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有谁知道一些和陶瓷有关的历史故事

俭朴的纸鹤
内向的太阳
2022-12-31 20:26:12

有谁知道一些和陶瓷有关的历史故事?

最佳答案
淡定的云朵
顺利的小懒猪
2025-05-19 03:24:54

1、“祭红”的传说    

相传明代宣德年间,一批祭红御用瓷器即将交货,但瓷工屡烧不成。当时圣上御用瓷有规定,若延误日期,所有制瓷工匠将要被投入窑火烧死。

下在人们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熊熊窑火中,以血染瓷方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纵身入窑,只见一团烈焰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整窑瓷器皆成红色。

2、“知四”肉    

景德镇的陶瓷民间传说中除了节日、祭神方面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与地方饮食风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这也是极富景德镇地方特色的。 早先,镇上有个姓郑的窑户老板,为人尖钻,吝啬,把坯房佬折磨得个个像皮猴子。

一次,瓷工中领头的蒋知四师傅,劳累了一天,肚子里没进一粒米。到断黑时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饭,满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闻到臭味的毒豆腐。

蒋知四见老板爱理不理的样子,气愤地说:“我再说一遍,伙计们三个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给,我们就歇工。”“敢!”郑老板恶狠狠地说。说停工就停工,当晚果然停了工。

3、“风火仙师”

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

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

4、神雕 

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只要一提曾生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会儿功夫,就可以拿出来一件雕塑作品。

要他雕一只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过翅膀可以看见脊背上的纹路;要他雕一个天女散花,不谈他雕的天女何等美丽动人,光是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这一千多朵花,姿态各异,找不到两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样,仿佛还能闻到香味呢。

5、釉里红

瓷器中的釉里红,是釉下的珍贵颜色。这种颜色亮堂润泽,看上去就象宝石镶嵌在瓷器里一样。这样珍贵的釉里红颜色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传说是这样的:元朝,景德镇有个叫赵子聪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对烧瓷有一手独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发明创造,全坯房的窑工都称他叫“赵全能”。

那时候瓷器上的花纹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费功夫。赵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绘画一样,用毛笔描花纹。可是,他费尽心血,也没找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最新回答
整齐的乌龟
冷傲的冰棍
2025-05-19 03:24:54

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瓷器开始成为结婚嫁娶必备之物。当时的大户人家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而在浩浩荡荡的“十里红妆”中,瓷器是必不可少的陪嫁之物。

新娘头顶龙凤呈祥的红盖头,新郎身穿传统礼服,古色古香的桌椅陈设中,大红灯笼晕染出喜庆吉祥。伴随着琴师手中的古琴奏出韵味十足的乐曲,一场传统的中式婚礼将来宾们带入了雅致古典的文化氛围。而最吸引目光的,还是婚礼上摆出的“嫁妆瓷”。早生贵子、大吉大喜、花开富贵,喜庆吉利的名头配着古色古香的器型和精致细腻的工艺。

其实民用瓷器在清代可以说是寻常百姓家婚嫁习俗的必备之物,但是现在民间这些东西越来越少见了。回溯嫁妆瓷的历史,“嫁妆瓶”不可不提。清代末年直到民国期间,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粉彩或青花大掸瓶,它即可用于放鸡毛掸子,又可作陈设瓷,因其出现于嫁妆中,俗称“嫁妆瓶”。

嫁妆瓶的大量出现,是在清中期的乾隆、嘉庆两朝,多为豆青釉青花,粉彩瓶当时较少见。在道光时期,釉色品种多起来,除豆青釉青花或粉彩外,窑变釉瓶也较常见。在造型上看,多为盘口瓶。

到了同治年间,粉彩嫁妆瓶就较之前几朝多了许多。由于社会的不稳定,瓷器上多见祈求平安幸福的题材,这与当时人们普遍的思想追求分不开。这时瓷瓶的造型也逐渐由盘口瓶转向撇口瓶,粉彩的嫁妆瓶已开始大量出现。

光绪、民国时期,一般较富裕的家庭嫁女陪嫁掸瓶几乎已成定制,景德镇各窑口加大了生产数量,这时的嫁妆瓶纹饰题材更加丰富,而且粉彩嫁妆瓶的数量已超过了青花瓷器,诗文也开始出现于瓷瓶上,盘口瓶在减少,撇口瓶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的嫁妆瓶。从纹饰的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题材: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吉祥图案、花鸟、仕女婴戏等。

