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小导游介绍宁阳磁窑历史
磁窑镇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境东部,距离南京和北京的距离同是540多公里,被日本人和德国人称为"中京",北隔大汶河与岱岳区相望,人类文明的大汶口文化就是发源于磁窑,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市,东连华丰镇,西部自北向南为蒋集镇、葛石镇。2001年2月,南驿镇并入。总面积163.15平方公里,辖96个行政村,12.04万人,该镇为泰安市计划单列镇,泰安市交通枢纽,泰安市南部城镇体系核心,山东省中心镇,宁阳县工业经济中心。磁窑镇主要街道:府前街,车站街,财源街,太平路,文化路,工业路。
历史沿革
"磁窑镇因唐宋时期古磁窑址而得名。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于现镇驻地置钜平县治,属泰山郡。隋朝钜平并入宁阳,属泰山郡。宋元设巡检司。明、清两朝设太平社、太平镇、太平集。清末民初设太平镇、太平堡、钜平镇。1942年划归泰宁县,1950年设丁平乡,1956年3月磁窑归宁阳,1983年设磁窑镇,1985年撤区并乡镇,南驿区的磁窑镇、齐海乡与蒋集区的花观乡合并,设立磁窑镇。2001年南驿镇并入。"
( 摘自《山东省历史文化村镇 泰安》第271页-磁窑镇,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9年第1版第1次印刷)
折叠编辑本段磁窑前景
晋中南铁路为磁窑发展带来山西充足的煤炭资源,莱芜丰富的铁矿资源,日照港丰富的出口优势,临沂丰富的商品扩散物流优势,为磁窑发展重工业,出口加工业,农产品外销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
鲁义姑义却齐军的传说。磁窑的人文文化还体现在公而忘私的品德及淳朴的民风上。据汉刘向《鲁义姑姊传》记载,鲁义姑,南驿村人,春秋初期,齐军侵鲁,至郊外见一妇人抱一子,领一子,落荒而逃。当齐军追至其后,妇人慌忙丢下怀中的孩子,抱起领着的孩子向山沟跑。
齐将疑之,策马拦其路,问“你为何将抱者丢下,领者抱起?”。妇人道:“原先抱的是我的儿子,领的是兄长的儿子,在生死关头,我一个弱女子,难保子、侄俩孩的安全,我宁愿丢掉自己的亲骨肉,也要保住兄长的儿子”。齐将听之甚为钦佩,叹曰:“鲁国不能侵,一个平民百姓就能舍己救人,朝中的大臣就更明大义了”。遂使臣告之齐君,肯请退师,齐君允之。使鲁国免遭一场劫难。
鲁君闻之,赐予妇人很多财帛,并尊之为“鲁义姑”。汉宣帝刘询下诏赐在爵山北侧建“鲁义姑姊庙”,内塑义姑像,并设庙祝。汉夏侯学创始人夏侯胜,明京兆尹王贤、礼部侍郎薛瑄及翰林院大学士许彬等历代名人赋诗颂扬鲁义姑,且许多地方也建起鲁义姑庙。现有资料可查证的鲁义姑姊庙分布于全国13个省、43个县。
“牛衣相激”的故事。西汉忠烈侯王章,钜平人,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生。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王章在妻子夏侯氏的鼓励下,结伴赴京城长安求学。他们住在破庙里,以蓑衣草苫(即“牛衣”)取暖,身在困境,仍矢志不渝地苦读,演绎出一段“牛衣相激”的历史典故。
王章为官后,忠于职守,疾恶如仇,敢于揭发弹劾当时被称为“虎口、龙鳞”的辅政大臣王凤,被王的奸党陷害入狱。在刑讯逼供时,王章破口大骂,触柱而死。汉哀帝时,为其平凡昭雪,谥忠烈侯。后世赞誉他“若探虎口,径批龙鳞”的忠烈精神。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西汉政治家 王章
赤眉军首领 刘盆子
汉末文学家 刘桢
魏国名将 于禁
折叠文化遗址
(1)堡头遗址
为大汶口遗址磁窑部分,位于磁窑镇堡头村,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6米,距今约四、五千年,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丰富的遗存。堡头遗址共发掘墓葬133座,陶窑1座,出土文物1800余件,另有大量动物骨骼。
在堡头遗址发掘的陶窑为马蹄形,门略向西南,有乱石封严,窑鼻以上残碎,顶部距现在地表约1米左右。窑身三分之二在遗址原来地面以下,径1.83米。窑鼻局部残塌,仅存西北一角,上面遗存一些陶器,均为挂红衣的细泥红陶。鼻上有圆形火眼,径0.1米。窑底前低后高,呈斜坡形,正中3条火道,中间1条直通总火道,左右两条回曲为"弓"形,火道与总火道相通。窑膛前有一燃火洞,高0.9米,前宽后窄,洞门高0.5米,宽0.4米。
墓葬形制为长方竖穴土坟,一般四壁较为整齐,除一座墓葬为南北向外,其余全部为东西向。最大墓长4米多,宽3米多,小的仅1米左右,宽不到半米。在133座墓中,128座有人体骨架,单人仰身直肢葬最普遍,亦有侧身葬,偶见有俯身葬和曲肢葬。主要是男女单独埋葬墓。在成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中,为男左女右。其中晚期的一座墓,男性骨骼居正中,女性骨骼则居正穴一侧。
