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六角凉亭制作过程
古建六角凉亭制作过程如下:
一、前期准备:确定好方案,设计单位出设计图,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探,按计划购进材料,并做好防腐晾干的准备。
二、现场放样:与甲方负责人,根据照施工图指定地点,放线的尺寸是凉亭的最终完成尺寸,不可以混凝土基础尺寸混淆,用30cm的木条子打好边界桩,拉好施工线,均匀的撒上白石灰,注意区别桩的标志,如台阶起点桩,桩柱等。
三、地基与施工基础地基的建设一般按照凉亭的使用状况和甲方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分为混凝土基础和木桩基础。一般在公共场所,人流量大,使用时间长的地方,地基用混凝土建筑,以确保使用寿命。在私人别墅庭院,人流量小,使用时间短,考虑建设成本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木桩基础。
四、亭身(屋架)制作
1、成品凉亭的安装
成品安装是将预制木构件运到现场安装,确保零件在运输和搬运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损坏,现场安装时,按照出厂的图纸严格配对各个零件的相应标号和螺丝等固定件,一定按照图纸的要求做好与基础的连接固定,为保证建筑框架的端正稳定,要求技术人员随时测量校正,安装顺序是先里后外,先上后下。
2、用防腐木整料规格现场加工制作
采购材料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根据凉亭的尺寸,避免过于浪费,保证采购的防腐木材料质量,不能扭曲变形开裂,材料需充分防腐,晾干。
五、亭顶(屋面)施工:亭子的屋顶构架属于大木,成品凉亭零件配好的只要按照图纸安装即可,如果是现场加工的材料,要注意各层结构搭建的顺序、宝顶、主梁、横梁、屋脊、面板、防水材的安装顺序,凉亭顶面的材料有很多,根据不同的风格,常用的有防腐木叠板、沥青瓦、琉璃瓦、茅草、塑料瓦等。
六、亭身装饰:凉亭整体构架完成后,可根据凉亭的作用和放置的位置安装不同的配件,如果是以休息为主的凉亭可以坐两排或者三排坐凳,边上装上美人靠,纳凉避雨的时候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了。如果是以观赏为主的话,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格调在亭身上做一些装饰,比如仿古雕花,或者装饰格栅,挂件等。
1、颜色要求。其颜色可以根据古建凉亭的主体风格来定制。或是客户的自主需求。如:立体木纹,大红酸枝,白色,灰色,米黄色等。
2、款式分布。其款式可以是四角,是六角,八角凉亭,是现代凉亭或是仿古凉亭等。
3、尺寸大小。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或者受环境影响,尺寸大小都是可以弹性的变动的,并且可以做到的协调并且优化。
4、材质类别。凉亭的材质,可以是水泥、是铝合金,是防腐木,是碳化木,是竹制,是石亭等等。
建造古建凉亭有多方面的选择,基本上可以从材质选择、款式分布,尺寸大小,颜色要求,地理位置协调等多方面考量。
在注重建筑风格与效果的时代中,人们对各种材料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不仅追求美观性,更注重耐用性。在砖瓦行业当中,仿古风格的砖瓦备受青睐,依靠着这些优势,仿古小青瓦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中诸多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需求。借助其本身的优点成就了高品质的仿古风格的建筑设计,呈现中国古典韵味。
小青瓦在北方地区又叫阴阳瓦,在南方地区叫蝴蝶瓦、阴阳瓦,俗称合瓦,是一种弧形瓦。小青瓦用手工成型,在烧熟之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洇窑,洇窑之后起化学反应才呈青灰色。是修建楼台、宫殿榭枋、亭廓以及各种园林建筑的高档古建材料。小青瓦有:勾头、滴水、筒瓦、板瓦、罗锅、折腰、花边、瓦脸等组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多高端小区中,都设计有凉亭。凉亭建筑在路旁供行人休息,夏天可以乘凉消暑,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那么在修建凉亭时应该如何选材呢?凉亭又有哪些种类呢?下面我就为您介绍凉亭装修的分类及选材要点。
