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怎么鉴定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扩展资料:
釉里红瓷器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明洪武釉里红研究
人民网-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鉴定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盖顶有一狮钮,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质细腻,通体绘青花釉里红纹饰。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先用氧化铜在瓷坯上画彩,然后涂透明釉,在1300℃的还原焰中烧成。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因此叫釉里红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
青花是用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再罩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典型元青花青料多使用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青花色泽浓艳,纹饰丰富多彩。青花属高温釉下彩瓷器,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青花瓷已经达到非常成熟而精美的程度。
元青花瓷器造型多样,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丰富多彩,纹饰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元青花云龙纹罐,高28厘米,腹部绘二条行龙,奋爪腾身,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辅助纹饰有海水纹,莲瓣纹内八大码纹,变形莲花瓣内绘有朵云、火焰、多花、杂宝等。进口“苏麻离青”青料绘制,呈色浓艳鲜丽,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时代特征鲜明。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用氧化铜为呈色剂,在已经成型的瓷坯上绘画,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釉里红烧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元代的釉里红瓷器产量低,数量非常稀有,故弥足珍贵。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有三种,一是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二是用铜红单线勾勒,三是涂抹色地及斑块等装饰技法,并经常与刻划花、印花、堆塑结合在一起。元代釉里红瓷器造型有大罐、玉壶春瓶、梅瓶、塔式盖罐、楼阁式谷仓、双系扁瓶、高足杯、匜、诗句盘、碗、四系罐和小件器皿等。
江西高安市博物馆藏元代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非常精美,釉里红发色鲜艳亮丽,绘画精美。元代釉里红瓷器主要纹饰有云龙、云凤、花鸟、玉兔、四灵、文字诗句、凤穿花、芦雁、灵芝、莲花、菊花、牡丹和双鱼纹等。
青花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下彩瓷器。这种在同一器物上由两种釉下彩并用进行绘画的品种,从元代一直到明清,景德镇御窑厂均有烧造。由于钴青料与铜红料对烧成温度以及窑室气氛要求不同,烧成难度大,故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存世不多。所以,都是非常有文物价值的
此件元代釉里红龙纹大罐,高28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0厘米。此器为多段接成,短颈丰肩,鼓腹渐收底,广底矮圈足沾釉,见旋纹,底足中间有支钉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红。肩部和近底部饰大朵如意云纹,绘红花花卉。瓶身纹饰布局繁密,主题纹饰为釉里红龙纹,采用留白手法装饰这条矫健有力的游龙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飞舞翻腾,这条红龙以刻、绘结合的技法塑造,看上去凹凸有致,富有立体感,龙为多角,头小,颈部细长,双目圆睁,张口吐舌,异常凶猛生动,是典型的元代龙纹的特征。整件器物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一改唐宋以来瓷器纹饰布局疏简的传统,且形象对比鲜明,白地红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件釉里红瓶形制规整,充分展示出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成型技艺。
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釉里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接近于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釉里随着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仿品大量出现。据报刊上有些藏品介绍文章看,大多不可靠。这些仿品严格来讲无论哪一方面都和真品有别,但其中几个地方可特别注意。
胎骨过于细腻底面旋削痕不清或有人为做出窑红的情况釉层青灰、粗糙、肮脏或干枯,没有透亮滋润感,釉里红呈色暗红或铁红,过于均匀,不见灰黑或苔绿,也无烧飞情况有些仿品是用其他呈色剂,发色与釉里红不同纹饰有些采用明清瓷画法,有些模仿至正型元青花画法。而目前为止可以不再定为元代釉里红的,并不见同类大型青花瓷的画法有的题“大元某某年制”款,均属臆造。
目前所见元代釉里红瓷器存世很少,这件器物保存相当完好,红釉发色自然,釉面清亮润泽,纹饰丰富,充分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时代特征,颇有收藏价值。
有人将釉里红称为瓷器中的贵族,然而,它的出世、经历以及自身的气质和价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诸多传说的侠者,既是旷世奇珍,又有着几经隐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一、什么是釉里红?
