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汝窑瓷器特点

唠叨的海燕
殷勤的翅膀
2022-12-31 21:22:27

汝窑瓷器特点

最佳答案
温婉的大象
过时的音响
2025-05-18 06:58:08

在众多的宋朝文化中,汝瓷文化更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汝窑瓷器也同样以精湛的工艺水平、秀美的造型风格、高雅素净的神韵让一批又一批的收藏者们为之倾倒。汝窑瓷器有以下六大特点:在其瓷器的艺术造型上以简约为主;汝窑瓷器在其整体的重量上是十分轻盈的;汝窑瓷器在其胎体断面之处接近之处产生香灰色,香灰胎是汝窑瓷器所独有的特点之一;汝窑瓷器的釉层面十分轻薄,这也是与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处;汝窑瓷器的碎片化;汝窑瓷器的底色呈现出粉红色。

一、汝窑瓷器的特点:

1、在其瓷器的艺术造型上以简约为主。

在汝窑瓷器发展的三十年间,一直都秉承极简的设计理念。在其瓷器的造型上主张整体的协调性,十分追求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因此作为收藏的我们会发现,在收藏汝瓷的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造型怪异,或者是轮廓十分复杂的瓷器器型。而这一点正好也是收藏者们,用来鉴别汝窑瓷器真伪的一种辨别方法,因为在宋以后瓷器,由于过度的追求瓷器的造型美,反而没有汝窑的简约之美。

2、汝窑瓷器在其整体的重量上是十分轻盈的。

汝窑瓷器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以金银器的造型风格为主,甚至有部分汝瓷的精致程度完全可以与金银器相媲美了。汝窑瓷器在整体的烧制过程中,对其瓷器的重量把控的是十分苛刻的,瓷器之间的误差也都是控制在百克左右。因此总体来看,宋汝瓷的重量要比我们所常见的一般瓷器轻许多,并且此瓷壁也是十分的轻薄光滑,光泽感十足。

3、汝窑瓷器在其胎体断面之处接近之处产生香灰色,香灰胎是汝窑瓷器所独有的特点之一。

汝窑瓷器出现香灰胎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瓷器还原烧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导致瓷器胎体上颜色深浅的变化,除了会出现香灰胎,还有部分汝瓷的胎底之处会呈现出火石红的颜色。

4、汝窑瓷器的釉层面十分轻薄,这也是与其他瓷器最大的不同之处。

据相关资料记载,以及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汝窑瓷器的釉层面一般在两毫米到三毫米之间,即使是大件的汝窑瓷器,其底部的釉层面也不过才五毫米左右,并且不会超过这一上限。这一特征的出现,同样成为了收藏者们鉴别汝窑瓷器真伪的关键因素。

5、汝窑瓷器的碎片化。

总的来说,汝窑瓷器的开片分为有规则和无规则。其中规则化指的就是瓷器的冰裂化,如果是圆形的冰裂片可以叫作雪花片,如果是半圆形的冰裂化可以叫作蟹脚纹。而不规则化则指的就瓷片的细碎化,这类瓷器几乎不会出现大开片的现象,十分容易将两者分别开来。

6、汝窑瓷器的底色呈现出粉红色。

在收藏汝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其底部会出现类似红色的胎色,这是一种十分特别的烧制方法。如果在其烧制的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都不足以形成底部的粉红色,这也因此成为了汝瓷的特别之处。

二、汝窑瓷器的定义: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明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三、汝窑瓷器的形态特征

1、特征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宋代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工艺精巧,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

3、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蝉翼纹”。

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州张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润,手感如玉。有青如天 、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4、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张公巷的器物呈圆形支钉。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一带汝窑器多无支钉痕,个别碗、套盒、凹足钵、洗、器盖等用垫饼支烧工艺。

5、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蝉翼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唐英时的仿品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窑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6、开片纹

