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方有一个碎瓷滩。。。。
2004年6月,河下古镇的西侧开工修筑“城西北路”,工人在开挖鱼塘清淤时,挖出了大量的明代瓷器残片。
2008年9月,河下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明代龙泉窑碎片遗址,出土的瓷片装了291麻袋,重达21.8吨。
考古表明,这些瓷器被有意打碎、丢弃在这片废弃的堤坝内,堆积最厚处达到1米。
仍有一个谜团待解,宫廷用瓷器需要检选,而民用瓷器为何也要打碎抛在这里?
色调淡雅的花鸟
泼墨青花
姿态各异、充满动感的飞鸟
青花鸭图
青花蟒纹图
大明成化年制
数量庞大的青花瓷片
河下位于淮安市楚州城区西北角,北倚翔宇大道,南枕古运河。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导淮安(今楚州)城西“管家湖”(亦称西湖)水入淮,水上运输改道,运河从淮城西边经过,河下就在管家湖嘴上。由于这里地势低下,人们便称之为河下。这里因是漕运要地而盛极一时,河下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河下真的如史书中记载的那样繁荣吗?我们不妨从明朝河下人用过的瓷器入手,去了解一下他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2004年6月,河下古镇的西侧开工修筑“城西北路”,工人在开挖鱼塘清淤时,挖出了大量的明代瓷器残片。笔者就住在鱼塘边上的八一新村,于是就到现场拾回了几筐。鱼塘距离河下大绳巷的明朝“淮北批验盐引所”不足百米。瓷器残片年代主要为明朝永乐年、宣德年、成化年、正德年、嘉靖年、万历年。据此可以断定这是河下居民和客商的生活用瓷。笔者在家细心把玩它们,品味河下先民用瓷之美。
1.器型多样,质朴典雅。在我收集的河下古瓷片中,有很多是比较成形的,我们完全能据现在的样子,复原出完整器的形状。如青花大碗,上阔,下窄,高有20厘米,比现在的粥碗体量大,纵向和横向整体造型所成的弧线舒展流畅、自然天真。盘子,开口很浅,形如满月,比现在的小。酒杯与茶杯,一般体量较小,玲珑别致,圆挺的中部,使得整体造型很饱满。有的茶杯有盖。在众多瓷片中,找不到一块方形的,这可能与明朝河下人希望事事圆满,家庭团圆的美好愿望有关。
2.瓷器的质地与色彩。明河下瓷器多为景德镇民窑所产。胎体由江西景德镇瓷土烧制,灰白胎,上施淡青色釉,釉面色调柔和,光洁滑润,如婴儿之肌肤。深青色图案置于釉下。两者颜色和谐统一,多角度近观,呈现不同光色效果,色彩迷人。河下瓷器的青花图案用色都为波斯钴颜料。颜色淡雅宁静,平和养心。用笔细腻的极少,只见于出土的少量官窑瓷。一般用笔迅捷,一触而就,线条较细,图案简洁,形神兼备。这些图案有自然生动之趣。用笔极速的原因是波斯钴颜料落笔易发散和画工技艺娴熟。这种画法,一点不会影响瓷器的品质。我们从河下古瓷质地和色彩能略知明朝河下人喜欢简洁、淡雅的色调,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生活安定的生活理想。
3.瓷器图案。河下瓷器图案可分为花鸟山水、文字、人物三类。花鸟山水最多。花草有:荷花、菊花、梅花、牡丹、芝麻、绿藤、松柏等。寓意吉祥、高洁、富足、长寿。鸟鱼虫有:孔雀、麒麟、喜鹊、鹤、鱼、蝴蝶等。表明了河下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富裕、平安、健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文字主要有:福、寿、禧、金榜题名等。除了汉字,还有一些梵文,据笔者多方考证,原来都是一些吉祥语,和现在的北京、南京的明朝铜钟的梵文相同。这些文字表明了明河下人审美中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人情趣,还有佛教文化元素。人物图案是较少的。主要有八仙图、文人学士读书图、贤母教子图。这些反映了河下人民重视教育、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河下明朝文化名人群星璀璨,举人进土众多,与此有着一定的联系。《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与戚继光抗倭的状元沈坤、《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这些不朽的人物都出自河下。
当然,河下明瓷中,也有少部分图案纹饰极为简单的,有的只有几道跑边的装饰线。这些瓷片做工较为粗糙,存在着施釉不匀,冒气泡和缺釉现象。这说明了当时的河下有一小部分居民刚解决了暖饱问题,他们还没有能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美。他们的存在体现了河下繁荣社会的完整性。
