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为什么能价值过亿

漂亮的水池
活力的小懒虫
2022-12-31 21:34:37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为什么能价值过亿?

最佳答案
清爽的眼睛
可靠的龙猫
2025-05-18 04:34:18

这是因为这样的秋葵花纹宫碗在现在市场上是非常少的,总共只有13只是非常珍贵的,而且这只碗的背后也暗藏着当年的一段旷世绝恋的故事。在2013年的时候香港。举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拍卖会。之所以可以震惊世界,就是因为一只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这只晚上最后一亿两千万人民币成交。以前明朝成化瓷器都只是在千万徘徊,这次居然超过了一亿。

朱见深在两岁的时候被废了太子地位一落千丈,没人愿意接近他。而这时候唯一给了他安慰的是万贞儿万姑姑。不管人们如何排斥他,万姑姑总是陪伴着安慰着照料的他的生活,所以他对万贞儿有了不一样的感情。在公元1457年的时候,朱见深重新被立为太子,7年后,18岁的朱见深当上皇帝。而他当上皇帝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丰万贞儿为皇后,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万贞儿没有被册封为皇后,但是朱见深非常的宠爱她,连皇后都是无法比的。

37岁高龄的万贞儿为朱见深生下了皇长子,朱见深非常高兴。不仅要封万贞儿为皇贵妃,还要封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但是不幸的是孩子没到一岁就夭折了。孩子的去世对万贞儿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皇帝为了博得他的欢心就造了很多的黄秋葵碗。寓意也是借此吉祥的寓意,希望能够再生育。从这也能看出来,朱见深对万贞儿已经不单单是宠了,而是爱,虽然这个皇帝的医生批评很多,但是在爱情上他的爱是非常伟大的。在万贞儿去世的时候,带走了朱见深的一切。而在万贞儿去世没多久,朱见深也就驾崩了。

中国的陶瓷发展在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出产的瓷器,主要是以青花瓷为主。但是秋葵文功晚在世界上存在的真品只有13个,是非常少的。

最新回答
有魅力的哈密瓜,数据线
烂漫的母鸡
2025-05-18 04:34:18

青花瓷发端于唐代,但是,真正的大发展是在元帝国时期。元青花独特的艺术价值,日益上涨的经济价值,流传甚少的现状,使其成为古陶瓷界万人瞩目的巨星。

在元青花中,有十件出土于九处明代墓葬中,它们都是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产品,是难得的标准器,见本文所附的明代纪年墓葬中出土元青花统计表。本文拟将它们从元青花中梳理出来,一一列举如下,再加以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元青花提供些许对比资料。

明代纪年墓葬中出土的元青花概况

1丶元青花高足碗。外绘青花龙纹,内绘青花菊花纹。1970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汪兴祖墓。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2丶元青花龙纹罐,1971年出土于山东邹城市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明鲁荒王朱檀的戈妃墓。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3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1950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东善桥将军山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沐英墓。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4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盖罐,1973年出土于安徽省蚌埠市,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汤和墓。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5丶元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青花“四爱图”纹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郢靖王墓。湖北省博物馆收藏。

6丶元青花凤穿花纹梅瓶,1990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乡尹西砂石厂,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王氏墓。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7丶元青花莲池鸳鸯纹碗,1960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宅山,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叶氏墓。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8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1959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应塘村,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沐晟墓。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9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铺首耳盖罐,1980年出土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季桥乡颜刘村凤凰墩,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陶升夫妇合葬墓。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博物馆收藏。

在考古发掘中古代墓葬中出现前朝器物屡见不鲜,如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不是被唐太宗带走了吗。据《隋唐嘉话》记载: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元代青花瓷被明代皇族国戚和王公大臣视为宝物,生前珍爱,死后带进坟墓也就不奇怪了。上述明代墓葬其主人皆是王公显贵。

美丽的水壶
香蕉钢笔
2025-05-18 04:34:18
       如果成化斗彩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器品种,那论及工艺技术与艺术成就,成化青花则不相伯仲,甚至更为出色。而成化青花的清丽淡雅、烂漫天真,与雄浑浓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鲜明对比。

       明成化青花瓷是中国明代传统名瓷,分官窑,民窑两种。明成化朝历时23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全面恢复正常,是中国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

