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将瓷砖是哪里生产的
广西梧州藤县。
在这个地方,有个专门生产瓷砖的工厂,这个工厂就叫瑞远企业,这个企业名下就有勇将瓷砖,这个企业就位于广西梧州藤县。
瑞远陶瓷瑞远企业位于“中国陶都”之称的广东佛山,生产基地座落在风景优美的广西梧州市藤县中和陶瓷工业园,建设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园林式建陶工业园。岭南浔江江畔,苏东坡曾以“上苍独爱岭南地,遗下浔江一明珠”。
广西禾康陶瓷有限公司是2014-01-1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广西梧州市陶瓷产业园中和集中区B7地块。
广西禾康陶瓷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504220907041311,企业法人吴仁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西禾康陶瓷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建筑陶瓷砖生产、销售。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西禾康陶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1、佛山陶瓷生产基地:
佛山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行业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早期粗放式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环保压力。从2007年开始,就以“宁舍几百亿GDP也要把环境搞好”的决心,关停转移了300多家污染较大的陶瓷企业,仅留下60多家陶企在本地实现清洁生产,持续开展环境执法治理。
2、黄冈市黄梅瓷砖生产基地
杉木乡被称作黄梅“景德镇”。该乡有6家规模以上陶瓷企业、14条陶瓷全自动生产线,年产值30亿元。“陶瓷作为传统材料,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陶瓷企业都在升级改造生产线,天成陶瓷还准备新上无机非金属陶瓷项目。
3、广西梧州市陶瓷产业园: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已有5家陶瓷企业的33条生产线成功点火并试产投产,每日几十万块瓷砖“新鲜出炉”。另有4家陶瓷企业的基建、安装等工作也紧锣密鼓进行。中和集中区总体规划2.1万亩,规划建设陶瓷生产线200条,年产值将达200亿元,配套物流业产值达100亿元。
4、黑龙江依安经济开发区:
黑龙江依安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陶瓷工业区规划面积10.84平方公里,拥有长江以北储量最大的230亿吨砂质高岭土矿,石英砂储量达100亿吨以上。产品涵盖日用工艺陶瓷、外墙劈开砖、内墙砖、室内地砖、广场地砖、陶瓷刀具、特种陶瓷等,填补了黑龙江省陶瓷产业空白。
5、山西阳城陶瓷工业园:
阳城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陶瓷产业,斥资数亿元兴建陶瓷工业园,引进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江西等地客商入驻,全县建成21家大中型现代化建筑陶瓷企业,形成年产2亿平方米的生产规模,以建筑陶瓷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阳城国际陶瓷城为抓手,以陶瓷产业配套项目为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佛山:中国产业重镇兴起“绿色制造”浪潮
参考资料来源:国际在线-黄梅新材料产业紧盯高质量:从“一片瓷砖”到百亿产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广西最大陶瓷生产基地建设探秘:白土变“真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国瓷都”依安:两年内打造10亿级陶瓷产业集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山西阳城亮出新名片 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生产销售基地
目前已有新中陶陶瓷、新舵陶瓷、瑞远陶瓷、宇豪建材、中意陶瓷、宝富利陶瓷、宏俊陶瓷、佳和美陶瓷等13家陶瓷企业入驻中和集中区,总投资100.9亿元,建设151条陶瓷窑炉生产线,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220亿元。截至2012年1月底,园区建成和在建瓷砖生产线70条,其中已有65条瓷砖生产线建成、投产,5条瓷砖生产线正在进行调试,产品种类有抛光砖、瓷片、仿古砖、耐磨砖等,2012年计划新建瓷砖生产线15条。园区注重引进采用高新科技和知名品牌的陶瓷企业,加快陶瓷配套产业及商业物流中心建设。
中和集中区的建设对促进梧州高岭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升梧州建筑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陶瓷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产业分工和集群,推动我县及梧州经济的提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司地址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古城路6-9号2楼
公司名称 广西明阳环保纸模制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明阳工业区
公司名称 广西南宁荣焱飞工艺品厂
公司地址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化路6号
公司名称 好竹园创意空间绿化