凉亭装修的分类及选材要点
凉亭的选材
凉亭,是人们凭借一定材料建造出来的,而材料的特性,也必然会对建筑的造型风格产生影响。所以,凉亭的造型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由于各种材料性能的差异,因此,不同材料建造的凉亭,就各自带有非常显著的不同特色,而同时,也必然受到所用材料特性的限制。
木亭
中国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所以凉亭也大多是木结构的。木构的凉亭,以木构架琉璃瓦顶和木构黛瓦顶两种形式最为常见。前者为皇家建筑和坛庙宗教建筑中所特有,富丽堂皇,色彩浓艳。而后者则是中国古典亭榭的主导,或质朴庄重,或典雅清逸,遍及大江南北,是中国古典凉亭的代表形式。此外,木结构的凉亭,也有做成片石顶、铁皮顶和灰土顶的,不过一般比较少见,属于较为特殊的形制。
石亭
以石建凉亭,在我国也相当普遍,现行最早的凉亭,就是石亭。早期的石亭大多模仿木结构的做法,斗拱、月梁、明、雀替、角梁等等,皆以石材雕琢而成。如唐初建造的湖北黄梅破额山上的鲁班凉亭,就是全部以石材仿造木结构的斗拱梁架而建造的。户山秀峰前的两座分别建于宋代和元代的石亭也是如此。明清以后,石亭逐渐摆脱了仿木结构的形式,石材的特性突出了,构造方法也相应地简化,造型质朴、厚重,出檐平短,细部简单。有些石亭,甚至简单到只用四根石柱顶起一个石质的凉亭盖。这种石块砌筑的凉亭,简洁古朴,表现了一种坚实、粗犷的风貌。然而,有些石凉亭,为了追求错彩镂金、精细华丽的效果,仍然以石仿木雕刻斗拱、挂落,屋顶用石板做成歇山、方攒尖和六角攒尖等等。
南方的一些石凉亭还做成重檐,甚至达到四层重檐,镂刻精致,富有江南轻巧而不重的特点。
砖亭
碑亭往往有厚重的砖墙,如明清陵墓中所用。但它们仍是木结构的凉亭,砖墙只不过是用以保护梁、柱及碑身,并藉以产生一种庄重、静穆的气氛,而不是结构承重作用。真正以砖做结构材料的凉亭,都是采用拱和叠涩技术建造的。北海团城上的玉瓮凉亭和安徽滁县琅琊山的怡凉亭,就是全部用砖建造起来的砖凉亭,与木构凉亭和木屋相比,造型别致,颇具特色。
茅亭
茅亭是各类凉亭的鼻祖,源于现实生活,山间路旁歇息避雨的休息棚、水车棚等,即是茅亭的原形。
此类凉亭,多用原木稍事加工以为梁柱,或覆茅草,或盖树皮,—派天然情趣。由于它保留着自然本色,颇具山野林泉之意,所以备受清高风雅之士赏识。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凉亭记》中对茅亭有过这样的评价:「无薄栌节之华,不修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离,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王昌龄也曾留有「茅亭宿花影,西山鸾鹤群」的诗句,以赞其清雅隽秀之形。于是乎,不仅山野之地多筑茅亭,就是豪华的宅第和皇宫禁苑内,也都建有茅亭,追求「天然去雕饰」的古朴、清幽之趣。
竹亭
用竹作凉亭,唐代已有。诗人独孤及曾作有《卢郎中寻阳竹亭记》:「伐竹为亭,其高,出于林表。」到后来,桥凉亭亦有以竹为之者。《扬州画舫录》中载;「梅岭春深即长春岭,在保障湖中。岭在水中,架木为玉板桥,上筑方亭。柱、栏、檐、瓦皆镶以竹,故又名竹桥。」可见竹凉亭应用之广。
由于竹不耐久,存留时间短,所以遗留下来的竹亭极少。竹亭多用绑扎辅以钉、铆的方法建造。而有些竹亭,梁、柱等结构构件仍用木材,外包竹片,以仿竹形,其饮坐凳、椽、瓦等则全部用竹制做,既坚固,又便于修护。
竹,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而且挺拔秀丽、高雅柔美,和松一样四季苍翠,和梅一样傲雪耐霜,质朴无华,高风亮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讴歌。白居易曾作《养竹记》,他说:「竹似贤,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固以树德,直以立身,空以体道,贞以立志」,君子由此而思「善建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以竹之节操品性为修身立命的典范。苏东坡更是对竹一往情深,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在园林中,除了在凉亭旁种竹之外,用竹建凉亭,追求清丽高洁的雅趣,亦深得世人之欢心。
铜亭
