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是什么级别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是什么级别?答: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审由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及中国建陶协会和国内强大的权威专家评审团,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共同对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业绩、杰出陶瓷艺术创作人员授予的国家级陶瓷艺术创作最高荣誉称号,是国家对其专业技艺与影响和业绩的全面认可,是引领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创作潮流的国家级大师,是具有中国陶瓷尖端设计和极高艺术水准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一个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李光亮
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朝兴 毛正聪 夏侯文 张绍斌 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石玄根 徐定昌 卢伟孙 陈爱明 陈显林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季银龙、徐凌、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亚、毛伟杰、毛丹阳、徐峻清、梅红玲、张 晞、杨建琴、陈先明、李邦强
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 季友泉、丁绍杰、余正青、吴学远、苏伟、龚伟康、陈永德等 徐朝兴 龙泉青瓷大师
徐朝兴 浙江丽水龙泉人。13岁辍学而学艺,从事青瓷艺术52年。 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 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 当之无愧的青瓷掌门人。
毛正聪 1940年10月出生于龙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原龙泉瓷厂厂长、总支书记、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龙泉县第九届人大常委、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从事青瓷艺术研究45个春秋。继承古老传统工艺,尤对歌窑文片艺术研究有新的突破,抽象形文片艺术,千奇百态,既象非象,作品别具一格。
夏侯文 江西省分宜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到龙泉瓷厂工作,从事青瓷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研究工作。他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几十年来创作设计了大量作品,并屡屡获奖。代表作品有:《双鱼洗》、《仿古莲花碗》、哥窑《龙纹盘》等。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3年被国家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张绍斌 字弘远,195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一个陶瓷世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多年来,对梅子青、粉青、天青、米黄色哥窑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青瓷釉色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薄胎厚釉、支钉架烧研制成功,圆满恢复了传统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成为瓷中精品,被誉为当代官窑。 作品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从宁静平和心态中生发出悟性灵感,融入手工拉坯,使每件造型独具神韵。而涅泥拉坯手法与构思造型的自然契合,也使作品在开片纹路上各呈风格。观张绍斌的青瓷艺术,清纯洗练,温润凝神,既印证着大千自然的本真淳朴,又透溢出人文历史的情怀内涵,正所谓“空谷清音”、“会意传神”。
卢伟孙 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 1962年生于龙泉。 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1983年毕业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 1992—1 993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1993年开创哥、弟纹胎瓷的新工艺。 1994年“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 1997年创建“龙泉子芦窑”。 2001年应邀日本东京举办青瓷作品展。 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 《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 2002年作品《天与地》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 2004年青瓷作品参加“第四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5年青瓷作品参加“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 。 2006年作品《春·秋 》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 获奖。《漩》获铜奖。 青瓷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第五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季银龙,1988年出生,浙江龙泉人; 剑瓷工场品牌创始人; 龙泉青瓷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 浙江省助理工艺美术师; 人称“龙泉青瓷界的活雷锋”,曾是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为龙泉青瓷在影视方面的合作与宣传推广作出不小的贡献;因为从小在龙泉长大,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2014年,毅然辞职回到龙泉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曾轶星,60年代出生,浙江龙泉人,写过小说,当过编辑,人称“半仙”,出生干部家庭,父亲曾是区委书记,母亲是供销社主任。曾轶星祖辈曾是龙泉青瓷界名人,祖籍宝溪乡。这里是龙泉青瓷发源地之一,在龙泉青瓷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自宋元以来极盛数百年的龙泉青瓷几近断脉,然而也就是这一时期,一批土生土长的宝溪青瓷艺人默默传曾着宝溪青瓷的窑火,曾轶星也成为其中一员。
