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叶英挺的资料

喜悦的月饼
羞涩的鲜花
2022-12-31 16:37:30

叶英挺的资料?

最佳答案
独特的手套
小巧的哑铃
2025-08-16 18:46:06

叶英挺的青瓷人生

时间: 2006-03-10 13:56:21 | [<<] [>>]

--------------------------------------------------------------------------------

他,收瓷器27

他,发现了明初龙泉官窑

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以龙泉青瓷为专题的民营博物馆

叶英挺的青瓷人生

本报记者周晓华

2005年11月7日至9日,全国三十多位陶瓷考古界的知名专家云集丽水,据说这里发现了明初龙泉官窑,而发现者是一位叫叶英挺的民营博物馆馆长,他召开《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一部专著的首发式和“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专家论证座谈会,并组织专家们前往官窑遗址所在地“大窑”考察。

龙泉青瓷官窑自宋代以后,一直是个谜,因此,专家们大都是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来的,然而当他们踏进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亲眼看到展厅里的那些碎瓷片和修复器后都惊呆了,疑惑随即消除。

日前,笔者慕名拜访了这位带着传奇色彩的叶英挺,深为他几十年来收藏青瓷的故事所感动。

叶英挺在龙泉师范学校念书时,就迷上了龙泉窑青瓷。那是一个星期天,和几位同学一起出去玩,不经意间到了一家青瓷厂,看到泥土在机器的旋转中,在师傅的手里竟然变成一件件精致的器皿,觉得非常好奇,从此对青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时候,学校后山就有青瓷碎片,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跑去捡这些别人都不去注意的瓷片,有时候还在那里独自拉上一段二胡。假日里,他跑到山上去寻找古窑遗址,并自己摸索着把捡到的瓷片进行分门别类。

等到快要毕业的时候,叶英挺已收藏到担青瓷。要把它们从学校搬回老家那天,恰好下起大雪,而从龙泉到遂昌基本上是山路,山坳里的积雪没过了膝盖。他挑着沉甸甸的青瓷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被同伴扶起来时,他却直嚷着要看瓷器有没有摔坏。在冰天雪地里整整走了两天才到家,外婆见了心疼地责怪道:“这个傻小子,饭都吃不饱,还买这没用的东西。”

毕业后,叶英挺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了固定收入的他对青瓷更痴迷了,工资几乎都用在了收藏上。后来兄弟分家,房子什么的他全不要,就要了家里收藏的那些瓷器。

1982年,对叶英挺来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在公交车上巧遇一位老先生,他姓金,上海人,喜欢收藏。因为共同的爱好,叶英挺陪着金先生挨家挨户收集藏品。金先生也向这位热情的小伙子传授了他个人的收藏之“道”:如何以藏养藏,在收藏中获得经济回报。从此,他们成了忘年交。

叶英挺的藏品中有一尊南宋的佛像,这尊佛像大约高27厘米,做工非常精致,尤其是釉色,令人过目不忘,在造型上则采用了露胎修饰手法,而令人叫绝的是此佛肚子中伸出七尊小佛头,正是佛家所谓的“七情六欲”。这是在拜访一位老收藏家时,好客的主人拿出来给他看的,当时,他看得惊呆了。此后,这件形神色俱备的佛像时不时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一年多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向老先生提出是否可转让。老先生马上拉下脸:你不要提转让之事,这可是我们家的祖传之物。可叶英挺忘不了那惊鸿一瞥,于是隔三差五去看望老先生,希望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次老人生病卧床,叶英挺亲自给老人买菜烧饭,细心照顾,胜过亲人。2003年,叶英挺开始筹备私人博物馆,希望这件“心中有佛”珍品能作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老人回答:让我想想。几个月后,他终于得到了这件稀世之宝。为了这件瓷器,叶英挺整整等了三年。

收藏需要资金作保障,为了钟爱的青瓷,叶英挺毅然辞掉“铁饭碗”,下海开起了建筑公司。有了资金,他也开始“放眼看世界”,希望能追回流落在海外的青瓷珍品,为祖国的文物事业做点贡献。一个偶然机会,他看到一件龙泉窑青瓷大墩碗,经过多方打探,得知物主是一位89岁的美国人。于是他打电话给居住在美国的华人收藏家丘小君先生,希望能得到帮助。几经周折,这只大墩碗终于回到了老家。

