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中的5位人物
秦皇:秦始皇,统了一中国,奠定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汉武:汉武帝,其大一统战略对汉王朝的兴盛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功不可没。
唐宗:唐太宗,巩固多民族的国家,被尊称为“天可汗”
宋祖:宋太祖,基本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成吉思汗:武功卓著,建立地域庞大的蒙古汗国。
秦皇·嬴政
汉武·刘彻
唐宗·李世民
宋祖·赵匡胤
成吉思汗·铁木真
主席的这首词,可谓是绝世独立,作为咏物词,它超凡脱俗,作为抒情词,它横亘古今。当然了,脱离背景评论作品,就是空中楼阁,空言而已。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首沁园春的理解和感受。
中央红军自1934年10月开始长征,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为北上抗日,红军在1936年2月进行东征,5月退回陕北,《沁园春·雪》即作于1936年2月。此处有柳亚子先生的原话“次韵和毛润之初行陕北看大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可作为证据。
1945年秋,应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和谈。柳亚子先生向主席索句广为流传的《七律·长征》(因柳亚子先生想编纂一部《民国诗选》,而柳所知道的《长征》是社会上流传的,恐有错误,所以柳向毛求证索句。)。
但毛并没有抄录《长征》给柳,而是手书《沁园春·雪》赠给柳,柳看后大惊,并和词一首《沁园春》,并把两首《沁园春》交给了《新华日报》(新华日报为我党的报社),准备发表。然而考虑到国共正在和谈,周总理担心有人会借用此词炒作,于是暂时并未发表主席的词,而是把柳亚子的和词发表了。
毛词发表后,社会反响太大,蒋介石震怒,让陈布雷组织了一批人在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开始“围剿”毛的《沁园春·雪》。(因为在蒋看来,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我党也组织了一批人与他们“战斗”。
国民党方主要人物有:易君左、杨依琴、董令狐、王新命、吴诚、老酸丁等。
共产党和进步人士方主要有:柳亚子、郭沫若、聂钳弩、陈毅、邓拓、黄齐生、崔敬伯等。
他把我党领导的军队视作草莽,把毛主席比作石达开、宋江一类的人物,还劝我们“悬崖勒马”、“放下屠刀”,这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他污蔑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杀吏”的“黄巢”,而把国民党的军队美化为“坑兵”的“白起”。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要“大漠孤烟,生擒颉利”,要生擒毛主席,还说“一念参差,千秋功罪”,呵呵,也不知谁才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随后民主人士、著名诗人聂绀弩也填了一首《沁园春》:
“惯驶倒车,常骑瞎马,论出风头手段高。君左矣,似无盐对镜,自惹妖娆。”驳斥易君左开倒车,骑瞎马,乱出风头,真是大快人心。
随后,郭沫若也发表和词:
“说甚帝王,道甚英雄,皮相轻飘。看古今成败,片言狱折。”,寥寥几语,就把那些说毛泽东有帝王之心的人怼了回去。“岂等沛风,还殊易水,气度雍容格调高。”,你们懂什么呀,这一首《沁园春》不知比《大风歌》、《易水歌》格调高多少,哈哈,真真一张巧舌。“红船满载,王师大捷黄巾再起,蛾贼群骚。”,两个典故,驳斥了国民党对我军的污蔑。“叹尔能言,不离飞鸟,朽木之材不可雕。”嘿,纵然你能言善辩,也不过是飞禽走兽,朽木不可雕。
“抬望眼,盼山河收复,忍见娇娆。”八年抗战,损失的是国家,你们与其在此言之凿凿,还不如多想想如何争取和平。“天碎也,看今朝如此,还看明朝!”看看你们这个样子,我对当下是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有好好期盼未来了,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呀!