公司地址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平路8号
公司名称 广西都安千藤编织工艺厂
公司地址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八仙开发区西南二街35号
强牌陶瓷总部位于广东佛山,企业拥有20多年陶瓷墙地砖生产历史,拥有佛山和梧州两大生产基地。
资金雄厚,设备先进,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绿色陶瓷智造企业。
荣誉满满见证光辉成长。自成立以来,强牌曾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中国环保产品认证”、“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长期与国内外大型原料供应商、设备提供商保持合作,严格执行精细化的生产管理和品质控制,国际化高端生产设备和技术成为强牌产品品质的坚实后盾。强牌产品涵盖大理石瓷砖、QPlus大板、现代仿古砖、纯净厨卫砖、高级玻化砖等多个品类,秉承“全屋设计·服务到家”的管家式服务理念,竭诚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家居设计和产品服务。
协嘉瓷砖场地是广东佛山。
协进瓷砖始建于1993年,总部位于广东佛山,目前,协进在福建、广东、广西建有3大生产基地,以非凡的制造成熟度,成为众多消费者行业投资者熟知的品牌。
佛山市协嘉陶瓷有限公司于2014年2月在“中国建筑陶瓷之都”创立了“协嘉陶瓷”建材品牌,公司以专业生产大板,瓷抛砖,柔抛大理石,通体大理石,瓷片等。
协进陶瓷品牌拥有广东肇庆、福建泉州、广西梧州三大大生产基地,其中广东肇庆基地总厂面积占地约26余万平方米,拥有三组国际先进的瓷片窑炉、一组全抛釉仿古砖窑炉及整套抛光砖生产设备,完全自主生产。而福建泉州占地600亩和7条全自动生产线,正在兴建的广西生产基地、占地40万平方米的,建成拟投放6条生产线。
协进陶瓷拥有数十台大吨位压机、干法布料系统、意大利数码立体喷釉机、(17通道)喷墨印刷机等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均为业界领先水平。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和积累,协进陶瓷已经成为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重点骨干品牌之一。
协进陶瓷始终专注于每一片砖的传承与发展,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依托自有三大工厂产业体系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行业的前沿技术。
文/城市情报社原创出品,欢迎关注!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珠三角一些“三来一补”制造业陆续出现了向外迁移。
2008年,广东启动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战略,由此,珠三角开始出现了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浪潮。
根据南方日报报道2008年—2015年,共有7万多家企业被淘汰出局,当然这个可能还只是非常保守的数字,实际可能不止这些。
从转移出去的产业类型上,陶瓷、电镀、纺织服装、皮革鞋业等出现了全产业链向外转移。
从转移的目的地上看,湖南、江西、湖北承接到珠三角产业转移数量最多,而与广东语言、文化相同的广西却“颗粒无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人说,广西不愿意对接广东,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广西就开启了东融的步伐。
2004年广西主政者提出了“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思路,与今天广西提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战略如出一辙。
当年广西率庞大的党政代表团访问广东,谋划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在广东实施“腾笼换鸟”的前夜,广西在梧州召开全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积极谋划承接珠三角产业。
2010年,覆盖玉林、贵港、梧州、贺州四市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
2012年,两广省级合作平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启动建设。
可以说,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上,广西反应最快、与广东走的最近,但取得的成效却最不理想。
湖南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于2011年设立,但在2013年承接到产业转移项目(1293个)和到位内资金(1528亿)上就超过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如今,湖南稳扎稳打,将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升级为湘西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而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广西已经很少被提及, 很多人甚至已不知道它的存在 。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西片区的发展也不理想,截止今年6月,累计注册企业515家,投产企业只有43家,注册和投产企业数量还不及湖南郴州经开区多。
更令人不解的是,广西东融的“桥头堡”梧州在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经济停滞不前。
同一时期,湘南的郴州、永州、衡阳三市经济总量、工业规模却在不断壮大。为什么广西东融成效不佳?