去年4月份的一天,叶英挺在杭州古玩市场发现一批瓷片。这批瓷片器型庞大,胎质洁白,釉色肥润,刻花精美工整。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他,这应该不是普通的民窑器瓷片。于是连忙买回来仔细研究,结果惊喜地发现,这些瓷片与他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关注的明初龙泉窑精品十分吻合,更重要的是这些瓷片还与明初景德镇官窑器在器型、纹饰上不谋而合。于是,他跑到丽水学院图书馆找历史文献印证:这些瓷片是明初龙泉官窑遗物。之后,他进一步打探到这些瓷片出自龙泉大窑。经过实地考察,他找到了这个被埋藏了六百年的官窑窑址。这个具有颠覆意义的消息,轰动了整个陶瓷学术界和收藏界。

办私人博物馆是叶英挺多年的愿望。2001年,国家出台了允许个人开办博物馆的政策,他欣喜若狂,马上将建筑公司托付给别人,自己则着手准备办博物馆的审批手续。可是家人不理解,不赞成这个决定,周围还有人认为他是在故意炒作。但他并没有退却,以实际行动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4年,丽水市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在丽水市花园路怡景花苑会所诞生,这也是我国第一家以龙泉窑青瓷为专题的民营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于2005年11月7日正式开馆。一千多平方米的展览厅,展览着1000余件从三国到清代的龙泉窑青瓷,其中有数十件还是海外回流的青瓷珍品。中国青瓷研究专家朱伯谦老先生曾这样评价:“这些藏品不但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是丽水市古文明的一个缩影,是打开我国青瓷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海外“夺宝”, 叶英挺(行动计划四)

2006年5月,叶英挺凭其多年的经验和直觉,他深信在海外可以“夺宝”, 随叶英挺的行动计划,中国“淘宝团”赶赴香港、日本,几天下来斩获多多……。2006年5月9号,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从海外诈骗回来的市价达500多万的龙泉窑瓷器,只在北京住了一晚,10号便急匆匆地回到浙江老家。回家后这批瓷器就马上消失了……不久叶英挺也消失了!!!2006年底博物馆藏品及所有修复件被各债主连续连夜搬空,员工受牵连被打,相继辞职等等,十几名员工只剩下保安等三人,叶英挺电话号关机、叶英挺彻底消失。

笔者要问为什么叶英挺海外“夺宝” 诈骗可以得手?他又是怎么“夺宝”的?

首先叶英挺花了三十多万在北京某某博物馆(行动计划五的一部分)“准备” 2006年11月在北京,利用所谓的“龙泉官窑全国巡回展览”…… 计划更大的诈骗。叶英挺赶赴香港开始掀起“龙泉官窑全国巡回展览”新闻,在骗取海外爱国人的“展览”品后,叶英挺随着日本“淘宝团”和“龙泉官窑全国巡回展览”的幌子,斩获的价值500多万的龙泉窑精品瓷器……在叶英挺海外“夺宝” 诈骗得手后消失,海外爱国人生非常气愤!叶英挺给国外爱国人士和国际文博界敲响了警钟!

据笔者得到的可靠消息,海外爱国人目前正准备通过司法和上诉中央,一定要追回被骗走的的价值500多万的龙泉窑精品。

最新回答
碧蓝的荔枝
怡然的身影
2025-08-16 18:46:06

龙泉在西晋时便开始有烧制青瓷的瓷窑,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著名的龙泉窑系,为宋代中国最大的瓷业中心,前后辉煌了数百年。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代,“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来往如织。”

南朝

龙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黄釉,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证。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操作简单,制作粗糙。

宋代

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宋代庄季裕《鸡肋篇》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乞讨色,钱氏所贡,盖同于此。”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元佑七年龙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规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 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战争破坏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窑场最多最密、产品质量最优为大窑、金村与查田溪口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窑场28处,大窑村后有土名“官厂”地,民间传当时有“京官”住此监造青瓷。城东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窑址40余处。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

元代

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从南朝鲜新安沉船及非洲发掘证明,此时龙泉青瓷销量比宋时大幅度增加。龙泉境内瓷窑发展到330多处,大窑村仍为龙泉窑系中工艺造诣最高之地,是龙泉窑的支柱和骨干;在东区上严儿等村的元代窑址,还发现仿“哥窑”产品。从元大都遗址发现的元代龙泉青瓷和琉田(大窑村)、源口、安仁口等窑址的元代残器釉下刻纹饰中,有元代官府用文字“八思巴文”,文明除了大量的民窑外,已有部分官办或半官办窑场,烧制供奉朝廷器皿。后期,随着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其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明、清代

