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襄阳发现元祐二年款磁州窑瓷器

平常的煎饼
幸福的帅哥
2022-12-31 12:41:01

襄阳发现元祐二年款磁州窑瓷器

最佳答案
活泼的戒指
烂漫的向日葵
2025-08-20 19:53:12

熊新发

        北宋瓷器上有年款的十分稀少。前不久,在抗击疫情刚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收藏市场有所恢复,我也从朋友处得到了两件书写有“元祐二年"年款的瓷器,对北宋时期古襄阳的繁华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一,发现经过始末。第一件是磁州窑白底黑色文饰的元祐二年双鱼图执壸。

此壶系多年前朋友串乡铲地皮时在宜城境内所获,放置多年,年前拿出来展示。我见到此物眼前一亮,元祐二年书写流畅,有宋人书法之韵味。双鱼图完全是写实画法,一对鱼儿在水草中漫游,栩栩如生。执壶高13公分,腹径10公分,底径5公分。双鱼图宋代人十分喜爱,这是铸有双鱼图的宋代铜镜。

用鱼纹做装饰起源很早,最早见于西安半坡文化彩陶盆。

我收藏有一件出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的玉器鱼纹水盂。

      第二件是磁州窑黑底剔黄釉梅瓶。

一面是“元祐二年九月十二日州西赵家造供张家用"文字,从字里行间我们充分感受到商品经济在北宋时期的活跃,短短18个字,既有年月日,又有制造商,还有使用者。一幅活脱脱的广告词。另一面图案为北宋训熊图。在通体黑釉的梅瓶上用黄釉简单数笔,勾画出用粗绳捆着脖子,拴在地上木桩上十分可爱的憨态可掬的大笨熊。这件梅瓶是我在收获第一件执壸之后,发现襄阳附近的一位朋友在2014年发出的售卖贴。还好,东西还在,就此拿下配对了。此梅瓶高31公分,腹径13公分,底径8公分。这种图案宋人应用较多,在大英博物馆现藏有一件北宋磁州窑剔花训熊图瓷枕。

      两件器物都与饮酒有关,都是装酒的容器。使人不得不想到古人饮酒的潇洒。唐朝诗人贺知章、王之涣、杜甫、李白四位好友,一次在一起饮酒赏月。席间,有人提出以圆月酒杯为题句,联不上者不得喝酒。贺知章先吟出第一句:“一轮圆月照金樽。”吟罢,他斟了一杯酒。王之涣续吟第二句:“金樽斟酒月满轮。”随即,他也给自己斟了一杯酒。杜甫先斟了一杯酒,放在自己面前吟道:“圆月跌入金樽内。”下面该李白了,只见他慢条斯理伸手将三杯酒全端在自己面前一饮而尽,然后哈哈笑着吟道:“手举金樽带月吞。”另三位诗人大笑不已。这个历史典故写出了酒文化的深远有趣。也为我这两件藏品增添了无限情趣。

        二,为什么元祐初年在瓷器上出现纪年款识。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枚宋哲宗发行的钱币“元祐通宝“铁母钱。

这枚钱币收藏于九十年代末期,从宜宾市教育学院袁玉书老师处购藏。后来结识了四川自贡收藏家周先生,他说是他亲手从一堆出土的宋钱中选出。这枚铸造铁钱的母钱比较珍贵,大家知道钱文是谁写的吗?元祐通宝,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1093年)铸行,篆书、行书对钱形制,有小平、折二和折三。元祐通宝钱文书法,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司马光和苏轼所书。“苏体”,水流云行,跌扑纵跃,苍劲豪放;篆书,似为司马光所书,笔画紧凑,舒缓典雅,秀丽柔美。

元丰八年三月(1085年),宋神宗去世,其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哲宗登基尚为幼童,年方9岁,改年号元祐,高太后奉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皇上,垂帘听政,复用司马光等人,恢复旧法。其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文章、诗词和书法,巨匠迭出,雄贯古今,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人们的思维,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同时代宋钱的铸造以及商品经济的繁荣。高太后一临政,便用司马光为相。

“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行仁宗之政”,尽量与民生息。她治下的九年,史称“元祐之治”,被认为是宋朝天下最太平、百姓最安乐的时代,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也就是在此期间,民间休养生息,商品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万象更新的环境下,磁州窑的民间艺人,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随心所欲地反映在制瓷工艺上,创造了当时的生机和活力,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磁州窑是中国老窑口中民窑的代表,也是北方最大的民窑系,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非常多。。磁州窑瓷器最为著名的是在白色胎釉上绘制黑色花纹,俗称“白地黑花”,作为 制瓷技术和中原文化艺术的代表,一度成为东方古瓷的“流行色”,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制瓷工艺产生了影响。在灿若星河的中国陶瓷历史上,磁州窑最大的贡献在于它用毛笔蘸釉料在胎体上直接绘画,将陶瓷技艺和美术 结合,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磁州窑匠师直接用毛笔蘸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图案各式各样,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可以说,这些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 汝、官、钧、哥、定单色釉局限,运用了七十多种装饰技法,创造了宋代制瓷业的辉煌!