王志伟,70年代出生,浙江云和人,喜欢古琴诗歌,收藏彩陶普洱茶 龙泉瓷。2003年开始纯手工制作青瓷。作品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第十一届“天工艺苑 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浙江省第二届陶瓷传承与烧制技艺评比银奖、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金奖、银奖。著有《瓷度》《经典汉文化元素--龙泉青瓷》《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无能使有钱人成为收藏家》《瓷语的碎片》等等。 在制瓷技艺方面,推崇向古人学习,十年来走遍龙泉大窑、溪口等地几乎所有的窑址,读遍所有关于龙泉青瓷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对龙泉青瓷的历史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见解。博览群书,尤其是对诗歌、哲学、文言文地热爱和大量阅读,练就了他对龙泉青瓷的独特视角。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对古代龙泉青瓷地深入把握,使得其作品深得南宋神韵,被誉为龙泉青瓷王阳明派,引领当代龙泉文人瓷流派。对于头衔,自觉面对龙泉大窑、面对南宋龙泉青瓷,永不敢自称大师,因而拒绝参与任何职称评定,坚持让作品说话!创作自我要求极高,非精品不以示人,备受文人、业内专家认同首肯。著名诗人、古陶瓷鉴赏家陈先发评价其:制瓷有大匠风范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院长
何炳钦,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陶艺》杂志副主编、中国《陶艺家》杂志编委。2004年10月14、1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 “东方之子”栏目,配合景德镇建镇千年,专题介绍何炳钦大师在陶瓷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何炳钦大师为中国的陶艺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的陶艺教育人才和陶艺创作人才,同时他从艺30多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陶艺作品和水彩作品,为中国的陶艺创作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何炳钦大师的陶瓷艺术作品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是造型简约、大方,装饰典雅、清秀。作品多取材自然界中的小鸟、小花和小草,刻意表现自然界的谐和、温馨的情调和生命的活力;作品采用图案化的装饰形式,利用图案中夸张、变形与变异等手法,给人以严谨、隽永、精致之感;作品多用淡雅的低纯度色调,给人一种清新,雅致、柔和的色彩美感。
何炳钦大师作为全国惟一的陶瓷艺术高等学府的学者,他承担着这一领域前卫性的研究工作,作为这一学科惟一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学术理论上的研究和在陶瓷艺术方面的创新更是肩负重任。而今,他把现代陶艺的理论研究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先后编著出版陶瓷艺术方面的箸作四部,出版个人画册一部,还为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美术全集陶瓷卷”编写评价文章近百篇。他通过对现代陶艺理论研究,创作了一批新观念的陶艺作品和环境壁画,从他的创作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仅表现出一种新艺术理念,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收藏家珍藏,并多次在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展出,引起巨大反响,多次应邀在香港、日本作陶艺表演。
汪洋号黄山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南昌理工学院客座教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劳动模范”获得者。1973年11月出生于安徽祁门,1994年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2008年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派遣随中国青年研修团赴日本访问研修,2010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现为中华全国青联委员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江西省青联常委、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景德镇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景德镇市珠山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政协委员。师从马颂良、孙其峰、关宝琮、霍春阳、何家英等著名画家。艺术传略及作品被编入《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作品集》、《首届中国画金鸡奖作品集》、《中国画名家小品集珍》、《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大展精品集》、《景德镇陶瓷全集》、《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百家》等画册,国画陶瓷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金、银奖。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江西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新民周刊》、《中国书画报》、《江西日报》、《辽宁日报》、《江西画报》、《涉世之初》、《中国陶瓷》等媒体报道。
广东省:刘炳,潘柏林,霍家荣,钟汝荣,吴为明
江西省:刘平,戚培才,舒惠娟,熊汉中,陆军,陆如,汪桂英,涂金水,曾维开
福建省:李达,柯宏荣,杨剑民
山东省:尹干,杨玉芳,李梓源,张明文
河北省:陈文增,刘希舜,刘长义,刘立忠
浙江省: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
江苏省:何道洪,李昌鸿,周桂珍,鲍志强
河南省:晋佩章
上海市:李游宇
重庆市:卢尚平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
北京市:陈烈汉、朱乐耕
上海市:罗小平
河北省:毕海波、范有祥、蒋和焕、刘冠伟、任双合、闫保山
河南省:郭爱和、晋晓瞳、孟玉松、苗长强、朱文立
湖南省: 丁华汉、黄小玲、李人中、李日铭、彭玲、孙新水、唐锡怀、汪宪平、温月斌、赖声贵、雍起林、钟放平、周益军、朱占平
安徽省:卢群山
山东省:董善习、何岩、罗晓东、吕泉、乔希儒、孙兆宝、王一君、阎先公
江苏省:曹婉芬、季益顺、李守才、毛国强、邱玉林、吴鸣、徐安碧、徐达明
浙江省:陈爱明、陈坛(石玄)根、陈凇贤、陈显林、蒋淦勤、卢伟孙、徐定昌
江西省:戴玉梅、范敏琪、蓝国华、刘升辉、聂乐春、宁钢、彭竞强、沈盛生、舒立洪、涂序生、涂翼报、徐江云、许爱民、袁世文、曾亚林、张正海、赵紫云、朱正荣
山西省:张福荣
陕西省:孙若鹏
福建省:陈桂玉、黄国荣、钱如珍、邱双炯、苏清河、苏献忠、许兴泽
广东省:蔡秋权、陈仰忠、封伟民、黄志伟、霍冠华、林道藩、林礼腾、潘汾淋、庞文忠、司徒宁、王龙才、吴维潮、吴渭阳、章燕明[3] 。
闻此噩耗,悲痛万分,然一切无法挽回一代巨匠安然驾鹤西去。这是一篇还未完成的文章,谨以此文沉痛悼念雍起林老先生。
——记中国陶艺大师雍起林专注毛主席雕像52年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时间回溯到1100多年前,一位叫作李群玉的诗人,来到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看到这幅景象,写下了当时长沙窑烧制陶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景象。
这一烧,不但让地处长沙市西北25公里处望城境内的古镇铜官,成为世界釉下彩的创烧地,同时开创了陶瓷业的辉煌时代。涛生云灭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
若干年后,笔者走进长沙望城铜官镇一座简朴的陶艺艺术馆。这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10月21日的陶瓷生产艺术馆,主要经营着艺术陶瓷及红色雕塑的制作与销售。
这个离铜官古街不远一处小院落,临街而建,路过的游客常常为玻璃橱窗里摆放的毛主席雕像而停下脚步。