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像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四、汝窑瓷器的工艺特色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汝窑烧制的汝瓷因为其绝妙的色泽、独特艺术价值,深得帝王欢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誉。汝窑又与同期官窑(河南开封)、哥窑(浙江龙泉)、钧窑(河南禹县)、定窑(河北曲阳)合称“宋代五大名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以传承艺术为己任,采用传统手工制作陶瓷方法,制作一个陶瓷的工序高达十三道,包括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补,做工精细,设计唯美、承艺汝瓷以“釉色层”领先,器型古朴典雅得当,光润有度,由于汝瓷釉层厚,常有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着附于裂纹处,形成不规则的变换交错的花纹,故而手感润滑如脂,似玉非玉之美。

宋人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今所说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当作“陶”而丢弃,故存世甚稀。而《清波杂志》里宋人周辉对汝窑的精述,汝瓷以釉取胜,当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当时汝瓷是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现从文献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绝非“严禁民用”之说。对自藏汝窑瓷及由此对整个汝窑作较全面简述的则是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提及,“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可视碧玉,也不为过。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

五、史料记载

1、南宋

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有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

2、明代

明代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对自藏汝瓷和由此对整个汝瓷进行了评价:"汝窑,余尝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针,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挣针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咀若笔帽,仅二寸,直塑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经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杖,圆浅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3、清代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六、汝窑的釉色

1、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2、面如玉

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釉质肥厚莹润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匀、显高低不平、久平整,并有少量气泡和缩釉现象, 蝉翼纹: 用"蝉翼纹"来形容汝官釉面的开片最为形象。前人用"蟹爪纹"来形容,这里有二种说法。其一"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是说釉面上因气泡破裂而产生的棕眼犹如螃蟹走过沙滩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开片的长短无序,呈不规则交错犹如蟹爪。笔者看法:所谓"蟹爪纹"是在瓷器开片的一条主纹上,另生出一条次纹,形成一个"Y"型(蟹爪),然后在次纹的一边又生出一条次次纹,形成又一个小一点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树主干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样。其实中国画技法中创始于宋初的枯树画法的一种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来解释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最简单不过了。不过用蟹爪纹来形容汝官釉面开片却有不足,因为它只形容了开片的主次及走向,却无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开片。因而有人在考虑这方面时就用"鱼鳞纹"或者"冰裂纹"来形容。因此用"蟹爪纹"、"鱼鳞纹"、"冰裂纹"来解释汝官釉面的开片都是只抓住了一点而没有顾及其余。而蝉翼纹既包含了蟹爪纹又包含了鱼鳞纹或冰裂纹,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3、晨星稀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4、蝉翼纹

蝉翼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的开片纹细如蝉翼。

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青,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铜骨无纹者”为珍品、上品,非判断是否属汝窑之标准。

七、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最新回答
机灵的冬瓜
高高的灰狼
2025-05-18 06:58:08

东沟瓷窑址, 位于汝州市大峪乡东0.5千米的东沟村, 无名河北岸的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 窑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该窑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 历年来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物工作者曾做过多次调查 。1983 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进行调查时发现, 地方小煤窑巷道穿过窑址中部, 致使窑址局部塌陷, 地表有多条裂缝, 最宽达0140 米。后报请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夏对该窑址塌陷区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开挖10米@ 10米探方4 个, 分别编号为T3、T5、T6 和T7, 面积达400 平方米。发现窑炉1座, 水井1眼, 灰坑4个, 并获得了一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和一批精美青瓷、钧瓷和各类窑具等, 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产品特征、烧造工艺以及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东沟瓷窑址出土的遗物以瓷器类为主,占90%以上。窑具不足10% 。此外, 还出土有少量的模具和钱币等。青瓷和钧瓷是东沟窑的主要产品, 白瓷、白地黑花瓷极少。器形主要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等。在这些器物中, 青瓷、钧瓷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有所差别, 早期以青釉瓷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 钧釉瓷逐渐增多, 到了元代后期青瓷、钧瓷各占二分之一。由于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极少, 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的窑具, 将这类器物视为同一时期窑工的生活用瓷, 因个别能复原的白瓷器形与同一时期的青瓷、钧瓷差别不大, 故一并介绍。依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类型、釉色的发展变化, 可将东沟瓷窑址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初步划分为三期。

