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制作工艺
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钧釉瓷器创烧于北宋,是河南中西部地区在北宋时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的环境下,在周围地区大体同时出现汝窑、官窑等青瓷生产的顶尖窑场的技术氛围下产生的,是禹州人民长期劳动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北宋 钧窑天蓝釉胆瓶 高23cm 宽11cm 底径6.4cm
小口圆唇,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圈足,器形如胆而得名。除了足底无釉,余皆施满天蓝釉。整体造型规整,线条流畅,施釉匀净,华贵大方。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禹州调查,认为窑址所发现的标本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对禹州钧台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垕镇刘家门等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初步探明了钧窑的始烧时间,大致探明了钧窑生产的两次高峰和两次底谷的发展历史。
宋代 钧窑天蓝釉碗 直径22.5cm 高9.5cm
敞口,斜壁,尖底,圈足。除底足外余皆施满天蓝釉,底足上端有明显流釉痕。造型于古朴中见出清秀,釉色蓝中透青,莹润可观。
在宋代制瓷业全面兴盛和工艺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禹州的窑工大胆创新,创烧出驰名中外的窑变铜红釉,使钧窑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钧釉瓷以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著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以其成熟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变幻的釉色,成为宋代清雅艺术的代表。
金元时期,钧窑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河南禹州为中心的庞大钧窑系,钧釉瓷器成为北方地区最流行的瓷器品种。明代以后,钧窑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南方诸窑竟相仿烧,形成宜钧、广钧、炉钧等各具地方特色的钧窑产品,续写着钧窑艺术的辉煌。
北宋 钧官窑月白釉鼓钉洗 直径20cm “六”字底款
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釉,釉彩均匀,边棱呈浅褐色,底足上方有明显流釉痕。器物整体沉静素雅。
钧窑的黄金时代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各个方面都对社会产生着持续而强烈的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崇尚的闲适、淡定,是诸多手工业品和手工工艺品在发展出现了结构性变化。
钧官窑的产生正是士大夫清雅文化最为繁盛的北宋时期,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层烙印。早期的钧窑特别流行小巧精美的器物,多文玩用器,也不乏精致的花器。釉色以浅淡见长,即便大片强艳的红彩,也自然地融入浑然一色的湛蓝之中而显示出和谐的辉映,尤其是宋代晚期官钧窑通体窑变的海棠红、玫瑰紫器物更为难得,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因此受到宋代微宗皇帝和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厚爱,称其为烧制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北宋 钧窑月白釉三足炉 高12cm 宽14cm 底径10cm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有三如意状足。通体施天蓝釉,制作精致,釉质莹润,是宋钧窑中的优秀作品。
钧窑瓷器的釉色特点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与它的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与耀州窑,也不同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尤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明张应天所撰《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曰:“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土脉红,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三者色纯,无少变杂者为上……”
北宋 钧窑天青釉帽沿洗 口径 19.7cm
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菱花瓣边,下接圆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边,釉质乳浊,细腻莹润。器底满釉,有支烧痕。
精功制作
北宋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的社会经济进入了繁荣发达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崇尚财富、追求享乐的风习。这种风习促使整个手工业都出现了讲究风雅、追求精品的生产方式。用于贡御的汝窑、钧窑、定窑等官作窑场,不惜工本,精工制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使瓷器的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北宋后期是钧窑生产质量最高的时期,尤其是钧官窑器物不仅在胎质上做到了细腻坚致,而且与汝窑、定窑一样,为了使器表尽可能完整的挂釉,烧成时采用了“裹足刮釉”的方法,并在少量器物的露胎部位施用护胎釉。这种精工制作的方式在北宋以后就不再普遍使用了,只在一些具有礼制性功用的高档器物上偶尔使用。
