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瓷器有哪些特征特点
“斗彩”之名在清代雍正以前尚无所见,后来为与五彩区分才有此称。斗彩是指瓷器彩绘的一种工艺。而它是在坯体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线,施透明釉,用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然后成型。由于彩绘方式分釉上、釉下彩两部分,景德镇称“斗”是“斗斗拢”凑集之意,如做多种解释是可以相信的。明代在色彩缤纷的彩瓷中,以成化斗彩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明人程哲在《蓉楼说》一书中品评明代瓷器时曾说:“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万间亦有佳器。……者成杯茶贵于酒,彩贵于青。
一、鲜红彩
鲜红彩在成化彩瓷中应用极为广泛,其色泽鲜艳如血,纯正自然,施彩以平涂为主,薄厚不均,有浓淡色阶,厚重处红里透黑,浅淡处微微闪黄,见图5。此色主要用于装饰花卉图6,人物衣衫图7和动物身体纹饰图8等。相对于其它彩,此彩施彩较薄,不透明,表面无光,一般不会产生开片的情况。
二、 油红彩
油红与鲜红彩颜色十分接近,但其色泽更深沉,更均匀,无浓淡色阶,其釉层也很薄与鲜红釉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釉面有光泽,一般也无开片现象。
三、橙红彩
橙红彩红中泛黄,色彩极其鲜明,醒目,令人印象深刻,此色应用不多,且多用于成化彩瓷的早期产品。橙红彩施彩均匀无浓淡色阶,无光,不产生开片。
胎釉方面
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
造型方面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最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最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铃珑。无论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斗彩是一种硬彩,何为硬彩,《饮流斋说瓷》中解释道:“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
斗彩是在坯上,先用青花描绘图案轮廓,施以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经低温烘烤,最终成型。彩绘方式分为釉上彩、釉下彩两部分,有拼逗之意,故称“斗彩”或“逗彩”。
粉彩是一种软彩,何为软彩,同样是《饮流斋说瓷》中解释道:“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粉彩瓷器,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
斗彩和粉彩的区别有三:
1、色调不同。斗彩色调强烈,而粉彩色调柔和。
上:斗彩
下:粉彩
2、生产过程不同。斗彩是先在坯上描绘,待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填绘。而粉彩先直接在烧好的白瓷上勾画图案。
3、始创时期不同。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而粉彩始创于康熙。
五彩: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又称 古彩 、 硬彩 。五彩,含多彩之意。特点是颜色丰富繁多,五彩斑斓。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等为主,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盐类。系在已烧成的素器上以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于770℃-800℃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因其线条明朗,烧成温度稍高于粉彩,且不及粉彩柔和,故又称之为 硬彩 。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 青花五彩 ,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 珐琅彩 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 玻璃白 。 玻璃白 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 粉彩 或 软彩 。其作法是用经过 玻璃白 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斗彩也称豆彩: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烘炉中烘烤,即成斗彩。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由于釉上釉下,给人以丰富的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斗彩的历史
明朝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斗彩瓷器 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万"字。
清朝
清朝斗彩瓷器的产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窑也有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 "叶无反侧"、"四季单衣" 的弱点,图案性更强,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飘逸的风采。康、雍、乾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产品,
特别是雍正时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烧出成化斗彩,但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数寄托成化款。对这些器物要从胎、釉、彩绘等儿个方面仔细辨别。另外雍正时期还烧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华贵。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延续了清朝盛世时期的风格,但笔法日渐草率。
清代,朗士宁等人将西洋画技法带到中国,自康熙朝始,内务府及养心殿造办处将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艺,以油画技法为基础的珐琅彩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发晶釉面,则以西洋硬笔画技法为基础,精到细腻的笔法,糅合彩瓷工艺特有的渲染效果,辅以粉彩的写意,呈现出疏密有致、刚柔相济之状。而珐琅所独有的色彩凝练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三种不同风格的工艺,反差强烈却又浑然一体、风格迥异却能相互提携,争奇斗艳中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动画面,故名:逗彩
说它们区别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彩瓷,彩瓷亦称“彩绘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五彩、斗彩、珐琅彩都属于彩瓷范畴。
五彩瓷器,明嘉靖时期产生,有五彩和青花五彩。基本色调以红、黄、绿、蓝、紫五色彩料为主等带有玻璃质的彩料,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锫烧而成,其特点是创造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特征: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画面出现釉下青花与釉上鲜艳色彩争研比美,故称“斗彩”。
特征: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
特征: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藕荷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成化斗彩的彩料上有开片,真品成化斗彩色釉较厚,而且透明,特别是绿色,黄色釉料都有开片。
成化斗彩瓷器在胎土内的铁,钙含量少,因而胎质洁白细腻,轻薄透体,釉面纯净莹白,有的白釉中泛牙黄,牙白,也有迎光微显肉红色,釉面滋润,如脂似玉,手感滑爽。
成化斗彩片纹上翘,并看见内有黄色土沁入胎,釉面润但不光亮,光泽柔和,仿品釉面刺眼,做旧死光一片,达不到釉面润泽的特点。
成化斗彩的工艺特点
成化斗彩极其名贵,最主要是贵在彩饰工艺上创新。用“精工细作”概括成化斗彩的品质完全恰当。成化斗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
成化斗彩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这种胎、釉特质的形成是由于成化瓷中的铁、钙含量下降所致,标志着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比明朝前期更为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