三,发现这两件元祐二年款瓷器的现实意义及影响。北宋时期的襄阳繁华到什么程度呢?大家只是从金庸先生的笔下知道郭靖和黄蓉守襄阳城的故事。其实,在北宋嘉祐年间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赴汴梁途中就途径襄阳。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八日,苏轼母亲程氏卒,父子三人赴丧返川。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服除离川回京,舟行至荆州。次年正月初五从荆州出发,渡汉水至襄阳,沿襄汴古道踏入中原,经邓州、唐州、叶县、襄城、许州、尉氏,二月十五日到达京师开封。

从襄阳出发向西走十一里,父子三人游览岘山后,苏洵、苏辙又登襄阳和万山,谒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王粲墓,瞻王粲井、仲宣楼,赏万山潭。下山后,苏辙兴致勃勃的用别帽子的簪子和马鞭在地上画着,向苏轼叙说山上秀美的景致。“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问之安能详,画地共簪棰”,遂作《万山》诗一首。

苏轼经过隆中谒诸葛故宅。作《隆中》诗: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透过苏轼的诗句,可见当时繁华的襄阳。襄阳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南船北马,富甲一方。磁州窑的北方瓷器经襄汴大道,或者走水路经唐白河运至襄阳。这两件元祐二年款识的瓷器见证了北宋时襄阳的繁华。磁州窑虽说是民窑,由于极富生活气息,在拍买市场上表现不俗。例如:磁州窑瓷器拍卖榜第9名 宋至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缠枝花绘纹梅瓶

估价:HKD 300,000-400,000

成交价:HKD 2,000,000

拍卖会:香港蘇富比2016年6月拍卖会

专场:中国艺术品

时间:2016-06-02

尺寸:43.5cm

本品硕美,列传世磁州窑之大器,白地黑彩互为映衬,对比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相若器形绘黑彩纹饰者甚罕,仅于少数世界知名收藏个例可见,然其尺寸、造型;纹饰各异。故此例梅瓶可谓独一无二。

    抗击疫情的战役尚在进行,我们从收藏研究中获得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最后,用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结束此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2020年4月18日于襄阳市鱼梁州鹿鸣岛家中

最新回答
认真的诺言
坚强的小天鹅
2025-08-20 19:53:12

五彩,俗称“古彩”。以红、黄、绿、蓝、紫、孔雀绿等色为主,纹饰彩绘于瓷釉上。在770℃—850℃的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由于彩面呈现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所以又称“硬彩”。其产生于北宋晚期,在明嘉靖、万历时期盛极一时。嘉万时期的五彩则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常见,彩色浓重,其中红、绿、黄三重为主,尤其是红色特别突出,因而使得嘉万时期的五彩器在总体上有翠浓红艳的感觉,极为华丽。将于11月佳士得香港秋拍期间亮相拍场的乐从堂珍藏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近日来到了洛杉矶佳士得艺术空间进行预展。这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的隆重推出,也将成为今秋拍场上一件重器。

2000年,台湾收藏家曹兴诚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以4404万港元价格,拍下明嘉靖官窑青花五彩鱼藻纹大罐,这惊世一举使这件名瓷维持了4年的全球最贵瓷器身价,而后才被雍正粉彩九桃橄榄瓶打破,而在那一年,曹兴诚扬名全球拍卖界。“他有天生辨别艺术品的敏锐度。”熟悉曹兴诚的朋友曾这样评价他。据了解,这件稀世大罐分别于1985年及1992年两度在纽约苏富比上拍。这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通体以青花、红、黄、绿等色绘传统鱼藻纹。肩饰覆叶纹,近足处青花绘蕉叶纹,腹部以矾红彩绘八尾鲤鱼,辅以各式水草荷花。圈足内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盖周边一圈绘鱼藻纹,盖面饰璎珞八宝纹,上置火焰纹宝珠钮。其造型硕大,画风古拙,罐上鲤鱼姿态各异,以线条勾勒鱼鳞,以黑彩点睛,活灵活现,充分表达了鱼戏水草、悠然自得的意境。

五彩是由斗彩演变而来,钴蓝釉料的蓝色不再只用于勾线,而是发展成了图上颜色的一部分,在罐子上用钴蓝绘制了不少的招摇水草,正红、蓝、黄、绿、再加绘制叶茎的褐色,一起成为五彩瓷的组成部分。明代五彩尤其是嘉靖五彩颜色饱和度格外的高,撞色特别明显,瓷器一改往日的含蓄优雅,在明代绽放出他肆意张扬的一面。这尊五彩鱼藻纹盖罐也是如此,大红配着大绿,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大黄配着大蓝,明晃晃地站在那。鱼藻纹是以鱼为主体,同时加以水藻映衬。早期永乐年间鱼藻纹素雅简单,一尾鱼再加四组水草,像是干净的水面游鱼浮动水草招摇;到了宣德年间,鱼藻纹的式样开始翻新,加上了荷花、莲蓬、水草,一塘池水中多有不少的居民;经过成化、正德,到了嘉靖朝之后,鱼藻纹极尽纹饰繁复,除去之前的池塘熟客们,还多了不少漂在水中各色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绿色浮萍,画面不空留白,整个池塘都被各种客人占满了,热热闹闹像是水族“大过年”一样。这种鱼藻纹还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满池娇”。五彩鱼藻纹盖罐估价,嘉靖天子钟爱五彩瓷器。当朝的五彩瓷器盛行,与他尊崇玄门、痴迷修道有直接的关系。青、白、红、黑、黄在玄门中划分代表东、南、西、北、中,听说可以辟邪。据《明史》纪录,仅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景德镇御窑烧制了三万件瓷器供内廷醮坛所用。五彩鱼藻纹罐是嘉靖官窑中之名品,其中带原盖的例子更如凤毛麟角。

除了本器,现在已知只有另外三件带盖的嘉靖五彩鱼藻纹罐曾现身拍场。件与本器原为一对,同为胡惠春家族旧藏,1985年6月于纽约苏富比拍卖第二件原为巴尔的摩华特斯艺术博物馆珍藏,后于2012年9月于纽约苏富比拍卖第三件1953年3月于伦敦苏富比拍卖,曾先后由RutherfordAlcock、SirTrevorLawrence爵士、克拉克夫人及洛克斐勒三世递藏,现存纽约亚洲协会。中国的博物馆至少有四件带盖五彩鱼藻罐,划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

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件五彩鱼藻纹罐,口径:14.5cm 通高:19.7cm 底径:11.5cm,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底部书“大明万历年制”款。腹部以莲池鱼藻纹为主题绘精美纹饰,画中红色鲤鱼姿态各异,穿梭于浮萍、水草和莲花之间。水草妖娆浮动,虽无画水,而水自然而现。纹饰线条流畅,运笔恣肆而不失神韵,在鱼儿与水藻的空间分布上亦是十分自然,布局合理,很好的展现出诸鱼无拘无束的游姿,鱼戏水藻画面给人意蕴无穷之美感,艺术观赏价值极佳!