北宋 钧窑豆青釉罗汉碗 直径12cm 高7.4cm
圆口,直腹,圆底,圈足。除底足外,通体施豆青釉,釉色较浅,表面布满“冰片纹”,整体形制浑圆规整。
钧窑处创时期的特点
初期钧窑主要生产小物件,器物的胎色较浅淡即通常所说的“香灰胎”,胎质较细腻坚致,器物釉层较薄,釉流动性不强,釉色淡雅匀净,部分器物布满小块的开片,总体上十分雅致。
这时期钧窑除了生产钧釉瓷器,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质量精细,釉色纯净,透明性很高,玻璃质感强,通体不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其釉色以青色为主,较橄榄绿而浅,似翠绿而深,正如《南窑笔记》所描述:“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颇似明代文献“青若葱翠色”之描述。
北宋 钧窑天青釉梅花瓶 高19cm底径6cm
口呈五瓣梅花状,细长颈,斜肩,肩上饰有弦纹两道,鼓腹,下方也有一道弦纹,圈足,。通体施天青釉,足部露胎,底心施釉。胎质细腻,釉色明净。整体观之,落落大方,神韵怡然。
钧窑处创时期的特点:
初期主要生产小件器物
器物的胎色较浅淡 胎质较细腻坚致
器物釉层较薄 釉流动性不强 釉色淡雅匀净
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
金代钧瓷业的发展
金代时期,钧窑的生产十分萧条。金世宗继位后,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曾加。金代钧釉瓷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的即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
这一时期成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 印花加彩钧瓷盘 口径18.7cm 圈足径11cm 馆藏
敞口,平沿,沿为轮花,浅腹,平底,盘底模印三朵大花,之间以缠枝相连。器表施天青釉,窑变出紫色斑块。造型讲究,工艺精湛,彩斑自然,釉色莹润,为钧瓷民窑的上乘之作。
金代钧瓷生产:
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
即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
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
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 钧窑月白釉紫斑梅瓶 长17.5cm 宽17.5cm 高36.5cm
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罩施青釉,釉色明润,肩部有一紫斑,施釉至足际,有明显流釉痕迹,足底无釉,露土色胎。
中原地区人口变化与金代钧瓷生产的兴衰
(大定二十七年)七月,谕旨尚书省曰:‘唐、邓、颖、蔡、泗等处,水陆膏腴之地,若验等级,量立岁租,宽其征纳之限,募民佃之,公私有益……’
八月,尚书省奏:‘河东地狭,稍凶荒则流亡相继。窃谓河南地广人稀,若令召集他路流民,量给闲田,则河东饥民减少,河南且无旷地矣,上从所请,’
金代 钧窑天青釉花口尊 高63cm
口部外翻为荷花状,细颈,鼓腹,喇叭圈足,通身均匀刻花六道竖行内凹弦纹,通体施天青釉至底足,釉色匀净,乳光莹润,器形虽大,却无丝毫笨重之感,造型清秀典雅,如一位娴静的少女亭亭玉立。
元代钧瓷生产
经过金代的恢复发展,元代钧瓷生产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高峰后,在一次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目前考古发现元代生产钧釉瓷的窑场遗址多达数百个.
元代 深腹钧瓷钵 高15.4cm 口径17.2cm 底径7.8cm 馆藏
敛圆口,深弧壁,圆底,矮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匀润,施釉至足际,器胎规整。
元代的钧瓷生产:
再一次进入繁荣时期
种类丰富 产量巨大 影响广泛
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
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元代 钧窑天青红斑碗 直径19cm 高7.2cm 底径8cm
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天青釉,施釉均匀,釉质细腻,流畅的线条反射青色光芒,口部红斑自然晕染,生趣盎然。
明清两朝的钧瓷生产
明代禹州的窑业十分发达,由于钧瓷的影响广泛,各地的窑场掀起了仿制钧瓷的高潮,经久不衰。仿钧瓷器中,最著名的有烧造于江苏宜兴的“宜钧”、烧造于景德镇的“炉钧”和烧造玉广东石湾的“广钧”。又一次形成了以禹州钧窑为核心的钧窑工艺的文化技术体系,对我国传统制瓷业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代后期,钧瓷进入复苏时期,禹州的陶瓷艺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新生带来了早期曙光。
明清两朝的钧瓷生产:
又一次形成了以禹州钧窑为核心的钧窑工艺的文化技术体系
明代各地掀起了仿制钧瓷的高潮
清代后期 钧瓷进入复苏时期
为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新生带来了早期曙光
宋、金、元时期的铜红釉流变
宋代钧窑窑变钧红釉的特点是施釉面积大,形成的彩斑形态自然。这时期钧窑加施铜红釉的器物,尤以钧官窑瓷器为突出代表,如典型的玫瑰紫或海棠红釉色,非常珍贵。
