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突里瓷片是什么寓意

尊敬的项链
笨笨的爆米花
2022-12-31 19:35:19

古突中的寓意是真的吗

最佳答案
体贴的水蜜桃
忧郁的电灯胆
2025-05-19 16:22:11

是真的。

历腊月二十九太阳西落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被称为“古突”的二十九日面团宴。这也是藏族风俗之一。

“古”即九,这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粥。藏族腊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突巴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发大财”。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时吐出,引得众人大笑,增添除夕欢乐气氛。

最新回答
怡然的溪流
糊涂的蓝天
2025-05-19 16:22:11

2022年的藏历新年是3月3号。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藏历新年与春节大致相同,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结束。在西藏这个全民信仰佛教的地方,藏历新年期间整个地区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庆祝和祈祷兼具的节日。

藏历新年的历史渊源相传大约在公元前,西藏便出现了根据月亮圆缺及星辰转动来推算四季的“白玛”老妇历算法。每当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便聚在雅砻亚桑举行庆祝新春的“亚桑节”,根据记载当时藏王布德恭嘉也会到附近神山转悠,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定期的庆祝活动,成为藏历年之始。到了13世纪,在萨迦王朝统治年代,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意为国王新年,从此藏历年正式成为了西藏重要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

藏历新年的习俗准备年货

按照传统,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基本上会在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年货涵盖“衣、食、住、行”。在服饰方面,将准备新年的礼服与装饰品;在食物方面,将准备酥油、牦牛肉、糕点等,其中还包括很大一部分的供品;在居家方面,将买好“香布”(香布是藏式建筑门窗上装饰的彩色布料,通常用五彩绸布缝制而成),添置新家具等。

在农牧区,还将给自家的马准备新装,添置五颜六色的装饰物。

准备年货是藏历新年中最为繁琐的事情,所以要提早做好准备,因为接下来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打扫卫生

大扫除要严格按照历书中标注的吉日进行,按照传统说法,如果不按照历算中的说法进行清扫,有可能把家里的福气也一并扫除。

藏历十二月十九日是传统的“清扫日”,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所有的家具全部清洗一遍,甚至每个抽屉里的灰尘也要擦得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了打扫卫生,而且也有“欣欣向荣”的寓意。根据历算,接下来的几天里也有适合清扫的日子,择日可扫。

按照传统习俗,藏历十二月三十日,男的需剪发整理,女的则必须洗发梳理。如果家中发生过不幸之事,则不能洗头剪发。

“古突”之夜

汉族同胞的除夕夜是在大年三十,藏族人民的“古突”类似除夕夜,但是会在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古突”中的“古”藏语意为“9”,寓意二十九日,“突”藏语意为面食。“古突”那天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一起品尝寓意十足的“古突”。

吃“古突”面是一个饮食与娱乐并重的仪式,是藏族人民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因为“古突”的面团中会藏九种不同寓意的代表物,褒贬各一半。全家人一边吃“古突”,一边讨论自己碗中“面团”内所藏的代表物,相互分析过去一年中的所作所为,评价谁善谁恶,非常热闹。

“古突”面中包含着九种代表物:麦秆:象征持法永恒之柱,非常吉祥;人参果:象征有口福,具有福相之意;牛粪:象征取之不尽,用之不尽,代表丰盛;羊毛:象征性格温柔善良;瓷片:象征游手好闲;盐巴:象征懒惰;炭粒:象征心地不善,狠心;辣椒:象征说话尖酸刻薄;黑豆:象征吝啬。

暴躁的犀牛
慈祥的中心
2025-05-19 16:22:11
藏族风俗。“古”即九,这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粥。藏族 腊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突巴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 黑心肠”、“发大财”。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时吐出,引得众人大笑,增添除夕欢乐气氛。

图片

2月22日是藏历12月29日,藏族民众迎来藏历新年传统的“古突”之夜。

据了解,按照藏民族传统习俗,每年藏历12月29日,藏族民众都要食用一种面疙瘩粥即“古突”,里面包裹了九种物什,各自代表不同的寓意。例如:羊毛代表心肠好、善良,辣椒代表“刀子嘴豆腐心”等。饭后,男主人会手持火把转遍屋子,再将火把丢到门外,放鞭炮烟花,辞旧迎新。