       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近日,深圳天元文化有幸征得一对大明成化款青花缠枝花纹杯。此对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杯体莲瓣纹与菊瓣纹边饰缠枝线条浑圆,间以带状水藻的莲花纹,则是成化时具有时代特征的纹饰。

        缠枝纹 ,全称“缠枝纹样”,俗称“缠枝花”,又名“ 万寿藤”。因其结构连绵不断 ,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缠枝纹是以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生动。

       成化瓷器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大明成化年制”青花瓷器早在20世纪就已经价格不菲,直至21世纪,明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更是一路走高,纵观2010年至今明成化青花的拍卖行情,成窑精品大都保持在数千万元一件的高价。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以1.41亿港元的高价成交,创当时明代瓷器历来第二高拍卖成交价。

害怕的睫毛
单薄的裙子
2025-05-18 04:34:18

【名称】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狮球心)

【类别】 瓷器、青花瓷、明永乐青花瓷

【年代】 明永乐年间

【文物原属】 明代宫廷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5.2cm,口径9.3cm,足径3.9cm。

杯撇口,丰底,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杯心单圈内饰双狮戏球纹,球内署青花篆体“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纹,腹部绘缠枝莲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纹饰间隔以青花弦线9道。

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纹饰安排主次分明,杯内纹饰布局简洁,外壁纹饰以柔和的线条组成二方连续缠枝花图案。青花色泽深翠。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堪称是明代永乐时期独有的名贵器物。

永乐压手杯的款识,蝇头小字,清晰可辨。在画面上的安排非常巧妙,款识与花纹融合在一起,不是单纯为了写款而写款,而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既告知器物的年代,又使人赏心悦目。狮子滚绣球是民间表示吉祥的一种舞蹈,以此为题材画在杯的内心,将“永乐年制”四字写在球内,这种巧妙的安排充分反映了景德镇陶瓷工匠们高雅的艺术修养。

【名称】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花心)

【类别】 瓷器、青花瓷、明永乐青花瓷

【年代】 明永乐年间

【文物原属】 明代宫廷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暴躁的书本
动人的黄豆
2025-05-18 04:34:18
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曾在香港拍出了1.4亿港元的天价,其实从外表来看,这个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并没有令人感到惊艳的地方,为什么这个碗能有如此高的价值呢?实际上,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在明朝是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当时全国出产的瓷器主要以青花瓷为主,还有釉上彩、釉下彩等也都闻名海内外。但秋葵纹宫盌在世界上仅存的真品仅有13个,而且这个碗背后还有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2013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拍卖会,震惊世界主要是一只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最终以1亿4千万港元的成交,折合人民币一亿两千万。

一亿两千万,这绝对是天价了,一只碗能拍卖出一亿多,怎么不是天价?而且以前明朝成化瓷器都只是在千万徘徊,这次居然一跃超过一亿。

那么,我们的疑问是,一只宫廷碗为何能够拍卖出如此高价?这不得不让人要去追问一个为什么。

就目前资料所知,此种秋葵花纹宫碗存世屈指可数,总共13只。能不珍贵吗?实际上,这只碗背后暗藏着当年的一段旷世绝恋。

众所周知,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成化皇帝一生命运多舛。他虽然生在帝王之家,可以命运不怎么好,早年的经历颇为丰富。他的经历主要是跟他的父亲绑在一起的,也就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明英宗。

公元1436年,明宣宗驾崩,皇位传给了9岁的儿子朱祁镇,号为英宗。正统八年,老臣相继过世,张太后也去世了。朱祁镇实际上是由司礼监太监王振带大。所以,他对王振很信任。

公元1449年的,北方瓦剌部落南下,太监王振极力怂恿年方二十的明英宗御驾亲征,欲与北方崛起的瓦刺政权一决雌雄。结果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王振战死沙场。消息传回京城,监国朱祁钰就即位为景帝。不过朱祁钰当皇帝的条件是要让明英宗的儿子也就是朱见深,立为皇太子,此时的朱见深才两岁而已。

虽然孙太后成功地将朱见深立为太子,但谁能确保朱祁钰什么时候来一个斩草除根之类的把戏。因此,孙太后为了朱见深的安全,于是她将自己心腹万贞儿去保护朱见深。

当时万贞儿已经十八九岁了。实际上,孙太后也是宫女出身,所以,她对万贞的儿的印象很好。但孙太后做梦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朱见深的一生。