金代以后,钧红釉的使用方法出现变化。这时的铜红釉被有意地描画于器物的某些部位,呈块状或条状,边界分明,规整而略显呆滞,但施铜釉的数量较多见,主要施于碗、盘等器壁上。
元代铜红釉的使用更加普遍,甚至出现用铜红釉书写文字的器物,铜红釉变得更加规整和可控。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窑第二》“元瓷”条:
“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钧之紫弥漫全体。”
钧窑开创的铜红釉和铜红彩
北宋时期,河南禹州钧窑开创了铜红釉和铜红彩的新局面。它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红釉,在不同色调的蓝色乳光釉面上分布这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和紫色斑纹的多色釉,美艳如蓝天上缀满火红的流霞。其创制使红色这一生活中有极大需求并最具装饰性的颜色进入了瓷器装饰领域。宋钧窑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我国陶瓷工艺和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金代 口径9.5cm 钧窑天蓝釉紫斑炉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承三足,器表除足尖露胎,余皆施满天蓝釉,口部、肩部及腹部窑变有紫红彩斑,
富有生机,造型小巧精致,古朴典雅。
钧窑的分相釉与乳光釉
河南禹州钧窑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分相釉,它在烧制过程中形成液相分离。所形成两相大小正好符合瑞丽(Rayleigh)方程的要求,可以散射天蓝色光,从而使釉呈蓝色乳光。其中红斑区则是由氧化铜着色的液滴和少量铜晶体所形成的。北宋后期,与钧窑的天蓝釉乳光瓷大体同时出现的还有汝窑生产的天青釉瓷器。这种天蓝色分相乳光釉,是十分适合士大夫清雅艺术审美取向的一类产品。
钧窑釉的分相是在一定化学组成范围内,成时的温度、气氛和时间的综合影响下而导致的一种化学过程。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因而很难掌握钧釉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窑变”。
宋代钧窑瓷器是中国陶瓷科技发展史上首先成功地大量生产并进入宫廷的最高级分相釉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中制釉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 钧窑月白釉执壶 长20.5cm 宽12.5cm 高24cm
侈口束颈,长流宽把,鼓腹,矮圈足。通体施月白釉,釉色莹润,沉静大方。
釉变以新
釉是附着与瓷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一般益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釉的应用使瓷器具有了与陶瓷不同的清洁、耐用的特色,也承载了瓷器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对釉的改进和创新,是瓷器制造技术发展进步最重要的体现。
古代钧窑生产最重要的几项技术突破均在于其釉的工艺。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蓝分相釉和多彩的窑变釉色倍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意趣天成的自然窑变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和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分相釉的使用标志着中国古陶瓷科技的一个飞跃,釉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丰富,这是钧窑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出贡献。
金代 钧窑蓝灰釉三足炉 口径9.5cm 高7.5cm
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有三足,制作讲究,线条清晰,通体施蓝灰釉,端庄内敛,韵味悠长。
护胎釉
为了保证所出产品的精美,钧窑还在使用“裹足刮釉”方式所烧制器物极少量的露胎部位,施用了护胎釉。护胎釉在陶瓷工艺技术上又称“陶衣”,是指将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成泥浆涂在胎体上,器物表面留有的一层薄薄的色浆,其颜色可以有红、褐和灰等。钧窑的护胎尽管颜色并不一致,但大体上呈现较深的棕褐色。护胎釉的作用主要是装饰、美化胎面。钧釉器物在少量未施釉的部位,如足底部加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使采用“裹足刮釉”工艺烧制的器物极少量露出的胎面也得到了美化。
满釉支烧工艺和护胎釉的使用,都是钧窑生产精致产品的重要的技术保证。
满釉之烧工艺
满釉之烧工艺,也称“裹足支烧”,是指在器物通体施满釉层,入窑烧制时,用细小的支钉支烧器物,烧成后支钉可以被打掉,器物的底部除了一些细小的支钉疤痕外,通体有釉。这种工艺能够最大程度上曾加器物的施釉面积,减少露胎部分,美化器物外观,防止器物底部变形和粘足,因而是一种生产高档产品的方式。与“裹足支烧”工艺大体同等精致的还有“裹足刮釉”工艺,即在器物的表面通体施釉后,将器物圈足底部的釉层刮掉,放置在垫片之上以便烧制。这两种装烧方法都在北宋后期流行,是制作精工的体现。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钧瓷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钧瓷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4>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
<5>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