细观此鱼藻纹罐,整器形制规整,形体高大,敦实秀润,胎体厚重,釉质坚密,釉色莹润,色彩艳丽,相配得当,相互辉映。构图巧妙,主次分明,纹饰丰富,疏密得体,细致入神,所绘鲤鱼鳞鳍清晰,飘逸灵动,与周围的莲花、浮萍、水草融合在一起,显得生动逼真,极具神采。

奋斗的画板
机智的薯片
2025-08-20 19:53:12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

外向的麦片
畅快的台灯
2025-08-20 19:53:12
鱼纹 ,陶瓷装饰的传统纹饰之一,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它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纯粹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现,河南临汝出土有鹊鱼石斧图彩陶缸,其后的商周青铜器、玉器,秦汉的漆器、彩陶上,鱼纹均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代,鱼纹开始用于瓷器装饰。宋代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有大量的鱼纹装饰,明清之际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鱼纹瓷种类繁多,最为引人注目。

一、明清时期鱼纹瓷器概述

1、明代鱼纹瓷

明代鱼纹瓷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生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其用鱼纹装饰的瓷器种类丰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绿釉刻鱼水纹小碗、宣德釉里红四鱼纹高足碗、宣德霁蓝釉白花鱼莲纹盘、宣德白釉鱼藻纹盘、成化五鱼纹高足碗、弘治矾红五鱼纹盘、正德红绿彩四鱼纹盘、正德红釉白鱼纹盘、正德釉里红鱼纹盘、正德孔雀绿釉刻花鱼莲纹大碗、正德青花矾红五鱼纹大碗(彩版一,1)、嘉靖青花鱼莲纹罐、嘉靖仿宣德款青花鱼莲纹菱花式洗、嘉靖款青花鱼莲纹大碗、嘉靖青花鱼藻纹盘、嘉靖青花莲塘鱼藻牡丹纹花式洗、嘉靖青花鱼藻纹出戟尊(彩版一,2),嘉靖青花加彩鱼莲纹罐、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万历青花鱼莲纹大盘、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仿定窑印花鱼莲纹碗、仿定窑印花鱼莲纹大碗等。明代鱼纹用在釉里红、青花、青花矾红、五彩、红绿彩、孔雀绿釉、仿定窑白釉印花等种类的器物上,鱼纹成为明代各朝喜绘的纹样。嘉靖时期最普遍,它由前期的单画一条鲫鱼演变到画鲭、鲤、鲌、鲫四种鱼,鱼体肥大。在瓶、罐、或盘、碗的四面各画一鱼,互相对称,空间衬以水草、莲花、浮萍。嘉靖鱼纹在纹饰内容上比元代丰富,艺术处理上比元代进步,能够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水中的鱼儿、虾、蟹、蝌蚪、深水中的藻类,都通过画面大胆生动地呈现出来,画法细腻,纹饰繁密,用色浓艳,装饰性强,受晚明画风影响,商业性较强。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万历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

明宣德 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2、清代鱼纹瓷

清代制瓷业达到了鼎盛,装饰纹样不仅继承了前朝的优秀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鱼纹瓷的品种、数量和鱼纹的组合都超越前朝。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异常丰富,所见按年号和色釉列举如下:

康熙时期鱼纹瓷

此时宫中所藏共计90件,按釉色品种和器物种类分别有下列几种:

   (1)青花:青花鱼龙变纹高足盘、青花鱼莲纹葵花式洗、青花鱼龙变纹板沿洗、青花鱼草纹小碗、青花海水鱼龙变纹折沿洗、青花鱼龙变纹盆、青花鱼龙变纹笔筒、青花四鱼纹缸、黄地青花鱼水纹水丞、青花加紫落花游鱼图碗、青花加紫鱼藻纹缸、中和堂款青花加紫鱼藻纹碗和青花红彩三鱼纹碗等。

清康熙 青花鱼藻纹缸 

(2)釉里红、红彩:釉里红三鱼纹水巫、釉里红双鱼纹瓶、釉里红鱼龙变纹盘口瓶、釉里红海水鱼纹缸、釉里红鱼藻纹鱼缸、仿宣德款粉青釉里红四鱼纹水丞(彩版一,3)、矾红彩鱼纹折腰碗、郎窑红描金鱼藻纹盆和矾红彩五鱼纹盘等。

(3)五彩:五彩鱼龙变纹洗、五彩四鱼纹盘、五彩四鱼花卉纹折腰碗、五彩五鱼纹碗、五彩鱼藻纹缸、五彩开光游鱼斗鸡图银锭杯、五彩里龙外鱼纹盘、双鱼款五彩诗句花卉纹盘、在川知乐款五彩鱼藻纹大盘、在川知乐款五彩鱼藻纹小盘。

清康熙 五彩鱼藻纹棒槌瓶

   (4)仿明鱼纹瓷:仿宣德款斗彩外海水五鱼里团花纹盘、仿宣德款霁蓝釉白花鱼藻纹盘、仿宣德款白釉凸鱼龙变图觚、仿成化款斗彩落花流水图碗、仿成化款八鱼纹碗、仿成化黄地白鱼纹石榴尊和仿成化款洒蓝地釉里红鱼纹撇口碗。