事实证明,孙太后的政治感觉是很准确的,朱祁钰坐稳皇位之后,便定打主意更换太子,结果太子朱见深被废,转封沂王。

朱见深的地位一落千丈,结果更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了,大家都对他十分冷淡。从两岁时起,孤独和寂寞就不断缠绕着这个幼童,对他而言,童年是灰暗色的。而在这灰暗的生活中,唯一可以给他带来安慰的就是那位万姑姑。

无论周围的人对他如何冷淡,也无论人们如何排斥他,不陪他玩耍,这位万姑姑却总是一直陪伴着他,安慰着他,照料他的生活,所以,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这个日夜守候在他身边的万贞儿才是他可信赖的依靠。

后来他的父亲明英宗从瓦剌回来,虽然回来了,但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被景泰皇帝软件了。所以,他依然过着这种今日不知明日事的生活,对他而言,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每一天都是痛苦的挣扎。在这让人绝望的环境中,只有万贞儿始终守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安慰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从未动摇过。

于是二人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亦母亦姐亦情的关系。这种关系直到他后来登基为帝依然如此。首先是母爱,其次是成熟女性的呵护,因此他终身都将万氏看作是感情的依托。

公元1457年,景泰八年,明英宗因夺门之变复辟,朱见深重新被立为太子。七年后,明英宗驾崩,十八岁的太子朱见深继位,史称明宪宗。

朱见深当皇帝的时候,万贞儿已经三十七岁了。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刚刚登上皇位的新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殿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要封万贞儿为皇后。

历史记载,万氏并无倾城之貌,恰恰相反,从外观上很缺少女人的妩媚,加之年长这么多,所以不管是当时的文武大臣,甚至是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也受不了儿子和一个与自己年纪相当的女人卿卿我我。

虽然万贞儿最终没有被册封为皇后,但朱见深对其宠爱的程度,连皇后都无法比。

成化二年,37高龄万贞儿得偿所愿为朱见深生下了皇长子,朱见深更是大喜,将万氏晋封为皇贵妃,同时要立这个心爱之人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可惜的是,孩子没到一岁就夭折了。

孩子的去世,对万贞儿打击很大,所以,宪宗皇帝为了博得万贵妃欢心,自然会造很多黄秋葵碗、婴戏碗。寓意很明显,借此吉祥寓意,希望能够再生育。

黄秋葵学名HibiscusEsculentus,别名秋葵夹、羊角豆,是锦葵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非洲,后进入美洲及亚洲,其嫩果可食,还可作为咖啡的代用品。黄秋葵,因其所含某些成分能活化男性中枢神经,日本人称之为“绿色人参”有促进生育的功用。“秋葵花”“婴戏纹”等,暗含祝福祈愿“子孙万代”。

其实,朱见深对万贵妃,已经不单单是宠了,而是爱。虽然成化皇帝的一生批评很多,但从爱情上看,他的爱无疑是伟大的。他委身迁就、至真至诚,也是惊天动地、泣鬼神的。

公元1487年的春天,万贞儿去世了,她带去了朱见深的所有,他凄凉地说道:“贵妃一去,朕亦不久于人世了!”

果不其然,万贵妃去世没多久,成化皇帝就驾崩了。这简直就是一种生死相随!这怎么不是一段旷世绝恋呢?

失眠的羽毛
超级的钻石
2025-05-18 04:34:18

1、洪武 宣德青花瓷器

青花呈色浓艳,并有黑色的结晶斑,器物造型丰富,种类繁多。

2、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

撇口,浅腹,平底,圈足。胎质精细,釉质肥腴细润。口沿内青花绘一周线条流畅的卷云纹,盘内壁印有暗花云龙纹、纹饰生动流畅,盘内底心,青花双圈内有品字形排列的三朵“风带如意云”,盘外壁青花绘云龙纹,青花色调浅淡,少有晕散,外底白釉无款。

3、明永乐 青花阿拉伯文盘座

盘座上下同大,平折沿,平足。器身呈轴状,中空无底,以青花卷枝纹为地,其上书写阿拉伯文字,大意为“万物非主”“赞颂归于真主”,中西合璧,别具一格。青花色泽浓艳深沉,为进口“苏麻离青”钴料所绘。