随葬陶器的墓占发掘墓数的96%。早、中期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器形美观,有鼎、豆、壶、背壶、罐、杯、(此处一字见传真件) 、尊、盆、瓶、钵、盉、匝、盔等。陶色红、白、灰、黑共存。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白、黑陶大量发现,兼有精美的彩陶。随葬石骨器,以石器居多。一般制作精细,棱角整齐,通体光滑,刃口锋利。农业生产工具有扁平长方形琢穿或管穿有孔石铲、剖面椭圆形石斧、断面近方形或长方形石锛和石凿、石刀、石矛、石、石磨棒、砺石渔猎工具有骨矛、骨镖、鱼钩、骨镞纺织和缝纫工具有石纺轮、陶纺轮、骨棱形器、骨针、骨锥、角锥,骨针最长的17.2厘米,最细直径1毫米,且一端有穿线孔装饰品、雕刻工艺品有白色大理石、翠绿色玉石、绿松石制品、月牙形束发器、象牙梳、臂环、指环、骨牙雕刻物等。一件用松绿石镶嵌的呈三角形骨雕筒,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松绿石镶嵌工艺品。各墓随葬品数量极不平衡,多寡悬殊,质量优劣差别大。少的只有1件简陋器物,多的达180余件,制作精致,质料贵重。个别墓中有极贵重的玉石和象牙制品。男性工具较多,女性有纺轮和装饰品。成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中,随葬品的安置偏于男性一侧。在随葬品中,还有数量不等的大量家养猪骨。少的有半个猪头骨,多的达14个完整猪头骨。
1974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和济南市博物馆发表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内称:"堡头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墓群揭示的材料表明,母权制日益崩溃,父权制逐步确立,贫富分化,财产私有的迹象已很明显。氏族社会这种新的矛盾出现,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即建立在财产公有基础上的氏族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将逐步到来。"堡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钜平故城
汉高祖时置钜平县,属泰山郡。后汉为侯国,晋仍为县,北齐省。该址位于磁窑镇西太平、前丁家庙两村。东西约400米,南北约450米。城墙仅存东北、西北两角,用黄土夯筑。城东北角高6.5米,径50米,世称"烽火台"。西北城角残高3米,东西长约37米,显露出直径9-13厘米的夹棍眼。东南城角地面以下,夯层明显,夯筑坚实,夯层厚7-15厘米,夯窝圆形平底,窝径3.5厘米,深0.3厘米,窝距3-4厘米不等。城内出土丰富的汉代板、筒瓦片等建筑材料。该故城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西太平瓷窑址
该窑址位于磁窑镇西太平村周围。窑址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瓷片随处可见。以村西的"窑货顶子"、村东南的"瓦砟子地"和村东北的"窑沟"瓷片最集中,堆积厚度1-2米。瓷具以碗为主,次为罐、盆。白瓷居多,且施护胎釉,兼有酱色釉、黄绿釉等。纹饰有刻花、划花。窑具较复杂,有方形垫板、窑柱、三角支垫、垫圈、垫饼和点支等。该窑创建于唐、盛于宋、废于金、元。1985年秋,山东大学与宁阳县文化馆在西太平村东、北和海子河以西,进行联合钻探、发掘。掘出半地穴式烧柴窑炉3座,其中晚唐五代2座,北宋1座。另有作坊遗址及宋代墓葬各1处。北宋窑炉结构完整,为我国北方古瓷窑址所罕见。该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境内还有其它32处较大的古瓷窑址。
折叠2010年新特色
山东沃克控制阀有限公司阀门生产项目由磁窑镇引进,主要开发生产具有山东省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阀门系列产品,项目达产后年可生产控制阀5万台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税收1500万元。
今年以来,磁窑镇按照县委确立的"双带动"发展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全面完成今年任务这一目标,上下同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1-5月份,全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工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32.2%。