(1)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鉴定技巧:
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感、光泽柔和,不同于一般瓷釉贼亮的浮光,而是一种乳光,这种乳光使钧釉的光泽如玛瑙一般,似玉非玉胜似玉,有一种温润优雅的质地美感。
活:釉面有动感,不死板。常见到流过足的钧瓷釉面特别漂亮,就是釉面比较活的原因。钧瓷只有釉面活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口沿、凸棱、炫纹、乳钉之处釉面脱口、出筋,产生虚与实的对比变化的美感,都与釉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纯:釉质纯净的窑变单色釉,如天蓝、天青、月白、豆绿等,色纯而不杂。釉具有前述厚,润活的特点,釉面往往有开片纹路,欣赏起来有纯净的美感。
变: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色彩,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可谓紫中藏青、青中透红、红中寓白、白里泛蓝、蓝中有绿,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变化万千。富于变化,是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钧瓷也不例外
厚:厚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二是指釉层较厚,不浅薄。厚是钧釉的基本的特征,釉厚更利于钧瓷的窑变。钧瓷之所以大气、凝重、耐看、釉厚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正:釉面颜色纯正。例如红色就要鲜艳好看,或如鸡血,或如海棠,不能发乌。釉面缺少变化色又不正的钧瓷就太一般了。娇艳的釉色明快点,老辣的釉色深沉点,都是钧瓷纯正到位的颜色。
纹:釉面上出现的各种纹路或斑点。有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龟背纹、蟹爪纹、飞瀑纹、兔豪纹、蛛网纹、流星斑、虎皮斑、雨点斑、雪花点、油滴斑、珍珠点等。这些纹路和斑点给钧瓷平添了一种肌理美。
境:釉面上形成的意境图画。其前提必须是通过窑变自然形成,不是人为所致。这些意境图画有人物、动物、山水、风景、传说故事等等。这种变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时能引起人的联想,情景交融,从而使人心情愉悦,获的美的享受。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是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起源于唐,成熟于宋。
五代时首创天青和谈天青釉,宋代形成稳定的橄榄青釉。
黑釉剔花小口瓶,金,高24cm,口径4.3cm,瓶小口外折,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通体施黑釉,釉面光亮似漆。通体运用剔刻装饰技法,肩部为一周变形菊瓣纹,腹部装饰四组钱形开光,开光内各剔刻出折枝花叶。
此瓶线条简练,纹饰粗犷豪放,黑亮的釉面与褐色的胎体形成对比,别具韵味。此瓶于1955年出土于山西天镇县夏家沟。底部墨书“郭舍住店”四字。
金耀州窑狮座瓶
通高17.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座9×6.4厘米。大同市煤峪口矿出土。长方双层台座上塑狮驼宝瓶,狮扬尾嘶鸣,鞍辔俱全,宝瓶撇口、束颈、鼓腹,狮左驯兽人手执缰绳。胎灰白色,釉月白色,四足底未施釉,有粘砂痕迹。
金末元初钧窑长颈瓶。山西大同市西北宋家庄西南冯道真墓出土。1958年发现。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广寒宫瓷枕,景德镇窑,元代,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5.3厘米。枕面中央略下凹,为曲线花瓣形,中心刻万字锦纹,枕体四面各开一宫门,门头与宫殿外的四角悬垂镂雕的如意云珠纹,四角柱挂饰花形璎珞纹,前后宫门门柱上各挂莲花铺首衔环,墙体为透雕的云头,四角曲尺形围栏镂空六边形,其内饰相对的云头纹。
钧窑双耳炉 山西大同市西北宋家庄西南冯道真墓出土。1958年发现。现藏山西省博物院
辽代琉璃棺 座长62厘米,宽69厘米,高48厘米。棺座棺身连为一体。棺身前大后小,前端有门。两侧面及后面中部堆塑缠枝牡丹纹,四周浮雕卷草纹带。棺盖呈拱形,顶面刻划交叉的菱形方格纹,方格内外刻菊花、海棠,棺盖下部堆贴卷云纹。现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影青连珠纹高足杯 元代 大同齿轮厂元墓出土。
钧窑天青釉花瓣莲花碗。 1970年大同市城区生产组移交。
钧窑天青釉花瓣莲花碗,口径12.2厘米,底径3.7厘米,高7厘米。浅褐胎,胎质致密。敛口花瓣形,弧壁深腹,腹壁内外均凸现与之相对应的莲瓣棱。小圈足。釉呈天青色,釉质匀净温润,且伴有开片纹。器口及莲瓣棱处釉薄呈黄色,流釉使壁底部出现垂釉现象。
元钧窑豆青釉葵口碟。 大同市西郊元墓出土。 口径12.5,底径4.8,高2.6厘米。口沿呈荷花形,敛口,圈足,内底有三片红斑,外釉不至底且有积釉,釉面有冰裂纹。
元龙泉窑青釉葫芦形瓶。呈葫芦形,口径3.3厘米,底径9厘米,高26.8厘米。上腹部对称堆贴花卉四朵,下腹部饰缠枝花卉一周,油层肥厚,釉色光莹温润,观之优雅美观。
辽绞釉三叶壶。 大同市农牧机械厂送交
底径4.8厘米,高13厘米。这件提梁壶圆体,上细下粗,短流,绳索纹提梁,提梁的一端拧成单系,另一端在近流处分为三股,开叉之处贴饰一朵小团菊,装饰效果充满了清新淳朴的田园野趣。
金代绞胎钵,口径16.4厘米,敞口,口沿下内凹成一道凹槽,圆腹,腹下内收,平底。腹及底部绞胎,均饰纵向规律性编织纹样,口沿白胎一周,腹用底部釉色白褐相间绞胎。纹理自然优美,曲线柔和,令人回味无穷。现收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白釉瓜棱注壶、注碗 金 大同市云中大学金代壁画墓二号墓出土
油滴大茶盏 金代 大同市南关窖藏出土
钧窑红斑盏 元代 口径13 大同西郊出土 月白釉施釉近足,盏内挂z形红斑足部有酱色护胎秞。
为什么呢?
