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买清代瓷器值钱吗
回答:不一定,70年代买清代瓷器不一定值钱,这要看你买的是清代什么瓷器,如果是极普通的、数量极多的家用清代瓷器,尽管有一定的年代,但也是不值钱的。如果你买的清代珍稀瓷器如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等,那是很值钱的。
5-10万
明代青花瓷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期间:洪武期间,永宣期间,成化后的明代中晚期期间。洪武青花瓷的出产,因该是元青花出产向明代过渡的交代期间,洪武青花的器形,技术,许多方面还和元代青花有相似的特色,所不一样的就是青花料不一样,元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料,青花发色有铁锈斑。洪武青花用的是国产料,青花发色暗淡,灰黑。
青花瓷器保养注意事项
清洗青花瓷的时候要用手洗,因为瓷器胎釉娇嫩,很容易被划伤。切忌不要使用粗糙材质的布清洗瓷器,以免瓷器表面被刮伤。如果使用洗碗机,请选择带有专 门清洗 瓷器功能的。
用水清洗瓷器,水温不要超过七十度,且不要长期将瓷器浸泡在热水中,以免对瓷器外部在成影响,影响瓷器美观程度。瓷器清洗完成之后,让其自然风干,或者用软布擦干,切勿放进消碗柜等烘干设备中进行除湿处理。
相对来说大清乾隆年制的瓷器是清三代瓷器里比较著名的品种。一般来说,它的价值仅次于康熙时期的瓷器品种,尤其是作为大清乾隆年制的官窑款的瓷器更加的珍贵了,您的这件瓷器如果是仿汝窑的瓷器品种,那么肯定是比一般的青花瓷器更贵,如果我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同类品种的瓷器,一般来说起拍价在百万以上,
是乾隆官窑的话也要看型凯氏什么彩,粉彩和珐琅彩瓷器价值最高,还有青花,泛红,釉里红,斗彩以及单色釉和堆塑孙慎瓷,价值都是不一样的,但卜散是是到代的乾隆官窑瓷器真品起步价都会在一百五十万以上。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目前是世界上价格最高的瓷器,乾隆时期粉彩镂空转心瓶陪瞎塌拍出的价格是5.5个亿,是迄今为止我国瓷器最高的价格,在乾隆时期我国瓷器发展到了顶峰,所以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如青花、粉彩、珐琅彩瓷器价值是相当高的,百万、千万、过亿都是有可能的
清代民窑青花瓷器价格,明清青花瓷器一般包含洪武到永乐、宣德时期,其中永乐和宣德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创造了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釉料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为主,以靛青为基调,胎大多比较白净,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图案纹饰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由于其制作的精美在拍卖市场上也独占鳌头,频频拍出高价。如2004年4月,《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在香港佳士得以4094.375万港元高价成交。2005年5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折技花果纹墩?》以3036万港元成交,这一部分的青花瓷器在市场上形成了整体价位高、高价作品多的特征。
洪武历经31年,在青花鉴定中,洪武按35年计算(包括建文朝在内)。洪武青花在器形、用料、纹饰等方面还保留着元青花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是元青花向明青花过渡的时期,也是明青花整体风格慢慢形成的时期。
与元青花相比,洪武青花中陈设类的瓷器减少,实用型的瓷器增加。这一时期的主要器形有碗、盘、玉壶春瓶、高足杯、菱口盏托等。洪武早期青花胎的瓷化程度不高,胎质疏松,釉色也不稳定;洪武中期以后,青花瓷质趋于好转,釉面光滑有质感。在纹饰上,洪武青花较元青花疏朗明快。纹饰题材以各种花卉为主,还有一些采用的是一笔点画的手法,简单而不失生动。
永乐朝前后历经21年,是明朝历史上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青花瓷的整体风格表现为端庄秀美、线条柔美流畅。自这一时期始,我国青花瓷生产进入黄金时期。
(1)器形种类
永乐青花除了以前常有的器形种类外,还新增加了一些,如三系把壶、双系小罐、双耳扁瓶、天球瓶、鸡心碗、多棱烛台、带盖豆等。民窑主要生产的是日常用瓷,如碗、盘、杯。官窑青花十分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
(2)青花瓷用料
永乐青花所用青料有国产青料和进口青料(苏麻离青)两种。前者颜色蓝中带紫,常用于民窑;后者呈纯正的宝石蓝色,常用于官窑。两种青料同时使用的情况在民窑中较为常见。
与洪武青花相比,永乐青花在胎釉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瓷化程度良好,使得胎体变薄,质地坚致,颜色也趋于洁白。另外,永乐青花釉面颜色稳定,较洪武青花更加细腻、光滑、润泽。
(3)纹饰特征
永乐青花的整体纹饰风格趋于疏朗明快,纹饰题材除了花卉以外,还有锦纹、波涛纹、花鸟纹、龙纹、凤纹等。人物纹饰并不是很多。永乐民窑青花纹饰以动物纹、花草纹为主,还有少量的文字装饰,如碗心的“福”、“禄”、“寿”字样。
在青花发展史上,永乐和宣德两朝常被视为一个单元。从瓷器风格来说,两朝青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谓“永宣不分”即是此意。当然,由于青花烧制技术更加炉火纯青,宣德青花在继承永乐青花的基础上,又有一些自己的特征。
(1)器形种类
宣德官窑青花器形较为常见的有贯耳瓶、抱月瓶、僧帽瓶、梅瓶、天球瓶、玉壶春瓶、葫芦形扁壶、八角烛台、高足碗、大罐、鸟食罐、鐎斗、炉、盘、杯、盏、笔盒、豆,等等。民窑青花以日用餐具为主,如碗、杯、瓶、罐。其中,瓶类青花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烧制工艺大大进步,一些精细之器与官窑相比毫不逊色。
(2)青花瓷用料
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主要是国产青料和进口的苏麻离青。有的单独使用,也有的将二者混合在一起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国产青料没有黑色的铁锈结晶斑点出现,烧制出来的青花多了几分优雅之态。二者混合使用,将进口料的渲染特性与国产料的轻描淡写结合在一起,烧制出来的青花色彩浓淡相宜,层次感较强。
宣德青花的胎体较前代相比更加厚重,质地坚硬度增加,颜色也更加洁白。釉色白中带青,有的还莹白闪亮。
(3)纹饰特征
宣德官窑青花的纹饰以缠枝花和折枝花最为常见,纹饰题材也趋向多样化,较为常见的有狮子绣球、竹石芭蕉、龙凤、松竹梅纹等。
相比之下,民窑青花纹饰较为简单,常见的题材有海水浪潮、缠枝花、缠枝莲托八宝纹。其中,缠枝莲托八宝纹为宣德时新创制,此后,作为一种常用的装饰图案,它又增加了几分道教的色彩。此外,宣德民窑青花首次用梵文作边饰,这种情况常见于碗类瓷器。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
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
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
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
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
。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
、海水、
、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
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
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一点资料:
民窑:明万历“兔子款”青花人物罐为例,1999年国内拍卖成交价在人民币2200元—3300元之间,但从古玩市场上看,可以远低于拍卖价的800元到1500元买到手。
官窑:《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在香港佳士得以4094.375万港元高价成交。2005年5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折技花果纹墩?》以3036万港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