考古明朝河下用瓷,我们发现当时的河下存在少量贫民,他们有美化生活的意识,审美要求不高。大量精美的青花瓷能充分证明河下存在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衣食富足,生活讲究,有着较高的审美情趣。还有一部分为大户人家,他们可能是官宦,可能是像程氏一样的盐商,不一而足。他们生活奢华,所用瓷器样样皆为极品,能与官窑瓷器相媲美,在美的追求上品位极高,有强烈的个性化审美要求。
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见到了明朝河下人的生活。运河御码头前帆影如云,石板街上商贾云集,酒旗招展,买卖声不绝于耳,街头巷尾飘散着淮扬美食的香味。我们走进一户中产人家,去看看他们的生活场景吧。正堂摆着高大的春台,在它的前面有一张八仙桌,一家人正在共进午餐呢。桌上食器罗列:青花缠枝碗中是白鲞红炖天堂肉,青花菊花碗中是香香喷喷的油煎鲫鱼,青花八仙盘中是酱油花椒醉花生,青花教子图碗中是牛肉炖山药,还有三鱼杯,福寿勺……男主人举杯欢饮,一家人其乐融融。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片片河下古瓷片,依然那样美丽,它们犹如一枚枚化石,记录着明朝河下居民对美的追求。虽然这些瓷器并非他们所造,但却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需求。它们见证了明朝河下居民稳定的社会生活和繁华的漕运经济。
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和楚州博物馆在楚州河下古镇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明代龙泉窑碎片遗址,出土的瓷片装了291麻袋,重达21.8吨。据了解,这处遗址见证了龙泉窑如何失去了皇家贡品的身份,以及古代淮安作为漕运枢纽的地位。
据考古队员介绍,去年9月当地施工时,在地下3米处发现了这片遗址。遗址略呈“凹”字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7.5米—9.7米。考古表明,这些瓷器被有意打碎、丢弃在这片废弃的堤坝内,堆积最厚处达到1米。经初步统计,这里的瓷片基本出自龙泉窑,除极少数为元末外,绝大部分为明代烧制。这批瓷片,少量是明代早期龙泉窑为宫廷烧制的官器,虽然在地下埋了500多年,但仍和新烧出一样,釉色极其润泽;多数质量一般,为普通日用品,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盏和炉等30多种。
众所周知,龙泉窑产于浙江龙泉县,南宋晚期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之美的巅峰。那么,如此大量的龙泉窑瓷器为何会集中到楚州(古淮安府治所在地)?考古人员从文献中找到了线索。原来,明洪武26年(1393)至天顺八年(1464),龙泉窑为宫廷烧造青瓷,通过漕运送至京城,而古淮安(今楚州)是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龙泉窑贡品在此检选,其中的精品成为皇宫用品,略有瑕疵者,就地打碎。楚州河下古镇是当年全国闻名的重要商埠,也是龙泉窑产品的集散地之一,出土的少量的龙泉窑官器和一般商品顺理成章。
巧合的是,这批瓷器的时代下限就是天顺年间,它们很可能见证了龙泉窑最后的辉煌。公元1464年,成化皇帝刚即位,就在《即位诏》中下令,景德镇和龙泉窑的御制瓷器,烧好的即刻运京,未烧好的马上停止。在此以后,龙泉窑再未接过皇家的大宗“订单”,就此失去贡品地位。这种转变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皇帝的审美观点,成化皇帝喜欢彩瓷,艳丽的成化斗彩就是明证;其次龙泉窑地处偏僻,运输需要翻越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成本高昂。与龙泉窑衰落相伴的,是景德镇越来越兴盛,在接下来的五六百年,直至现在,都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重镇。
不过本次考古仍有一个谜团待解,宫廷用瓷器需要检选,而民用瓷器为何也要打碎抛在这里?莫非皇宫中太监和宫女所用的是这类普通瓷器?又或者此次检选一次性清理了历年来的“存货”?如果这么多瓷器拿到市场上销售,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是什么人宁愿承受损失而将这些瓷器打碎?考古工作在解释了一段历史的同时,又留下了更多的谜。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瓷片最热的市场在景德镇,北京,南京,扬州,杭州和上海,济南,福州等几个城市.其他城市的瓷片相对来说质量和数量都不高.
