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明宣德红釉瓷?
明宣德红釉瓷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施釉方法有里外均施红釉和里白釉外红釉的两种,后者多为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第二,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棱花式洗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别具情趣。
第三,辅助装饰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后者金彩多已剥落,未见一件金彩完整无损的。
第四,红釉瓷器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且十分整齐,是烧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的仿品则是特意描涂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第五,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呈色与康熙时的炒米黄底相同。官款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全款,二是阴刻楷书六字双圈款。
被称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是指哪几朝?
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顺(1457―1464)三朝,历时近30年。其间政局不稳,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可谓内忧外患交织。在这种状况下,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陷入低落期。所以人们对这段时间内的瓷器生产面貌认识不清,有人称之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迄今而至,还没有发现署有这三朝的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现在所见这三朝墓葬出土的器物,都是民谣产品,而且也未必是当时之物。青花瓷也不例外,在现有基础上,对这三朝青花瓷的鉴定还处于探索阶段。总体上说,鉴别这三朝的器物,要从前后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上去认识:正统瓷的风格应当在较大程度上接近宣德晚期,而天顺瓷更接近与成化朝,居于中间的景泰瓷的风格特征应该在二者之间。
明宣德釉里红瓷器有哪些特点?
传世的明宣德釉里红三鱼、三果等器,皆采用大笔涂抹的没骨绘法,所以看不到勾划的轮廓线条。
这种方法的使用,会使得有些器物的边缘部分出现施釉较薄的情况,烧成后,常见鲜红釉边泛蟹甲壳青晕,红釉明丽,微带青晕,更添了几许画趣。在放大镜下,会看到宣德釉里红内的大小气泡,分布疏朗,晶莹带浊,犹如大小珍珠颗粒,红釉呈深浅淋漓斑驳现象。
怎样识别明宣德釉里红瓷器的纺织品?
明宣德釉里红在清代时开始出现仿制品,尤以雍正仿品为佳,其仿制品有釉里红三鱼、三果纹、龙纹墩式碗、高足杯、高足碗等。与宣德器不同之处在于,雍正仿品釉里红内气泡分布均匀,晶莹不浊,红釉亦无深浅斑驳特征。雍正仿品胎体较重,鱼尾尖瘦,碗中的斜角度数比宣德时的要稍小,碗底窄而口宽,红釉大多无宣德周边泛青及晕散。雍正仿品或书“大明宣德年制”款,或书雍正本朝款,仿款字体纤细挺拔,颇有风情。
那么明中后期釉里红的烧制情况又出现了什么变化呢?
明宣德以后,釉里红烧造数量锐减。但是成化时期的产品呈色浓艳鲜亮,不逊于宣德朝。虽然生产数量不多,但从传世品看,成化釉里红烧造的非常成功,器型有碗、高足碗、杯、盘等。瓷土加工精细,可塑性强,易于修胎;胎白腻如脂,呈粉润状;胎薄如纸,器外壁纹饰可映到器内,清晰可见。釉里红釉里红呈色鲜艳浓丽,较宣德器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时,釉里红彩料较厚,凸起而高出白釉面,而在鱼纹、龙纹下刻划细线的莲瓣纹上再涂以釉里红彩料。此后不见再有。
成化时期釉里红器纹饰有云龙纹、三鱼纹,相比宣德时期鱼的形状已有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尾部的变化更大,呈蘑菇头形。器底有署“大明成化年制”款,也有无款的。
弘治时期釉里红泛灰黄色,正德时期釉里红呈色则过于灰暗。嘉靖时期虽有传世品,但红色烧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宣德高温铜红釉,是在永乐红釉瓷器烧造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也是明朝宣德红釉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宣德以后,虽说历朝历代也还略有生产,但无论质量上、数量上,都已经趋向衰退状态,嘉靖一朝的高温铜红釉,往往给烧成暗红中带黑,结果导致了以低温铁代替红釉事情。瓷器物的底足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的外部有青花双蓝圈,有的双蓝圈并不十分规整。
宣德时的宝石红红釉瓷器特点是釉面匀净不裂,色调深沉稳定。后人对其的称谓较多,有“宝石红”“霁红”“宣德宝烧”等等,因为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称之为“霁红”,是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
(1)施釉方法有里外满釉和里白釉外红釉两种,后者多薄胎,红釉釉面有橘皮纹。
(2)造型外壁有棱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现象,如十棱洗及莲瓣卤壶均如此,红白分明,别具情趣。
(3)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装饰的。
(4)红釉有精粗两种,精者口沿处均有“灯草口”,十分整齐,是烧成中自然形成的深浅变化,康熙时则是特意描涂的白边。近底足处垂釉齐整,积釉处呈青灰色,康熙以后仿品则为聚黑色。粗者往往没有“灯草口",底足积釉处窑变呈铜绿色,且釉面多有开片和棕眼
(5)器底有两种:一为白釉,一为米黄色。后者与康熙炒米黄底相同。款也有两种:一是青花六字楷书双圈款,二是阴刻楷书双圈款。
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
明宣德鲜红釉盘高4、2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2、5厘米。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造型规整,胎薄体轻,釉色纯正,是宣德红釉瓷的代表红釉瓷器。
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的王世懋有《窥天外乘》一卷,该书记录作者见闻,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其中有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窑器的文字如下:“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文字说,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御厂生产的瓷器,有时尚流行的骔眼甜白瓷,有使用进口“苏麻离青”青花料进行装饰的青花瓷,有宝贵的名曰“鲜红”的红釉瓷。到明嘉靖、万历年间,这些瓷器依然珍贵。据此,明代人把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纯正鲜艳的红釉瓷,称为“鲜红”。鲜红器在明代就十分宝贵。
