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工艺特点
特点如下:
1、釉色洁白:德化白瓷的釉色与其他白瓷的釉色在白中泛黄不同,其釉色是一种洁白色,分为象牙白、葱根白、猪油白、孩儿红等,又被法国人统称为中国白。
2、质感凝脂似玉_德化白瓷的胎体致密,透明度高,釉色洁白,呈色温润如玉,凝脂似玉,达到了人们对瓷器追求玉器的质感的效果。
3、器型丰富∶德化白瓷的器型众多,有烛台、香炉等陈设供器,狮子、花瓶、侍俑人等冥器,盘、碗、杯等日用器等。
德化白瓷指的是烧制于德化瓷窑中的白瓷,而德化窑则得名于该瓷窑窑址位于德化县,德化白瓷最早创烧于宋代,兴盛于元、明两代,不仅是白瓷中著名的品种,而且还是瓷器中的一个标志性品种。
传统陶艺的特点如下:
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
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硼板等消耗量大。现代陶艺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陶瓷艺术创作就是一个运用物质媒介作为表现手段和载体,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象传达出来的制作过程。在形象地刻画与塑造中,现代陶艺家们追求着形象的单纯性、唯一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意念的完整性与静穆性的统一。造型形象的各部分之间,还必须保持和谐的比例关系,包括上下、左右、主次、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诸多关系。
形象的单纯性与概括性的统一。在形象地刻画与塑造中,现代陶艺家们追求着形象的单纯性、唯一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视觉形象性与心灵性的统一。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视觉形象性,尤其像现代陶艺,其视觉形象性更加明显,更加直观,它无需通过中介环节,才能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为欣赏者所把握,这是由陶瓷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书写的款字、色调都较深沉、无飘浮感。
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要点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瞅背”状。
一、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二、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三、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四、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五、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六、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陶瓷饰品有行云流水、斑斓夺目、五彩缤纷的颜色釉,色彩瑰丽、造型奇特、意境美妙,佩在指间、耳上、手腕、颈项,有一种光彩夺目的靓丽,有似宝石美玉、胜琥珀玛瑙的艺术效果,五彩斑斓、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冰纹釉,晶莹剔透、光泽闪烁的结晶釉等,还会使你感到釉色的美妙意境,充分展示冰与火般的魅力,这是其它首饰材质所不能替代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陶瓷材料的成形、装饰方法多样,通过设计者的双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景德镇陶瓷饰品赛宝石,似美玉,胜玛瑙,开拓了首饰设计的审美视野,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现代首饰的多种审美需求。同时景德镇陶瓷首饰可以算是一种新型的“绿色首饰”,佩戴于身体上,有益于人体健康;原料取材方便,可塑性高,设计空间大;成本低、价廉物美,益于首饰的大众化。
陶瓷饰品可以说是一种“绿色首饰”,原料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有研究证实,陶瓷对人体有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作用。陶瓷能够在常温下发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红外线,而且它发出的红外线与人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基本吻合,这样,当陶瓷接近人体时,就能产生共振现象。另外,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抛弃了传统首饰的保值观念,陶瓷首饰因此更加注重装饰性,更是首饰中的“一抹绿色”。
陶瓷饰品造型设计有独特的艺术视觉,陶瓷饰品表现形式有瓷花,瓷珠和瓷片等。品种有项链,手链,耳饰挂件,和家中小摆设等等。陶瓷首饰的制作流程从构思画图,雕捏,成坯,成型,晾干,补水,晾坯,上釉,烧制然后成品打磨,过程非常细致陶瓷,手工制作和贴花工艺不但是饰品有几只收藏,其中比较个性和精致的外形设计,综合了时尚,流行,创意,手工传统文化更是一大吸引,这是景德镇创新的突破境界。