第一首,充分肯定和赞扬了毛柳二人的唱和。
第二首,驳斥了国民党文人的小人嘴脸,说他们是“根深奴性,玷辱风骚”,还劝他们要“革面洗心,迷途知返,大众仍将好意招”。“不如是,看所天倾覆,殉葬崇朝。不然的话,只能成为蒋家王朝的陪葬,真是大快人心。
论战的结果是不仅没让毛“身败名裂”,反而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了毛的才能,文人墨客更是对毛另眼相看,可以说,蒋真的是适得其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认为, 一首好的诗词,固然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还要有饱满、精美、凝练的语言作为支撑。人们品评一首好诗词,通过反复吟咏、一唱三叹,不仅要看到它所反映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要看他是如何表达的。
从文学形式上看,《沁园春》是古典的词牌名,有严格的格律和字数限制,主席的这首词,格律严谨,只有“成吉思汗”一句稍不符合,但人民地名,偶然出律,无伤大雅。正如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节中黛玉所说:
又 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 :
文学要适应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早已成熟的词牌来描写向现代社会生活就显得有些不着调,但如果能熟练地掌握这种古典的文学体裁,病使用它为新时代的人民生活服务,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那他的价值就极其重要。
而毛主席在谋篇布局中的成熟的手法就更是值得我们长久学习的。
上片:
“北国”三句,言简意赅,通过“冰封”、“雪飘”就把北方的冬天描绘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千里”和“万里”这两个具有夸张和想象的量词的衬托,一派冰天雪地的图像就显现在眼前了。
“望长城”七句,用一个“望”字领格,一个对偶,两对鲜活的比拟,把想象中的景象和现实中的美景紧密结合起来,山活了,高原也活了,不仅活了,还带有律动的节奏感。
“须晴日”三句,以一个成语“红妆素裹”唤醒了一位“美人”,这位“分外妖娆”的“美人”就是这绝美的山河,秀丽的江山。
下片:
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千百年来,这壮美的江山才引得无数的英雄、无数的王侯将相,为之倾倒、为之折腰。这过片是如此的浑然,是这么的自然,由对美好景色的描写而引发对古来帝王的议论,真的是完美无缺。
接着以一个“惜”字领格,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古代伟大的帝王,毛主席有其独特的视角,他不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般对他们百般恭维、也不像凡夫俗子一般对他们盲目崇拜,而是逆向思考,发现他们身上的缺陷,“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三句,既肯定了他们的武功,又否定了他们的人文素养,而且使用了“略输”、“稍逊”、“只识”三个程度很轻的词汇,尺度把握的非常到位。
“俱往矣”三句,情绪直转而上,一扫万古,折入今天,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青史留名的故事,那些盛极一时的人物,都已经深深地埋在了历史长河中。
“数风流人物”,还得看今朝啊,这么多优秀的共产主义者,这么多舍生取义的共产主义战士,正在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着、努力着,我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啊!
1958年底,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毛主席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这是一首咏物词,按照毛主席自己的说法,雪代表的是几千年的封建主义,而千里、万里的冰天雪地,正是封建主义的肆意涂抹,正是当下的浑浊世界中充满的各种压迫和剥削,而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想一下当时的状况,红军刚经历过长征,损失较大,正处在革命的低潮,而毛主席有如此的豪情和信心,有如此成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有多么的难能可贵。
从整体上来看,一气呵成,雄浑奔放,从上片的江山美人过渡到下片的品论人物,看似异军突起、别开生面,实则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正如柳亚子先生的和词中所写“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这应该是算是最贴切的评价了。
此词引发的这一场文化辩论,不仅让社会各界对毛主席本人有了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也让那些对中国共产党不甚了解或者 一知半解或者存在疑虑的民主人士对中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一场文化论战的胜利,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的。
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推行白话文,写新诗,对于旧有的古典诗词是一种很强烈的冲击,而毛主席,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有为青年,也作为一个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他没有完全地抛弃了古典的诗词学,而是批判性的继承,选择性的保留,这一点,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有重要意义的。
再者,单纯从词学的角度来看,毛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词自唐产生,盛极于宋,明代陷入了低谷,到清代,幸有纳兰容若、朱彝尊等的继承,重新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晚清以后,秋瑾、王国维等人虽说也不乏佳作,但总体都是呈现下滑趋势。而毛主席的出现,又一次迎来了词学的小高峰,比如主席的其他词作《沁园春·长沙》、《忆情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浪淘沙·北戴河》等等都是一时佳作,我认为,他代表了近现代词学的最高水平。
原文:
沁园春·雪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白话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关键字注释: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
风流人物在词的内容上指的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
而在词的意思上是指中国一切爱国者,一切劳苦大众,一切愿意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的人。
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无产阶级革命者等等。
《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
扩展资料: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参考资料:沁园春雪-百度百科
沁园春雪原作者:近代词人毛泽东所作。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原文节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扩展资料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创作背景: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沁园春·雪
上阕是写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
下阕写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的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北国风光”是上阕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扩展资料: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 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请出历史人物,并非为了回到历史。对于中国历史中最杰出的五位帝王,他用了一个“惜”字,余者如晋武帝、隋文帝、朱元璋、清圣祖……就更加不值一提。他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对封建君主深怀蔑视,对官僚风气深感忧虑。甚至于,他发动了那场文化大革命,要把一切封建意识和落后思想彻底地清除干净。
毛泽东一生不慕富贵。青年时代,他就写下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帝王之位对他而言何足挂齿!他视察大江南北,从不带家属。他住中南海,亲戚都不许住。他的孩子坐公共汽车上学,在公共食堂吃饭,长大后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也没有一个当官的。连他的稿酬也作为党费来管理,不曾留给子女和亲戚。
毛泽东一生不图享乐。长征途中,他始终坚持步行,和普通战士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尽了各种艰难困苦;延安时期,他住在两间窑洞,所有的财物是一卷铺盖、一顶蚊帐和几件衣物;建国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饮食只要求粗茶淡饭,睡衣上竟有73块补丁;困难时期,他主动地节衣缩食,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风流人物在词的内容上指的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而在词的意思上是指中国一切爱国者,一切劳苦大众,一切愿意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的人。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无产阶级革命者等等。
《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所作的。
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扩展资料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