4、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圆口微外敞,直颈,圆腹,砂底微凹。器身青花装饰,近口沿处绘卷枝纹,颈部绘朵云纹,腹部绘一腾云蛟龙,龙回首、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鬃发立起,身体粗壮,四肢矫健,腾跃于云之间,灵动鲜活。

5、正统~天顺青花瓷器

青花发色较浓艳,布局较为繁密;后期则开成化青花瓷之先河,青花发色淡雅,图案布局趋于疏朗。

6、明正统 青花麒麟纹罐

器外壁绘青花纹饰,外口沿绘花朵锦文,肩部为海水异兽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天降麒麟,上部为空白期流行的铁素云。高云远山的衬景下,只见两组麒麟四蹄生风,飞奔而来,雄壮威武,极具气魄。麒麟脚下的山石、飞碟、草木简笔一带而过,更衬托出画面的动感十足。

7、明天顺 青花人物故事图罐

直口圆唇,短颈,圆肩深腹,内凹式浅宽圈足。罐体施釉稍厚,有波浪感及垂流,釉色亦泛青。罐外壁满绘青花纹饰,五道弦纹将罐体分成四条带状纹饰,口沿之下为锦文,肩部以球路纹为底纹,分别穿插绘四组开光折枝花纹和花朵纹,腹部绘通景送别图,近足处绘蕉叶纹一周。底部修胎略显粗糙,有火石红现象。此罐器型硕大,胎体厚重,釉质滋润,青花发色雅致纯净,微有晕散,采用简笔勾画,把图中人物离别的情景描绘得生动传神,堪称明代空白期青花人物图中之精品佳作。

8、成化~正德青花瓷器

青花色泽蓝中带灰,呈色淡雅柔和。正德时期青花因使用石子青及回青料,青花色泽也呈现多种面貌,有淡雅者,亦有浓重者。造型丰富,器物纹饰也常见阿拉伯文,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9、明成化 青花四兽纹罐

唇状口沿微向外撇,短颈,丰肩,鼓腹,平底无釉。颈部双弦线纹下绘二方连续回纹一周,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上部饰缠枝莲纹,莲花盛开,枝叶连连,笔法娴熟流畅。腹部主题纹饰分为四组,分别绘火云麒麟、山石牡丹、双狮嬉戏、洞石芭蕉。从麒麟的画法仍可看出前朝遗风,然双狮纹饰成化时期常用的纹饰,亚字形洞石也颇具时代风格。

10、明弘治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形似葫芦。器外壁绘青花纹饰,上口部,束腰部,近足部绘三层变形莲瓣,把瓶体有机地分为上下两部分,均绘缠枝莲纹,上半部下面绘有杂宝纹饰。内饰白釉,底为砂底。此瓶造型规整,胎质洁白,釉面肥厚,青花发色蓝中闪灰为此时期典型发色特征。

11、明正德 青花仙人故事图葫芦瓶

这件葫芦瓶纹饰很丰富,上腹口沿处绘回纹,莲托八宝纹;主题绘云亭仙境故事,分别有:仙人观莲、赏菊、题诗、赶考四个情节;束腰处绘锦文。下腹部绘“吹箫引凤”“携琴访友”“炼丹求道”“鱼龙变化”等内容,近足部绘彼岸变化莲纹。此瓶胎质细腻,釉面莹润,青花发色淡雅微闪灰色,纹饰布局繁密,绘画工艺精湛,生动传神,虽非官窑制品,但足可与之媲美,是正德时期民窑精品。

谨慎的大船
呆萌的小蜜蜂
2025-05-18 04:34:18

缠枝纹是明代最具表现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纹样,分析了缠枝纹的基本概念;论述了缠枝纹两种最基本的构图形式,即“S”形和“冏”形构图样式,这两种基本骨骼形式能够适应多种主题花卉的表现;从吉祥文化入手,阐明缠枝纹是把人们的吉祥寓意通过缠枝纹样物化在各种生活物件上了;虽然缠枝纹还融会了异域优秀的纹样,但它始终沿着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脉而发展变化,使其吉祥的寓意代代相传。 植物纹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简单植物陪衬纹饰到隋唐时期植物纹样第一次大发展,植物纹样逐渐展现出灵活、生动的装饰面貌。随着宋元时期花鸟绘画的重视和发展,加之明清吉祥寓意和世俗文化的浸染,促使植物纹样在明清时期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呈现出丰富多样而又一脉相承的时代特征。明代是中国吉祥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明代的纹样,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凝练升华,达到了高度的样式化,具有浓厚的装饰美。如果说汉代的纹样是我国古代前期工艺文化成熟的缩影,那么,明代的纹样则是我国古代后期工艺文化结晶的标志。”

