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制作陶瓷的原材料主要是陶土和瓷土。
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粘土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制作而成。
拓展资料:
瓷器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原料的品种很多,就来源讲,分为天然原料和化工原料。天然原料,是指天然的岩石、矿物,比如高岭土、粘土、石英、长石、滑石、磷灰石、硅酸盐矿物等等。化工原料,包括碱金属类化合物,如碳酸钠、硼砂、钠长石;各种金属氧化物,如镁、锂、钙、锶、钡、锌等等。
瓷器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制作的原材料比较的广泛,一般使用天然原料和化工原料。
别墅大师为你提供当地建房政策,建房图纸,别墅设计图纸
别墅外观效果图服务,千款爆红图纸任你选:www.bieshu.com?bdfc
1、陶瓷原材料是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
2、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做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其中硅酸盐材料是陶瓷的主要组成物质。
陶瓷是什么材料做的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
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就已有彩陶和黑陶出现。
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全世界闻名。
陶瓷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它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
性能
力学特性
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其硬度大多在1500HV以上。陶瓷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很差。
热特性
陶瓷材料一般具有高的熔点(大多在2000℃以上),且在高温下具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陶瓷的导热性低于金属材料,陶瓷还是良好的隔热材料。同时陶瓷的线膨胀系数比金属低,当温度发生变化时,陶瓷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
电特性
大多数陶瓷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因此大量用于制作各种电压(1kV~110kV)的绝缘器件。铁电陶瓷(钛酸钡BaTiO3)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可用于制作电容器,铁电陶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还能改变形状,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可用作扩音机、电唱机、超声波仪、声纳、医疗用声谱仪等。
采石。
瓷器的制胎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瓷石是由石英、绢云母组含有若卜高岭石、长石等岩石状的复合物。瓷石和高岭上一般为露天矿。瓷原料比较丰富,江西景德镇、湖南、福建、山东等地都盛产瓷石。
粉碎。
因采得的矿石为不规则块状瓷石或高岭土而需粉碎成末,古代原料的粉碎是利川水fiff的j法将其春细。
淘洗。
将粉碎春细后的瓷石或高岭土倒入淘洗池中进行淘洗,经若干次杂质清除,最后瓷石或高岭土就成了极细的白色泥浆沉淀于池底,再划成砖状的泥块后,景德镇称这种泥块为“不子”或“白不子”,然后就可直接上转轮拉坯。
制坯。
将“不子”即泥块放在转轮上,随着轮子的旋转和工匠的手势,做成各种各样器物。大件琢器如瓶、罐、壶等,分上下两截拉坯,然后再用胎浆水相接。
绘画。胎制好晾干后,用青花着色剂,即青料在瓷胎上绘出各种花纹装饰。
上釉。
青花瓷的白色透明釉是石灰碱釉。它是以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为助溶剂的釉料,其特点是高温私度大,不易流动,釉色光泽柔和、清澈透明。上釉有几种不同的方法:1.拓釉,也称涂釉。用毛笔或刷子蘸釉浆涂于画好的器胎之表面。2.浸釉,即蘸釉。以手持器坯浸人釉浆中,借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吸附在器体表面。3.吹釉。以竹筒一节,一端蒙上细纱布,蘸釉浆后,持向器坯的适当处,于另一端用口吹之釉沫即附于器物表面,如此反复多次,坯体就可得到厚度均匀的釉层。4.荡釉。把釉浆注入器物体内,将器物上下左右摇动,使釉浆均匀地涂于器物内表,然后再倒出多余的釉浆。
入窑烧成。
完成上述工序后,摆放在窑炉内,经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
1、揉泥
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2、做坯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6.画坯
荡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画坯要先准备好画料,而后勾线,混水。
7、勾线
8、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9、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10、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11、写底款、施底釉。
12、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带有釉足的支烧工艺,始见于官窑烧造宫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烧的瓷器器皿足部为满釉,即美观,又光滑而不至于划伤家具的表面,然而由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代陶瓷工业仅用这一工艺烧造贵重的高档瓷器。
13、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位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采用还原烧,我们烧制的温度达到1330°C,烧制时间为10小时左右。
14、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扩展资料: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陶”“瓷”并称反映了这两类器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广义上说,陶瓷包括陶器、瓷器、炻器。陶瓷广泛成用于日常生活、工艺美术。景德镇陶瓷发展,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陶瓷原料是一些金属氧化物,包括长石、碱土金属、金属氧化物、辅助添加剂等等。
长石有:钾长石、钠长石、釜户长石
碱土金属有:钙、镁、钡、锌的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有:铜、铁、锰、钴、锡等很多种
制陶原料选定配制后,这就进入制陶工艺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成型。我国古代成型方法包括人工成形、轮制等。手工成形可分为(一)是捏塑法,一般适用于小件陶器;(二)模制法,就是将泥料放入有形状的模子里,待半干时取出而制成陶坯的过程,是一种较原始的制陶方法,适用于特殊器物来采用局部模制法,如龙山文化中的圆锥形陶模作为袋形足的内模,现在台湾高山族至今还保留有这一种成形方法;(三)泥条盘筑法也叫泥条圈注法、泥条盘筑法或泥条泥成法等,这是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形方法,先将泥拉长成条状,按器型大小将泥条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然后用拍子拍打,使之成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部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给人以古拙感。这种方法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在使用。
轮制是古代较为进步的一种制陶工艺。它是将原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其快速旋转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它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陶壁表里普遍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有线割的偏心纹。这种工艺大体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兴盛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
陶器坯体成形以后,还要进行修饰:首先,湿手抹平;从作坯体开始,就蘸水往上抹,使坯面不致过早因干燥而裂,同时可使坯表面平整并且可接合缝条,填补毛坯空隙。但不宜蘸水太多,否则会使泥坯软塌;其次是拍印,这样使坯体整体结实有纹饰,分段用的器物也在这一过程加以粘接修饰的,用拍子打光,使高低不平的坯体表面填平补齐,并使泥料中的片状矿物平行于坯体表面,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减少散射,进而出现光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彩绘进行坯体装饰。
在制陶过程中,完成坯体成形和修饰之后,还不算成品,还得进行焙烧。陶器烧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火候的掌握,陶窑的发明是人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控制火候的表现,但考古资料来看,最原始的焙烧方式可能是露天架火焙烧,目前所见的陶器大多是在陶窑内烧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