我们取苏富比本年度全球秋拍的样本,看一看钧瓷的市场表现。香港拍场表现最优异,主要是乐从堂品牌的藏品给力。
宋至金 钧窑天青釉敛口大碗 成交价:100万港元
宋至金 钧窑月白釉紫斑折沿盘 成交价:514万港元514万港元,已经是本年度秋拍,全球市场钧窑瓷器的最高价了。没有“乐从堂”的护持,香港拍场上的钧窑,只能基本维持在百万元以内了:
宋-金 钧窑天蓝釉碗 成交价:1.5万英镑任何一个瓷器品类的崛起,继而有天价的爆出,肯定需要时间,还要有一个契机。我们宁愿相信,也许是最好的钧窑器物,还没有在市场上出现......目前,最好的钧窑仍在博物馆中,尤其是在台北故宫。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钧窑:
金 钧窑青瓷葵花式碗
高5.4公分口径17.1公分底径7.1公分、侈口、六瓣葵花式碗,浅壁,平底;右侧口沿平折,作三瓣花式宽板沿,其下有细圆条半环形把手。全器施略泛灰浊的天青釉色,器底有三个支钉。
金-元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高26.5公分口径21.7公分足径17公分、造型仿古铜器尊,口沿外敞,喇叭状长颈接鼓腹,足胫外撇而下,矮圈足。器外颈、腹、足胫各装饰突出的方棱四道,故称为「出戟尊」。通体罩施月白色釉,釉质乳浊,釉表气泡稯眼十分明显。施釉至足际,口沿及扉棱边缘釉薄处,皆呈土黄色。底涂赭色护胎汁,足内弧形釉面莹亮,局部出现蓝彩,并刻有数目字「五」。现北京翰海 北京保利 2018春拍藏品甄选壹捌柒,壹伍一壹,壹零肆伍。 王女士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携手国内一线拍行。
金-元 钧窑天蓝丁香紫渣斗式花盆
高26.1公分口径27公分腹围84.2公分足径16公分、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表光亮明艳,釉色内外不一;器外丁香紫釉于颈部渗出蓝色的条斑,腹部有一周淡紫色的釉彩。器内天蓝釉面屡见蚯蚓走泥纹。口沿呈褐色边,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金-元 钧窑天蓝玫瑰渣斗式花盆
高23.3公分口径23.6公分腹围76公分足径13.8公分、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口沿削去一段,加镶铜扣,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胎厚釉浓,釉面色彩绚丽,器外颈腹衔接处,粉蓝釉层中出现紫红色的彩斑,腹部大片玫瑰红釉层中又跳跃着蓝紫色的彩斑,足胫紫蓝色。器内呈天蓝。施釉至足际,修釉边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平整,露胎处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三」
金-元 钧窑天蓝玫瑰紫仰钟式花盆
高23.5公分足径16.1公分、椭圆口、口沿外敞,深弧壁、上丰下敛,矮圈足,底挖渗水孔五个。周壁胎较薄,底足渐厚。通体罩施浓釉,釉色内外不一,器外口沿呈褐色边,口沿以下一周蓝色釉,釉面间杂着紫色的彩斑,顺着外弧壁往下,蓝色釉彩逐渐转成深玫瑰紫色,在蓝紫釉彩交接处,骤地穿过一条不规则的酒红色釉彩。器内蓝、紫釉彩相间。施釉至足际,足边修釉痕清晰可见,足底缘修饰端整,露胎处皆涂酱色护胎汁,底刻数目字「一」。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莲花式花盆
高16.5公分口径22.8公分足径11.9公分、作六瓣莲花形,胎骨丰厚,侈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外壁依随莲花之形,作鼓起、凹进的变化。平底挖五孔,矮圈足,足圈对应折沿亦呈莲花形。通体罩施浓釉,釉面不匀,口沿一道褐色窄边,外壁葡萄紫釉局部出现天蓝色的釉彩,内壁则蓝、紫彩釉相间。施釉至足际,足内周壁与外底皆涂酱色护胎汁。足底缘与口下伤缺处皆露灰土色胎,底印数目字「七」,并有清宫所刻「养心殿随安室用」的款记。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籽长方花盆
高14.8公分口纵16.4公分口横20.3公分底纵9.5公分底横13.1公分、花盆作长方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挖五孔,底接四云头形足。形制端整,胎骨坚致。通体罩施蓝紫色釉,釉彩浓稠,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口沿边呈褐色,盆外蓝、紫釉层交错相间,釉面出现几条蚯蚓走泥纹;盆内釉色天蓝。盆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四枚、数目字「十」及清宫所刻「建福宫凝辉堂用」的款记。四足底露灰色胎。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籽海棠式花盆
