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的主题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呈现?
主题是万年窑火千年瓷都-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形式是“陶之韵瓷之美”系列社教。这次活动以江西陶瓷器的形制、纹饰、釉料及功用为切入点,发掘陶瓷烧造背后的趣闻轶事,并重点介绍洪州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这三个江西陶瓷历史上不同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窑口,通过七期主题课程,让140组家庭饱览陶瓷艺术的视觉盛宴,增进对江西古代陶瓷文化的了解。
江西文化·巧夺天工,人间瑰宝—景德镇瓷器文化·现代新型陶瓷文化
从晚清到民国,景德镇瓷业处于萧条凋敝状态。这其中的原因,首先在于战乱与繁重的苛捐杂税,其次,景德镇瓷器生产每况愈下,还因其受到洋瓷的冲击。尽管如此,景德镇瓷业工人仍在艰难困顿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陶瓷文化。例如,清光绪年间,出现了介于水墨和重彩之间的釉上浅绛瓷,取代了古粉、彩粉的地位,浅绛瓷画面柔和淡雅,故称之为“淡彩”。又如本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珠山八友”,继承和发展了浅绛画法,创造了“落地粉彩”,荣获国际工艺品竞赛会金质奖章。此后,“珠山八友”又把浅绛山水加以粉彩化,使瓷绘工艺更具形象性,摆脱了以往瓷绘山水呆板单调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工业才得到全面的恢复与发展,从而使我国传统的陶瓷文化得到弘扬光大。从陶瓷生产状况看,解放后景德镇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从地质勘探、机械制造、瓷土筛选、窑炉安装、瓷用化工到陶瓷设计、交通运输、科研教育、市场信息等,相互联系、制约,相互协调、配套。由于有了一套完备的瓷业生产体系,因此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是过去任何历史时期无法比拟的。从新中国建立迄今,景德镇陶瓷产品有四项获国际金奖,在国内有八十七种陶瓷产品获各级奖。由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景德镇瓷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市场日益扩大,产品广销一百零四个国家和地区。
陶瓷文化在建国后另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新型陶瓷的出现,即传统的瓷艺与新科技结合而产生的新陶瓷制品,如高铅瓷、瓷介电容器、陶瓷滤波器、集成电路基片、声表面波器件、陶瓷微波三极管、四极管。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景德镇陶瓷工艺吸收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出陶瓷真空继电器、陶瓷快速真空继电器、超小型瓷介微调电容器、FC—10FT超高频大功率金属陶瓷发射管、FC—10FT微波陶瓷管、40CX系列金属陶瓷发射管等新型陶瓷制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畅销世界各地。在当今地球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景德镇瓷艺工人创制出汽车尾气净化器、工厂固定床废气净化装置等瓷制品,为净化人类生活环境做出了新贡献,将景德镇陶瓷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景德镇不仅出现了龙窑、马蹄窑、葫芦窑、景德镇窑等主要窑型,还出现了窑、彩色窑、等窑型。因为贯穿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窑型仍然是主要的窑型。
全世界都想知道的江西景德镇陶瓷历史的演变过程!
晚唐-南宋时期
在景德镇高窑址发掘中,兰田窑址前最先判断的龙窑出现时间为5台。由于对兰田窑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两个窑址,被确认为龙窑。因此,景德镇龙窑陶瓷历史可以判断为在晚唐、五代、宋代继续燃烧,龙窑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窑之一。
龙耀达建筑物和江南地区的斜坡上最先发现的是浙江上虞,是相对窑址。窑是沿着山坡建造的,由上而下,像龙一样,因此被称为龙窑,也被称为蛇木窑、蜈蚣窑。窑室分为窑头、窑床和窑尾三个部分,因为建在山坡上,所以产生很多火焰,温度上升快,同时燃烧面积大,产量高,因此从对手到明清时代南部地区堆积了很多。
龙窑结构简单,通常以茅草和茄子等为燃料。低负荷量、火焰吸力大,可以形成燃烧青瓷、永清字的恢复氛围。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紫业的兴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全世界都想知道的江西景德镇陶瓷历史的演变过程!