你要元明清的瓷片的话,最好是去南京,北京,扬州,上海,福州,景德镇等城市去买;如果是唐宋元时期的瓷片,那么北京,南京,杭州,扬州是首选,河南河北等地其次.
价格的话,具体看窑口,年代,工艺和稀有程度而定.
我曾有一批福建窑口的青花瓷片,平均五角钱一片就卖了.因为那些都是普品中的普品.
但同样景德镇窑的人物青花瓷片,却是五十元到两百元不等;如果是官窑或者民窑罕见纹饰,价格甚至高达千元.
北京潘家园的最一般的瓷片一般10-30元左右,上海藏宝楼是8-15元;中档一点的,30-50元精美品,50-150元珍品,150-500元稀品,上千元.
我个人最喜欢瓷片啦,你有好瓷片,和我交流一下哈
1.古瓷片对中国每个朝代瓷器的历史特点研究有着史料价值;2.古瓷片是中国古代瓷器的活标本,虽然完成的器形我们见不到了,但是可以真实的见到古代经典的瓷器工艺瓷片。3.古瓷片对研究个个窑口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古瓷片能够找到真实的历史数据。4.古瓷片说明了我国瓷器烧造的历史悠久,拥有一个从陶艺到瓷器的一个完成的历史发展过程。5.古瓷片让我们知道了现在失传的瓷器烧造工艺和器形。6.古瓷片上都有颜色和画片,对研究古代绘画工艺和中国民俗时代特征也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残破的瓷片把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使收藏者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对古瓷特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另外,古瓷片还具有量大品全、价格便宜、真品率高、风险性小等优点,其价值自然也就上去了。
张连志这个“银行”里面的都是年代久远的货真价实的古瓷片,光贴瓷房子的墙壁就用了7亿片,瓷房子博物馆刚刚被美国媒体评为世界十五大设计独特的博物馆之一,与法国卢浮宫齐名,真是中国的骄傲。近几年古瓷片收藏太热,关注瓷房子程度又掀起了一股热潮。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个天津的文化地标是我们的骄傲,又怎么会去破坏他呢?它是天津的“万国城市博物馆”,全是天津人自己的创造。如今,张连志这个非常有特色的、别人无法克隆的瓷房子,不是我们信手拈来人民币的银行!
此“银行”非彼银行,在张连志的“银行”里,我们不要做拿来主义者。
古瓷片当然算文物了,因为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瓷片是古代瓷器流传至今的残片,年代上迄商周,下至明清,承载着许多的文明内在和前史信息。有些古瓷片的历史文物价值也是极高的。
从你简单的叙述来看,你的瓷片很可能是宋代左右的青白瓷片.
宋时的青白瓷和青瓷都有花纹,但你说白胎,那么可以排除青瓷的可能性,因为青瓷的胎是灰黑的.
这仅是我的猜测,具体还要看你的瓷片实物或者图片了.
瓷片是有收藏价值的,尤其是一些名窑的瓷片,一些能体现古代工匠高超手艺的瓷片,以及一些能系统帮助研究瓷器发展的瓷片.
有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