上述诸窑中的多灵敏仍在烧制。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当时供奉皇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处(丽水龙泉)等府烧造。”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正统年间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代表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为国内外艺术鉴赏家所收藏。成化、弘治以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海盗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一带瓷窑纷纷关闭,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带瓷窑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窑数减至160多处。

清初窑场所剩无几。清中叶,仅剩南窖、瀑云埠头村、青溪孙坑村等地70余座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唯孙坑村范姓窑技艺家传,坚持烧制至民国初期。成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国

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继之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青瓷。时有县城廖献忠、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李君义等。民国24年,陈佐汉曾将仿制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 ”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仿”匾。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1950年陈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运住苏联。此时宝溪一带民间窑厂里虽能仿制古龙泉青瓷,但人数不多,工艺落后,成品率极低,釉色优劣不稳。

活力的汉堡
忧心的火车
2025-08-16 18:46:06
龙泉瓷的仿烧与辨伪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根据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这种刻意的仿烧往往选择一种或者一类产品,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也有分属文化背景迥异的不同国家的。

国外仿烧龙泉窑产品成为世界性的现象。埃及的福斯他特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制陶业十分发达。中国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入,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仿烧大量的中国瓷器。仿烧龙泉窑的产品有北宋的划花篦点纹碗、元代的双鱼小盘、菊纹贴花碗。高丽瓷与中国的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莲花碗,烧造的方法为3个支钉烧造法,支钉的断面为白色。但它莲叶舒展的纹样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与龙泉窑的早期风格如出一辙,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源远流长。龙泉窑在南宋时期生产的平口长颈瓶、莲瓣碗,高丽瓷也有仿制,特点是釉色稍深、平底、支钉支烧。元明时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大盘,仿造它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等。伊朗所仿龙泉青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较厚重;2.胎、釉结合度较差,在口沿部分多有剥釉现象;3.釉色多为浅绿偏黄;4.釉中普遍呈现有淡红丝的现象;5.有部分出现干漆般的釉面;6.圈足上有乳丁状的突起物。

这些国外所仿的龙泉窑产品,因为采用的是当地的瓷土原料,使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烧造技术,尽管模仿的器物很明确,但只能达到形似而质不同的效果。同时这些仿烧的产品,以间接的方式传达出这个地区和时代的特有的产品风貌。因此,国外烧造的仿品与龙泉窑的产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南窑笔记》记载有仿龙泉窑:“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不)亚于古窑。”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张高乐、李君义以及龚庆芳、龚庆靖、龚庆平兄弟,八都吴兰亭、吴庆麟、蒋建寅、黄观光,木岱口徐子聪等亦仿制古青瓷。龙泉县长徐渊若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赝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民国34年(1945年),陈佐汉曾将仿古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仿”匾。陈佐汉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将民间发掘收藏之古龙泉青瓷器绘图100余幅,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1950年陈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作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献礼。民国时期烧制的仿古青瓷,工艺落后,成品率低,釉色优劣不稳,有的对仿古青瓷加以伪造,如南宋时期的蟠龙瓶,把龙纹堆塑成鹤纹,几可乱真的传世仿品这一时期也不多见。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1959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部门组成,在对龙泉窑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同时,龙泉瓷厂的研制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不仅使传统的龙泉青瓷获得了新生,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器物品种。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单身的长颈鹿
喜悦的书本
2025-08-16 18:46:06

一、徐朝兴

浙江丽水龙泉人。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

二、毛正聪

1940年10月出生于龙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原龙泉瓷厂厂长、总支书记、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

三、夏侯文

江西省分宜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被国家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四、陈坛根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2013年被授予“龙泉青瓷终身艺术成就奖”,丽水学院客座教授、龙泉古窑瓷研究所所长。

1949年出生于龙泉青瓷世家,1964年进入龙泉瓷厂工作,历任原料车间主任、技术副厂长、党组书记等职。

2004年在原料和釉料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突破,研究成功龙泉青瓷冰裂纹,使失传千年的龙泉青瓷冰裂纹制作工艺重放光彩。“龙泉青瓷冰裂纹制作工艺技术”获国家知识产权发明专利。

五、张绍斌

195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一个陶瓷世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泉青瓷“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