磁窑镇积极做活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挖掘潜力三篇文章,依托宁阳经济开发区、磁窑化学工业园两大平台,围绕化工、机械、服装、石材四大产业,按照"抓好在建的,招好待进的,管好现有的,争好上级的"四个好目标,全力抓好大项目建设。目前,总投资1.1亿元的亿兴商贸项目、投资5800万元的乙醛肟、投资7800万元的上海申泰食品等6个重点项目相继签约投资2.1亿元的C型钢复合彩钢板、投资1.7亿元的沃克控制阀等重点项目先后开工投资5亿元的20万吨硝酸铵、好客植物油加工、济宁高科化工、德力尔汽车起重机制造精密机床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磁窑镇交通发达,京沪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京沪高铁、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纵贯全境,设有京沪铁路磁窑站,山西中南部铁路泰安南站,蒙馆公路、朝柴路横穿东西。
磁窑镇也是著名的化工农药基地。2006年,该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96万元,农牧产品总量达到55458吨,完成工业增加值4226万元,同比增长57.5%,民营经济税收1425万元,同比增长35.3%。该镇共有各类学校15所,在校生5976人,专任教师453人。乡镇卫生院床位210张,专业技术人员295人,村级卫生室47所,其中甲级卫生室32处,乡村医生184人。 磁窑镇矿产资源丰富,名优特产众多。大汶河优良建筑用砂储量丰富西、南部山区花岗岩类建筑石材广泛,东北部石灰岩裸露地面另有大量的陶土、耐火土、砖瓦用粘土、石英石等矿藏资源。三叶虫化石(俗称燕子石)、生姜、大周西瓜、中华寿桃、汶香等名优特产,产量丰富、声名远播。镇内有山东海化魁星化工公司和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其著名产品三聚氰铵和神农丹,远销四方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2万吨/年神农丹(涕灭威)生产装置世界第二、亚洲唯一山东海化魁星化工公司三聚氰胺年生产规模4.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2年,规划31平方公里的山东磁窑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成为泰城--磁窑经济隆起带的重要节点,目前已有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落户该区。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县的大部分,全县500亿的GDP,开发区要完成300亿以上,随着投资的继续增加,数字还会继续上升。
西汉政治家 王章
赤眉军首领 刘盆子
汉末文学家 刘桢
魏国名将 于禁 (1)堡头遗址
为大汶口遗址磁窑部分,位于磁窑镇堡头村,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6米,距今约四、五千年,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丰富的遗存。堡头遗址共发掘墓葬133座,陶窑1座,出土文物1800余件,另有大量动物骨骼。
在堡头遗址发掘的陶窑为马蹄形,门略向西南,有乱石封严,窑鼻以上残碎,顶部距现在地表约1米左右。窑身三分之二在遗址原来地面以下,径1.83米。窑鼻局部残塌,仅存西北一角,上面遗存一些陶器,均为挂红衣的细泥红陶。鼻上有圆形火眼,径0.1米。窑底前低后高,呈斜坡形,正中3条火道,中间1条直通总火道,左右两条回曲为“弓”形,火道与总火道相通。窑膛前有一燃火洞,高0.9米,前宽后窄,洞门高0.5米,宽0.4米。
墓葬形制为长方竖穴土坟,一般四壁较为整齐,除一座墓葬为南北向外,其余全部为东西向。最大墓长4米多,宽3米多,小的仅1米左右,宽不到半米。在133座墓中,128座有人体骨架,单人仰身直肢葬最普遍,亦有侧身葬,偶见有俯身葬和曲肢葬。主要是男女单独埋葬墓。在成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中,为男左女右。其中晚期的一座墓,男性骨骼居正中,女性骨骼则居正穴一侧。