高11.8公分、花盆作四瓣海棠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深腹、上丰下敛,平底挖五孔,底接四云头形足。形制端整,胎骨坚厚,器表有原伤补痕。通体罩施蓝紫色釉,釉彩深浓,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口部沿边皆呈褐色,折沿下一周月白色的流釉,盆外花瓣形壁面蓝、紫釉彩晕染成一片,弧形瓣面之间的流汁呈紫白色。盆内釉色天蓝。盆底涂褐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数枚;四底足底露灰色胎,底印数目字「九」。
金-元 钧窑月白鼓钉洗
高9.4公分口径25.4公分底径18.5公分、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二枚,下缘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色釉,器内釉层均匀,釉面表有数道蚯蚓走泥纹。器外于口下、弦纹边可见流釉痕,边棱皆呈米黄色。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汁,周边有支烧痕十九枚。底刻有数目字「一」,并有清宫所刻「瀛台香扆殿用」的款记。
金-元 钧窑天蓝葡萄籽鼓钉洗
高8.5公分口径22.2公分底径16公分、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上缘二十一枚,下缘十八枚。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浓釉,釉彩内外不一致。器内天蓝,器外一变为葡萄紫色,边棱皆作褐色边,内外釉面皆有蚯蚓走泥纹。施釉至足底,釉质浓稠,鼓腹外壁的弦纹几乎为流釉所覆罩。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缘并有支烧痕十六枚,底印数目字「二」,足底露灰土色胎。
金-元 钧窑海棠红莲花式盆托
高7.6公分口径23.5公分底径14.9公分、盆托作六瓣莲花形,圆口出沿,沿边作细棱一道。浅壁,壁面依随莲花形,作拱起、凹进的变化,平底,下承三云头形足。整体而言,胎骨厚重,庄重典雅,棱线分明。通体罩施红釉,釉彩绚丽深浓。器外紫红色釉层中间杂着褐彩,至内周壁转成紫褐色;底部又晕染成一片褐、紫、蓝交融的釉彩,色泽的分布与釉药的呈色,千变万化,无迹可寻。棱边皆呈黄褐色,尤以内周壁鼓起的弧形棱线最为明显。施釉至底足,外底涂褐色护胎釉,周缘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印数目字「二」。
金-元 钧窑天青葡萄紫六方盆托
高6.3公分口纵13.6公分口横20.5公分底纵10公分底横14.9公分、盆托作六方形,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壁,平底,下承六足。胎骨厚重,造型规矩。通体罩施浓釉,釉质乳浊具光泽,釉表气泡稯眼明显。器内釉色天青泛白,器外天青、紫釉相间,釉面有蚯蚓走泥纹。施釉至底足,足边积垂厚釉,棱边皆成褐黄色;外底涂褐黄色护胎釉,周边有支烧痕十八枚,底原印数目字「七」,后为人涂掉,露出灰色胎骨。釉面有清宫所刻「养心殿明窗用」的款记。
金 钧窑天青釉胆瓶
高27.8公分公分口径3.4公分公分足径6.7公分、此件作品小口微敞,口沿钤铜扣,细长颈,胆形腹,腹部下垂,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质莹润晶亮,釉表开透明细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足底缘无釉处,皆加涂赭色护胎釉,外底局部有刮痕。长颈瓶为宋代北方窑场盛烧的瓶式之一,在定窑及耀州窑中皆曾出现相似的造型;证之田野考古,甘肃华池县宋代窖藏、北京怀柔县亦有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月白胆瓶,以及英国戴维德基金会之天青紫斑胆瓶,即与甘肃华池县、北京怀柔县出土者同一样式。院藏天青胆瓶则与河南鹤壁集出土者相似,而略异于北京怀柔县或甘肃华池县之出土物。但从天青胆瓶颈部随着直线上升略渐外敞的情形看来,其原型亦当如前述作品,瓶口略外敞,有一道唇边。至于天青胆瓶的年代,因颈、腹线条犹同华池县的青釉刻花瓶,华池县窖藏伴出物龙泉青瓷荷叶盖罐为金、元之物,故窖藏之定年或介于金、元之际。另一方面,天青胆瓶之瓶式完全迥异余阎德源墓、冯道真墓之长颈瓶,阎墓定年于1190年左右,冯墓墓主冯道真葬于元至二年(1262年),故两墓所出造型相似的长颈瓶,皆为十二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作品。在考虑天青胆瓶介诸华池县出土物与阎、冯两墓长颈瓶之间的情况,此件作品遂定年于金。
金-元 钧窑天青圆洗
高5.8公分公分口径18.1公分公分底径9.7公分、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口沿一道细棱,呈米黄色。釉质乳浊,釉表稯眼多而清晰。全器满釉支烧,外底留有圆点状支痕五枚。此件作品形制、釉色及口沿棱边的作法,皆雷同河南禹州钧台窑址的出土物。
金-元 钧窑天青单把洗
高6公分口径17.4公分底径7.9公分、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弦月形窄边,下接圆鋬。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色局部泛灰,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边,釉质不透明,器内稯眼密布,器底满釉,留有三枚支烧痕,其中两枚呈圆点状,一枚滑掉不清晰。