缠枝纹正是明代这一特殊时期,最具表现力和融合性的代表性植物纹样。它在前代纹样的发展基础上,在明代吉祥文化的充分浸染下,延续极具特色的传统构图样式,加之丰富多样的构成要素,演绎出鲜明、直观的时代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极具生命力和包容性的突出特点。 缠枝纹样是中国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又称“缠枝花”、“万寿藤”,在明代甚为流行,一般说来它是藤蔓型卷草纹的延续和深化,其基本构成是使植物的枝茎成藤蔓状,骨骼呈曲线形或圆形分布,以波浪形、回转形或蜗旋形等枝茎样式进行扭转缠绕,并配以叶片、花朵或果实,其中花朵和果实为表现主题,而枝茎和叶片则为骨骼陪衬。关于缠枝纹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田自秉先生对缠枝纹有这样的解释:缠枝花是以花茎呈波状卷曲,彼此穿插缠绕,……有永远常青、连绵不断的吉祥意义……因缠枝的花朵不同而有各种名称,以牡丹为花头的叫“缠枝牡丹”,以莲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莲”,以菊花为花头的叫“缠枝菊”,以牡丹、莲、菊等多种花为花头的叫“缠枝四季花”。

《说文》对“缠”字的解释是:“缠,绕也,从糸廛声”,所以“绕转缠绵”是缠枝纹样的一大特点。如图1所示为明代典型的圆形骨骼缠枝纹,附有叶片和花朵的枝蔓自由穿插绕转,形成了互相缠绕而不牵绊的繁盛状态。这种纹样形式是在延续前代传统纹样形式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时代环境背景影响下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缠枝纹是明代流行的装饰纹样,其组成形式繁复多样,但从纹样的发展演变来看,明代缠枝纹样与前代植物装饰纹样中的忍冬纹、卷草纹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某种植物的藤蔓或枝叶进行绕转,虽然用以绕转的素材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形都是在传统的构图法则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即太极图式构图法则(“S”形)和“冏”形构图样式(如图2所示)。

太极图阴阳鱼构成的动感“S”形被南宋易学家张行成(生卒年不详)载入《翼玄》中之后[3],更加确定了这种“S”型的构图法则,被古人认为是最优美、最合矩的格式图。从明代缠枝纹样图像资料可以看出,其构图法则就是在太极图中的“S”形构图的基础上,经演变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如图3所示为明代的缠枝牡丹纹、缠枝菊花纹、缠枝西番莲纹等常用样式,虽然起伏回转的枝茎在花朵和叶片的掩映下显得忽隐忽现,但仍然能够看出其整体走向呈现“S”形,植物茎叶以固有的弧形自然形态,经过绕转,形成波形不同、动感各异的“S”形框架。加上与此相适应的俯仰相对的花朵,形成了花繁叶盛、枝转叶舞的纹样形式。在构图上,明代缠枝纹样中还能看到冏形构图法则的身影,冏形是我国传统图案构成的典型代表(如图2右图所示),“主要特征是从一个圆圈的边缘向中心展开三个钩线或者是四、五个钩子(最早是三个钩子)。三个钩子又发展为三组同样式的纹样,……三个凤形、三支花、三支果。”雷圭元先生这里所说的几组“同样式的纹样”和“沿圆圈边缘向中心展开”的构成特点,与缠枝纹样中出现的沿枝茎分布的叶片的生长动势非常类似(如图1中心图案所示为)。同样式的叶片、勾状小茎、花朵,以及其他图形元素组成的“同样式的纹样”,沿着扭转的枝茎展开分布,与俯仰有序的主花、回转起伏的枝茎相呼应,形成生动有序的冏形构图形式。