图片模糊,建议替换或删除×
龙窑是依山而建的,所以有一定的坡度,如何选择坡度是建窑的关键。龙窑身体起到烟囱的作用,本身产生的泵从窑头和柴洞向窑内呼吸空气,与燃料燃烧,坡度越小,拉力越小,反对力越大。
龙窑的长度一般没有规定,一般根据需要加长窑,窑越长,体积越大,产品燃烧得越多。但是窑的长度决定燃烧周期,短的窑燃烧周期越短,反之亦然。
龙窑的宽度要与单发电厂相适应,以便调节窑的抵抗力和氛围。
江西文化·巧夺天工,人间瑰宝—景德镇瓷器文化·清代丰富多彩的釉上彩
清代陶瓷器的产地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景德镇仍然以其瓷都的地位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发达程度。
清初,景德镇的制瓷业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不仅民窑,甚至官窑也不例外。顺治朝,宫廷曾几次指派景德镇烧造龙缸、栏板等,但都没有完成。直到康熙十九年左右,景德镇的制瓷业才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的景德镇又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清初人沈怀清说:“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朱琰《陶说》卷一)。乾隆初,唐英在《陶冶图说》中记载当时的实况说:“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清代景德镇瓷器的烧制,总的看,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最能代表和反映清代陶瓷特色的,应是其丰富多彩的釉上彩。
釉上彩创制于宋代,到了明代,釉上单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但是,明代釉上彩往往因嫌色彩单调而和釉下青花相结合,称为青花五彩。到了清代,釉上彩颇多创新,极为丰富。约略可分为民间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等品种。
清代的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蓝彩烧成的色调,其浓艳程度能超过青花,而康熙时的黑彩的光泽,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更加强了绘画的效果。因此康熙釉上五彩就显得比明代的单纯釉上五彩更娇艳动人。它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而且康熙五彩所有的色彩比明代大大增多,这样,在五光十色的画面中往往起着增加富丽娇艳的效果。
常见的康熙民窑五彩有杯、碗、盒、罐及凤尾尊、棒槌瓶与大盘之类的器皿,其图案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到束缚,题材分外丰富多彩,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大量采用以戏曲、小说题材的人物故事画为主题,其中以描绘武士的所谓“刀马人”最为名贵。这些人物的画风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老莲)的影响,线条简练有力,以蓝、红或黑色勾勒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种鲜艳的彩色,给人以一种明朗感。后人把它和雍正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相比,就称它为“硬彩”,又称“古彩”。它鲜明透彻,线条有力,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
康熙五彩除了白地彩绘外,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黄、绿、黑地及米色地等。官窑器中特别珍贵的有“康熙御制”款的珊瑚红地五彩器。五彩常用的彩料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等若干种。利用这几种主要颜色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浓淡和不同色调的彩色来,能够大体上满足彩绘各种人物、花卉、鸟兽和自然风景的需要。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但是在清宫中并无“古月轩”之名,很可能是讹传。
珐琅彩瓷器创始于康熙年间,大多是盘、壶、碗、瓶、盒、杯等小件器,专作宫廷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康熙时,由于所用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同时又有较强的色彩立体感。雍正以后,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更趋精进,已经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而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用珐琅彩料描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了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它开始于康熙时期。初创时的粉彩器比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珐琅彩中所见到的胭脂红,其他色彩大多仍沿用五彩的做法。到雍正时,无论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雍正粉彩的特点是由于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由于粉彩的烧成火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为娇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
粉彩的颜色由于掺入粉质,有柔和的感觉,又因为粉彩比五彩的烧成温度低,瓷器烧成后其色彩在感觉上要比五彩柔软,所以有“软彩”之称。粉彩所用的颜色种类远较五彩为多,而彩色的多样化必须要有洁白的胎地作衬托,才能显出它的艳丽。雍正的瓷的胎土洁薄,釉汁纯净,出窑后的加工处理也十分讲究,底足极其光滑细腻,很多雍正粉彩瓷器瓷胎之白且薄正是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雍正粉彩瓷器的图案画面主要是花卉画,也有人物故事和山水画。在白胜霜雪的瓷面上,数朵绮丽彩花,婀娜多姿,其中尤以胭脂红色的秋海棠为绝艳。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总的来说,尽管秀丽淡雅已不如雍正,但仍有大量精致的工艺品。在彩绘工艺上,凡胭脂红花朵大多勾茎,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渲染。锦地、蓝地、黄地开光粉彩的制作逐渐增多,至于像胭脂红地粉彩,金地粉彩,黑漆嵌金银丝开光粉彩等都是比较珍贵的品种,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兼用粉彩和珐琅彩装饰工艺的瓷器。从图案花纹看,乾隆时期的粉彩器有渐趋繁缛的倾向。
“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等色为主要色调,只不用红色。这种素三彩的制作在明代已经开始,至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素三彩瓷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彩色除了黄、绿、紫外,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传世的康熙素三彩中有一些以黑、黄、绿或紫各种地色的三彩大瓶,往往四面开光,彩绘花鸟,过去评价极高,其中赝品居多。
汉唐以前,各地陶瓷发展在国内各地区别不大,进入汉唐后,江西以洪州窑为代表,开始进入国内陶瓷制造的第一梯队。而汉唐战乱,开始了北方向南方移民的序幕,江西经济也因此而受益。
进入宋元时期,政治中心南移和移民,江西经济吸收到了巨大的营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江西教育在这段时间取得巨大的进步,在全国独树一帜。而陶瓷也随着上述因素进一步发展,加上蒙古游牧民族文化的流入,江西一改以往迎合南方喜好的青瓷而加工白瓷及青白瓷,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中获得了突破,开始显现引领陶瓷发展的趋势,并奠定了官窑的基础。
到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官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并取得政府提供的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陶瓷发展达到了巅峰,全国独领风骚。陶瓷也成为江西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江西经济也迎来了辉煌时期,江右商帮闻名遐迩。
为何陶瓷与江西经济发展相伴相随,共兴衰?因为这两者发展都取决于国家给予的人与财力,国家的命运造成了人与财力向江西倾斜的现象,这也是地方发展体现的是国家战略意志。而国家战略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既取决于内部因素,也受外部因素影响。命运就是这样,充满未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