   (5)其它品种:洒蓝描金红鱼纹盘、酒蓝描金鱼纹棒槌瓶(彩版一,4)、霁蓝地白鱼藻纹碗、黄釉鱼式笔山、白釉鱼藻纹钵缸、孔雀绿釉鱼式水注和素三彩鱼草纹碗等。

雍正时期鱼纹瓷

此时宫中所藏共计41件,按釉色品种和器物种类分别有下列几种:

   (1)青花:青花鱼藻纹盘、青花鱼藻纹盆、青花加紫五鱼海水纹葫芦瓶和仿成化款青花四鱼纹碗等。

   (2)釉里红、红彩:釉里红三鱼纹碗、三鱼纹把碗、三鱼纹高足盘、三鱼纹盘、鲜红三鱼纹碗和红鱼藻纹观音瓶等。

   (3)粉彩、五彩和斗彩:粉彩鱼藻纹板沿洗、粉彩花卉四鱼纹盘、五彩鱼藻纹碗、五彩鱼草纹碗和仿成化款斗彩落花流水图杯等。

   (4)白釉:双鱼纹瓶(彩版一,5)

乾隆鱼纹瓷

此时宫中所藏共计36件,按釉色品种和器物种类分别有下列几种:

   (1)青花:青花鱼藻纹碗、青花鱼藻纹盆、青花海水鱼龙变纹高足盘。

   (2)釉里红:折枝花双鱼耳洗、五鱼纹盘、三鱼纹把碗、豆青地青花釉里红鱼藻盘。

   (3)粉彩:鱼藻纹盆、山水鱼藻纹折沿盆、四系金鱼转心瓶(彩版一,6)、豆青地粉彩外鱼藻里红彩五蝠纹盘、黄地粉彩鱼纹瓶、木纹釉里米色地粉彩鱼龙纹卧足碗。

   (4)其它:仿龙泉釉刻鱼纹高足盘、天蓝釉双鱼瓶、黑彩外山水里鱼藻纹方斗杯和仿黑纱鱼藻纹嵌时表葫芦壁瓶等。

二.明清鱼纹瓷文化内涵

明清瓷器大量采用鱼纹的装饰纹样,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追本溯源鱼纹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如新石器时代鱼纹彩陶盆、父系氏族社会出土的绿松石鱼坠、商代中期龟鱼纹盘、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双鱼瓶、春秋早期刻鱼纹铜盘、秦汉鸟衔鱼纹瓦当、晋代鸟啄鱼纹金饰品、唐宋官服上的鱼袋、鱼符、唐代发兵用的“鱼契”、宋代宫中“鱼钥”、宋代鱼藻图绘画作品、南宋鱼藻纹银杯、明代鱼纹织锦、清代鱼藻纹漆盒、清代象牙镂空雕鱼、清代鱼藻绘画作品、在民间有鱼灯,直至今日还流行“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年画。其中尤以鱼纹陶瓷最为丰富,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年。

鱼,作为水中最常见的动物,为什么能长久地活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成为一个文化因子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鱼为什么能与中国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这是本文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鱼与祭祀宗教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长期的渔猎经济生活中,原始社会的先民对鱼有了很深的了解,“鱼腹中多子”引发先人对生殖的联想,闻一多认为鱼的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与原始人类的崇拜生殖、重视种族敷衍直接相关。“鲤鱼摆子”一类繁殖事项,启发着人们去幻想借助鱼的旺盛生殖功能来提高和强化人们的生殖能力,以期子孙荣昌,鱼成为生殖崇拜对象。1958年,在西藏日士县发现的叶蕃以前的岩画,展示了类似生殖崇拜观念,其中一幅,绘有日月,男女性器、鸟和鱼等。画面上,一条大鱼腹内孕有十条小鱼,下方有四个戴鸟形面具的人在舞蹈,周围有三条小鱼。画中的日月、男女性器、鱼鸟均表示阴阳对应,对生殖崇拜观念做出了多层面的渲染。半坡的人面鱼纹是寓人于鱼的写照。有人说它是图腾的象征,有人说是“寓鱼于人”,有人则认为是一种早期的宗教祭祀仪式。

根据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认为双鱼的外形象征女阴,月经从女阴流出,他们把鱼血象征女性的经血,创造了鱼血祭,以求女性多有经血,多多繁衍人口。远古人类又以水象征女性的月经,月经称作“信水”、“月水”、“经水”,由于女性有月经(信水),月经又与水相联,人类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之后,初民以水象征女性的观念下传,于是鱼血祭演化为祭鱼求雨的仪式。《帝土世纪》:“黄帝出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能牲以醇之,天乃甚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记述的求雨法,在春旱求雨时,用八条活鱼(“以生鱼八”)祭祀共工在秋季求雨时,还用九条桐木鱼(“以桐术鱼九”)祭祀太昊。先秦典籍中,关于以鱼作祭祀的记载很多,《苟子·礼论》如“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管子.轻重篇》:“主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春献兰,秋敛落鱼以为脯,鲵以为肴。若此,则泽鱼之征百倍异日”。