两个问题值得反思 ,一个是广西在发展战略摇摆不定,总是把握不住时机。
主要表现在广西既想做好“沿海”文章,又想做足“沿江”的文章。
这种矛盾心理让广西顾此失彼,东融的决心和力度打了折扣。以广西的财力也根本支撑不起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的战略。
此外,在东融上,广西也是多线作战,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没搞好。
如今又主推贺州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和玉林“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这种“猴子捡西瓜”式的心态让广西无法专心做好一件事情。
第二、广西低估了公路和普铁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普铁的运量大,既能运人又能载货;而高铁只能载人,对拉动物流、工业发展作用有限。
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广西交通投入的重点主要在西江航道扩能升级和高铁建设上,对陆路交通的发展缺少相应成体系的布局。
这一时期,兼顾货运功能的柳广铁路迟迟未能开建、对接广东的高速公路屈指可数,境内的国道、省道更是破烂不堪。
相比之下,广西高铁、内河航运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广西高铁通车总里程一度高居全国第一,西江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
广西优先发展高铁和内河航运对于经济发展却起了反向作用。
广西工业基础薄弱,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提升以后,大宗原材料源源不断的向珠三角输送,为下游企业做配套。
此外,南广、贵广、南昆高铁通车后,桂西北、桂东南人口外流进一步加剧。
如果说两广合作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莫过于粤桂扶贫协作了。广东多年无私的支持和援助,为广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贡献了力量。
单方面开建柳广铁路、南深高铁广西段,加大通往广东高速公路建设力度。
然而,广东段都还停留在“纸上规划”阶段,工程何时上马、何时通车仍是个问题。
产业合作上 ,两广共建省级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广西片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广东片区无论是征地、道路建设都非常滞后。
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五方面23条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广西片区已落实16条,而广东片区只落实了11条。
从入驻企业数量来看,截止2018年11月(在公开资料能查到的最新数据)试验区入驻重点企业达到350家,其中广西片区291家;新注册企业219家,其中广西片区215家。
目前 ,东融似乎只是广西“一头热”,广东的热情并不高。并且,广东很可能不跟你广西玩了。广东当前的战略重心在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加快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今年6月广东出台支持湛江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意见,加快湛江崛起,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发展。从广东在湛江重点布局看广西沿海的发展困局
在此背景下 ,粤琼(徐闻)特别合作区已提上日程,随着广东战略方向的调整和海南加快建设自贸港,粤琼合作必定会进一步升温,届时粤桂合作又将何去何从?
二、凭什么融? 接前文所讲,为什么珠三角的产业更倾向于转向湖南、江西,而不是广西?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珠三角经商的湘赣籍企业家众多。
他们对家乡有情怀,在外功成名就了,希望回家乡做点事情,荣归故里。
以大湾区龙头城市深圳为例,在深湘赣两省籍企业家群体不仅规模大,还创办了许多知名的企业。
相比之下,广西籍企业家群体要小很多,我在深圳,听到最多的商会是潮汕商会、湖南商会、江西商会,但极少听到广西商会。
另据第三方平台贝壳发布的数据,广西人在大湾区购房的比例也远低于湘赣两省,这一定程度折射出高收入人群也偏少。
对于非本地籍企业家,如果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投资,他们一点会考量营商环境、产业配套、物流、人力成本、市场潜力等各方面条件。
其中,营商环境是最大因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显示,广西的营商环境在全国31省中处在最低等级。
我没对广西营商环境做过深度调研, 但我问过一些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的老板 ,为什么更愿意去湖南江西设厂,而不是广西?
很多人回答说对广西比较陌生,对湖南江西更为了解,在湖南江西设厂,既可以兼顾本地市场,还能北上打开全国市场。
偏技术类的企业,在湘赣两地设厂,也更容易招聘到相应的人才。
三、能融多久? 去年“湾企入桂”签约项目金额超万亿,乍一看,好像广西招商引资成果非常不错,但先别高兴的太早。
项目签约完后、还要经历资金到位、开工建设、建成投产等几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会黄掉一批项目。此外,这些项目投产后,能在广西停留多久?