神话故事有群仙祝寿、八仙过海、麒麟送子、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仙境的一种向往。历史故事主要是三国人物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让徐州、群英会、辕门射戟等。寓意社会伦理道德的有:孟母择临、八蛮进宝等。吉祥图案有:福、禄、寿、鹤鹿同春、富贵白头等。仕女婴戏主要表现仕女在庭院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的情景,表现了仕女悠闲恬静的生活。在瓷瓶背面上的诗文,主要是与主体图案相关的内容,诗文多以行草书之,并落之时期与姓名。

嫁妆瓶被俗称为“掸瓶”、“胆瓶”。是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中国汉族传统婚姻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

【嫁妆瓶】按大小分可分为150件、200件及300件等几种形式。多少件是指陶工制坯时所用泥胎块的数量,数量越多制作出来的器物就越大。行内将其引用为术语,主要是指器物的高度,如150件的高度为40.5——45.5公分,300件的高度为56——61公分。嫁妆瓶按色彩分可分为青花、青花加彩、粉彩、浅绛彩等几种形式。与之相关的嫁妆为:一对嫁妆瓶、一面台镜、一对帽筒、一个座钟、一对木箱。最常见的摆法为:一对嫁妆瓶中间放一面镜子;一对帽筒中间放一个座钟。均被摆放在木箱上。象征平静的生活。有些富裕家庭也有陪送茶叶罐、将军罐等。

激动的万宝路
粗暴的香菇
2025-05-19 03:24:54
源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下,欧洲人逐渐加强了对中国的经贸往来,从而造就了中国瓷器、茶叶等风靡全球,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期。但近代,对比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没落,欧洲瓷器水平明显超越了中国。在这个背景下,马可波罗瓷砖本着复兴中国陶瓷的使命,借“马可波罗”之名,期盼能重拾中国陶瓷在当时的地位。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随便写写。。

背后的大象
斯文的航空
2025-05-19 03:24:54
我看了下这个广彩的图案,个人的理解是盘中故事所表示的是“易牙蒸子”的典故;在春秋时期,易牙是齐国管理齐恒公烹饪的厨师,一天,齐恒公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了,就是唯有婴儿的肉没有吃过。”后来易牙为了满足齐恒公,把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齐恒公吃,自此之后齐恒公认为他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提拔重用了易牙。后来大臣管仲在病危之际告诉齐恒公:君勿近易牙和竖刁,齐恒公说:易牙烹子飨我,还不能信任吗?管仲告诉他:人无不爱其子,自己的儿子尚且不爱,焉能爱君。大概的意思也就是,易牙为了博得大王的赏识,为了升官发财,连自己的亲儿子也杀了,这样的人以后能做出什么好事呢?

易牙虽被人唾弃“杀子献君”,但被后世尊为餐饮业的祖师爷。

留胡子的红酒
要减肥的皮带
2025-05-19 03:24:54

瓷器。

瓷器典故:

在向焯《陶业记事》的美人祭别解中,就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是在明朝的时候,御器厂接到皇帝的旨意,要造出一种鲜红颜色的瓷器。御器厂的总管就命令窑工们去烧制,经过多次实验都失败了。窑工们遭到一次又一次的鞭笞,并接到限期完成的命令,否则要送进牢狱甚至要处以死刑。

有个老窑工,回到家中唉声叹气。他的独生女儿问他:“爹爹何事犯愁?”开始他不肯说,后被再三诘问,才不得不说出真情。

女儿也同父亲一样着急起来,但她生性聪明,从小听到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说过烧窑的技术问题,很懂得一些烧窑的道理。便问老父亲说:“ 经过多少次失败,可摸索到是什么原因?”老窑工回答:“还摸不准, 很有可能是窑温不够,烧不上去。”

聪明的女儿安慰父亲好好休息,她自己却苦思冥想了一晚。第二天,老窑工一大早到窑上去了。这时,聪明的女儿也已想好了办法。将近晌午时光,她梳洗打扮了一番,便以探望老爹爹为由,只身来到窑上。只见众人正在忙碌,老窑工在注视着窑火,紧锁双眉,脸上呈现出一片焦急的神色。