据《儒林外史》中记载,明代南京中山王府内的瞻园假山上,曾建有铜亭一座,下面还可以燃火取暖,立意新巧。现存的铜亭不多,著名的有:泰山的金阙、颐和园中的宝云阁、昆明鸣凤山金殿,以及五台山的铜凉亭等等。严格地说,它们不能算凉亭,只能说是凉亭式建筑,但习惯上,却都称它们是「铜亭」。
铜亭也是仿木结构建造的。以宝云阁为例,它通高七点五米,重四十一万四千斤,四面有菱花扇。柱、梁、斗、拱、椽、瓦、宝顶,以及九龙匾额、对联等等,都和一模一样,它通体蟹青色,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凉亭的分类
形状
从形状上来说,有四角亭、六角亭,八角凉亭,扇形凉亭,从垂直方向分:单檐亭,重檐亭。
适用场合
从凉亭的使用场合来分类,凉亭也可以分为公园花园凉亭、广场凉亭、造型亭、休闲凉亭、防雨亭。有些公司专门给员工造一个亭子,供员工吸烟和茶余饭后闲侃聊天之用;公园和公共场所的凉亭除了供游人休憩之外,还能增加风景的美观程度,兼具了造型和功用。
按功能
休憩遮阳遮雨——传统亭,现代亭; 观赏游览——传统亭,现代亭; 纪念,文物古迹——纪念亭,碑亭; 交通,集散组织人流——站亭,路亭; 骑水——廊亭,桥亭; 倚水——楼台水亭; 综合——多功能组合亭。
从形状上来说,有四角亭、六角亭,八角凉亭,扇形凉亭,从垂直方向分:单檐亭,重檐亭。
凉亭装修的分类及选材要点
以上就是关于凉亭的介绍,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关注我们,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户外凉亭分很多种材质的,有防腐木凉亭、木塑凉亭、水泥凉亭等等。不同造型规格尺寸的凉亭价格也不一样,有仿古六角凉亭、四方凉亭,美人靠背亭,安装成本需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六角凉亭,避雨亭,美人靠背亭图片
四方凉亭,四角亭子图片
3米六角凉亭,公景区园仿木凉亭图片
古代汉族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的建筑,所以凉亭也大多是木结构的。木构的凉亭,以木构架琉璃瓦顶和木构黛瓦顶两种形式最为常见。前者为皇家建筑和坛庙宗教建筑中所特有,富丽堂皇,色彩浓艳。而后者则是中国古典亭榭的主导,或质朴庄重,或典雅清逸,遍及大江南北,是中国古典凉亭的代表形式。此外,木结构的凉亭,也有做成片石顶、铁皮顶和灰土顶的,不过一般比较少见,属于较为特殊的形制。
石亭
以石建凉亭,在我国也相当普遍,现行最早的凉亭,就是石亭。早期的石亭大多模仿木结构的做法,斗拱、月梁、明、雀替、角梁等等,皆以石材雕琢而成。如唐初建造的湖北黄梅破额山上的鲁班凉亭,就是全部以石材仿造木结构的斗拱梁架而建造的。户山秀峰前的两座分别建于宋代和元代的石亭也是如此。明清以后,石亭逐渐摆脱了仿木结构的形式,石材的特性突出了,构造方法也相应地简化,造型质朴、厚重,出檐平短,细部简单。有些石亭,甚至简单到只用四根石柱顶起一个石质的凉亭盖。这种石块砌筑的凉亭,简洁古朴,表现了一种坚实、粗犷的风貌。然而,有些石凉亭,为了追求错彩镂金、精细华丽的效果,仍然以石仿木雕刻斗拱、挂落,屋顶用石板做成歇山、方攒尖和六角攒尖等等。
南方的一些石凉亭还做成重檐,甚至达到四层重檐,镂刻精致,富有江南轻巧而不重的特点。
砖亭
碑亭往往有厚重的砖墙,如明清陵墓中所用。但它们仍是木结构的凉亭,砖墙只不过是用以保护梁、柱及碑身,并借以产生一种庄重、静穆的气氛,而不是结构承重作用。真正以砖做结构材料的凉亭,都是采用拱和叠涩技术建造的。北海团城上的玉瓮凉亭和安徽滁县琅琊山的怡凉亭,就是全部用砖建造起来的砖凉亭,与木构凉亭和木屋相比,造型别致,颇具特色。
茅亭
茅亭是各类凉亭的鼻祖,源于现实生活,山间路旁歇息避雨的休息棚、水车棚等,即是茅亭的原形。
此类凉亭,多用原木稍事加工以为梁柱,或覆茅草,或盖树皮,—派天然情趣。由于它保留着自然本色,颇具山野林泉之意,所以备受清高风雅之士赏识。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凉亭记》中对茅亭有过这样的评价:“无薄栌节之华,不修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离,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王昌龄也曾留有“茅亭宿花影,西山鸾鹤群”的诗句,以赞其清雅隽秀之形。于是乎,不仅山野之地多筑茅亭,就是豪华的宅第和皇宫禁苑内,也都建有茅亭,追求“天然去雕饰”的古朴、清幽之趣。
竹亭
用竹作凉亭,唐代已有。诗人独孤及曾作有《卢郎中寻阳竹亭记》:“伐竹为亭,其高,出于林表。”到后来,桥凉亭亦有以竹为之者。《扬州画舫录》中载;“梅岭春深即长春岭,在保障湖中。岭在水中,架木为玉板桥,上筑方亭。柱、栏、檐、瓦皆镶以竹,故又名竹桥。”可见竹凉亭应用之广。