金-元 钧窑天青海棠式碟
高2.4公分口沿最长22.4公分底部最长18.1公分、形仿金银器,作四瓣海棠花形,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稜。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色泛灰白,釉层较薄,积釉处可见流釉痕,口沿的稜边呈米黄色。全器满釉支烧,盤底流有圆点状支烧痕四枚,口沿稜边伤缺处,露出灰白胎色。
金-元 钧窑粉青圆盘
高2.9公分口径19.7公分足径11.8公分、侈口,折沿,周壁极浅,平底,浅圈足。釉色为粉青略泛灰,釉质匀细并有蚯蚓走泥纹。全器满釉支烧,底缘及沿边皆成米黄色,盘底并有五枚圆点状支痕。
金-元 钧窑天青釉碗
高5.9公分口径13.1公分足径4.4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平底并有矮圈足。施釉为天青色釉,釉色则呈青绿色。釉质较不透明,口沿则有一道米黄色边。圈足壁留下一道修釉边,足外壁、底缘与内壁无釉处,皆露赭土色胎。
金-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8.3公分口径19公分足径7.6公分、敛圆口,口沿一道细棱边,深弧壁,圜底,矮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乳浊,釉色蓝中带紫,釉层由上往下垂流,口沿釉薄呈现一道米黄色边,釉面稯眼明显,釉表开深色纹片。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积釉现象特别明显。足壁下端及底缘和内周壁无釉处,皆露赭褐色胎,外底釉层匀称。
元 钧窑粉青莲花式碗
高11.9公分口径22.7公分足径7.1公分、全器作八瓣莲花形,深弧壁,平底,矮圈足。外弧壁因莲花之形,呈现有如波浪般起伏的变化。通体罩施粉青色釉,釉质厚润匀净。施釉至足际,口沿一道米黄边。圈足外壁局部沾釉,足壁厚薄不均,足底缘亦不平整。倘若拿「钧窑粉青莲花式碗」与院藏南宋「官窑粉青莲花式盘」做比较,会发现同样形如花瓣的口沿,其最突出的点所对应到的弧壁,在官窑的作品中是凹进去的,但在钧窑作品中反而是凸出来的,这个特征倒与山西冯道真墓出土的「月白釉紫斑轮花盘」雷同,不过细究口沿的轮廓线,院藏「钧窑粉青连花式碗」远比冯墓出土者来得细致、清晰。
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10.7公分口径21.7公分足径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圆底,矮圈足,足壁微外撇。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匀润清澈,釉层由上往下垂流,口沿釉薄呈现一道米黄边。施釉至足际,圈足外壁局部沾釉,胎面坚致光亮,足底缘不平整,圈足无釉处,露出土色胎。
元 钧窑月白釉碗
高8.2公分口径18.8公分足径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尖底并有矮圈足。足壁微向外撇。施月白色釉,或因火候不够,釉色略成黄灰,釉质不透明。圈足外底滴一滴釉药,中心微凸,圈足壁、底缘和内周壁无釉处,皆露褐色胎。足底缘经刀旋削,内缘高过外缘。
元 钧窑天青紫斑碗
高8.9公分口径15公分足径4.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尖底并有矮圈足,足壁微外敞。造型神似莲子碗,施釉为天青色釉,口沿一道米黄边,釉面浮现红紫色斑纹,形成蓝天彩霞的装饰效果。釉表面开浅色纹片,施釉至碗壁下缘,外底中心隆起,加施釉药一滴。足壁、底缘和内周壁无釉处,皆露出褐土色胎。足底缘经刀旋削,底缘高过外缘。
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8公分口径18.3公分足径5.6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平底并有矮圈足,足壁微向外撇。施釉为天蓝色釉,釉色蓝中带绿,釉表开灰色纹片,口沿则有一道褐色边,釉层丰厚,由上往下垂流,于碗壁下缘可见积釉痕。整只圈足无釉,露黑褐色胎,外壁局部沾黏一些釉药。
元 钧窑天蓝釉碗
高7.2公分 口径17.5公分 足径5.7公分、敛圆口,深弧壁,尖底并有矮圈足。施釉为天蓝色釉,施釉由上往下并未完全至底部。釉层上薄下丰,口沿釉薄则有一道褐色边,碗壁下缘处有两滴釉滴垂流。整只圈足无釉,皆露出土褐土色胎。
金-元 钧窑天蓝三足炉
高7.6公分口径9.1公分腹围32.5公分、敛圆口,口沿一道窄边,短颈,腹部扁圆,三短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层丰厚,釉色蓝中带绿,口沿一道褐黄边,局部有褐色斑点,施釉至足际,三足釉汁积垂成厚釉。内底与三足底无釉,露出褐土色胎。
辽代的瓷窑遗址,在内蒙古、东北三省及北京地区发现多处,如林东辽上京临演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赤峰缸瓦窑,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等。