随葬陶器的墓占发掘墓数的96%。早、中期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器形美观,有鼎、豆、壶、背壶、罐、杯、(此处一字见传真件) 、尊、盆、瓶、钵、盉、匝、盔等。陶色红、白、灰、黑共存。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白、黑陶大量发现,兼有精美的彩陶。随葬石骨器,以石器居多。一般制作精细,棱角整齐,通体光滑,刃口锋利。农业生产工具有扁平长方形琢穿或管穿有孔石铲、剖面椭圆形石斧、断面近方形或长方形石锛和石凿、石刀、石矛、石、石磨棒、砺石;渔猎工具有骨矛、骨镖、鱼钩、骨镞;纺织和缝纫工具有石纺轮、陶纺轮、骨棱形器、骨针、骨锥、角锥,骨针最长的17.2厘米,最细直径1毫米,且一端有穿线孔;装饰品、雕刻工艺品有白色大理石、翠绿色玉石、绿松石制品、月牙形束发器、象牙梳、臂环、指环、骨牙雕刻物等。一件用松绿石镶嵌的呈三角形骨雕筒,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松绿石镶嵌工艺品。各墓随葬品数量极不平衡,多寡悬殊,质量优劣差别大。少的只有1件简陋器物,多的达180余件,制作精致,质料贵重。个别墓中有极贵重的玉石和象牙制品。男性工具较多,女性有纺轮和装饰品。成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中,随葬品的安置偏于男性一侧。在随葬品中,还有数量不等的大量家养猪骨。少的有半个猪头骨,多的达14个完整猪头骨。
1974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和济南市博物馆发表的《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内称:“堡头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墓群揭示的材料表明,母权制日益崩溃,父权制逐步确立,贫富分化,财产私有的迹象已很明显。氏族社会这种新的矛盾出现,透露出一个强烈信号,即建立在财产公有基础上的氏族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将逐步到来。”堡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钜平故城
汉高祖时置钜平县,属泰山郡。后汉为侯国,晋仍为县,北齐省。该址位于磁窑镇西太平、前丁家庙两村。东西约400米,南北约450米。城墙仅存东北、西北两角,用黄土夯筑。城东北角高6.5米,径50米,世称“烽火台”。西北城角残高3米,东西长约37米,显露出直径9-13厘米的夹棍眼。东南城角地面以下,夯层明显,夯筑坚实,夯层厚7-15厘米,夯窝圆形平底,窝径3.5厘米,深0.3厘米,窝距3-4厘米不等。城内出土丰富的汉代板、筒瓦片等建筑材料。该故城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西太平瓷窑址
该窑址位于磁窑镇西太平村周围。窑址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瓷片随处可见。以村西的“窑货顶子”、村东南的“瓦砟子地”和村东北的“窑沟”瓷片最集中,堆积厚度1-2米。瓷具以碗为主,次为罐、盆。白瓷居多,且施护胎釉,兼有酱色釉、黄绿釉等。纹饰有刻花、划花。窑具较复杂,有方形垫板、窑柱、三角支垫、垫圈、垫饼和点支等。该窑创建于唐、盛于宋、废于金、元。1985年秋,山东大学与宁阳县文化馆在西太平村东、北和海子河以西,进行联合钻探、发掘。掘出半地穴式烧柴窑炉3座,其中晚唐五代2座,北宋1座。另有作坊遗址及宋代墓葬各1处。北宋窑炉结构完整,为我国北方古瓷窑址所罕见。该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境内还有其它32处较大的古瓷窑址。 山东沃克控制阀有限公司阀门生产项目由磁窑镇引进,主要开发生产具有山东省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阀门系列产品,项目达产后年可生产控制阀5万台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税收1500万元。
今年以来,磁窑镇按照县委确立的“双带动”发展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全面完成今年任务这一目标,上下同心,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1-5月份,全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工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32.2%。