由于竹不耐久,存留时间短,所以遗留下来的竹亭极少。现在的竹亭多用绑扎辅以钉、铆的方法建造。而有些竹亭,梁、柱等结构构件仍用木材,外包竹片,以仿竹形,其饮坐凳、椽、瓦等则全部用竹制做,既坚固,又便于修护。
竹,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而且挺拔秀丽、高雅柔美,和松一样四季苍翠,和梅一样傲雪耐霜,质朴无华,高风亮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讴歌。白居易曾作《养竹记》,他说:“竹似贤,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固以树德,直以立身,空以体道,贞以立志”,君子由此而思“善建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以竹之节操品性为修身立命的典范。苏东坡更是对竹一往情深,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在园林中,除了在凉亭旁种竹之外,用竹建凉亭,追求清丽高洁的雅趣,亦深得世人之欢心。
铜亭
据《儒林外史》中记载,明代南京中山王府内的瞻园假山上,曾建有铜亭一座,下面还可以燃火取暖,立意新巧。现存的铜亭不多,著名的有:泰山的金阙、颐和园中的宝云阁、昆明鸣凤山金殿,以及五台山的铜凉亭等等。严格地说,它们不能算凉亭,只能说是凉亭式建筑,但习惯上,却都称它们是“铜亭”。
铜亭也是仿木结构建造的。以宝云阁为例,它通高七点五米,重四十一万四千斤,四面有菱花扇。柱、梁、斗、拱、椽、瓦、宝顶,以及九龙匾额、对联等等,都和一模一样,它通体蟹青色,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撮角亭子
四檐有尖角而上翘的亭子。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你看那百花烂熳,春景融和,兀那花丛里一个撮角亭子,亭子上结下个蜘蛛罗网。”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我跳过这墙来,原来是一所花园,远远的一个撮角亭子里点着明灯蜡烛。”
从1972年作为一名石工进入三苏祠修花坛,到成为一名古建筑设计师,赵汉儒与古建筑已经打了49年的交道。三苏祠南大门、纱縠行、丹棱大雅堂……眉山几乎所有仿古建筑都在赵汉儒的笔下诞生。还有不少设计单位从成都赶来,请赵汉儒全权设计或者提出修改意见。
这段时间,赵汉儒正在完善仁寿金泉宫的设计图。他不擅长用电脑,依然保持着数十年前纸笔作图的习惯,一副老花镜下面,笔尖发出流畅的沙沙声。
“吃百家饭”练出手艺
眉山三苏祠是改变赵汉儒命运的地方。这个距离赵汉儒家乡东坡区大石桥街道江公村仅6公里的园林建筑群,曾经“遥不可及”。
年少时期的赵汉儒在启蒙老师的鼓舞下走上美术道路。1959年,18岁的他考上乐山师范专科学校的美术班,“在当时这可是尖子班。”赵汉儒说,可惜在还有半年就能毕业的时候,因为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要裁员减轻国家负担,城镇人口转去眉山师专,农村人口则回到农村。
“我当时就想着这辈子可能再也无法从事喜欢的美术事业了。但我一心想要走出去,不愿意留在村子里。”在家干了3年农活后,赵汉儒决定走出村庄。
到了城里,进不了正式单位,赵汉儒就去永光电站抬石头,“那时候年轻,二十几岁有的是力气,别人不愿意做的我都做,就为了多挣点工分。”赵汉儒的工钱还得省出一些买颜料,因为他休息时总是在画画,身边的工友们称他为“画家”。
“我以前的同学帮助了我很多,说我有文化、会画画,可以学着打石头。他们给我找手册、找錾子、找尺子,于是我‘吃百家饭’,在做工的间隙自学,慢慢把石工的本事给练出来了,后来回到村子里,大家都认准了要找我刻碑。”
一年后,赵汉儒去到了位于洪雅大山里的王河电站,这里的条件更艰苦。山里很冷,哪怕在夏季,下班后回到宿舍,赵汉儒的颜料也结成了冰块。
抬了几年的石头后,1972年,经乐山师专美术班的老同学介绍,赵汉儒得到了进入三苏祠修石花坛的机会。
石花坛是赵汉儒在三苏祠修的第一件物品,不是文物,如今已经拆了。当初修好石花坛后,赵汉儒自己琢磨着在花坛壁上雕起了花来,“我同学过来一看觉得还不错,就给我找来了资料,让我挨着把花坛四周都雕完。”
时任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的胡慧芬看了赵汉儒雕的石花坛,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我当然是求之不得啊!”