『第一期』

文化层堆积厚薄不均, 主要分布在T5 第3、4层和T6第8、9层, 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这一时期以烧制青釉瓷为主, 青釉红 斑窑变、钧釉瓷开始出现,同出的还有较多的窑具、模具等。瓷器出土丰富, 品种繁多。常见器形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瓶、注壶、器盖、枕、擂钵、荡箍以及俑等。碗 数量最多。皆满釉垫烧。盘 出土数量较多, 仅次于碗类器。皆满釉, 有垫烧也有支烧。洗 出土数量较少, 仅见于早期地层 内。值得一提的是, 所有的青瓷洗中皆有玫瑰红斑窑变现象。盏 数量不多, 器型较小且基本一致。敞口, 鼓腹, 小圈足, 满釉垫烧。盏托 出土数量较多。碟 数量不多。敞口, 弧腹, 平底略内凹, 满釉三支钉支烧。盆 数量较少, 尤其是青釉和钧釉瓷更少。盒 出土数量不多,罐 出土数量虽然不多, 其形制却比较复杂。 本次发掘出土的窑具, 主要出现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 有匣钵、支具、试烧片等。匣钵出土数量较多, 粗胎, 内含较多粗砂粒。外壁皆饰凹弦纹, 个别的匣钵外壁涂抹有耐火泥。试烧片形状近梯形, 中部一个大圆孔, 正背面施半釉, 无釉一端经过修整, 做石铲状, 表明这类试烧片有配套的附件。此类试烧片与汝窑后期的试烧插片工艺完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东沟窑尚未发现和宝丰清凉寺汝窑相同的试烧插饼 。模具数量极少, 仅见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有八棱瓶和香炉足部的外模两种。 本次发掘出土钱币较少, 重要的发现是在T6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 钱币, 为大峪东沟窑的创烧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第二期』出土遗物较多, 以瓷器类为主, 另见有极少量窑具。与第一期相比, 该期钧瓷数量有所增加, 青瓷减少, 并且器物种类明显少于前一阶段。瓷器在这一阶段的地层及遗迹内, 出土遗物以瓷器类为主, 占95% 以上。器形以生活实用器为主, 有碗、盘、盏、盏托、碟和器 盖等。碗 出土虽然较多, 由于残片太碎, 能复原的器物不多。盘 数量较少, 皆半釉。圈足外撇,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能复原的仅见有线轴形支烧、试烧片及匣钵盖三种。线轴形支烧 数量较少,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上下面呈饼状, 束腰, 腰部常见有手握印痕。试烧片 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2个钧釉试烧片。形状不规则, 背面无釉。

『第三期』为东沟窑烧造的晚期产品。遗物多而碎, 瓷器类占98% 以上, 几乎不见有窑具, 能复原的器物极少。胎质粗糙, 厚重, 含杂质多。釉色黯淡无光泽, 釉面多气泡棕眼, 无开片纹。器物种类少, 形制单一, 主要为碗类器。瓷器碗皆敛口, 弧腹, 鸡心底, 圈足外撇。器表以施半釉为主,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线轴形支烧。线轴形支烧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形制与第二期同类器完全一致。

依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特征, 结合第9层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钱币, 初步将这次的发掘结果划分为三个阶段: 金代, 金末元初, 元代。我们对东沟窑址的器物特征、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以期为研究河南地区北宋、金、元不同时期, 尤其是北宋晚期至金代的青釉瓷和钧瓷的断代提供新的资料。