名曰“鲜红”的明永宣红釉瓷的宝贵首先是缘于它的“以尊为贵”。红色是红日,火焰表现出的色彩,是光学三原色中波长最长的色光,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自然与温暖、喜庆、高贵、奋进等相联系。古汉语中“红”的近义词有“赤”、“朱”等。在神话传说里,南方的天帝为炎帝,属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红色是他们的吉祥色。周代奠定了我国的基本礼制,所以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的色彩,因此中国也称为“赤县神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记:“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义。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红色成为吉祥和尊贵之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推崇红色的诸多缘由:首先他姓“朱”,和红色有关;其二,他早年投身以红色头巾为标记的红巾军打天下,从而取得胜利,建立了朱明王朝;其三,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朱明王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为赤。”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制定了“服色所尚,以赤为宜”的准则。釉里红瓷、红釉瓷也成为御器厂生产的尊贵的御用瓷。
明朝永宣红釉瓷的宝贵还缘于它的“以珍为贵”,其贵重在于成功烧制的高难度。高温红釉瓷的着色金属为铜。在生坯上施铜红釉后入窑,经1250℃~1280℃的高温在还原焰中烧成。由于铜分子的活跃性和极易挥发,所以铜红釉对烧成气氛、温度及铜的含量极为敏感。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烧成的还原气氛中,瓷的釉面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却呈绿色。烧成温度低了,铜红釉的发色不好;温度高了,铜氧化物就会挥发掉。在釉料中,铜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开始使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但瓷制品仅仅出现少量的铜红彩。到宋代钧窑,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在釉面上出现了红斑或紫红斑。而整件瓷器通体一色的红釉瓷是景德镇窑在元代烧造成功的。经明洪武到永宣时期,窑工们才算是成功掌握了铜红釉瓷的烧造技术,但即便如此,窑工们依然有“千窑一宝”的感叹。明永宣红釉瓷的珍贵不仅在于“物以稀为贵”,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到明初红釉瓷的珍贵:“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前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验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图一),碗外壁通体为均匀鲜亮的铜红釉,口沿为莹白的灯草边,为典型的明永乐鲜红釉瓷。清代人将明宣德的鲜红釉称之为“祭红”。《陶雅》一书中传神地描绘了明宣德祭红瓷给人的感受:“红瓷奇彩眩眼,不能逼视者,盖明祭也。”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宣德祭红描金云龙碗”(图二),碗通体施红釉,内外壁均为金彩二云龙戏珠纹饰,凝重珍贵的形象,真可谓让人“不能逼视”。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于明代永乐、宣德的红釉瓷器是比较典型也是比较特别的,它的釉色非常的艳丽和莹润。代表了铜红釉瓷器的巅峰之作,尤其是宣德时期的牛血红瓷器,其釉色深邃,成为了后来的康熙郎窑红所追模的对象。目前来说故宫所收藏的永乐、宣德红釉瓷完整器物应该在数百件左右,这些红釉瓷器,多数为藏家捐献、社会征集、历史传承等。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断代青花瓷器,青花原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去一向认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器,是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绘制的,成化以后用的是国产青料。特别是宣德的青花瓷器更强调是用进口“苏”料绘制的,尤其是对那种典型带“大明宣德年制”的官窑瓷器尤为如此。为了正确地认识宣德青花,这一点也必须要加以分析。因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并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青花瓷器,有些就不是用“苏青”而是用国产青料绘制的。
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
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宣德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生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诣。方法一:辨胎釉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方法二:辨纹饰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
断代青花瓷器,青花原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去一向认为宣德以前的青花瓷器,是用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绘制的,成化以后用的是国产青料。特别是宣德的青花瓷器更强调是用进口“苏”料绘制的,尤其是对那种典型带“大明宣德年制”的官窑瓷器尤为如此。为了正确地认识宣德青花,这一点也必须要加以分析。因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并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青花瓷器,有些就不是用“苏青”而是用国产青料绘制的。
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
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宣德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生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诣。方法一:辨胎釉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方法二:辨纹饰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方法三:辨工艺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