所谓的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装点或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焰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纹样的瓷器。
釉里红对窑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出红色。烧制温度稍微高一点红色就烧没了,温度稍微低一点,红色就偏黑,都为失败品,在1300度的高温里,允许的温度差只有10度,也就是连1%的差池都不允许。如今有温度计非常容易控制温度,但在古代,窑工们只能用肉眼去观察掌握这10度的温差,这1%的温差就决定了釉里红的生死,因此釉里红的成品率非常低,烧造成本极高,价格昂贵,这也是断烧的原因。
二、釉里红的发展历史
釉里红的烧造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它与青花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甚至更早。
盛行于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这个时期的釉里红明显多于青花。洪武釉里红多的原因:红色代表正统;红色代表南方的颜色(朱元璋发迹在南方);朱元璋的朱指红色;洪武的洪跟红谐音;朱元璋历史上参加的是红巾军。因此我们今天能看到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反而多于青花。
明初洪武以后紧跟着就是永乐、宣德,也就是”仁宣盛世”,洪武尚红的风气直接影响到永乐、宣德,到宣德时期釉里红的烧造就变得游刃有余了。
宣德以后进入了陶瓷的黑暗期,釉里红在宣德以后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大约停烧了200年的时间。
到了清康熙时期,沉寂多年的釉里红又重出江湖,康熙时期国力明显增强,康熙早期的釉里红常常泛黑(温度不敢过高,在釉里红过高温的无色与过低温的泛黑之间,大多选择低温)。
清雍正时期,雍正对瓷器的要求导致釉里红装饰画得非常精细,轻描淡写,笔道非常细,不晕散。
乾隆初期釉里红的地位非常高。乾隆对瓷器非常重视,但到乾隆后期釉里红就没有得到重视,它就没有突破,随着乾隆盛世的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清晚时期,咸丰一朝曾经烧过一些釉里红,画得更加细弱,之后就没有再烧造了。
釉里红在清代衰败的原因:其它彩瓷品种的出现,尤其粉彩的出现对釉里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它红釉非常多(康熙时期的郎红釉、豇豆红;雍正时期的霁红;乾隆时期的珊瑚红、矾红);釉里红尽管工艺成熟,烧造难度依然大,成本依旧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釉里红的收藏价值
釉里红的存量少、身价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烧造难度大,废品率高,在过去的收藏中,釉里红的价格远远高于青花,一直是青花的10倍,2004年美国旧金山有一家拍卖行拍卖了一只洪武年间的大盘(直径48公分),当时成交价为570万美金,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有一种藏而不露的美!与青花搭配装饰后的“青花釉里红”,更加迎来了釉里红的春天,相较于青花的淡雅、釉里红的热烈,青花釉里红则兼具二者之美,形成青红相间、冷暖相对,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青花釉里红瓷器到底有多美?这是很多人的疑惑,景德镇王掌柜总结了一点青花釉里红的特点来说说这个问题,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青花釉里红 ,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
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红色的纹样,故称“釉里红”。 因烧成合格品很困难,故其产品极为名贵。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青花显高贵素雅,釉里红显浓艳活泼。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因此人们把青花釉里红比喻“火中凤凰”,这正是青花釉里红的美学价值所在。青花其画面寓意深刻,民族特色极强,绘制在富于变化而又洁白的瓷胎上,再装点釉里红,犹如高雅的国画装点了色彩,更富有赏识性。青花釉里红装饰对瓷器的造型有广泛的适应性。艺术瓷的造型多为瓶类,其造型变化无穷,一般有大小、高低、宽瘦之分。同一器形,其上下的直线与曲线交替运用。其中以小口矮领丰肩下收,挺拔小底的梅瓶,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更是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它的俊俏秀丽宛如俊美的少女,能超越时空界限,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中外人士所喜爱。现代,箭筒以及各种夸张变化的造型,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无不妙趣横生。
釉里红的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釉里红诞生在元代景德镇窑,是在瓷胎上先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因红色在釉下,得名釉里红。其实,铜作为陶瓷器上所使用的釉料着色剂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出土的铅釉陶器上就已见身影,只因当时在低温氧化气氛中而呈绿色。根据考古出土的陶瓷碎片可知,唐代长沙窑就已尝试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以铜为着色剂的瓷器,但是由于产量稀少,胎质粗劣,色彩暗淡,烧制技术尚处于原始阶段。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繁荣时期,只可惜目前仍未发现任何窑场有烧制釉里红的痕迹,更别说是实物的出现,这很可能与宋人喜欢清新纯净、润洁高雅的素瓷有关。
通常所见的釉里红瓷器装饰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线绘(在瓷胎上直接用铜红料描绘线条图案,是最为常见的装饰方法)、拔白(以釉里红为底而空留出图案花纹)、涂绘(铜红料成片状、块状不规则的出现在瓷器胎面上)。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窑温要求极其苛刻,在高达1300多℃的高温中上下允许温差不得超过10℃,如果温度较低,图案成色就会带有黑灰色;反之如果温度较高,则颜料融化飞散,消失不见,在古代只有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窑工才能烧制出呈色鲜艳纯正的釉里红。正因为釉里红瓷器烧制废品率太高而成品率过低,故而显得弥足珍贵,有千窑出一宝之称。
望采纳,谢谢!