辽代瓷器以白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白瓷的制作比较好,受邢窑和定窑的影响较大,制品有精、粗两种,精者可与定窑上品媲美。辽白瓷巾有底刻“官”字款的,当系官窑制品,产品胎质莹白坚致,釉色白而微微泛青,十分精致。
辽代瓷器的造型丰富多样,除仿照中原的形式烧制杯、碗、盘等藏品征集: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 秦先生日用杂器,还烧制具有契丹民族传统独特风格的器物,如鸡冠壶、穿带壶、长颈瓶、三角形碟、方碟等。有少量的印花、刻花、划花和贴花制品,花纹简捷淡雅。
金代是我国女真族于北宋末(公元1115年),在东北、华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金代陶瓷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不少令人注目的成就,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金代早期东北地区瓷器受辽瓷影响较大。绝天多数为日用粗瓷,如碗、盘、瓶、罐、枕等。瓶、罐一类器物往往附有双系、三系或四系(即器耳),这是金代早期瓷器的特点之一。装饰花纹简单草率,仅见有白釉黑花瓷,与辽代白釉黑花瓷很相似。
北宋末年,宋、金连年战争,使北方中原地区瓷业受到浩劫,但在金迁都燕京(公元1153年)后,中原地区的瓷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金代钧窑继续烧造,生产范围从河南扩展到河北、山西等地。瓷质比较坚细,呈灰褐色,釉面莹润,有的有开片,釉色仍具有月自、粉青、紫斑等特点,质量不逊于北宋。金代钧窑紫红斑瓶,造型秀美,釉质光润,釉色仿佛在蔚蓝的天空中涌现的满天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色彩关,显示了金代钧瓷的特殊风貌。
金代定窑是北宋定窑的直接继续。过去认为定窑毁于北宋末年的战火,对定窑的下限划在“靖康之变”(公元1126年)。随着北方地区金代墓葬和江南地区南宋墓葬定瓷的不断出土。以及定窑遗址中金代定瓷的发现,证明过去的观点不正确,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北宋末年,宋金对峙,连年战乱,定窑生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到了约12世纪中期,定窑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所烧瓷器再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金代定瓷胎质细白,白釉呈乳白色,器物有碗、盘、洗、瓶等,制作规整。装饰方法有印花和刻划花,以印花装饰为突出。例如1974年出土于河北省曲阳县的金代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纹菊瓣盘,盘日呈折沿菊瓣状,盘身也呈菊瓣形,制作精巧,盘心印缠枝牡丹纹,印花清晰生动。
金代定瓷的装烧方法,除一部分产品仍采用宋代的“覆烧”工艺,生产“芒口”瓷外。一部分粗瓷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即把碗心一圈刮釉后叠烧,这种新工艺烧制瓷器产量高,成本低,是金代瓷匠的创举。
金代磁州窑仍以白釉黑花瓷器为主,造型和装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常见器物有碗、盘、罐、碟、盏托、枕、三足炉等,装饰图案多样,绘画粗犷不羁,潇洒生动。如磁州窑白地黑花鸟纹虎枕,枕作卧虎状,背为枕面,上施白釉绘黑彩芦塘秋禽图,纯然一幅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画面。枕底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口家”(大定二年为公元1162年),大定为金世宗年号,这是一件具有纪年款的重要器物,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器。
耀州窑在金代仍以烧制青瓷为主,也有黑釉、酱色釉和白釉黑花等。青瓷釉色多为姜黄,胎质浅灰稍粗。器物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装饰花纹由宋代布满器身的风格趋于简单,逐渐变为刻印花卉或圆圈、六长方格式的图案,并有犀牛望月纹、八卦纹、水波纹等。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花少见。瓷器的烧造,大多采取类同定窑的砂圈叠烧工艺,器物内心留有一圈无釉的“涩圈”。
金代除上述地区生产瓷器外,还有山东淄博、山西介休、安徽萧县等地瓷窑,说明在金代统治的一百多年间,北方的陶瓷生产虽然由于战争破坏,受到一定影响,但随后就恢复生产,并取得一定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应占有不可磨灭的一席之地。过去那种“金代无瓷器”的偏见,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