有多少能够扎根,又有多少能真正当地创造出GDP、贡献税收?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正所谓,当初的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深。2010年制造业代工巨头富士康与南宁签约,声称要助力南宁打造世界级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10年过去了,南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还没突破800亿,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也不过1000亿出头。
与南宁同年签约富士康的郑州,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超5000亿,全市形成了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现在,南宁已经很少宣传富士康了,反而开始捧起了瑞声 科技 。
无独有偶,年初我到北海 旅游 调研 ,当地人告诉我某科进驻北海已经十余年了,当初说能为北海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但是我看这里面的工人可能还不到1千人。
随后,他旁边的一大片地,你看到的这些地都是某科的,占地非常大,号称北海史上最大的工业项目。
我回来查了一下资料得知,某科是深圳企业,在全国多个城市有投资,其中长沙项目总投资240亿,占地约1200亩;郑州项目总投资400亿,占地1000多亩。
然而,某科在北海投资为540亿,产业用地就达到1万亩。这究竟是在发展产业还是在圈地?
另外,我在梧州某县调研还看到 ,“猴子掰玉米”,捡一个掉一个的承接产业现象,正在这里上演。
梧州是广西的东大门,也是东融的最前沿,这些年承接了不少广东陶瓷厂、纺织厂过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这些被珠三角淘汰的落后产能,在梧州却被当成了“宝”。
走访中,当地人带我参观了一个工业区,说这里面有很多陶瓷厂都是从广东搬过来的,以前最热闹时,有几百家企业,现在冷冷清清,倒闭了不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几公里外的地方,又看到当地正在兴建另一个转移产业的园区,挖掘机轰轰作响,热火朝天。
据我观察, 所谓广东转移过来的企业,很多只是把几条生产线或生产基地部分转移过来而已,研发、总部、销售市场仍然放在珠三角。
这些“外来和尚”对当地并没有归属感,不可能形成持续性投资,一旦土地、劳动力、环保等生产成本水涨船高时,人家说撤离就撤离。
那么,又是什么吸引他们过来广西投资?
一个是招工比较容易,用工成本相对低一些;最重要的是当地出台了诱惑力的优惠政策。
广西有着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税收政策,这几年又大力东融,邻近广东的几个城市都出台不少优惠政策。
诸如 ,标准厂房补贴、总部企业认定奖励、厂房包装修,头三年免租金,后三年减半;税前三年全免,后三年退60%等招商手段层出不穷。
这种血拼式的政策,让企业得到了“便宜”的同时,也无形中扭曲了市场信号,加剧了各县市之间的财力比拼。
如果东融引进来的这些产业不能及时投产,形成良性的贡献,对当地将会是个“灾难”。
广西对接大湾区,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生产力靠拢是非常必要的。
但关键是学什么?对标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学习大湾区先进的理念才是广西应该融入的精髓。
这几年,广西东融的成果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过来投资的上市公司、大企业较少。二是全产业链转移过来的并不多;三是转移过来的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居多。
招商引资思路仍然停留在 “捡到篮子都是菜”的阶段上,大湾区淘汰什么产业,广西就去接什么,其结果反而会拉大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本土优势产业发展广西的投入却不够,湖南、江西已形成极具规模的本土龙头产业集群。
云南、贵州也都在把传统优势产业发扬光大,而广西的优势产业却不断的走下坡路,这是非常值得深思。
此外,单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是很难实现长远发展的。早些年天津滨海新区依托央企投资,经济一时风光无限,如今潮水褪去,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知名企业,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
相比之下,广西立足自身,培育本土明星企业,强龙头,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培育适合本地特点新的经济增长点,辅以招商引资,补链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去年,我在《坐拥西部出海口,GDP却被云南 历史 性超越,广西到底落后在哪?》文中说过广西米业大有可为。
2020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超110亿元,带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到电子商务、文化 旅游 ,无不涵盖其中。
像粉业这样的特色产业,广西还有很多,只是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罢了。
城市情报社:专注城市经济领域,欢迎点赞关注!
应用及常用规格
通常在商场、超市、宾馆等大面积的大厅里使用较多。
规格有300*300的卫浴类和400*400、500*500、600*600等。由于此类型砖耐磨性强、硬度高,因而砖体较脆,折损率较高,所以除特殊定制外,市面上所售常用规格较小。
耐磨等级界定
耐磨等级根据莫氏硬度的级别分为以下十级:
1级滑石,2级石膏,3级方解石,4级萤石,5级磷灰石,6级正长石,7级石英,8级黄石,9级刚玉,10级金刚石
莫氏硬度级别越高,耐磨水平相应越高,物理性质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