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与瓷的区别
陶与瓷的区别:瓷器有光泽/陶器没有光泽,瓷器几乎不吸水/陶器吸水,瓷器声音清脆/陶器声音沉闷,瓷器是透明的/陶器不透光。陶器烧制温度低/瓷器烧制温度就高。陶器烧制用的是黏土/瓷器烧制用的是瓷土。那么下面我就从这6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吧!
一、外表的釉面:瓷器烧制过程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的,釉面是高钙石灰釉,釉面明亮有光泽,烧制陶器的则是低温釉,还要加入铅作为溶剂低温烧制的,和瓷器相比较,陶就较为粗糙了,陶的表层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陶器就多做为陪葬品了。
二、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吸水率一般会小于0.2%,陶器一般的都会有的吸水性,吸水率一般的都会大于10%。
三、声音:我们敲击瓷器,一般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很悦耳。但敲击陶器时会发出沉闷的声音,有一种迟钝的感觉。
四、颜色:瓷器是半透明的,灰、黑白等各种颜色,它的断口处和玻璃差不多;而陶器是不透光的,有红、灰、白等各种颜色,断口处显得粗糙。
五、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为700至8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为1200度,现代瓷器烧制1100以上温度即可。
六、原料:烧制陶器取得是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用的是瓷土,一般的就是用高岭土为主要材料,高岭土有着很好可塑性以及耐火性,为松软的土质,现在烧制陶器也开始用高岭土。
事实上,现在我们家里吃饭的碗,它都属于瓷器。我家吃饭的碗,也不例外,也是瓷的,釉面光滑,很好看,还有花纹,以前家里有十个瓷器的碗,现在只剩下八个了,其中一个,因为一次儿子吃饭时不小心掉地上摔坏了,心疼了我好久,另一个,被邻居借去了没还,我也不好意思去要,家里除了吃饭的这种瓷器碗,还有陶碗,是用来蒸东西的,比如做蒸肉,就要用陶碗,陶碗又称土料碗,优点是耐高温,另外比如家里做腌菜的,坛子也是陶制品。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陶与瓷的区别了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写上你的问题,我一定会回复你的呦!期待你的参与。
1:陶和瓷的原料不同:陶:陶土,即一般的粘土。瓷:瓷土,大宋定窑的瓷土取材定窑遗址附近,并用保密配方配置。
2:陶和瓷的烧成温度不同:陶:800-900℃左右,一般不超过1100℃。瓷:1200-1300℃,大宋定窑烧制温度最高达1340℃。
3:陶和瓷的气孔率不同: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4:陶和瓷的吸水性不同:陶:吸水性强,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会吸水。
5:陶和瓷的风格不同: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6:陶和瓷的用途不同: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瓷:细瓷一般都施釉,表面光滑易清洁。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
瓷器的坯体是完全烧结的气孔率很小机械强度大烧成温度较高;而陶器坯体烧结程度较差气孔率较大,烧成温度也较低,如果把瓷器打破它的断面是光洁致密的,而陶器的断面却显得粗糙疏松。
通俗地讲: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1、陶砖和全瓷区别在于吸水率。
吸水率小于0.5%为瓷砖,大于10%为陶砖,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常见各种抛光砖、无釉面砖、大部分卫生洁具是瓷质的,吸水率≤0.5%仿古砖、小地砖(地爬墙)、水晶砖、耐磨砖、亚光砖等是炻质砖,即半瓷砖,吸水率0.5%瓷片、陶管、饰面瓦、琉璃制品等一般都是陶质的,吸水率>10%。
2、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3、全瓷
全瓷,表面磨损后,里面也是光亮如新。相比较一些釉面或瓷面墙砖,它们表面容易磨损,而且磨损后,影响整体观感。
①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8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②使用原料不同: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③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胎体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如宛;
陶器和瓷器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不可能有一个物体既是陶器又是瓷器,唐三彩也不例外。
此答案由广州派陶瓷业有限公司提供
古陶瓷和现代民用陶瓷在工艺上有很大差别。
首先是材料的纯度差异。古陶瓷受限于原料选矿和提纯的工艺与设备,胎和釉里都含有大量杂质,如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铁等,杂质元素都在10余种以上,因而瓷器的呈色单色性较差,都是呈过渡色,绝无艳丽的单色。即使同窑烧制的相同配方的一批瓷器,每件呈色并不相同。现代日用陶瓷胎、釉的纯度很高,即使是质量很差的原料,杂质含量也远低于古陶瓷。现代陶瓷的胎色纯白,釉无色透明。
其次是材料的颗粒度差异。古陶瓷原料的粉碎、研磨和过滤工艺与设备都很落后,都是人工或简单机械作业,陶瓷原料的粒径大约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尺寸跨度达3个数量级以上。粒度不均匀导致古陶瓷的胎不能做得很薄,壁厚也不能很均匀,表面凹凸不平,棱线不直,挂釉厚薄不均,露胎处较粗糙,致密度不高。不管刮胎成型操作如何精细、手艺如何高超、胎面刮得多平,胎料粒度不均匀都会导致烧结时局部隆起或塌陷,凹凸不平和釉的厚薄不均不可避免。现代陶瓷原料的粒径可以控制在同一数量级,质量最差的原料粒径差也达不到2个数量级。因此,现代陶瓷中的气相和玻璃相占比很低,细润致密,烧结变形很小,厚度非常均匀,表面是标准的几何弧度或镜面,釉的润湿性很好,很薄且均匀,绝无不挂釉的狭缝或露胎点,胎釉结合十分牢固。
第三是颜料的差异。古陶瓷所用颜料都是天然矿料,纯度低且粒度较粗,呈色如前述。釉下彩边际发散(有毛边),有立体感;釉上彩堆釉较厚,难以描绘细微笔画,覆盖性较差,有通透感,色彩过渡变换复杂,各不同部位颜料呈色存在较大差别。现代颜料都是化工产品,单色性好,覆盖性强,无通透感,呈色艳丽,边缘界限分明,细微笔画绝无浸染过渡,颜料层很薄,无立体感。在化工颜料中掺杂也不能掩盖这些特征。
第四是烧结缺陷的差异。由于胎釉材料成分、粒度、杂质的差异和炉内温度分布的差异等,古陶瓷基本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胎裂、釉裂、气泡、脱釉、意外呈色、表面不平、釉厚薄不一且有堆釉等缺陷,只有个别品种古陶瓷少有或没有可见气泡。现代陶瓷可以完全消除这些缺陷,人工制造这些缺陷很容易识别。
一、来源不同
玉瓷是经矿物岩石经现代纳米技术细琢研制而成,玉瓷指的就是矿物质瓷,也称矿粉瓷。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二、质地不同
玉瓷质地细腻白皙、玉质雪肌、高洁莹润,超常的透明度和光泽度,感观、手感都非同一般。
陶瓷制品的品种繁多,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制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错,无明显的界限。
陶的质地相对松散,颗粒也较粗,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500℃之间,温度较低,烧成后色泽自然成趣,古朴大方。
瓷质材料: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烧制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瓷多给人感觉是高贵华丽,和陶的那种朴实正好相反。
三、用途不同
玉瓷主要用于快餐业、饮食业。
陶瓷主要有以下几个用途: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碗等。
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画、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