2、庄子的“鱼乐”思想

《庄子·秋水篇》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己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战国时代庄子把水中的游鱼视为可凝想,认同自然生命的象征。庄子在观赏一群跳跃的游鱼时,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喜悦。他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去领会鱼的感受。庄子不但可以化鱼,也可化蝶,充分表示在中国文化中,人有能力跨越自然界的范畴和界限,领悟其他不同生物的感受。中国的万物有灵,物吾合一,情景交融的说法,历史悠久,意义深刻。庄子道家这种宇宙观,源自于易经的思想构架。庄子的“鱼乐”思想,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如鱼乐图、鱼藻图、游鱼图亦演变成一种独有的绘画主题,是中国特有的。有关鱼乐的绘画作品《宣和画谱》和《盛京故宫书画记》有著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有《春溪鱼藻图》、《群鱼戏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画家易元吉的“鱼藻图”,清代挥寿平的“紫藤游鱼”等,元明清陶瓷上的各类鱼藻图深受上述绘画作品的影响。艺术家以平淡的方式来描写游鱼活泼的姿态。它们有时漂浮徘徊于水藻间,有时突然穿梭于清流旋涡中,有时沉入荷塘,或跃出水面。画家用流畅的笔墨,描绘出自然生命的韵律节凑。而这种对生命力的认同,正是庄子在濠梁岸边,铭感于心,无法以语言沟通,物吾两忘的意境。

3、鱼纹的吉祥寓意

由于鱼象征多产,食鱼可去疾不老,又可乘鱼升仙,金鱼能攘灾避邪,鱼的吉祥之意汉代就有显示。例如汉代铜洗上的“双鲤图”后面配有“长宜于孙”、“君宜子孙”一类吉语。明清以来,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表现又成为新的时尚,鱼以及鱼与其他事物的象征建构,不仅表现着对人口生殖的祝福,而且更多地趋向对农作、物产、年运丰足的

祈求,进而,通过丰兆吉语再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图像,如瓷器上大量流行的“连年有余”(鱼和缠枝莲)、“吉庆有余”(渔和戟、磬)、“富贵有余”(鱼和牡丹)、“富足有余”(游鱼)表明,人们对鱼的生殖崇拜已转化为对物的丰收期望。流行于清代的鱼龙变,其意在于鱼可化龙,凡可入圣,这表明由鱼的生殖崇拜、对物的丰收企盼,转化为对时运、前途、机遇的吉祥祝颂了,鱼纹的意义随时代而升华。

正是由于鱼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才使中国百姓、士大夫以及皇室的养鱼之风兴盛起来,从而推动鱼纹瓷的发展。

三.明清鱼纹瓷产生的社会背景

1、明清赏鱼养鱼风尚

中国人赏鱼可能始于唐朝。韩愈诗曰:“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做小池。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好方口钓鱼时。”“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忽然分散无踪影,惟有鱼儿作队形。”韩愈描述了自己埋盆、喂鱼、赏鱼的情景。到了宋代,赏鱼的风尚更盛,宋人蒋之奇有一首咏金鲫的诗全体若金银,深藏如自珍,应是嗅饵者,固有是常鳞。”蒋之奇将金鲫比作深藏自珍的高士。明代养鱼己相当普遍,一部养鱼、赏鱼、品鱼的专著一《朱砂鱼谱》此时问世,另外宫中也有“赛金鱼”活动。《明官吏》“饮食好尚”篇中记载,每年到了八月中秋,内廷及达官贵人的庭院中,便有“赛金鱼”的活动,各家将精心培育的奇特品种,争相展出,以示富贵。清代养鱼赏鱼是宫廷生活的一部分,故宫的御花园、文渊阁、延禧宫的水晶宫都曾养鱼,《国朝宫史续编》:“御花园七品首领一,执守待八品副首领一,待监、太监二十四,专司园内斗坛、四神祠等处香烛,陪浇花树、饲养池鱼……”①。延禧宫中的水晶宫也曾养鱼,据《清稗史》记述:“宫立中央,凡三层,层九问。又四角各有一亭,计三十九问,以铜作栋,以玻璃为墙,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身玻璃世界。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下层地板亦以玻璃为之,俯首而窥,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②。为了满足宫廷赏鱼之风需求,为此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各式鱼缸,明代的鱼缸十分考究。富豪人家夸耀财富,有用金、玉等材料做缸的宫中则多用景德镇瓷缸。据《朱砂鱼谱》记载:“缸以瓷州所烧白者为第一,杭州、宜兴所烧者亦可用,终是色泽不佳。”瓷州,即今天的景德镇,宫窑所烧的青花白胎鱼缸,或彩绘的鼓式鱼缸,寇绝一时,深受养鱼人家所钟爱。《浮梁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青花鱼缸六百八十”③。清代鱼缸的烧制空前绝后,有很多珍贵品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落花流水红鱼鱼缸、雍正斑竹釉鱼缸,雍正天蓝釉钵缸。明清景德镇烧造了大批鱼缸,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表明两朝养鱼、赏鱼风气的兴盛。

2、帝王对鱼纹瓷的追求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生产达到了鼎盛,其生产力的发达,工艺的精进,皇室的强大支持,使得它能为宫廷生产繁多的鱼纹瓷器,充分满足了帝王的需求,据嘉靖《江西大志》陶书“御供”记载:

“二十一年,青花白地满池娇蜻帕鲤纵水藻鱼罐二百。

三十年,青花白地蜻帕鲤里云鹤花碗二千三百。

三十三年,里青穿花龙边空穿花龙凤外荷花鱼水藻瓯一万九千八百”④。

以上可见明嘉靖时期宫廷对鱼纹瓷的大量需求。

清朝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瓷都景德镇仍然是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产品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清朝首先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产品实行官搭民烧。由于工匠制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促进了陶瓷生产的发展。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刻意经营,我国陶瓷生产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陶说》云:“景德镇延裹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借此食者甚众”⑤,反映出当时陶瓷生产的繁荣景象,因此能够为宫廷生产种类多、数量大的鱼纹瓷,清政府还派督陶官,亲理窑务,烧造鱼纹瓷。

《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减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陶器则有缸、盆、盂、盘、瓶、罐、碟、碗、盅、盏之类,而饰以夔、云、鸟、兽、鱼、水、花、草,或描、或锥、或暗花、或玲珑,诸巧具备”⑥。