『第一阶段』

以T6第8、9和T5第3、4层为代表。在这一阶段地层中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 素烧器约占总出土遗物的30%,并且所有器物几乎都可以复原。其中以青釉瓷为主, 占70% , 钧釉瓷占30% 。器形有碗、盘、洗、罐、盏托、盆、枕、器盖、碟、盏、炉、注壶等。此阶段无论是青釉瓷还是钧釉瓷, 皆满釉, 釉色匀净。以垫烧为主, 支烧者以三支钉为主, 有仿汝窑的芝麻钉, 也有张公巷窑的小米粒状支钉。青釉瓷以素面为主, 有纹饰的极少。釉色青中泛绿, 与北宋晚期豆青釉有着明显的差异。钧釉瓷有接近天青的、月白的、天蓝的, 也有红斑艳丽的。在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0 纪年钱币, 有力证明了东沟窑的创烧年代不早于南宋建炎年间( 1127 ~ 1130年) , 进而表明天蓝釉钧瓷在东沟窑的烧造时间不早于金代初年。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阶段的器物群与神垕刘家门第一期前段的器形、釉色以及烧造工艺都非常接近。如东沟窑出土的第一期器物造型、釉色和烧造工艺完全一致 。鉴于东沟窑与刘家门窑隔山相望, 相距不远, 两窑的年代相同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 笔者认为刘家门窑第一阶段前期的年代定在北宋晚期,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阶段』

以T6第6、7层为代表。出土遗物较多, 青釉瓷相对减少, 占60%,钧釉瓷有所增加, 占40% 。器物种类也明显相对减少, 尤其是满釉支烧的精品器物极少。

『第三阶段』

元代地层, 堆积较厚, 以T6的第4、5层为代表。这一时期地层中出土遗物虽然不少, 但多为碎片, 能复原的器物和素烧器极少, 钧釉瓷较之前段又有所增加, 青釉瓷相对减少, 约各占50% 。从整体上看此阶段无论青釉瓷还是钧釉瓷, 器物的造型均不是那么讲究, 胎质粗糙, 釉色浑浊, 釉面棕眼繁多, 以半釉的为主, 皆垫烧。器形也极为单一, 以碗类器为主, 占80%以上。总而言之, 这一时期的器物品类造型单调, 工艺和釉色与前段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所有产品趋于大众化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

关于汝瓷与钧瓷的关系, 陈万里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 。秦大树先生依据刘家门东区窑址发现的最新材料, 从不同角度与各种不同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 将刘家门窑第一期前段的时代定在北宋末期的徽、钦二宗时期( 1101~1127年), 因此得出了钧窑的烧造时间与汝窑大体相同的观点 。我们在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第二组窑炉作坊的最下层清理出土1枚宋徽宗时期的“政和通宝”( 1111~ 1118年) 钱币, 表明汝窑的停烧时间不会早于1118年 , 由此可以推断汝窑的停烧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大峪东沟窑烧造钧瓷的年代不早于金代, 证明了陈万里先生提出的"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基本正确。值得一提的是, 大峪东沟窑址出土的碗、盘、盏等主要日常生活类器皿与汝窑器物差别较大, 同时, 又与北宋晚期民用瓷的器物群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 笔者认为金人占领中原之后, 宋室南迁, 社会经济相继得到发展, 各地竞相仿烧汝瓷, 各具特色。从近年来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出, 钧窑不仅仅仿汝窑的釉色、器形和烧造工艺, 同时也有所创新, 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以鲜明的色彩而被后人所铭记。

能干的万宝路
土豪的蜻蜓
2025-05-18 06:58:08
1、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2、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健康的星月
长情的飞鸟
2025-05-18 06:58:08

汝窑是五大名窑之首,也是青瓷之魁。如今汝窑国内的四大产地:

1,河南汝州。是全国汝瓷大产区,以天青釉,卵青釉,豆绿釉为主。各种花瓶摆件为主。文化依托张公巷窑遗址。

2,河南宝丰清凉寺。釉色相比之下最为接近北宋汝窑,现代工艺品仿古件,可以假乱真。工匠精神的作坊生产大量存在。仿古器为主。文化依托《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览馆》《中国宝丰汝窑博物馆》。

3,福建德化。工艺精美,创新造型丰富,机械程度高,产量大,产品性价比高。

4,江西景德镇,品类丰富,全国汝窑集散中心,品牌较多,多为生活用瓷,茶具为主。

汝窑的历史

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属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

知性的紫菜
仁爱的白云
2025-05-18 06:58:08
汝瓷,河南省汝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地位。[4]

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5]

2004年07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汝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

2005年10月1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原国家质检总局通过了对汝瓷扩大原产地域保护范围的申请的审查。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第94号公告同时废止。[3]

中文名

汝瓷

产地名称

河南省汝州市

品质特点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5年第104号

精品荐读

就连碎片都可以天价卖出的汝窑,到底价值几何?