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唐代瓷器的代表——青瓷的具体特点。如果拿青瓷和白瓷做个比较的话,我们一般说,唐代的青瓷的制作工艺更胜一筹。在唐代,青瓷的质感,美感,制作工艺方面一般都好于白瓷。唐代的青瓷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保留在中国青瓷的数量已经变得很少了,在瓷器市场上很难发现。相反的,青瓷在韩国的数量相对较多,几乎青瓷已经成为了韩国的国宝。
说完了青瓷在唐代的特点状况,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白瓷在唐代的特点情况。虽然在唐代白瓷的制作工艺不如青瓷,但是总体来说,白瓷的制作工艺也是很好的。在唐代的时候,制作出来的白瓷在色泽方面可以堪比白雪,而在唐代的时候,人们都喜欢朴素的东西,向往那种冰清玉洁,洁白无染的颜色。唐代白瓷的外形,颜色完全符合唐代人们的口味,所以自从白瓷被生产出来以后,就受到了唐代人民的广泛喜爱。
总体上来说,唐代的瓷器都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瓷器一般非常的饱满,让人看起来非常的光洁玉润。在色调方面,唐代的人民一般喜欢冷色调,这一点也体现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那个时候的瓷器在颜色方面让人看到后感觉清冷但是却不单调浮夸。在瓷器的外形方面,唐代的瓷器一般能够代表当时人们崇尚的和谐的社会氛围,所以那个时候的瓷器在外形方面一般比较圆和,并且十分的大气。让人看到后都十分的舒服。不得不说,唐代是一个瓷器十分发达的时代,除了青瓷和白瓷等,还有很多的秘色,黄柚等瓷器。但是唐代几乎每一件瓷器做工都是非常精致的,值得每一位瓷器收藏家收藏。
这种瓷器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各种条件,只是制作比较原始,粗糙,釉色不够
稳定,质量远不如后代成熟的瓷器。具体有如下特点:
(1)胎体:商代原始青瓷的胎体用
泥条盘筑法成型(即将泥条圈起一层层向
上堆筑作成器型),经过高温焙烧,胎质
灰白色,坚硬细腻,吸水性差,叩之有金属声。
(2)
釉质:表面通常施石灰釉,用
石灰石、草木灰等制成,釉色呈黄绿色或
青灰色,有玻璃质感。
(3)
器型:造型古朴稚拙,结实耐
用。常见的器型有大口尊、罐、罄、瓮、
钵、蓝和等。
(4)
纹饰:纹饰简单古拙,有的釉
下拍印几何形图案纹饰,如方格纹、云雷
纹、锯齿纹、网纹和弦纹等。
原始瓷的五大工艺特征:
第一,原始瓷的胎料已经开始使用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在3%以下。
第二,与陶器相比较,原始瓷是拉坯成型的。因为瓷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拉坯成型,尽管陶土也有可塑性,但其可塑性却远远比不上瓷土,所以原始瓷器物都是拉
坯成型,而不像大量的陶器特别是大件的陶器,大多是盘筑而成的。
第三,与陶器相比,原始瓷施釉,而陶器一般不施釉。原始瓷所施的釉基本上是青绿色的或者是青黄色的,即青中泛绿和青中泛黄的颜色。所以说原始瓷有时也被称
为原始青瓷,颜色较为单一,不如明清时期瓷器那么丰富多彩——黄釉瓷、白釉瓷、红釉瓷、绿釉瓷、彩瓷等等各色具备。
第四,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1000度。一般情况下,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陶器的烧造温度而低于后来成熟瓷器的烧造温度。西周兴盛起来的印纹硬陶的胎质比
一般陶器坚硬,印纹硬陶的烧造温度也很高,大约接近1000℃,但还是不如原始瓷器的烧造温度高。
第五,原始瓷的器型大量地仿制青铜礼器的器形。从吴越地区出土的原始瓷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原始瓷除了一部分生活日用器外,还存在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而在该地与原始瓷共存的印纹硬陶则不多见此类器物。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宋朝瓷器,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汉族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5、青花瓷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扩展资料:
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碗等。
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建筑一卫生陶瓷: 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等。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级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种易熔粘土制造。
精陶按坯体组成的不同,又可分为:粘土质、石灰质,长石质、熟料质等四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