磁窑镇积极做活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挖掘潜力三篇文章,依托宁阳经济开发区、磁窑化学工业园两大平台,围绕化工、机械、服装、石材四大产业,按照“抓好在建的,招好待进的,管好现有的,争好上级的”四个好目标,全力抓好大项目建设。目前,总投资1.1亿元的亿兴商贸项目、投资5800万元的乙醛肟、投资7800万元的上海申泰食品等6个重点项目相继签约;投资2.1亿元的C型钢复合彩钢板、投资1.7亿元的沃克控制阀等重点项目先后开工;投资5亿元的20万吨硝酸铵、好客植物油加工、济宁高科化工、德力尔汽车起重机制造精密机床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北方在六大窑系里有定窑、钧窑、磁州窑和耀州窑。南方在六大窑系中有两个,一个是浙江的龙泉窑,还有是江西景德镇窑。
龙泉窑主要是以青瓷为主,龙泉青瓷在北宋后期开始走向兴盛,到南宋和元代早期达到了高峰,最有代表性的是梅子青,像青梅一样,釉色非常好。景德镇窑,主要是烧青白瓷,又叫影青瓷,是介于白和青之间。景德镇窑一旦形成之后,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条件,独步了整个窑业,宋代之后就是景德镇窑的天下了。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汉族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这些地区宋代属河南漳德府磁州,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动多姿的鱼间窑以独特的创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国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并创造一系列的装饰纹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础上,又创造了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烧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宋红绿彩。单以上两项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赋予创造性的磁州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划、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纹刻划等等。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影响着后世。特别是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象。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一直以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以今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一带瓷窑为代表,当时属磁州,故名。这一窑系乃历史悠久,规模冠于北方的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如河南鹤壁集窑、当阳峪窑、扒村窑、曲河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白地黑花”,即以黑色造成的强烈对比来装饰器物,是磁州窑系装饰工艺的最醒目的特点,因而构成了粗犷豪放、气魄宏大、线条简洁明快的独特风格。其器物造型追求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富于浓烈的乡土气息。胎体较为厚重粗糙,但表面大量施用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因而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觉。主要器物有瓶、瓮、罐、壶、盆、碗、盘、妆盒、枕、灯、香炉以及各种动物玩具等。 江西景德镇在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制越窑系青瓷,北宋时期,始创“影青瓷”。影青瓷又名青白瓷、隐青、罩青,是一种由白瓷向青瓷过渡的瓷器。其釉色近白,只在积釉处显出湖绿色的青色,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此种瓷器胎薄、釉细、纹饰精美,产销量很大。北宋中、晚期,是景德镇影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以湖田窑产品为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胎质洁白细腻,器壁极薄,呈半透明状态。釉色青白,光泽度强,透明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