至雍正六年,复奉督理烧造,政善工精,具详陶使沈阳唐英《陶成纪事碑记》备载于左。计开烧造各色条款:

仿龙泉釉宝烧,本朝新制有三鱼、三果、三芝五福四种⑦。

清代鱼纹瓷之精美还与宫廷画家的直接参与密切相关。清宫廷造办处集中了大批具有高深造诣的画家、艺术家,如康熙朝的名画家刘源、高凤翰,他们的作品直接反映在瓷器纹样之中。《清史稿》记载:“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人,隶汉军旗籍。康熙中,官刑部主事,供奉内廷,监督芜湖、九江两关。……时江西景德镇开窑,源呈瓷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盛。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⑧。郎士宁,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擅长肖像花鸟、走兽。特点是以西洋画法为主,略参中国技法,重透视和明暗,刻划细致,晕染匀称,写实而止于形似。康熙洒蓝描金鱼纹棒捶瓶、康熙釉里红四鱼水巫、乾隆金鱼转心瓶等都能看到其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鱼纹瓷,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并有产生的文化背景,它伴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而繁盛,进而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瓷器。

注释:

①(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续编》(一百卷),北京占籍出版社,1994年。

②曹荣等撰:《满清稗史》(二十九卷)。

③(清)程廷济修凌沦锦纂《浮梁县志》(十二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④(明)土宗沐纂修:《江西大志》卷七,“陶书、解运”,明嘉靖三十五年本。

⑤(清)朱玫撰:《陶说》(六卷)。

⑥(清)乔桂修游际盛增补《浮梁县志》(二十二卷),清道光三年刻、十二年增补刻本。

⑦熊廖主编:《中国陶瓷占籍集成》注释本,第132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⑧戴逸:《清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斯文的外套
大意的板栗
2025-08-20 19:53:12
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江西吉州窑南宋时也烧造磁州窑系风格的瓷器。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

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妆土、白釉3个层次。

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大多数器物是里施满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类内壁施釉仅过口沿。黑釉碗除纯黑者外,还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窑变装饰。绿瓷产量不大,大都是金代产品,主要造型有盆、盘、花瓶、酒瓶等。

釉下彩绘是磁州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绿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则有黑彩和褐彩图案,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动物图案,如鱼、蝴蝶、芦雁、鹭鸶等,还有少量龙、凤,人物很少见,主要是枕面上的婴戏图。宋代磁州窑的纹饰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纹饰,除了常见的荷塘小景、风芦鸣鸟、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婴戏、马戏、动物等纹饰。此外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警句格言等。宋、金磁州窑还生产三彩器,尤以金代为多。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聪慧的洋葱
俊秀的手链
2025-08-20 19:53:12

过年的时候我们送上祝福会说年年有余;看到特别漂亮的女孩子我们会形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工作事业上的得心应手我们会形容如鱼得水;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我们也会说鱼水情深。你看,“鱼”已然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鱼,自古以来就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古人也会毫不吝啬赋予各种美好的寓意。如富贵有余、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等这些与鱼相关的成语,成为许多艺术的创作题材。

鱼藻纹,一种典型的传统瓷器纹饰。

一、起源

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陶器上有所发现,半坡遗址中找到一个黑彩绘鱼形陶盆,十分古朴。这个时期的鱼纹较为普遍,能够更深层次的反映广大先民的原始渔猎经济状况。

二、宋代

“鱼藻”一词起源于《诗经》:

《鱼藻》

朝代:先秦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但鱼纹与藻纹这种组合式图案作为陶瓷画片首次出现却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事。宋代,一个文人雅士盛行的大时代,随着绘画、诗歌、经济的大力发展,鱼纹题材也广泛的运用到了瓷器装饰上,其中磁州窑对鱼藻纹的诠释极为浑朴生动:水藻飘动好似水的流动,鱼儿浮游使人感到鱼逆流而上...

三、元代

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元代景德镇创烧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丰碑。许多元青花纹样成为陶瓷装饰艺术经典,如:龙纹、麒麟纹、人物故事纹、牡丹花纹、变形莲瓣纹等等,其中就包括“鱼藻纹”。

元青花鱼藻纹吸收了宋代的精髓,鱼纹的造型和绘画手法极为相似,工艺上更为精进:鱼藻纹形态准确,描绘精致,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漂动显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水藻鱼乐的意趣。

四、明代

明代的鱼纹绘画体现静态,不追求真实性,装饰性强,以鲤鱼为主。

早期,鱼藻纹不多见,以宣德青花为代表。

中期,政局逐渐趋于稳定,绘画鱼藻纹的器物总体上有所减少。成化、弘治这两个时期比较多见一些,而嘉靖时的“鱼藻纹”主要在大罐上装饰青花红彩和五彩两个典型品种。

晚期,政治腐败黑暗,阉党专权、农民起义、 清军入关,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仍有鱼藻纹器物烧造,但是精品不多。万历时期偶尔会有出现,但绘画的水平有所下降,瓷器发展也免不了走向衰弱。

五、清代

清代的鱼藻纹很多继承了明代的绘画技法,早期鱼藻纹疏朗不多。

清中期瓷器得到重视,尤其是彩瓷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彩瓷的“鱼藻图”装饰也被赋予新的生命,采用中国画式的构图,吸收彩瓷的绚丽,充满画意的“鱼藻纹”,更具有清代宫廷画的气派、雍容华贵。

清晚期多以金彩描绘,尤以道光和光绪时期比较流行。此外,器物上还会用鱼纹与蝙蝠、戟、磬、盘长、钱等纹样组成“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含有吉祥意义的纹饰,粉饰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国势。

六、民国

民国时期,景德镇民间制瓷艺人创作的新彩、浅绛彩等器物,彩绘出鱼鳞、鱼鳍、尾的变化夸张,鱼周围水花四溅产生的韵律感,极其精炼地概括了鱼儿从水中跃起的活泼姿态,掀起瓷画艺术的新风貌。

历经这数千年的风风雨雨,鱼藻纹与瓷器已密不可分。一个小小的鱼藻纹融合了瓷器烧制技术与前卫的人文美学,展现出一种大自然的意韵。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单纯的鞋垫
陶醉的蜡烛
2025-08-20 19:53:12
问的是明末清初吧?