作者:说文解物

产品特点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1]

汝窑冰片斗笠碗

产地环境

汝州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共有42种。主要矿种有:煤、铝土、铜、铅、锌、金、水泥灰岩、铁、大理石、白云岩、高岭土、叶蜡石、矿泉水、玄武岩、梅花玉、磷矿石等。其中煤炭尤其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6]。汝州市矿产资源形成了煤-铝-灰岩广泛分布,陶瓷原料-地热-石墨区域集中,其它有色、稀有金属等矿产零星产出的资源分布格局。陶瓷原料矿产叶腊石、长石相对集中,分别位于陵头、温泉两乡镇。汝州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7][8]

历史渊源

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宋人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其实已有非常清楚的指引: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

宋人周辉在其《清波杂志》亦指出:汝瓷以釉取胜,同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

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则讲得更为详细:汝窑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9]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

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缥缈的月光
壮观的人生
2025-05-18 06:58:08

汝瓷原产地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单身的大叔
魁梧的芹菜
2025-05-18 06:58:08

只要是表明一件物品,仅仅呆板的在学术研究或是专有名词上进行叙述是无法表明味儿的,如同盲人说象,一个说小象像折扇,一个说柱头那般的是小象,一个又说健壮的像一堵墙,说来说去总没有个方法。古物行业对瓷器的表述就更为栩栩如生且简约,例如“大开门”“水口足”,很好的填补了专业术语不品牌形象的空缺,但又要非专业更为一头雾水。

做科研的部分特点对汝窑叙述的不足真切,瓷器内行人了解的够深却也难以向初学者表述。大家说汝窑瓷器的特性,碰到的就这样一个无奈的处境。更何况汝窑瓷器融入了社会的必须,仿汝瓷器尤其是茶具蓬勃发展,结合了分别地区特色,发展趋势出许多 不一样层级,不一样了解,不一样特色的新东西,假如穿越到一千年以后再回过头来再看这一时期的东西,你可以说他并不是21世际的一个特色瓷种吗?你得认可存在即是合理。

金庸武侠说温润如玉,温文尔雅。温和又静谧的层次是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性格趋向,是古往今来汝窑瓷器追求的相同总体目标。中等,中论,乐道,天人合一,这种追求为人处事大路的哲思围绕在中华文化艺术五千年历史,给大家提供了花繁叶茂兼收并蓄而活力充沛的中华文化艺术,我们大家喜爱她,就如喜爱手上自身创建的温和汝瓷。

汝窑是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因坐落于宋代河南汝州而出名,汝窑发觉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和汝州市张公巷。汝窑在宋朝汝窑,关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中名列第一,在瓷器有史以来被称作“汝窑之首”,汝窑是广为人知的传统式瓷种之一,宋朝皇室是关键意味着瓷种。

汝窑烧造的汝瓷因其绚丽多彩的色彩搭配和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深得君王的亲睐,在汝窑中取得了“宋瓷之冠”的美名。汝窑还与官窑(河南开封市),哥窑(浙江龙泉),钧窑(河南禹县),定窑(河北曲阳)统称“宋朝五大名窑”。

汝窑以承传造型艺术以民为本,选用传统式手工制做瓷器的方式,有13道工艺过程制做瓷器,包含淘泥,堆泥,拉坯,印坯,修坯,拉坯,上釉,烧制,制陶,修复瓷器缺点。质量细致,图案设计只有和程词首先有“釉面”,造型设计淡雅,经常出现鱼鳞片,蝉翼等开件。长期性应用,深褐色会黏附在缝隙上,产生不规范的更替图案设计,因而,触感像植物油脂一样润化,如同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