话说这个古突,是用青稞面或小麦面做成的面团,配以羊毛、木炭、盐巴、肉、纸、奶渣、糌粑、辣椒面等做成馅儿,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然后由阿妈亲自掌勺,一勺一勺的给每个人的碗里盛面疙瘩。一般来说,吃出辣椒,说明这人性格泼辣;吃出木炭,说明这人心黑;吃出盐巴,表示这人懒惰……不一会儿,温暖的藏式木屋里就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看谁吃到了木炭一嘴黑水,谁又被辣椒面呛的直流眼泪。

图片

吃饱喝足,接下来有一个更重要的仪式,那就是“驱鬼”,因为在藏族人看来,世界上除了神佛,人和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鬼怪,这些鬼怪一捣乱,就会给人间带来疾病和灾患。所以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一定要把这些鬼怪赶出家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庭院里垒起几个石头堆,最多要垒九个,他们代表鬼怪的宝座,这个宝座前人们会摆上几个破陶盆或破陶罐,里面装一些刚才吃剩下的面圪塔汤,以及当天洗澡时用糌粑团擦下来的那些脏东西,很显然,这些脏东西在这里代表的是人的疾病和晦气。

图片

这时候的阿爸嘴里会念念叨叨,请鬼怪吃下这些脏东西,等到了一定的时间,阿爸一脚踢翻鬼怪的宝座,然后举起火把跑进每个屋子里大声的喊“出来,出来”一旁的家人们会在这时端起破陶罐,高呼着驱赶鬼怪的口号,大力砸烂他们,就这样,所有寓意不吉利、凶险,祸兆等不好的东西,都被驱赶的一干二净,这就是古突夜极富仪式感的“驱鬼仪式”,你看,好一个欢乐别致的古突夜……

图片

但由于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崛起,很多藏族人丢掉了古突夜的传统习俗,不屑于和家人一起做这些事情,而是在侧着身在某个角落翻着手机……其实古突夜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年一个殷切的展望,当亲人们之间不再相互交流,也不再重视这些传统民俗的时候,那只能说明这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已经没落,也没有任何家庭凝聚力可言,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节日是落后的,那些仪式是繁琐的,没有意义的。存在即合理,我们的先祖早就洞悉并启示了一切,这才留下的这些习俗和规矩,千百年来,这些习俗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温暖了一辈又一辈。在此,希望我们能守住自己民族的根基和枝蔓,如此才能绿树常青,花开不谢,祝福所有听节目的你,古突夜快乐……

高大的唇彩
专一的铃铛
2025-05-19 16:22:11
百里鱼、团年饭”岳阳过年风俗

岳阳地区俗称"过年",风俗大体同祖国各地相同, 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人们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 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正月半敲铁罐”孝感过新年风俗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吃“饺子”守岁”威海过新年风俗

全家人都从四面八方汇全了,也就赋予了年节团圆的意义。而过年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团圆,也甭管远近,到年三十都要赶回老家团聚,实在不能回的,也要捎封信回去报个平安。此正是老人们所谓的“年齐日齐”。齐就是齐了、团圆的意思。团聚了,吃便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年饭”在年文化中占了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年饭”指大年三十除夕夜半夜时分的那一顿“饺子”。这顿饺子与平时的不同,有子夜新旧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时,无人入眠,都在等候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俗称“熬年”。等到了时候,吃了饺子,便长了一岁。所以这顿饭也叫“增岁饭”,到了下饺子的时候要注意了,此时可不能像平时那样称“下饺子”,因为“下”字不吉利,会说话的称“清水煮金银”。煮饺子时,为了讨吉利,有时男人会向女人冷不丁的问一句:“挣不挣?”,反映快的说“挣了,挣了,挣老鼻子了”。挣就是碎了的意思。然而在这儿是挣钱的意思。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也有包进红枣的,称为“大钱饺子”。大钱饺子只包十来个,吃着的中大奖,标志着今年一年大吉大利,大发横财。

广义的年饭指正月十五以前人们的吃喝。除了蒸饽饽外,面食以发糕为主,取越发越多之意,也有做年糕的,区年年高之意。过年过年,处处都讲究个吉利,吃的,喝的,用的,在那时都有另一种名字。比如称“蒜”为“颐和菜”,称呼“醋”为“忌讳”。蒜通散,吃醋都不吉利。改之以求顺流、顺口、顺小性儿。

老北京“逛庙会”“逛厂甸”风俗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卅晚上熬一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人日

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顺星

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娱乐活动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上灯圆子落灯面”扬州过年风俗

大年初一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扬州人十分看重。尽管扬州人有到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但初一早上却是例外,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扬州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喜爱吃的,这种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与“四喜汤圆”类似的,旧时的扬州人还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习俗。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到了四更天,寒气更重。这时远远地有人喊:“卖-----吉祥如意蛋!”何谓吉祥如意蛋?就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起人物山水来,配上红绿颜色;或者写些字,什么“吉祥如意”、“年年如意”……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从前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了。……