有的,

1,通常民窑日用瓷,画鱼在盘子中,寓意“连年有余”讨口彩,也有青花釉里红的鱼;

2,部分官窑,高档民谣有画“鱼藻纹”,除了鱼还有水草(水藻),或莲蓬等,寓意也是“莲年有鱼”既“连年有余”讨口彩;

淡然的蛋挞
秀丽的糖豆
2025-08-20 19:53:12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基本能解答完整解答你的这个问题——

【成化瓷器存世少价高不跌 颜色釉瓷和清朝旧仿潜力俱佳】

成化斗彩在明代晚期就已难得一见,如今见诸拍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成化青花则在市场流通相对较多,不论官窑、民窑常形成购藏热点。成化瓷器向来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海内外藏家垂慕,是瓷器市场上量少价高的传奇贵族。

价高不跌,百万以上拍品支撑市场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官搭民烧”促成了许多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高质量瓷器。明代陶瓷以青花、五彩、斗彩瓷器为主流,精品大多已经沉淀,换手率大大降低;并且相对存世量大的清代瓷器来说,明瓷存世量略少,价格未来仍是看涨不跌。

从不同时期的成交额、成交量对比来看,成化瓷器市场呈现出“量少质精”的特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至2013年,成化瓷器仅占明代瓷器4%-9%的成交量,却获得了8%-25%的成交额另外,明代瓷器均价在70万元-290万元,成化瓷器均价分布在51万元-480万元,除2012、2013两年低于整体水平外,其余年份均高于整体水平2倍之多。越是在市场行情好、精品多的年份,稀缺高价的成化瓷释出越多,市场份额越大。

成化瓷器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然而传世器无多,品相完美者更少,这注定了市场流通的数量之少,但普品的流通和精品的释出依旧有迹可循。不同于大部分品种或时期的瓷器,拍品数量分布基本按照成交价格的降低而递增,成化瓷器各价格区间的成交数量差别并不太大,这就造成了成化瓷器的市场基本由100万元以上瓷器作为市场支撑。

其中,2013年,伴随市场信心回升,成化瓷器流通数量回升,但多集中于10万至50万元区间,但一件亿元级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这件时隔32年再度亮相的明瓷珍品,就占据了全年成交额的89%。

青花为主力,均价最高当属瓶觚类

虽则成化瓷器以斗彩的空前绝后而久负盛名,而历史上成窑以青花瓷为主流产品,市场上广泛流通的实属青花瓷器,上拍数量与成交量分别占总量的83%和85%,且市场份额达到88%。在装饰题材方面,青花瓷器中的花鸟题材在流通数量和市场份额上均占据主要地位,包括缠枝花卉、九秋图等传统装饰图案,以及各式花卉、荷塘鸳鸯、草虫小景等。

近年来成化青花在市场上流通数量与成交金额最大的是碗类瓷器,而均价最高的则当属瓶、觚类等立件。碗类瓷器成型工艺难度并非很高,然而包括一件创造明代瓷器世界第二高价的“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碗”在内的成化青花宫碗屡屡书写名品传奇。尺寸造型相若、内外皆绘的成化青花宫碗是成化青花瓷中的一小组顶级作品,其瓷胎、白釉、成型、青料、画工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同时,以5117.5万元成交的“明成化青花内梵文海石榴纹卧足碗”,为成窑高端器皿之独有形制,成交价为1142万元的“明成化青花夔龙纹高足碗”同类传世品所存无多,两岸故宫均有收藏。成化碗类青花瓷器珍稀名品成为市场高价板块。与不算鲜见的成化碗类瓷器不同,各式成化瓶类瓷器则确为拍场稀客。成化时期罐、瓶等琢器传世较少,每次露面常惊艳四座,造型工艺的难度影响了文物价值与市场价格,成化青花瓶与觚类瓷器为成交均价最高的瓷器。

如果说成化瓷量少质精,那么成化斗彩便是精品中的精品,堪称明瓷第一,斗彩鸡缸杯就是其中之一,几乎历代都有仿制,可以说宣德帝虽然创制了斗彩,但真正使斗彩瓷臻以极致的却是成化皇帝。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样本统计,2005年至2013年成化斗彩仅上拍7件,成交5件,3件超过百万,均为酒杯类器物,最高价为2011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以1,930万元成交,另两件价格较低是因为这两件拍品一件为瓷片贴补而成,一件为普品且有伤,但即便如此也以几万、十几万的价格被藏家收入囊中。成化斗彩价高一方面源于存世量稀少,另一方面则是它的工艺难度系数高。

与斗彩瓷器一样,成化瓷颜色釉瓷也属于明瓷中的珍品,且存世量极少,市场上难得一见。如成化斗彩和青花瓷的高声誉度,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成化白瓷的精细。三件高价颜色釉均在2010年登场,纽约佳士得拍出的成化白釉深腹碗,传承有序,胎釉俱佳,以近800万元高价易主;同一专场释出的成化黄釉盘,逾600万元成交。北京诚轩一件成化青金蓝地孔雀绿釉刻花鱼藻纹大罐,传世绝罕,同时为难得的大器,以448万元成交。

