陶瓷等前沿科技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其中,光通信连接器用陶瓷插芯占全球市场用量70%以上,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就做得没有潮州那么好了,不过名气还在,中国瓷都的品牌还在。这也是景德镇目前仅剩的优势。目前,广东省是探明高岭土储量最多的省,保有矿石储量超过5亿t,占全国总储量的30.9%。其次为陕西、福建、江西、广西和湖南等省,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26.75%、11%、7.7%、7.64%和3.73%。在原材料这方面,潮州的后备资源也很充足。
潮州的枫溪陶瓷,植根于潮汕的沃土。在潮州古城的北、西郊,明清时代称北厢、西厢,而西厢就以枫溪为中心,这里先后发现了陈桥村、池湖村凤地两处新石器时代的贝A遗址。
在这两处遗址,分别发现一批石器、骨器、陶瓷及残片。前者为粗砂陶、胎质有灰、红、黑,纹样有螺旋纹、绳纹;后者多为夹砂陶,据研究为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且,它不局限于城郊地带,此外,还有桑浦山默林湖贝丘遗址、饶平浮滨遗址等。陶瓷文化,在潮州燃起灿烂之光。
到了两晋、南北朝,逐步趋向瓷化。归湖神山山冈遗址,海角山、石尾山贝丘遗址的发现,一批粗砂红陶、夹砂陶、印纹陶和二塘龟山西汉印纹陶遗址,归湖“黄峰采花”晋“泰元十一年十月一日”纪年墓的青釉陶碗、盂、纺轮等,无一不脉络清楚地“记载”了潮州陶瓷发展的历程。
早在1000多年前,枫溪人便利用当地蕴藏量丰富、品味上乘的飞天燕瓷土生产各类陶瓷器皿,并逐步远销东南亚、非洲、美洲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