卖“吉祥如意蛋”的小贩早就看不见了,所以现今的扬州人大多数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么一回事,真是十分遗憾。照扬州评话中的描述,这蛋壳上还画有人物山水,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失传了的时节食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已经失传了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 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 “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年节酒

正月里扬州人还有“请春卮”、“做财神会”一俗。《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年春兴在侬家。”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厄。”《真州竹枝词引》中也记述:“绅士宴客,曰‘请春卮’;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请春卮酒”用现代语讲,就是新春时节请客聚宴。只不过《真州竹枝词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绅士,一类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形式都是一样。现今,人们不会分得这么细,“请春卮”、和“做财神会”,统统都叫做“请年节酒”。

其实,“请年节酒”是一项唐代就有的古老风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云:“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旦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清嘉录》卷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请年节酒”的风习依然盛行,特别是在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正月十八。

“请年节酒”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礼仪,同时也是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其含义有三,一是过年期间请客,正值岁首佳期,对客人是一种特殊的尊重。二是春节期间家中备有较多的菜肴,此时请客也倍加丰盛。三是扬州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人与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乡亲们平时难得见面,请“年节酒”是便于大家聚会。当然,现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请酒之机,互通商业信息,商议生财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真州竹枝词引》中把请“年节酒”说成是做“财神会”,还是很有道理的。

冬腊风腌

《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扬州人家入冬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种蔬菜和鱼肉,最常见的是腌大菜、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除了“腌”,还有“风”。可以风蔬菜,还可以风鸡、风肉等,所有这些,扬州人统称为“冬腊风腌”。旧时,人们冬腊风腌是为了“蓄以御冬”,现今食品供应丰富,没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腊风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方法,因为冬腊风腌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腊香”,这是深受扬州人喜爱“寒菜”又叫做“咸菜”,近郊菜农种植的这种菜似乎是专门用来腌制的,菜头肥硕,菜茎细长,菜叶阔大,茎儿白嫩嫩的,叶儿青绿绿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故又叫做“大菜”。这种菜取其嫩者烧了吃,也很鲜美,因其嫩,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称之为“汤菜”。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会腌菜,他在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里以“咸菜茨菇汤”为题,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法和吃法,读来颇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还谈到腌芥菜:

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汪老除了会腌菜,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还说到如何风公鸡:

风鸡------大公鸡不去毛,揉入粗盐,外包荷叶,悬于通风处,约二十日即得,久则愈佳。

汪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散文里多处写到家乡高邮的家常菜肴,汪老不仅会吃,还懂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称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品,编出了高邮的“汪氏菜谱”。这真是奇思妙想,很有创见,据说这道“汪氏菜谱”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的。

在清人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扬州的腌菜,诗云:

盈肩青菜饱经霜,更比秋菘味更长。

列甏家家夸旨蓄,算来都是粪渣香。

诗后有注,云:“大雪前后,家家腌菜,皆园户挑送。平日至人家收粪灌园,至是以菜偿之。”这首诗记录了扬州冬腊风腌时的另一习俗――马子菜。

马子,是扬州的方言,又叫“马桶”。旧时,扬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农户推着粪车,到各家各户收集马桶里的粪便,运到农田里作肥料,这在扬州叫做“倒马桶”。农户进城“倒马桶”是有固定区域的,不准乱抢,这固定的区域就叫“粪窝子”。谚云: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所以农户都很重视这“粪窝子”。少有放弃的,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偿的。农户在“粪窝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报,回报什么哩?自然是自己种的菜。于是每到腌菜时节,便挑上一担“大菜”送给主家,这就是所谓的“马子菜”。

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一俗,但外地“倒马子”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节钱”,寒暑天和阴雨天还有勒索“酒钱”的。每户人家都有马子,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么行哩?受点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扬州的“马子菜”就极富人情味,“算来都是粪渣香”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

--年蒸和年菜

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其中曰:

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遗者,曰“年礼”。……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节之意。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扬州年蒸的点心以包子为主,这与北方包饺子类似。

有学者研究过北方的饺子,指出饺子古称馄饨,并说“馄饨”又通“混沌”,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状态,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人世间的天地四方,故新年吃馄饨具有新岁开初之意。若以此理类推,扬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饺子更具有形象上的类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征天空,内馅象征地球,不是更有开天辟地的寓意吗?其实,扬州人家的另一种做法倒是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馒头和糕点,稍稍晾干,便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而且一定要等到过年时才吃。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象征着新岁新春招财进宝。