女儿悄悄地站在老父亲的身边,老窑工却没发觉。烧窑工中有人叫:“师傅,火还没有烧上去,怎么办?” 老窑工还未来得及回答,但听一声娇叱:“快闪开!”就在众人一楞的时刻,只见红光一闪女儿已纵身跳进窑门。

等到老窑工和众窑工们回过神来,窑内早已腾起了熊熊烈火,越烧越旺,老窑工和众窑工都不禁泪流满面,痛哭失声。老窑工的女儿牺牲了,但这次窑却烧得成功。开窑时,一只只釉色殷红、晶莹润泽的好瓷器摆在面前,就象少女殷红的血把它染红一样。

窑工们都说这是孝女的精诚所感,为了纪念她,变叫美人祭。

扩展资料:

瓷器的起源: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

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认真的耳机
瘦瘦的钢笔
2025-05-19 03:24:54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在匀称的瓶体上,刻划枝茎缠绕的牡丹花,以篾划的细密线表现花筋叶脉,肩、颈部以覆莲瓣纹作衬饰,整器上花纹满布,层次分明,主题纹样丰满鲜明,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浙江武义北宋元丰六年(1083)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五管瓶, 肩、 腹部作塑贴花边装饰,展现了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器型与装饰特点。南宋中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质晶亮透明,多为刻花,篾纹渐少。青瓷器类新增多种式样的炉、盆、渣斗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宽阔浅矮,造型淳朴稳重。浙江松阳县南宋庆元元年(1195)墓出土的青釉弦纹盖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体,细密的层层弦纹规整清晰,展现了南宋中期龙泉青瓷特点。 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 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润如玉的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此时期的器类更为丰富,有各式碗、盘、碟、盏、盆、壶、渣斗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砚滴、水注、笔筒、笔架、棋子与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炉,还有八仙塑像等等。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觯、投壶、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划装饰已消失,堆贴、浮雕装饰大增。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在瓶的粗颈上环绕一条蟠龙,盖顶塑贴鸟形钮,小鸟翘尾、低首,似在垂视那神奇的龙,釉色青润如美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瓶体的上、下部位,分别凸起折枝花和缠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盖其上,衬出花枝的鲜嫩,展现了南宋龙泉青釉的美妙。在烧白胎青瓷的同时,龙泉窑还为南宋皇室烧造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窑址遗存中有为数不多的黑胎青瓷残品。

迷路的蜗牛
小巧的仙人掌
2025-05-19 03:24:54

陶瓷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生活常用的器物,那是因为陶瓷当时家喻户晓,也代表着文人异士对于那个时代的追求以及文化传承。

在汉以前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贵族的生活奢华无度,其所用的器物,大多是青铜、金银及漆器,陶瓷器只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或礼器。所以其发展是不受官方重视的,其在贵族的生活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富人的生活受到抑制,那些奢华的器物也必然在生活中得不到提倡。

而瓷器,有着玉般的质地,既朴素又高贵、温润,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明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扩展资料:

以陶瓷器的发展来看,也的确如此。在汉代,中国的瓷器制作已走向成熟,到隋唐,虽然唐代的青釉瓷窑尚未达到宋代那样遍布大江南北,但以越窑为基础的南方青瓷窑,以耀州窑为基础的北方青瓷窑,却为宋代各具特色的青瓷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而邢窑白瓷的烧造,为宋以后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卵白瓷、白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如果没有白瓷也就不会有元明清以后彩瓷的繁荣。另外,唐代的花釉器、黑釉瓷,为宋代的钧瓷、兔毫、油滴、玳瑁釉等窑变色釉打下了基础。还有唐三彩,虽然由于其是低温的铅釉陶,不适合做食具,但后世建庙宇及宫殿的琉璃瓦却得益于其的出现与发展。

认真的水池
丰富的玫瑰
2025-05-19 03:24:54
我国瓷器纹饰人物故事纹一般最常见的是元代以后的瓷器,元代时期最常见的是我国股市企的一些著名传说和典故,比如春秋战国以后的人物故事,比如鬼谷子下山、孟母断机、程门立雪等等,从明清时期的瓷器的人物故事纹除了上述以外,另加上四大名著等人物故事。虽然我国国学的历史故事很多,但是瓷器上面的人物故事纹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官窑瓷器,所以人物故事纹饰的官窑瓷器价格是相当高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