由此可见,明代缠枝纹样的构图形式是将太极图“S”形的构图特点和冏形构图法则完美融合的体现,在传统构图法则与自然植物形态的相互映照之间,不仅使人惊叹于前人的创造意识,也感叹缠枝纹样这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极强的构成能力,缠枝纹的构图形式就是对传统纹样艺术精神灵活变通的继承和发展。 明代是中国吉祥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内外文化碰撞的交流时期,缠枝纹作为这一特殊时期广为流行的装饰纹样,以其回转缠绕的构成形式、丰富有序的组合法则,明确生动地表达出明代百姓热爱生活、渴望幸福的世俗心境。特别是明永乐、宣德时期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地区的友好关系,而东南亚地区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较深(如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带动了融合伊斯兰装饰特色代表性纹样的多种工艺品(特别是陶瓷用品)的外销,实现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人们渴望吉祥的心理由来已久,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各异,但从古至今未曾停息。在远古时期,由于对生存环境的诸多未知,人类寄托“吉祥”的期望于各种神秘力量的庇佑,庇佑自己和种族能得以生存和幸福,这种对“生命”的基本渴求便是人类早期的吉祥意识。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带有祈福意义的图案纹饰开始出现,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增强了对生命的掌控能力,此时表现在纹样上的“吉祥”寓意也在随之而变化,变的更为丰富和具体,早期纹饰上经常出现的神秘几何纹样和凶猛野兽,也逐渐让位于轻松活泼的祥花瑞草等植物纹样。在明代,缠枝纹样成为集祥花瑞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它以通俗易懂的寓意表达成为人们祈福求祥的最佳代言。缠枝纹更是一种载体,把人们喜欢的各种讨人喜爱的花草通过其骨骼形式,物化在各种器皿或其他生活物件上了。

明代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时期,手工业、商业高度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并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对于处在社会中下层的市民阶层而言,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是通俗而质朴的。因此反映在装饰纹样当中,就是较为直接的寓意表达形式,也就是一方面,在缠枝骨骼上采用了简单直白的添加形式,即直接选取有某种吉祥含义的花卉形式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愫;同时另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通过突出主题要素,即以突出花朵和果实、弱化枝茎和叶片的形式来说明吉祥和富贵就隐藏在日常不起眼的重复环绕的生活之中,表达人们对连绵源长、幸福久远生活的渴望。这种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形式极大地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如图3所示为以象征富贵华丽的牡丹为主题而成的缠枝牡丹纹、以象征出世悠闲的菊花为主题的缠枝菊花纹、以象征外来文化的西番莲(西番莲纹在西方纹样中的特殊地位就像是中国的牡丹纹一样)为主题而成的缠枝西番莲纹,这些纹样都反映出吉祥文化对缠枝纹样构图形式上的影响。

明代缠枝纹灵活的构图形式和组合方式不仅能迎合本土文化,还能在新的市场需求背景下,迅速融合异域文化特色,既丰富了本土装饰艺术,又为当时的对外贸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如缠枝纹样与伊斯兰植物装饰纹样特色的融合,由于伊斯兰地区宗教信仰的限制,他们更习惯以紧密连贯的植物花卉形式作为纹样装饰,而这种装饰特色恰好与缠枝纹样繁复、缠绕的特点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在明代缠枝纹样又成为当时商贸往来中深受外籍商人青睐的一种装饰形式,大量外销的明代青花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缠枝纹样的特点是花朵相对较大,叶片相对较小,枝茎成曲线且不断延长。这种“盘曲错节、丰富饱满而又连续不断的构成”[6]样式能够把各种吉祥寓意的花朵结合在缠枝纹里,是吉祥文化的可视化载体,符合当时明代各阶层人们的心理需求。考虑到明代对外商贸的往来,又将外来的图案样式特别是伊斯兰纹样融会进缠枝纹的表现形式中,这种新的样式吻合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也为明朝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缠枝纹样是明代最具活力和包容性的装饰纹样,从极富盛名的青花瓷装饰到日常必备的织物装饰,从平民百姓的常用物品到王公贵族乃至异域人士的收纳珍玩,随处可见缠枝纹样那灵活生动、婀娜多姿的影。

从整个纹样演变过程来看,缠枝纹样的构成形式在当时是深受欢迎的,虽然接受了来自异域的图案风格,但进入本土之后便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缠枝纹这种纹样形式能够根据诸多外在因素去改变和丰富自身,却始终保持着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脉而发展变化,因为不变的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加入的是时代风貌、异域特色,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进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下,缠枝纹样才得以使其连绵不断的结构形式真正做到生生不息,使其吉祥的寓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