如今人们已知的只有几十件。釉里红为釉下彩,以金属铜为着色剂形成红色,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因为中国喜红,它的面世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器型完整无缺,老气十足。梅通体施白釉,白中略泛青,釉质细腻滋润,底露胎。主题纹饰和谐得体,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釉里红瓷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瑰宝,其烧制难度极高,存世量远少于同时代青花瓷器。我们知道,青花瓷器,其实是白地蓝花瓷器或者蓝底百花瓷器的俗称。而釉里红瓷器则是白地红花或者红地白花瓷器的俗称。
釉里红和青花瓷器不一样:
烧制釉里红绘画所需的氧化铜颜料,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竟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氧化环境下,釉里红呈现绿色,还原气氛下,釉里红呈现红色。今天景德镇没有化工原料的情况下,制备铜红彩料,采用的是烧铜花的工艺。通过把纯铜放在高温下煅烧产生氧化铜,再用利刃刮取磨细使用。
由于铜离子对烧成气氛极为敏感,在古代烧成高温铜红,最早属于窑变。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上。宋代,据说当阳窑,景德镇窑,定窑都曾经烧出过鲜红色,不过,仅仅见于历史资料,未见到实物。
元代瓷器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一个划时代意义。景德镇元青花瓷的精美成熟让人惊叹,元代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也放出异样的光彩。元釉里红的存世量稀少。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因而有自身的装饰特色。
元釉里红的胎质以二元配方为主,因高岭土含铁量不同,有白.灰两种倾向胎质,胎质细中见粗有火石红者居多,当时烧造釉里红窑温偏低,瓷胎常有生烧现象。由于使用含有铁质泥渣饼垫烧,器型底足多般有粘黑棕色砂。釉质明显可分二大类,一类影青釉,含石灰钙多,气泡明显,涂染装饰釉里红结合刻划纹饰多,如龙纹盖罐,玉兔纹玉壶春瓶。一类青白釉,釉中的氧化钙含量少,钠钾含量高,其釉里红发色相对稳定,用以线描类釉里红较多,如;开光花鸟大罐。釉里红与釉结合的要求非常高,故胎质配制不能坚硬,为不使瓷胎变形,古代艺人常用高岭土涂抹在器型内胎上,形成一种特别的胎质特征。釉面总的来说,灰青白色居多,正烧的釉里红产品釉色润泽,玉质感强。小件产品留有施釉过成中的手指印,大件为浇釉操作方法。整器观察器物釉面不呆板,有局部积釉痕迹。
区别是:色泽不一,红釉就是指烧出来是纯红色,釉里红属于窑变一种,很难烧出颜色一致的出来,随机性比较强,根据温度会有红里带黑,带绿,带紫等颜色。不是一种东西,红釉不包含釉里红。
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着彩,然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现有的出土资料和传世实物表明釉里红瓷器首创于元代景德镇。由于釉里红以铜红料为呈色剂,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
釉里红正常显色不仅与彩料中的铜含量和基釉的成分有关,并且对烧造的气氛和窑温的要求都十分敏感,配方和烧成条件的任何细小变化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因此发色纯正的釉里红瓷在元代很少见,大多是灰红色。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