扬州人家过年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茎是管状的,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陡富”。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经过老百姓的合理想象,便寄附上了美好的愿望。

年菜里也有不是虚拟愿望的,有的菜别具实用意义和地方特色,这就是“十香菜”和“安乐菜”。

“十香菜”是以咸菜为主,杂以胡萝卜丝、笋丝、豆干丝、花生、黄豆等,是一种简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户户都要炒。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吃吃这种杂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汪曾祺对此菜还作过研究,他说:“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汪老的说法,云:“预于四五月间,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本,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扬州的家庭主妇用马齿菜包包子,既是风味食品,又能确保家人安康,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安乐菜”。

互敬“切玛、三口一杯”西藏风俗

藏历新年,有时与内地的春节相差几天,有时相差一个月,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倍受藏族人民的重视。进入藏历十二月,拉萨地区的藏族人民就开始营造新年气氛,作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家家户户都要在盆中浸泡青棵种子,藏历新年初一那天好把长成一二寸的青棵苗供在佛龛茶几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准备酥油和白面并陆续炸“卡赛”’(果子)等供品。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家直接上街买现成的青裸苗和卡赛了。但是,尽快结束当年的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却是每家每户必做的事情。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画吉祥图案,有的则在正门墙上画上蝎子避邪。

不仅如此,藏历十二月二十九的晚上,各家各户还要吃“古突”驱鬼。所谓“古突” 就是面疙瘩。然而藏族群众却把“古突”吃出许多花样来。家庭主妇在做“古突”’的过程中,在其中的一些“古突”里包上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性情和运气。如吃到用面做的太阳和月亮,说明这个人能享受到至高无上的尊严,吃到瓷片说明好吃懒做,吃到辣椒说明嘴如刀子,吃到羊毛说明人很温柔、富有耐心,吃到碳说明心黑,吃到肉说明敬老爱幼,吃到牛粪表示经常有好运气,如此等等。其实,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增添“古突夜”的乐趣。

藏族群众似乎没有守岁的传统,因此也没有除夕的特别活动,一切就等着大年初一的到来。人们在民间说唱老人祝福吉祥的“扎嘎”声中(现在多为收音机播放)迎来藏历新年的。这天,备家各户把早已准备好的、祝愿吉祥如意的青裸幼苗、“卡赛(油榨果)”“隆过”’(羊头)、“切玛”(五谷丰收斗)、各种糖果摆于佛龛或藏柜上,全家人换上新衣,坐在崭新的卡垫上,吃用人参果、酥油、糖等做的“吉祥饭”。饭后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上几粒,向天上撒表示祭神,然后拈一点放进嘴里。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晚辈回贺“祝你身体健康,永远幸福”。这一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邻里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持续半个月。

不过,现在拉萨等城市内藏历新年初一,人们也有出门拜年的。在一些机关大院和工厂里还举行团拜活动。团拜活动中大家见面都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互敬“切玛”和青棵酒。接受“切玛”者应从“切玛斗”内拈一点糌粑或小麦先向天空撒三下。以示敬天、敬地、敬人,然后拈一点放在嘴里吃了,相互再道“扎西德勒”。对青裸酒不能尝一点了事。在新年里要三口一杯,即接过敬酒杯时应该用无名指蘸酒向上弹三下,也示敬天地人,然后喝一口,敬酒者把酒杯斟满,被敬者再喝一日,如此反复三次,最后“下普达”(干杯),敬酒之后欢快的歌舞表演一直要持续到太阳落山。

拉萨地区的藏历新年最具特色,同时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藏北草原安多等地区的藏历新年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且节日的日期也先后不一。

爱撒娇的水杯
眼睛大的帆布鞋
2025-05-19 16:22:11
法国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法国的新年

中世纪以前,法国的新年是四月一日,直到1564年,查理九世才把它改成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家人团聚,同餐共饮,按古老的风俗,是夜每个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法国人认为除夕时家中的酒如没有喝尽,来年必有厄运.所以豪饮是法国新年的特色之一.另外新年时父母或长辈要给孩子们红包,以表关切,这一点很象我国春节的"压岁钱".很多人还用元旦的天气来预则来年一年的天气,他们认为,元旦刮南风,则一年风调雨顺刮西风是捕鱼和挤奶的好年头,刮东风水果可以大丰收.