传承

成化瓷并非件件贵,流传有序价格更高

瓷器拍品高价的缔造一方面取决于器物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更看重其传承著录。香港地区瓷器拍卖历来具有优良传统,高精尖的成化瓷器很多经由香港拍出。2013年秋拍的成化青花宫碗,以及今春轰动业界的成化斗彩鸡缸杯,均闪耀香江。不难发现,这两件瓷器都系名家收藏,有着清晰的流传记录。这只宫碗为Cunliffe 勋爵旧藏三件成化宫碗之一,于1971年Bluett古董展售会时估价25,000英镑,十年后于香港苏富比以四千万港币售出;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欧洲玫茵堂珍藏,并为Leopold Dreyfus夫人、坂本五郎、桂斯·艾斯肯纳奇(Giuseppe Eskenazi)及(传)仇焱之旧藏,来源显赫。符合这诸多因素的完美瓷器仅数凤毛麟角,拍出天价也不足为奇。

仿品

帝王多青睐成化器雍正仿品潜力亦佳

成化斗彩因为其特殊性,其价位已然脱离了市场的一般规律,对整体瓷器市场也不具备一般的参考性,藏家对其的追逐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上的象征。对于一些藏家来说,如果无法拥有成化之鸡缸杯,退而求其次,雍正的仿品便是不错的选择。

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成化瓷器仿品出现,而尤以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摹仿得水平最高,有的仿品甚至比成化瓷器本身更为精美。清康熙许谨斋有诗云:“新来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价更高”。据雅昌艺术网监测中心的不完全统计,2008年-2013年清仿成化斗彩均价已达69.89万元,2013年的均价较2008年翻了5倍之多,2009年5月香港佳士得“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以213万元成交、2012年12月北京保利“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以368万元成交、在刚过去的2014年春拍香港苏富比“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一对”以2,654万元成交,显然,成化斗彩的高价位对清朝斗彩亦有提振效果,未来升值空间不可小觑。

斗彩

斗彩,萌于宣德,臻于成化。斗者,凑也,斗彩即色之凑合,既是以红、绿、黄原色为主之彩釉相拼,也是釉下青花勾勒兼装釉上诸色。

十窑九不成,而斗彩更甚

瓷器向来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而斗彩更甚。斗彩经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斗合而成,需要先用青花钴料在瓷坯上双勾画出图案纹样,然后入窑,用1200℃-1300℃的高温进行第一次烧制,烧成取出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用900℃的低温进行第二次烧制而成。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来讲,其工艺难度极大。

成化无大器,与酿酒有关

成化斗彩瓷器没有永乐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赏心悦目,讲究线条美,成化的瓷器带有女性的阴柔美,不似永乐、宣德那般豪放、粗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成化瓷无大器与酿酒业的发展也有关系,明成化时,蒸馏酒已经出现并且成熟,饮酒从米酒的低度、大碗,转向用小杯、度数高的蒸馏酒。这种社会需要也是促成成化斗彩小杯诞生的原因之一。

内向的飞鸟
勤劳的狗
2025-08-20 19:53:12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该地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磁州窑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而终于明。品种繁多,主要烧白瓷和黑瓷。产品有瓶、壶、炉、枕、缸、瓮、钵、碗、盘、盆、盒等。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位于邯郸市西部,总面积32.6平方公里,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区。 溯源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 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元代磁州窑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艺术特色 磁州窑烧制瓷器历史悠久,影响很大,到唐、宋时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系。主要窑口包括有河北省磁县观台窑、河南省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谷窑、登封曲河窑、江西省吉州窑等。这些窑口产品在装饰技法和工艺上都与磁州窑相似,或者说都在模仿磁州窑,但因各地的胎、釉、彩的原料不同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磁州窑高超的化妆土艺术特色: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磁州窑的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缺陷。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化妆土不同的使用,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在宋时,瓷器多以单色釉取胜,釉下彩还不是主流。但在磁州窑,不仅烧造白瓷、墨瓷、黄瓷、绿瓷、三彩,并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而且装饰手法极为丰富,成为磁州窑的代表作品。《中华文明史》称其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磁州窑原料产于本地,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窑工们在瓷土的应用上有一套独特技艺,能使产品五彩缤纷。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风格独特。磁州窑的装饰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它主要分为化妆白瓷、黑釉瓷和低温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装饰技法包括化妆白瓷、白釉刻划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划花、宋三彩、红绿彩、白地黑花、清代褐彩、民国蓝花及现代磁州窑图案等。 以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商贸街区民俗文化、口头文学、窑坊建筑艺术等在内的陶瓷行业文化。彭城古镇庙会最盛时每年达二十多个,促进了陶瓷商贸活动,产生了独特丰富的商贸习俗、民间故事、生产谚语,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绘画等。 磁州窑不仅因为它规模大、产量高和历史悠久而出名,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各种制造工艺具有民间艺术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磁州窑产品胎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白釉普遍带奶白色,不太透明。均使用化装土,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在装饰工艺上除黑、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等,所用装饰题材丰富,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跷球等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同时还常见题写唐诗、宋词和民谚警句等,作为纹饰也颇具特色。 磁州窑的另一特点是以各种纪年、题句、姓氏、题诗款来装饰器物,其书写方法无一定规格,非常随意。在各类题句款识中,常见有警句、吉祥语、俗语等,如"众人无语,无事早归"、"孤馆雨留人"、"国家永安"、"镇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长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无事深谢"、"贫居闹市无相识,富住深山有远亲"、"风吹前院竹,雨折后院花"、"清风细雨,黄花绿叶"、"清吉美酒,醉乡酒海"、"甜香味美最为善"、"红花满院"、"道德清净"、"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花雪月"等。上述题句多写在各种瓷枕上,完全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既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爱。 传承意义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代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我们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已经面临着老艺人退休、传统生产方式和制作观念改变、生产资金缺乏、手工技艺失传的局面,急需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3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