留下来后,赵汉儒主要做他熟悉的石工工作,同时还开始学习做泥工和木工。“三苏祠里有眉山一流的工匠,我跟着他们学,慢慢就被培养出来了。”
改革开放初期,文物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1980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物工作大会,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的两个文件的通知》。
就在这一年,四川省首个古建石窟艺术研习班开班,胡慧芬破例为赵汉儒这个临时工争取了一个学习名额。踏进这所研习班,赵汉儒才算正式迈进了古建艺术的大门。
1981年,赵汉儒学成归来,设计的第一件古建作品,便是三苏祠南大门。当时,三苏祠南大门还是1928年由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的,形如牌坊。赵汉儒将明清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与牌坊设计结合,做成了三檐歇山式,大门坐北朝南,中为门厅,东边和西边各有一间耳房,房面为筒瓦,正脊两端饰鸱吻,有卷草式图案,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案,成为眉山如今一座标志性建筑。
就这样,从门面到内里,在赵汉儒等人的参与下,三苏祠历经数十年修缮,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朝气。
三次决定留在三苏祠
1998年,赵汉儒在三苏祠办公室给观礼台记事,后观礼台于修东坡金城时被拆除。(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三苏祠工作了一辈子的赵汉儒,一直都只能算是长期聘用的临时工。
赵汉儒工作没几年,当时三苏祠的领导要了两个转正名额,条件是有城镇户口,结果一名城镇户口的砌工转正了,另一名农村户口的木工见转正无望便离开了。赵汉儒决定留下来继续当临时工:“我只会搞技术,不会做市场,更何况离开三苏祠我不会再有这么好的环境做美术相关的事业了。”
当时赵汉儒所在的园林基建科设立了苗圃组、质保组、建设组3个组,建设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赵汉儒一个人,古建屋顶漏雨、瓦片移位后的修复工作都是他一个人去干。
90年代的时候,赵汉儒已成为眉山的古建专家,眉山还没建地级市,当时的乐山市园林局局长是眉山人,他专程找到赵汉儒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到乐山市园林局工作,并且可以为赵汉儒一家人解决户口问题。“那时候城市户口可比农村户口金贵不少,更何况是从县城进入市里工作,但我一想到三苏祠培养了我,我就这么走了,实在是不地道。”赵汉儒拒绝了对方的邀请,还是选择留在三苏祠。
2003年,赵汉儒退休了。曾与赵汉儒共事的三苏祠现任园林基建部部长林小平记得很清楚,赵汉儒平时不喝酒,在为他庆祝退休的散伙饭上,他却主动提出倒点酒来喝。赵汉儒端起酒杯,只平静地说了句:“三苏祠就交给你们了。”
之后,三苏祠博物馆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终身聘请赵汉儒担任顾问,赵汉儒第三次留在了三苏祠。
三苏祠景观。
如今,赵汉儒空闲时也会经常去三苏祠转转,他对这里的一砖一瓦如数家珍。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三苏祠的古建筑暴露出不少问题,披风榭的榫卯结构松动,亭子出现倾斜现象,屋顶的瓦片也滑落不少,国家文物局派了专家前来查看,提出必须马上进行修复。
赵汉儒从家中抱了厚厚一叠图纸过来,文物局的专家们翻看后询问:“这些图纸是电脑打出来的吗?”赵汉儒回答是他手绘的,专家们听后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说:“这种水平的手绘图在全国都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