英国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圣诞节就是英国人的年了

韩国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公历是元旦。农历和我们一样。春节。

中国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1月1日不是全世界的新年!中国的传统新年是春节,再早是立春,还有更早的为冬至。因为新年日子的确定,与使用的历法相关,在耶稣没有诞生的两千年,中国就有了比较精密的历法,而世界其他民族,比如埃及人、印度人。玛雅人,都有了自己的历法,也有自己的新年,所以不能说“公元”的1月1日就是全世界的新年。

法国的labour day是什么时候?

5月1号 因为labour day是国际劳动节的意思,由国际二字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劳动节与法国自然是一样的哈……

2012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1月26日

印尼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印尼取消了新年庆祝活动。

印尼总统瓦希德把农历新年定为“任选假日”

羌族的新年是什么时候?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藏族的新年是什么时候,叫是什么时候?

藏历新年是藏族的传统佳节,和世界上众多民族一样,庆贺新年的光临,是藏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事情之一。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关系的。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这种历演算法,与中原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本来,西藏高原上的历算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前,西藏便有自己的历演算法,当时是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的,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的藏历十一月一日。这就是苯教历法。在山南地区,曾发现过一部历书,叫做《纺线老人月算》,这部古老的历演算法,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到了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了许多经书典籍,其中也有关于天文历算的书籍,它对藏历的完善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时,计算新年第一天的方法已从月的亮度进步到以星辰为主要依据的计算方法。从宋仁宗天圣五年开始,藏历与皇历(即阴历)逐步统一,到了八思巴萨迦王朝统治全藏时,藏历完全成熟了,过年的仪式也固定下来,一直沿袭到现在。从元朝开始,藏历确定一年为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每一千日左右,便有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关系。并且学用汉族农历的天干、地支计算纪年。

不过,藏历把天体分为十二宫,即:白羊、双鱼、金牛、魔羯、双子、狮子、巨蟹、宝瓶、人马、室女、天蝎、天秤。用十二地支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配以五行:木、火、土、金、水来纪年。这与农历的纪年法相似。

藏历以十二年为一小回圈,六十年为一大回圈,称为一个“饶琼”,第一“饶琼”便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

 

 藏历新年节庆习俗:

打扫庭除 室内装饰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许多人家在大门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即八吉祥徽: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和“雍仲”(即卐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有的人家还在房梁上点很多白粉点,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

制作“卡塞”

“卡塞”是一种酥油制作的饼乾,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各种颜色,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塞”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 分外引人注目。

吃古突

古突是按日期命名的,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是面糊羹的意思。一般每家都会做九个包有不同东西的“古突”,这些东西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石子表示意志坚强,辣椒象征直爽泼辣,木炭说明此人心黑,羊毛则表明性情温柔,豌豆表示财迷,桃干表示健康,瓷片表示纯洁,盐巴表示懒惰等等。

驱鬼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驱鬼,一家人把没有吃完的饭菜和“古突”都要放在一起,作为“鬼食”。还要拿糌粑在身体上抹一抹,意为将自己的病痛、坏运气等都抹去,这些糌粑也要和上述的“鬼食”放到一起。驱鬼仪式也有讲究,家里两个男丁,一人手举秸秆扎成的火把,一人手捧“鬼食”在前行走,家里其他人按辈分跟在后面,同时大声喊著“滚出去!滚出去!”,将家里的屋子挨个转一圈后,前面的两个男丁继续往门外走,待出了门,家里的人燃放鞭炮,然后一个人手持火把走在前面,另一人抱着瓦罐紧跟其后,最后面跟着一人放鞭炮,大家嘴里喊著“驱鬼哟,驱鬼哟……”到了十字路口,把瓦罐放下,将火把扔在瓦罐上,这样,就完成了驱鬼仪式,来年就会平平安安。

抢水

传说吉祥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这桶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 。将水背回家之后,首先要将水倒在碗里作为供品摆在佛龛前,同时还要点酥油灯、点香,祈祷来年平安,无病无灾。

煨桑仪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

切玛波

切玛波“切玛”,作为藏历新年时家家户户必须准备的吉祥物,承载的不仅仅是新年的喜气,更多的是人们对幸福安康 、五谷丰登的祈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

插经幡

经幡树藏语称“塔觉”,是将五彩经幡缝在树枝上。对藏族家庭来说,把这样的“经幡树”插在屋顶上,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运亨通。因此,这也成为过藏历新年前,藏族同胞必备的特色“年货”。而经幡树换新的日子是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

开犁礼

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著酥油图案,犄角上插著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著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著五彩缤纷的绸带,农民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