“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做得太逼真了,太像了,我们被吸引进来看一看。”探访中,一位路过的游客说。
馆内陈列着上百尊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陶瓷雕像,有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英姿,有长征时期毛泽东的磅礴神态,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慈祥容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全国著名陶艺大师,曾任铜官美术陶艺厂副厂长的雍起林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礼物。
雍起林,1936年出生在望城铜官一个世代制陶的陶工之家。他自幼学随父艺制陶为生,12岁开始玩泥烧瓦、捏坯做缸,与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1960年,他被选送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一年后回到铜官陶研所工作,长期从事陶瓷艺术设计创造。铜官非常著名的炻瓷正是他从日本引进并进行改良研制的,因此,雍起林也被称为“铜官炻瓷的创始人”。
雍起林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铜官就是一片红色热土,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让雍起林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一直想着要创造一些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对毛主席的热爱。而用陶艺塑造毛主席的形象是雍起林能想到的,又力所能及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
我国是拥有悠久陶瓷文化历史的国家,形成了多种陶瓷风格,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现代陶瓷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影响,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陶瓷文化相对撞,运用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符号产生出了新的创作风格,在传统文化味道的基础上又彰显出现代化的新潮。雍起林认为,人物塑像的风格都是经过历练而形成的,只有通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他与陶瓷界的一些大师的观点不同,他的观点是“型为魂 釉为辅”。雍起林把一件件陶瓷艺术品比喻一个人,型是一个人的躯体,釉色是一个人的衣服,选择釉色主要是为了吻合型体的形象特征。
实际上,雍起林塑造毛主席像从1967年便开始了。那时,他调到湖南省毛主席塑像委员会工作,有幸结识了他的老师张松鹤先生。
张松鹤是我国著名的红色美术大师,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雕像、鲁迅著作封面浮雕、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毛主席雕像都是他的作品。雍起林认真向张松鹤学习、请教,1969年他成功塑造了一尊高达5米的大型毛主席陶瓷像。从此,雍起林走上了红色雕塑之路,“用双手敬塑心中的太阳”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在雍起林的书房内,我们看到了满满一书柜关于毛主席的藏书。“平时看得最多的就是毛主席的书,只要是有毛主席照片的,我都会买回来收藏。”雍起林告诉我们,毛主席已经成了他最熟悉的人,每个阶段的神情、动作、服饰,都烙印在他的脑海里。“为了这次献礼,我准备了很久,常常工作到忘了时间,但是有时突然闪过脑海的灵感能让我兴奋很久。”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塑造了百尊毛主席各个时期的雕像。
雍起林的三个女儿和女婿都继承了他的陶瓷雕塑技艺,构成了一个难得的“艺术之家”。三女儿雍应元从18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陶瓷雕塑。她一边对一个毛主席陶塑像进行精加工,一边告诉笔者:“最后一步的精雕一般需要三四天,而完成一尊陶艺雕塑,从塑形到最后的烧制,最短的需要3个月,长的可能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雍起林为传承铜官绝世陶艺,创作了巨形雕塑《铜官窑》,这件作品艺术再现了盛唐的商业文明。有外商出价20余万元购买,但是雍起林不卖,他要把《铜官窑》作为文化的传承,留给家乡。
今年85岁的雍起林,已在工艺美术行业陶瓷、雕塑领域历练了73年,专注做毛主席雕像52年,烧制陶瓷作品多达20000件。
红色雕塑收藏大家冯刚先生说,雍起林老先生一辈子投身雕塑领域,不辞辛苦,钻研毛主席像,历经五十二载的精进与心血的注入。毛主席像在雍大师的手中或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面容慈祥,心怀天下,这一切都是神情必现,惟妙惟肖。
以瓷为媒,与世界对话。雍起林说,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而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有创意的去传承和保护。陶艺它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尤其在这不平凡的年代,我们更要用特有传统文化来找到民族的自信。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曲调悠扬婉转、铿锵有力的一曲《红梅赞》,却饱含着无尽的泪水和凄凉。
2021年7月8日晚上10点左右,这座简朴的“雍起林陶艺艺术馆”触及到的每一个小小的角落,都隐含着蚀骨钻心的悲痛。
85岁的雍起林大师,哼着这首饱含壮志豪情的《红梅赞》离开了我们。“一片丹心向阳开”,那是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是雍起林老先生一辈子投身雕塑领域,匠心独运、刻苦钻研,历经五十二载的精进与心血的生动写照,更是为中华儿女传递“红岩精神”的率先垂范。
那一天,夏风细雨,轻吟浅叹。
雍起林老先生坐在即将完成的“十八洞村群雕——‘人民领袖爱人民’”前,用宝贵的生命坚持着、诠释着工匠人的使命和担当。
1、季益顺,196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紫砂行业协会壶艺专业委员主任,收藏监赏委员会主任。
2、何道洪,1943年出生于宜兴蜀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国家级高级工艺师。曾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习陶瓷相关课程,深研造型、装饰设计,涵养创作美学。
3、徐汉棠,1932年5月1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者。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1952年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景舟第一弟子。
4、蒋蓉(1919年~2008年2月19日),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蒋蓉作品曾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
5、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季益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何道洪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徐汉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蒋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顾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